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以及元素符号等知识的掌握,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三单元课题3的课后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要求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注意理解题目要求,规范书写,提高解题效率。
4.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
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推理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探究不同元素的化合价规律。
5.进行一次元素周期表的知识竞赛,以小组为单位,内容包括元素符号、元素周期律、实验现象等。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团队合作能力。
3.详细讲解元素周期律的规律,如原子半径、电负性、金属性等的变化规律,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周期律的应用。
4.引导学生学会查找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安排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周期或族的特点,归纳总结规律。
-设计互动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深化对周期律的理解。
-创设真实情境,如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周期律解释现象,增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针对元素符号的记忆难点,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采用趣味性记忆法,如编写元素符号顺口溜、制作元素符号卡片等,提高记忆效果。
-定期进行元素符号默写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记忆成果。
3.3元素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4. 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与理解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1. 学生已掌握了化学式的基本知识,对物质组成有一定的了解。
2. 学生已学习过原子结构,能够理解元素的概念。
3. 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设计将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的应用、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以及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探究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使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元素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证据推理能力:通过学习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运用,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物质的组成进行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模型建构能力:通过学习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建立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元素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元素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元素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六、学生学习效果
1. 学生将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他们能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功能,以及元素周期律的基本原理。
2. 学生将能够应用元素的知识解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分析不同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人教版(2024)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元素【基础主干落实】一、元素1.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3.在地壳中的含量:按质量分数,含量在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4.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会改变。
二、元素符号1.书写:“一大二小”,由一个字母表示的要大写;由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2.意义(1)宏观:表示一种元素,如“N”表示氮元素。
(2)微观:表示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如“C”表示1个碳原子。
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如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
(2)微观上,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1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三、元素周期表1.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按元素原子核电荷数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了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元素周期表有7个周期,16个族。
(2)单元格信息【漫画辨析】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质子数相同的原子与该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属于同一种元素。
【妙法指引】(1)元素的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层,该元素就位于第几周期。
(2)每个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是非金属元素,结尾是稀有气体元素。
【重点案例探析】考点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典题1】(2023·绥化中考)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7和15的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是因为两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2)O2-核外电子排布与氖原子相同。
(3)铝、硅、磷三种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是因为三种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典题2】(2023·湘潭中考改编)2023全球6G技术大会3月22日在南京召开。
硅(Si)是制作芯片不可缺少的材料,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请结合图2回答下列问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编号09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环节导学过程学习过程备注创设情境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 那么大家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补钙的物质吗?思考,列举生活中的含钙食品(或药物)。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出问题】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 指的是什么?(分子, 原子,还是……?)合作共建【讲述】其中的“钙”、“锌” 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一一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知能应用元素,这个概念对丁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 1-20号元素如:H、H8 CX Na等。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巩固小结交流讨论,学生的意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元素的。
倾听教师讲述,认识生活的元素,如吸进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元素、镁元素……讨论交流,得出:(1)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子数都是1。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CO. SJ P J O J.nfi. ML MX 40;FcftHCh 、H印4 间尸H/X)% HNO y诊断评价伺仰与" I【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倾听思考,并理解什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质子数”的结论。
(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讲解“将质子数都是 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 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 素种类的是什么?【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 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 是什么)?【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 种类,不论个数。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进行教学。在之前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子和分子的基本知识,对化学的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前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原子和分子的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理解元素的概念、性质以及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能力。通过学习评价表格和课堂提问小测验,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元素的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详细性和系统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详细且系统,从导入新课到讲授新知,再到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教师通过讲解、示例和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详细性和系统性保证了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全面的学习体验,提高学习效果。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顾所学知识,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
2.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元素知识的重要性,以及元素在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4.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注意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要主动寻求帮助,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强调作业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作业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环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三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及时反思,总结元素的概念、性质和周期表的规律,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2.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教师介绍元素周期表在化学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如物质的制备、反应条件的选择等,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分发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原子结构模型搭建、元素性质验证等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2.教师提出讨论题目,如“元素周期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利用周期表预测元素的性质?”引导学生针对元素的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教育学生关爱环境,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通过学习科学家们的研究历程,激发学生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协调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3.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如网络、数据库等,查找元素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展示化学元素周期表,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化学中的重要性。
2.新课:讲解元素的定义、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的结构,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元素符号书写、周期表观察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4.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探究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5.应用: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和化学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生活实例: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应用,如氧气瓶、钠光灯、镁粉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元素的性质和应用之间的关系。
2.化学故事:讲述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化学家们是如何探索元素之间的规律的。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元素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了解我国在化学领域的重要贡献。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其认识到化学知识对生活和社会的影响。
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5点前。
3.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钠和钾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强调以下要点:
1.元素的概念、分类、符号及周期表结构。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周期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给予解答和指导。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其化学素养。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采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鼓励学生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化学知识的热情。
2.掌握原子结构的主要内容,认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了解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之间的关系。
3.掌握元素的主要性质,包括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认识元素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分布和应用。
4.学会运用元素周期表进行物质的推断和分析,提高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元素的概念、性质及原子结构。
2.设计小组讨论题目,如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性质的比较等,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组织小组竞赛,如元素知识问答、实验操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4.引导学生总结小组讨论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归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教师提出讨论题目:“请你们小组探讨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及元素性质的变化原因。”
2.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归纳
1.教师邀请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总结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和元素性质的变化原因。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3.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
5.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化学反应规律,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2.运用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解答进行展示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等。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突破教学难点。
3.设计具有梯度性的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4.加强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思考、总结,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具体教学设想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的原子、分子等基本概念,引出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展示元素周期表实物,让学生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探讨某一周期或族内元素性质的规律性。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互相交流观点,共同完成任务。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元素周期表。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难易适度的练习题,涵盖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和应用等方面。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共2课时)教学设计
3.交流:组织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讨论成果,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
3.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4.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和预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认识。
2.通过对元素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元素性质。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较为片面,难以把握整体规律;对元素性质的掌握不够系统,容易混淆相似元素的性质;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动手能力较弱、观察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b.你认为元素周期表中的哪个族最有趣,为什么?
3.分组进行元素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目的;
b.实验步骤和现象;
c.实验结果分析;
d.实验心得体会。
4.制作元素周期表卡片,每个卡片上注明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和主要性质。卡片要求美观、实用,便于记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 元素(教案)
课题3 元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搞清楚了元素的概念。
我们再来看元素有哪些特点。
2.特点由定义可知,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具体说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因为它是一个总称,所以它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既然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那么在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时,只能说该物质由几种元素组成,而不能说该物质由几个元素组成。
请看下列练习。
展示下列练习。
下列说法有没有错误?把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①水是由1个氧元素和2个氢元素组成的。
②二氧化硫中有硫和氧2个元素。
①错误。
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
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应该不是。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4.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求未知、追求真理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
(二)讲授新知
1.介绍元素的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命名规则。如解释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具有独特的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
2.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应用。如介绍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各个周期和族的特征等。
3.阐述常见元素的分布规律,如地壳中元素含量的前几位、人体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其作用。
4.讲解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如原子序数、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并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
3.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与过程,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境创设:本节课通过生活情境和科学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元素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通过焰色反应实验,学生可以亲眼观察到元素的颜色变化,从而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课题3 元素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能力目标: 培养联系和记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1) 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内涵。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复习水是由什么组成的以及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1、元素概念的建立<情景创设>1、许多分子中含有相同的原子,它们能否划为一类2、不同类的原子有什么本质区别在复习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下表<提出问题>上述物质中原子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分析比较,从而使学生概括找出以上物质中都含有氧原子且这些氧原子中核电荷数都为8,综合其余几种原子核电荷数的分析,指导学生抽象的得出同一类原子的本质特点是核电荷数的相同,进一步引出元素的概念,通过概念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概念。
引导学生回顾前面学过的分子、原子的知识。
进而明确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而元素没有发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会对原子和元素的理解发生混淆,接下来通过对比原子与元素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学生对所学概念的理解,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自学>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思考>为数不多的元素为什么可以组成这么许多物质呢?2.元素符号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这一化学变化用中文表达:镁 + 氧气→氧化镁用化学用语表达:Mg + O2 → MgO通过以上表示方法的对比,使学生明白,元素符号、化学式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不同国家的学生学习化学都要学习这套语言。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图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排列规律。
2.通过化学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反应过程,激发学生对元素知识的兴趣。
3.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元素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元素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和生动的教学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我还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培养。
(二)讲授新知
1.讲解元素的概念,明确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构成,包括周期、族等,讲解周期表中元素排列的规律。
3.讲解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本知识,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4.结合生活实际,讲解元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元素的重要性。
4.反思与评价全面深入: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激发学习动力。
5.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这种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问题导向深入浅出: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这些问题既覆盖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又兼顾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在思考和解答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元素的知识。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2.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周期表中各个区域的特点,能够利用周期表进行相关计算和分析。
3.了解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这一关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4.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元素的一些基本性质,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元素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2.设计相关的问题链,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逐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继续探索化学知识的欲望。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通过对元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紧密结合,以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全面育人的目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提升。同时,我也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实践,使他们在化学学科的学习中不断成长。
1.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彼此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批判精神。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4. 实验室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课后习题:布置有针对性的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通过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提供反馈。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取得提升。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富有启发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有关元素的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元素知识的发展动态。
- 学生可以进行家庭小实验,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 学生可以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元素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如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元素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元素的基本性质。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优秀教案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元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在地壳中和人体细胞中的含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挥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元素、物质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吗?二、推进新课1.元素的概念[过渡]碳原子{质子数6,中子数6质子数6,中子数7氧原子{质子数8,中子数8质子数8,中子数9质子数8,中子数10上述每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归纳总结]同种原子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如上述的碳原子都属于碳元素,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59页内容,并思考“元素”的定义中“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学习过原子,那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归纳总结]“一类原子”指的是质子数相同的一些原子,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讨论交流]下述化学反应中:硫+氧气二氧化硫(S) (O 2) (SO 2) 过氧化氢水 + 氧气 (H 2O 2) (H 2O) (O 2)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归纳总结]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原子和元素都不发生变化。
[拓展延伸]原子可构成物质(微观),元素可组成物质(宏观),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如下:2.元素的分类及分布[提出问题]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0页内容,并思考自然界的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那么元素在自然界是如何分布的呢?元素又是如何分类的呢?(提示学生可从元素名称的偏旁特点去考虑)[归纳总结]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分别为氧、硅、铝、铁、钙。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能够列举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元素的观点,掌握元素与物质组成的干系。
2. 教学难点: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的记忆。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投影仪、元素周期表卡片、常见元素的实物图片(如铁、铜、氢气等)。
2. 准备教学内容:制作PPT,包含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3. 准备学生用具: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元素周期表卡片,便于记忆和练习。
4. 提前安置学生预习元素的相关知识,并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元素应用实例。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复习提问:列举几种常见元素名称。
2. 展示元素周期表,请学生观察并找出规律。
3. 引出课题:元素(二)新课教学1. 介绍元素定义,了解元素种类。
通过实物展示和图片展示,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存在形式和性质,引导学生总结元素定义。
2. 讲解元素符号的书写与读法。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元素符号,并讲解其书写规则和读法。
可以通过示范和练习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读法。
3.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
通过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表的结构和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周期表中的周期、族等观点,并诠释周期表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4. 介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根据所学知识,介绍氧、氢、碳、氮、钙等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让学生了解这些元素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5. 教室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元素对物质性质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元素性质和物质性质之间干系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能够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符号。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明确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了解元素在物质世界中的分类及重要性。掌握元素符号的书写规则,例如一大二小的原则,并能熟练书写前20个元素的符号。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确保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和应用,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书面作业:
-完成课本上的课后练习,特别是与元素周期律相关的题目,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无误地完成。
-绘制前20个元素的符号,并按照周期表的结构进行排列,强化对元素符号的记忆和周期表结构的理解。
2.研究性学习任务:
2.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周期表的构成,初步认识元素周期律。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元素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等,并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
3.掌握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某些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原子结构对元素性质的影响,如原子序数、电子层数、价电子数等,并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记忆是基础技能的重点。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常见元素的符号,并能正确书写。
-设想:采用歌曲、顺口溜、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记忆元素符号,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记忆效果。
3.元素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是理解元素周期律的难点。学生需要理解原子序数、电子层数、价电子数等对元素性质的影响。
-设想:利用模型、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直观展示原子结构,并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元素的性质,帮助学生建立起结构与性质之间的联系。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3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3)查阅资料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4)初步了解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并求甚解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建立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教学难点】物质、元素、分子和原子间的联系及区别。
【教学流程】一、设疑自探1.激情导入:缺钙了吃什么?出示图片(播放)。
其实元素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出示图片)那么:什么是元素?与物质间是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继续研究构成物质奥秘课题3 元素,板书课题:课题3元素(1)。
2.学生设疑:下面请大家依据图片和生活中接触的物质围绕课题大胆提出所想知道的问题。
(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⑴什么是元素?⑵化学变化前后元素是否改变?⑶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及其存在?⑷构成物质的微粒与元素什么关系?依据本节学习目标,我把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细化补充成下面几个问题:3、出示自探提示⑴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是什么?共有几种?举例说明什么是元素?⑵结合图示思考P59下方的讨论题?⑶结合P60图示和资料卡片了解地壳和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⑷请结合图3-18谈谈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和微观构成的关系与区别。
⑸元素的化学性质与什么有关?认真自学课本59-60页容完成以上自探提示。
(约8分钟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
1.小组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明了;(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认真,思路清晰,排版整齐;(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迅速记录,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容从板书规、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2、教师精讲。
本节知识抽象,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做必要的精讲和补充。
(1)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投影] 介绍几种原子碳质子数6,中子数6 氧质子数8,中子数8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原质子数8,中子数9子质子数6,中子数8 子质子数8,中子数10[设问]上述两组原子在结构上有何共同点?[归纳]每组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投影] 碳质子数6,中子数6 碳原质子数6,中子数7 元子质子数6,中子数8 素氧质子数8,中子数8 氧原质子数8,中子数9 元子质子数8,中子数10 素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即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2)过渡:前面我们曾知道“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的粒子。
”而“元素又是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在化学变化前后是否变化?请看第二题: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而元素的种类不变。
(3)、过渡:元素在地壳和生物细胞中的含量如何?[讨论](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4)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点拨]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2、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物质为水。
[归纳] 1、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各不相同,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氮元素。
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为氧元素。
(4)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可以分小组讨论)我们举一种具体例子来说明。
请大家最后再次相互分享一下自己的理解。
(5)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大家回头来看一下,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都解决了吗?下面请大家熟记重点2分钟时间。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本节知识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或又产生哪些疑惑,请大胆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四、运用拓展1、自编题:请同学们自选一种物质从组成和构成方面自编几道习题(每个优秀题目小组记5分)2、运用拓展题勇敢展现自己!我一定最棒!富有激情的评价,你最给力!加油!同学们,笑到最后的一定是我们!(1)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在于( )A、质子数B、中子数C、电子数D、相对原子质量(2)下列说确的是()A、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C、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D、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3)二氧化碳是由和组成的,共有种元素;(4)二氧化碳分子是由和构成的,共有种原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中有个原子。
(5)过氧化氢(H2O2)是由和组成的,1个过氧化氢分子中含有2个氢和2个氧。
(6)请从生活中常见的物质里如药品、食品、饮品寻找到有关元素含量的说明纯牛奶配料:鲜牛奶保质期:8个月净含量: 250 mL/盒营养成份:(每100 mL)钙≥0.12 g 脂肪≥3.3 g蛋白质≥2.9 g(7)2008年9月中旬,我国22家奶粉企业69批次婴幼儿奶粉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婴幼儿奶粉含三聚氰胺最高达2563mg/Kg,已导致上千名婴幼儿出现肾结石等病状.三聚氰胺的化学符号是C3N3(NH2)3。
它是由种元素组成.它是由元素组成.(8)蜡烛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由此可以推测出蜡烛肯定含有哪些化学元素?(9)双氧水是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于制氧气.过氧化氢是由和组成的。
在每个过氧化氢分子中有2个和2个。
由于过氧化氢和水在组成上虽然种类相同,但是构成不同,所以二者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
3、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有哪些收获?(2)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整体点评。
(展示之星、点评之星、质疑之星、表现优秀小组等)4、作业布置:(1)家庭小实验:收集食品、药品包装袋(盒),找出其中的元素并要求查出其含量。
(2)课后题第2题2、3、4板书设计:第四单元课题3 元素(1)一、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其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的数目有关。
课后反思: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教学难点1、元素符号的含义。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间规律性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设疑自探1、导入新课导语:音乐是无国界的,因为音符是一种世界通用的音乐语言。
不同的国家在进行化学研究成果的交流时也必须使用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元素符号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化学语言。
2、根据课题,请同学们浏览教材2分钟,提出你认为本节课的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每提出一个问题小组记5分,重复问题不计分。
)3、教师汇集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补充,出示自探提示。
(1)如何正确书写元素符号?(2)元素符号有何意义?(3)元素可以分为几类?(4)元素周期表可以反馈哪些信息?学法指导:阅读教材P61和P63,独立解决以上问题,思考后仍有疑问的地方圈下来。
二、解疑合探(一)小组合探1.小组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1.学生展示与评价;展示要求:(1)书面展示的同学书写要规、认真,思路清晰(2)口头展示的同学要求声音洪亮,语言简洁,(3)非展示同学结合展示认真倾听,做好笔记,做好点评准备,及时提问和补充观点。
评价要求:(1)点评同学对展示的容从板书规、容正确性及方法归纳的合理性上做点评,并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给展示小组打分 (最高分10分);(2)老师给评价学生打分,从声音大小,语言完整度,条理是否清晰,是否有礼貌等方面打分。
(最高分10分)。
2、师生合探点评要点:<1>、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1)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一个原子。
(2)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
(3)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3-4,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说明:1.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O表示氧元素,Ca表示钙元素。
<2>元素中文名称的特点: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金”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气”等偏旁。
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添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
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每一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
对于每一格,均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容。
此外,在周期表中,还用不同的颜色对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做了分区。
②每一横行(周期)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
说明: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
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的电子数由1个递增到8个,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稳定结构,然后又重复出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从1个递增到8个的变化规律。
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在联系。
③每一纵行(即族)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
4、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
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三、质疑再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设想?请大胆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