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节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节 农村住户调查统计分析

省统计局自五十年代起逐步开始编写农村住户方面的调查分析报告。1984年以后,省农调队承担了农村住户调查工作,利用调查资料,编写统计分析,到1992年年底共撰写

9

3

5

了农村住户调查分析报告200多篇,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省统计局从建国后土地改革开始到1954年止,根据农村经济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资料,编写了10篇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分析报告,主要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情况,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情况,各项重大经济工作情况以及各阶级、阶层的状况及其发展动态等。其中的《安徽省1954年农民家计调查分析报告》,主要反映土改及社会主义改造后安徽省农村居民户收入、支出、生产、生活及其积累状况。

《安徽省1955年农家收支调查分析报告》,主要反映了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积累及其扩大再生产的情况。

1956年是安徽省农业生产合作高潮的一年。为了反映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省统计局根据农民家计收支调查资料,编写了《安徽省1956年农民的收支情况》,主要反映安徽省农业人口参加生产合作社的情况以及入社后的农村居民收入、消费和生产情况。

1957年对1954年至1956年的农家收支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编写了《安徽省三年来农民的收支情况》统计分析报告,系统地反映了三年来安徽省农村居民的生产情况、收入情况以及生活消费等情况,还反映了当时被调查对象的阶级构成,为党政领导研究农村情况、搞好农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从1957年至1961年,由于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农民家计收支调查工作时断时续。在此期间进行了一些典型调查,编写了8篇典型调查分析报告,反映了农村居民农业生产和产品分配、收入分配及资金使用情况,劳动力使用情况,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情况,农村人民公社食堂状况等,如《肥西县肥光农业社的调查报告》、《1959年农村人民公社劳动力使用情况调查报告》、《农村人民公社经济情况典型调查资料分析》、《农村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副食品生产、收入和消费情况的典型调查报告》等。

1962年至1966年上半年,安徽省恢复了农村居民收支调查,编写了《关于主要中、小型农具情况的调查报告》、《安徽省1962年社员户的收入和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村社员户收支调查分析工作中断。1978年,开始恢复社员户收支调查。1984年以后,随着调查内容逐渐丰富,农村住户调查分析工作得到有力加强。

1984年,省农调队编写10篇反映农民生活的统计分析报告。其中的《建国以来安徽省农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显著改善》,主要反映安徽省自建国以来,尤其是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情况以及农民在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随着收入增长的变化情况,这篇统计分析报告在《安徽日报》1984年9月2日头版刊登。

1985年编写了5篇统计分析报告和研究报告。其中的《农村改革为农民开拓了致富道路》,在《安徽日报》1985年12月头版刊登,并被《经济日报》转载;《安徽省“六五”期间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日益改善》,被1985年12月《经济日报》(安徽版)刊用;《要切实保障学龄女童受教育的权益》,被《光明日报》(内参)采用;《江淮大地展新貌》被中国统计出版社1985年12月出版发行的《全国农民收入、消费调查研究资料汇编》收编。

1986年编写了30篇统计分析报告。其中的《安徽农民1985年人均纯收入369元》统计分析报告,反映出:(1)1985年人均纯收入369元比1984年的322元增长14.6%。(2)—

3

6

阐述了人均纯收入369.41元的来源及构成。其中从集体经营中得到的收入为14.47元,比重为4.06%;从经济联合体得到的收入为1.59元,比重为0.45%;来自家庭经营纯收入为317.12元,比重为89.03%;来自其他非生产性收入为35.23元,比重为6.46%。该文在1986年2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并被评为安徽省农调系统优秀统计分析一等奖。《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和发展趋势预测及其应采取的对策》一文,约2万余字,主要内容为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农民收入增长趋势的预测分析。1986年8月省内23位专家、教授、学者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答辩式的论证,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该文有农民收入现状、分析及预测,体系完整。有观点,有数据,说理清楚。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选题准。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相对准确可靠。两极分化以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及灰色系统支持,运用计算机处理,方法科学,手段先进。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预测收入水平及结构,定量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是调查研究方面的一大突破。该文被收录在1987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农民收入研究》一书中,并荣获1986年度全国农村抽样调查系统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一等奖。《198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值得注意的动向》、《安徽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统计分析报告发表在《安徽日报》、《安徽经济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浅析》一文,被安徽省农经学会评为1980~1986年度优秀论文。《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和《农村中超计划生育的症结在哪里?》两篇调查报告,收录在国家统计局内部《统计资料》中,并报送党中央、国务院及有关部委。《计划生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全国农调系统优秀统计分析评比中,荣获二等奖。

1987年编写了5篇有较大影响的统计分析报告和研究报告。在当时农产品供求和价格的波动变化较大、农用生产资料乱涨价的问题突出、农民从事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受挫的情况下,针对各级党政领导所关注的农民收入受农产品提价、生产资料涨价的影响程度问题,编写了《深化农价改革,保障农民利益》的研究报告,该文获安徽省统计系统1987年优秀统计分析报告二等奖,同时被1988年《安徽物价》、《农村实况》原文采用,先后在省委、省政府、国家统计局、农研中心(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国家农调总队的内部刊物上采用,并公开发表在《中国统计信息报》、《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上。《改革使安徽省农民生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研究报告,主要反映安徽省自1978年进行农村改革以来,在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下,安徽省农民生产及生活所取得的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充分体现了改革给农民带来诸多的实惠。该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刊登在1987年8月《安徽日报》上,并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摘录采用。《农村五保户生活状况如何?》、《安徽省农民现金收入、生产投入双双增加》等统计分析报告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反响。

1988年编写了40多篇统计分析报告和调查报告。出于制定农村经济政策与发展战略的需要,针对各级党政领导与社会有关方面所关注的农村是否在进行“超前消费”、农户的消费积累现状等问题,利用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编写了《安徽省农户消费与积累的现状剖析》,该文是安徽省农户消费积累问题研究总体报告的主体部分,曾分别获得全国消费积累研讨会与全国农调系统年度优秀统计分析一等奖,受到国家统计局、省领导的重视与好评。专家、教授课题论证会给予较好的评价。该文除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农业经济问题》(1988年第9期)全文刊登外,并在《乡镇经济研究》(1988年第6期)、《安徽经济》(1988年第4期)等全国性及省内多家报刊杂志上全文或摘要转载,省委、省政府领导在

3

6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