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
马哲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1.哲学:是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论;2.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被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7.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对客观事物有反作用。
8.实践:人能动地探索和改造外部世界的物质活动。
9.一元论:承认万物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一个本原。
10.二元论:否认万物的统一性,主张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
1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12.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13.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起直到思维。
运动与物质密不可分。
14.发展:从形式和方向上看,发展是前进性运动,是上升性变化;从内容和实质上看,发展是新陈代谢,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5.矛盾:哲学上的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所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同一的关系的范畴。
16.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连续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
17.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显著的冲突,是飞跃。
18.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9.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里的正确反映。
20.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
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
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
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第 1 页共 8 页。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皆有,普通人们的世界观通常是自发的,而哲学则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是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具体科学存在着区别。
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哲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哲学和具体科学又存在着联系。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同时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我们既要反对用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又要反对取消哲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
3.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方法论是人们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二)哲学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含义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
2.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对立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主张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构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可知论主张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具有同一性。
3.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第一方面是主要的。
4.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①物质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是对世界上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最高概括。
研究这两类现象之间的关系,乃是世界观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
②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史上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基本概念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P24)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P24)3、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P24)4、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P25)5、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一时的产物。
(P25)6、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P25)7、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P25)8、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实物的内部矛盾。
(P26)9、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P26)10、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P26)11、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P27)1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P28)13、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P28)14、时间----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
(P28)15、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P28)1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P29)17、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P30)18、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是以自然为对象,运用人们自身的力量,借助于物质工具和手段,改造物质自然界以获取人们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及条件的活动。
2.世界观的含义、特点;方法论的含义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1、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宇宙)总的根本的观点。
2、方法论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理念。
3、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世界观指导方法论,方法论贯彻世界观。
世界观更根本。
扩展资料:一、世界观与哲学关系二者的区别:1、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既是世界观的学说,它既是方法论的学说,也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世界观为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理论体系。
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作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二者的联系:哲学和世界观都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二、方法论与历史唯物主义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基本原则(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各门社会科学的根本出发点。
社会是物质世界的特殊部分,不了解它的特殊性,就不可能把一般唯物主义原则和辩证法思想正确地应用于社会历史的认识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指出了社会的物质关系对于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社会存在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为各门社会科学奠定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历史唯物主义所阐明的,从社会存在说明社会意识、从生产力说明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说明上层建筑,以及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说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路线。
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各门社会科学只有遵循这一认识路线才能正确地概括经验材料,得出科学的结论。
2019-2020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作业与测评:1.1.2 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Word版含解析
第2课时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对应学生用书P3一、选择题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下列属于世界观的有( )①逆来顺受②量力而为③人定胜天④看破红尘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答案 C解析①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方法,属于方法论。
③④是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观点,属于世界观。
2.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
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其中正确的是( ) A.甲:一般人的世界观是自发的、零散的B.乙:一般人的世界观与哲学没有关系C.丙: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D.丁:一般人的世界观对实践不起作用答案 A解析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是零散的,这样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A正确。
哲学与一般人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B错误。
C强调的是哲学的产生,不是原因,与题意不符。
D错误,任何人的世界观都会影响实践。
3.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哲学和世界观其实是一回事,所有的重要哲学归根到底都是一种世界观。
因此,世界观和哲学可以相互替代。
”这种观点( ) A.是正确的,经哲学家整理的世界观就是哲学B.是片面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是片面的,哲学是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D.是正确的,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就是哲学答案 B解析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世界观与哲学不能相互替代,由此可知,B对材料中的观点认识正确。
A、C、D说法均错误,故排除。
4.著名漫画家孙元伟表示:“在儿童漫画中,我把世界观排在第一位,要给孩子正确的世界观,让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是因为( ) A.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观点B.世界观是人们自发形成的哲学理论体系C.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D.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答案 C解析漫画家孙元伟这句话强调了要重视培育儿童正确的世界观,C强调了世界观的重要性,符合题意。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或学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
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14.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5.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马哲期末考试题集
第一章三、辨析题1.哲学就是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错误。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地产生对各种具体事物的观点和看法,形成了朴素的世界观。
当世界观还停留在不系统的、零散的状态,还缺乏理论论证时,它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在概括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基础上,把自发的世界观上升为自觉的、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哲学家经过理论论证的、形成逻辑体系的思想理论。
上述命题混淆了哲学与自发的世界观之间的区别。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谁决定谁的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区别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在哲学上区别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所以,不能把哲学基本问题只归结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3.为理想而奋斗的是唯心主义,追求物质享受的是唯物主义。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只能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中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来确定,这是唯一正确的划分标准。
凡主张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就是唯心主义,主张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
除此之外不能用其他的划分标准,上述命题是用错误的划分标准来美化唯心主义,贬低唯物主义。
4.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不能等同于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而相区别的不同哲学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则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区别的。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了知论的立场。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二)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1)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哲学是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不是总和)。
(2)联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不是具体方法的指导)易错点:哲学是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1)基本观点: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2)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当作世界的本原。
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王守仁:心外无物3、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4、笛卡儿:我思故我在5、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7、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8、人是万物的尺度9、有些地方政府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从实际出发。
10、掩耳盗铃、指鹿为马、心想事成、画饼充饥 11、仁者心动②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朱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绝对精神”;鬼神观念;天命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星座;孔子:“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拓展: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哲学的两大阵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五)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3、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第二课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 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高二政治哲学易错点
哲学易错点汇总. 第一单元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分析】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分析】哲学来源于实践。
3.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分析】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4.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分析】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5.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6.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分析】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7.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分析】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8.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分析】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分析】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10.唯物主义是完全正确的,唯心主义是完全错误的。
【分析】从根本观点上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从根本观点上说,唯心主义是错误的,但唯心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一定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辩证法思想,因而也有其正确、进步的因素。
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1.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7.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1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13.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14. “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 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17. 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18.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19. 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 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21. 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22. 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23.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24.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25. 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三观是哪三观分别是什么
三观是哪三观分别是什么三观是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扩展资料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
也叫宇宙观。
哲学是其理论表现形式。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划分为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基本类型,即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
人生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
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
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就社会和群体而言,由于人员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传统价值观念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
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构成了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向你推荐的相关文章相关文章列表微信扫码分享。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人教版)习题: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课+课时+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相应括号里写T,错误的写F。
)1.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F)提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F)提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T)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总和。
(F)提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和。
(F)提示:哲学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正确。
)6.下列关于世界观的认识,正确的是()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性认识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世界观就是哲学,哲学就是世界观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解析A项是对世界观含义的片面认识;C项混淆了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错误;B项正确阐述了世界观的含义,故选B项。
答案 B7.下列说法属于世界观的是()A.闻鸡起舞B.张三早上5点起床C.人定胜天D.太阳东升西落解析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C项体现了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故选C项;A、B、D三项都不是世界观。
答案 C8.下列对哲学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世界观D.哲学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解析本题是逆向选择题。
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认为哲学是科学化的世界观的观点是错误的,故C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C9.每年9月18日,全国各地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让每一个中国人牢记国耻,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这体现了()A.世界观就是方法论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C.世界观和方法论构成哲学D.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解析A、C、D三项表述错误,选B。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
联系名词解释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在内容上包括一切有关宇宙的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
但哲学又不等于世界观,哲学是理性思维。
世界观属于理论认识,哲学属于理性认识,世界观可以指导人们生活,哲学则使人明辨是非善恶。
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在于:世界观是自然形成的,通过社会实践体现出来;而哲学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精神财富。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它在内容上包括一切有关宇宙的最普遍本质和最一般规律的基础理论。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即对世界本原、结构、发展、动力等基本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这些问题也都不是简单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可以解决的,人们只能从抽象思维入手,运用理性进行概括、归纳,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因此,世界观往往还表现为系统化、理论化的哲学思想体系。
它主要包括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和伦理学等部分。
有些世界观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宗教世界观、政治世界观等。
哲学是研究人生和世界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世界”,其他的概念还有“物质”、“意识”、“心灵”、“思维”等。
2。
哲学的意义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哲学呢?答曰:“哲学是思考问题的一般方式。
”所谓的思考问题的方式,是指一个人怎样看待周围的事物和存在的一种态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一般方式。
“方式”就是一种行为方式或者说一种行为方法,一个人采取何种态度或者方式,就表明了他对该问题或事情的不同看法。
我们常常提到哲学思维、哲学方法,其实它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它仅仅是指我们对待某一事情的看法。
2。
怎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哲学家“哲学”一词在汉语中的原意为“爱智慧”,它从古希腊语“φορο”演变而来,古希腊语的原意为“热爱智慧”。
我国早期哲学家孔子也说:“未知生,焉知死?”《易经》中也曾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判断说明题
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答案:错。
原因: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这种观点人人都有,但是可能是凌乱的,无系统的,局部的,没有经过理论论证的。
哲学并不是人人都有,它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答案:错。
原因: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们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影、反映。
这种客观实在不同于客观存在,包括可以看见,摸到的实物,还包括一些自然现象,如光热等不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答案:正确。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从本质上看来,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所以说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意识是客观实在在人脑海的反映,客观现实就是意识的内容,所以说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
4.静止就是不运动。
答案:错误。
原因: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静止主要是看参照物的不同。
5.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答案:错误。
原因:物质的唯一特性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类一时反应的客观实在。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6.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并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答案:错误。
原因: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不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只是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真实的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7.人的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因此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答案:错误。
原因:1.人的意识具有自觉能动性,又称为主观能动性,指的是人可以通过自身的意识影响其实践活动,进而通过实践活动影响周围的世界变化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图表如下: 结构图表如下: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 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 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 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 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 ? ? 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 为出发点呢?
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为什么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 人的意识为转移呢? (l)从人们利用自然物来看 一种自然物能不能被人利用,怎样被人利用,同人的实践 活动水平、人的需要、人的意识是密不可分的。但人们利用自 然物的根本前提则是自然物的客观存在,是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和规律。例如:铁矿石能炼铁、煤能燃烧、水能种养农作物、 养鱼、行船、放木排、发电等。 自然物及其属性与规律不会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只能根 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去有意识地利用自然物。 人们不仅能够利用自然物,而且能够改造自然物。
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l)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变化是客观的 科学材料说明:每一天体都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规律而 形成的,有着自己的起源与变化过程;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 段已经证明宇宙间不存在“天国”,也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创 造天地的活动,各个天体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宇宙间的天体产生是如此,那生命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2)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通过阅读上述材料,我们对生命的起源有了大致的了 解,但是人类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3)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
大量的科学材料表明,自然界的天地万物 都有自己产生的客观过程,人类是在自然界发 展到一定阶段上才出现的。自然界既不是什么 神的意志的产物,也不可能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自然界本来是窖观存在的。
在人和人的意识产生之前,自然界就客观存在。那么, 自从有了人和人的意识以后,有了人改造自然的创造性活 动以后,自然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能否说明自然 界是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类想怎样就怎样呢? 人的意识对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有着相当大的影响。 人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有意识的生产劳动,使自然界的面 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自己意识的 印记。但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仍然是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 移的,是客观的。
第一课 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1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人们在处理自己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中,为了更好地认 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仅关注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而 且把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作为自己智慧追索的 对象。 反映了人们很早就开始关注宇宙的起源、世界的本 原问题。关于天、地、万物和人的起源问题,历史上进步 的思想家,在其所处的条件下,就世界的本原问题提出过 许多合理想象。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关于世界 本原的观点不断地被证明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 然观上明白地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为什么说自然界是 客观的呢?
(2)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人们为了满足自己各方面的需要,发挥自己的能力, 有意识地制造出许多自然界原来没有的东西。但人们改造 自然物活动的基础,只能是自然物及其固有的属性和变化 发展的规律,而这些则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 人类有意识地改造自然所取得的成果,首先是人们承认自 然的客观存在和服从自然的结果。在自然面前人是不能随 心所欲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 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人与自然界应该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首要的问题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因为这是人类处 理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