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十七)
古汉语通论(十七)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 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 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 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一、古书注解的概念
• 古代人对前人书籍中的字、词、句、段落、篇章 等方面的解释,叫做古书的注解,简称“古注”。
第二,两汉时期为古书注解盛行的第一个高潮,儒家各 种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代表人物:东汉· 郑玄 其特点在于: 重视古文经学,注重语言文字和名物方面的考释,注文简明 朴实,形成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学学风——”朴学”。
著名的古注有: 毛亨《毛诗诂训传》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 按今人的理解,都是指对古书的注释。但各种名 称就其本义而言,也略有差别,简述如下。
(一)传
• “传”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 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 • • • • 例如 “毛传”就是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孔传”是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 另外,《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 《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也称“传”,
(七)集解、集注、集释
• 此三者都是汇集众家之说(有时也加上自己的注 解)的一种注释方式。这是一种集大成的工作, 它汇集众家之说,省去了人们的翻检之劳。
• • • • 如 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宋朱熹的《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 清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等。
十 三 经 注 疏
• 南宋时人们把汉代毛亨郑玄,魏晋魏王弼、韩康 伯的古注与唐人孔颖达、贾公彦、徐彦、杨士 勛的注疏本合刻,就是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 疏》
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预览
5 、集解:
■ 即汇集众说而解之 。又称为集注 、集传 、集 释 。魏晋开始出现。
■ 把各家对同一部书的注解按照一定的程序汇 集在一起 , 然后再加上汇释者自己对诸说是 非短长的按断 , 阐明汇释者的见解。
■ 长处: 使读者能发解众说 , 思路开阔 , 加深 对原文的理解 , 在相互比较中明辨是非曲直
2 、 串讲文意:
■ 《楚辞 ·离骚》: “ 日月忽其不淹兮 , 春与秋 其代序 。 ”王逸《章句》:“淹 , 久也 。代 , 更也 。序 , 次也 。言日月昼夜常行 , 忽然不久 , 春往秋来 , 以次相代 , 言天时易过 ,人年易 老也 。 ”
■ 赵岐《孟子章句 ·滕文公上》 “有为神农之言 者许行 ”章章末:“章指: 言神农务本 , 教于 凡民 。许行蔽道 , 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 , 降于 幽谷 。不理万情 , 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 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 ”
■ 《诗经 ·周南 ·关雎》 “君子好逑 ” ■ 《毛诗音义》: “好 , 毛如字 , 郑呼报反
。 ……逑音求 , 毛云‘ 匹也 ’。本亦作‘ 仇 ’,音同 。”
四 、古注的体例—— 以《毛诗正义 》 为例
■ 《毛诗正义》 中有四种古注 , 即毛传 、郑 笺 、孔疏和陆德明音义 , 总的编排原则是 以历史先后为序。
3 、分析句读: ■ 《诗经 ·序》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
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 困”
■ 陆德明《经典释文》: “‘之音 ’绝句, 乐音洛 , 绝句 ,其政和 。一读‘安 ’字上 属 ,‘ 以乐其政和 ’为一句 。下放此 。 ”
■ “治世之音 , 安以乐 ,其政和 。乱世之音, 怨以怒 , 其政乖 。亡国之音 ,哀以思 ,其民 困。”
王力《古代汉语》重点精华笔记(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圣才出品】
第7章古汉语通论(17~18)十七、古书的注解(上)(一)训诂学定义训诂又称“故训”,对其通行的说法是用今语解释古语。
它是一项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实践活动,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它与文字学、音韵学并立,构成了我国传统语言学中的三大部门。
(二)发展历程1.先秦开始对当时的古籍进行整理。
2.两汉训诂发展的兴盛期。
出现了著名的训诂学家毛亨、扬雄、刘熙、贾陆、许慎、马融、郑玄等著名训诂学家,以及《毛诗故训传》《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等著名训诂著作。
3.魏晋以来训诂成就不及从前,但仍有所发展,首先对群经的注疏趋于完备,宋代出现《十三经注疏》的合集;其次突破了解经的范围,有裴松之《三国志注》、杨琼《荀子注》等训诂著作;最后出现了多种字典、词数,如魏·张揖《广雅》、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颜师古《匡谬正俗》等。
此间王肃、张揖、郭璞、孔颖达、李善、朱熹等成就最高。
4.清代训诂发展到鼎盛时期,学者们继承前人成果,用文字形音义统一的观点,从理论和方法上对训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阮元《经籍纂诂》等。
词典、字典的编纂也成绩斐然,如《康熙字典》等。
5.近代使训诂不仅只是解释具体的语句,还要论其原理、法则、求文字和词义的系统和源流使之真正成为一门学问。
(三)训诂的材料1.古典文献的正文如:(1)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尚书·洪范》(2)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
《礼记·曲礼》(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造乎?”《论语·泰伯》2.随文释义的注疏随文释义,是不脱离文献原文来解释语义的方法,也就是讲词语在这个具体句子中的含义,而不涉及或少涉及脱离了这个具体语言环境的其他意义。
而注疏则是古人解释古代文献的总称,有传、说、皆、训、笺等等。
如:(1)《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
(完整word版)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
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
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
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
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
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
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
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
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
《古代汉语》王力 中华书局 1997 03
《古代汉语》王力中华书局1997 03目录王力简介--------------------------------------------------------------------------------◇绪论◇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古汉语通论(三)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汉语通论(五)汉字的构造◇古汉语通论(六)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古汉语通论(七)判断句◇古汉语通论(八)叙述句◇古汉语通论(九)否定句,否定词◇古汉语通论(十)疑问句,疑问词◇古汉语通论(十一)词类的活用◇古汉语通论(十二)人称代词◇古汉语通论(十三)连词,介词◇古汉语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古汉语通论(十五)《诗经》的用韵◇古汉语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古汉语通论(十八)古书的注解(下)◇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古汉语通论(二十)古代文化常识(二)◇古汉语通论(二十一)古代文化常识(三)◇古汉语通论(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识(四)◇古汉语通论(二十三)古文的文体及其特点◇古汉语通论(二十四)古书的句读◇古汉语通论(二十五)骈体文的构成(上)◇古汉语通论(二十六)骈体文的构成(下)◇古汉语通论(二十七)◇古汉语通论(二十八)◇古汉语通论(二十九)诗律(上)◇古汉语通论(三十)诗律(下)◇古汉语通论(三十一)词律◇古汉语通论(三十二)曲律◇第一单元文选(左传)◇第二单元文选(战国策)◇第三单元文选(论语)◇第四单元文选(孟子)◇第五单元文选(墨子)◇第六单元文选(诗经)◇第七单元文选(楚辞)◇第八单元文选(史记)◇第九单元文选(贾谊)◇第十单元文选(韩愈)◇第十一单元文选(沈约)◇第十二单元文选(贾谊)◇第十三单元文选(两汉乐府民歌)◇唐宋五言古体诗◇第十四单元文选(词)◇次韵章质夫杨花词[1]◇曲·小令◇常用词(一)60字◇常用词(二)62字◇常用词(三)65字◇常用词(四)65字◇常用词(五)63字◇常用词(六)66字◇常用词(七)71字◇常用词(八)93字◇常用词(九)91字◇常用词(十)95字◇常用词(十一)89字◇常用词(十二)88字◇常用词(十三)96字◇常用词(十四)82字◇〔附录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附录二〕汉字部首举例◇〔附录三〕上古韵部及常用字归部表◇〔附录四〕上古声母常用字归类表◇〔附录五〕词谱◇〔附录六〕曲谱◇〔附录七〕曲韵常用字表◇〔附录八〕常用词音序检字总表◇〔附录九〕常用词笔画检字总表◇编后记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1:17:04 1楼自从部落改了版,编辑文字都会出现乱码,怎么办呢?作者:秋闲提交日期:2010-01-28 15:57:12 2楼王力简介王力先生(1900-1986)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古汉语通论七八九十共49页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Biblioteka 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拉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古代汉语通论
通論(十一)詞類的活用詞類活用∙詞類活用是指某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條件下臨時改變了詞性,承擔了其他詞類的功能。
(詞在句中臨時了承擔了某種職務。
) 最常見的詞類活用是∙(一)名詞用作動詞,∙(二)動詞、形容詞和名詞的使動用法,∙(三)形容詞、名詞的意動用法等。
(一)名詞用如一般動詞名詞用如動詞在古代文獻語言中相當普遍,且具有一定的條件。
名詞在以下七種語言環境中用如動詞。
1.副詞後面的名詞用如動詞這是因為副詞一般是放在動詞前面作狀語,如果副詞放在名詞的前面,那麼,這個名詞就具有動詞的性質了.1)今京不度,非制也。
(左傳隱公元年)(2) 晉靈公不君,厚斂以彫牆。
(左傳宣公二年)(3)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史記·項羽本紀)(4) 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同上)注意:否定副詞“非”後的名詞不用如動詞,例(1)的非制也中的制就仍然是名詞。
再如:此非吾君也。
(《孟子·盡心上》)因為“非”可以否定名詞謂語。
《詩經》中的“非”作“匪”,亦是直接否定名詞謂語的,例如: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邶風·柏舟》)石、席不用如動詞。
2.代詞前面的名詞用如動詞因為代詞一般不受名詞修飾,代詞常常跟在動詞後面作賓語,代詞跟在名詞後面,這個名詞就用如動詞。
(5) 從左右,皆肘之。
(左成二)(6) 公子怒,欲鞭之。
(左僖二十三)(7)父曰:“履我!”(《史記·留侯世家》)這類名詞用如動詞,翻譯時一般可將活用為動詞的名詞譯為一個狀中結構,“肘之”——用胳膊肘碰他。
“鞭之”——用鞭子打他。
“履我”---替我穿上鞋子。
3.當名詞不是作句中的主語和賓語時,它的前面和後面帶上介詞結構,這個名詞用如動詞。
1.因為介詞結構是作動詞謂語的狀語和補語的,名詞的前面和後面帶上了介詞結構,就具有動詞的詞性。
例如:(5) 後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
(《呂氏春秋·上農》)(6) 魏地方不至千里……南與楚境,西與韓境。
《古汉语通论》课件
语言学研究
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发
展演变过程。
历史文化研究
古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通过古汉语研究,可以揭 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汉语的学习 和传承,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结词
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古汉语的词汇较为简洁、凝练,语法结构也较为复 杂;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此外,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 古汉语中常用倒装、省略等手法。
01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深入学 习和理解。
古汉语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起源、发展、演变
详细描述
古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 性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共35卷。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共130篇。
古汉语的学习资料推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收录古汉语常用字,提供详细释义及例 句,是学习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
古代汉语通论知识整理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常用字典辞书及其使用方法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
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代表:汉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 章句》。
东汉赵歧《孟子章句·梁惠王上》:孟子 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
以利吾国乎?‛
《章句》:‚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
,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至魏,故王尊
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 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者乎?’‛
大规模给古书作注始于汉代。
《史记·儒林列传》:及至秦之季世,焚《 诗》《书》,坑术士。 《汉书·艺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 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 百雉,国之害也。‛杜预注:‚方丈曰堵 ,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古汉语通论(十七、十八)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 十三经注疏·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
古注是阅读古代文献、掌握古代文化知识
的桥梁。
古书的注解萌芽于先秦:
《孟子·滕文公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 ……夏曰校,殷》的注解。
,增补史料。
《庄子》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侧重阐
明哲学思想。
清仇兆鳌注杜诗:除注明出典之外,还划
分段落,诠释大意,侧重分析鉴赏。
五、古注的内容
1、解释词义:
。……逑音求,毛云‘匹也’。本亦作‘
仇’,音同。‛
四、古注的体例——以《毛诗正义 》为例
《毛诗正义》中有四种古注,即毛传、郑
笺、孔疏和陆德明音义,总的编排原则是
以历史先后为序。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
【古代汉语部分】一汉字一、汉字的形体结构(一)六书(二)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二、汉字形体的演变[1]甲骨文(契文、卜辞、龟甲文学、殷墟文字)、金文(钟鼎文)、籀文(石鼓文、大篆[2])、篆文[3]、隶书[4]、楷书(真书、正书)[5]三、古书用字中的字形情况(一)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1,古今字:就汉字的时代性而言的,写古字时今字尚未产生,与本有其字而借用它字的通假不同,如反——返昏——婚道——导2,异体字:异体字间差异类型:(1)造字方法不同(2)义符不同(3)声符不同如裤衣夸3,繁简字:(二)假借字,通假字1,假借字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的字。
如“莫”,本指黄昏,像日落草丛中,借用来作没有造出的字无定代词“莫”,此外如“来”,本义是小,借作往来的“来”。
“其”字的本义指簸箕,借用虚词“其”的书写形式2,通假字(1)定义:音同音近的替代字。
确切一点,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2)特点:通假字和被通假字(本字)在读音上相同,而在意义上却毫不相干;所谓同音,严格讲,有音同和音近两种类型,音同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的读音完全相同;音近指通假字和被通假字之间或声母相同(双声),或韵母相同(迭韵)。
假借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联系: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2)区别: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地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A:通假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植其杖而芸”(《子路从而后》),“芸”通“耘”。
“芸”是通假字,“耘”是本字,两者同时存在。
B: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口袋,东(方位词)。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
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
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
),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
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
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
“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
“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
“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
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
“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
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上)我国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大都作过注解。
今天我们要想比较顺利地读懂一部古书,一般都要参看旧注。
有些文字比较艰深的古书,如果不参看旧注甚至根本无法读懂。
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於汉代。
秦以前的许多典籍传到汉代,由於种种原因(如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等),汉代人已经不能完全读懂;於是有一些人专门为这些古书做注解,像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等,都是著名的注解家。
郑玄对先秦的经书,像《周易》《毛诗》《周礼》《仪礼》《礼记》《论语》等书,都曾作过注解。
这些注解对我们了解先秦古籍非常有用,如果没有汉代学者这一番辛勤的工作,有许多先秦古籍我们今天是很难读懂的。
到了唐代,距离汉代又有六七百年了,许多汉人的注解在唐代人看起来,又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於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叫"正义"。
例如现在最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注:《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朝人或魏晋人做的注,唐宋人做的疏,各部书的注疏人如下:《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就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郑笺的"传"和"笺",当时都各有特定的意义,"传"指阐明经义,"笺"有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思,一方面对毛传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於毛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先秦经书的注解一般都比较难读。
这一方面是因为注解家数繁多,各有侧重,看法也常常不一,取舍之间,有时很不容易决定;另一方面是因为注文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对一般读者来说都比较生疏。
要想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我们首先要对它们的体例有大致的了解。
下面我们举出《诗经·魏风·硕鼠》中的一个例子来说明经书注疏的体例(注疏一般都是用双行小字排在正文之下。
为了保存原样,正文和注疏一律不加标点):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鼠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於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税始锐反比毗志反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注下同土如字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疏硕鼠至得我所○正义曰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言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犹言国君国君无重敛我财君非直重敛於我又不修其政我三岁以来事汝矣曾无於我之处肯以教令恩德眷顾我也君既如是与之诀别言往矣将去汝之彼乐土有德之国我所以之彼乐土者以此乐土若往则曰得我所宜故也言往将去汝者谓我往之他国将去汝国也○传贯事○正义曰释诂文○笺硕大至是徙○正义曰硕大释诂文释兽於鼠属有鼫鼠......陆机疏云今河东有大鼠能人立交前两脚於颈上跳舞善鸣食人禾苗人逐则走入树空中亦有五技或谓之雀鼠......按此经作硕鼠训之为大不作鼫鼠之字其义或如陆言也......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的注是毛传(如"贯事也"),"笺云"之后的注是郑笺,圆圈之后"贯古乱反......"是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注:《经典释文》简名《释文》,它汇集了唐代以前各家给先秦经书(包括《老子》和《庄子》,因为《老子》《庄子》在唐代也被称为经)所做的注释(以注音为主,也有少数义训),经过作者一番选择,成为我国早期别具风格的注音(兼释义)总集之一。
先秦古籍中的注音,一般都摘自经典释文。
这部书本来是脱离具体注释对象的一部完整的专著,宋代以后,人们才把它的注释移到每本书的相应的正文之下。
))。
[疏]字以下才是孔颖达的疏,疏的原文很长,这里只引了一小部分。
宋代以前,注和疏是分成两本书印行的;宋代以后,为了便於阅读,才把注和疏合成一本书。
注和疏合成一本后,疏一般放在一段正文之后,如果一段中有几个注,疏就放在几个注之后,如果一段中只有一个注,疏就放在一个注之后;上面这个例子就是把疏放在几个注之后。
疏一般是先疏正文,再疏注文。
先略引被疏的文字,一般是起讫各引两三个字(如"'硕鼠'至'得我所'""笺'硕大'至'是徙'"),然后再疏,中间用圆圈隔开。
有时是直解正文,如"国人疾其君重敛畏人,比之硕鼠......";有时是疏证和发挥毛传和郑笺,这里是首先说明毛传和郑笺的来源,如毛传:"贯事也",正义曰:"《释诂》文",又如郑笺:"硕大也",正义曰:"《释诂》文"(《释诂》指《尔雅·释诂》,孔颖达认为毛传和郑笺这里都是根据《尔雅·释诂》来注解正文的);接着就考证名物,如"《释兽》於鼠属有鼫鼠......"。
可见疏的内容是很丰富的。
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成为集注或集解,例如何晏注《论语》,就是集解。
试举《论语》第一句为例: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
马曰。
子者。
男子之通称。
谓孔子也。
王曰。
时者。
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
学无废业。
所以为说怿。
其中"马曰"的"马"指马融,"王曰"的"王"指王肃。
在读"集解"之类的著作时,首先要细读它的序,这样才可以知道集的是哪几家,"某曰"的"某"指的是哪一个人。
(也有序里没有提到的,这多半在注中第一次出现某人时用全名,以后只用他的姓。
)注解常见的情况有下列四种:第一,释词。
如上例"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马融就只注释了"子"字。
第二,串讲。
把一句或几句连串起来讲解。
如前例郑笺对"三岁贯女,莫我肯顾"两句作了串讲:"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
"这种方式虽然表面上没有释词,但实际上是在串讲中附带地注释了词义,如以"事"释"贯",以"眷"释"顾"都是。
又如上例"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
"王肃不但解释了"时"字,并且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全句串讲了一下。
第三,通释全章大意。
如现在流传的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就是采用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的办法。
《孟子章句》每章之后都有"章指","章指"是通释全章正文的大意的。
例如《孟子·梁惠王上》"寡人之於国也"章的后面有:"章指言:'王化之本,在於使民养生丧死之用备足,然后导之以礼义;责己矜穷,则斯民集矣'"。
这种办法,为的是使文章的意义更为明显,帮助读者对全章的大意有一个总的了解。
要想读懂先秦经书的注解,除了要了解经书注疏的体例和注解的各种情况之外,我们还要对经书中的注解术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注解的术语很多,这里不可能一一列举,我们只介绍几个较为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谷梁传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诗经·术风·淇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论语·学而》引此)。
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
"《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饥"与"馑"是同义词,"切""磋""琢""磨"是近义词,注释家有时用"曰",有时用"为",有时用"谓之"来区分它们。
在注释并区分这类同义词或近义词时,既可用"曰",也可用"为",也可用"谓之"可见"曰""为""谓之"的作用是相同的。
这种"曰""为""谓之"略等於现代汉语的"叫做"。
2.谓"谓"和"谓之"不同,前面说过,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谓之"的后面,使用"谓"时,被释的词则都是放在"谓"的前面。
可见这两个术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谓"这个术语,往往是在以具体释抽象、或以一般释特殊的情况下,才用上它。
例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孔安国注:"政谓法教。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
"何晏注:"后生谓少年。
""政"的概念比较抽象,故用比较具体的概念"法教"来注释它;"后生"的概念比较特殊,故用比较一般的概念"少年"来注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