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一·文字
概念 ( P.43) . 出現的三種情況 …… ( P.44--45) . 責和債;昏和婚;采和彩 舍和捨
P.43) .
異體字
概念 六個方面的形體差異(
“坤”與“堃”
P.49--50) .
異字同詞
繁簡字
另一種異體字 漢字簡化的幾種方法 (參見 P.50--51) .
假借與通假
假借與通假的異同
[課後練習] 課後練習]
指出下面這些字中的形聲字,並說明它們的 造字特點。 休、圍、塵、潘、想、上、聞、下、指、盲、 旦、舟、通。 教材·練習一 教材 練習一( P.42) .
上古汉字“兼职 兼职”现象多 兼职
辟:避、闢、僻、嬖、譬
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左傳宣公二年) (避) 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闢)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爲已。(同上) (僻)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嬖) 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關於
文 字
——古漢語說 八卦說 倉頡說 結繩說 書契說
日本人敬畏漢字;日本年度漢字
(二)漢字的構造( P.15) .
“六書”說(
P.16): .
象形(364字) 象形 指事(125字) 指事 會意(1167字) 會意 形聲、轉注、假借 形聲
(三)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古今字、 古今字 異體字、
相同:都是“借字標音”; 差別:通假的“本字”和假借的“本字”本质不 同,假借造成了“同字異詞 ”,而通假既造成“同 詞 字異詞 ”,又造成 “同詞異字”。 (參見 P.55) 詞 詞 .
練習二 練習二( P.70) .
(四)怎樣查字典辭書
自學:(工具書的查閱參見
古汉语通论(三)
2、由個別到一般 、
• 例1:市:做買賣的地方。 : 做買賣的地方。 孟子》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 《孟子》:“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 欺。” • ——後引申出“城市”、“都市”的意思。 後引申出“ 都市”的意思。 後引申出 城市” 劉克莊《玉樓春》 年年躍馬長安市, 劉克莊《玉樓春》:“年年躍馬長安市,客 舍似家家似寄。 舍似家家似寄。”
•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用來思維、交際的 語言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用來思維、 一種符號系統,是客觀世界的反映, 一種符號系統,是客觀世界的反映,因而 語言也必然具有極強的系統性 系統性。 語言也必然具有極強的系統性。任何一種 語言現象如果不考慮它是屬於哪個系統的, 語言現象如果不考慮它是屬於哪個系統的, 那就不可能真正被理解。 那就不可能真正被理解。
二、 詞義的引申
•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是詞的本義、如何 上一節課我們講了什麼是詞的本義、 探求詞的本義以及在探求詞的本義時應該 注意的問題。 注意的問題。這一節我們主要講詞義的引 申。 • 古漢語的詞義是處於一個變化、發展的過 古漢語的詞義是處於一個變化、 程中的。 程中的。
•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常會碰到這種情 我們在閱讀古代文獻時, 某個詞在這裏解釋成這個意義, 況:某個詞在這裏解釋成這個意義,在那 裏又解釋成那個意義, 裏又解釋成那個意義,如果我們只是很機 械地一個一個地去記憶這些詞義, 械地一個一個地去記憶這些詞義,無疑是 很費勁的。 很費勁的。而且也不利於我們比較有效地 掌握古漢語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 掌握古漢語常用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利於 我們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準。 我們有效地提高閱讀文言文的水準。而研 瞭解、掌握古漢語詞義引申的方式、 究、瞭解、掌握古漢語詞義引申的方式、 規律,用系統的眼光來考察古漢語詞義, 規律,用系統的眼光來考察古漢語詞義, 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 是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之一。
古汉语通论1-6
• 注意:同樣是查部首,《辭海》与 《辭源》不一樣,《辭源》還是用老 的部首法与《康熙字典》《中華大字 典》差不多,而《辭海》則從方便查 閱出發,据字的殺光下左右外中的順 序來定部首,即同時有幾個部首的時 候,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取外 不取內等等,詳見《辭海部首查字法 查字說明》。
• 如“悲”,《辭源》在心部,《辭海》 則在非部。“鸡(鶏)”,《辭源》在 鳥部,《辭海》則在又部。 • 《辭海》用的是簡化字,而把相應的繁 體字和异體字用括弧注於該字之後; 《辭源》則只收繁體字,不收簡化字。
(二)辭典
• 与字典的區別:字典只收字,不收詞 條,而辭典在字頭下還列出由該字 (詞)組成的詞條,加以解釋舉證。 • 最常用的辭典: • 《辭海》和《辭源》 • 《辭通》和《聯綿字典》 • 《中文大辭典》 • 《漢語大詞典》
《辭源》、《辭海》
• 1958年,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開始對舊《辭源》和 舊《辭海》進行修訂,兩書作了分工:修訂後的《辭 源》專收古書黨中的詞語(止鴉片戰爭),是文史工 作者閱讀古籍的參考書,一般古書中常見的詞條,在 《辭源》中大都能查到,舊《辭源》中的現代自然科 學、社會科學和應用技術的新詞一律删去。所以,對 學習古漢語和古典文學的同學來說,《辭源》的用處 比較大,修訂后的《辭海》是一部百科性辭書,删去 了不少古漢語、典章制度方面的詞條,每個字(詞) 下的釋義先出現代常用義,後出古義,這也与《辭源》 不同,要注意。許多古籍中的常用字、常用詞條, 《辭海》都沒收,所以就學習古漢語、古文學來說, 作用比《辭源》就要遜色得多了。
版本: • 現在通行的是商務印書館1971年修訂重 排本(書上77頁講的已過時)。 查法: • 書前有“漢語拼音音節索引”(會查的 可直接根據ABC„„查)和部首檢字表。
古汉语通论(郭锡良版)
方式的睡觉。苏轼《海棠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古义
今义
义素一
打盹
打盹
义素二
其它睡觉方式
⑦响:古专指回声。《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今泛指声音。洛宾王《在狱鸣
蝉》:“露重飞难进,风多响宜沈。”
⑧唱:古义指领唱。《诗经·郑风·萚兮》:“叔兮伯兮,唱予和女。”今泛指唱歌。王勃《腾王阁
古代汉语通论
第一章 古汉语知识 古今词义异同
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 1、古用今废词 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如: 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 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 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 (1)完全不同 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1
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 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
④虫:古代对动物的总称。《尔雅·释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大戴礼记·易本命》: “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虫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虫三百六十,而 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虫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后指人以外 的其它动物,《西游记》第一回:“如今人虫之内,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阎王老子所管。”再后来专 指昆虫。今方言中,鸟称虫蚁,麻雀称小虫,蛇称长虫,虎称大虫,仍可见端倪。
古汉语通论(简体版)
古代汉语通论(简体版)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词义异同一、古今词义(词汇)的传承与存废1、古用今废词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去了交际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如:区分牲畜种类的词:羜,五月生羔;羳,黄肚羊;犙,三岁牛;牭,四岁牛。
古代官职等级: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书、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禅,祭天;社,祭地。
2、古今义同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词义所指的礼仪有了变化。
雷,古今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3、古今异义词(1)完全不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
绸:古义指缠绕,†尔雅〃释天‡:‚素锦绸杠。
‛郭璞注:‚以白地锦韬(缠绕、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王逸注:‚绸,缚束也。
‛今义为丝织品的名称。
行李:古指外交使节,指人不指物。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时携带的东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异古今意义之间存在细微差别。
勤:古常用义为辛劳、辛苦,与‚逸‛相对。
†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今常用义为勤劳、勤快。
劝:古常用义为鼓励、劝勉,†国语〃越语‡:‚果行,国人皆劝。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今义为劝说。
访:古义为询问、咨询。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穆公访诸蹇叔。
‛今义为探访、访问。
二、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在各方面都表现着差异,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词义范围、词义感情色彩、词义程度轻重等。
下面分别予以说明:(一)词义范围不同词义范围主要指词义的外延而言,我们以圆圈表示词的古义和今义,可以形成以下几种几何关系:在古今词义的关系上,A图代表古今意义完全相同,B图代表古义与今义之间的交叉关系,词义在发展过中,古义的部分意义消失,今义又产生出来新的意义。
这是多数词义变化的情况。
C 图今义包含古义,表示今义扩大。
古汉语通论(一、三)
三、漢語單音詞縯變為復音詞途徑
一)經過由兩個同義詞臨時组合而成的階 段,即最初時,近是兩個同義詞的並列, 還沒有凝結成為一個整體,一個單詞。 其理由是: 1、最初某些同義詞的组合是鬆散的,且在 語素順序上可以任意。 2、古人對於以上一類同義詞,常常加以區 別。‚
四、古代漢語復音詞
古代漢語詞滙除了大量單音詞,也有不少的復音 詞。據詞的組合方式古代漢語復音詞可分為以下 幾類: (一)复合詞:這類詞复合詞運用頻率高,構詞 能力強,組合方式多樣。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專名复合詞 有些三音詞,如‚公輸盤、零丁洋、童子試、千 里馬‛等。不論雙音詞還是多音詞,它們都是表 示專名的,並且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指物的單 一性,二是不能按語法關繫去理解,即‚左師‛ 不是左方的軍隊。‚童子試‛不是童子的攷試, 凡是沒有攷中秀才的,不論年紀多大,通稱‚童 生‛。
(二)《中華大字典》 收字四萬八千多個。徐元浩、歐 陽浦存主編,成書于1915年,時為中華 民國4年,故名《中華大字典》。它在 《康熙字典》的基礎上編纂而成,校正 《康熙字典》兩千多條錯誤,按214部首 排列。其體例:每字下先列《集韻》反 切(如《集韻》沒有就參《廣韻》或其 他韻書),再列義項。每個義項下,先 釋義,後列書證。書證中用‚—‛代替 被釋字,一個義項用一個書證。其次是 先本義,再引申義,再假借義。
(八)《經傳釋詞》 清代王引之著,嘉慶24年(公元1819 年)出版,本書共釋虛詞160個,按宋人 36字母順序排列。本書只從西漢及其以 前的古籍中選取例句,重點在解釋虛詞 的特殊用法,一般的用法從略。引證豐 富,反復求證,頗有創建。查閱它可以 暸解虛詞在西漢及其以前時期不同語言 環境中的特殊用法。
2、加綴复合詞:屬于粘附式的复合詞,其中一個語素 表示概念,另一個是附加成分,充當前綴或者后綴。 如:‚阿姊, 第一, 有夏,有北,言告,言歸; 晏 如,率爾,游子,忙乎,浩乎,藹如 ‛ 。 3、偏義复合詞: 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近的單音詞作為 語素組成的詞。其中只有一個語素有意義,而另一個 語素只充當音節的作用,而無實際意義。如: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戰國策〃魏策四》 多人無生得失。《史記〃刺客列傳》 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史記〃文帝本紀》 無羽毛無以馭寒暑。《列子〃杨朱》
古汉语通论总结
第五单元古汉语通论第十三节连词,介词1.什么是连词: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表示它们之间各种关系的虚词。
连词只有语法作用,不作任何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2.介词的定义:介词介绍它的宾语给谓语。
“介·宾”位于谓语前或后,对谓语起修饰补充作用。
3.介词的特征(1)介词都有宾语,宾语由名词或其他成分(形容词、动词、主谓结构)充任。
“介·宾”一般是不可分的短语。
虽然有些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但不等于无宾语(2)介宾短语位于谓语的前或后,在前时介词的宾语有时可承上省略;在后时,不能省略。
(3)介词一般不用作谓语的中心,不出现在谓语的位置上。
这是介词与动词的主要区别。
因为有些动词也可带宾语4.连词和介词的区别:(1)连词前面不能有任何附加成分,而介词前面却可以出现附加成分。
举例:A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驩也(《孟子·离娄下》)B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
(《战国策·秦策二》)C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庄子·秋水》)D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左传·僖公二年》)E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孟子·梁惠王上》(2)连词所连接的前后两项若为并列关系,词序一般可以对换而原意不变;但介词的前后成分则不能任意对换。
举例: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古之人与民偕乐→民与古之人偕乐(X)(3)并列连词及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共同作句中的一个成分,而介词前面是主语,介词只能是和它的宾语共同作句中的状语或补语。
举例:晋荀息||请[以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假道<于虞>以伐虢。
古之人||[与民][偕]乐5.常用的连词与介词。
(1)而—连词:“而”的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了,秦汉以后完全消失。
虚词“而”是假借字。
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
A.表并列“而”连接的两个部分是等立的、平列的,两部分的顺序一般可以颠倒。
《古汉语通论》课件
语言学研究
古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对于语言学研究具有重要的 价值,有助于深入了解汉语的发
展演变过程。
历史文化研究
古汉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信息,通过古汉语研究,可以揭 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
等方面的情况。
古汉语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古汉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古汉语的学习 和传承,可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总结词
词汇、语法、表达方式
详细描述
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上存在较大差异。古汉语的词汇较为简洁、凝练,语法结构也较为复 杂;现代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样,语法结构也相对简单。此外,古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 古汉语中常用倒装、省略等手法。
01
古汉语词汇
古汉语是指古代中国的语言,具有独特性和复杂性,是古代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深入学 习和理解。
古汉语的历史演变
总结词
起源、发展、演变
详细描述
古汉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古汉语也在不断发展演变 。从甲骨文、金文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再到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 ,古汉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在不断变化。
又名《春秋左氏传》,是《春秋》的注释 性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共35卷。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著名史学家 司马迁所著,共130篇。
古汉语的学习资料推荐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收录古汉语常用字,提供详细释义及例 句,是学习古汉语必备的工具书。
古代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法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的是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
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
如杨树达《词诠》。
在古代,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如阮元主编的《经籍纂诂》。
缺点:查字方便,但不明字音或读音不准时,就难以找到要查找的字。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为序。
同一部首的,笔画少的在前,笔画多的在后。
缺点:字归属哪一部,多少画,不容易确定。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缺点:字角的归类要靠死记,如不常用,容易忘记。
二、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平水韵: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
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三、《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古汉语通论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1)《說文解字》簡稱《說文》,東漢許慎著。
是我國規存最早的字典。
全書分漢字為540部,開創了以部首統率漢字的字典編纂法,收字以小篆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開始編寫的,參加編寫的有張玉書、陳廷敬等三十人,於康熙55看編成。
這部字典按部首筆畫的多少,把214個部首分別歸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醜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漢語大字典》:是一部解釋漢字形、音、義的大型語文工具書。
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國搜集漢字單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單字五萬六千個左右。
4)《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專業等單位聯合編寫,1979年出版。
收古漢語常用字三千七百多個。
修訂版於1993年問世。
5)《辭源》:專門為閱讀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書。
6)《辭海》:是一部綜合性的辭書。
所收對象除單字外,主要是語詞、人物、著作、曆史事件、古今地名、團體組織以及各學科名詞術語等。
古語今語、古義今義並收。
7)《漢語大辭典》:由《漢語大辭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辭典》編纂處編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後一卷。
全書十二卷,共收單字二1萬二千個左右,詞目約三十七萬條,五千餘萬字。
是一部大型的曆時性的詳解語文詞典,它試圖從語詞的曆史演變過程加以闡述,古今兼收,源流並重。
首先,這部詞典是迄今漢語語文辭書中搜羅最為宏富的一部大型語揮文詞典。
其次,這部詞典引例豐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編寫成的,保證了收詞立目、釋義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經傳釋詞》:清王引之著,是一本著重研究先秦和漢代經傳中虛詞特殊用法的著作。
9)《詞詮》:近人楊樹達著。
這部書收集了古書中常用的介詞、連詞、助詞、語氣詞及一部分代詞、動詞、副詞,說明它們的用法、意義並引書證。
10)《詩詞曲語辭匯釋》:近人張相著。
這部書匯集了唐宋金元明以來流行於詩詞劇曲中的特殊魚詞537個,作者從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較推敲,考釋語辭的含義和作用。
古汉语通论
第一章古汉语知识古今詞義異同一、古今詞義(辭彙)的傳承與存廢1、古用今廢詞指在漢語歷史上被淘汰、已經失去了交際作用、隨舊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詞。
如:區分牲畜種類的詞:羜,五月生羔;羳,黃肚羊;犙,三歲牛;牭,四歲牛。
古代官職等級:君、臣、仆、吏、奴、婢、大夫、尚書、丞相。
古祭祀名:祠,春祭;礿,夏祭;禪,祭天;社,祭地。
2、古今義同詞多爲基本詞彙,古今意義和用法基本相同,個別詞義所指仍有細微差別。
如:坐,古今坐的方法不同,詞義所指的禮儀有了變化。
雷,古今對同一現象的認識發生了變化。
3、古今異義詞(1)完全不同在閱讀文獻時一定要注意。
綢:古義指纏繞,《爾雅·釋天》:“素錦綢杠。
”郭璞注:“以白地錦韜(纏繞、套住)旗之杆。
”《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綢。
”王逸注:“綢,縛束也。
”今義爲絲織品的名稱。
行李:古指外交使節,指人不指物。
《左傳·僖公三十年》:“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今指出行時攜帶的東西,指物不指人。
(2)同中有異古今意義之間存在細微差別。
勤:古常用義爲辛勞、辛苦,與“逸”相對。
《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爲夫子?”今常用義爲勤勞、勤快。
勸:古常用義爲鼓勵、勸勉,《國語·越語》:“果行,國人皆勸。
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
”今義爲勸说。
二、古今詞義的差異古今詞義在各方面都表現著差異,主要分爲以下幾個方面:詞義範圍、詞義感情色彩、詞義程度輕重等。
下面分別予以說明:(一)詞義範圍不同詞義範圍主要指詞義的外延而言,我們以圓圈表示詞的古義和今義,可以形成以下幾種幾何關係:在古今詞義的關係上,A圖代表古今意義完全相同,B圖代表古義與今義之間的交叉關係,詞義在發展過中,古義的部分意義消失,今義又産生出來新的意義。
這是多數詞義變化的情況。
C圖今義包含古義,表示今義擴大。
D圖古義包含今義,表示今義縮小。
E圖古今意義不在同一個意義範圍,表示詞義轉移。
古代汉语通论资料
古代汉语通论资料古今词义的异同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
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
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重复”等义。
(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1、词义范围的变化: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化。
⑴词义的扩大。
如“菜”本来专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
“洗”本以为洗脚,后泛指洗涤,不拘于足。
⑵词义的缩小。
如“金”在先秦泛指各种金属,后来词义缩小,专指黄金。
“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制帝王所居。
“瓦”本指一切陶器,后专指盖房顶所用的陶制建筑器材。
⑶词义的转移。
如:“闻”的本意为听见,后来转指用鼻子闻。
“涕”的本意为眼泪,后转指鼻涕。
“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
“脚”本指小腿,后指踝关节以下的部分。
“府”本指藏文书财务的地方,后指官署。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
⑴词义褒贬的变化。
如“谤”在古代是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
《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是中性词;“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务,中性词,后专指用钱财买通他人,贬义词;“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王者,用于褒义。
后来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了贬义词。
⑵词义轻重的变化。
如“诛”本质言辞责备,词义较轻,后发展出杀戮之义,词义变重。
又如“贼”本指杀人越货、犯上作乱的人,词义很重,后指小偷,词义较轻。
三、怎样掌握词的古义:我们必须勤查有关的工具书与阅读古代作品相结合,对词义的古今义例反复参证比较,还可以通过一些文字的和语言的手段帮助我们掌握词的古义。
古汉语通论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3:按号码排列《康熙字典》: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流传两百多年,影响很大,至今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华大字典》:他是继《康熙字典》后出现的第二部大型字典。
《辞源》: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辞海》(修订本)虽然收古代词语比《辞源》(修订本)少得多,但是有些百科性的古代词语在《辞源》(修订本)中找不着,却能在新的《辞海》中找到。
《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的两部大型的语文工具书。
《汉语大字典》:编者的意图是注重历史的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如果我们想了解字形、字音的历史演变时,《汉语大字典》也是一部比较便当的工具书。
《汉语大词典》:这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全书五千余万字,共收词目三十七万条左右。
《新华字典》:是新华辞书社编撰的。
1979年修订重排为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现代汉语词典》: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
它是以记录普通话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收词目五万六千多条。
这是一部释义精准,体现目前汉语研究水平的好辞书。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
在释义解词中,重视词义的概括性和各义之间的内部联系,注释简明通俗,适用于初学古汉语的读者。
《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
这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
许慎在分析小篆的形体结构时,从中概括出五百四十个偏旁作为部首,然后把所收集的九千多个字列入这五百四十个部首中去,这是他的一大创造,对后世的检字法有很深的影响。
古汉语通论二:古今词义的异同语言是发展的,学习语言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我们有必须承认语言的继承性,看到古今汉语相同的方面;但是更应该重视语言的发展,看到古今汉语相依的方面。
古汉语通论一
古汉语通论(一)词汇一、古今词义的异同现代汉语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共同的地方;但是语言是发展的,二者又有着很大的差异。
这种古今语言的差异,是我们学习的重点。
我们前面讲过,古汉语中变化最大的是词汇,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时,我们必须特别注意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中有一些词,古今词义基本是一致的,变化不算太大。
如:“人”、“牛”、“马”、“日”、“月”等,但是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只占少数。
汉语词汇中,绝大多数词的意义古今是不一致的。
如“该”、“抢”、“划”等。
有一些词,古今意义有差一定的联系,但今天我们已经看不来了,如“刻”。
“刻”现代汉语有“时刻”的意思,但它的本义是雕刻。
《说文·刀部》:“刻,镂也。
”段玉裁注:“《释器》曰:‘金谓之镂,木谓之刻。
此析言之;统言则刻亦镂也。
’”《左传·二十四年》:“刻桓宫桷。
”杜预注:“刻,镂也。
”后来演变成量词,作为计时单位。
这主要是因为古代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百刻。
《周礼·夏官·挈壶氏》:“县壶。
”郑玄注:“漏之器昼夜共百刻,冬夏之间有长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
”唐慧苑《华严经音义下》引《文字集略》:“漏刻,谓以筒受水,刻节,昼夜百刻也。
”在现代汉语中,“刻”的这个意义已经不用了,而是用作钟表计时单位,十五分钟为一刻,四刻为一小时。
现代汉语已把“刻”的这两个义项归入假借关系当中。
但是,学习古代汉语的难点并不在于此,而是在于古今词义“微殊”的那些词上,正是由于这些词的存在,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我们在阅读古籍的时候才会产生误解。
如《荀子·劝学》中的“劝”字,当“勉励”讲,上古它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
它的“善言规劝”和“劝解”的意义,是汉魏以后很晚才有的。
这样我们就能很好地知道《鞌之战》中“以劝事君者”的意义了。
又如:“给”的本义应是丝断了,再把它重新接起来。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煮茧者引其丝著於筟车,旋转以缫之,断则续之。
古代汉语王力第一册一单元通论简体版
古汉语通论(一)怎样查字典辞书学习古代汉语,常常会遇到一些比较生僻的字和词,既不知道它们的读音,又不了解它们的意义;也常常会遇到一些字和词,它们同现代常见的意义差别很远;还常常会遇到一些成语典故,不大好懂。
这些都要依靠字典和辞书来解决。
因此,在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必须学会使用常用的字典和辞书。
要查阅字典辞书,需要懂得它们的编排体例。
汉语字典辞书编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找的字词。
但是,在拼音方案公布之前的几十年内,有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的;在古代则大多是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①平水韵是唐宋以后人们写诗所用的诗韵,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40韵,入声17韵,共106韵。
参看本书第四册《古汉语通论·诗律(上)》和(附录二)《诗韵常用字表》。
(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把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画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笔会少的列前,笔画多的列后。
例如:口部是三画,排在心部之前,同在口部,“召”字两画(部首的笔画不计'),排在三画“名”字之前,笔画相同时,再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 (丶)、横(一)、直(丨)、撇(丿)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乛)五种,依次排列。
例如:同是口部六画“咬”字在“哂”字之前,“哂”字在“咽”字之前,“咽”字在“哈”字之前。
(3)按编码排列。
把汉字按照一定的原则分别编出号码,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是方形的,都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有十种,用0至9十个号码来代表。
四个角的顺序是先左上角,次右上角;再次是左下角,最后是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例如:左上角右上角诗左下角右下角左上角“头”的代码是0,右上角“叉”的代码是4,左下角“方”的代码是6,右下角“叉”的代码是4。
“诗”的四角号码是0464。
②四角号码查字法可参考《辞源》修订本第四册《索引说明》。
第十单元古汉语通论
跋:放在書的後面。
上古時,序放在書的後面。如《莊子· 天下》(講述先在後面。
3.奏議類——臣上給皇帝的書信
(1)上書:先秦時給國君的報告。如: 李斯《諫逐客書》、鄒陽《獄中上樑王 書》。
(2)疏:臣下對皇上陳述事情的文章。 如:賈誼《論積貯疏》、晁錯《論貴粟 疏》。
第十单元古汉语通论
一、劃分文體的標準
1.什麼是文體 文體,一指文章的風格流派;一指
文章的體裁類別。
陸機:10類(詩、賦、銘、箴、 頌、誄、碑、奏、論、議)
六朝劉勰:35類
蕭統:37類
3.劃分標準 第一,根據文章的語言形式。 (1)韻文——以押韻為標準; (2)散文——非韻文; (3)駢文——講究平仄對仗,
7.傳狀類——記述死者生平事蹟的文章。
傳,即傳記,如《史記》中的《項羽本 紀》、《孔子世家》、《留侯世家》。
行,即行狀,也叫行述、行略、事略,本 指提供給禮官為死者議定諡號或提供給 史官采擇立傳的文章,是死者生平事蹟 的素材。後來,請人為死者寫墓誌銘碑 表之類,也需要寫行狀。如柳宗元《段 太尉逸事狀》,就是一篇優秀的傳記。
4.書說類
10.箴銘類
5.序類(贈序類) 11.頌贊類
6.詔令類
12.辭賦類
13.哀祭類
1.論辨類——論說文(哲學論文、 政治論文、史論、文論)
論:發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一個道 理,如《過秦論》、《封建論》。
辨:辨別事理的是非,駁斥別人的 言論,如《論衡》、《神滅論》。
2.序跋類—— 一部書的序言或後序
8.碑誌類——刻碑記事,包括碑銘和墓 誌銘
(1)碑銘:碑銘的範圍很廣。有封禪和 紀功的刻文,如秦始皇《泰山刻文》等。 有寺觀、橋樑等建築物的刻文,如王簡 棲《頭陀寺碑文》等。此外還有墓碑, 這是紀載死者生前事蹟的。墓碑的文體 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散文;後面是韻 文,一般用“銘曰”、“詩曰”、“辭 曰”開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类活用问题一、“词类活用”的内涵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原来的语法功能,具备另一类次的语法功能和词汇意义,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词类活用”。
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将军身披坚.执锐.。
(《史记·陈涉起义》)“坚”与“锐”由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分别是“盔甲”、“武器”的意思。
二、使动用法使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1、动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从事谓语动词所表达的行为动作。
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如果带有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史记·鸿门宴》)不及物动词用为使动用法时,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
如: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及物动词也可以用作使动,为与一般用法相区别,用为使动的及物动词一般要破读。
如:晋侯饮.赵盾酒。
(《左传·宣公二年》)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与状态。
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3、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如: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史记·项羽本纪》)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即谓语动词具有“认为(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备这个活用的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如:渔人甚异.之。
(陶潜《桃花源记》)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晁错《论贵粟疏》)2、名词的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就是这个活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如: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柳宗元《封建论》)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四、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还经常活用为一般的动词,表达与这个名词意义相关的动词含义,我们称之为“名词用如动词”。
如:范增数目项王。
(《史记·鸿门宴》)左右欲刃相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驴不胜怒,蹄之。
(柳宗元《三戒》)方位名词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史记·项羽本纪》)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
(徐宏祖《游天都》)五、名词用作状语在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可以不用介词的帮助,经常直接放在谓语中心语前面作状语,我们称之为“名词作状语”。
古汉语的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以下内容:1、表示方位或处所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行为动作在什么地方发生,或者行为动作向着什么方向发生。
如:大月氏复[西]走。
(《汉书·张骞传》)蜀太守以下[郊]迎。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2、表示工具或依据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使用什么工具从事行为动作,或者依据什么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的态度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表达用什么态度从事某种行为动作。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鸿门宴》)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4、表示比喻古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可以形容行为动作的状态,表达比喻内容。
如:嫂[蛇]行匍伏。
(《战国策·秦策一》)其一[犬]坐于前。
(《聊斋志异·狼》)六、词类活用的条件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遂王.天下。
(《韩非子·五蠹》)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置人所罾.鱼腹中。
(《史记·陈涉世家》)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庄子·盗跖》)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活用为动词。
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论语·公冶长》)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副词一般在句中只修饰限制动词或形容词,所以当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时,要活用为动词。
如: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
(《史记·西门豹治邺》)不足生于不农.。
(晁错《论贵粟疏》)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之”、“我”这两个代词的用法特点鲜明,即一般常做宾语,也就是在它们前面的多是动词,所以它们前面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
(晁错《论贵粟疏》)是欲臣妾..我也。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6、名词后有介词词组介词词组在古汉语中经常做补语来修饰它前面的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动作,所以名词后有介词词组,这个名词要活用为动词。
如:晋师军.于庐柳。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后妃率九嫔蚕.于郊。
(《吕氏春秋·上农》)7、名词用“而”连接连词“而”经常用来连接的是动词、动词性词组和形容词、形容词性词组,但一般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所以用“而”连接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
(《盐铁论·相刺》)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古代汉语的词序一、词序是汉语表达意义的重要语法手段词序在汉语中却十分重要,汉语的词序一般不能随意变化,如果词序变化了,句子的意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
如:我打你。
你打我。
汉语的词序历史上比较固定,从古到今没有太大的变化。
即基本次序为:主语——谓语——宾语二、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古代汉语中,在一定的语法条件下,宾语可以从谓语中心语的后面移至谓语中心语的前面,这种现象我们称其为“宾语前置”。
古代汉语中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面几种:1、疑问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
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如:敢问何谓也?(《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如动词前有助动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于助动词之前。
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二年》)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也要前置。
如: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这种宾语前置在上古时期比较严格,很少例外。
只有“何如”常说成“如何”,但这两种形式都已成为凝固形式,其意义已不是“像什么”,而是“怎么样”、“怎样”等。
如:伤未及死,如何勿伤?(《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与不榖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如何”也可以说成“若何”、“奈何”,其中的“若”、“奈”仍然具有动词性,但凝固后与“如何”的含义相同。
如: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先生助之奈何?(《战国策·赵策散》)“如何”、“若何”、“奈何”的中间还可插入代词、名词或其他词语,说成“如……何”,其含义是“对……怎么样”。
如: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寇深矣,若之何?(《左传·僖公十五年》)虞兮!虞兮!奈若何?(《史记·项羽本纪》)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语法条件:①全句必须是否定句。
②宾语必须是代词。
如:邻国未.吾亲也。
(《国语·齐语》)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籍中就有例外。
如:有事而不.告我。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诸侯莫.违我。
(《管子·封禅》)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秦以后这种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但汉以后的文人写文章经常仿古,所以在他们的文章中,还经常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现象。
如: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3、宾语用代词复指语法条件:用代词“是”、“之”等复指宾语。
如: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这种宾语前置,还常在前置宾语之前加上“惟(唯)”字,构成“惟(唯)……是(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更加的明显。
如: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左传·宣公十二年》)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不用“是”。
如:“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宣公二年》)“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僖公二年》)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
如: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
(《荀子·王霸》)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4、无标志的宾语前置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宾语,没有以上的前置条件,也可以直接将宾语移至谓语中心语之前,人们称之为“无标志的宾语前置”。
如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齐桓公伐楚》)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诗经·卫风·氓》)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三、古代汉语的行为数量表示法现代汉语表示行为数量,一般是把数词与动量词构成的数量词组放在动词的后面作补语,如“看两遍”、“踢三脚”。
而古代汉语中却不是这样的,其方法是:1、一般的方法:将数词直接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表示行为数量。
与现代的差别:①不用动量词。
②数词的位置在动词之前。
如:又与之遇,[七]遇皆北。
(《左传·文公十六年》)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输》)2、强调的方法:在表示动作的词语后加“者”,将数词置于句尾作谓语表示行为数量。
鲁仲连辞让者三。
(《战国策·赵策》)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史记·鸿门宴》)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古今汉语判断句的差异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由判断词“是”构成,“是”用于联系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并帮助表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