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个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亲家庭教育个案



李某,男,是一位初三的学生,父亲和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就开始闹离婚,从小到大一直和祖母过。在没有父爱和母爱的日子里,他的不幸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常常看见祖母一个人在家暗自流泪。我问祖母为什么哭?她说是头疼,我还信以为真。直到爸爸妈妈离婚了,才知道爸爸和妈妈已经不在是小时侯爱我疼我的爸爸妈妈了,那时我真恨爸爸和妈妈!常写他们是坏爸爸和坏妈妈,我一直和奶奶生活,只有奶奶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可他们却很少关心和帮助我”这是他小学的一段日记。他奶奶的身体很不好,经常要去医院检查,不能生气,不能劳累对他的要求也常常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而无奈,只能随之任之。他的学习成绩从此直线下降。自从进入初中以来他的成绩也一直不理想,上课没精神,下课喜欢趴在座位上,不和其他人交流。在加上又因为成绩不好而又受到老师的冷落,学习上没有自信,生活中缺少欢乐。
分析与处理
1.李某心结何在
李某对他父母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既感到愤慨,又感到悲伤,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无所适从的痛苦更是让人心痛。从李某那儿披露的家庭悲剧在现代社会中已不是新鲜的事了。我们暂不讨论这种事是否属于这个社会的弊病,单从对家庭责任感这一点来说是很让人担忧的了。父母的行为会直接伤害孩子的感情和自尊,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与生活。李某成绩下降的事实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得出:李某的心理成长同父母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缺少父母的爱,缺少他人的关心和重视。
2.如何解开这个心结
造成李某的心灵创伤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缺少亲情的缘故。采用“弥补创伤法”是较理想的方法。
(1)尽早和李某建立一个真诚、安全、温暖的师生关系。在初一刚开学的时候,在得知这个情况后,我就主动的进行家访,和他进行交流,谈生活,谈学习,谈家庭。我们之间渐渐的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他也能主动和我讲他对父母的看法,和学习上的困难。除此之外,我们还趁他生日到来之际,在班上为他设计一个令他愉快难忘的生日庆祝会,全体同学和我都为他说上几句心里话、激励的话、祝贺的话。用集体的力量温暖他、感化他、抚平他受伤的心灵,让他感受到世界上仍然有人关爱看他、鼓励着他,使李某积极地去学习,向着老师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2)李某父母虽然离异,但是血缘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与父母双方的亲情纽带不会因父母离异而断裂。因此,我经常鼓励李某与离异的父

亲或母亲接触与沟通,这样能逐渐抹去他心头的创伤,使他渐渐地接受失去父爱和母爱的事实。同时我也主动到他父母各自的家中动员他父母积极主动地予以配合,想方设法弥补父子与母子之情。
结果
经过一学期心理的疏导,他渐渐的变的开朗了,爱和其他同学交流了,篮球场上也看到了他的身影,上课也敢举手发言了,在第一学期末,他的成绩有了长足的进步。





 个案:物质补偿爱,孩子在金钱里迷失

阳阳(化名)在汉阳区翠微路小学读五年级,小小年纪,出手却很大方。每天请朋友吃零食;同学开口借钱,他也毫不犹豫;练习本只用一次就丢掉。

该校校长黎敏介绍,阳阳父母离异,他和父亲生活。父母出于内疚,对他的物质需求尽量满足。父亲每天给他20元零花钱,用完了,他就找爷爷奶奶要,母亲也时不时“补贴”。一个月下来,他要花去近千元。

黎敏说,阳阳的父母无疑是用物质补偿爱,但孩子一旦认为一切物质需求都容易得到满足,就必然丧失追求的动力,最终迷失在这种物质补偿中。阳阳现在对前途毫不担心,甚至认为父亲会为自己铺好路。

缺乏归宿感,孩子在网吧里沉溺。建港中学初三学生王凯(化名)也来自单亲家庭,因缺乏家庭归属感,他整天沉溺于网吧。

王凯初一成绩不错。其父是下岗工人,离异后迫于生计,找了份配送员的零工,每晚9点上班,早8点下班,晚上带儿子在外吃过饭就得去工作。

一段时间后,王凯在家备感孤独,于是进网吧通宵上网,次日上课睡觉。待其父发现,王凯已上网成瘾,又由于其父忙于工作,无法每日监督,结果王凯开始频繁逃学逃课。

班主任张巨波表示,很多单亲学生的家长迫于生存压力,没有很多精力照顾孩子。为满足关爱的需求,单亲孩子在一些社会诱惑面前很难形成有效“免疫”能力,一旦在网络或不良人员那里找到归宿感,他们会比一般学生陷得更深。

困境:家长不配合,学校怎么教

该市75中初一年级老师杨素娥,身上长期揣着两部小灵通。她说,这是为了方便单亲学生跟自己联系,“他们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事找我,只一部电话怕耽误事情”。

单亲学生相对集中,使得一些班主任的工作难度加大。杨素娥说,有的孩子早起没人叫,就要靠她打电话叫醒。

初三年级老师刘芳班上,前不久不见了100元班费。她发现一名以前很少有零食吃的单亲家庭的孩子,近来几天都在吃零食,她经过调查得知是这个孩子拿了钱,“但没当场看见,不能轻易指责,这样的孩子是很脆弱

、敏感的”。

刘芳抓住一个机会,对该生说:“怎么这两天胃口这么好,天天吃零食?以后想吃零食了,如果没钱就跟老师说,可不能做出中学生不能做的事情啊!”

刘芳说,“这些孩子因缺乏父母指导,行为习惯较差,甚至染上一些恶习”,需要老师付出更多时间进行管教。

在75中,像这样的班主任还有很多。学校校长陈抗说,班主任能做的,他们都做了,但有些父母不配合学校的工作,有时老师要无数次地要求家长把孩子送来上学,以免他们流失。有一位父亲甚至拿孩子当筹码,要班主任去找孩子的母亲回来。“这些问题,是学校努力也解决不了的,让人很无奈”。

经验:父母担起责任,单亲孩子也优秀

“这些其实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父母双方能担负起各自的责任。”有着35年班主任工作经验的廖望平老师说。

武汉市63中书记李静接触过不少单亲孩子,经验告诉她,并非所有单亲孩子都成长得不健康,“学校有些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孩子也来自单亲家庭,他们的父母虽然离异了,但对孩子的教育还保持一致,这就很好。”

李静介绍,家庭教育最忌讳父母的教育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有些离异的家长被老师请到学校,一听说孩子成绩或表现不好,就开始相互指责对方,这最要不得,也最容易伤害到孩子。

夫妻感情破裂,但对孩子的教育还应形成合力。父母可定期一起谈谈,共同关注、规划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让孩子感受到,父母虽然分开了,但对他的爱还在,对他的关心还在。“总之,父母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李静说。

呼吁:填补单亲空白,社会也应出把力

针对单亲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武汉市75中校长陈抗认为,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希望学校教育尽可能地填补那份空白。

但除了家长和学校,社会也需尽份力。建港中学老师张巨波指出,单亲学生沉溺网吧,家长无力照顾孩子,这并非全是家长和孩子的错,社会和相关社区也应分担、解决这些家庭压力及问题。如孩子进网吧,也多因社会有关部门对网吧管理很不严格,没有很好地堵住未成年人随意进网吧这个缺口。

他认为,如果社会建立、完善相应的制度,给确实需要帮助的单亲家庭一定的关爱,同时为未成年人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也能减少家庭缺失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记者 程墨)


 特殊的成长环境容易使孩子心理出现亚健康状态,专家提醒:不要过分关注他们的身份,重要的是给他们完整健全的爱

■核心提示

记者从深圳市民政

局了解到,2004年,深圳市共有4636对夫妇在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相比2003年增幅达到47.36%。

今天是“六一”,是广大儿童的节日。在这特别的日子里,这些由民政部门统计出来的离婚数字就显得格外刺目——不可回避,每一个数字都意味着一个离散的家庭,而每一个离散的家庭之中,孩子往往受到的伤害最深。有心理学家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最容易出现心理亚健康状态,如果这种亚健康状态不加以及时疏导,势必造成孩子性格扭曲,影响他们成人之后的生活。

“六一”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数十个单亲家庭的家长和孩子,也采访了相关的儿童心理专家。找出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症结,并给予最佳解药,应该是“六一”儿童节给他们的最好礼物。

个案一

四岁女童向母亲索要“幸福”

采访时,罗湖区东湖公园附近小区的童童(化名)才四岁半,她可以和母亲进行理智的对话。但这个四岁的女孩语气与同龄孩子相比,少了些稚嫩。

孩子更为敏感

童童的母亲李女士(化名)告诉记者,自己去年与丈夫离异。和其他离异父母一离婚便劳燕分飞的状态不同的是,离婚之后的李女士和前夫依然生活在同一套房子中,表面上看和正常的一家人并无两样。李女士说这样做是不想伤害孩子。但是孩子还是明显有了改变,无论是说话还是性格方面比之前有很大改变。

有一次楼下一户人家父母陪孩子在附近散步,童童顺口就说出:“这个小朋友好幸福,爸爸妈妈都陪他玩。”随后李女士心里一怔,马上问童童:“难道你不幸福吗?”童童看了母亲一眼,然后一言不发。

和母亲独处更任性

去年7月份,李女士前夫决定搬走。爸爸只是像往常一样出门,但童童搂住爸爸的脖子,异乎寻常地痛哭。

从小到大,李女士在教育童童的过程中固守着一个原则,即从不任意满足孩子的欲望。但在离婚后数月内,尚未从离婚的阴影走出来的李女士,对孩子的要求松懈不少。童童说想要什么她都给买,这就导致童童在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欲望得到足够的满足,甚至已经放纵了不少。

直到半年后,李女士自我恢复过来时,较以往愈加任性的童童让她颇为吃惊。“就在前天,她硬是在房间里和我对视了整整半个小时!”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和童童僵持的原因,只是没有给童童买一只HELLOKITTY的小猫。

不愿听母亲解释

前夫走后,有一次,李女士很详细地把离婚的情况告诉童童。在述说的过程中,童童几次都表示出强烈的不耐烦,在强制下她听完妈妈的话以后,非

常烦躁,甩开妈妈的手就跑了出去。

●家长支招

为照顾好童童,李女士请教过十多个心理专家。而她现在也已经成了半个“专家”了,谈起女儿的教育问题头头是道。最近几个月,李女士和童童已经建立了比较好的互动关系。

从过来人的角度出发,李小姐奉劝单亲妈妈,一定要避免受害者心态。不要试图将自己的创伤作为孩子今后成长的借鉴。孩子需要从更客观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他们有自己探索和憧憬的权利。

李女士认为,孩子是敏感的,会感受到家庭的细微变化。所以,不要企图隐瞒发生了什么,那样会增加孩子的不安,失去对大人的信任。作为家庭的一员,他有权利知道与自己有关的事实,这有助于他勇敢面对。

此外,离异夫妻为了孩子也应该尝试做朋友。分手后,养育孩子仍是离异双方共同的责任,只有平静商谈教育孩子的事,才能让其有宁静的学习、生活心态。双方要经常保持和孩子的联系。

李小姐强调,重要的是要与孩子共同担起家庭的责任,避免补偿心态。不要过度补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生活,要像对待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

●专家说法

社会学家们的调查也表明,非常态的家庭并不意味其家庭教育必然存在许多困难或不利条件;而正常完好的家庭在子女教育上的优越性也只是相对的。“单亲孩子”能否形成健全健康的人格,很大程度上由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单亲孩子”同样可以塑造成出色的人才。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性、人生理想的启蒙教育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生活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生活环境,因此,优化家庭环境是塑造未成年人健康心理和行为的首要因素。不少饱经离异痛苦的父母,为弥补离异给孩子带来的心理创伤,对孩子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不知溺爱会严重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冷淡、粗暴、放任不管与溺爱一样,同样会极大地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因此,任何不适当的教育方式,都是导致各种单亲家庭子女性格缺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其消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个案二

父亲离去后变得更警惕

14岁的小谦(化名)并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父亲已经和母亲离婚。在父亲离开的4年时间,他给小谦内心留下的,只是对自己的责骂。

记者见到小谦的那一天,他正汗流浃背地在操场上训练。和普通中学生一样,身着蓝色校服的小谦热爱运动。惟有一旁站立着的教官,提醒我们这是一个与其他学校略微不同的地方——工读学校。

醉酒父

亲曾打妈妈

小谦并不愿多提父亲。在他的印象里,父亲个子不高,皮肤有些黑,留着短发。经常开着货柜车,来往深港。小谦8岁的一天早上,还在床上睡觉,突然听见妈妈握着电话听筒抽噎。那是父亲从香港打来的,坚决表示要和母亲离婚。母亲哭得非常伤心。小谦告诉记者,他在小学三年级以前考试经常都是90分。但逐渐觉得上课没办法听进去,甚至听不懂,成绩就开始下滑。上初中后就很差了。

记者问小谦是否还记得爸爸的管教,小谦回答,爸爸管得很严,经常打他,少有话说。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父亲喝醉,回家后和妈妈吵架,还动手打妈妈。后来小谦再也没见到父亲,而父亲打母亲是小谦最深的印象。而小谦最不想让周围的人知道的是,他是一个没有爸爸的孩子。

认为自己不聪明

小谦平时喜欢上网,玩电脑游戏,还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而且小学期间还代表学校参加过区足球比赛。但在和他聊天的过程中,他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却是“我不行”。

记者问小谦,不想学习,不想和妈妈沟通是什么原因,小谦的回答是:“听不懂,学不会。我觉得我很笨,学什么都很费劲。”小谦认为,自己最拿手的只是打电脑游戏。

●专家分析

南山学校的范老师认为,小谦的问题在于,他和妈妈生活了很久,渐渐感受不到父亲的疼爱,而失去了平衡的情感,小谦渐渐放任了生活的自律,幸好并没有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在与小谦的短暂接触中,他的自卑、警惕、对父亲的想念与排斥,都尽显无疑。在接触中,一位老师曾不无遗憾地说,小谦的问题,与其说是自己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家庭环境对他的影响直至后来的扭曲。这位老师认为,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也就意味着,他的方向会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这个时候,没有家庭的正确引导,孩子的未来就有陷入危险的可能。

学校看法

影响是阶段性的

面对日益增长的离婚率,虽然不少社会学家表示担心,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离婚率增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父母离婚是否就对孩子造成伤害?儿童心理学专家、南山教育学院范老师对此持不同意见,范老师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造成的伤害其实并没有人们想像中严重,而现代社会的孩子不仅是家庭的,也是社会的。离异父母的不同社交圈、幼儿园、学校都会对孩子有极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比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还大。

范老师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的影响是阶段性的,若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还很小,

孩子缺少的只是父爱或母爱,但孩子懂事一些的时候,影响就不是如此简单了。由于缺少父亲或母亲,家庭的功能不全,孩子的成长会不平衡,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孩子的自尊很可能会受到挫伤,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性格内向、压抑、自卑。

因此,在性别平衡的世界,单亲家庭完全可以减少对孩子的伤害。比如说,孩子跟母亲生活,母亲最好多让孩子接触男性,若是情况允许,可以考虑重组家庭。

父母要意见一致

单亲家庭的孩子(特别是父母因感情破裂离婚的孩子)接受到的教育往往没有家庭和睦孩子接受的教育全面。这是因为,离异夫妻难以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达成一致,由于感情不复存在,双方说话难免过激。但是不管多恨对方,父母都应解除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分歧,多商量如何让孩子健康成长,给孩子以同样的关爱。

要让单亲家庭的孩子像正常的孩子一样成长,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让他们学会关心、帮助别人,同时也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爱护。封闭的教育必然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

不要特别关注

范老师告诉记者,目前单亲家庭的孩子和别的孩子并无太大区别,但是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成绩一般,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生活习惯也不如别的孩子好。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敏感,自尊心很强,从某种程度来说,自尊心强就是自卑的表现,他们很担心老师会问及他们的家庭,害怕别人会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因此,对于老师来说,没有必要特别关注那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太多的关注反而不好,可能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你与别的孩子不同。这样很可能会让这些孩子更自卑。所以,老师只需要把他们当平常孩子看待就可以了。

心理药方

要“对症下药”

昨日,记者就单亲家庭孩子的问题采访了深圳市康宁医院主任医师杨志伟博士。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博士说,根据WHO(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认定,未满18岁都属于儿童。目前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然而,传统教育却因过分追求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现代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孩子心理问题的疏导。大量事实证明,儿童也会产生心理问题,有的甚至患上了较为严重的心理疾病。

重视孩子的心理需要

儿童在成长阶段跟成人的心理需要是一样的,这些需要可以归纳为生理、安全、归属感和爱的需要。以安全需要为例,家庭的不完整和不和谐可能会造成儿童对安全感的缺乏,这样的儿童很可能会因此而产生自卑感,甚至是出现自闭症。



跟大人一样,儿童同样追求心理归属感。有些儿童可能会在社会上和一些坏朋友交往。其实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家里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关心,这让他们觉得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失去了对家庭、对家人的归属感。

爱的需要对儿童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刘博士建议,夫妻双方必须给孩子造成这样一种印象,即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还是爱着他(她)的,尽量让他(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离异双方千万不能因自己的事,或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但也应避免溺爱情况的出现,这样剥夺了孩子体验的权利,也将造成孩子心理人格的发展不健全。

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关怀

杨博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对于这些儿童心理治疗的根本还在于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关怀。治疗每一个产生心理问题的单亲家庭儿童都需要结合具体情况才能作出诊断和治疗。但是目前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治疗法可以为家长和老师所用。

爱心软化,积极演练法

这种方法适用辅导具有逆反心理的儿童。不少“单亲儿童”心灵很孤独,需要别人更多的关心与呵护。所以会不遵守纪律和常规,就是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做家长的应当更加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通过与其他同学一起游戏、竞赛,让其自觉成为集体的一分子。通过用爱心温暖他们,懂得自己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从而使他们能规范自己的言行。

激励自信,指导训练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辅导心理自卑的儿童。有些单亲家庭儿童虽然学习成绩不够理想,但他们却能表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特长。所以应当经常鼓励鼓励他们,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针对这些儿童的自卑心理,家长和学校老师要经常沟通联系,并及时对孩子的一些心理变化进行了解和作出相应的判断。要让这些孩子认识到尽管家庭是残缺的,但是学校和社会是完整的,是可以给他们带来温暖的。

疏导安慰,角色位移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辅导具有妒忌心理的儿童。针对这些孩子的表现行为,应当耐心地安慰他:通过和别的处境更不幸的孩子相比,使他获得了心理平衡。同时要正确地引导他们对更加不幸的儿童产生同情。可以通过游戏和竞赛消除他们的心理落差,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与人相处的态度和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