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要点集合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卷

一、题型

客选择题判断题

主填空题简答题

考点

第一:各个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

第二:各个时期的文学形态及文学思想

第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

第四:各个重要作家作品的完成年代

二、主要内容:

日本历史时代的划分:

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

中古(平安时期)——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

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

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

近代(明治·大正·昭和·平安时代)——明治维新~至今

第一章:上古文学

前言:所谓上古文学是指日本文学的萌芽期至794年迁都平安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从日本的历史年代来算,它横跨“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

上古文学的特征可归类为“贵族文学”;

1、上古文学总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口承文学时代”,另一个是“记载文学时代”。

所谓“口承文学时代”,是指文字尚未产生时期所出现的文学现象。公元4~5时期,汉字传入日本。“记载文学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创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来概括。

“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坦率雄浑的和歌精神,即所谓的“清明诚直之心”。

2、史书、地志文学三本书及其时代

a、《古记事》成书于奈良时初期的和铜5年(712),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书。作者太安万侣;

《古记事》采用了汉字之音训并用的表达方式,使得它称为日本“记载文学”的鼻祖,尤其是神话文学的描写极具文学色彩,因此,它也被看作日本后世文学的源头。

b、《日本书纪》成书于养老4年(720)。是日本第一部“敕撰编年体”的史书;《日本书纪》亦称《日本纪》,编者以舍人亲王为主,太安万侣等协助编写,且完全以汉字写成。具有较强的“对外倾向”。

c、《风土记》是一部由元明天皇敕撰的地志书,成书于和铜6年(713)。主要记录大和朝廷下属小国的物产、地理以及该地区的由来等事项。

d、“祝词”和“宣命”的出现,标注着日本祭祀文学的形成。所谓的“祝词”是一种祭祀用的祈祷文,它的出现源于人们对神灵与超人英雄的崇拜与信仰。“宣命”是传达天皇旨意得到诏敕。它所采用的问题一般称为“宣命体”或“宣命书”

3、歌谣、和歌和汉诗

a、“记纪歌谣”是收录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上的“上古歌谣”之总称。

b、《万叶集》是日本现存的最古老的诗集,大约成书于公元770年前后。因为它所收录的和歌中,最新的一首和歌是天平宝字3年(759)的作品,所以和歌集的问世无疑是公元759年之后的事。《万叶集》共由20卷组成,它收录了到公元759年为止的大约450年左右的日本各类和歌4500余首。最终由大伴家持统篇定稿。

c、《万叶集》的书写方式体现为最著名的“万叶假名”。所谓的“万叶假名”是一种独特的书写方式,它主要借用

汉字的音训来宾表达日语的语意,与汉语的原意无关。《万叶集》的歌风雄浑有力,具有较强的男性色彩,江户时

代的学者贺茂真渊称之为“ますらをぶり”

d、《万叶集》的“部立”(和歌的分类)主要有“相闻(赠答歌与恋歌)”、“挽歌(哀悼歌)”和“杂歌(其它形式的和歌)”

4、奈良时代著名的万叶歌人

a、山部赤人:自然歌人

b、山上亿良:人生歌人。代表作《贫穷问答歌》

c、大伴家持:大伴旅人之子,《万叶集》的最终编选者。奈良时代歌风呈“纤细优美”的倾向。

5、汉诗文:日本上现存最古老的汉诗集《怀风藻》

第二章:中古文学

1、中古文学概况

a、所谓的中古文学一般指迁都平安(公元794年)至镰仓幕府成立(1192)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日本中古文学可归类为以下五种:

(1)”もののあわれ”

(2)“をかし”

(3)“国风文化”

(4)“贵族文学”

(5)“宫廷女流(女房)文学”

b、《古今和歌集》是日本第一部“敕撰和歌集”,成书于延喜5年(905),编者为纪贯之。

c、六歌仙时代。从嘉祥4年至宽平2年为止。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歌人就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所谓的“六歌仙”。“六歌仙”依次为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喜撰法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

d、“今样”是平安末期一种流行歌谣,主要代表作品为后白河院编选的《梁尘秘抄》成书于嘉应元年(1169)

2、物语文学

a、《伊势物语》是日本第一部和歌物语。物语主要以“六歌仙”中的在原业平为主人公。作品的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对“みやびの心”的精彩描述。“みやび(文学特点?)”的词意为带有宫廷色彩的风流文雅之意。

b、《源氏物语》体现了日本江户时代著名学者本居宣长命名的“もののあはれ(もの指什么,あはれ指什么)”精神。“もの”是指客观事物(对象),“あはれ”则是指由主观情感所产生的一种和谐的审美情趣。即是一种优美、纤细、沉静、自省的文学理念。

c、“镜物”,即是历史书,“镜”则含有“以史为鉴”之意。

d、历史物语——“四镜”:平安时代的历史物语《大镜》、《今镜》以及中世文学里的《水镜》和《增镜》在日本文学史上被称为“四镜”。

3、日记和随笔

a、《土佐日记》成书于公元953年,是日本第一部用假名书写的旅途日记。作者纪贯之借女性的口吻,将其从土佐太守卸任后返回京都的55日旅程如实地纪录下来。

b、《枕草子》成书于公元996年前后,是日本第一部随笔集,也是平安女流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清少纳言是随侍中宫定子的女官。

第三章:中世文学

1、中世界文学概观

a、所谓的中世文学,一般指镰仓幕府成立(1192)至江户幕府开始执政(1603)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这一时期的文学特征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2、中世的和歌文学与汉诗文

a、《新古今和歌集》又称《新古今集》,成书于元久2年(1205),后鸟羽院为其真正意义上的编者。

b、《新古今集》,《万叶集》,《古今集》被后世并称为日本的“三大歌集”。以下是三者的异同:

说话文学

日本中世的“说话文学”十分盛行,基本上可以分为“世俗说话”和“佛教说话”“世俗说话”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宇治拾遗物语》成书大约在建历2年(1212)

3、物语文学

a、军记物语是一种描写两军交战为主的叙事性文学。主要代表作品有《保元物语》、《平治物语》、《平家物语》、《太平记》等。P40

b、创作物语,也称传奇物语,是一种“虚构的物语”,它是相对“歌物语”而言的。

c、中世末期至近世初期产生的拟古物语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御伽草子”,是一种“假名草子”。“草子”一词在日语中的意思因时代而异。

4、隐者文学

a、“隐者文学”代表作首推《方丈记》、《徒然草》。

b、《方丈记》成书于镰仓初期的建历2年(1212),作者鸭长明

c、《徒然草》大约成书于镰仓末期的元德2年(1330)前后,作者吉田兼好。与鸭长明同出于“神官”之家。

d、《方丈记》、《徒然草》和平安时期的《枕草子》并称为日本“古典三大随笔”。

5、纪行文学

a、背景:镰仓幕府成立后,连接京都和镰仓之间的道路得到修整,众多的行旅频繁往来于其间。主要代表作有《海道记》、《关东纪行》、《十六夜日记》。

b、《十六夜日记》为中世最具代表的一部,它成书于弘安3年(1280),作者阿佛尼。

6、戏曲文学

a、“能乐”和“狂言”的问世,可谓是日本戏曲文学的里程碑,是日本戏剧文学的的开始。

b、“狂言”本为能乐中以滑稽、诙谐为宗旨的表演艺术,一般以短剧的形式插演于“能”和“能”的演出之间。一般能的表演结束在休息期间表演的一种写实的、主与仆之间的、滑稽幽默的表演形式。

c、日本古代四大戏曲:狂言、能乐、歌舞伎、人形净琉璃

第四章:近世文学

1、概况

a、背景:庆长8年(1603)江户幕府成立至庆应3年(1867)“大政奉还”的270余年。历史上称为“近世”,亦称“江户时代”。

b、日本的近世文学总体来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1630-1750)约为150年左右,文学史上一般称之为“上方文学时代”。由于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在元禄年间(1688-1703)达到了鼎盛期,因此,也有学者称之为“元禄文学”。

c、所谓的“上方”,是泛指以京都、大阪为中心(包括近畿地区)的地域。

d、“上方文学”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为“小说”、“俳谐”、“戏剧”与“国学”四个种类。

“俳谐”:“蕉风俳谐”的确立,使俳谐创作从以诙谐、滑稽为主旨的“低俗”文学步入了“高雅”文学的艺术殿堂。

2、俳谐

a、“俳谐”亦称“发句”,今称俳句,它是日本的文学的传统表现形之一,同时也是世界韵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芭蕉是松尾芭蕉的简称,芭蕉的俳谐理念:“闲寂”“余情”“细”“轻”,其中“闲寂”是最根本的理念。芭蕉俳谐的代表作《奥州小路》

3、近世的戏曲

a、室町时代末期由盲人法师说唱讲述的牛若丸与净琉璃姬恋爱故事的《净琉璃物语》,这是一种颇具韵律感的口头表演形式。主要代表人物为近松门左卫门,号称“日本的莎士比亚”。出身于武士家庭,成名作为《出世景清》,主人公为《平家物语》中的主人公“平景清”。

b、歌舞伎:江户初期近世文学的一种戏曲形式。歌舞伎一词由“傾ぐ”演化而来,“傾ぐ”的原意是指艺术家在表演时采用超越世俗、夸张轻浮的表演动作而言。

4、近世的文学

a、草子的发展。“假名草子”以及“浮世草子”

第五章:近代文学

近世的文学

1、小说和评论

a、日本近代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指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至今的所有日本文学。狭义上则专指从1868年明治维新之1945年日本战败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现象。

b、背景(略,看书75页)

c、近代文学

启蒙期——《小说神髓》:1885年坪内逍遥创作的文学评论;后创作小说《当世书生气质》

写实主义期——二叶亭四迷(原名长谷川辰之助):1886年发表文学评论《小说总论》

翌年,发表处女作《浮云》,首次运用“言文一致”体。亦是近代文学诞生的标志性作品。

拟古典主义期——以“砚友社”为中心。中心人物:尾崎红叶、幸田露伴。故又称“红露期”。(尾崎红叶代表作:《金色夜叉》;同时期才女:樋口一叶,代表小说《青梅竹马》)

浪漫主义期——先驱者:森欧外,处女作:《舞姬》;北村透谷

1892年至1892年,森鸥外与坪内逍遥之间展开了一场文学论争——“没理想论争”

自然主义时期——永井荷风《地域之花》;岛崎藤村《破戒》;田山花袋:《蒲团》

反自然主义期——四个派别

(1)耽美派:杂志《三田文学》代表人物:永井荷风《地狱之花》

(2)余裕派

(3)白桦派:杂志《白桦》代表人物:武者小路实笃思想观念“人道主义、新理想主义”

(4)新现实主义期(新思潮派):杂志《新思潮》代表人物:芥川龙之介、菊池宽(芥川文学奖)私小说:以《早稻田文学》为据点,在早期的自然主义文学发展下形成,日本近代小说中一个独特的类别,标志着日本近代文学的成熟。

三、例题

1、选择

从794年的平安迁都到____的镰仓幕府成立是日本的平安时代。

“永久之变”发生于____。

《古事集》成立于奈良初期的____年。

《万叶集》收录了到公元____年为止的大约450年左右的和歌4500余首

日本第一部用假名书写的日记文学作品《土佐日记》成书于____年。

《万叶集》中被称为“人生歌人”的是____。

标志着镰仓时期“新兴文学”崛起的作品是____。

以下作家中不属于近世时期的是____。松尾芭蕉近松门做卫门井原西鹤纪贯之

2、判断

《万叶集》的完成者是大伴旅人

“今样”是平安末期流行的一种歌谣,其代表作是《梁尘秘抄》

“六歌仙”是《新古今集》中的六位歌人

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岛崎藤村

“もののあはれ”是《枕草子》中体现出的一种审美意识

“四镜”是历史物语的一个称呼

拟古典主义文学时期也成为“红露时期”

3、填空

日本上古文学分为“口承文学时代”和“____”

《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收录的歌谣称为“____”

《枕草子》、《方丈记》和《____》并称为日本古典三大随笔

《万叶集》和歌的分类主要有“相闻、挽歌和____”

在原业平是《古今集》的歌人之一。也是《____》的主人公

芭蕉俳谐中最根本的理念是“____”

日本文学史上第一本纯文学同人杂志是砚友社的文学刊物《____》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岛崎藤村创作的小说《____》

四、简答题

まことの精神

もののあはれ

をかし

是日本平安文学的一个代表性文学美学观念,而最能体现这种观念的为《枕草子》。多为情感持有者心思简单地、客观地表达一种朝气蓬勃的感情,画面色彩积极而明亮。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并不是将自我放在劣势地位。而是处于优势的感情持有者的一种高傲的感情。

浮世草子

是江户时代产生的日本前期近世文学主要的文艺形式之一。从井原西鹤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行)起,之后接连产生的一群作品,到了现代被区分为跟之前称为假名草子断然不同的文学类别,一般称为浮世草子(当时称为草双纸,假名草子与浮世草子是后来才作的区别)。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文化概述 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 中国传入日本的格斗运动。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仅使用拳和脚,与其它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相 当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合气道原来只是一种用于练习“形式”的运动,其基本理念是对于力量不采用力量进行对抗。与柔道和空手道等运动相比,没有粗野感的合气道作为一种精神锻炼和健身运动,很受老年人和女性的欢迎。 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古代日本人称书法叫「入木道」或「笔道」,直到江户时代(十七世纪),才出现「书道」这个名词。在日本,用毛笔写汉字而盛行书法,应当是在佛教传入之后。僧侣和佛教徒模仿中国,用 毛笔抄录经 能剧是日本的传统戏剧,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能剧源于古代舞蹈戏剧形式和12世纪或13世纪在日本的神社和寺院举行的各种节庆戏剧。“能”具有才能或技能的意义。演员通过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暗示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现在这一剧种在日本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寿司是以生鱼片【刺身(さしみ)】、生虾、生鱼粉等为原料,配以精白米饭、醋、海鲜、辣根等,捏成饭团后食用的一种食物。寿司的种类很多,不下数百种,各地区的寿司也有不同的特点。大多数是先用米饭加醋调制,再包卷鱼、肉、蛋类,加以紫菜或豆皮。吃生鱼寿司时,饮日本绿茶或清酒,别有一番风 味。 日本文化史 日本文化有无自己的根?回答是肯定的。尽管日本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始终以到如得的外来文化为媒介,但它毕竟尽有自己的根。日本文化如同一棵树,它的根深扎于日本国的风土上。若究其缘起,则可上溯到公元前数千年的绳纹时代。“绳纹文化与后来的弥生文化、古坟文化,是日本原出文化的三个时期。” 日本历史始于石器的出现,绳纹时代即是日本的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的那个时期的陶器表面带有丰富多彩的草绳模样,史称绳纹陶器。绳纹陶器历史久远,外观渐趋复杂,花纹日益丰富多彩,说明其时陶器工艺的成熟以及石器加工的发达。尽管当时日本已经处于新石器时代,但因岛国的地理位置,致使当时欧亚大陆的先进文化未能进入日本。绳纹人群居坚穴,仍以捕鱼、狩猎、采集为生,不知农耕。生产力的滞后,亦使其当时社会滞留在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巫术支配人们的原始社会生活,也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 活。 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3世纪,日本历史进入弥生时代。考古学家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发掘出不同绳纹陶器的新式陶器,史称弥生陶器,史称弥生文化。弥生陶器器形简单,花纹也不繁杂,与绳纹陶器迥然不同,反映出一种新的审美情趣。一般认为,弥生陶器是从海外输入的,即可能是从大陆迁入的民族带去了新的弥生文化。新的文化虽然战胜原有的绳纹文化而成为日本文化的主流,但外来人终被原住居民所同化,日本民族并未因之而断续。弥生时代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因为先进的大陆文明经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促经日本很快进入以稻作农耕经济为主的农耕社会,石器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弥生人从事农耕,种植粮食,共同劳动逐渐形成大的村落,父系社会制度取代了母系制度,阶级差别、政治支配关系也逐渐形成。当时,自然崇拜和巫术迷信依然支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特别是农耕祭祀活动盛行, 成为弥生文化的一大特征。 从公元三四世纪到六七世纪,以畿内为中心,全国各地建造了许多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高冢古坟,标志着日本由弥生文化进入古坟文化的时代。古坟的建筑需要征集大批劳动力,坟内陪葬有镜、剑、勾玉等精致工艺品,象征着死者生前拥有强大权力。这与一般民众死后的简易安葬形成鲜明对照,说明强大的专制集权已经形成,即以畿内为中心的大和国终于在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这个时期,日本从大陆不仅源源不断地输入物质文明,而且开始导入大陆的精神文明。一方面,移居日本的汉人和朝鲜人即所谓“归化人”

选修课——日本文化结课论文

日本饮食文化简析 院系:测绘工程系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摘要: 众所周知,中日有着紧密的文化血缘,很多人把中国文化当作一种“母文化”,把日本文化当作一种“子文化”。饮食文化作为日本文化重要部分之一也源于中国,所以日本和中国一样,也是一个讲究“吃”的国家,但经千年发展,日本已然形成了不同于中国的、自己的饮食习惯和烹调方式。本文主要从主食与菜肴、餐桌礼仪、饮食习惯和风俗、茶酒文化四个方面简要介绍日本饮食文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日本饮食礼仪风俗茶酒文化 一、日本的主食与菜肴 自古以来,日本人的主食就是大米。他们用大米做成各式的米饭、盒饭、 饭团儿、寿司、盖饭。用糯米做成精美的日式点心果子和年糕。寿司是日本人最 喜爱的传统食物之一,主要材料是用醋调味过的冷饭(简称醋饭),再加上鱼肉, 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然后将醋饭和配料(通常是用海苔)卷在一起做成 寿司卷,或者直接将配料洒在盛在碗里的米饭上做成,寿司制作简单天然,味道 鲜美。 日本人也食用小麦粉,主要做成面包和面条。日本的面条主要有三种:荞 面条、汤面和切面。 荞面条是日式面条的代表,也是日本关东地区受欢迎的大众食品。荞麦面 是用荞麦面粉和水,和成面团压平后切制的细面条,煮熟后蘸“つゆ”(一种酱 油卤)食用,分冷食,热食两种。吃完荞麦面条后,还要喝煮荞麦面条后的白浊 汤。这个白浊汤里的荞麦包含有维生素B等,营养非常丰富。而日本关西地方吃 切面的人比较多,据说切面对重病、手术后病人有补虚作用。 日本的汤面和中国的差不多,比如拉面其实就是发源于中国,但后来日本 人逐渐用本没有使用过的干鲣鱼和海带等材料做拉面汤,发明了独具日本特色的 拉面。另外日本吃汤面的碗要大得多,大概是为了和热气一起造出一种吃汤面的 氛围吧。 总之,日本的人主食,“和食”以米饭和面条为主,“洋食”则以面包为主。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个受惠于海的国家,又有着世界四大渔场之一的北 海道渔场,鱼也成为日本人餐桌上的“主菜”之一。

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日本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日本文化 2、Japanese culture 二、学时 总学时36 学时 其中:授课36 学时 实验0 学时 三、考核方式 考查 四、适用专业 日语专业本科生三年级第一学期 五、课程简介(200字以内) 本课程在《日本概况》的基础上,着重把文化分为两大部分,一为理论性较强的文化(包括历史进程、源流发展等),一为贴近日本人现实生活的文化(宗教、礼仪、风俗、器物等)。前者主要是老师做指导性、总括性的讲解,以求培养学生理解较抽象或较复杂一些的文化内容。后者主要是由老师给定一些题目,由学生们自己来选题并进行课堂发表,之后由同学代表以及老师做出补充说明,并允许大家随时提问。 六、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日语专业限定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在第六学期开课。选修本课程之前要求已经学过《日本概况》。本课程的内容可深可浅,但关键是太深将会让学生一头雾水,甚至会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太浅又会落入肤浅知识堆砌的俗套。怎样让学生在理论中寻求文化的缩影,在相关感兴趣的材料搜集中感受日本文化的特质,教会学生们用心灵的眼睛来看待“异质”文化。作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在于让简单的日本文化富于启发性,使高深的日本文化带有现实性和可视性。 七、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1、内容:参考以下表格

八、实验内容 无 九、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日本文化概况》 2、主要参考资料 《日本文化》 《日本经济》 《日本社会》 《日本艺术》 《日本古典文学赏析》 《日本文化概论》 《日本语言》 《日本文化史》 十、先修课程 《日本概况》

解读日本近现代文化的维度与途径

解读日本近代文化史的维度和途径——评《近现代日本文化史》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瞿亮 赵德宇先生的《近代日本思想文化史》快要杀青出版了,已经进入到最后的校对部分。三年以来,先生一直嘱咐我把所负责的部分尽力诠释清楚,能够给学界和读者一个好的交代,惭愧的是,这几年来,自己因为个人私事和想法所纠缠,始终无法平静踏实地完成好涉及的内容,辜负了先生和学院老师们的重托,是在感到愧疚和歉意。 现在正在逐个章节地读先生的最终稿,洋洋洒洒二十多万字的书稿,倾注了先生这几年在日本近代思想文化领域所耗费的心血,也能读出先生这几年在这一领域的一些独到的体会和见解。其实,自我2006年踏入日本文化史学习的门槛的时候,也一直在思考关于近代日本文化史的诸多问题,因为才疏学浅和基本事实上的欠缺,这些问题只是堆积起来始终没有得以解决。硕士论文虽然选取了近现代日本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课题——十五年战争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战争认识,对广大知识分子的集体转向和拥护战争,力图做一个剖析,但由于自身态度和储备方面的不足,并没有解答得十分清楚。 建国后的中国日本文化史研究,改革开放之前,始终难以独立于偏重传统的政治经济研究的通史,并且受意识形态左右。近现代日本文化史成为简单的封建势力,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的文化替换过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被看成是评判的主要标准,失去了其本身的多元性。上世纪8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日本文化理论研究成为学界炙手可热的话题,一时间以《菊与刀》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及其他文化理论逐渐在国内形成掀起一阵日本文化研究热,一时间,一些经典的日本研究译著1,旅日游记,日本社会生活文化现状介绍成为当时努力汲取日本先进经验的普通读者们了解日本的窗口。90年代之后,随着中日经贸往来的频繁,互联网的普及,对日本的了解逐渐增多,尤其是日本影视作品和大众文化渗入中国,让更多的人能够揭开在《菊与刀》中被描述得近乎神秘的日本文化的面纱。一时间,留日人士的网络博客,各大动漫和影视爱好者的论坛,以及趣味横生的日本饮食,传说,小说等出版物的激增,人们多少对于日本文化能够说到一二。但多停留在对庞杂不清,真伪并存的事件的认知和感性 1 商务印书馆的日本研究文集,包括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家永三郎的《日本文化史》,村上专精的《国家神道》等。

日本文化之—樱花

日本文化史课程论文 日本文化之—桜 一、摘要:桜祭りの起源は、それが1912年から派生して、当时の东京市长がワシントン3月1日000本の桜を提示平和の象徴として、日本のリベートハナミズキの花のフルバンドルする米政府。ワシントンは、后に継承された最初のセッションでは、桜祭りの活动を开催、毎年恒例のイベント、国家、世界で有名になっている市民社会の数を开始しました。日本人は、さくらは、エレガントで大胆な、そして非常に単纯な繊细と独立の精神があると思います。彼らは、勇敢な、インテリジェントなシンボル勤勉と桜。 二、关键词:桜、日本、文化、桜祭りの、歴史、名族性格、精神。 三、写本论文的原因:桜は日本の国花です。日本人はそれらの外の美観だけによるも のではないで桜が好きだったのです、桜を乗り越えるために代表される精神だ。私は桜がいませんて解読日本の民族精神だと思います。 四、正文: (1)樱花的基本介绍:原产北半球温带环喜马拉雅山地区,包括日本、印度北部、中国长江流域、台湾、朝鲜。在世界各地都有栽培,以日本的樱花最为著名,共有两百多个品种。因此,日本被誉称“樱花之国”同时,樱花也成为日本国家与民族的象征。樱花的生命很短暂。在日本有一民谚说:“樱花七日”,也是一朵樱花从开放到凋谢大约为七天,整棵樱树从开花到全谢大约十六天左右形成樱花边开变落的特点。也正是这一点也是樱花有那么大的魅力,被尊为国花,不经是因为它妩媚妖艳,更重要的是它经历的短暂的灿烂后便凋谢的“壮烈”死在最美的一刻。 日本的樱花多数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开花,但近几年由于全球温暖化的影响,令营花开放的时期有所提前 樱花的话语:热烈、纯洁、高尚,它是爱情与希望的象征。樱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美丽、漂亮和浪漫的象征。 (2)樱花以日本的文化:对于日本人来说,樱花是一种特别的花,是象征‘大和心’的花。日本人的樱花观随着时代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而变化。从樱花的特性可以看出日本人的民族性。樱花的开花方式是集团式的美,显示了日本人的集团主义。樱花果断的凋零方式,让人感到诸事无常。通过樱花可以看到日本人关注眼前的利益,感叹人生短暂的民族性。在樱花的花开花落中,日本人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并世代相传,发扬光大。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樱花情有独钟,并将樱花视为国花。 早在远古,日本人就将樱花看作是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日本语中的“樱时”(古语),意思就是“春天的时节”。每当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花蕾结得多少好坏,开花时能否躲过春雨的淋洗,开得灿烂,凋谢时能不能遇上春风,落瓣洁净。樱花是否开花顺利在古代日本人看来,意味着这一年是否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放歌畅饮,用整个的身心去赞美春天,祈祷神灵的保佑。

日本文化论文 我眼中的日本

论日本文化 本学期有幸选到了老师的“日本历史”公选课。就我所知,这门课有很多同学都想选。为什么这么多同学想选呢?我认为首先是日本这个民族和我们中国有着很复杂的关系,不论是古代的日本向中国学习,派出遣隋使,遣唐使等,还是近代日本发动了令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苦难的侵华战争。都是国与国之间的交集的一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是怀着对日本的极大的兴趣来选这门课的。诚然大部分时间,说对日本感兴趣会让人觉得是亲日,是卖国倾向。但是最近越来越发现,作为中国,想在与日本的交流,合作和竞争中处于一个上风的位置或者有利可图;作为一个中国人,想正确全面地认识日本。觉必须抛弃心中的偏见和痛恨,以一个客观的心态来面对,来学习日本和日本的文化。我个人对日本谈不上喜欢或是讨厌,小时候总是听老人们说日本鬼子在侵略中国时怎么样怎么样,就十分的反感日本或者说是畏惧日本也不为过。后来上学了,通过书本或是电视上放的抗日电影,了解了中国人民的努力战胜了小日本。便又变得十分自豪,但是对日本的讨厌却是未曾改变。知道后来看了一些关于日本的书籍、电影和动漫之后才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见,谨供参考,不对之处,还望指正。 一.日本战国 此词汇出自甲斐国(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次第》第二十条中出现的“天下战国之上(天下戦国の上は)”一句。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从室町幕府时代爆发了应仁之乱后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也有把江户时代初期列入的说法)百多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因此有的人说日本没有战国,但就我而言,不论战国与否,那些名留青史的英雄,那些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是不会改变的。今川义元、北条早云、北条氏康、武田信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斋藤道三、松永久秀,毛利元就、伊达政宗、上杉谦信等名字只要是玩日本战国系列游戏的人都耳熟能详。 在这个时代,以幕府将军(也称作征夷大将军)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护职威信下滑,原本辅佐守护的守护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为大名。各地大名进而称霸一方,甚至于成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基督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中、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日本的这段历史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何其相似。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无义战”,但日本的战国时期也不例外。总结起来就是“下克上”三个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都充斥着重臣杀害主公然后自立的事。以织田信长来说,他从西方购买了火枪的武器,可见日本当时的割据势力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他们虽然忙于国内战争,但并未一味排外,反而懂得引进先进事物,虽然这些是为了征战。但是我们也不能磨灭他的历史眼光。说到日本战国,武士道精神是不能忽视的。这种精神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了日本这个民族的骨子里了。武士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神道教和佛教,以及孔孟之道和亚洲甚至世界各国文化。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言以蔽之,武士道的奥义就是看透了死亡,“不怕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家的“士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日本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吸收外来文化、发展外来文化的历史。日本民族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发展在全世界来说都是一个相当成功的典范,它对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接受能力和吸收能力值得我们进行认真的借鉴和研究。古代日本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国,大化革新后,日本开始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历史进程,封建经济和文化在日本开始发展起来。明治维新后,日本又开始了全面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历史进程,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在日本迅速发展,使日本开始赶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强国。在二战后,日本通过民主化改革向美国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至今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这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伟大奇迹。 一名德国记者说,“日本这个民族不仅爱好新奇,而且还是一个意外严守古风的民族”。 通过这一学期的日本文化史的课程,我对日本由古至今的文化发展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这一学期的学习更加深了我对日本文化的兴趣。通过查阅一些资料,我了解到了中国和美国一些一些国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所以,接下来,我想从日本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督教、茶道、佛教和日本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等几个方面来大致的谈一下外来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首先,对于日本经济方面。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二战的发生使得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美国人通过自己占领国的地位,强行在日本输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从而使日本人在思想领域获得了解放。日本人从价值观、文化观上就已经接受了美国人的特定思维,正是这一股创新、开拓的思想模式才使得日本人开始了工业化发展之路。他们在经济领域执行了自身独特的“日本模式”,美国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成就了其巨大的经济财富。使日本在现有的国土资源和人口的情况下,使日本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总量占世界第三的超级经济强国。 至于日本的文化方面,日本在融合多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武士、神道为主的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主要印象。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茶道、书道、花道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在各个方面均有深入发展。合气道是融合了日本武士和中国功夫的文化之一,因为其格斗风格成为各国争相学习和模式的体育文化。这种吸收中国风格的格斗运动在对抗中不使用任何武器,现在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体育运动。目前全球著名的空手道组织有:JKA(日本空手协会);ITKF(国际传统空手连盟);SKIF(国际松涛馆空手道连盟);ISKF(国际松涛馆空手连盟):JKS(日本空手松涛连盟);JSKA(日本松涛馆空手协会):KWF(空手之道世界连盟);松涛会;SKA(美国松涛馆空手)。 教育方面,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活动后从经济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培养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使得教育体制发生了大幅度的改革,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在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转向学习欧美,20世纪初,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为了推行侵略政策,在大力加强军国主义的同时,积极兴办职业教育,重点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二战发生后的日本在教育体制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

日本近代文化史课程论文

日本近代文化史课程论文题目:浅析夏目簌石作品《我是猫》

摘要:无论是对本国文学汲取,还是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学和思想的熏陶,亦或是对西方现实主义、启蒙思想的平等自由观的借鉴,这些都造就了不为潮流所禁锢而寻求创新的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处女作《我是猫》。 关键词:夏目簌石西方文化中国文化 在对本民族文学的贡献与影响上,夏目漱石之于日本颇似于鲁迅之于中国。然而,夏目漱石大器晚成,约38岁才开始写小说,《我是猫》便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而日本人似乎并不排斥,并且很是庆幸。至明治时代,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拉开了全面向资本主义社会学习的日本强国之路的序幕。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夏目漱石,看到了当时日本文化界的另一面:由于盲目的引进、吸收西方文化,导致的浮躁和不安。当时,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而“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却未随波逐流,而是一反文坛的总趋势,成为自然主义的叛逆者。《我是猫》便是以猫的视角看世界,以大胆的讽刺的写作手法,揭示和鞭挞了人性社会丑恶的一面及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思想意识,即一味追求物质发展而忘却精神文明。 《我是猫》在中国的译本主要有四种,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刘振瀛的译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于雷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尤炳圻,胡雪的译本、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罗明辉的译本。我看了于雷和刘振瀛的译本,于雷的“咱家是猫”很有新意,而刘振瀛的

“我是只猫儿”也很风趣,总之二人各有千秋,在这不多做赘述。是什么促使夏目漱石在1905年创作出《我是猫》?由无数片断而非统一集中的情节组构而成的《我是猫》,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源于何处? 是什么造就了《我是猫》中自然主义的叛逆者,现实主义的塑造者?这些来源于对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巧妙的吸收与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来源于对西方进步的社会思想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性摄取与消化。正是凭借《我是猫》,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 首先,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本土的作家,日本的文化对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影响。从《我是猫》这一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猫先生就可看出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的汲取。在日本,将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并且作者家中恰巧养了一只观察小世界中百态的猫。此外,它还隐喻当时日本文人的懒惰、虚伪的一面,是一只“不会捉鼠的猫”。对其本本土文学的学习,如俳句、新体诗等也为小说增添韵味。如:第六章中“散发着倦怠的馨芳中是你的灵魂吗?相思的烟云在摇曳,呵呵,我此生,这辛酸的人世终于获得了,这甜蜜的一吻”。并且对日本文化史的、文学家的了解与评价,也促成文中对日本作家、历史的多次描绘。如:正冈子规、小泉八云、龙泽马琴等等。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思想中深深烙下的一些本民族的落后思想,才使《我是猫》也添上了一抹灰色。如: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描写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期末整理完全版

《日本文化艺术专题》 往届考题整理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马玉玲 1100012805

/* ********************* 比较题整理 ********************* */ 1.绳纹火焰式陶塑 & 弥生陶罐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是绳文时代的雕塑;右图是弥生陶罐,诞生于弥生时代。 绳纹陶塑存在量块的堆积,用绳纹的装饰体现美感,不具稳定性、均衡性,它体现丰富的想象力,具 非写实性、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重实用性,仅用器形本身线条展示造型美,有稳定性、均衡性。 两者的不同体现出陶制品对其时代环境的适应,也印证日本文化从本土源起到吸收外来文化的轨迹。 绳纹时代日本人过着采集、捕捞的群居生活,对实用性需求不高,且原初艺术对自然存有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故造型显示出主观性、观念性;弥生陶塑传自农耕文化的亚洲大陆,注重实用,适应农耕文化和进步的生产生活需求。 2.绳纹火焰式陶塑 & 仰韶陶瓶 左图为绳纹火焰式陶塑,日本绳文时代雕塑;右图是仰韶陶瓶,诞生于同时代中国大陆。 绳纹陶塑凭借想象制造而成,有粗糙的大块装饰,有浓厚的主观性和观念性,明显缺少稳定性和均衡 性;仰韶陶瓶模仿自然物质加工的器皿制成,具稳定性和均衡性,更实用。 两者的不同反映当时日本与其他文明不同的生活形态和文化意识。绳纹陶塑缺少对自然物体的模仿, 体现日本原初艺术对自然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当时日本尚未进入农耕文明,对器具要求不高。而仰韶陶瓶所展示的实用性理念更适合中国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

3.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 & 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左图为唐招提寺鉴真干漆佛像,右图为平等院凤凰堂阿弥陀拼装木佛像。 鉴真干漆佛像采用泥塑干漆像技术制作,重量轻、不易裂、易搬动,是日本引进、模仿大陆雕塑艺术 的标志性成果;阿弥陀拼装木佛像采用拼装木雕法制成,既防干裂又可流水作业;佛像神态安详、纹饰华丽,表现日本人崇尚的优美圆满的阿弥陀极乐世界,宣告着日本民族风格雕塑艺术的成立。(中国影响/ 日本独特) 这反映了日本雕塑艺术经历了从对大陆文化的模仿—咀嚼—融合—自我创新的过程,印证了日本文化 艺术对外来文化的大量吸收。 4.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 & 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左图为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右图为中国青州石佛像:韩小华造弥勒佛。 韩小华造弥勒佛为半浮雕石刻,采用切凿式制作方法;而法隆寺释迦金铜佛像为铜制,采用浇灌式制 作方法。后者本可以方便地塑造佛的独立、立体的形象,但仍做成半浮雕式,可能是对大陆连体佛像的模仿。 两者的不同印证了日本雕塑艺术体系对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雕塑文化)模仿和吸收的历史过程。

日本文化概况论文

文明开化中日本服饰的变化 1008016 侯佳敏 【摘要】在"文明开化"时期,日本积极学习西方文化和风俗,引进西方服饰,通过政府示范和出台鼓励政策,在社会上掀起了“断发易服”的风潮。 日本在“文明开化”时期的服饰变革,打上了时代变革的烙印,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接触碰撞中逐渐融合的时代特征。 【关键字】日本;文明开化;服饰变化 1868年明治维新至19世纪80年代中期约20年的时间,被称为日本的“文明开化期”。在这段时间内,日本在“脱亚入欧”思想的指导下,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不仅在在衣食住行上全盘西化,而且在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艺术文化上也开始向西方观念靠拢。而在文明开化中,日本人服饰的变化,很直观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崇洋西化的社会风潮和改革中日本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击融合,透过文明开化时期日本服饰的变化这一扇小窗,我们可以看到的却是明治维新这一个大时代。 日本的传统服装,是大约在600多年前定型的和服。正如日本近代民俗柳田国男所说:“服装是最能直接表现那个国家国民气质的东西。”尽管和服基本上由直线构成,穿上身呈直筒形,缺乏对人体曲线的显示,但它能显示出庄重、安稳、宁静。而日本传统的和服只有两种尺码:男物和女物。这体现高度统一的族群认同:除了最重要的男女差别之外,日本人皆“同质”。不仅如此,由于和服比较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八个之多,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所以十分适应日本绝大部分地区温暖湿润的自然气候。不过,和服虽适应日本的自然气候,却并非始终适应社会政治气候。随着明治维新“文明开化,世相一新”的要求,日本人的服装产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1872年太政官发布废止幕府时代服饰的布告,自天皇以下,达官贵人纷纷在正式场合身穿西洋大礼服,废除了大化改新以来复杂的传统和式服装,军方为通过征兵建立的新军队配备了西式制服,军服和官服成了日本服装“洋服化”的先驱。1871年,天皇和皇后分别模仿西方的君主和贵妇,着军装式西服和礼服亮相。在天皇和政府的示范效应下,洋服一时成为了时髦衣着。但由于是改革时期,人们对西方文化还没有完全了解,所以出现了很多古怪的混合穿法,比如在长裤外穿和服,男士上装是英国式的,长裤是美国式的,脚穿木屐,肩披和式披

《日本文化史》书评

《日本文化史》书评 或许世上再无有别的国度,会像日本一般,拥有如此矛盾的性格了;储蓄又热烈,敏感而坚忍,平和中蕴着极端,纤美里藏着暴烈…… 家永三郎《日本文化史》带我们走进一个真实、生动的日本文化世界——这个“日出之国”、“樱花之国”,给予世人的,不仅仅是其简素的建筑、空寂的庭园、优美的徘句、绚烂的浮世绘,还有枪炮造成的创伤、孤行引发的愤懑。 日本在1868年发生了资产阶级改革运动明治维新,其主要就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破除封建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那么对这段历史变革家永三郎是怎么样看的呢?家永三郎认为:“日本之所以开始走上资本主义化的道路,是因为国内生产力的发展已告成熟,接近到了必须突破封建社会框框的阶段,而不是仅仅取决于幕僚或明治政府的政治口号。”我为什么非常关心这句话,因为它透露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就是明治维新并不像从历史教科书看到的那样,上层号召、下层革命就改革成功,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已达到改革的条件,没有这个条件做基础,社会的变革就达不到变革的效果。我们有些改革的鼓吹者总想人为地去改造社会,历史告诉我们,人为改造社会结果是主观意识的改造,其社会本质是换汤不换药,中外都是如此。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以为的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是理性主义在民众中的普及,日本人认为这是科学文明,但是他们也在检讨他们实际上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家永三郎就说:“理性的思想方法远远没有支配多数国民的生活,倒是迷信和非科学的想法占了优势,看病找方士,搬家讲究方位,举行仪式要预卜日子的吉凶,这些习惯始终没有绝迹。即使说科学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这一点,是江户时代对洋学知识的应用等等所无法比拟的,但在科学精神的国民化这一点上,可以说仍然极不充分。”家永三郎的这一见解在我看来真是说到了日本文化的痛处,一场变革好像国变民变,但也只是表面的现象变了,骨子里面的东西并未完全变,可见要想彻底改变国民性是难上加难。日本有记载的历史比中国短多了,它的文化根基也比中国差得很远,我们看当时的日本变化都如此难,庞大的一个中国现在要是去变那就更是难事。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用《周易》算命、算风水的这些东西不是又卷土重来了吗?当然这重来并不能简单说是复辟,是人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人生价值观的诸多反映。 在这本书里家永三郎还谈到日本当时的资产结构问题,他写道:“毫不奇怪,在强调‘国体’权威和鼓吹军国主义的刺激下推行的近代化,产生了与先进近代社会迥异的结果。在日本,并不是依靠本该是近代文化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的自发壮大来积累民间资本,而是由政府的保护、扶持下他律性地培植起来的特权资产阶级充当了资本主义的代表,因而又使得资产阶级民主和个人主义未能充分发展。”看了这些不禁让我们想起当今中国的一些大企业,也是在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下壮大起来的,这跟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有相近之处。国家资本的壮大,私人资本的缩小,它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一面就是个人自由的空间在缩小。我很佩服家永三郎论述文化时,触角涉及到政治和经济,这说明他的眼界开阔,学识广博,看问题很全面、很辩证。仅就文化而谈文化,往往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局限性。 下面我们再谈一谈家永三郎对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文化的论述。他认为在明治维新时代,“文艺作者也是自甘称为‘戏作者’,不以迎合读者的兴趣为耻,所以像古代的物语作者和元禄时代的文豪们一样,也缺少直面人生、倾注内心热情从事创作的认真严肃态度。他们虽然在不受儒教的伪善道德束缚、肯定恋爱和性欲、正视活生生的人情方面,表现了儒学家所没有的现实精神;但是,也不可忽视:他们并不是在与封建的正统道德决裂的基础上采取这种态度的,而是具有如下倾向:表面上迎合封建道德,就像以竹接木似打着‘劝善惩恶’的

日本为什么很少出内奸和叛徒

日本为什么很少出内奸和叛徒 912113100137 黄雨 “忠诚”被视为一种美德,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忠义是以忠诚和信义为中心的文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日本同样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背叛是一种不道德的并受人唾弃的。然而,纵观中国历史,内奸和叛徒不在少数,日本在历史上却鲜有出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从地理位置说起,日本是一个处于茫茫大海之中的岛国。地理的封闭性和岛国的狭小形成了家本位的思维方式。以一个一个家为单位构成了日本的“集团型”的社会,个人的价值必须在集团中得到认可后才能实现。因此,日本人十分重视自己在集团中的位置,对集团给予自己的评价也十分重视。为取得集团的认可,他们不得不以集团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以集团的利益为自己的利益。因自己的错误而给集团带来损失,他们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忍受的羞耻感。 其次,这种“集团型”的封闭社会很稳定。这种稳定的外在表现是封建世袭制度,即使在大量学习隋唐先进文化的过程中也没有将科举制度吸收进去。因为日本人最重视的是“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并借此得到尊严与安全感。天皇子孙永远是天皇,藩主子孙永远是藩主,农民的子孙永远是农民。日本人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不会去试图改变现状。每个藩国内的子民都对藩主负责,而由于藩国的领地都很小,因此,藩主可以直接有效地管理藩地。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拓展领土,藩主颁布一些宽松的政策,使人们富足,国家富强。因此,人们没有叛变的理由。当然,战乱的时候,社会本身就不稳定,有才干的人会通过努力逐渐登上权力的顶峰,不过这种人比较少。 再讨论宗教和信仰方面的原因。在日本,天皇不是实际的统治者,而只是一个象征。天皇的隔绝尘世,一来不妨碍重臣掌握实权,控制朝政;二来无实权就不会犯什么大错,也不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这样有利于维护天皇制的长久性和国民对天皇的精神信仰。久而久之天皇也就被神化为日本统一与永存的超凡脱俗的象征,近乎宗教信仰。所以,日本历史上没有发生过改朝换代的事情,征战只在幕府将军和大名、藩主之间。天皇和幕府将军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欧洲国家的教皇和国王的关系,国王不会想要取代教皇,因为他们只要权力,而教皇代表信仰。除了这种达到信仰的高度,日本人对天皇还有一种更平常普通的感情——报恩。当人们受到最好最大的恩情,也就是通常说的“皇恩”时,“恩”实则蕴含了一种无限忠诚的意思。楠木正成的举兵勤王以及临死时的所谓“七生报国”思想便是很好的体现。 特定的历史背景也会有特定的原因。早在明治初期,日本从小学生起就“以神话为主进行世界观教育”。日本宣扬天皇是神,是神武天皇的后代,有“三件神器”为证。天皇是“万世一系”的神,是“天照大神的子孙”。继而又将天皇奉为陆海军大元帅,是军队的“最高统帅”。如此军队就是神的皇军,军队的军国主义行为也就成了按神的旨意行事的“合法的”、“神圣的”行动。历史上的有名的忠君人物也会被拿来大肆宣传,比如提出“七生报国”的楠木正成和武士道第一个切腹的藤原义。近代日本用尽一切手段使这种情感集中于天皇一身。日本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一切偏爱都增加了对天皇的感情。除了本来就有的职分意识和服从思想,这种强烈的忠君和殉国的军国主义教育也注定了日本很少出现内奸和叛徒。

夏目漱石 我是猫 论文

《我是猫》 在对本民族文学的贡献与影响上,夏目漱石之于日本颇似于鲁迅之于中国。然而,夏目漱石大器晚成,约38岁才开始写小说,《我是猫》便是他的小说处女作。 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而日本人似乎并不排斥,并且很是庆幸。至明治时代,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拉开了全面向资本主义社会学习的日本强国之路的序幕。生活在明治维新时期的夏目漱石,看到了当时日本文化界的另一面:由于盲目的引进、吸收西方文化,导致的浮躁和不安。当时,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成为主流,而“国民作家”夏目漱石却未随波逐流,而是一反文坛的总趋势,成为自然主义的叛逆者。《我是猫》便是以猫的视角看世界,以大胆的讽刺的写作手法,揭示和鞭挞了人性社会丑恶的一面及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变时期的思想意识,即一味追求物质发展而忘却精神文明。 《我是猫》在中国的译本主要有四种,即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刘振瀛的译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于雷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尤炳圻,胡雪的译本、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罗明辉的译本。我看了于雷和刘振瀛的译本,于雷的“咱家是猫”很有新意,而刘振瀛的“我是只猫儿”也很风趣,总之二人各有千秋,在这不多做赘述。 是什么促使夏目漱石在1905年创作出《我是猫》?由无数片断而非统一集中的情节组构而成的《我是猫》,这样独特的艺术风格来源于何处?是什么造就了《我是猫》中自然主义的叛逆者,现实主义的塑造者?这些来源于对日本民族文学传统巧妙的吸收与成功的创新,来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来源于对西方进步的社会思想与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性摄取与消化。正是凭借《我是猫》,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又将这利刃直接刺向“恃众凭势、胡作非为”的拜金主义的化身乃至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偶像”。 首先,夏目漱石作为日本本土的作家,日本的文化对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影响。从《我是猫》这一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猫先生就可看出夏目漱石对日本文化的汲取。在日本,将猫看成是一种神秘的动物,对猫有一种特殊的情节,并且作者家中恰巧养了一只观察小世界中百态的猫。此外,它还隐喻当时日本文人的懒惰、虚伪的一面,是一只“不会捉鼠的猫”。对其本本土文学的学习,如俳句、新体诗等也为小说增添韵味。如:第六章中“散发着倦怠的馨芳中是你的灵魂吗?相思的烟云在摇曳,呵呵,我此生,这辛酸的人世终于获得了,这甜蜜的一吻”。并且对日本文化史的、文学家的了解与评价,也促成文中对日本作家、历史的多次描绘。如:正冈子规、小泉八云、龙泽马琴等等。然而,正是由于他的思想中深深烙下的一些本民族的落后思想,才使《我是猫》也添上了一抹灰色。如:作品对劳动人民的描写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偏见,在苦沙弥、“猫”的眼里,普通车夫与金田、铃木、侦探一样的下贱可卑,是趋炎附势的小人。尤其在对日本妇女的讥笑、讽刺上更是尖刻。如:引用罗马是人的诗句“比羽毛轻的是尘土,比尘土轻的是风,比风还轻的是女人,比女人还轻的那就没有了”,并说“女人嘛,是最糟糕的”。论及作品的产生,一方面莫过于为发泄多年郁愤。此时的日本知识分子的痛苦与不安,以及消极处世的自然主义盛行,日本社会沦为金钱至上、资本家至上的社会。在文中反映为:“我现在明白了使得世间一切事物运动的,确确实实是金钱。能够充分认识金钱的功用,并且能够灵活发挥金钱的威力的,除了资本家诸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人物了。”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在他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夏目漱石小学时代就学习汉学,接触了许多汉文书籍,包括古典小说。其中尤以中国先秦诸子著作和唐宋诗文为最。他在《术屑录》(1889)的序中写道“余儿时诵唐宋数千言,喜作文章”。1878年的作文《正成论》即用汉语写成。后来他还曾说:“他讨厌女性般柔弱的和文体”,而“喜爱男性般雄劲的汉文体”。通过小学和中学的汉文学习,夏目漱石掌握了丰富的汉学知识,养成较高的汉学修养,并受到了儒、佛和老庄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从汉学中领略了文学之妙。这些都从

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

东亚文化交流史教学大纲(全校通识教育课) 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瞿亮20124116 一、课程对象及目的 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们讲授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亚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思想交流,按照时间的顺序,以专题的方式讲授自古至今东亚文化交流的重要问题,重大事件。本课程涉及东亚自古而来的历史、宗教、思想、哲学、文学、美学等,相信不仅会适合哲学系、历史系、文学系、日语系等相关专业学生们在所修专业课之外进行知识拓展,而且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也能够激发他们了解我们与紧邻的文化交流历史,让学生们通过本课程,能够了解东亚文化沟通、交流的大致发展历程,并激发学生们对我们所处的东亚世界的文化发展、融通的兴趣,进而期待他们用于之后的文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中。 二、开设本课的意义 以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为核心的东亚世界,曾经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端,与西欧、阿拉伯伊斯兰世界、佛教世界一同,构架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骨骼和筋脉,并影响至今。发源于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更是以其博大深厚、多元向上的朝气,形成了特有的农耕文化,并将汉字、书籍、儒学、宗教、服饰、审美观等,影响至朝鲜半岛与隔海相望的岛国日本。古代朝鲜、日本也通过汲取来自中国的文化养分,实现了社会、文化的跨越式发展。梳理古代东亚文化的特质以及古代中国文化对近邻的影响,有助于了解古代中国通过文化向心力对于周边世界的影响,为我国当今实现中华文化复兴,扩大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力,提供借鉴。 自明清易代之后,东亚世界在文化、思想领域逐渐渐行渐远,李朝、日本逐渐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和东亚认识,并随着西洋入侵与近代日本的军国扩张,加深了这种文化疏离,二战之后,更是随着意识形态对峙的增强以及新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的泛滥,东亚成为了最难以实现文化认同的地区之一,分析东亚思想、文化内部渐行渐远的过程,分析阐述其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了解造成东亚国家官方及民间鸿沟的障碍,在争取主权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兼顾周边世界的友好发展,共同促进东亚世界的和平、安定与和谐发展,并为实现类似于欧洲联盟的东亚共同体,提供文化方面的借鉴。 自上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着日韩、港台这些东亚国家与地区经济的腾飞,融合了古代东亚价值观的现代大众文化开始勃兴。日本的动漫、流行歌曲、电影及电子游戏,不仅激励了启发了其国民,而且以其东西兼具的多元特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文化软实力最为强劲的国家之一。韩国在实现“汉江奇迹”后,继而开始注重文化建设,而今业已以其电影、

关于日本和服的介绍-论文-应用日语

中国某某信息学校学生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关于日本和服的介绍 姓名:00 班级、学号:0000班00号 系(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应用日语 指导教师:00000 开题时间:2009-6-4 完成时间:2009-10-19 2009 年10 月25 日

目录

课题关于日本和服的介绍一、课题(论文)提纲 二、内容摘要 三.参考文献

关于日本和服的介绍 00 摘要:和服是日本的代表服饰,也是日本人最值得向世界夸耀的文化资产。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服也逐渐完善。本文从和服历史的变迁,和服的种类,和服的穿法等方面逐一介绍。 关键词:文化资产;历史变迁;传统服饰;装饰品 0. 引言 日本的传统服饰和服,从古到今的改变和继承下来的习俗一直都是每个日本人所重视的。和服不仅融合了优雅气度与深层内敛之本质,更反应了穿著之人的“心”与“动”。和服又有另外一个名称叫“赏花幕”,因为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当人们穿著和服走动时,会因为晃动而使得和服如同一块动态的画布。虽然今天日本人的日常服装早已为西服所替代,但在婚礼、庆典、传统花道、茶道以及其他隆重的社交场合,和服仍是公认的必穿礼服。日本人将他们对艺术的感觉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了和服上。

1. 日本和服的历史变迁 和服日文称着物(きもの)。它是以中国唐代的服装为基础,亦有其悠久的发展史的服装。公元8世纪, 也就是日本的奈良时代。那时也正是中日文化交流极其繁盛的时期,中国的文化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服装也因此受到了中国唐代服装的影响。例如:构成和服的主要部分“长著物”事一种长衿大袖的长衫,和中国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服装非常相似。这些都给日本的和服带来很大的影响. 最初在最古老的时期,也是日本所说的神文式文化时代后期和弥生式文化时代。由此日本的和服在这一时期开始演变了。 ⑴在绳文式文化时代后期(日本新石器时代,相当于前800-前500年),出现基本的服装样式以套头式圆领衫,造型类似于今天的圆领针织套衫。 ⑵弥生式文化时代(日本使用弥生式陶器的时代,相当于前 300-300年),日本出的服装式样是对襟式,门襟采用左衽,领尖至腰间。与上衣配套的还有袴、领巾、于须比。这里的袴是指有腿部连接的类似于裤子的下装。男子有一种称为裳的缠腰,缠腰绕系于上衣,由于系结出现褶裥,使服装产生了一些变化。领巾一般作为装饰搭挂在两肩,通常是又个人的爱好决定的。在劳动中领巾还时常被用作挽系长袖的带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别离的场合,人们挥动着领巾,以示依依不舍的心情。于须比是一种比领巾大且长的一种带状织物,蒙在头晌垂绕至腰间。古代日本妇女忌讳被男子窥容,所以用于须比蒙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