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合集下载

中国企业出海 合资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出海 合资成功案例

中国企业出海合资成功案例中国企业出海: 合资成功案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国际化发展。

合资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市场拓展。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个成功案例,探讨合资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案例背景这个成功案例来自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一家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中国电子决定与一家世界知名的外国通信公司合资,共同生产和销售通信设备。

二、合资的意义合资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合资可以借助外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快速进入目标市场,降低市场适应期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合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共同研发、共享技术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最后,合资可以分担风险,特别是在陌生的国外市场,合资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成功因素该合资案例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互信与合作精神:在合资过程中,双方建立了强大的互信关系,并保持积极的合作精神。

这种互信和合作精神是合资成功的基石,双方在合作中能够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共同解决问题和突破障碍。

2. 清晰的目标和策略:合资前,双方明确了合资的目标和战略规划,确定了合资各方的责任和权力,并制定了合理的合资协议。

这些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为合资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指导,也减少了潜在的纠纷和分歧。

3. 资源整合与共享:双方在合资中实现了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共同开发新产品、整合供应链和共享市场资源,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这种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为合资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4. 创新与迭代:合资企业注重创新与迭代,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这种创新与迭代的精神,使合资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更。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合资经营企业成功或失败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合资经营企业成功或失败

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合资经营企业成功或失败十年历程,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之路回头一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欣喜和感动,又有怎样的辛酸和失落?在此,我们通过资产增值、品牌提升、市场增量、交易成本、掌握核心技术、发展前景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典案例进行点评,以期记录中国企业在面对风起云涌的世界经济变革时所留下的足迹。

“走出去”十大成功企业案例联想:并购IBMPC业务2004年12月8日,联想用12.5亿美元购入IBM的PC业务,自此,位于全球PC市场排名第九位的联想一跃升至第三位。

这次并购从品牌、技术、管理、产品、战略联盟和运营等各方面对于联想本身都有巨大的提升。

并购后,IBM个人电脑业务的全套研发体系归联想所有,联想的采购和营销成本则由于借助了IBM 原有的分销渠道得到大大优化。

点评:联想的经验告诉我们,民族企业尽管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相比国外企业处于低位,但如果敢于抓住时机,取己所需,那么,借助这种品牌并购迅速上位也是未来中国企业迅速扩大海外影响的可取之道。

海尔:居高临下,步步为营2005年底,海尔在总裁张瑞敏制定的名牌化战略带领下进入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走出去”的主要特点是:经营范围——海尔自己的核心产品;发展进程——从创造国内名牌、国际名牌着手,到出口,再到跨国投资,渐进性发展;对外投资方式——以“绿地投资”即新建企业为主;跨国投资效果——成功率高,发展快。

如今的海尔已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点评:拥有像海一样宏大目标的海尔,不仅伸开臂膀广纳五湖四海有用之才,更具备了海一样强大的自净能力。

它有清晰的自我定位和战略方向,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和对市场的准确把握,是海尔如今不断演绎全球神话的筹码。

吉利汽车:并购沃尔沃吉利在成功实施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名牌战略之后,开始了以海外收购为主的品牌战略。

贸易救济措施与中国企业“走出去”行为的案例剖析

贸易救济措施与中国企业“走出去”行为的案例剖析

贸易救济措施 与 中国企业 “ 出去” 为的案例剖析 走 行
杨 仕 辉
( 南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广 东 暨 广 州 5 0 3 ) 1 6 2

要 : 简要 回 顾 宝铜 、 尔、 耀 、 兰仕 、 虹 、 C 在 海 福 格 长 T L等 中 国企 业 遭 遇 外 国 贸 易救 济 措 施 与 “ 出去 ” 行 为后 , 走 的 发
盟 对 中 国小彩 电征 收 1_ 的最终 反 倾 销税 : 53 %
外 直接 投资 要求 外 国生 产 商 的成 本 优 势至 少 是部 分 可 以转 移 的 , 如果 成 本优 势 完 全不 可 转 移 。 无 则
19 9 3年 , 欧盟对 中国大 、 中彩 电 的最终 反倾 销税 定 为 2 .%, 至 2 0 56 直 0 2年 8月 欧盟 接 受 中国 机 电进
制造 业部 门。 日本 对外 直 接投 资 的行 业 也 主要 集
中在 受到反 倾 销调查 频 繁 的制造 业 。 中 国企 业 多 年 饱 受 外 国 贸易 救 济 措 施 之 苦 , 同时 国内竞争 也 日益加 剧 , 需要 开 拓 新 的市 场 、 获 得 高新 技 术 、 广 品牌 , 立 新 的 分 销 渠 道 . 推 建 同时
B leb s] 日本 企 业 为 规 避 欧 盟 的反 倾 销 ed roI 对
例 来 分 析 宝 钢 、 尔 、 耀 、 兰仕 、 虹 、 C 海 福 格 长 T L等 中 国企 业 遭受 外 国贸 易救 济措 施 后 采取 “ 出去 ” 走
壁 垒 而 进 行 的 对外 直 接 投 资 的现 象 进 行 了研 究 , Bo ie c 18 — 9 0年 受 美 国反 倾 销诉 讼 的所 lngn  ̄ 9 0 1 9 2 对 有 企 业 和 产 品 的 规 避 贸 易 壁 垒 的行 为 进 行 了研 究 。研究 结果 显示 , 反倾 销 壁垒 对对 外直 接 投资 的 影 响效 果 与是 否进 行直 接 投 资还 与 相关 企 业是 否 拥有 跨 国经营 的经 验 、是 否来 自发 达 国 家 以及其 规 模 经 济 程 度 等 因 素 有 关 。 B led s a d n e ro, n e — d V

央企走出去法律案例(3篇)

央企走出去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央企开始“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在这个过程中,央企面临着复杂多变的法律风险,如何在尊重当地法律、文化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摆在央企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以某央企在海外投资纠纷中的维权之路为例,探讨央企“走出去”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概述某央企(以下简称“央企”)于2010年进入某发展中国家(以下简称“该国”)市场,投资建设一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

该项目总投资约10亿美元,合同期限为10年。

然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该国政府政策调整、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导致项目进展受阻,双方产生纠纷。

三、纠纷原因及法律问题1. 政策调整风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该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调整,对央企的投资产生了重大影响。

例如,政府调整了税收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等,导致央企在项目运营过程中面临较大压力。

2. 市场环境变化风险该国市场环境复杂多变,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等不稳定,给央企的经营带来了较大风险。

例如,该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导致项目进度延误;当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项目成本。

3. 合同条款争议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对某些条款存在争议,如工期延误责任、违约责任等。

由于缺乏充分沟通和协商,导致纠纷产生。

四、央企维权措施1. 法律咨询与评估在纠纷发生后,央企立即组织法律团队对案件进行评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为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2. 沟通协商央企积极与该国政府、合作伙伴进行沟通协商,寻求解决方案。

在协商过程中,央企注重尊重当地法律、文化,争取双方共赢。

3. 法律诉讼在沟通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央企决定采取法律诉讼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诉讼过程中,央企依法收集证据,聘请专业律师团队进行辩护。

4. 国际仲裁鉴于双方均为跨国企业,且合同约定适用国际仲裁,央企选择将争议提交国际仲裁机构解决。

在仲裁过程中,央企充分准备,积极参与仲裁程序。

五、维权结果经过近两年的诉讼和仲裁,央企最终胜诉。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粮、新大陆、澳优乳业案例研究

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粮、新大陆、澳优乳业案例研究

PRwoRld \ 公关世界25新常态下公关创新与艺术品发展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公关人物颁奖盛典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也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一战略可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开展国际化业务;第二个阶段是各种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实现“走进去”;第三,是品牌塑造和品牌形象清晰的“走上去”阶段。

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中国经济逐渐迈向全球的背景下,对于成为全球品牌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让海外消费者接受中国品牌并不容易。

在第三方咨询机构Interbrand 最新发布的第16届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华为2014年成为第一个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单的中国品牌,2015年品牌价值49.52亿美元,排名跃升至88位;联想2015年品牌价值41.14亿美元,是继华为之后第二个登上Interbrand 最佳全球品牌排行榜的中国品牌。

目前,只有这两个中国品牌进入全球最佳品牌百强,这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并不匹配。

国际化是我国企业应对全球竞争的必然选择,国际化不仅指企业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还包括企业制度的国际化,以及对企业国际化经营行为进行宏观管理中国企业国际化走进的国家和地区联想品牌特性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中粮、新大陆、澳优乳业案例研究张景云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学校市场学会理事北京产业经济学会理事内蒙古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主旨演讲之二26 公关世界 \ PRwoRld新常态下公关创新与艺术品发展论坛暨2015年度中国公关人物颁奖盛典的体制和职能的国际化。

在这个过程中,法律政策、贸易壁垒、人力资源、文化障碍等都会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制约因素。

下面,我将通过对几个案例的分析,来对目前我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遇到的突出问题和主要障碍进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案例1:中粮收购澳大利亚Tully 糖业案例研究中粮收购澳大利亚Tully 糖业的案例,我从传播中的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关系入手,对跨国并购沟通中的心理距离策略进行研究,以下是得出的结论,希望对其他企业跨国并购沟通提供借鉴。

TCL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及案例分析

TCL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及案例分析

家电战略【TCL国际市场营销案例及案例分析】案例主体: TCL集团市场地位:国内彩电领先品牌、国际市场赶超者市场意义: TCL重组汤姆逊,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树立了一个战略典范。

市场效果:在技术上,合资公司已经为TCL带来了世界最先进的“第五代背投”,在国际市场的抢占上,TCL已经成功化解了美国、欧盟的反倾销危机和专利危机。

案例背景:近几年,具有规模、制造成本优势的国内彩电业,在进军国际市场时,面临研发力量薄弱、贸易壁垒、在目标市场的品牌知名度低、营销渠道不健全等问题,特别是研发力量薄弱、贸易壁垒两大问题,有可能让国内彩电企业在彩电技术升级浪潮和国际市场中遭遇重大挫折。

2003年11月4日,TCL集团与法国汤姆逊举行彩电业务合并重组协议:而美国当地时间11月24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中国一些电视机生产商向美国市场倾销其产品,已圈定的长虹、TCL、康佳、厦华4家强制调查对象都被认定存在倾销,倾销价差为27.94%到45.87%。

这个裁定,对其他几家的打击是致使的,特别是长虹、它占据了国内出口到美国份额的半数以上。

但正因为TCL的兼并,它不仅不会受损,反而是最大的收益者,填补了其他企业留下的市场空白。

TCL重组汤姆逊事件回放2003年11月,TCL集团与汤姆逊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拟由双方共同投入电视机和DVD 资产,设立一合资公司,TCL集团持有其67%股份。

该合资公司将被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的彩电厂商。

TCL集团将会把其在中国大陆、越南及德国的所有彩电及DVD生产厂房、研发机构、销售网络等业务投入新公司;而汤姆逊则会将所有位于墨西哥、波兰及泰国的彩电生产厂房、所有DVD的销售业务、以及所有彩电及DVD的研发中心投入新公司。

TCL-汤姆逊公司成立后,其全球彩电销量将达1800万台,而去年全球彩电冠军三星的业绩是1300万台。

TCL策略解析实力薄弱的技术天花板目前我国彩电企业在核心技术方面,基本上没有专利权。

建筑企业走出去意见与策略

建筑企业走出去意见与策略
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是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走出去,建筑企业可以学习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的技术和 管理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
02
建筑企业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
市场选择与定位
总结词
明确目标市场,制定市 场进入策略
总结词
根据企业自身优势和市 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市
场定位
总结词
了解当地法律法规、文 化习惯和市场需求,为 企业在当地发展奠定基
应对措施
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当地法律和规定;建立完 善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合同管理和法律纠纷处理;寻 求当地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支持。
文化风险与应对措施
文化风险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可能对建 筑企业的项目管理、人员管理、沟通 协调等方面造成影响。
应对措施
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员工对不同文 化的理解和适应能力;尊重当地文化 习俗和宗教信仰,促进文化交流与融 合;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企业 内部和外部的沟通协调。
总结词
国际化房地产发展
详细描述
万科在海外市场积极开展地产项目,包括住宅、商业和酒店等。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 万科成功地融入了当地市场,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同时,公司还注重品牌建设和市场
营销,提高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交建海外工程
总结词
国际工程建设经验
VS
详细描述
中交建在海外市场承建了多个大型工程项 目,包括公路、桥梁、港口和机场等。通 过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合作,中交建成功地 完成了这些项目,并积累了丰富的国际工 程建设经验。同时,公司还注重技术创新 和质量管理,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技术创新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技术创新是推动建筑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动力,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近三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风险控制解析摘要: 随着后经济危机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各国的经济遭受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实现“走出去”战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的一些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供借鉴。

关键词: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并购风险2008年上半年,以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的倒闭为标志的次贷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的股市动荡,楼市走低,大批的投资银行、保险等公司倒闭,随即波及到全球,冰岛破产、希腊债务危机等,西方国家陷入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时期。

如果说,2008年全球经济的主旋律是非理性恐慌,那么,2009年中国企业家们普遍暴露的则是一种非理性狂躁——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让过去穷疯了、苦惯了的中国企业家们看到了机会,许多过去根本无法企及的世界知名企业、世界知名品牌,由于资金链紧张不得不纷纷放下身段,被迫以低姿态应对。

在这样的诱惑面前,要让“年轻”的中国企业家们彻底抑制住“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冲动,似乎有些不现实。

但是,走出去的路并不平坦。

TCL 收购汤普逊溃败而归、深圳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损失惨重等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摆在眼前,让我们看到海外并购本身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

如何避免让中国企业家们的血性成为血淋淋的教训,值得所有人好好思索。

毕竟,海外并购并不等同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更像一桩实实在在的婚姻——它并不排斥浪漫与冲动,但更需要理性与谨慎来做坚强的后盾。

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战略的实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的加深,也或多或少的在其中受到了一些影响。

中国在近三年中在海外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例子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例子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例子《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一、引言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拓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扩张。

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成为了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亮丽案例。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二、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作为我国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案例。

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不仅源自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全球市场的布局。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和办事处,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升了对外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华为还注重本土化运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为其他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阿里巴巴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之一。

阿里巴巴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全球化战略。

阿里巴巴在国际市场实现了快速扩张,其全球化战略不仅包括海外市场的进军,还包括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战略投资和并购等多种方式。

在全球化进程中,阿里巴巴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聘用当地员工,注重建立当地化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这种全球化战略使阿里巴巴成为了国际市场的领军企业,也为其他我国企业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四、个人观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我国企业的实力和潜力,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企业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不断优化全球市场的布局和运营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企业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五、总结通过对华为和阿里巴巴这两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这种走出去的趋势既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一、案例分析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也是中国走出去的典范。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定位和创新能力。

华为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华为注重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责任活动,赢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2.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腾讯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如收购韩国游戏公司Neople和美国游戏公司Epic Games,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游戏和社交媒体平台。

腾讯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腾讯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海外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

3. 海尔集团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海尔通过跨国并购和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如收购美国家电公司GE Appliances和意大利家电公司Candy Group。

海尔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全球化战略和品牌管理能力。

海尔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海尔注重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责任活动,赢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二、策略探讨1. 树立全球化意识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树立全球化意识,意识到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和机遇。

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及对策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班级:07市场营销林静摘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须实施的战略。

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的大背景和中国崛起的大环境都密切相关。

先从中国企业走出的条件着手,列举出中国已经“走”出去或正在向此方向努力的企业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种障碍,并就其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走出去;障碍;措施引言:最近中国五矿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矿,不久前中国铝业也宣布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从而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纪录,这一事件再次激发了长期以来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争议。

一、中国企业走出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就是我们现在国民的GDP收入到了一定阶段,而根据国际上的这种专家还有目前咱们业内一般的认为,人均收入,在GDP达到一千美元以后,这个走出去就达到一个阶段。

我们现在是人均三千美元的GDP,所以我觉得,这个从国民层面准备来讲,已经成熟。

另外,从产业的角度来讲,50年代欧美企业走出去,6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70、80年代,韩国、东南亚一些企业走出去,到了90年代,特别是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必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

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不可能永远只把外资、外企“引进来”,自己的资本和企业却不“走出去”,更不能把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贬值。

到目前这个阶段,对外开放不能只是单向的开放,必须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如果说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的话,中国企业也必须要走出去。

从这三个层面来讲,我觉得都是到了非常成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模式1. 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

这种模式是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创新

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创新
构 投 资 人 的 跨 文 化 跨 地 域 经 验 来 帮 助 产 伦 敦 出 租 车 的 上 市 公 司 的 控 股 ;
风 险 中的防范 要关 注文化 的冲 突与融
我们 整合 。 吉利 汽 车副 总裁 张艽 谈
2 9年 收购 濒 临破 产 的澳 大 利亚 的 合 。第 四 ,调 整企 业组织 能力 自身 的 00
DS I自动 变 速 箱 公 司 。 通 过 这 一 系 列 适 应性 ,每 个企 业 就 像人 长 大一 样 ,
的 步骤 ,吉 利正在 脱 胎换骨 ,正在 成 都 有 一 个 自身 能 力 的 不 断 培 养 、 不 断 长为 本土 出生 、 本土 长大 的跨 国性企 适 应 外 部 环 境 的 过 程 。 企 业 自 身 的 组
这 个并 购主要基 于 :一 是符 合国 际化 战略 ,二 是并购 以后使 全球混凝 土行
业 格 局 发 生 根 本 改 变 , 中联 重 科 由全
球 的第五变 成第 一大混凝 土机械 制造 企业 。三 是基于竞争 的考虑 , 如果我 们不 并购 ,我们任 何一个竞 争对 手并
购 了 , 格 局 就 变 了 ,我 们 仍 然 是 全 球 的 第 四 、 第 五 , 但 是 我 们 的 竞 争 对 手
G b X e n e n o m … c d S S 岫a S aS
中 国企 业 “ 出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 ’需要创 新
■ 本 刊记 者 越 石
中联 重 科 总 裁助 理 、 融 资 租 赁 事 场 的合力 。 在这 种 战略指导 下 ,我们
业部 总经理 万钧 说 :
在 20 0 8年 并 购 了 意 大 利 C F 公 司 , IA
有可能 从原 来的第二 、第 三或者 第四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之一。

该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1) 建立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制定了明确的全球化战略,确定了目标市场和发展方向。

(2) 技术创新:该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3) 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与国外的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

(4) 本地化战略: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了本地化生产基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2. 案例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该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1) 研发投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量投入研发,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2) 品牌建设:该公司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增强产品竞争力。

(3) 人才培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 本地化运营: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实施本地化运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三、成功策略探讨1. 制定明确的全球化战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制定明确的全球化战略,包括目标市场、发展方向和时间计划等,以指导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2. 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中国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3.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可以与国外的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分享资源和风险。

4. 本地化运营和服务: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应实施本地化运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竞争力。

5. 品牌建设和声誉提升:中国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研究——以海尔集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为例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研究——以海尔集团“走出去”的成功经验为例
海 尔 人 提 出 : 际 化 , 意 味 着 “ 计 、 造 、 销 ” 三 位 一 国 就 设 制 营 的 体 。 国际 化 的 关 键 , 是 能 不 能 做 到融 资 、 智 , 而 就 融 即有 效 利 用 当 地 的 资本 和 当地 的人 力 资 源 。 第 四 阶段 全 球 化 品牌 战略 阶段 :
公 司 中, 尔 集 团 的本 土 化 是 比较 领 先 的 。 国外 , 尔 在 产 品 品 海 在 海
7 6台冰 箱 全 部 砸 毁 ,而 不 是 听 从 员 工 的意 见 将 其 降 价 作 为 福 利 卖 给 员 工 , 一 看 似 “ 家 ” 砸 冰 箱 事 件 砸 出 了 海 尔 人 的 “ 这 败 的 零 缺 陷 ” 量 意 识 。在 随 后 的市 场供 大 于 求 , 箱 纷 纷 降 价 的 情 况 质 冰
列 ,2 0多 种 , 有 白色 家 电 , 有 黑 色家 电和 米 色家 电 。 中 , 90 既 又 其 冰 箱 、 柜 、 衣机 、 冷 洗 空调 器 等 的 市场 占有 率 在全 国名 列 前 茅 。
第 三 阶 段 国际 化 战 略 阶 段 : 19 - 0 6年 ,海 尔 的 创 新 视 野 从 中 国 市 场 投 放 到 国 际 市 99 20 场 。 全 球 化 方 面 , 尔 先后 提 出 “ 难 后 易 ” 取 国 际 市 场 ;先 在 海 先 争 “ 易 后 难 ” 设 全 球 工 厂 ; 土 化 战 略 “ 位 一 体 , 融 一 创 ” 建 本 三 三 。
品 、 术 、 金 大 量 涌 入 国 内 。海 尔 选 择 制 定 了追 求 无 形 的 品牌 技 资
的 “ 牌 战 略 ” 海 尔 集 团总 裁 张 瑞 敏 大 胆 决 定 将 当 时有 瑕 疵 的 名 。

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建议

2023-11-11•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案例分析•企业走出去的未来展望目录01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走出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企业数量增长明显。

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走出去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制造业是走出去企业的主要行业,占比超过50%。

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也是走出去企业的热门行业。

农业和能源企业也在逐渐增加走出去的步伐。

走出去企业的行业分布走出去企业的地区分布欧美也是走出去企业的热门目的地,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

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也逐渐成为走出去企业的选择。

亚洲是走出去企业的主要目的地,其中东盟、印度、俄罗斯等地区较为集中。

走出去企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农业和能源企业也在积极探索走出去的路径,寻求国际合作和资源整合。

跨国并购成为走出去企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涉及的领域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02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总结词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政治风险,包括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政策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经营带来重大影响。

详细描述政治风险是一种难以预测和防范的风险,它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投资决策。

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政策的不稳定等都可能导致企业面临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政治体制、商业环境等也存在巨大差异,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的政治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总结词经济风险是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经营中面临的另一种重要挑战,包括市场需求波动、汇率波动、经济危机等因素。

详细描述市场需求波动可能会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受到重大影响,而汇率波动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此外,经济危机也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因素都需要企业在走出去之前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文化差异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另一种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策略和产品设计。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案例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案例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案例1. 引言1.1 什么是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是指油田服务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将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拓展到国外市场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提高油服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

引进来主要是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油服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走出去则是指油服企业将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开拓海外业务。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能够带来双赢。

一方面,油服企业能够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借助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业务持续增长。

引进来走出去也能促进国际间技术和经验交流,推动油田服务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油田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为什么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油服企业是指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贸易等相关业务的企业。

由于石油资源的地域分布性和市场需求的全球化,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

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是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虽然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在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却相对落后,需要引进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一些国家虽然技术水平较高,但石油资源有限,需要走出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伙伴。

只有不断学习和开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引进来:案例分析1. 中海油服务公司引进来案例中海油服务公司是中国一家领先的油服企业,为了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通过与国外合作伙伴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中海油服务公司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还拓展了国际市场。

公司引进了一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大大提升了油田开发效率和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研究综述与案例分析摘要:文章通过对奇瑞汽车公司以及北京同仁堂集团对外直接投资成功案例的分析让我们看到:中国各企业由于其在行业种类、企业规模、经营管理模式等各方面均有差异,因此具体实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动因与成功优势表现也各有不同,但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甚至是所属行业的更好发展,获取竞争优势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的。

关键词:中国企业;投资行为;跨国并购;国际化;奇瑞汽车;同仁堂集团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11-0013-03一、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的现状(一)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早在1998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所谓“走出去”发展战略,是相对于企业生产与市场仅仅面向国内而言的。

“走出去”发展战略,是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与跨国经营,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2001年,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被正式写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此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步伐也进一步加快,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了高速发展的态势。

中国“走出去”的范畴包括三个方面:对外直接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

其中,对外直接投资往往被看做“走出去”的代表形式。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1.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

2002~2005年的四年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年均增长速度为65.6%,2005年的流量比上年增加1.2倍,首次突破了百亿,达到122.6亿美元。

截止2006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到了733.3亿美元。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了快速发展的进程。

2008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发展,但并未能阻止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

根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对外投资规模跃居全球第五位,截止到年底,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2457.5亿美元;而在2010年更延续了快速的发展态势,全年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同比增长16.3%。

走出去经典案例

走出去经典案例

“走出去”典型案例(经验摘编)商务部合作司商务部研究院二〇一四年前言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在保持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同时,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跨国经营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相对于西方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经营近百年的历史而言,我国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跨国经营水平、管理和整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探索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规律,商务部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对百余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教训,编写完成了《“走出去”典型案例》。

为使这些案例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本着保护有关成企业商业秘密的原则,我们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摘编提炼了各类经验,形成《“走出去”典型案例(经验摘编)》公开发布。

经验摘编分为12篇:发展模式篇、财税筹划篇、跨国并购篇、园区开发篇、资金渠道篇、营销网络篇、品牌建设篇、研发升级篇、转型升级篇、人力资源篇、风险防范篇和社会责任篇。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发展模式篇 (6)经验一:科学选择产业链切入环节 (6)经验二:灵活设计主体合作模式 (7)经验三:依托不同成长平台实现国际化 (7)财税筹划篇 (9)经验一:统筹跨国经营的整体税务方案 (9)经验二:利用双边所得税协定设计架构 (10)经验三:利用避税天堂进行税收筹划 (10)经验四:利用常设机构等进行合理避税 (11)经验五:处理好跨国交易中会计处理问题 (11)跨国并购篇 (13)经验一:精准把握跨国并购明规则及潜规则 (13)经验二:精心组织并购前尽职调查活动 (14)经验三:科学设计并购交易流程 (14)经验四:妥善处理并购中复杂的资产关系 (15)经验五: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 (15)经验六:善用境外证券交易机构完成并购 (16)经验七:灵活选择资产收购和股权并购 (16)经验八:实施全产业链和全阶段并购整合 (17)园区开发篇 (18)经验一:真正发挥平台作用做好境外园区(公用型)建设 (18)经验二:整合对接资源推进境外园区(自用型)建设 (19)经验三:选择良好可靠的合作伙伴化解各种风险 (19)经验四:把握商贸物流园布局三要素:业态、市场容量和准入 (20)经验五:政局和基础设施是重化工业园区重要考虑因素 (20)经验六:在技术和管理密集区域建设境外科技园区 (20)资金渠道篇 (22)经验一:借助政策性贷款支持海外项目 (22)经验二:借力开发性金融开拓海外市场 (22)经验三:运用BOT项目融资开展国际承包工程 (23)经验四:利用银团贷款完成“走出去”融资 (23)经验五:协同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海外投资并购 (24)经验六:创新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完成海外并购 (24)经验七:科学设计并购融资交易安排 (25)经验八:灵活筹划境外业务资金运营方式 (25)营销网络篇 (27)经验一:培育当地代理商和经销商建立境外营销网络 (27)经验二:并购国外企业的现有营销系统 (28)经验三:灵活选取直营和特许经营发展模式 (28)经验四:货物和服务贸易融合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29)经验五:加盟或组建国际网络,建设高端服务业境外营销网络 (29)品牌建设篇 (30)经验一:注重把握品牌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31)经验二:全面提升品牌海外管理工作 (31)经验三:利用国际法进行海外品牌保护 (32)经验四: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32)研发升级篇 (34)经验一:选赶天时适时果断启动海外研发 (34)经验二:布置地利完善全球研发体系格局 (35)经验三:营造人和氛围设计海外研发切入途径 (35)转型升级篇 (37)经验一:做好工程的投标报价工作 (37)经验二:搞好EPC项目管理的“四流” (38)经验三:科学使用FIDIC条款签订合同 (38)经验四:投资并购延伸价值链 (39)经验五:善用集成战略运作开发项目 (4040)经验六:全流程搞好EPC项目风险防范 (4040)人力资源篇 (42)经验一:因地制宜建设和谐的海外人力资源队伍 (42)经验二:全流程推进海外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 (42)经验三:属地化管理“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员工 (43)经验四:善借中介机构的力量规避人员管理风险 (44)经验五:满足员工合理诉求,降低企业外派员工流失风险 (4444)风险防范篇 (46)经验一:做好前期海外风险排查 (46)经验二:读懂读透东道国政策法规 (46)经验三:做好项目风险识别和规避 (47)经验四:避免卷入非商业因素事件 (48)经验五:利用保险规避海外风险 (48)社会责任篇 (49)经验一:以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50)经验二:用好非政府环保组织化解环保危机 (50)经验三:建立和谐劳资关系 (51)经验四:有效应对工会罢工 (51)经验五:同当地利益相关方建立利益共同体 (52)经验六:同当地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52)发展模式篇切实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相关企业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又快又稳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服务业学院课程论文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132班姓名李家炜指导教师吴卫芬完成时间:2015年6月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目录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亿美元。

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

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亿美元。

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

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

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

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2010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境外并购继续快速增长,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目标企业对中国收购方的态度也变得较为开放。

2011年初,烟台万华、时代新材、柳工等数十家中国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海外收购计划,上半年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活动中也非常活跃,表明海外并购热潮仍将持续。

2011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

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也频繁出现,包括一些已经完成多起海外并购交易的公司也常出现于失败者的名单中(参见表2),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和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欠缺之处。

表2 中国企业主要海外并购未成功交易(2009-2011)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手续,至此中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走完法律程序。

并购成功后的吉利集团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企业,此起并购也被视作继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的又一起“蛇吞象”的成功跨国并购案例。

(一)收购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汽车产业也处境艰难,不仅福特汽车连续出现创纪录的亏损,诸如通用汽车等巨头也纷纷陷入破产重组的困境。

但与之相对应,在不断增长的内生性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出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逆势而上,汽车销售量增长了46%,达到创纪录的1360万辆,并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尽管如此,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仍然是困扰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两大瓶颈问题,也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业务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

1.收购方吉利集团吉利集团,是由台州民营企业家李书福于1986年创办的,一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前其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00亿元。

自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以来,吉利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不断的观念创新,快速成长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主力品牌,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与美国的汽车之父福特一样,李书福在造车初期不仅也被称之为“汽车疯子”,在经营理念上也是专注于大众消费市场。

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吉利汽车销售量逐年增长,2009年的年汽车销售量已达到33万台、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的股价自2006年以来也大幅攀升,其中仅在2009年该公司股价就增长了逾五倍。

但是,困扰吉利发展的也是技术与品牌问题,尤其是前期针对大众消费市场的切入定位使得吉利汽车一直被视作低端汽车的代名词。

2007年6月,吉利集团明确提出要用3-5年时间,完成从单纯的低成本战略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的战略转型。

为了克服发展瓶颈,吉利除加大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技术合作外,加快开发中档车型外,也在不断寻求国际上的合作与并购机会。

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以占股52%的比例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锰铜黑色出租车”;2009年3月27日,吉利汽车收购了拥有80多年历史、技术力量雄厚的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在国际化方面可谓小有斩获。

2. 被收购方沃尔沃轿车公司1999年,尽管轿车业务的销售额占到了沃尔沃集团总销售额的35%-40%,但考虑到轿车业务在全球的排名已经在20名以外,很难再有大的发展,因此从战略角度出发,沃尔沃集团将其轿车业务以6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福特汽车,只保留了沃尔沃轿车品牌50%的所有权,从此专注于商用车等领域的发展。

但是福特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后,后者并未能为其业绩带来任何提升,反而连年亏损。

自2007年以来,福特开始实施“同一个福特”战略,即把公司所有的资源向福特品牌倾斜,并由此开始了非核心资产的剥离,先后出售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品牌。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尽管负债率依然偏高,福特公司在2009年实现了同比近20%的销售总量增长。

但其中的沃尔沃轿车业务除了XC60外,其余各款车销量均大幅下滑,2009年亏损额高达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福特早已存在的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的意愿变得更为强烈。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1. 2002年:李书福第一次公司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收购沃尔沃的意愿。

2. 2007年:吉利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

3. 2008年:底特律车展上吉利与福特高管层展开意向性接触。

4. 2009年1月:吉利及其顾问团队与福特CEO穆拉利接触,再次表达强烈的收购意愿。

5. 2009年3月:吉利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函。

6. 2009年4月:福特开放数据库,吉利介入进行尽职调查。

7. 2009年12月:商务部表示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福特与吉利达成出售沃尔沃框架协议。

8. 2010年2月:吉利通过大庆国资和上海嘉定区政府、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顺利完成融资。

9. 2010年3月:吉利和福特汽车达成协议,正式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

10. 2010年8月2日:吉利并购沃尔沃交割仪式在伦敦进行,吉利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业务的收购,收购金额为18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吉利很早就萌生了收购沃尔沃轿车的意愿,对其关注和研究的时间也较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则抓住了较为有利的时机,加快了其实质性操作的步伐。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1. 总体收购策略符合多方利益需求。

从吉利集团看,收购完成后,吉利获得了沃尔沃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全球2000多个销售网点,难以估值的人才和高端品牌价值,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极大地弥补了自身的缺板。

从沃尔沃的母公司福特公司看,成功出售沃尔沃轿车,不仅能够降低福特的债务水平,而且能使其更加专注于对其核心品牌的研发,推进“同一个福特”战略。

对于沃尔沃来说,由于其产品与吉利已有产品并无定位冲突,因而沃尔沃在合资公司的要求和关于知识产权、代理商、协作等方面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吉利还承诺收购后沃尔沃将在发展战略的管理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并将制定一套全面的战略,协助其扭亏和提高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

2. 吉利方面的前期准备非常充分。

作为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绝非侥幸。

自2002年起,吉利即开始对包括沃尔沃在内的海外可能的并购对象进行过梳理和跟踪研究。

2007年在向沃尔沃提出收购意愿后,吉利马上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对目标公司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第二,制定收购总体战略;第三,制定整个操作的细致时间表与规划。

2008年进行实质性接触时,吉利提交给福特的收购建议书数据非常详实,其专业水平给福特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吉利获得竞购资格和后续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

3. 聘请了国际并购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

李书福在2007年洞察到并购沃尔沃存在现实可能性后,曾亲自飞赴福特总部进行协商。

虽被福特多次拒绝,但李书福坚信福特是战略性出售,继续跟踪并聘请了庞大的经验丰富的外部专家团队来进行辅导与协助,如投行罗斯柴尔德公司、富尔德律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博然思维公关公司等。

在专业机构帮助下,收购过程中的所有危机点都在吉利的掌控范围内,海内外舆论对吉利收购更多的是持肯定和欢迎态度,没有夹杂政治因素。

在整个收购过程当中,李书福亲自带领吉利团队与顾问公司的团队总计200余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整个并购项目的操作严谨、科学、有序,最后达成的签署协议文本的页数超过了1万页,成交价也低于了福特的报价。

4. 提前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审批支持。

收购前沃尔沃工会表示非常关注中国政府是否赞成或直接参与投资吉利收购沃尔沃,提出如果中国政府支持这个收购案的话,沃尔沃工人会比较放心。

由于该并购案有利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因此能够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是吉利仍然谨慎地注重提前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并于2009年3月获得发改委的支持函,领先于中国的其它竞争对手。

5. 构建多方融资平台保障。

此次收购价格为18亿美元,加上后续发展需要的流动资金,共需要27亿美元资金。

这对于年盈利不足2亿美金的吉利而言,其资金支付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通过承诺完成收购后在当地建厂,吉利获得了大庆、上海嘉定区等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为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总注册资金81亿元人民币中,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41亿、30亿、10亿元人民币,股比分别为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

而还欠缺的15亿美元,据吉利介绍主要来自于中国国内银行的收购基金和美国、欧洲、香港的境外资金,这也意味着吉利在这场收购中真正出资不到总收购资金的四分之一,财务筹划可谓以小搏大、技艺高超。

6. 清晰地向收购对象传递所给予的长期价值。

在收购之初,吉利就清楚地让沃尔沃认识到选择吉利就是选择中国,吉利与沃尔沃是兄弟关系而非父子关系。

同时,还为新沃尔沃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增加其对并购后发展的信心。

按照吉利提出的发展计划,吉利汽车计划于2010年5月将在北京新建产能30万辆的工厂生产沃尔沃汽车,北京新开厂后沃尔沃汽车的全球年产量将翻一番,在未来5年内沃尔沃全球产量将增加到90万辆;原有20大零部件供应商将有16家在中国设厂,通过在中国增设配套工厂、降低生产成本,沃尔沃能够在新型发动机产量共享、全球零部件采购、中国研发等方面获得协同效应,2015年可实现税前利润亿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