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论文
国家文化安全论文
《国家文化安全》班级:学号:姓名: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心应定位于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建设方向;战略措施运筹应集中于完善文化管理系统,提升文化软实力;战略底蕴开发应立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战略环境优化应着眼于推动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国家文化安全作为一个战略问题近年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在美国和西方实行文化扩张战略的情况下,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迅速崛起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与西方迥异的和正在致力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至关重要。
本文从战略重心定位、战略措施运筹、战略底蕴开发、战略环境优化等四个维度试图简略构建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基本框架。
一、国家文化安全战略重心定位——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方向国家文化安全语境下的文化包含三个方面,即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公共文化,以此对应国家文化安全由意识形态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公共文化安全构成。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的重心应定位于明晰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建设方向。
1.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活力意识形态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而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巩固是国家文化主权的最主要体现,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靠国家政权来维护与传播,同时也为国家政权提供“合法性”的文化基础。
我国文化安全的核心问题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仅仅靠政权来推动,而要靠自身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永葆科学的生机与活力。
解放和发展创新力是巩固马克思主义作为主导意识形态地位的根本所在。
进一步解放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活力,关键在于推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结构的转型。
意识形态的内部结构可划分为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三个层次。
在这三要素中,根植于特定利益的价值理想是意识形态的灵魂和核心,理论学说与政策主张最终都是为价值理想服务的。
在“传统的”意识形态结构中,意识形态三要素价值理想、理论学说、政策主张处于合一状态,这种类型的结构缺乏兼容性与灵活性。
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苏 娟/文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日益紧密的交流,中国文化正在逐渐被世界认识和认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渐提高。
国际文化话语权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导权,是一种权力,更是一种能力。
国际文化话语权已经成为表达、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权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乃至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
当前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旨归,就是要面对西方文化霸权,不断提升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一、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逐步提升近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在此背景下,中国在国际社会积极拓展文化话语平台,不断加大国际文化传播力度,提高中华文化竞争力,使中国国际文化话语权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拓展。
(一)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规制建设,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上由被动变主动积极开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利用国际文化话语平台传播中华文化,参与国际重要文化规则制定,增强国际文化话语权。
中国积极发挥发展中大国作用,努力创新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形式、合作模式,从单纯的国际规则执行者逐步变为规则的制定者和参与者。
突出地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多样性两个方面。
中国紧紧围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两个公约,全程参与公约的谈判、制定及实施过程,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公约框架下工作,力所能及地提供资源和支持,积极举办系列活动,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12年2月,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关于在北京建立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简称“亚太中心”)协议,组建了管理委员会并举办成立大会。
作为区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国际机构,亚太中心将与教科文组织紧密合作,通过开展培训及能力建设活动,为加强亚太地区各国非遗保护能力建设提供服务。
[1]参与世界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制定是中国利用国际话语平台来提升国际文化话语权的又一个突出表现。
2012年6月26日,由中国主导,规定了包括表演者拥有复制权、发行权、出租权以及提供表演的权利和向公众传播权利的《北京条约》在北京召开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保护音像表演外交会议上成功缔结。
【高中议论文阅读】《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阅读
【高中议论文阅读】《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阅读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艾斐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均衡、信息不对称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不同,很容易使相对处于弱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艾斐在文化全球性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文化主体之间的实力不平衡、信息不等距以及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抗冲击能力的相同,很难并使相对处在弱势地位的文化遭遇安全风险,文化传统、文化资源特别就是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创造力受压制与弱化,甚至还可以招来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殖民。
这决不就是危言耸听。
因此,维护文化安全成为各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防范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但防范决非封闭自囿。
最有效的防范,永远都是自强自律;警惕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把群众文化看作“下里巴人”的态度,更警惕一味崇洋媚外,紧紧盯着国外的领奖台,把文化创造的着眼点一骨脑儿放在对奖项的拼争上。
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自律自强还要求我们警惕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创造中的趋利、媚俗、浅薄、浮躁、恶搞、收视率为王、“娱乐至死”等现象,切实回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上。
而最有力的维护,则始终都是开拓创新。
因为,对我国文化安全构成威胁的,除了诸多外部因素,内部开拓创新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相较于中国5000多的文化累积与文脉延亘,只有200多建国史的美国为什么能拥有文化强势并称霸全球?关键就在于其始终坚持开拓创新。
他们在文化创造中不仅将从欧洲带去的骑士精神、绅士精神和现代科技发挥到极致,还从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中“捕捉”要件和元素。
花木兰、孙悟空、熊猫、武术,以及《道德经》、《论语》、《庄子》、《易经》、《孙子兵法》和四大名著等,就常常成为其开发新项目和创造新产品的素材。
不独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在其文化产业的生产链上也少不了中国文化元素。
直面安全威胁若纯粹遏止与阻挡,效力并不大。
只有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的开拓创新力度,充份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缔造出来不足以打败人心的文化产品,就可以从根本上化解这些问题。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
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文化安全为支撑,以社会安全为保障,以生态安全为依托,全面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
首先,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没有政治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政治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保障。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加强政治建设,才能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其次,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
经济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没有经济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经济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保障,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保障。
只有坚持发展经济,加强经济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再次,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军事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没有军事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军事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提高国防实力,才能确保国家军事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此外,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撑。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支撑,没有文化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文化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支撑,是国家安全的支撑。
只有加强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确保国家文化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再者,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社会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没有社会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社会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只有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确保国家社会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最后,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
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依托,没有生态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
生态安全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依托,是国家安全的依托。
只有加强生态保护,推动绿色发展,才能确保国家生态安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安全为保障,以文化安全为支撑,以社会安全为保障,以生态安全为依托,全面构建国家安全体系,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思想。
中国文化安全之防止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
中国文化安全之防止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侵略摘要:在国际交往频繁、经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流动、科学技术和文化创新空前活跃、思维方式与文化价值观念转换的新形势下,在我国文化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对经济而言,如果说当前社会发展是我们的“短腿”,意识形态如何抵御“西化”,文化领域如何抵御渗透,则是我们的“软肋”[1]。
论文关键词:渗透,维护,创新,主流文化,文化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一股股的“西洋风”也开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不仅汉语里多了很多的音译词,如“摩登”,“可乐”等等。
过西洋节也成了卷过上下所追逐的时尚风气,就拿眼下的圣诞节来说,各家店铺把小店装饰的五彩斑斓,各种搞促销活动接踵而至,各大高校呢,就开始准备各式各样精彩的活动,情侣们纷纷上街,学生们欢天喜地。
这些现象通通都反映了西方文化强大的渗透力。
一、目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隐忧1.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文化渗透愈演愈烈随着世界交通、电信等行业的飞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愈来愈亲密,交流愈来愈频繁,国际格局也向多极化发展。
我国在加入WTO 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在基本缓解军事政治对抗、致力于经济科技合作的情况下,对我国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文化渗透。
目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打着“民主”、“自由”、“人权”、“改革”等旗号,利用各种能利用的资源和手段,极力推行以“西方中心主义”为基础的各种人文、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宣传西方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
说不清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英语和西方文化已经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对外开放,要吸收世界先进的文明,不得不学习英语,这好象是不学好英语就不能体现出国际水平。
从这方面看,这些年,在国内英语形式完全比国语要强盛的多。
家长,学子把狭隘的目光只盯在英语上去看,而国语则变为了一种附属品,英语的考级就象成了度量人才的一个标准。
我们被笼罩在英语文化之中,升学、上大学、出国、找工作、评职称等等,都要先通过英语水平测试。
有关国家安全的论文
有关国家安全的论文国家安全一直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它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国家安全不仅仅是指国家的领土安全,还包括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
保障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首先,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的一切。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没有国家安全,国家就无法在国际上立足,也无法保障国家的繁荣稳定。
其次,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保障。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保障,只有保障了国家安全,国家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的持续发展。
再次,国家安全是国家民族的生命线。
国家安全是国家民族的生命线,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
国家安全关系到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国家人民的切身利益。
保障国家安全,就是保障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国家安全是国家政权的稳固。
国家安全是国家政权的稳固,只有保障了国家安全,国家政权才能得到巩固和稳定,才能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国家安全是国家政权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国家政权的稳固。
总之,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
保障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个国家的责任。
只有保障了国家安全,国家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才能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国家安全是国家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国家政权的稳固。
因此,国家安全是每个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每个国家的责任。
文化安全法律治理论文
文化安全法律治理论文[摘要]文化安全是文化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状况总体平稳,但仍存在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互联网暴力和色情泛滥、个人隐私被侵犯等诸多威胁。
法治是防范和抵制不良文化、维护文化安全的根本途径,是文化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加强文化安全法律治理需要综合运用“立”、“改”、“废”、“释”,整合现有立法;提高政策法律化程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构建以政府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的治理模式;以司法裁判为基础建立案例指导制度。
[关键词]文化安全;不良文化;法律治理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长,并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这既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也使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文化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系统、稳定的制度支持,需要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手段,而法治恰恰能够满足其内在要求,是文化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
一、法治是文化安全治理的有效方式文化安全是文化不受威胁的客观状态,是国家安全的有机组成部分。
防范和抵制包括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激化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的文化、违背社会公德的文化和侵犯个人权利的文化在内的“不良文化”的影响是维护文化安全的主要任务。
近几年,陆续出台的《国家安全法》、《网络安全法》均明确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了文化安全法律治理的必要性。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文化安全治理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法治能够为文化安全治理提供系统、稳定的制度支持。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安全问题虽然时轻时重,但总存在。
并且,文化安全状况与一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状况越好,文化安全状况就越好,反之则越差。
文化安全状况也会随着文化内容和接受者的改变而改变:同样的文化内容,适合成年人,却不一定适合儿童;同样的文化产品,接受者的素质越高,文化安全系数就越高。
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国家文化安全
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国家文化安全高校社科动态2007年第4期一个全新的学术研究领域:国家文化安全解学芳(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摘要:文化安全问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已上升为我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现有文化安全研究,依据文献研究的侧重点对文化安全问题的产生,文化安全的概念,文化安全的现状以及文化安全的策略体系进行了分析,并评价了文化安全研究的总体态势即由单一维度,零散的研究走向多维度,系统化的研究.最后落脚于预测文化安全研究的未来走向.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文化主权;文化全球化;研究述评一,前言国家文化安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命题.这一命题深刻揭示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国家文化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遭遇到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本质境况.国家文化安全,是中国学者在经济全球化,进而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提出来的一个如何克服和消除由此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生存与发展威胁的概念和命题,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1999年8月,论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的发表开启了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大门;2005年,《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②一书对国家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论述,将文化安全问题提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掀起了学术界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热潮.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冠以"文化安全"标题进行研究的文章和专着共290篇(本)④(见表1);文献涉及的主题笔者依据不同文化安全主体构成不同的理论系统,将其归纳为以国家,社会等为主体的宏观文化安全(如广义的文化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全球化,信息化,WTO与文化安全)和以文化产业,学校教育,文化生态,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为主体的微观文化安全(见表2);现有文献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文化安全由来,概念理论体系,文化安全面临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简言之,在现有文献资料基础上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评述对于了解我国文化安全研究现状,把握未来文化安全研究方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①林宏字的论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是最早一篇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文章,故可看作文化安全研究的起步.②《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胡惠林,2005)是第一本系统研究文化安全问题的专着,建立起文化安全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③本文文献资料来源于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和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以及因特网网页文章和着作.资料统计时问截止到2006年12月底.】4表11999—2006年文化安全相关文章数量统计数量(篇本)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合计期刊文章数目29173218454450217网页文章数目000129162654硕博论文数目0000324514专着类000000325合计29173323566783290表21999--2006年文化安全文献分主题数量统计主题文献数量比重广义的文化安全现状与对策分析11840.7%全球化与文化安全54宏全球化,WTO,信WTO与文化安全625.2观息化与文化安全层信息化与文化安全13面文化安全基础理论41.4文献评述10.35宏观:产业整体布局,产业模式,运6行机制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12.4微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网络文30化,图书馆等高等学校教育18微学校教育与文化安全8.3%儿童教育6观层民族文化传承5面文化生态与文化安全5.2文化遗产保护10文化交流与文化安全113.89/6邓小平文化安全思想5l_7科学研究与文化安全31.0%二,文化安全的概念界定国家安全的理论体系中整合了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等内容,其中文化安全的维护问题日益成为各国所关注的新的15重点.现有文献对文化安全基础理论进行专门研究的仅占1.4(其他文献仅提及文化安全内涵),且主要集中于对文化安全概念,特征和内容的梳理.国内学者对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集中于四个层面.一是主权论:胡惠林(2002)从系统整体的观念对文化安全进行了界定, 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主权, 神圣不可侵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选择必须得到尊重,包括国家的文化立法权,文化管理权,文化制度和意识形态选择权,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的独立自主权,是国家文化生存免于威胁或危险的状态l_1J. 李金蓉(2002)从保障文化主权安全的角度出发,认为文化安全应定位于制度,产业和精神层面的安全.制度层面上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文化制度和支配利用自己的文化资源,制定和实施对内对外文化政策以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等;产业层面上是指文化市场的安全和通过物质载体表现出来的各种文化产品的安全;精神心理层面上是指各种无形的观念文化,包括以理论形态出现的学术思想,知识成果和以民族心理,民族性格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特质等L2].二是价值论:林宏宇(1999)认为文化安全是指本国文化的精神形态不受别国不良文化形态的影响与伤害,保持本国文化固有的继承性与民族性r3].欣荣(2002)认为文化安全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以完整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本民族有益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l_4].三是功能论: 林宁(2004)侧重综合功能指出文化安全是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的政16治,经济,民主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其他国家对本国人民文化生活的渗透,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持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通过国家文化交流扩大本国文化的影响I5].吴满意(2004)侧重保障功能,指出国家文化安全是以国家文化主权为前提和国家文化利益为核心的,能保障以主流价值体系为核心的各种文化体制,机制,秩序的运行常态及其所标示的国家文化主权,文化利益及文化尊严的完整性,有机性不被国内外敌对势力和相关活动所干扰,妨碍,侵蚀与破坏L6J.四是派生概念:张志君(20oi)提到电视文化安全,认为广义的电视文化安全包括一个国家电视的安全问题和整个社会的安全和民族文化的安全,狭义的电视文化安全只有涉及到外交和政治主权及社会稳定时电视文化问题才有"安全"的性质[7].郭东(2005)从高等教育学和高校保卫学角度出发,把维护国家安全作为思考高等教育问题的一条底线,认为高校文化安全既要包括政治文化的培育,民族文化的传承和道德评价的形成,又包括确保高校政治稳定,科研成果安全和网络安全L8].由此可见,对于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存在分歧:有的侧重国家主权,有的侧重价值体系,有的侧重安全保障功能,还有的衍生出新的概念系统.实际上,内涵界定的不同源于出发点的各异,即不同的文化安全主体(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等)决定了概念表述上的差异性.如以国家为主体的文化安全就侧重文化主权的维护,而以高校为主体的文化就强调高校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但是,关于文化安全概念的研究实质上都是围绕文化主权的独立性和文化发展的自主性这两个核心要素展开论述的.三,文化安全的现状研究现有文献对我国文化安全现状研究的文章数量多,研究内容集中度高,剖析颇为全面,主要集中于外部的全球化引致的文化安全问题和内部的内生文化安全问题.首先,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外部挑战.在文献统计源中,以全球化,wTO以及信息化为主题研究文化安全面临挑战的文章有64篇,约占25.209/6,而且观点主要集中于对引致文化安全问题的外部因素的探析,实质是强势文化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游戏规则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独立性提出的挑战:一是冷战后新的复杂国际形势;二是全球化的两面性;三是WTO;四是使文化安全问题扩大化与长期化的信息时代的到来.其次,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困境.现有文献对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内部困境的研究侧重于宏观角度对文化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政治与经济安全的论述和微观层面对文化产业,文化生态,跨文化交流,教育科研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安全问题的探究.一是以国家为主体的文化安全问题,主要是文化意识形态安全,文化政治与经济安全.二是以微观层面为主体的文化安全问题.(1)文化产业方面存在的文化安全问题,如宋奇慧(2006)[,张志君[]等作者进行了论述.(2)文化生态方面引发的文化安全问题,如大多数作者侧重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的文化生态安全_】.(3)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存在的文化安全问题,韩海燕(2002)[1,郑文静(2006)等进行了论述[1引.(4)教育科研方面存在的文化安全问题,大多作者指出高等教育~"],儿童教育[]和科研方面[存在文化安全隐患.可见,微观层面的不同视角表明文化安全问题正在各个领域显现,并有日趋严重的趋势.对于同一问题学者们给出的不同解答说明其在学科领域下对文化安全的关联度研究的扩展和文化安全研究本身的开放性.但是,诸此问题基本还是围绕"外来文化入侵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的负效应"而展开的,对本国的内生现状未能深入剖析. 四,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研究绝大多数学者对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提出一系列战略.这些战略选择可整合为我国的文化安全体系,即文化安全思想体系,文化安全战略体系,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和文化安全策略体系.前三个体系是以国家为安全主体的宏观层面的阐述,而文化安全策略体系则是从微观角度对文化安全问题做出的解答.一是在宏观层面,包括文化安全思想体系,如程洪宝(2004)[¨],曹峻(2006)从意识形态角度的论述[1;文化安全战略体系,如朱传荣(1999)[],潘一禾(2005)指出的在认清我国文化优势的前提下创建维护文化安全的中国战略,胡惠林(2005)提出的九大战略[2;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如孙程芳(2004)从动态运行角度对文化安全管理模式进行解析[2¨,胡惠林则侧重论述文化安全机制中的预警机制[22]. 二是微观层面,文化安全的策略体系(约占文献的32.3)主要集中于文化产业,文化生态,教育科研,跨文化交流等方面. (1)文化产业的文化安全策略.胡惠林(2000)首次提出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的命题,张志君(2001)论证了影视业的安全策略[2,张冠文(2004)侧重传播业层面,陈培爱(2006)侧重广告传播角度[2引,金炳亮(2004)则强调出版业[2引.(2)文化生态的文化安全策略.文化生态安全策略的实质是保护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态环境,文小勇(2002)l_2,陈烁(2004)等人进行了论述_2.(3)跨文化交流的文化安全策略,欣荣(2002)侧重文化外交层面[2引,罗建荣(2003)借加入WTO之机,建议加大文化交流与合作[3...(4)教育科研方面的文化安全策略.大多作者侧重高校教育和科研的文化安全的维护,石中英(2000)E3lj,胡17文涛(2003)L3.j,张云筝(2006)引,梁孝(2006)4]等进行了论述.由此可见,不同学者对如何维护文化安全因出发点不同而提出了不同见解,即使同一作者在不同时期其策略也有所差异,这恰说明文化安全体系是动态的,可变的,与新问题,新情况的发展态势是同向的.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虽然视角多元化,但其策略的归宿趋向一致,即建构完善的文化安全体系,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起社会对文化安全问题的关注并把它作为民族的文化自觉行动,达到确保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安全系数的提高.五,文化安全研究总体述评虽然我国的文化安全研究还不到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段动态的学术史的研究已经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促使文化安全研究由单一维度,零散的研究走向多维度,系统化的研究,由应对全球化和WTO的被动性研究转向主动的自觉性研究,从而构成文化安全研究的崭新面貌.从总体态势来看:一是文献总量逐渐增加.由表1可知,1999年至2006年关于文化安全研究的文献数量基本呈递增趋势(仅2003年下降),而2006年的文献数量是1999年的41.5倍.二是研究深度逐渐增强,研究视角逐步拓宽(见表2).例如1999年的两篇文章是宏观上的综合论述, 2000年新增全球化和文化产业的新视角, 2001年新增wTO,网络时代,广播电视和图书馆文化安全视角,2002年新增新闻出版,跨文化交流,文化生态及哲学研究视角,并出现论述"安全文化与文化安全"关系的文章,2003年新增网络文化和高等教育视角,2004年新增文化安全管理模式,儿童教育和邓小平文化安全等视角,2005年新增语文教学,电影,旅游,学术研究等视角,2006年新增人类学分析,文化安全18与文化利益的关系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新研究视角.三是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定量研究意识增强.学者们的定量研究和建构模型的意识有所增强,比如在研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和文化安全模式时, 有些学者就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量化指标.然而,作为新兴的学术研究领域,文化安全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我国学者偏重对策性研究,而对问题本身的基础理论建构缺乏.从表2 就可看出,仅以"文化安全现状与对策"为主题的文章数量达118篇,占40.7,而对文化安全的基础理论研究仅占1.4.二是案例研究,定量研究比较缺乏.务虚性研究较多,而结合实际的案例研究基本空白,实用性,操作性不强.在定量研究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定量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文化安全领域学科特点决定了定量研究难度大;另一方面与现有研究学者的知识结构背景有关,目前研究文化安全的学者大多是政治学,国际关系,文学,哲学等纯文科性质的专业出身,而具备定量研究知识背景的学者比较少,如果今后能有更多的定量研究学者加入,文化安全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三是研究主题过于失衡.从表2可以看出,学者们关于文化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文化安全现状与对策,全球化,WTO,信息化与文化安全,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这三大主题,其文献总和占78.39,6,而其他相关专题的文献总和仅占到21.79,6.虽然诸多主题也与文化安全密切相关,但大多是把文化安全作为一个关联性问题而不是独立的课题加以研究,无法涵盖文化安全应有的内容,与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相比,研究显得明显不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与政治,经济的互动性和影响系数的进一步提高所带来的纷繁复杂的外部因素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实践都将文化安全问题推向一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焦点.文化安全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将任重而道远:一,文化安全研究将会逐步建构起完善的,独立的文化安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框架,并能作为一种有效的方法论研究其他社会问题;二,文化安全研究将对文化安全的不同主题和不同主体深人挖掘,前者将促使研究视角的进一步拓展,而后者将定位于实现国家的,集体的(组织群体)和个人的文化安全的和谐交融;三,文化安全的研究方法将是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的结合,而且,定量研究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四,文化安全研究将在基础理论体系下趋向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因素的综合研究,趋向于对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构成因素研究,史论比较研究和战略系统研究的结合,从而建立起研究的系统整体观念和多维视角,并最终落脚于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指导和解决我国文化建设中的现实问题; 五,我国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将给予国家文化安全研究更多关注,促使其更快更好的发展.参考文献:[13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再论国家文化安全[N].文艺报,2OO2—1O—lO[23李金蓉.全球化条件下的我国文化安全I-J].发展论坛,2002(4)[33林宏宇.文化安全.国家安全的深层主题I-J].国家安全通讯,1999(8)[43欣荣.建立文化安全体系扞卫我国文化安全I-J].国家安全通讯,2002(3)[53林宁.关注文化安全加强先进文化建设的思考I-J].理论月刊,2004(6)[63吴满意,孙程芳,谢海蓉.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EJ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3)E73张志君."入世"与国家电视文化安全[J].中国记者,2001(3)[83郭东.略论高校文化安全[J].煤炭高等教育,2005(3)E93宋奇慧.对中国文化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我们自身的"臣服"EJ3.半月谈内部版,2006(3)[1O3张志君.全球化与中国国家电视文化安全I-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76—77[11]文小勇.论文化生态圈与文化安全[J].思想战线,2002(4)E123韩海燕.跨文化交际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I-J].中国矿业大学,2002(4)Et33郑文静.当代资本主义文化输出战略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刀.中共山西省委党校,2006(2)[143周亦乔.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文化安全教育I-J].湖南农业大学,2005(6)[15]梁孝.论社会科学迁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EJ3.思想战线,2006(1)E163张云筝.国家安全的文化与文化安全I-J].河南社会科学,2006(2)[173程洪宝.试论邓小平全球化视野中的文化安全战略[J3.社会科学论坛,2004(12)(B)[183曹峻.论新时期我国文化安全战略思想的发展与创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8)[193朱传荣.试论面向21世纪的中国文化安全战略[J].江南社会学院,1999(1)[203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S:~e[g3.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11--399.】9[21][22][23][24][25][26][27]孙程芳.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管理模式的研究[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2)胡惠林.在积极的发展中保障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一再论国家文化安全『NI.文艺报,2002—10—10.张志君."入世"与国家电视文化安全[J].中国记者,2001(3)张冠文.论信息时代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04(11)陈培爱.广告的跨文化传播与文化安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2006(2)金炳亮.中国出版产业进程与国家文化安全[J].出版科学,2004(5).文小勇.论文化生态圈与文化安全[J].思想战线,2002(4)[28][29][3o][31][32][33][34]陈烁,张爱胜.全球化与西部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J].贵州民族研究,2004(3)欣荣.建立文化安全体系扞卫我国文化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2002(3)罗建荣.我国的文化安全与文化应战[J].延安大学,2003(4)石中英.学校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胡文涛.全球化趋势对我国高校文化安全构成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广西社会科学,2003(3)张云筝.国家安全的文化与文化安全[J].河南社会科学,2006(2)梁孝.论社会科学迁移中的文化安全问题[J].思想战线,2006(I) AwholeNewFieldofAcademicResearch:NationalCultureSecurityXIEXue—fang(SchoolofInternationalandPublicAffairs,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OOO 3O)Abstract:Theproblemofculturalsecurityhasbecomeanimportantaspectinournation—alsecuritystrategyalongwiththedeepeningofglobalization.BasedontheexistingStudies ofculturalsecurity,thethesisascertainedtheemergenceandtheoryofsecurityproblemof nationalculturewhichcomprisestheconcept,charactersandcontentofculturalsecurity. Fromtheexogenousandintrinsicfactors,thepaperdiscussedthesecurityproblemofnation —alculture,andalsodissertatedthecounter—measuresfromtheideoloical,administrantand strategicsystemofculturalsecurity.Atlast,theresearchsettledinforthecomprehensivee—valuationandprospects.Wehopetoprovideaclearerviewforthestudyoftheoryandprac—riceofcuhuralsecurity.Keywords:nationalculturesecurity;internalpuzzledom;researchsummary;cuhural securitysystem20。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
大学生总体国家安全观论文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国际形势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安全问题日益引发人们的关注。
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应当具备正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本文将从大学生视角出发,探讨大学生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内容以及实践路径。
一、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性总体国家安全观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理念,是指对国家安全全局的整体认知和规划,旨在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
而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具有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的身份和责任。
首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与管理者。
拥有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通过学习和研究,掌握着先进的科技和理论知识,将来必将担当起领导国家、制定政策的重任。
因此,他们必须具备清晰准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才能在未来的决策和管理中科学把握国家安全方向,确保国家长期的稳定和繁荣。
其次,大学生是国家安全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
大学校园是知识的殿堂,大学生是知识的传播者与传承者。
他们通过课堂学习、讨论与社交媒体等渠道,能够有效地传递国家安全相关知识,引导广大师生树立正确的总体国家安全观,培养国家安全意识,提升国家整体素质。
另外,大学生是国家安全建设的重要力量。
国家安全建设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应当积极投身于国家安全领域,参与相关调研、宣传教育、危机管理等工作,为国家安全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总体国家安全观应包括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军事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应当全面掌握并理解这些内容,形成科学合理的总体国家安全观。
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制度、政权和治理体系的安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热爱党和国家,增强国家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国家经济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安全,大学生应当关注国家经济形势,学习经济管理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经济素养,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文化安全有关论文摘要
当代国家安全系统中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在当代国家安全系统的国家安全构成要素中,既有国民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等原生要素、传统要素,也有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等派生要素、非传统要素。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系统中的派生要素,也是当前备受关注的非传统安全要素。
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文化是一个与自然相对的概念,文化的本质是社会化,即社会化的过程与结果。
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是一个国家文化传统的保持与延续,实质是国家的社会特征的保持与延续,关键则在于文化的先进性。
从整体上看,有的文化类型会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如科学文化、技术文化、政治文化),有的文化类型则通常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艺术文化)。
对于有先进与落后之别的文化类型来说,摒弃、归档和消解落后文化,选择、创造和拥戴先进文化,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关键所在。
对于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别的文化类型来说,一方面要承继、保持、翻新、光大民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拥戴、创造、刷新、拓展民族的时代文化,这是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本质要求。
当前我国文化安全领域,既存在着不能有力摒弃落后文化、追循先进文化的问题,也存在着过度引入异域文化、没有很好光大和创新本土文化的问题...2010年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热点分析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稳定和民族发展的根本前提,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其作用和影响是深层次的、潜移默化的。
2010年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以展现和的理念为主线,在文化软实力全方位快速、稳健提升过程中,既延续了近几年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些特点,同时又呈现出在政策引领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在自然灾难面前和合奋进民族凝聚力高度提升、体现民族认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传承、东西方文化思想对话交流和谐共融、中华文化传播走出去渐成主流等文化安全的新热点。
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特别是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体系,免于遭受来自内部和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和颠覆,从而能够更好地保持自己的文化价值传统,在自主和自愿的基础上进行文化革新,吸收和借鉴一切对自己有利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文明生活方式文化安全的三个辩证关系文化安全在本质上是国家身份与认同的安全,不仅涉及文化主权和文化实力,而且涵盖文化沟通与社会整合。
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及对策论文
浅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及对策研究摘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断奉行文化霸权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就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本文试图从国家文化安全的界定,及分析比较我国新旧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提出现阶段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对策。
关键词:国家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观对策伴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扩大了国际交往和合作。
但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美国大量和无保留地输出其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奉行文化霸权政策,试图使全球“美国化”这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文化安全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有效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诸多国家共同关心的话题。
一.国家文化安全的界定国家文化安全的界定与国家安全的其他内容相比,属于软安全,是一种无形力量资源,难以监测和评估,这给我们对文化安全进行界定增加了难度。
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文化安全的定义,但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被学界所公认的、权威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作出的对文化安全的定义。
“文化安全就是指一个主权国家保证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利益不受威胁和侵犯的功能状态。
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
”①“文化安全,是指一国在文化、精神生活方面不受外来文化的干扰、控制或同化,从而保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民族性以及本国意识形态的自主性。
”②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文化”并非是广义上的泛文化,而又不仅仅包括政治学中所讲的“政治文化”,而是包含了作为观念、思想以及制度层面的文化。
关于国家安全,短期目标是确保生存,而长期目标则在发展。
综上,笔者试图对国家文化安全下此定义:文化安全指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国际行为主体在外交实践中,力争使本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优秀文化免受他国不同文化的威胁与渗透,维护国家的文化主权和文化尊严,在全球化新形势下的国际文化大融合中保持独立发展,并不断扩大影响。
文化安全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出发,探讨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分析当前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血脉。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维护文化安全,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的挑战1. 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西方文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加剧,导致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
2. 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丰富,但部分资源因过度开发、保护不力等原因,导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3. 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我国文化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 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文化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发展滞后。
三、文化安全视域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对策建议1. 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完善文化保护机制,保护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建立健全文化资源保护制度,防止文化资源流失。
3.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培养创新人才,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4. 增强文化交流,促进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促进文化多样性。
四、结论文化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我们要从文化安全的视角出发,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善文化保护机制,提高文化创新能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交流,为我国文化安全贡献力量。
(注:本文仅为论文总结范文,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研究进行调整。
)。
近年来国家文化安全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由于对文化安全这一命题涉及到的两个核一 概 t b 念“ 文化” “ 、安全” 的界定不 清, 学者们对 国家文化
安 全 如何界 定 也 未 能 达 成 共识 。从 目前 的 资料 看 , 主 要存 在 客观 论和 主 客观统 一论 两 大类 观点 。
的研究起 步于 19 9 9年 , 国家安全通 讯》 《 杂志第 8
家文化安全论》 曹泽林的《 , 国家文化安全论 》 潘一 , 禾的《 文化安全》 戴晓东 的《 , 加拿大 : 全球化背景下 的文化安全》 于炳贵 、 良华的《 , 郝 中国国家 文化安
态。但是 , 在具体理解作为安全主体的国家文化时 ,
研 究 者们 又 各 有 侧 重 。 有 的侧 重 于 文 化 主 权 的 安
战思维 共 同影 响着 我 国文化 安 全 结 构 的 变 动 , 发 诱 了中 国内部 新 的文化 安全 危机 。
二、 研究 观点 综 述
兴起并迅猛发展 , 与之相伴更是文化思潮在全球范 围内的流动与传播。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信息化进程 中的先发 优势 以及在经 济全球化进 程 中的主导作
用 , 力 推行 文化 渗 透 和扩 张 , 肆 向经 济文 化相 对 极 大
从 总体 上看 , 国学 者 对 国 家文 化 安 全 的研 究 我 涉及 文化 安全 问题 的 由来 , 文化 安 全 的概 念 界定 、 基 本 内涵及 其 主要 特 征 , 国 国家 文化 安 全 面 临 的问 中
从 不 同侧 面 涉 及 文 化 安 全 的著 作 还 有 : 学 通 的 阎
民族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规范 , 是一个 民族发展传承 、 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文化 的生存和发展是民族和 国家生存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在近代以来资本主义
试议我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策略.doc
试议我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策略我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策略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我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策略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文化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但把出国背景作为考核老师的硬性标准未免有失偏颇。
文化全球化有利有弊,我们应该趋利避害积极利用资源互补,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所缺的知识,而不该使学生盲目出国,产生只要出了趟国镀了个金就是好事的想法。
2.加入WTO后的消极影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可避开性,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必定选择,虽然加入WTO有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文化安全作为非传统安全理由的核心,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国家的繁荣与发展不仅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传统安全因素与硬实力的发展,更加在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文章旨在透过当代音乐这一国家文化的重要方面及其发展目前状况,以小见大地分析论述当今我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并据此制定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文化安全;当代音乐;挑战;应策略略16720539(2013)0500690519世纪40年代,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撞开我国国门的那一刻起,文化安全保卫战的大幕就已经悄然拉开。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当欧洲诸国为推翻帝制而奋起反抗,全面开展工业革命之时,我们还沉浸在泱泱大国的夜郎自大之中,我们为曾经丝绸之路而骄傲,我们为曾经的四大发明而自豪,我们为一度辉煌的天文地理而得意,仍以世界之中心而自居,殊不知那时起,我们的文明已然落后。
鸦片战争的爆发毁灭了清王朝统治者们最后的美梦,当洋枪弹药指向紫禁城的那一刻,他们才恍然大悟,大清王朝败了,败在政治上,更败在文化上。
而自此,我们的文化我国文化安全面对的挑战及策略由写论文的好帮手.zbjy.提供,.在西方列强文化殖民的铁蹄之下,在全盘西化与坚守传统的斗争之中,在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的奋斗之后,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飘摇,才终于重新获得了自己的定位。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论文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摘要:文化是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地流淌着的血液,始终是民族生存繁衍和国家繁荣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之源。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学习、领会和掌握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这一指导性文件,落实全会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各项举措,对于我国整个现代化大局和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指导和部署文化体制改革,是这次全会的一个亮点。
应该讲,现在是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了。
关键词:文化体制改革,文化软实力,小康社会,精神家园,思想文化,综合国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强国。
文化是政治。
文化反映政治,服务政治。
对文化的态度,就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态度,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态度,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
抓不抓文化建设,直接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实现和满足。
文化是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地方一心一意打造文化名片、文化品牌,塑造和传播本地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潍坊的风筝节、哈尔滨的冰雕、昆明的世博园、海南的国际椰子节等等。
从历史上看,没有文化就是野蛮和蒙昧,没有文化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没有文化的地区是没有开化的地区。
所以,衡量是不是落后,经济是一个指标,文化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文化是环境。
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环境,是子孙后代的成长环境,也是人才和资本的吸引环境,是投资环境、旅游环境等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个村庄、工厂、社区、城市,文化氛围浓厚,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高,人们就会如沐春风、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党和政府的工作也是如鱼得水。
文化是生活。
文化本来就是人的生活。
人除了要满足吃、喝、住这些自然需要外,还必须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论文: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论文: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我国文化安全保障,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的流失、网络文化的泛滥以及文化著作权的侵权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文化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包括构建文化安全意识、加强文化监管、营造文化保护氛围以及完善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
关键词:文化安全;挑战;对策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文化自信”理念,表明了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现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形式与手段的不断创新,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难题。
本文从外来文化的冲击、本土文化的流失、网络文化的泛滥以及文化著作权的侵权等方面,对我国文化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强我国文化安全保障的对策措施。
一、外来文化的冲击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来文化的冲击在我国社会中越来越显著。
这些外来文化带来的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成为了影响我国青年、道德、信仰、艺术等方面的主要因素,这个问题在文化领域中备受关注。
对策:应该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和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化,通过增强中国文化的扩散力度,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话语权,进而增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此外,应该建立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同时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的管控,避免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损害。
二、本土文化的流失我国文化几千年的历史,其中涌现出大量的文化瑰宝,但这些宝贵的文化传承却处于被遗忘的境地。
本土文化的流失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对策:应该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加强与民间文化传承人的培育和合作,挖掘和整理周边地区的文化遗产,建立全方位的文化安全保障体系。
三、网络文化的泛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
网络上涌现的大量网民自娱自乐的文化表达方式,存在着信息泛滥、文化媒介暴力化、恶意信息导向‘等问题。
关于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策略
关于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与国家文化安全策略论文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个民族、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广泛,文化产品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它在传播人类文明,促进人类信息资源和文化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与意识形态的渗透与碰撞。
本文基于传播效果的理论分析,探讨了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的方式及特点,以及我国的文化产业管理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和冲击。
论文关键词: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文化安全策略20世纪下半叶,随着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随着高新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的愈演愈烈,随着工业型社会向服务型社会的过渡,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现了规模化、垄断化、跨国化等一系列新趋势,因此,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也成为历史的必然。
它既给全球文化带来了日益频繁的融合,又难免给国家文化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
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应对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确保本国文化安全,这是当前各国政府都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而文化产品的多重属性与综合功能,使得这一问题显得相当复杂棘手。
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了解文化产品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化渗透的意义、接受的方式及特点,认识到“文化帝国主义”和“民族保护主义”的偏颇,比照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文化产业管理模式,提出我们的应对策略。
一、文化产品跨文化传播的历史必然1959年,美国人类文化学家爱德华·t.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intercalturalmunication)一词,认为跨文化传播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的一种情境”(李正良、李玉平,2006)。
他通过对非语言符号传播维度的分析,比较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模式,指出文化的不同、交流者固有的背景、经历和假设的差异,都会使交流异常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开展。
跨文化传播有三层含义:一是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反映不同文化范畴人群在日常互动过程中的沟通;二是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代表了不同文化意义系统的传播可能性;三是前两种层面在实际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甚至戏剧性变化,决定了文化传播中的融合和变异。
建设和谐文化,维护国家安全论文
建设和谐文化,维护国家安全论文
摘要:
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一个国家的重要职责,而建设和谐文化则是任何
国家都不能忽视的方面。
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分析,探讨了建
设和谐文化对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
建议和措施。
首先,本文阐述了维护国家安全的概念和内涵,并分析了当前国家
面临的主要安全威胁。
然后,本文探讨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意义和要素,包括促进社会和谐、提高人民素质、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
接着,本文分析了建设和谐文化对维护国家安全的意义,指出和谐文
化的建设可以有效减少社会矛盾、提高国际形象、增强国家凝聚力等。
最后,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措施,包括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加强文化教育、完善文化管理机制等方面。
本文认为,建设和谐文化与维护国家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只有通过
建设和谐文化,才能够在根本上解决国家面临的各种安全威胁,实
现国家安全的长期稳定和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通过
共同努力,加强和谐文化的建设和推广,从而为国家安全的维护做
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和谐文化;国家安全;社会和谐;中华文化;文化产业。
非传统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安全情势及策略【最新法学论文】
以下为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2012年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报告范文。白驹过隙,一转眼,我们已迎来了大学的第一个暑假,这也就意味着再等到新学期开始我们可就是学长学姐了,让我不得不再次感慨时间飞逝,是啊,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还是一个刚刚毕业的高中生而已,准备用整个暑假的时间把高中三年的压抑释放出来,而现在已然是一名大学生一年有余了(当然,如果按开学时间来算自然是不大到一年),弄不清是什么时候褪去的“新生”的外衣,但是这会儿却颇有一种“老生”的滋味。仿佛一切都在一夜之间变老,让人猝不及防。来不及多多回忆大一的生活,暑假伊始我就投入到另一种生活当中去了,说是辛劳却也充实,说是疲惫却也会觉得那是一种享受,是啊,付出劳动后并有所得,心总
就只是拆它的那一点稀有金属,而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家电这部分的含量都是差不多的。说句实在话,旧家电值不多少钱,关键是国家补贴的那13%。不同价位的电视优惠不同,你看那传单上,是不是越贵的优惠的越多?”我看了一下,的确是。
培训临近结束,那人说道“大家都明白了吧?不懂的抓紧问……一次机会,两次机会,好,没机会啦!”我们只是笑,听他讲的那么细,谁还会不懂呢?看见我们都懂了,他接着说“好。看来大家动明白了,那现在我给你们分派一下任务和地点,咱们还有几个分店,总店这边就留两个人。一会呢,你们每人拿一摞这个传单,到时有人向你们咨询时发给他一张,再一个,不咨询的碰上了也发一张。发了他不就咨询了嘛。你们工作的地方呢,条件还是很好的,到时候在超市门口外边搭一个帐篷,你们就在那个帐篷里,有人就会过来问你们了。”之后,他给我们分了工作地点,我很幸运的留在总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研究论文摘要:经济全球化必然会导致文化全球化,从而带来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
文化全球化既可以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机遇,也会给国家文化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必须建立国家文化安全运作机制,以开阔的眼界、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文化安全;文化主权1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既有机遇更有挑战文化全球化是近几年学界兴起的一个概念。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是基础,政治与文化是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导致政治和文化上层建筑的相应调整与变革,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必然导致文化全球化应运而生。
另外,从文化总体上讲,文化不是从来就有的东西,它有着起源、壮大、变化的历史。
文化的发展有积累,有革命,也有淘汰,使得文化在时间中表现为一个进化与分化、积累与沉淀、层次与统一、目的性与自然决定性的复杂过程。
可见,文化全球化作为的一个结果和在文化领域的反映,是一次深刻的全球性文化资源的再分配和全球性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的重组。
文化全球化的主体是人类整体,而不是习惯意义上的社群、民族、国家;它的客体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局限在国家的范畴。
因而,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讲,“未来的21世纪将是一个个分裂的文化集团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一个多元一体的国际社会。
”文化全球化拓展了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内容,也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供了机遇。
众所周知,文化全球化加速了世界文化融合,也加剧了国家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力量格局的重组。
全球化在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更新改造过程。
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建设是维护我们国家文化安全的手段之一,是主动的“防御”。
从整体上讲,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不应单纯地认为是努力营造的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的、和谐的安全关系。
当前,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由于在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分歧,自然而然地成为某些霸权主义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颠覆的主要目标之一。
这就决定了中国在新世纪必然面临严峻的文化安全挑战。
(1)文化帝国主义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文化帝国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新形态,也可以说,是帝国主义采取的新战略。
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及东欧事件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认为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文化上长期对苏联及东欧共产主义国家实行渗透、宣传和颠覆的“硕果”。
就中国而言,文化帝国主义的战略主要有:①利用一切手段进行全方位的文化渗透。
除了继续利用政府文告进行意识形态攻击以及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等新闻媒介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外,还充分利用其网络优势强化“文化入侵”。
②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
当前的文化全球化不再单纯凭借军事占领、宗教战争等手段,而是依赖频繁的产品和服务贸易、大众文化工业、全球标准的制定、日益兴旺的全球旅游业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伴随信息产业、资讯、影视及至传媒等领域的逐渐开放,文化植入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③积极进行人才争夺。
或是利用教育优势,吸引优秀学生出国留学并留在国外或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人;或是以法律形式,鼓励拥有高技术专长的人进行“技术移民”;或是通过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网罗高技术人才;或是通过某些“基金”和“组织”,以合作研究、资助研究或交流研究的名义,输入西方政治理念;或是以“政治避难”等方式,拉拢国内政治、宗教领域内的“持不同政见者”,培植西方政治思想武装起来的西方利益代理人。
(2)商品化的倾向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和泛滥,也是威胁我国文化安全的重要因素。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有很强的向其他领域渗透的扩张性,当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从交换价值的角度刺激、迫使人们的功能很强,而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去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功能则受到抑制,造成人的片面发展,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日益泛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社会主义观念受到空前挑战。
②由此引发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以及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受到巨大冲击和消解,承担着消除资本主义异化的历史使命的无产阶级,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一、直接利益与最终目标的统一遇到一定的困难。
③要求文化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观点在相当范围内存在,文化本身在商品经济的侵蚀下日益失去自身的特殊性和独立性,有逐步蜕变为一般商品的危险。
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头脑,并切实加强文化安全意识和文化安全措施,构筑文化安全体系。
2建立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文化安全运作机制面对文化安全方面的隐患,如何捍卫我们的文化主权、维护我们的文化安全?发展是硬道理。
以开阔的眼界、积极的态度、发展的办法,建设性地思考和解决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才是我们明智的选择。
(1)树立现代国家文化安全理念。
国家文化安全是一个复杂的实践命题,能否求得最优解,至关重要的一条是以什么样的理念为先导。
仅有先进的理念也许不一定求得最优解,但没有先进理念注定得不到最优解。
这样的理念应当体现以下基本点:符合中国文化国情,反映中华民族根本文化利益,而非狭隘民族主义;符合整体相关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面向世界,辩证取舍,择善而从,而不是游离于世界市场体系之外。
树立现代国家文化安全理念,应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加强民族的凝聚力,精心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更进一步激发全民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能力。
唯有如此,才能对民族文化安全保护的热切参与,才能自觉抵御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
(2)建立高效的民族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人们,缺乏健全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预警系统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经济安全如此,文化安全也是如此。
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就是要在深入分析我国文化安全现状、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国际文化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等的基础上,把可能对我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造成生存与发展威胁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线以下,更好地实现维护我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目标。
这一预警系统,要求我们必须对国际市场文化商品流动趋势及其以各种渠道影响和进入我国文化领域可能导致对我国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发展及在意识形态领域构成的威胁和不良趋势进行分析,并诉诸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及时准确地作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一方面对那些对我国造成重大危害的文化传播行为采取严厉措施;另一方面要保护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增强民族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的竞争力。
当然,建立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并不是要搞关门主义,而是要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根据WTO有关文化投资自由化的原则,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实际出发,适当放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经营权,使各种国际文化金融资本和跨国文化集团,在中国境内,在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从事文化产业的合法经营。
(3)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文化实践,引导文化形态的多样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不能动摇的。
同时,我们又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而要在实践中与时俱进,根据新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当前,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由于片面地强调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而有某种程度的削弱。
应该说,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并不是坏事,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比思想僵化、教条主义要好得多,但是一些同志仅仅片面强调了多元的合理性,甚至有意无意地借其他社会思潮冲击、取代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安全,必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层面的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用民族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也用马克思主义改造民族文化,在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过程中打上民族文化精神的烙印,使两股文化势能汇集在一起,这是提高文化势能、增强国家文化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一个战略至高点。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传播优秀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与优秀的民族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和物化的结晶。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根基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源泉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个失去意志的民族是不会得到安全和尊重的。
确保国家基本制度和核心价值观不受侵犯,培育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公民责任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安全的不可动摇的底线。
弘扬民族精神关键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5)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有效提升“文化力”。
文化实力是文化安全的基石和最终的决定因素。
在全球化环境下,落后是要挨打的。
文化产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的现代化程度。
没有一个与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稳定相适应的文化产业体系,要想获得精神文化对经济和政治提供智力支持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根本上达到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而又不造成对当代中国国家文化生存与发展的伤害,就必须进行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的战略性调整,在实行文化产业及市场适度准入原则的同时,推进文化产业的民营化战略,主动出击国际文化市场,开展全面的国际文化贸易,积极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竞争,从而在“积极的民族主义”引导下,把对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纳入到一种广阔的、充满活力和竞争的文化产业体系中,在积极的文化进击中获得国家文化安全的积极防御。
参考文献[1]韩民青.文化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2]肖元恺.全球新坐标[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3.[3]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M].北京:三联书店,1997.[4]胡鞍钢.全球化挑战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