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培优教案:17散文综合复习与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综合复习与训练

一.本讲主要内容:

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评价、阅读技巧点拨:

评价和鉴赏能力是阅读能力的最高层级,属于创造思维。即读者在阅读完作品以后产生的感、评认、审美意识、价值或意义判断等。

什么是鉴赏?实际就是对作品的“品评”,换句通俗的话说叫“咂滋味”。所谓“咂滋味”,就是在阅读中渗透进读者的主体意识和情感体验。鉴赏的前提是鉴别,而鉴别则和阅读中的理解相通,离开了理解就无从鉴别;鉴赏的核心是审美,即挖掘作品中的美的因素,达到某种美感享受;鉴赏的目的是批评,批评也是一种审美活动,它通过理性的思考和审美判断,评价作品的优劣得失,或联系实际,展开联想,获得某种新的感受和认识。阅读达到鉴赏的领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陶冶思想情操。

鉴赏和评价文章,可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联系背景进行鉴赏:

文章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色,同一时代的作品,由于作家风格不同也具有不同的情调,即使是同一作家,也可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动,个人情感的变化,写出不同情调的作品。

如我们学过的《绿》和《荷塘月色》二文,都是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都体现了朱自清细腻优美的写作笔法,但表现的思想感情却不同,究其原因,《绿》写出1924年当时作者心情比较安定,通过生机盎然的景物反映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反映大革命失败,作者不满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尚未找出出路,处于想超脱现实又不能的矛盾,彷徨中。可见,联系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在鉴赏中的作用。

当然,这不是对鉴赏所有文章都适用,而是对因时为事而作、表达作者特定思想感情的文章是必不可少的。

(二)把握整体,鉴赏局部:

文章是各个局部构成的,而各个局部又都是为整篇文章服务的,不能脱离局部而鉴赏文章;也不能脱离整体,鉴赏局部。

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虽然底下是脉脉的流水,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段文字,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写色、香、味,写静态、动态,描绘月色下的荷塘的淡雅、闲适的心境。但是却与全篇含蓄地表露的情感矛盾变化的复杂过程不一致,与作者的“不宁静”不一致。故而要立足于文章的整体来鉴赏局部。这样,才不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三)遵循文道统一原则,鉴赏表达技巧: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鉴赏文章,不能割裂它的思想内容来鉴赏表现形式,要通过鉴赏艺术形式来体会思想感情。刘勰曾说过:“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足见内容和形式在鉴赏时的重要关系。鉴赏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鉴赏文章词句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外壳,作家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遣

词造句。因而培养从关键词句鉴赏入手,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魅力的能力十分重要。

2.鉴赏文章修辞的表现力。

3.鉴赏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现力。

4.鉴赏文章的布局谋篇。

二.网上能力训练题

(一)能力训练部分:

1.基础性训练题: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萤之歌

园静

穿过长廊,攀上石梯,我到了高高的天庭,山影朦胧,树影朦胧,皆在亭栏之下。白日里清澈的山泉,此时只闻峥琮的流韵。

清空一碧如洗,圆圆的银月含笑注望着我,似乎就在咫尺的对面。月神,你要对我说些什么?

月华无声地流泻,溪泉淙淙地流泻。

别了,尘寰!我心里说。

恍如星光,恍如烛火,亭下溪畔读蓦地有什么东西一闪,随即又不见了。许是梦吧,我眨了眨眼。恍如星光,恍如烛光,溪面上,草丛里,又是一闪。接着,星星点点,这里一闪,那里一闪,明明灭灭,如诗似梦。

是萤!小小的萤,点燃了心灯,穿过每一丛浪花,每一线树影,拨开每一片花瓣,每一茎草叶,找呀,找呀……

溪水淙淙地流,时光无声地流。小小的心形的灯,明明灭灭,找寻了多少个夜晚?多少个世纪?

或许一场暴雨之后,那簇落红已随流水远逝,再不回返。或许,山风已将那芳蕊凝成了没有温度的石头,永远唤不醒了。

而它,小小的萤,一闪,一闪,拨开每一茎草叶,每一簇浪花,找得那么执着,那么仔细,那么渺茫,那么炽烈,我几乎听到了它无声的喘息。清清流水是长长的线谱,萤是点点波动的音符。月光下,一曲真纯的找寻之歌燃得如此美丽!

高高的亭栏之上,我似天庭里一颗怡然的星辰。

但此时,我真想化作流星,扑向可爱的萤,撞响一支燃烧的和弦!

是的,如果有一颗心在找寻着我。如果为了这样的找寻……

(节选自1991年11期《散文》)

①作者笔下的夏夜景色有什么特点,同时融进了什么?(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者对萤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描写,这三个方面是:

其一,具体描写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二,侧重对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三,用夏夜的令人沉醉烘托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答均不要超过7个字)

③文中的倒数第二段说:“我真想化作流星,扑向可爱的萤,撞响一支燃烧的

和弦!”“我”为什么这样想?(答案不要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本文以萤为象征体,歌颂具有萤一样执着追求的精神的人。

B.本文用了借物抒情的写法。

C.为了突出对萤的描写,作者对夏夜其它景物一笔带过。

D.本文主要运用了贴切生动的比喻,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E.本文主要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具体。

F.本文句式整齐、有节奏感,语言富于音韵美,但文章欠剪裁,显得杂乱。

(2)阅读下面一段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散文,既没有小说那样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也没有诗歌那样动人的韵调节律;它所写的,常常是作者平日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感思,构思不拘一格,行文又信笔而书,那么,它那感人的魅力在哪里呢?……

“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的惊喜

……比如叶圣陶的《五月卅一日急雨中》,写的只是五卅惨案发生后的零碎见闻:雨洗的街道巡捕的手枪,带着不同表情的脸……然而它暗示给我们的,却是那一场举世震惊、可歌可泣的悲壮斗争。总之,散文的作者,常常是从一物之微,而触通人生的大题目,犹似潺潺山溪,蜿蜒流入大海。①

更妙的是,在我们“从平凡处所走进极乐世界”时,其自然

...如沿溪信步,其

意外又似误入

..“桃源”,使人不胜.惊喜。②你读过贾平凹的《丑石》吧?你看:一块面貌丑陋的石头,既不能垒墙,又无法“洗磨”;既没有汉白玉的“细腻”,可以雕刻,又不像大青石那样“光滑”,可供“捶布”……你怎么会想到这块丑石里面还会“别有洞天”呢?可是,随着作者的描述,那块丑石却“訇然中开”,将你

引入“别一世界”。在这里,你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

..在人才问题上

....一块石头,而是

的种种世俗观念,③以及那种“不屈于误解、寂寞的生存的伟大”,作者真像一位高超的魔术大师,让你自一块丑石,一下子跳入现实人生中来!

不过,散文家这位“魔术师”,凭靠的并不是什么“点金术”,而是“有一伶俐的耳目,有一沉着的心思”,使他独独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而洞察其中的真谛和生命,并从仪态错综中发现事物间复杂、隐曲而又独特的联系点,从而打通了由“平凡处所”通向那“极乐世界”的幽曲的大门,同时也就把我们读者带入其中,出其不意地领略到那里的无限风光。

①找出文中能对散文的主要特点进行概念解释的两句话: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上文中画横线句①是个比喻句,指出本体、喻体及其相似点。

本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喻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解释②句中加点的“其自然”的具体内容、判断“误入”一词的情感色彩,并解释“胜”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