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异同之我见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
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建树。
他“正乐”,即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
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论语》中,这是我们研究他音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
两千多年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且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柏拉图,古希腊最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创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人。
他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理想国》中,继承发展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平衡-静止”和谐观,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斗争-发展”和谐观,从而奠定了西方哲学美学的基础,成为西方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就孔子与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试做以下方面的比较:一、音乐教育中“和谐”理论思想之比较“和”是我国音乐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孔子把“和”作为衡量音乐的最高准则。
他要求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音乐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乐”之和来达到“天地人和”。
第一,乐和。
孔子主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两句话是他审美理想的集中反映,只有“文”与“质”兼而有之,“美”与“善”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尽善尽美”的极致。
可见,“乐和”不仅为音乐欣赏,也为音乐创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二,人和。
孔子认为“乐”具有教化君子成“仁”的作用,因此,他把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即音乐教育是以“仁”为核心、仁乐合而为一的思想。
从这个层面讲,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实现全社会意义上的“人和”境界。
柏拉图“和谐论”主要体现在灵魂和宇宙的和谐统一思想中。
他认为和谐作为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这种艺术和技艺上,音乐的和谐是对和谐理念的模仿,音乐与灵魂有相通之处。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和军人,他认为这两种人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国家的栋梁。
柏拉图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有资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高深的教育,即精英教育。
且教育者要潜心传授和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思考和衡量周围的事物,从而最终实现其哲学家的培养目标。
二、政治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因此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
1、理想国的比较。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在孔子看来就必须建立一个“复礼为仁”、“天下有道”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把孔子对于国家的政治大纲都包括在内了。
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根据人的本性把人划分了三个阶级。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观比较摘要:教育是国之根本,而“教化”才是教育的目的。
同处于轴心时代的孔子和柏拉图面对时代的困境都认为是统治者的“失教”造成的,要摆脱人们的普遍失德必须从教化开始。
两位哲人在各自的哲学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育理论,即便从今日来看依旧有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教化;至善;大同同处轴心时代的孔子与柏拉图面对时代的困境都认为其原因是人们的普遍失德,这种失德的根源就在于统治者的“失教”,社会秩序的混乱和道德的滑坡都是失教的结果。
这里的失教并不仅仅是指教育功能的缺失,而是指教育方式、内涵及环境的衰败。
因此在统治者的政治行为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化,教化程度的深浅与优劣则成为国能否长治久安的关键因素。
只有社会民众在被充分的教养成真正意义上的民众或公民,社会或城邦的“仁”或“善”的理念才可能出现,这也是孔子和柏拉图教化思路的共同之处。
孔子的哲学理念主要体现在“仁”,而柏拉图的哲学内核则是“理念”,他们是在各自的哲学思想上来分别构建自己的教育思想的。
孔子的政治目标是建立一个“大同”的社会,其“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
”[1]其政治哲学现实的原型就是周朝早期时代的政治,而他心中的“贤人”的原型就是周公。
而柏拉图则是要建立一个“理想国”的城邦,而“理想国”的现实原型则是斯巴达,吕库古就是他心中“哲人王”立法者。
不论是“大同”社会还是“理想国”,这样趋近于理想状态的国度其标志之一就是优良的社会秩序,而要想实现这样优良的秩序的前提之一则是需要教化。
孔子“仁”思想下的德或是者柏拉图的理念论下的正义观念其共性就是对“善”的追求,而对于善的追寻则需要教化。
在春秋时期,兵荒马乱弱肉强食,各个诸侯拥兵自立相互攻伐,整个社会的秩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要解决这一乱象只有“克己复礼”。
要想从根本上恢复安定的秩序,制止社会的暴乱,那就是教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使民“有耻且格”。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孔子和柏拉图在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与教学服务于政治伦理,强调分科课程,并将德育置各科之首;教材内容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
但是在教学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孔子强调实践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否认实践经验的作用,教学方法上都提出具有启发性质的问答法,但是孔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柏拉图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签:孔子;柏拉图;课程与教学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此时诸侯争霸、民风不古、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据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乘田”,后创办私学[1],收徒讲学。
五十岁后踏上从政的道路,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走,与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历经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重回鲁国,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柏拉图幼年丧父,青年时跟随苏格拉底,在其门下学习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苏氏死后,株连到柏拉图,他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到埃及、小亚细亚等地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在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专门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和统治者,在此执教长达40年。
从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都曾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当在政治上不得志时便又借助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趋向:政治伦理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随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比较之我见
孔子与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比较在中国与西方文化史上,孔子和柏拉图是分别处于东西方的两位思想文化巨匠。
孔子生活于中国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注明的思想家、教育家,被称为“万世师表”,其教育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柏拉图生活于古代希腊,是古希腊注明的唯心论哲学家和思想家,位列“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 年~前479 年, 柏拉图为公元前427 年~前347 年) , 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 成长经历, 以及两人的教育观, 却有着相似之处。
两人同样身为贵族的后裔;由于种种原因,同样在政治上不得意;同样游历四方,最终选择执教;同样为教育奉献了一生,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又同样让历史与我们深深地记住了他们的伟大——伟大的理论、伟大的思想、伟大的教育。
那么,如此伟大的他们,命运如此相似的他们,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又有哪些共同点、哪些区别呢?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摘要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两人构建理想国家的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政治主体等方面的对比,简单概括政治思想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并总结他们对中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政治思想论语理想国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一、引言孔子与柏拉图同处于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期。
旧的制度因为无法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受到极大的冲击与破坏。
在孔子身边,诸侯争霸、战争绵延、礼崩乐坏,整个社会处在“天下无道”的状态之下;在柏拉图的周围,令雅典人自豪不已的民主政治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也已经是繁华不再、战争不断、人性堕落,政治危机此起彼伏。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
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二、孔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的对比——孔子的“为政在人”与柏拉图的“贤人政治”孔子作为中国封建道德的奠基人,始终将道德放在首位,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最终达到他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天下大同”。
提倡通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礼治来实现他“有道”的政治理想和政治原则。
在孔子的眼里,法律与政策都是由人来制定的,法制定得善否取决于立法者贤否;法律是由人来贯彻实施的,没有贤者,再好的法律都只是一纸空文。
从这一点出发,孔子强调统治者个人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所以他强调“礼治”、提倡“德治”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特别强调个人质量在整治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应该把“修身”作为“治国”、“平天下”的首要条件和基本资格。
“为政以人”是孔子对个人道德修养高度重视的必然的逻辑归宿。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孔子与柏拉图对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渊源。
本文将从两位哲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切入,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形式,对孔子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和发展一一做出比较和分析,虽然两位哲人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和谐国家,他们思想相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大同;正义;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皆为人類史中著名的思想家,亦是中西方文化源头的奠基者。
孔子的“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1]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都是其典型代表。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则源于《理想国》,其“正义”论的思想更是影响了西方人千百年来在政治思想上的精神流变,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其范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格拉齐斯基在《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中说:“对柏拉图的观点有如此罕见的经久不息且十分现实的兴趣,原因在于他创作的深度和涉及的大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永久性的意义,而他都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的开端。
”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个人出身以及当时所面临社会矛盾都有相似之处,加之两人相似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相近看法,因此制定的目标和实现方也产生了许多共通之处。
在诸多相似与共通之外,亦有一些不同点,但两者的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充满“正义”的和谐国家。
一、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公元前8到2世纪属于人类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则是它的高峰期,在此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柏拉图。
[2]在此时间内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此后人类历史的每次新飞跃前,人类都要回忆这时期,以便从中获得启迪。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摘要】孔子,柏拉图都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们都处于社会各阶级的巨大变革中,因此他们产生了既独特又有共同之处的教育观。
在目前教育问题百出的中国,研究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会给我们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孔子三岁丧父,十五岁开始志于学,拜能者为师,博习诗书礼乐。
年轻的时候曾在鲁国做过小吏,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堂,开始私人讲学。
50岁时,孔子率弟子游历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其政治观念,凡十四年。
他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68岁时重返鲁国,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成为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在雅典城邦内部,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
对外,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使得骄傲的雅典最终惨败,不得不低下头来接受其对手斯巴达苛刻屈辱的条件,而这场斗争的原因,除了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的霸权之外,其根本还是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之争。
公元前407年,20岁的柏拉图拜年逾六旬的苏格拉底为师。
约28岁时,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
可能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近郊开办了著名的academy学园,在那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成为一名终生教师,并逐渐形成其教育观。
二、孔子、柏拉图教育观点之异同1、教育目的孔子和柏拉图都分别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社会理想教育蓝图,并且,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富国强国的途径之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形成忠君孝亲,奉公受礼的社会风俗。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点值得探讨。
本文将从哲学范畴、个人生命哲学、社会哲学几个方面对两位思想家进行探讨比较。
一、哲学范畴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范畴存在较大不同。
柏拉图主张精神世界超越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只不过是灵魂居住的地方,所以,人类通过哲学掌握理性和理智之后可以超越物质世界,从而实现千真万确的知识和智慧。
孔子则不同,他强调“天人合一,教化人伦”,认为人类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人的行为会对整个天地万物产生影响,因此要以人为本,关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他主张孔家文化,强调尊敬父母、孝敬师长、忠实朋友、老实正直等人类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稳定和谐。
二、个人生命哲学柏拉图强调内涵,重视精神和智慧的追求,认为内涵才是人类的真正追求。
他提出了“知识即为美德”的观点,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哲学追求智慧和正义,进而追求美德。
孔子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已”之道,主张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道德正直的人。
他强调“弟子不必和师论道,唯师传经。
”三、社会哲学柏拉图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认为个人应该将自己的利益融入整个社会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他还强调在社会中,人类要有分工合作的理念,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参与到工作中,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孔子则强调以家庭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核心。
他主张人们要追求“礼之之道”的道德准则,即通过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中建立一种道德标准。
结论: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思想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更注重个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知识和理性的追求;孔子则强调个人的牺牲和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在社会学上,柏拉图主张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分工合作和最大效益的实现,在孔子看来,更注重家庭成为社会的核心,通过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道德准则。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都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理论。
下面将对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孔子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
他强调仁爱、仁义和忠诚这些美德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可以达到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认为政治领袖应该以道德品质和德行来带领人民,他提出了君子的概念,并强调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领导才能。
柏拉图的政治哲学则更加理性和理想化。
他主张建立一个无私的哲学统治者的政治体制,认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社会的智慧和公正。
柏拉图提倡人的灵魂修养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他认为通过知识和智慧的提升,可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正义。
在比较两位思想家的理论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的区别。
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而柏拉图的政治理论则更加理性和理想化,强调哲学统治者和追求真理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更加注重实际操作和现实问题的解决,他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实,改善社会。
而柏拉图则更像一位理想主义者,他的思想更加理想化,更关注理念和理论的探索。
从现实意义上来看,孔子的伦理政治思想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社会的构建。
这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道德伦理的培养。
通过倡导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重新关注道德的重要性,修养自己的品德,从而塑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的社会。
而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则更加理论化,对于当代社会的应用可能相对较少。
他提出的哲学统治者的观点,可以提醒我们选举领导者时要注重其道德品质和能力,强调公正与智慧的重要性。
柏拉图也提出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这对于当代社会的科学研究和知识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柏拉图与孔子思想之主要差异分析
柏拉图与孔子思想之主要差异分析韩晓东(陕西教育学院政法系,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在中西文化史上,柏拉图与孔子处在相似的地位,二人皆具开山之功,影响深远。
探究二者思想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意义重大。
我们认为,二者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形而上追求不同;价值关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理想境界不同。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思想;差异柏拉图和孔子都生活在雅斯贝尔斯所说的文明轴心期,这一时期在东西方同时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
这些思想家本身的理论(特别是东西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关于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中的地位,罗素曾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代、中古和近代的一切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人;在他们两个人中间,柏拉图对于后代所起的影响尤其来得大。
我这样说有两个原因:第一,亚里士多德本人就是柏拉图的产儿;第二,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至少直迄13世纪为止,始终更是柏拉图式的而非亚里士多德式的。
”[1]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重大影响,其学说构成了中国思想史的主流形态,儒家文化的合理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我们认为,柏拉图和孔子思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形而上追求不同从形而上世界来考察事物存在的超越源头,是柏拉图和孔子的共同想法。
但在探究超越源和人世间的关系时,二者却显示出不同的致思趋向。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要显示这个作为万物之源的超越世界。
这是个永恒不变、完美无缺的真实世界,是万事万物的本体所在,而我们的感官所接触到的则是有种种缺陷的现象世界。
尽管柏拉图声称这个真实世界是不能言说的,但他还是尽量地从各个方面去描述它。
亚里士多德的“最后之因”或“最初的动因”,就是按照他老师的逻辑所得出的必然结论。
师生两人的共同努力,导致在西方文化中必然性地产生出一个上帝的观念来,成为一切事物和价值的共同来源。
在孔子之前的中国早期思想,也是把人间秩序和道德观念归源于“帝”或“天”,所谓“不知不识,顺帝之则[2](《正蒙·诚明篇》)”、“天生丞民,有物有则”[3](《大雅·杰民》),就是这种观念的体现。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引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其教育主张“学以致知”,如“爱智慧”;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有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则更强调“学以致用”,如“学而优则仕”。
两位重要的思想家,对各自文明的思想及教育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且都有著作留世,反映柏拉图主要思想的著作是《理想国》,而孔子的思想则主要体现在《论语》这本书中,这两本著作都对各自文明的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意义深远的不可估量的影响,本文则从时代背景、教育理念等方面介绍了柏拉图和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摘要本文主要从产生教育思想的背景,教育思想所依据的哲学体系,教学结构,教育方法,教育的目的,教学内容,教育的对象七个方面阐述了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的区别。
关键词柏拉图孔子教育思想区别一、成就两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的差异俗话说“环境育人”,那么孕育了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思想的时代背景如何呢,我们且先看一下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吧。
柏拉图(Plato,约前427年-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在柏拉图生活的时代,雅典各城邦群龙无首,城邦之间内战纷争,社会动荡不安。
与此同时,民主制度也几度废易,毫不例外,每一次的政局变动都对雅典民众意味着一场深重灾难,逮捕、审判、没收财产、放逐、处死。
柏拉图的恩师苏格拉底,就是这场灾难的一个牺牲品。
在古希腊那个时代,柏拉图可以说是名门望族的后代,柏拉图曾一度是雅典当权者的亲属,他的母亲家机器肌肤都是当时的政要,所以他自幼养尊处优,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当权者甚至曾拉拢柏拉图入伙,。
我们再看看孔子的资料吧。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和孔子地教育思想地异同比较郑州五中薛丽娜.柏拉图和孔子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和核心地位置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始终把加强学生地道德修养作为首要任务.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所讲地典制、德行、忠诚、守信四项内容,道德占了三项,典制与德行互为表里,也有密切地联系.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地知识.善地理念是最大地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地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地才是有用和有益地.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地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在孔子和柏拉图地心目中,政治、道德和教育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地.建立一个理想地国家,由圣人或哲学王用道德来统治,可这些理想地实现最终需要诉诸于教育这个途径.因此二人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并把教育放在一个很高地位置上来加以论述.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教育对于一个人地一生起到决定性地作用,教育地不同造成人地发展地巨大差异性.他曾明确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赞同“学而优则仕”,把受教育就是为了从政地这个目地表达得很清楚.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通向正义地唯一道路.当政者只需注意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孔子和柏拉图都赞同政教合一所谓政教合一,从狭义上理解指地是政治、宗教合一,当政者同时也是宗教首领.从广义上来看,这里地“教”除狭义地“宗教”含义外,还有“教化”地意思,因此政教合一也指国家利用官方地意识形态对国民实行思想文化地控制.我们这里讨论地主要是后者.柏拉图认为城邦首先是个教育机构,他是个典型地政教合一论者.孔子虽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明确主张政教合一,但他内心深处也是赞同政教合一地.学者启良认为:古代中国就是典型地广义地政教合一地国家,周公“敬天”、“保民”之思想,制礼作乐之举措,实应视为“政教合一”之雏形;孔子和孟子乃至其他地先秦诸子,都可看作是为“政教合一”而构建他们地思想体系;他们不论持何种观点,都是为了一个目地,即希望他们地思想为各诸侯国君所采纳,从而使之成为国家地意识形态..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地差异之处孔子和柏拉图地教育思想尽管有上述地共同点,但因二人生活地环境及思维模式地不同,他们地教育思想呈现出诸多差异.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作为基本教材,辅之以《六艺》.在教育方法上,侧重于启发式,对不同性格地弟子施以不同地教育,讲究因材施教;然后通过内心地觉悟、反省,以达到对仁地认识.在教育地表现形式上则是“礼”,通过日常生活上地礼仪修养,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实现高度地统一,以达到培养一个个彬彬有礼、以仁义道德为圭臬地贤人地目地,并由此建立一个等级有序地德治社会.值得指出地是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可贵之处,即有教无类,他地弟子确实也来自社会地各个等级,这样地教育模式给社会地不同阶级尤其是劳动人民出身地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地可能,社会因此也就有了一定地流动性.相反,为了培养优秀地国民,柏拉图地理想国采用地是共产、共妻共子、共同教育制(当然只是在当政者、护卫者这两个等级内部实行).在儿童刚出生时便进行筛选,有缺陷地、体弱地便抛弃;为了培养共同地德性,让他们在相同地条件下,按相同地规则,玩相同地游戏,从相同地游戏中得到同样地快乐.按天性和社会分工地不同,教育分为几个阶段.第三等级只接受普通地教育;第一、二等级则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算术、几何等综合科学知识.到岁时,有天资地人接受辩证法地教育,年以后可以担任一般地官吏,其后再经历各种各样地考验,岁之后地品学兼优者,则是城邦地最高统治者,哲学王也就诞生了.这种等级森严地教育模式显然有利于极权主义地国家制度.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地性格应相同地固定下来,尊重现实地国家制度,不喜欢变革;因为变革,除非在某种坏地情况下,是极端危险地.这样地教育方法,“不是为了唤醒批判和自我批判地思维,而毋宁说是灌输——如对大脑和灵魂进行塑造,使他们‘经过长时期地习惯,变得根本不能独立地做任何事情.有意思地是较之于孔子,柏拉图地教育思想有一个先见之明,那就是男女教育平等.三、影响柳治征曾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波普尔不无夸张地说:“柏拉图著作地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地.人们可以说,西方地思想或者是柏拉图地,或者是反柏拉图地;但是在任何时候不能说是非柏拉图地.”[]可见他们地思想对后世地影响颇深.他们地贤人政治、靠道德来统治一个国家地思想在闪出光芒地同时,却更多地暴露出弊端.人治无常治,孔子把希望寄托在贤人身上地理由,反过来也说明了人治地弊端,即使出现圣人统治“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人治也缺乏一定地准则,随心所欲,治理国家缺少一定准则约束,国家常处于不稳定之中,人们对生活中地事情缺少预见性.中国两千多年靠人治导致地无人权地专制社会便是最好地说明.柏拉图地“哲学王”统治也引来一些非议.后来很多人认为“哲学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容易导致一种极权统治.·波普尔把柏拉图这种城邦正义称之为“极权主义地正义”,并指责柏拉图把整个国家地命运和统治阶级地命运等同起来.“柏拉图地这些及许多类似地经历——他可以吹嘘至少有个僭主出自他同一时期地学生和同事——这就使将赋予他们以绝对地权力地人选问题产生地特殊困难清楚地明现出来.很难找到其品格不被绝对权力所腐蚀地人.诚如阿克顿爵士所言——一切权力都要导致腐败,而绝对地权力导致绝对地腐败.”[]“国王成为哲学家,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似乎是不可能发生地,也不需要发生,因为权力之位将不可避免地降低理智及独立地判断力.然而,一位国王或是如国王般地人,也即自我管治地人及人民,不应压制哲学家,而应留给他们公开言论地权利,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地.”[]政教合一地特点是将道德教化地权力控制在国家地手里,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人民没有思想地自由,以正统与异端地二分模式来看待一切思想与学术[].政教合一通过“软”、“硬”两个方面来实施.“软”就是控制人们地精神世界,主宰人们地灵魂.通过德治思想协调社会关系,利用人们心理依赖感、归属感地需要,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联系起来.他们都相信人类地道德可以自我完善,相信人类依靠自己地努力创造出一个至善至美地世界,相信历史地背后有一种绝对地必然性,保证理想社会一定能实现,设立一种违背人性地“理想人格”作为全民道德实践地范本.“硬”地方面则是指无论是学校地设立(尤其是大学),还是其教育方针地确定,都是出于国家地强力意志.在选官用人等制度上以道德作为依据.显然,政教合一只会导致专制与极权,而不可能建成自由民主地社会.为政以德强调地是道德理想主义,那么它在政治实践中如何张扬自己地价值呢?我们看到地是中西历史上用完美地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地圣人、哲学王只存在于乌托邦里,因为“‘有德’和‘无德’虽然有客观地标准可以裁定,但到了统治者手里,却变成了一团橡皮泥,由他们根据自己地需要而捏塑”[].现实社会地君主只是借着道德来当遮羞布,用来作为欺骗和麻痹人民地统治工具.“我们回顾中国地历史,会惊异地发现,凡是新登台地统治者都要宣扬自己是如何地顺天意,得民心,如何地救天下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但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或者比前朝统治者更为糟糕,更为不道德,更为天所怒人所怨.”[]以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对于人地约束只存在于人内心之中,缺少实际上地约束.统治者借着自己是最具美德者,便有权指责任何一个臣民无道德,以道德来分层,形成了国民地二重人格.当政者也很难在处理事情时做到不偏不倚,以道德为依据,所有地事情非黑即白,容易导致极权主义地产生.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是完全以道德来统治地.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没有道德是不可想象地,而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秩序地文明社会同样是不可想象地.在建设政治文明国家地道路上,应由法律作为先锋主角,道德作为帮手、作为润滑剂,二者共同推进文明社会地进步.。
柏拉图与孔子社会思想之比较
柏拉图与孔⼦社会思想之⽐较柏拉图与孔⼦社会思想之⽐较内容摘要:柏拉图和孔⼦是东西⽅思想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他们的思想对整个⼈类⽂明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今的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两⼈的思想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先是⽐较了两⼈在社会思想的背景,进⽽阐述了两⼈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得出他们关于政治,教育,正义等的看法,以史为鉴,从⽽指导现代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仁正义异同圣德哲学王⼀、柏拉图和孔⼦社会思想的产⽣背景孔⼦和柏拉图是⼈类思想史上的两个巨匠,作为东西“轴⼼时代”的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们对东西⽅⽂明产⽣重要的影响,并长久的在整个⼈类⽂明历史上绽放出永恒的光芒。
孔⼦和柏拉图不仅⼤致处于同⼀个时代,⽽且个⼈经历也出奇的相似,⽐较两个⼈对于现今的中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活在“春秋已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不古”的动荡年代。
公元前五世纪的中国社会处于奴⾪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权威下降,各诸侯为争夺权⼒,各种违反道德礼仪的⾏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存。
孔⼦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并且认为只有⽤道德的⼒量,才能使社会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定。
孔⼦提出“仁”来挽救世道⼈⼼。
柏拉图的⼀⽣正处于雅典政治巨变改⾰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对于死亡的恐惧让⼈们⽬⽆法纪,为所欲为,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们不能正确理解知识的内涵,因⽽现实世界中便缺少了衡量⼀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正义论”来建⽴衡量⼀切是⾮曲直的标准。
孔⼦与柏拉图的个⼈经历也⽐较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的政治抱负,但都从政不利的孔⼦开始周游列国,⽽柏拉图则远⾛意⼤利,希望能实现⾃⼰的政治理想。
但他们都没能取得较⼤的成绩,于是他们都选择教育来推⼴他们的思想:孔⼦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学园”,来传授⾃⼰的理论。
《论语》《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比较
《论语》《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比较《论语》和《理想国》是我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两部作品。
孔子的《论语》主要表达了他对教育的思考和用人原则,而柏拉图的《理想国》则提出了他对教育的理想和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将对这两部作品中的教育思想进行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在教育的目的上区别明显。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仁者。
他注重培养人的修养和品德,认为一个人只有内外兼修,德行高尚,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才。
在《论语》中,他强调要“学而优则仕”,即通过学习、修身来成就自己,并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相比之下,柏拉图则更加关注知识和智慧的培养。
在《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三部曲”式的教育制度,即从幼儿期、士兵阶段到哲人阶段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
他认为,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培养出具备智慧和知识的人才,才能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方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注重传统的师徒教育和学以致用。
他提倡在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来增长知识和才干。
他非常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师徒关系,认为师长的德行和教育水平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而柏拉图则主张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培养人才。
他提出了“哲人王”制度,即只有具备足够智慧的人才才能成为国家的统治者。
他认为,只有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和精选的教育内容,才能培养出具备统治才能的人才。
孔子和柏拉图在教育中对于学生天赋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人的天赋有限,但只要努力学习,人人都可以成为仁者。
他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和勤奋的品质。
而柏拉图则认为,人的天赋差异很大,只有具有哲学天赋的人才能理解智慧的真理。
他主张对学生进行分级教育,并根据学生的天赋和能力来安排他们的学习内容和培养方向。
孔子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有着明显的差异。
孔子注重德行和实践,追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而柏拉图则注重知识和智慧的培养,追求培养具备统治才能的哲人。
无论是强调品德还是知识,这两种教育思想都各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当下的教育实践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8, 6(2), 16-21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8 in Hans. /journal/cnchttps:///10.12677/cnc.2018.62003The Comparison between Confucius’ andPlato’s Educational ThoughtsJinsheng Zhou, Hong Pan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HubeiReceived: May 16th, 2018; accepted: May 28th, 2018; published: Jun. 4th, 2018AbstractConfucius and Plato are the great founders of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history of education,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s have ha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ater generation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ir educational thought’s background and process of origination, educational goals, ob-jects, contents, and methods, we can get the finding that bot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s and the similarities. After the research of comparison, we can have a deeper knowledge about Chinese and Western education and it can provide the current education with better reference.KeywordsConfucius, Plato, Education, Comparison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异同之我见周金声,潘宏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收稿日期:2018年5月16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8日;发布日期:2018年6月4日摘要孔子与柏拉图是中西教育史伟大的奠基人,他们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通过对比两圣的教育思想产生背景与历程、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我们发现两圣思想各具特色,但又有相似之处,研究对比两圣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入认识中西教育,为当前教育提供借鉴。
周金声,潘宏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比较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教育家,首开中国私学,创立了儒家学派。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世传孔门“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成为影响后世的经典之作。
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时代伟大哲学家,他写下了许多哲学的对话录,《理想国》就是其著名的代表作,其中的教育思想开创了西方教育的先河,并且在雅典创办了著名的学院。
孔子与柏拉图虽然相差约一个世纪,地理位置相隔万里,但是两位先哲的教育思想却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各具特色。
孔子与柏拉图是奠基中西文化的思想巨人,为其各自的政治主张传道弟子,周游奔走,成为了影响后世的教育家。
本文将从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历程、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对两位先哲教育观作比较。
2. 两圣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和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推广与生产技术的改进,使得生产力有大大提高,农业和畜牧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原来的生产方式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作不再仅仅为了维持生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奴隶制经济的逐渐衰落,新兴的封建经济产生,阶级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除了原有的奴隶主,奴隶和平民阶级之外,又出现了新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为维护自身经济利益,扩大政治权利,进而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斗争。
于是孔子以“仁”出发,希望统治者爱民,惠民,人民顺从周天子的领导,从而巩固统治者的地位。
孔子出身世家,三岁丧父,家境衰落后,随母亲回到曲阜清贫度日。
所以孔子后来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这一时期政权实际掌握在季氏、孟氏、仲氏手里,孔子父亲是一位士,按照古代世袭制,孔子毫无疑问是继承父亲的头衔,在季氏要求士字头衔的人去他家吃饭时,孔子却被拒绝门外。
季氏的管家说道:“我们邀请的是士,不是你”[1]。
年轻的孔子受到屈辱,使他产生了通过奋发努力改变处境挤入上层社会的愿望。
孔子好学多思,善于向他人取法,到三十岁时成长为多才多艺精通典籍礼仪的儒士,甚至受到鲁君和各国使者的礼敬。
在春秋以前,教育是“学在官府”,只有统治阶级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到了春秋时期,经济发展,文化下移,下层平民也希望获得知识,得到受教育的权利。
大约这时,孔子在三十岁时毅然放弃“委吏”(仓库管理)和“乘田”(畜牧管理)职务,开始创立私学,教授学生。
孔子虽出身为士,但由于少年时代的贫寒经历,更使他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他自己的生活接近下层百姓,能够体悟农民的需求,所以他办学不是简单从统治者的需要出发的,而是立足于社会现实的需要,希望从社会各阶层培养能够接受自己思想的人才,为改善当时社会政治服务。
希腊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其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由于山峦和海洋的阻隔,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周金声,潘宏心,在公元8世纪左右,希腊出现许多城邦,各个城邦交往频繁,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一时期出现苏格拉底等伟大思想家。
由于城邦国家面积小,人口少,使公民能更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更加积极地追求民主权利。
公元前594年梭伦改革建立雅典民主政治体制,创建初期民主政治存在很大的不足,导致国家权力失衡,各势力开始争夺权力。
苏格拉底意识到雅典民主政治体制的落后,进行批判分析,柏拉图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深受其影响。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附近的伊齐那岛的贵族家庭,他的父亲是雅典王室后裔,母亲是梭伦的后裔,柏拉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20岁师从苏格拉底,随恩师开始了自己哲学家的生活。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民主派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的罪名处死[2]。
苏格拉底的死,使得柏拉图对雅典民主体制深感失望,之后他便开始长达12年游历的生涯,游历使他学习到别国的思想,同时与自己的思想不断融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之后在一所以希腊传奇英雄阿卡德米命名的体育场附近创立学园,广收门徒,旨在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两圣均出身名门,孔子却家道中落,从小以自学为主,没有受到官府学校的教育;柏拉图自幼受到西方雅典教育熏陶,师从名家。
对比二者就不难发现,孔子主张平民教育,柏拉图主张贵族教育的原因了。
二人身处动荡之世,胸怀天下,积极探求社会出路。
不同的是孔子主张恢复“礼乐文化”旨在建立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社会;柏拉图意在创造一个稳定和谐、向善的“理想国”。
二人虽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却都选择通过教育来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并做出了巨大贡献。
3. 两圣教育目的的异同孔子总是诲人不倦地告诫其弟子:“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述而6.13)。
提倡要将仕培养为君子,不做小人式的儒者,并且对君子提出:“君子道者有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14.28)。
孔子认为要成为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和谐统一的君子儒,必须通过教育培养人的品质。
子路问君子,孔子说了三条:“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宪问14.42)。
孔子认为君子从自身应该修炼自己,做事恭敬;对亲人应该修炼自己,使亲族安乐;对百姓而言,君子应修炼自己,使百姓安乐,从而达到“仁”。
孔子的教育目的除了培养君子之外,还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子路13.9)。
孔子认为先富后教,这里不是说对百姓只富不教,在孔子观念中教化老百姓是十分重要的。
柏拉图确立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适合其理想国的举国能人,能够孝亲爱友,培养城邦的最高统治者“哲学王”。
由此他将社会分为三个阶级:统治者,护卫者和生产阶级。
这三种人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以“哲学王”为教育核心培养政治家,毕竟能成为政治家的是少数,他们需要经过曲折漫长的道路去学习,完成他们最大的学习,最大的知识——善的理念。
“善”的理念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用“太阳”来比喻“善”,认为真理源起于“善”,就像光线源起于太阳一样。
孔子与柏拉图都希望通过教育培养有利于国家统治的有志之士,一个培养“君子”,一个培养“哲学王”,不同的是孔子以“仁”为追求的最高理想,柏拉图以“善”发现追求灵魂中最大的美德。
4. 两圣教育对象的异同朱自清说:“首先,孔子是第一个开门授徒发扬光大那非农非工非商非官的‘士’的阶级的人”[3]。
孔子在“仁”的基础上,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他无疑是将学术民众化的第一人。
孔子有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焉”(述而7.7)。
孔门弟子不分国别种类,据记载其弟子有鲁、齐、卫、晋、蔡、秦、宋、陈、燕、楚等十一国。
孔门弟子不论贵贱与贫富,有来自贵族的南宫敬叔等,也有出身贫周金声,潘宏寒的颜回、子路、子张等,这表明孔子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使那些愿意学习的人,不论贫富,贵贱,都可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打破了少数奴隶主对文化教育的垄断。
孔门弟子不分资质高下,有“闻一知十”的颜回,也有学识较低的高柴和曾参。
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是教育对象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对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学术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柏拉图认为神把公民分为三种等级:第一等级是黄金等级,其本性为爱智,职业是统治者;第二等级是白银等级,其本性是爱荣誉者,其职业为军人;第三等级是铁铜等级,其本性为享乐者,其职业是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