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与孔子异同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780c7ff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f6.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希腊和古中国两个文明世界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成果对各自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伦理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也各有卓越之处。
本文将比较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其现实意义。
其一,伦理思想比较1.1 孔子的仁义道德观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伦理理论。
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爱、善和美德的统一体,是完美的人性和道德表现。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的每一个性格、行为和高尚的品格都应当是人性的表现。
不同于其他的思想家,孔子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强调人的行为应该是对社会、对他人和对自己负责。
孔子强调的道德观是作为人类社会的基础,仁义道德应该是人类进步的标志和人类生活的意义所在。
1.2 柏拉图的形而上学思想柏拉图是希腊古代哲学中的巨人,他主要从哲学的角度探索了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柏拉图的伦理思想建立在其形而上学思想基础之上,他认为物体、事物不是实在的,而是被不断变化的意志所支配。
在人类社会中,人的作为受到欲望的支配,人不是自由意志的主宰,受到各种外在力量的制约。
柏拉图认为,抵抗外在力量的方式是找到一个人的理智和本性的平衡点,保持理智和道德上的完美。
柏拉图还提出了“审美理念”的思路,他认为人类的美感不仅仅是外在的,还体现在内在,是一种在理智和情感上都达到的美。
其二、政治思想比较2.1 孔子的政治思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他认为政治也是道德的产物,好的政治体制必须建立在仁义道德的基础之上。
孔子强调君主的德行和品行,君主如果能够以身作则,引领臣民,就能够带领国家进步。
孔子认为好的国家政制应该是由最优秀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一样,由大量不同能力的人担任。
孔子鼓励在民间寻找合适的人来担任职位,并且强调德行才是评判人才的关键。
柏拉图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政制也是建立在其形而上学和伦理思想基础之上。
柏拉图认为,政治是一种理性的控制,只能在哲学家控制下才是政治正确的。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
![中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怎样不同于柏拉图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4dee4cc0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3a.png)
一、教育思想比较孔子教育思想的精髓是“仁”。
其教育思想首先是“学习”的思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他看来学习的目标和成果就是觉悟“仁”、实践“仁”。
“仁”又是孔子抽象出来的人的先验本质,只有觉悟并实践了“仁”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柏拉图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理念,他认为理念是世界第一性的永恒实在的。
柏拉图认为我们可以通过知识教育来实现“善”、“正义”、“美”这一最高的理念目标。
我们可以从教育目标、教育作用、教育内容上深入分析两者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从教育的目标看。
孔子教育思想的目标,包括人格目标和政治目标。
孔子将教育的人格目标依次分为:士、君子、圣人,士是古代德育培养的一般目标,君子是现实的最高人格目标,圣贤是终极的理想人格标准。
对如何实现德育目标,孔子依次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循序渐进的培养方式。
其教育的政治目标就是培养“尚德”“谋道”的君主和官员,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认为教育要培养君主做到“仁”与“礼”的统一,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统治者。
而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培养和造就哲学家和军人,他认为这两种人是社会中的精英人物、国家的栋梁。
柏拉图主张对极少数有潜力、有资质的奴隶主贵族子弟施加高深的教育,即精英教育。
且教育者要潜心传授和研究辩证法,培养学生用理智去思考和衡量周围的事物,从而最终实现其哲学家的培养目标。
二、政治思想比较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东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都试图解决现实的政治问题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因此他们各自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完备的政治思想体系。
1、理想国的比较。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发自诸侯出。
”在孔子看来就必须建立一个“复礼为仁”、“天下有道”的中央集权国家。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把孔子对于国家的政治大纲都包括在内了。
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就是建设一个“正义”的理想国,他根据人的本性把人划分了三个阶级。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41c96b81eb91a37f0115c37.png)
孔子和柏拉图的课程与教学思想之比较孔子和柏拉图在课程与教学思想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课程与教学服务于政治伦理,强调分科课程,并将德育置各科之首;教材内容的选择注重科学性和思想性。
但是在教学方面,又有不同之处:孔子强调实践在知识获得中的作用,而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与生俱来的,否认实践经验的作用,教学方法上都提出具有启发性质的问答法,但是孔子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柏拉图更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标签:孔子;柏拉图;课程与教学一、生平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生活的时代正是奴隶社会逐渐衰亡、封建制度逐渐兴起的历史过渡时期,此时诸侯争霸、民风不古、礼坏乐崩,社会处于急剧变革时期。
据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曾做过“委吏”、“乘田”,后创办私学[1],收徒讲学。
五十岁后踏上从政的道路,因与当政者季桓子的政见不合,弃官出走,与弟子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其政治主张,结果处处碰壁,颠沛而不得其志。
历经十四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孔子重回鲁国,除了从事教育活动之外,还潜心于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
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西方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生活在古希腊城邦由繁荣走向衰落的时期。
柏拉图幼年丧父,青年时跟随苏格拉底,在其门下学习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
苏氏死后,株连到柏拉图,他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到埃及、小亚细亚等地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的理想。
公元前387年失败后逃回雅典,在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专门培养奴隶主贵族子弟和统治者,在此执教长达40年。
从生平可以看出,孔子与柏拉图有着极其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人生境遇,都曾怀有伟大的政治抱负,当在政治上不得志时便又借助教育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二、课程与教学的基本价值趋向:政治伦理观学校的课程与教学的指导思想随社会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文论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c4d4cd950e2524de5187e53.png)
1、二者文论思想皆为各自的政治理想服务,孔子的政 年纪大些再学哲学。
治理想是“仁”,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强调君
3、孔子诗哲观统一,柏拉图诗哲观对立在孔子的哲学
君臣臣父父子子。而柏拉图的政治理想是他的理想国。在 世、
理想国里严格划分等级制度,第一等是统治者,第二等保卫 乐教反而能激发人们的正常健康情绪,培养人们温柔敦厚
二、柏拉图的文论思想 柏拉图当时生活在雅典社会剧烈变化的日期,贵族党 和民主党的阶级斗争激烈。他所代表的贵族阶级失势了, 在学术思想上与诡辩学派针锋相对。他曾几次到塞拉库萨, 都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但他一直坚持他的理想,授传讲 学,企图维护贵族统治制度和思想基础。 在《理想国》(卷二至卷三)里,柏拉图探讨了统治者的 文学音乐教育,他对当时流行的文学教育极为不满:“所以 我以为我们首先应该审查做故事的人们,做的好,我们就选 择;做的坏,我们就抛弃。我们要劝保姆们和母亲们拿入选 的故事给儿童讲。让他们用故事来形成儿童的心灵,比起用 手来形容他们的身体,还要费更多的心血。但是她们现在所 讲的那些故事大部分都应该抛开。”① 柏拉图指的那些故事是很多史诗和悲剧所描写的神和 英雄对儿童性格发生不良影响。他认为:“绝不能让年轻人 听到说,犯最凶恶的罪也不是为奇,若是父亲做了坏事,儿 子就用最残酷的手段来报复,也不过是照最早的而且最高 的尊神的榜样去做。” 柏拉图认为荷马史诗的思想有毒,在那里面神和英雄 常常一无是处,他们互相争吵陷害,爱财受贿,贪图酒色 ……史诗要有健康的教训,让与年青人变得真诚,勇敢,镇 定,学会控制自己。因为:“我们也应该取消一些令人毛骨悚 然的字样,象‘呜咽河’,‘恨河’,‘泉下鬼’,‘枯魂’之类,听 到这些字样的声音就叫人打寒颤。它们也许有别的用处, 但是对于我们的城邦的保卫者们,我怕它们所引起的寒栗 会使他们的勇气消沉。”②而应该勾销掉著名英雄的痛哭,把 那些痛苦交给凡庸的女人们和懦夫们,而不让未来城邦保 卫者们知道这种弱点。又如希腊古谚“礼物能说服神,也能 说服可敬的国王”之类的诗也不应该让儿童们听。 对于音乐,柏拉图认为也应有选择。希腊音乐大约分为 四类:第一种,吕底亚式(吕底亚在小亚细亚,这地方音乐柔 缓衷婉);第二种,伊俄尼亚式(伊俄尼亚在小亚细亚西岸,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试比较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6f689553cf84b9d528ea7a8d.png)
【摘要】孔子,柏拉图都是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们都处于社会各阶级的巨大变革中,因此他们产生了既独特又有共同之处的教育观。
在目前教育问题百出的中国,研究比较他们的教育思想,会给我们创建新的教育模式提供很好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孔子;柏拉图;教育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孔子三岁丧父,十五岁开始志于学,拜能者为师,博习诗书礼乐。
年轻的时候曾在鲁国做过小吏,大约30岁时,在曲阜城北设学堂,开始私人讲学。
50岁时,孔子率弟子游历宋、卫、陈、蔡、齐、楚等国,宣传其政治观念,凡十四年。
他志欲改良时政,复兴周礼,自谓“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然终不见用。
68岁时重返鲁国,乃专力从事讲学和著述,成为中国第一个创办大规模私学的教育家。
柏拉图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大变革时期。
在雅典城邦内部,支持寡头政治的保守的奴隶主贵族与主张实行民主政治的新兴的奴隶主和平民之间明争暗斗,导致政权频繁交替。
对外,持续27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前431年~前404年),使得骄傲的雅典最终惨败,不得不低下头来接受其对手斯巴达苛刻屈辱的条件,而这场斗争的原因,除了雅典和斯巴达争夺希腊的霸权之外,其根本还是民主政治与寡头政治之争。
公元前407年,20岁的柏拉图拜年逾六旬的苏格拉底为师。
约28岁时,柏拉图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包括小亚细亚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访问过毕达哥拉斯门徒所组成的学派。
可能到过北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
柏拉图四十岁返回雅典,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近郊开办了著名的academy学园,在那里,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书,成为一名终生教师,并逐渐形成其教育观。
二、孔子、柏拉图教育观点之异同1、教育目的孔子和柏拉图都分别在脑子里构建了一个和谐、安宁、稳定的社会理想教育蓝图,并且,他们都认为教育是富国强国的途径之一。
孔子主张把教育作为施政的基本手段,形成忠君孝亲,奉公受礼的社会风俗。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e4bab005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7.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代表人物。
孔子主要提倡“仁爱”和“礼之用”的思想,反对权力集中和暴力统治;而柏拉图则强调革命和哲学王治下的理想政治。
首先,两者均强调“德治”,即通过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质来达到治理社会的目的。
孔子提倡“以德治国”,认为领导者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动民众向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柏拉图则强调哲学家拥有超越常人的智慧与道德品质,只有哲学家能够理性思考、超越权力和私利,实现公正和普遍幸福。
其次,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府的性质和职能也有所不同。
孔子认为政府不应该过于强大和专制,而是应该依靠礼仪和家庭伦理来调和政治决策。
柏拉图则主张哲学人应该替代传统的统治层次,作为哲学王直接统治人民,使政府更加理性、高效,并建立一种公正平等的社会。
最后,从现实意义来看,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的社会中,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借鉴孔子的“仁爱”和柏拉图的“哲学王”思想,强调道德和理性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我们也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进行权衡和选择,寻找适合自己的准则和模式。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https://img.taocdn.com/s3/m/22e0e201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54.png)
柏拉图与孔子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们所代表的思想体系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点值得探讨。
本文将从哲学范畴、个人生命哲学、社会哲学几个方面对两位思想家进行探讨比较。
一、哲学范畴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范畴存在较大不同。
柏拉图主张精神世界超越物质世界,实体世界只不过是灵魂居住的地方,所以,人类通过哲学掌握理性和理智之后可以超越物质世界,从而实现千真万确的知识和智慧。
孔子则不同,他强调“天人合一,教化人伦”,认为人类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人的行为会对整个天地万物产生影响,因此要以人为本,关心人类的价值和意义。
他主张孔家文化,强调尊敬父母、孝敬师长、忠实朋友、老实正直等人类个体的责任和义务,强调家庭、社会以及国家稳定和谐。
二、个人生命哲学柏拉图强调内涵,重视精神和智慧的追求,认为内涵才是人类的真正追求。
他提出了“知识即为美德”的观点,希望人们可以通过哲学追求智慧和正义,进而追求美德。
孔子则注重修身养性,强调“修已”之道,主张不断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道德正直的人。
他强调“弟子不必和师论道,唯师传经。
”三、社会哲学柏拉图提出了共产主义的思想,认为个人应该将自己的利益融入整个社会中,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他还强调在社会中,人类要有分工合作的理念,每个人都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参与到工作中,才能达到最大化的效益。
孔子则强调以家庭为基础,家庭是社会的核心。
他主张人们要追求“礼之之道”的道德准则,即通过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在社会中建立一种道德标准。
结论:柏拉图和孔子的哲学思想都有自己的特色,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柏拉图更注重个人的精神生活,强调知识和理性的追求;孔子则强调个人的牺牲和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在社会学上,柏拉图主张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分工合作和最大效益的实现,在孔子看来,更注重家庭成为社会的核心,通过礼仪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建立道德准则。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8daa30c5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2.png)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哲学的比较一、柏拉图与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孔子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
“春秋以将,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
公元前五世纪的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之际,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统治各诸侯的权力,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权利,“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司空见惯。
传统的礼仪制度失去了权威,道德规范荡然无存。
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用道德的力量,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关系中,天下才能安宁。
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
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不稳定时期。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又受到瘟疫的袭击。
人们想到明天就可能死去,于是,无视法纪,为所欲为。
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因而现实生活中便缺少了衡量一切事物的客观标准。
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正义论”。
孔子与柏拉图的经历也极其相似。
青年时的他们都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则远走意大利,两次赴色拉库斯,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
当征途失意之后,都选择教育来推广他们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民间教育之始;柏拉图则兴办了“阿卡德米学园”,来传授自己的理论。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天下大乱的时代,并且够面临同样的问题。
于是二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仁学”和“正义论”。
这两种理论是他们思想的基础和关键。
二、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相似之处1.认同社会等级制度的合理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公民分为三种,即哲学家、军人、生产者。
认为在政治社会的角色分工中,最适合担当政治角色的就是哲学家。
军人,则适合当统治者的辅助阶级,劳动者,则适合当被统治者。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ee6846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3.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是古代世界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对伦理政治思想的贡献及其影响至今仍然深远。
他们的思想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就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进行比较,并探讨其在当代世界的现实意义。
我们来看看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哲学观念上的不同之处。
孔子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品德的培养,他主张通过仁爱之道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君主应当以身作则,通过仁德去感化人民,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而柏拉图则强调理想国的建立,他认为只有通过哲学王统治和人民的阶级划分,才能够实现正义和公平。
在伦理道德方面,孔子的思想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主张的是仁爱、忠恕、诚实等传统美德。
他认为,通过个人的修养和追求圣贤之道,可以实现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而柏拉图则主张理性和知识是伦理道德的基础,他认为哲学家是最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应当来统治国家。
尽管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他们的思想在当代世界依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爱之道强调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这在当代社会的道德危机中尤为突出。
在当今世界上,人们普遍面临着诚信危机和道德沦丧的问题。
孔子的仁爱之道引导人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实现社会和谐。
柏拉图的理想国观念强调了理性和知识的重要性。
在当代多元化的社会中,各种观念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层出不穷,理性和知识的价值日益凸显。
柏拉图的思想引导我们应当以理性的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推崇知识和智慧。
孔子的仁政思想和柏拉图的哲学王理念都强调了领导者的道德修养和品德。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政治领导人还是企业家,都需要以正直和仁爱的心态来治理组织和公司,才能够获得真正的信任和支持。
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都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社会秩序,他们的思想在当代世界引导我们要构建一个和谐、公正的社会秩序。
在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不公等问题,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提醒我们要不断追求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有何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bb2cbc576a20029bd642d4f.png)
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的区别一、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与孔子的“贤人政治”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是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由真正的哲学家掌握国家至高权利来改造现实国家和建立理想国家,哲学王是城邦权力体系的顶端,垄断全部政治权力,而其他各等级完全被排斥在城邦权力体系之外。
孔子的“贤人政治”是由贤能的国君来治国平天下,而贤能的标准就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和治国才能,发现提拔优秀人才,参与国事。
孔子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贤才的标准。
二、两者的区别孔子和柏拉图都是志在建立一个等级分明的国家,而这一种国家必须由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统治阶级来主导,柏拉图认为这一统治者是哲学王,而孔子认为是贤人,两者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是由于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本身的差异,两者又有区别之处。
(一)统治的本位不同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德治”,这体现在政治主张上就是“德主刑辅”,道德的教化远远重要于以“刑”为核心的“法治”,贤人执政时是“以德治人”,通过自身的道德来教化人们,这样不仅会使得百姓遵从德行,还会使得百姓听从命令,以达到维护统治的效果,另外,除了依靠“德治”去教化百姓,还得辅之以相互维护的制度,例如礼乐制度。
柏拉图心中的理想国是一个充满智慧、正义、善良以及勇敢等美德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就是以“德”为划分依据,而“哲学王”是最高“德”,但是柏拉图在其“哲学王统治”思想中还提到了具有辅助作用的“法律”,“德治”结合宪法和法律建立一个政治秩序良好的国家。
两者都提到了“德治”,但由于孔子的道德规范中是以“孝”为道德的起点,而柏拉图的思想中以“国家利益”为道德的标志。
因而孔子的“贤人政治”是以家庭本位为基础的,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人伦道德为统治手段,建立的一个君主世袭并且以宗法制为联系的等级社会,最大限度的任用贤人的前提是“世袭制”。
而柏拉图的“哲学王统治”则是以国家为本位,以国家道德规范为统治工具,是以国家中的哲学家来作为“哲学王”,他们拥有智慧,并且善于运用政治权力,能够达到实现理想城邦的目的。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cd609bf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49.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与柏拉图都是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的伟大代表,两位思想家的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探讨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并分析这些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论语》。
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五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仁者爱人,礼者顺序,忠信为上,孝悌为本,同时也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观念。
而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和《法律》等著作中。
柏拉图认为真理、美、善是一体的,理性和道德是统一的,主张哲学家王者。
他认为真正的智慧是超越感官世界、超越个人私欲的智慧。
孔子与柏拉图都强调了道德和理性,并且都主张以德治国。
我们来比较两位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孔子主张君主专制,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国,通过道德作用来统治百姓。
孔子也主张尊重传统,提倡贵族政治,主张“有德者君子,无德者小人”。
而柏拉图则主张哲学王,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应该是哲学家,通过哲学思维来领导国家,实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等级制度。
两位思想家对于政治的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孔子主张以贵族君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而柏拉图主张以哲学王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我们来探讨两位思想家的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影响。
而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则为当今政治体制的探讨提供了一种思路,他的政治体制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两位思想家的伦理政治思想都具有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道德和政治建设都有一定的启示。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具有许多共同之处,比如都强调了道德、理性和社会秩序。
两人也存在一些差异,比如孔子强调以仁义治国,而柏拉图主张以哲学王统治。
柏拉图与孔子
![柏拉图与孔子](https://img.taocdn.com/s3/m/8bcc11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69.png)
柏拉图与孔子一、引言柏拉图与孔子是古代哲学史上两位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巅峰。
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了各自的文化传统,也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两位思想家的背景、思想内涵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究他们之间的共通之处以及各自独特之处。
二、柏拉图与孔子背景比较1. 柏拉图背景柏拉图(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是苏格拉底的学生。
他出生在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并深受师父苏格拉底思想的影响。
在雅典民主政治衰落时期,柏拉图对于政治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刻反思。
2. 孔子背景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被尊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一个贫困的贵族家庭,但他通过刻苦学习,成为了一位卓越的学者。
他生活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三、思想内涵比较1. 柏拉图思想柏拉图的哲学体系以理念论为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真实世界的本质和真理。
柏拉图认为人类通过追求智慧和真理来实现灵魂的升华,并通过哲人王来建立一个理想国家。
他提出了著名的“哲人统治者”概念,认为只有具备智慧和道德修养的哲学家才能成为合格统治者。
2. 孔子思想孔子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仁爱和礼仪规范。
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修养和道德实践才能达到内心平衡,并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了“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概念,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柏拉图与孔子思想的共通之处1. 对人性的思考柏拉图和孔子都对人性进行了深入思考。
柏拉图认为人性是由灵魂构成,灵魂中包含了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
他认为理性是最高层次的部分,只有通过追求智慧才能实现灵魂的升华。
孔子也强调了道德修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他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实现人性的完善。
2. 对社会秩序的关注柏拉图和孔子都关注社会秩序和政治问题。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比较
![柏拉图与孔子教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c2abfcd9fd0a79563c1e72cf.png)
柏拉图和孔子地教育思想地异同比较郑州五中薛丽娜.柏拉图和孔子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和核心地位置在教育内容上,孔子始终把加强学生地道德修养作为首要任务.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这里所讲地典制、德行、忠诚、守信四项内容,道德占了三项,典制与德行互为表里,也有密切地联系.柏拉图认为知识就是道德知识,也就是关于何谓美善、何谓正义、何谓勇敢、何谓智慧、何谓节制地知识.善地理念是最大地知识问题,关于正义等等地知识只有从它演绎出来地才是有用和有益地.如果我们不知道它,那么别地知识再多对我们也没有任何益处..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在孔子和柏拉图地心目中,政治、道德和教育可以说是三位一体地.建立一个理想地国家,由圣人或哲学王用道德来统治,可这些理想地实现最终需要诉诸于教育这个途径.因此二人都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并把教育放在一个很高地位置上来加以论述.孔子认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教育对于一个人地一生起到决定性地作用,教育地不同造成人地发展地巨大差异性.他曾明确指出:“诵诗三百,授之以政,赞同“学而优则仕”,把受教育就是为了从政地这个目地表达得很清楚.而在《理想国》里,柏拉图认为教育是通向正义地唯一道路.当政者只需注意一件“大事就行了”,即“教育和培养”..孔子和柏拉图都赞同政教合一所谓政教合一,从狭义上理解指地是政治、宗教合一,当政者同时也是宗教首领.从广义上来看,这里地“教”除狭义地“宗教”含义外,还有“教化”地意思,因此政教合一也指国家利用官方地意识形态对国民实行思想文化地控制.我们这里讨论地主要是后者.柏拉图认为城邦首先是个教育机构,他是个典型地政教合一论者.孔子虽然没有像柏拉图那样明确主张政教合一,但他内心深处也是赞同政教合一地.学者启良认为:古代中国就是典型地广义地政教合一地国家,周公“敬天”、“保民”之思想,制礼作乐之举措,实应视为“政教合一”之雏形;孔子和孟子乃至其他地先秦诸子,都可看作是为“政教合一”而构建他们地思想体系;他们不论持何种观点,都是为了一个目地,即希望他们地思想为各诸侯国君所采纳,从而使之成为国家地意识形态..孔子和柏拉图教育思想地差异之处孔子和柏拉图地教育思想尽管有上述地共同点,但因二人生活地环境及思维模式地不同,他们地教育思想呈现出诸多差异.孔子以《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六经》作为基本教材,辅之以《六艺》.在教育方法上,侧重于启发式,对不同性格地弟子施以不同地教育,讲究因材施教;然后通过内心地觉悟、反省,以达到对仁地认识.在教育地表现形式上则是“礼”,通过日常生活上地礼仪修养,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实现高度地统一,以达到培养一个个彬彬有礼、以仁义道德为圭臬地贤人地目地,并由此建立一个等级有序地德治社会.值得指出地是孔子教育思想有其可贵之处,即有教无类,他地弟子确实也来自社会地各个等级,这样地教育模式给社会地不同阶级尤其是劳动人民出身地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地可能,社会因此也就有了一定地流动性.相反,为了培养优秀地国民,柏拉图地理想国采用地是共产、共妻共子、共同教育制(当然只是在当政者、护卫者这两个等级内部实行).在儿童刚出生时便进行筛选,有缺陷地、体弱地便抛弃;为了培养共同地德性,让他们在相同地条件下,按相同地规则,玩相同地游戏,从相同地游戏中得到同样地快乐.按天性和社会分工地不同,教育分为几个阶段.第三等级只接受普通地教育;第一、二等级则可以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学习算术、几何等综合科学知识.到岁时,有天资地人接受辩证法地教育,年以后可以担任一般地官吏,其后再经历各种各样地考验,岁之后地品学兼优者,则是城邦地最高统治者,哲学王也就诞生了.这种等级森严地教育模式显然有利于极权主义地国家制度.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地性格应相同地固定下来,尊重现实地国家制度,不喜欢变革;因为变革,除非在某种坏地情况下,是极端危险地.这样地教育方法,“不是为了唤醒批判和自我批判地思维,而毋宁说是灌输——如对大脑和灵魂进行塑造,使他们‘经过长时期地习惯,变得根本不能独立地做任何事情.有意思地是较之于孔子,柏拉图地教育思想有一个先见之明,那就是男女教育平等.三、影响柳治征曾云:“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波普尔不无夸张地说:“柏拉图著作地影响(不论好坏)是无法估量地.人们可以说,西方地思想或者是柏拉图地,或者是反柏拉图地;但是在任何时候不能说是非柏拉图地.”[]可见他们地思想对后世地影响颇深.他们地贤人政治、靠道德来统治一个国家地思想在闪出光芒地同时,却更多地暴露出弊端.人治无常治,孔子把希望寄托在贤人身上地理由,反过来也说明了人治地弊端,即使出现圣人统治“其人存则政举,其人亡则政息”.人治也缺乏一定地准则,随心所欲,治理国家缺少一定准则约束,国家常处于不稳定之中,人们对生活中地事情缺少预见性.中国两千多年靠人治导致地无人权地专制社会便是最好地说明.柏拉图地“哲学王”统治也引来一些非议.后来很多人认为“哲学王”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容易导致一种极权统治.·波普尔把柏拉图这种城邦正义称之为“极权主义地正义”,并指责柏拉图把整个国家地命运和统治阶级地命运等同起来.“柏拉图地这些及许多类似地经历——他可以吹嘘至少有个僭主出自他同一时期地学生和同事——这就使将赋予他们以绝对地权力地人选问题产生地特殊困难清楚地明现出来.很难找到其品格不被绝对权力所腐蚀地人.诚如阿克顿爵士所言——一切权力都要导致腐败,而绝对地权力导致绝对地腐败.”[]“国王成为哲学家,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似乎是不可能发生地,也不需要发生,因为权力之位将不可避免地降低理智及独立地判断力.然而,一位国王或是如国王般地人,也即自我管治地人及人民,不应压制哲学家,而应留给他们公开言论地权利,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可或缺地.”[]政教合一地特点是将道德教化地权力控制在国家地手里,思想文化领域实行专制主义统治,人民没有思想地自由,以正统与异端地二分模式来看待一切思想与学术[].政教合一通过“软”、“硬”两个方面来实施.“软”就是控制人们地精神世界,主宰人们地灵魂.通过德治思想协调社会关系,利用人们心理依赖感、归属感地需要,把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密切联系起来.他们都相信人类地道德可以自我完善,相信人类依靠自己地努力创造出一个至善至美地世界,相信历史地背后有一种绝对地必然性,保证理想社会一定能实现,设立一种违背人性地“理想人格”作为全民道德实践地范本.“硬”地方面则是指无论是学校地设立(尤其是大学),还是其教育方针地确定,都是出于国家地强力意志.在选官用人等制度上以道德作为依据.显然,政教合一只会导致专制与极权,而不可能建成自由民主地社会.为政以德强调地是道德理想主义,那么它在政治实践中如何张扬自己地价值呢?我们看到地是中西历史上用完美地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地圣人、哲学王只存在于乌托邦里,因为“‘有德’和‘无德’虽然有客观地标准可以裁定,但到了统治者手里,却变成了一团橡皮泥,由他们根据自己地需要而捏塑”[].现实社会地君主只是借着道德来当遮羞布,用来作为欺骗和麻痹人民地统治工具.“我们回顾中国地历史,会惊异地发现,凡是新登台地统治者都要宣扬自己是如何地顺天意,得民心,如何地救天下于水火,解民众于倒悬,但实际上,他们所作所为,或者比前朝统治者更为糟糕,更为不道德,更为天所怒人所怨.”[]以道德去统治一个国家,对于人地约束只存在于人内心之中,缺少实际上地约束.统治者借着自己是最具美德者,便有权指责任何一个臣民无道德,以道德来分层,形成了国民地二重人格.当政者也很难在处理事情时做到不偏不倚,以道德为依据,所有地事情非黑即白,容易导致极权主义地产生.历史上,也没有一个国家或政府是完全以道德来统治地.在一个文明社会中,没有道德是不可想象地,而仅仅依靠道德来维护秩序地文明社会同样是不可想象地.在建设政治文明国家地道路上,应由法律作为先锋主角,道德作为帮手、作为润滑剂,二者共同推进文明社会地进步.。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a832df1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6a.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比较及现实意义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们在伦理和政治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他们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社会和谐。
他强调了仁德、孝顺、忠诚等道德品质的培养。
柏拉图也认为个人的德行和智慧是实现公正和正义的基础。
他认为通过哲学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培养人的理性和智慧。
孔子和柏拉图对于政治的理想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孔子主张君主制,并认为君主应当遵循仁德之道来治理国家,实现社会的和谐。
柏拉图则提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国家模型,主张通过哲学统治来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冲突。
他认为只有智者才能真正理解公正和正义,并为之服务。
孔子和柏拉图在一些具体的政治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孔子注重实际的政治运作,他强调君主应当以德治国,尊重传统,重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
柏拉图则更加理想化,他认为统治者应当追求智慧和真理,不受民众的影响。
对于现代社会,孔子和柏拉图的伦理政治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他们都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个人品德和道德价值的追求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十分重要。
只有每个人都具备高尚的品格和道德,社会的和谐才能得以实现。
孔子和柏拉图的政治理念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改革也具有启示意义。
孔子的理念强调了君主的仁德,这对于培养政治家的品德和素质有重要启示。
柏拉图的理想国家模型虽然存在许多问题,但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探索更公正和平等的政治制度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2ad5238ae2bd960590c677e5.png)
孔子与柏拉图思想之比较东西方先哲孔子与柏拉图是人类古代思想发展史上两颗耀眼的长明星,是中西文化“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们分别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祖师,对于中西文化各自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让人惊异的是孔子与柏拉图,他们不仅在时间上大致处于同一时代,而且,经历也是极其的相似.他们年轻时都有从政的抱负,但均从政不利;孔子周游列国,游说于鲁、卫、陈、蔡之间;柏拉图也远走意大利、埃及、北非,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从政失败以后,二人都从事教育,推广自己的思想;孔子兴办私学,开中国私学之始,柏拉图则兴办“阿卡德米学园”,教授自己的理论.孔子与柏拉图,在经历和精神上有十分的契合,并且,在思想上,也多有可堪比较之处.一、都处于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公元前5世纪,孔子生活在一个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权下移,民心不古”.当时周天子权威日下,日益失去驾御各诸侯的力量,而各诸侯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和财产,出现了司空见惯违背周礼“臣弑君,子弑父,少凌长,庶废嫡”的行为,人际关系紧张.与孔子生活在动荡时期一样,柏拉图的一生正处于雅典政治急剧变革的时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雅典一片混乱,传统的社会伦理道德标准和宗教信仰等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与孔子生活的时代不同的是,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所发生的社会变化仅是同一奴隶社会范畴内的变化,其还不足以摧毁奴隶制本身.二、两人政治思想的异同.孔子认为出现“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宽厚仁爱之心,并且认为只有恢复周礼,才能使社会重新回到和谐的“亲亲”关系中,才能使天下安宁.于是孔子提出了著名的“仁”学来挽救世道人心.柏拉图认为天下大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并不能真正了解知识的内涵.为了重建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是非曲直,柏拉图写下了《理想国》一书,并提出了著名的“理念论”.三、阶级立场的共性和个性.柏拉图的“理想国”和孔子的“大同世界”和“和而不同”主张都是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由于中西方文化本源性的差异,柏拉图比孔子更激进.生逢乱世,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把救济苍生作为矢志不渝的人生奋斗目标.由于政治主张落后于时代,因此他们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几乎都是失败者.而且在政治上失意之余他们皆通过传道授业的方式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两位巨子.对于柏拉图和孔子这两位具有清晰历史人格的伟大思想家而言,几近相同的社会背景催生了二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理想,为解决同一政治问题,他们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对贤人政治的追求,而结果却是双双失意.然而,由于历史文化渊源以及两位思想家个性的不同,使得两者的“贤人政治”在东西方各具特色.孔子的人治观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的内化作用,最终难免会走向人治,而柏拉图的人治观则提倡理性的制约和知识的重要,它较之孔子的人治思想而言,更容易走向法治.四、无可争议的东西方古代大教育家.春秋以前,文化一向被贵族垄断. 孔子创办私学,尊学重教,因为在孔子看来,人的知识是从学习中而来.知识与智慧,与修养的关系极其密切,他强调学习知识在实现“仁”、“智”过程中的重要性.由知识阶层垄断政治权力,无论是柏拉图,还是孔子,在这一点上,都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但两者教学对象、开设的课程不一样,孔子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柏拉图的学生不缴学费,但须具有初级的数理知识;孔子主要讲授《诗》、《书》、《礼》、《乐》,进而使学生们的举止符合礼教;“阿卡德米学园”的课程却是算术、几何、天文学等.五、为政以德与哲学王治国.孔子积极主张“为政以德”的治国国方略,力图发挥道德的作用来缓和各种社会矛盾.他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政府对百姓课重税.《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导之以政,齐之以行,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的为政以德形成了中国政法思想史上特有的德治主义.这一理论对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一统,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而柏拉图却与此不同.他认为只有哲学王才拥有这种知识. “哲学王治国”既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雅典式的平民政治,也不同于不依靠法律的斯巴达式的军人统治,是依靠哲学王的智慧来管理国家.只有将哲学王的智慧与政治家的权力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人类才会得到安宁,和谐的实现才会有可能.六、和谐构想,不谋而合的奋斗目标.孔子把中庸之道作为一种至高的境界,来指导处理人际关系、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原则和方法.在《论语》中,“和而不同”、“过犹不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都是与中庸精神相配合的立场和思想;而且,儒家的重要制度——礼乐制度,也是体现和谐精神的制度创设.因此,和谐构想是柏拉图和孔子共同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所不同的是,和谐精神更为孔子所提倡,并有孔子后学主要是孟学派光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维方式.柏拉图也有自己的和谐构想,他的《理想国》设想了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这个国家由三个等级组成,即护国者、卫国者和生产者,这三个等级都必须各守本分,各司其职.他已经注意到和谐这个问题.总之,柏拉图把人们分工合作、整体和谐稳定作为其理论的基本内容.通过以上对东西方先哲孔子和柏拉图思想的比较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视野比柏拉图的视野要宽泛得多,但哲学思考比柏拉图欠缺些.近100多年以来,中西文化发生了多次冲撞,而冲撞则是由差异引起的.对于这些差异,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认真探讨中西文化差异的成因,寻求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来充实自己,这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ac303cd650e2524de5187e3e.png)
孔子与柏拉图的政治思想比较一、礼与正义的比较对于礼和正义,孔子与柏拉图都分别作了相当细致的阐释。
作为理论的起点,两人都首先对人性作了相似的假设。
虽然孔子没有明白的提出性善论,但却认为人性是接近的、是仁厚的,因为人者,仁也。
而柏拉图明白的提出性善论,成为西方性善主张的鼻祖,他认为人们是追求良善生活的。
在仁和礼的基础上,孔子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会政治制度,该制度以人为中心,以人际关系的协调为直接目标。
而柏拉图则构建了一个正义王国,该王国以分工为原则,以实现社会等级为宗旨,以理想国的现实为目标。
礼与正义分别是两个政治思想体系的原则,只是孔子侧重于伦理关系, 而柏拉图则关注道德标准。
礼和正义都要求分,但它们的实质有着很大的差别。
礼所要求的分是以血缘为基础的等级划分,要遵循尊尊、亲亲、君君、臣臣。
正义所秉持的分之标准是天赋,不以血缘为前提;而是按上天所赋予的资质,再通过一定的后天教育培养,最后找到其适当的位置。
正是这一原则性的差异,使孔子与柏拉图的理论产生了重大差异。
孔子以礼为纲领还提出了正名。
正名要求名与实相符合,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
此即是说个人的身份、举止一定要与礼制所规定的规范相符合,每个等级的人都有自己划定的地位、权利、义务、财产,不可越礼任性而为,否则就违背了礼仪,破坏了礼制,结果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分和正名所要解决的是一个问题,即维护以血缘为基础的天然等级关系,因此孔子把礼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实无论是分还是正名,都很强调份内,这与柏拉图的正义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
而柏拉图也从两个方面论证等级制,也就是他所说的正义的合理性。
正义是理想国的核心话题。
第一,等级划分符合人的自然性。
个人的灵魂由理性、欲望、意志三个部分组成,理性代表智慧、意志代表勇敢、欲望则要求节制,这三种品德和谐一致就产生了个人的第四种品质正义。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https://img.taocdn.com/s3/m/53df2e2cb14e852459fb5700.png)
试论孔子与柏拉图国家理念的异同孔子与柏拉图对中西方的文化和社会进程分别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塑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渊源。
本文将从两位哲人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切入,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形式,对孔子的“大同”社会和柏拉图的“理想国”的产生和发展一一做出比较和分析,虽然两位哲人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和谐国家,他们思想相近,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标签:大同;正义;和谐孔子与柏拉图皆为人類史中著名的思想家,亦是中西方文化源头的奠基者。
孔子的“大同”思想源自于《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是谓大同。
”[1]在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进程中也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如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都是其典型代表。
柏拉图的“理想城邦”则源于《理想国》,其“正义”论的思想更是影响了西方人千百年来在政治思想上的精神流变,从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其范围涵盖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格拉齐斯基在《世界著名思想家评传》中说:“对柏拉图的观点有如此罕见的经久不息且十分现实的兴趣,原因在于他创作的深度和涉及的大量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永久性的意义,而他都对这些问题做了系统的开端。
”从孔子的“大同”社会到柏拉图的“理想国”,无论是社会背景还是个人出身以及当时所面临社会矛盾都有相似之处,加之两人相似的政治抱负和个人遭遇导致了他们对社会的相近看法,因此制定的目标和实现方也产生了许多共通之处。
在诸多相似与共通之外,亦有一些不同点,但两者的本意都是要建立一个社会分工合理、安定有序、讲信修睦的充满“正义”的和谐国家。
一、时代背景及生平经历按照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公元前8到2世纪属于人类史上的轴心时代,公元前5世纪则是它的高峰期,在此阶段中国诞生了孔子,而古希腊则出现了柏拉图。
[2]在此时间内产生了我们至今仍在思考的各种基本思想,此后人类历史的每次新飞跃前,人类都要回忆这时期,以便从中获得启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点:1、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2、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待鬼神是敬而远之,持怀疑态度。
相同点:
1、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2、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3、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
满;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4、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5、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