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_柏拉图与幌相
希利斯_米勒文学解构的_异质性_维度
2010年第6期总第124期外语研究Fo reig n L anguag es Research2010, 6Serial 124希利斯 米勒文学解构的异质性!维度*秦∀旭(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009)摘∀要:希利斯 米勒的文学解构始终关注具体的文学文本阅读和阐释方法,在对德里达的延异!观兼收并蓄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异质性假说!。
本文考察异质性!在米勒的修辞阅读、小说重复、小说叙事以及文学述行等理论中的关键性论述,试图说明:米勒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从而达到体现文本发生的无源性、动摇文本系统的稳定性以及揭示文本阐释的无限性的目的。
关键词:希利斯 米勒;解构批评;异质性;修辞;重复;叙事;述行性中图分类号:I0 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 7242(2010)06 0093 04∀∀1.引言20世纪多元话语中的解构思潮经历了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的过程。
在欧洲大陆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被引入美国学界并迅速获得普及的过程中,解构的哲学思辨与文学批评的联盟始终是这一流变的核心和焦点。
总的来说,德里达的#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一文促成了美国文学解构主义兴起的外部动力,它回应了美国思想界对欧洲权威、对自我身份的焦虑;美国本土的新批评文论,特别是新批评与社会历史批评关于是历史还是文学!的争论构成了美国文学解构批评的内在动因。
作为解构主义在文学批评和研究领域的成功应用,耶鲁学派!代表人物J.希利斯 米勒(J.Hillis M iller,1928 )始终将异质性!(heterogeneit y)视为文学解构批评的基本假设,其解构式的文本阅读旨在揭示并释放文学作品中的异质性,可以说异质性是贯穿米勒修辞阅读理论、小说重复理论、小说叙事理论以及文学述行理论的一个关键性的理论支点。
2.异质性!在现代思想中的三个来源异质性!在现代思想中有三个来源。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
由德勒兹的普鲁斯特谈起文/林志明按语:本文原拟分三部分讨论德勒兹《普鲁斯特与记号》(Proust et les signes, 1ère éd., 1964)一书,尚未写成的两部分包括“抽象机”及德勒兹本人的“文体”特征(一个更全面的研究还应包括“双性同体”,即普鲁斯特对“性转移”(transsexualisme) 的说法,以及德勒兹提出的“无器官身体”corps sans organes 之概念)。
目前只写出第一部份,全文仍处于未完成状态,但已进入德勒兹所谓流变(devenir) 之中。
第一回合:思想的意象A. 由那里开始呢?由结论开始吧!德勒兹解说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A la recherche du temps perdu)两条重要结论如下:1.这是一本谈“真理追寻”(recherche de la vérité)的书。
2.普鲁斯特提出的真理概念构成一个足以和哲学抗衡的哲学成果;因为它所显现的一个思想意象(image de la pensée),足以成为一个哲学的批评(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它所批评的是一个古典的理性主义的哲学类型之最基本部份(《Proust et les signes》,以下简称PS., p.155)。
要深入了解德勒兹这两项结论,只阅读《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不够的。
原因在于“思想的意象”这个意念是德勒兹这个时期的思考主题,《普鲁斯特与记号》这本书是一个长期思索的成果,它同时代表德勒兹思想最重要的部份之一。
[1]B. 思想的意象何谓思想的意象?德勒兹后来在《何谓哲学》(《Qu'est-ce que la philosophie?》简称QPh.) 中下的定义是:「思想对思想自身所给予的意象,它涉及何谓思想(penser),何谓使用思想,在思想中导向(s'orienter)...」(Qph. pp.39-40)。
作为空间的哲学国内外德勒兹思想研究述评
外 语 教 育 研 究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 ResearchVol. 9 No.1Jan. 2021第9卷第1期2021年1月作为空间的哲学:国内外德勒兹思想研究述评李 雪1,田雨祁2(1. 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 150006; 2. 大连理工大学,大连 116024)摘 要: 吉尔·德勒兹的哲学被称为创造概念的哲学,其概念之间互相联结又保持差异,“空间”因此成了德勒兹哲学中各个概念联结的核心观点,也成了其从事哲学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德勒兹学术生涯发展脉络的梳理,分析其空间哲学对于柏拉图传统和康德哲学的回溯与批判,并结合国内外关于德勒兹研究的现状,试图述评并定位其空间哲学在德勒兹整个哲学思想中的地位与意义。
关键词:德勒兹;空间哲学;差异性【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一般课题“公共阐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01slktjdyb-005)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李雪,女,教授,文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哲学;田雨祁,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哲学、西方文论。
0. 引言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 ,1924—1995)被称为20世纪“最具空间感的哲学家”(Buchanan & Lambert ,2005:5),其思想主张影响了包括精神分裂分析、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以及文化研究等诸多理论流派。
德勒兹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概念,在不同的领域之间展开对概念的追踪,以保持差异的方式实现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结。
“空间”即为德勒兹哲学中各个概念联结的核心观点,他不仅为许多有关空间的新概念做出了贡献,而且空间也是他从事哲学、处理文学的最重要手段。
德勒兹用空间的概念对哲学进行了挑战与重构,重新认识美学、伦理学、形而上学、精神分析学、认识论和本体论,重新思考哲学、文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一系列关于康德、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尼采和柏格森等哲学家的书籍和论文,用权力批判来影响这些领域而不是总结他们的思想,以德勒兹式的重读来重申领域内的思想。
《 老无所依》:德勒兹“生成-他者”视野中的银幕诗性
CRITICISM ON FILMSAND TELEVISIONS 影视批评《老无所依》改编自美国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同名小说。
影片于2007年上映,从表面看来,《老无所依》是一部通俗类型片,但其思想内涵却远远超越了通俗影片。
影片标题“老无所依”源自诗人叶芝的诗歌《驶向拜占庭》,与该诗的基调相仿,片中老警官贝尔无处安放的悲凉与无奈情感贯穿全片;而文本作者麦卡锡在小说中所呈现的主旨已超越了老者个体的抑郁、惋惜情绪,其表达的是对整个国家和边境安宁的忧虑。
电影中的多位主要人物都有生存危机感,为现代社会中美国人的脆弱和堕落感到担忧。
一、主人公齐格与摩斯的“男性气概”影片主人公之一安东·齐格是其中富有典型男性气概的代表人物。
在希腊文中,男性气概(andreia)被用来指勇气或勇敢。
本文中所谓典型或通俗的男性气概定义,源于哈佛大学教授曼斯菲尔德的著作《男性气概》,指刚毅、果决、敢于冒险的,具有攻击性的、在与外界交流时坚持自己主张的性别特质。
[1]片中,由贩毒组织雇佣以对抗齐格的另一位杀手威尔斯,曾表示他害怕与齐格正面交锋,因其是“那个无敌的齐格先生。
”他着重突出“齐格先生”的表述,表现出对齐格强大“男性气概”的敬畏。
可以看到,齐格的“男性气概”首先表现为较强攻击性,他的武器是一杆系簧枪,本是屠户屠牛所用,齐格选用这种枪支,体现出其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可以随意夺取。
影片中枪支的广泛使用,也象征着当代美国社会发生了不可逆改变,介于荒野与文明世界之间的田园诗意已不复存在。
此外,影片中有两幕齐格投掷硬币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体现出该角色在游戏和现实生活中皆处变不惊的男性气质。
第一幕场景发生在谢菲尔德的一个加油站,齐格执意要求加油站老板和他玩抛硬币打赌的游戏,幸运的是老板猜赢了硬币,不然他会因此丧命;之后,齐格将硬币作为“幸运物”送给了老板。
在齐格看来,历史是不能被轻易改变的,硬币对于他来说,是在金属外衣包裹下一种真理的象征,他坚定地认为影片可以左右人的命运,这是其遵循的“人生哲理”。
德勒兹的仿像论
为新 的概念 的创 造 ” l 。 。1 德勒 兹在 哲学 、 文化 与文学 、 电影 、 画 、 乐 等多个 领域广 有建 树 , 和柏 拉 图 、 绘 音 他 伯格森 、 尼采 、 宾诺 莎 、 斯 卢克 莱修 乃至康 德 、 格尔 的复 杂缠 绕使 他 的思想被 一种 对差异 的深 刻思 考所 铭 黑
一
、
两 种 思 维 模 式 : 茎 与 树 根 块
在德 勒兹看 来 , 像 的审视 需要 凭借新 的思 维模 式 , 仿 这种 思 维模 式 应 该 以“ 茎 ” 基 础 , 不是 依据 块 为 而 传 统的柏 拉图式 “ 树根 ” 维 。“ 茎” ri m ) 个 概念 是 德 勒兹 善 用 比喻 的标 识之 一 , 是他 采用 的 重 思 块 ( z e这 ho 也 要 论证方 法之一 。正 如 日常生 活 中看到 的马铃薯 或 红薯 之类 的植 物块 茎 和鳞 茎 , 茎 的生 态 学 特征 昭示 块
摘
要 : 勒 兹 论 述 仿 像 的 重 点 不 在 于 仿 像 是 否模 仿 或 再现 客 体 , 关 注 仿 像 自身可 以是 什 么 。他 以 差 异 和 生 成 的 块 德 而
茎式 思 维 跃 出 了表 征 危 机 和 柏 拉 图树 状 思 维 的 旧有 藩篱 , 柏拉 图仿 像 论 的 内部 找 到 突破 口 , 除 原 型 和 摹 本 、 象 和 本 从 去 现
中图 分 类 号 : 1 1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2 3 2 1 )3 12— 5 1 8 9 X(0 0 0 —0 0 0 0
在一般 意义上 , 仿像 (iuarm 首先 意指某 事物 的一 种纯粹 的影像 (m g ) 其次包 含无 实体 的、 面 s l u) m c iae , 表 的、 暧昧不清 的相 似物 ( kns) 伪装 (e bac) 意思 。相 似 而 非实 真 的影像 基 本上 可 以概 括 仿 像原 1 ees或 i sm l e 的 n
德勒兹的本体论与永久轮回——浅析巴迪欧对德勒兹的批判
1 0
德勒兹 的本体论 与永久轮 回
迪欧曾写过一篇悼念德勒兹的文章 ,在文章 中,
巴迪 欧仍然 认 为德勒 兹 是 “ 我们 的 同时 代人 ” ①。
弗 朗西斯 ・ 培根 的绘 画 、普鲁 斯 特和 卡夫 卡 的文 学 、萨德 和 马佐 赫 的写作 、戈达 尔 和安 东尼 奥 尼
即便是在 19 9 7年 ,巴迪欧接 受 H cee出版社 aht t 的编辑 尚德 ( hne) 邀请 而写 作 的 《 勒 兹 : C at r 德
巴迪 欧也是 将 德勒 兹 叫做 “ 论 的战 友” 争 。显 然 ,巴迪 欧认 为德勒兹并非一个激进解放运动 的 先锋 ,反而认为德勒兹十分 “ 古典 ” ,并非 出于 理论上 的 敌 意。那 么 这 背 后 真 实 的原 因是 什
被大众树立为一种追求欲望解放和激进民主的先 锋形象 ,在他 与迦 塔里合 著 的 《 反俄 狄浦 斯》 和 《 千高原》 中,德 勒兹似乎 为我们敞开 了一 种可能 ,即他让我们看到了欲望的异质性 的多元
性 ,看 到 了非 树状结 构 的块 茎 的游 牧式 生成 。于
也逐渐火热起来。在这些研究 中,既有 由衷的赞
Gl s e ue D  ̄ ne t 以 n Pr : r s n e ii s e r cs 16 ,P5 . i l z , i r c e 脚 0 , a s P s s i r t r a e, 9 8 .2 l D e e f e i e e U v sa e d F n
赏 ,也 有刻 薄 的批 评 ,但这 些研 究 大多 数 都将 德 勒 兹归 为一个 后 现代 主义哲 学 家 ,或者 一 个后 结
构主义哲学家,更准确一点,后人更喜欢将之归 为一个带有革命性欲望 的唯物主义者 ,一个试 图
读德勒兹的欲望机器
读德勒兹的欲望机器读书笔记一则,特点是清晰易懂。
《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中的一部分。
德勒兹首先强调无处不在的欲望机器不是比喻性的而是真正的机器,生产性的机器。
无论涉及自然还是人,只存在一个生产过程,不存在相对独立的范围和流程,德勒兹接下来说了生产过程中“过程”这个概念的三个含义。
首先,一切都是生产,有:生产的生产,(行为与激情的生产)、记录过程的生产(作为参照点的分配与参照物的生产)、消费的生产(感官快感、焦虑、疼痛的生产)这么三种,而“过程”指的就是在生产中融合了记录与消费,因而使它们成为同一个过程的不同生产。
其次,不该把人与自然看成对峙的相反的,而是同一个基本事实,即生产者-产品。
德勒兹用了如下的动人语句“人类不是创造之王,而只是一个存在者,他与各种形式的深奥生命或者各种类型的存在者密切联系,他甚至掌管星体与运动的生命,不断的把器官机器插进能源机器中,把一棵树放在体内,把乳房放到口里,把太阳放到他的肛门里(这里是说一德国精神病患者幻象其五脏发挥着与太阳相联系的神圣功能):他永远是这些宇宙机器的管理人”。
第三,所谓过程就不能看成是一个自反目的,它没有自身无限的永恒。
欲望机器是二元机器,遵循二元法则:一台机器总是和另一台机器搭配,期间有着生产流的流动和中断。
如身体里有分泌作用的腺体和其他器官,“每个客体都决定一股流体的连续性,每个流体都决定腺体的破碎化”。
每一台器官机器都根据自己的流动前景、从这台机器流出的能源的角度来阐释整个世界。
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产品/生产”,生产总是嫁接在产品上的某事物,所以欲望的生产是生产的生产。
生产的生产即不断生产产品,把生产嫁接在产品上。
做零活的人把某个东西插进电源插座,或改变水流方向所体验的满足感很少能以违反禁忌的快感来解释,这不过是像一幅名为《机器旁边的男孩儿》中表现的,男孩儿轻易的就将一台小小的欲望机器与一台巨大的技术的社会机器挂钩了。
注意!这个“欲望机器”与“技术/社会机器”的二元关系将是此后文章的主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柏拉图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科研热词 柏拉图 马克思 柏拉图主义 黑格尔 集合论 阿尔法拉比 阿伦特 赫拉克利特 诺斯替 认识论基础 认知 视觉模式 视觉 观照 西方传统文化 莱布尼茨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自然主义 经济共和 神学美学 社会有机体 生态批评 爱情观 法拉比 求真意志 毕达哥拉斯学派 正义问题 正义性 正义价值 桃花源 权力 未成文学说 旁观者眼光 施莱尔马赫 整体主义 数学真理 数学对象 数学实践 数学实在论 数学哲学 政治观 拓扑学 心灵之眼 德国虚无主义 巴尔塔萨 尼采 对话录 城邦正义 图宾根学派 国家现 哲学研究范式 和谐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古希腊 共和 信仰 伊斯兰进路 伊斯兰哲学 亚里士多德 乌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2011年 科研热词 推荐指数 柏拉图 5 亚里士多德 4 西方文论 2 正义 2 希腊哲学 2 中国文论 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 辩证法 1 身体转向 1 谱系 1 语词 1 语言批判 1 语境论 1 话语方式 1 诗言志 1 诗学 1 诗 1 认识 1 解释学 1 西方哲学 1 表现说 1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1 范式转移 1 艺术起源 1 自我 1 美德政治学 1 维柯 1 结构主义 1 神话 1 理想政治 1 现身 1 现代性 1 爱情观 1 浪漫主义 1 永久轮回 1 民族文论 1 民主 1 模仿 1 本体论 1 新柏拉图主义 1 新制度经济学 1 文论研究 1 文学艺术 1 文化研究 1 数学本质 1 数学实践 1 教育 1 摹仿说 1 拓扑学 1 意识形态理论 1 德政之治 1 德勒兹 1
爱欲哲学的命运:从柏拉图到德勒兹
爱欲哲学的命运:从柏拉图到德勒兹摘要“爱欲哲学”肇始于柏拉图对古希腊爱若斯神话所进⾏的哲学化加⼯。
柏拉图依据辩证法把爱欲主体分成灵魂和⾝体,把爱欲客体分成型相与具象,褒灵魂⽽贬⾝体,重型相⽽轻具象,并视“缺乏”为爱欲的结构性本质,标志着爱欲哲学的诞⽣。
后世的西⽅形⽽上学亦步亦趋地继承了他的爱欲哲学。
⿊格尔和海德格尔以“缺乏”为原则组织⾃⼰的爱欲哲学,分别陷⼊了精神分析学所说的“哀悼”和“抑郁症”的魔咒。
德勒兹重拾为柏拉图所贬抑的⾝体爱欲观,把欲望看作⽣产性的,彻底颠覆了柏拉图的爱欲哲学,根本反转了柏拉图所开创的理性欲望路线。
⼀爱欲哲学如何起于神话之镜的青蘋之末?古希腊神学化的爱若斯神话(Eros)和柏拉图哲学化的爱若斯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最为源始的(ursprunglich)考察视⾓,也为我们指明了⼀条由原始宗教通向俗世哲学的思维路径。
在以苏联《神话词典》为底本译编⽽成的《外国神话辞典》中,记载了⼀则关于“爱若斯神”的古希腊神话传说。
爱若斯神是与卡奥斯、⼤地、塔⽿塔罗斯等诸神并列的古希腊最古⽼的神之⼀,与混沌、地神、塔尔塔罗斯同列,被誉为⽣育万物之化⾝,故俗称“爱神”或“春神”。
爱若斯出⾝不确定,或⽈由卡奥斯和天所⽣;或⽈其⽗为乌拉诺斯(或克罗诺斯);或⽈是阿瑞斯和阿佛罗狄忒的⼉⼦。
除此之外,还有⼏种不常见的说法,即认为爱若斯是宙斯和阿佛罗狄忒之⼦,或者是赫尔墨斯和阿佛罗狄忒之⼦,抑或是仄菲罗斯和伊⾥斯之⼦。
传说宙斯在爱若斯出⽣之时想把他杀死在襁褓中,但其母亲阿佛罗狄忒把他藏于密林之中,由母狮喂奶养⼤。
作为春神和阿佛罗狄忒的使者,爱若斯兼具⽀配⾃然界、神和⼈的内⼼世界的神⼒。
他⼿执⾦箭,弹⽆虚发。
凡被其射中之神或⼈,均会在⼼中产⽣爱的情愫,并给他(她)带来或快乐或烦恼、或幸福或痛苦,甚或死亡的情感体验。
因此,爱若斯不仅是男⼥爱情之神,同时也是神与神、⼈与⼈或神与⼈之间的友谊之神。
希腊化时期之后,爱若斯神话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继续其演化。
德勒兹式仿像:真哲人与真智者的柏拉图式二元对待
德勒兹式仿像:真哲人与真智者的柏拉图式二元对待孟亮【摘要】本文对柏拉图真哲人与真智者的二元对待进行德勒兹式阐释.柏拉图以真理为根基评判对真理知识的种种宣称.真哲人居于宣称者等级的顶端而智者被示为作伪.真哲人以绝对真理为知识模型,由于对真理的分有度最高,其知识为绝对真理的优秀摹本;而智者仅为他的模型真哲人的仿像,其对相对真理知识的宣称因此被指斥为没有根基,为仿像.德勒兹则恢复智者差异的权利,赋予仿像永久、切近、临在的在场地位.柏拉图式二元对待也就此被揭示为德勒兹式仿像.【期刊名称】《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6页(P98-103)【关键词】柏拉图式二元对待;真哲人;真智者;真理;分有;德勒兹式仿像;差异【作者】孟亮【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502.232柏拉图在《智者篇》 (The Sophist) 中将智者(sophist)描绘成骗子。
依他之见,智者所拥有的那种普遍知识 (universal knowledge) 无非是表象而非真实。
[1]119 或者用德勒兹的话来说,智者被视为小丑、怪物或萨堤尔(Satyr),自称无所不知,却无凭无据,处处抵牾,甚至自相矛盾。
[2] 63 智者伪称拥有关于真理的知识,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的哲学理念。
如果真理如同柏拉图所说绝对而客观,那么智者的确是在作伪。
第一位智者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有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
”[3]863换一种表达法就是,真理是主观的而非客观的,即便有客观真理,我们也无法得而知之。
很明显,这里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真理,而是真理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对于智者而言,真理的本质是其相对性。
“似乎没有哪一种形式的自证能为真理提供一个绝对的标准。
”[4] 这也正是智者与柏拉图的分歧所在。
与智者不同,柏拉图认为真理是绝对的,真理的绝对性使得柏拉图得以将真理确立为根基 (ground),借此来衡量甄别那些掌握了关于真理的知识的说法,并把持有这些说法的人划分为三六九等。
论德勒兹对尼采“权力意志”评说
论德勒兹对尼采“权力意志”的评说摘要尼采的思想由于他以箴言与诗为载体的独特写作风格,富满了零碎感和矛盾性。
因此,对尼采的解读几乎避免不了对其汪洋自恣之言说的重新组织。
由于尼采思想和写法的特殊性,使任何对其思想内在理路的探幽都依赖于“理论先行”进行重新整理而非像自身解说。
本文结合笔者对德勒兹的两本著作《尼采与哲学》及《解读尼采》的阅读,尝试对德勒兹笔下的“权力意志”进行一番探讨。
关键词:弗里德里希·尼采吉尔·德勒兹权力意志《尼采与哲学》《解读尼采》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弗里德里希·尼采作为西方思想史上最具有颠覆意味和最具争议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由于他以箴言与诗为载体的独特写作风格,富满了零碎感和矛盾性。
因此,对尼采的解读几乎避免不了对其汪洋自恣之言说的重新组织。
对于初入学问之门的人,借助前人的成果来理解尼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由于尼采的思想和写法的特殊性,任何对其思想内在理路的探幽可以说都依赖于明确地引入自己的解释框架来对尼采的思想进行重新整理,而非像解释诸如康德那样隐藏在他的框架下提出自身的解说。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诸多的二手解读中含菁咀华,另一方面也要对这一二手解读本身进行批判性重思,了解该解读的解释力。
本文结合笔者对吉尔·德勒兹的两本著作《尼采与哲学》及《解读尼采》的阅读,尝试对德勒兹笔下的“权力意志”进行一番探讨。
首先,我们得了解尼采与德勒兹的关系以及作为一个“超验经验主义”哲学家德勒兹的基本思想。
作为德勒兹灵感的主要来源,尼采思想对他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通过解释尼采来挑战当时占支配地位的话语。
如《尼采与哲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反对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黑格尔哲学。
二是挪用并激活尼采各种主题以实施发展自己的批评计划。
如与加塔利合作的《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症》就是通过激活尼采的主题来批判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资本主义。
而使他的思想产生广泛影响的著作《尼采与哲学》,又是以他在尼采启发下形成自身哲学框架后对尼采体系进行重新整理的解读。
被放逐的身体:作为始源的柏拉图“灵魂论”
被放逐的身体:作为始源的柏拉图“灵魂论”钟芝红【摘要】柏拉图在《理想国》《斐多篇》和《美诺篇》提出“灵魂论”,其中灵魂不朽论与灵魂净化说探讨了身心二元论与理性的至高无上性.“身体”作为被遮蔽的存在,始终被置于与灵魂并不对等的位置上.直到西方现代“身体美学”的兴起,身体实现了从客体到主体的重新建构,经过了由低级到平等的历史转向,身体不再是传统西方哲学中被忽略的部分,而是有了与灵魂相等的地位,由此有了不可或缺的存在意义.【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15)011【总页数】6页(P72-77)【关键词】身体;灵魂;不朽论;净化说【作者】钟芝红【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3柏拉图的“灵魂论”对后世产生直接而深刻的影响,重灵魂轻身体、灵魂身体二元论成为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传统。
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身体在历史书写中一直处于被放逐与遮蔽的状态。
柏拉图的灵魂论,主要从“灵魂不朽论”与“灵魂净化说”出发,集中探讨了灵魂的高尚属性,而身体意义,始终作为与可知世界对立的可见世界的低级存在而被流放。
从泰勒斯首次提出“灵魂”概念后,“灵魂”即成了古希腊哲学一脉相承的重要话题。
作为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的柏拉图,延续亚里士多德关注灵魂的传统,对其进行过严肃的讨论。
“灵魂不朽论”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理性、激情与欲望的灵魂在《理想国·国家篇》,柏拉图探讨了“灵魂”,他认为灵魂由三部分组成,即“理性”“激情”与“欲望”:“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可以称之为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是人们用以感觉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可以称之为心灵的无理性部分或欲望部分……激情,亦即我们借以发怒的那个东西”[1]168。
理性是用来思考的,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也是柏拉图灵魂不朽论的核心;作为理性的辅助者,激情处于理性与欲望的中间地带,柏拉图认为激情“在灵魂的分歧中它是非常宁愿站在理性一边的”[1]168。
德勒兹
德勒兹(1925~1995),是法国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家,1944年,他进入巴黎索邦大学攻读哲学,大学毕业后,他一直在中学任教,1957年,他到巴黎索邦大学工作,教授哲学史课程,三年后,他到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成为一名专职研究人员,1964年,在里昂大学被任命为哲学教授,1969年,他转到巴黎万森大学任教,1987年退休。
他的思想轨迹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哲学史的研究,他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休谟、尼采、伯格森、康德等,这些哲学家对他来说具有共同的东西,“一切都趋向斯宾诺莎-尼采的巨大同一性”。
在这个阶段,对休谟的研究标志着其哲学研究生涯的开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体现了这种研究的成果,尼采探寻哲学新的表达方式,德勒兹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哲学与尼采》标志其哲学史研究的巅峰。
如果说第一阶段主要是对哲学家的研究,那么第二阶段可以说是真正意义的“做哲学”,《差异与重复》奠定了其思想基础,因为他首次提出了自己的重要概念,并展开自己的问题平面(如何使差异差异化)。
在这个阶段,德勒兹与伽塔里是分不开的,他们两个的思想更像两条溪流相汇合,形成一个“合流”,因而很难分辨哪些是德勒兹的思想,哪些是伽塔里的思想,在1988年的一次谈话中,德勒兹本人坦诚的承认如果没有伽塔里,那么这个阶段不会开始,也不会有所收获。
他们合写了《反俄狄浦斯》和《千高原》,这两部书为他们赢得世界范围内的荣誉,奠定了他们的国际地位。
第三个阶段主要是关于艺术、绘画,电影、建筑、雕塑等成为德勒兹的研究对象,从表面看,这是艺术方面的著作,但实际上是一些哲学著作。
他用艺术表达哲学思想,沟通哲学与非哲学两个不同领域,从而取消了他们之间的界限。
德勒兹在这一阶段所做的工作就是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废除哲学在其他学科的基础地位,认为哲学与艺术、科学没有高低之分。
“艺术、科学和哲学处于一种动态的关系中,每一个学科不得不向其他两个学科以自己的方式作出响应”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的知识,在他看来,哲学概念包含一些组成要素,这些组成要素构成了概念的艺术和科学的维度。
论时间的第三综合在德勒兹形而上学中的作用——以德勒兹的柏拉图阐释为线索
基 金项 目:教 育部人 文社会科 学研 究青年基金项 目(16YJC72Ooo1);中央 高校基本科 研 业务 费专项
资金 资助 项 目(NKZXB1475)
作者简 介 :安靖 ,南开大学哲学 院讲师 ,哲学博士is syntheses du temps) 是 德 勒兹 哲 学 中的一 个 极 为 重要 的理 论 ,而 三 重综 合 中 的第 三综 合在 德 勒兹 的哲 学体 系 中发 挥着 什 么样 的作用 又是 这 一理论 中最具解 释 难 度 的 问题 。在 直 面 这 一 问 题 的 现有 研 究 中 ,有 的认 为 三重综 合 理论对 应 着德 勒兹 的个 体~ 微 5Y/分化 (indi—diff6rent/ciation)理 论 ,而 第 三 综 合 所 展 现 的 正 是 个 体 化 的 内 强 时 间 性 (temporalit6 intensive)①;有 的认 为三重综合 理 论 对 应 着 德 勒兹 的能 力 学说 ,而第 三综 合 所 展 现 的 正 是 与 先 验 思 想 对 应 的 理 念 时 间 性 (temporalit6 id6elle)②;还 有 的认 为 第 三 综 合 是 使第 一 综 合 和第 二 综 合 发 生关 系 的 中介 ,正 如 康德 的先 验想 象力 充 当 了感 性 与知 性 的联结 中 介 ,以及 斯 宾 诺 莎 的实 体 充 当 了不 同属 性 之 间
在 尼采 、海德 格 尔 等 形 而 上 学 的批 判 者 那 里 ,上述 第二 种形 态 的形 而上 学 ,亦 即神 学 又被 称为 “柏 拉 图 主 义 ”②,因为 它 的 基 本 架 构 实 际 上来 自柏 拉 图 的理念 论 :首 先 ,神对 应着 柏拉 图 的理 念 ,特别 是 最 高 理 念 “善 ”,它是 一 切 感 性 世界 中的有 限存 在 者 得 以存 在 的原 因 。其 次 , 神 和柏 拉 图的理 念一 样是 超越 于感 性世 界 之外 的 ,这 就 意 味着 它 是 一 切存 在 者 的超 越 因而 非 内在 因 (cause immanente)。最 后 ,一 切 有 限 存 在者 ,就 它们 以神 为超 越 因而 言 ,都 像 复制 品模 仿 原 型相 那样 重 复 了神 的绝对 同一 性形 式 。尽 管如 此 ,有 限存 在 者 所 进行 的这 种 重 复始 终 是 不完 满 的 ,因为它 们 的 同一 性形 式是 时间性 的 、 非永 恒 的 。在 尼 采 和海 德 格 尔 的 影 响 下 ,德 勒 兹对 这种 作 为柏 拉 图主义 的神 学形 态 的形 而上 学 同样 持 否 定 态度 ,而 且他 明确 做 出了一 个 尼 采 式 断 言 :现 代 哲 学 甚 至未 来 哲 学 的任务 就 是 颠 倒柏 拉 图 主 义③。 因 此 ,德 勒 兹 本 人 的 形 而 上学不 会 是神 学 。
德勒兹与廓落
德勒兹与廓落作者:张先广来源:《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11期引言:廓落的谱系廓落概念的意象性赋予了它丰富的哲学内涵和包孕性。
笔者近几年在从事间性论方面的探索时,曾言及老子的玄牝意象、佛学的结界概念、英国皇家植物园所展示的名为“蜂巢”的艺术品(该艺术品具有反环境的意味和神话性符号的品质),以及捷克裔媒介哲学家弗卢瑟所称谓的全球超级脑的概念,并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它们跟廓落概念的暗合之处。
时至今日,“廓落是间性的柏拉图式的对等词”这一观念已深植于笔者之心,并渐已成为间性研究界的一个共识。
对德勒兹著作中显现和隐藏的廓落概念进行梳理、解蔽、引申和发挥可谓顺势之举。
概略地说,廓落概念在德勒兹的著作中关涉混沌宇宙论、发生论、脑哲学、心灵哲学等。
这些理论或哲学跟道家与佛学思想有着令人惊异的相通之处。
作为一个入手处,廓落概念能使比较研究别开生面。
确切地说,廓落是一个起筛滤作用的间性机器(这里指的是莱布尼茨意义上的机器)或者说间器,兼有接受和创造两方面的功能。
在这个意义上,它兼备《易经》中乾(the Creative)、坤(the Receptive)两卦的卦义,但更侧重坤卦的一面。
廓落:混沌与宇宙的分际英文版的《褶子》一书艰涩难啃,德勒兹研究界有将此归咎于康利(Tom Conley)的翻譯不可靠之倾向。
多数学者觉得此关无法通过,就此放弃。
极个别学者志在必得,为此捡起了法语,其实终极的密钥是廓落这个概念。
标题为《什么是事件?》的第六章不足八页,高度凝缩,严谨备至,颇能体现德勒兹的根器与功力。
字里行间,给人以柏拉图—莱布尼茨—怀特海三位一体之感。
德勒兹在开篇处写道:“事件产生于混沌,产生于处于混沌状态的多(multiplicity),条件是要有一种筛子介入。
”这里的“筛子”(screen)是廓落的对等词之一。
换言之,廓落是事件生发于混沌的介质。
[1]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实体是事件,思想本身也是事件,事件的语法载体是动词不定式。
德勒兹_柏拉图与幌相
* Deng Gang (dgvoila@) est doctorant à l’Université Paris I Panthéon-Sorbonne et prépare une thèse sur la philosophie de Henri Bergson.
邓刚 (dgvoila@) 目前系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Deng Gang, traducteur
-3-
Deng Gang : «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 Deleuze en chinois »
翻译之中所遇困难颇多 第一,诸多名相殊为难译,汉语中实无对应之词。以 (le simulacre) 为例,中文实无完全对应之术语。权且译之,加按语或译注对概念 加以补充说明,或在译名之后加括号,注明该词法文原文。 第二,诸多同词根之法语词,在汉译中无法唤起相似之意义关联。 例如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la justice, le juste ; prétendre, prétendant, faux prétendant, 中文无变位、无变格、 无词尾变化,完全无法再现此类同一词根诸词之内在关联。故,翻 译中必有意义之流失。 此翻译之尝试,故不足之处颇多,有待读者批评与改进之。
-2-
TRAHIR
Difficultés de la traduction
Il y a d’abord les termes qu’on ne peut pas trouver dans la langue chinoise. Dans la traduction d’une langue vers une autre, il y a toujours des mots dont on ne peut traduire le sens exact, puisqu’il n’existe pas du tout dans l’autre langue. Cela est particulièrement vrai dans le cas de deux langues qui se sont développées indépendamment l’une de l’autre. La langue chinoise est à cet égard un « étranger » pour l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 Par exemple, la traduction du terme « simulacre » que l’on retrouve dans le titre m’a longtemps posé problème. J’ai finalement décidé de le traduire par « huangxiang », un néologisme qui évoque au lecteur chinois un sens étranger et distant : « huang » suggère un sens très proche de « simulacre », et ce mot évite qu’on le comprenne vulgairement.
差异与重复:德勒兹论拟像
Difference and Repetition:Deleuze’s discussions on
Simulacrum
作者: 董树宝[1]
作者机构: [1]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北京100144
出版物刊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4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 拟像;差异;重复;永恒回归;理念
摘要:在法国当代哲学史上,德勒兹占据着非比寻常的位置,他重新审视了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一再遭受压抑的拟像,让拟像与影像、摹本、重影、幻像、映像纷纷登上在他的“哲学剧场”,演绎了一场场拟仿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戏剧,由之开启了“颠倒柏拉图主义”的伟大事业。
在颠倒柏拉图主义的过程中,拟像是他重新思考柏拉图主义的出发点,是他对柏拉图主义进行分析的聚焦点,他经由克罗索夫斯基的尼采研究与现代主义作品,并从尼采的永恒回归与强力意志的视角重新审视了拟像问题,以“制造差异”为己任,否定了原本与摹本、原型与复制之间的等级结构,消解了同一性和相似性,肯定了拟像的力量,把拟像变成他的内在性哲学的重要问题域之一。
在貌似反柏拉图主义的面具下,他实现了对柏拉图主义进行颠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基于差异的内在性理念,由之更新或完善了柏拉图主义,为现代哲学和拟像理论开辟了新径。
德勒兹
d-3. “意象”是突破,瓦解概念范畴的既 定范围和框架的力量(force) → “意象”作为“思想”的 “外部” ( “我们消失在风景之中”
——塞尚)
d-4. “意象”自身的“逻辑” 《感觉的逻辑》 《电影1&2》
e. “哲学-戏剧”(philosophy-theatre) e-1. 康德:理性就是追求 完备性(completeness), 系统化(systematization), 就是追求 “终极的解释”(ultimate explanation)
它與「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ete) 的 區別在於:具象音樂注重以大段的原始 錄音為音樂中心;不一定要掩飾原始材 料出處,反而注重在聽人們週圍的各種 聲響和其由組合拼疊而生出的趣味。調 變和混音在具象音樂裡佔次要地位。而 電子原音音樂則可能會把原始材料變化 到你完全聽不出是 acoustic 而誤認為是 純電子音樂的地步
Jean-Claude Risset: “意境派”大师
作品2:Elementa(2001): Invisible Irène-(1)
Jean Michel Jarre: electronica才子
作品3:(1997)oxygene7-13(8)
Bernard Parmegiani “宇宙诗学”
作品4:La creation du monde (the creation of the World) (2000) (4)-Lumière(light)
Air: 浪漫电音
作品5:Moon Safari (1998) -(3)All I need
Michel Redolfi “水下世界”
作品6:Underwater music: (28)sea creature
德鲁兹的反柏拉图主义哲学
德鲁兹对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解构”——— 他试图证明“柏拉图主义本身已包含了反柏拉图 主义的因素”, ①“只需要把隐藏在柏拉图学说中 的 (破坏性) 因素揭示出来就足以推翻柏拉图主 义”。②在他看来 ,问题就在于柏拉图所说的“模 仿”。例如 ,按照柏拉图的逻辑 ,红色的东西必然 以某种方式与一般的“红”或红的理念相对应 ,确 切地说 ,前者分有或模仿了后者 ,或前者是后者的 表象 。显然 ,柏拉图的理念论不仅假定了理念与 表象的区别 ,也假定了两者的对应关系 。德鲁兹 相信 ,柏拉图所说的理念是子虚乌有的 ,因而理念 与表象的差异和对应也都是不存在的 。德鲁兹也
我们不妨先看看德鲁兹是如何直接“解构”柏 拉图的学说的 。众所周知 ,柏拉图哲学的一个基 本内容是它的理念 (idea) 论或形式 (form) 说 。柏 拉图的理念论是以对本质与现象的区分为基础 的 ,他所说的本质是理念世界 ,而他所说的现象是 可感知的世界 (如物质世界) 。在他看来 ,惟有理 念世界才具有绝对而永恒的真实性 ,而可感知的 世界只不过在一定程度上“分有”了其真实性 ,且 充其量是其“复本”(copies) 。柏拉图进而把复本 区分为好的复本和坏的复本 :好的复本与理念仍 有内在的相似性 ,而坏的复本仅仅与理念有外在 的 相 似 性 。他 又 把 坏 的 复 本 称 为“模 仿 ” (simulacra) 。如此说来 ,柏拉图心目中的世界有 三重结构 ,即理念 、理念的复本和复本的模仿 。当 然 ,最重要的或根本的是理念与理念的复本及复 本的模仿的区别 ,而相对于理念来说后两者的区 别已无关紧要了 。
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欲望哲学:从“机器”到“装配”
德勒兹和加塔利的欲望哲学:从“机器”到“装配”
李方明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3(23)1
【摘要】在德勒兹和加塔利看来,精神分析学派错误地将欲望理解为负罪或匮乏,他们以一种主观预设的方式遮蔽了欲望内部的真正本质:关联性和生产性。
为了彻底反拨精神分析对欲望的戕害,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了一种“非匮乏”的欲望哲学——精神分裂分析。
“机器”和“装配”是二人欲望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机器”以打破界域的方式使欲望从稳定的表征体系中解放出来,而“装配”则在更深的容贯性平面上将欲望导向更积极的内在性生产。
厘清德勒兹和加塔利欲望哲学的问题场域,梳理二人从“机器”到“装配”的思想流变,这对于我们反思精神分析对欲望思考的不足、理解当代法国哲学的欲望之思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11页(P99-109)
【作者】李方明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65.59
【相关文献】
1.论德勒兹和加塔里的“欲望机器”
2.德勒兹与瓜塔里"欲望机器"在技术官僚资本主义下的解辖域化问题
3.德勒兹和加塔利精神分裂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4.于
克斯屈尔的动物理论——从海德格尔到德勒兹和加塔利5.“翻译间性论”:基于德勒兹和加塔利哲学概念的阐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fin de traduire le texte et faire de Deleuze un locuteur chinois, j’ai essayé d’inventer des mots et des expressions. Comme un proverbe chinois le dit – et c’est ce que j’ai fait –, il faut « lancer une brique pour inciter les autres à sortir leur jade ». J’attends toujours sincèrement les critiques du lecteur et surtout de meilleures traductions de Deleuze à venirultés de la traduction
Il y a d’abord les termes qu’on ne peut pas trouver dans la langue chinoise. Dans la traduction d’une langue vers une autre, il y a toujours des mots dont on ne peut traduire le sens exact, puisqu’il n’existe pas du tout dans l’autre langue. Cela est particulièrement vrai dans le cas de deux langues qui se sont développées indépendamment l’une de l’autre. La langue chinoise est à cet égard un « étranger » pour les langues indo-européennes. Par exemple, la traduction du terme « simulacre » que l’on retrouve dans le titre m’a longtemps posé problème. J’ai finalement décidé de le traduire par « huangxiang », un néologisme qui évoque au lecteur chinois un sens étranger et distant : « huang » suggère un sens très proche de « simulacre », et ce mot évite qu’on le comprenne vulgairement.
* 翻译邓刚 (dgvoila@).
Ensuite, il y a des groupes de mots qui viennent d’une même racine dont ont ne peut trouver de mots chinois évoquant le même sens au lecteur. Par exemple, «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 « la justice, les justes » ; « prétendre, prétendant, faux prétendant ». La langue chinoise est une langue sans déclination et sans conjugaison. Elle ne peut pas fournir de mots pour exprimer la nuance et la liaison des significations entre des mots comme «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Mais j’ai essayé de les traduire à partir d’un même mot chinois, comme 不可分有者 (l’imparticipable), 被分有 (le participé), 分有者 (le participant), ici c’est 分有 « fenyou » (« fenyou » veut dire participer, partager) qui sert de fondement pour ces trois mots.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Gilles Deleuze en chinois
Deng Gang*
Présentation par le traducteur
J’ai traduit le texte intégral de « Platon et le simulacre », le premier texte en appendice à Logique du sens, Éditions de Minuit, 1969, pages 292 à 307.
TRAHIR
Première année, juin 2010
Deng Gang : «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 Deleuze en chinois »
译者简介 此文系《柏拉图与幌相》 (Platon et le simulacre) 全文之汉译, 出自于《意义之逻辑》一书292-307页。 本人有幸以此译文参加“翻译德勒兹”的计划,德兹勒作为当今法 国、中国乃至全世界知识界不可忽视之重要人物,业已对中国思想 文化界有所影响。 本人选译此文,首在于此文系德勒兹对古希腊大哲柏拉图之解读, 以及德勒兹版之“对柏拉图主义之逆转”。德氏此文之解读,实有 独辟蹊径,发人深省之处。柏氏之两分法,其旨在于挑选,在于存 “真”去“伪”,岂非某种“正名”?于此,似可见柏拉图与儒家 隐隐相通之处。其殊在于,柏氏之法,重在去伪;孔氏工夫,唯在 求真。
* Deng Gang (dgvoila@) est doctorant à l’Université Paris I Panthéon-Sorbonne et prépare une thèse sur la philosophie de Henri Bergson.
邓刚 (dgvoila@) 目前系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Deng Gang, traducteur
-3-
Deng Gang : «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 Deleuze en chinois »
翻译之中所遇困难颇多 第一,诸多名相殊为难译,汉语中实无对应之词。以 (le simulacre) 为例,中文实无完全对应之术语。权且译之,加按语或译注对概念 加以补充说明,或在译名之后加括号,注明该词法文原文。 第二,诸多同词根之法语词,在汉译中无法唤起相似之意义关联。 例如 l’imparticipable, le participé, le participant ; la justice, le juste ; prétendre, prétendant, faux prétendant, 中文无变位、无变格、 无词尾变化,完全无法再现此类同一词根诸词之内在关联。故,翻 译中必有意义之流失。 此翻译之尝试,故不足之处颇多,有待读者批评与改进之。
邓刚,译者
-4-
TRAHIR
译稿 德勒兹:柏拉图与幌相
吉尔·德勒兹*
倒转“柏拉图主义”,这意味着什么?尼采将此视作其哲学的任 务,或者说,一切未来哲学的任务。这一表达想要说的仿佛是:取 消本质世界和表象世界。然而,持这种看法的并不限于尼采。对本 质和表象的二重对立的指控,可以上溯到黑格尔,甚至上溯到康 德。如果说尼采只是重复同样的事情,这是相当可疑的。况且, “倒转”这一表述,显得过于抽象:这使得柏拉图主义的动机处于 阴影之中(按:动机未能得到澄清)。相反,倒转柏拉图主义,这 意味着,使这种动机昭然若揭,“围猎”这一动机——就如同柏 拉图“围猎”智者。
换用更具普遍性的术语,理念论的动机,应该在选择、挑选的意志 这一侧来加以寻求。就是去形成差异 (Il s’agit de faire la différence)。区分“物” (chose) 与“象” (image),原本 (l’original) 与复本 (la copie),模本 (le modèle) 与幌相 (le simulacre) [复本与幌相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合法的模仿,而后者是不合法的 模仿。前者是真正地分有了理念,而后者仅仅在表面上看似相似而 已。而德勒兹的全部工作,在于为后者恢复名誉。幌相,顾名思 义,只是一个幌子。我们将 simulacre 翻译为幌相。实际上, 这也 让我们联想到孔子所说的乡愿,而这里的 faux prétendant, simulacre 与之有相似之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将 faux prétendant 译为乡愿。]。但是,所有这些表达本身有意义吗?只有当我们区 分 (division) 法为参照时,柏拉图的计划才显得象是真的。因为, 这一方法,并非辩证法的一个程序。区分法将辩证法的全部力量聚
J’ai choisi ce texte, parce qu’il s’agit de la lecture deleuzienne du platonisme et du « renversement du platonisme ». Selon Deleuze, le motif de la théorie des Idées doit être cherché du côté de la sélection : il s’agit de faire la différence entre « la chose » et « l’image », « l’original et la copie », etc. N’est-ce pas aussi une sorte de « Zheng Ming » (justifier les noms, rendre les noms conformes aux idées des noms) de Confucius ? On peut voir là la possibilité de trouver quelque chose de commun entre Confucius et Platon. Mais l’écart est évident : ce qui importe pour Platon, c’est d’éliminer les « faux prétendants » pour trouver le vrai ; pour Confucius, ce qui importe d’abord, c’est d’être « le vrai prétendant », par des exercices politiques et mora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