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稿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稿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说课稿

应用举例说课稿

评委老师们:您们好!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谨此请在座的评委老师们指导。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级教科书数学下册第二十七章2.2节“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的第一课时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它们分别是: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已经学过了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判定方法及性质,在此基础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应用,初三学生在思维上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应用数学意识,在心理特点上,则更依赖于直观形象的认识。

学生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性质的过程中,已经充分体验了观察、测量、画图、数学建模等活动,经历了在操作过程中探索性质的过程,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同时在活动中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具备了一定的主动参与、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通过本节的学习活动,将进一步培养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新课改的精神在于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要求以及本节课的内容与结构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进一步巩固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解决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等一些实际问题。

2、情感目标

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有关相似三角形的数学模型,进一步;了解数学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观察、归纳、建模、应用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计算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

教学重在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够主动认知,富有创造力,使得学生的潜力得以充分的发挥,因此把它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相似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灵活运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过程中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把它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在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使得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合作中能够获得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教法与学法的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达到本节课所设定的目标,我就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和实验操作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手段,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合发挥,创造既有创造性挑战性又有趣味性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探究、调查。

学法指导:新课改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积

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画一画,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2、回顾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1)定义 (2)定理 (3)判定定理一(边边边) (4)判定定理二(边角边) (5)判定定理三(角角) 3、相似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的比相等 (二)、提出问题 问题1:利用三角形相似,如何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和高度的问题? 问题2:文化广场上国旗杆的高度是多少你知道吗?你有什么方法测量?

方法一

的原理,在金字塔影子的顶部立一根木杆,借助太阳光线构成两个相似三角形,E D A E

B C A B D

C F

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

如图,如果木杆EF 长2 m ,它的影长FD 为3 m ,测得OA 为201 m ,求金字塔的高度BO.

解:因为太阳光是平行光线,因此

∠BAO=∠EDF

又∠AOB=∠DFE=90°

∴△ABO ∽△DEF

思考:

1)如何测出OA 的长?

2)木杆不放在A 点可以吗?

3)木杆能斜放吗?

4)通过这道题你能总结到什么呢?

问题4:如图,为了估算河的宽度,我们可以在河对岸选定一个目标P ,在近岸取点Q 和S ,使点P 、Q 、S 共线且直线PS 与河垂直,接着在过点S 且与PS 垂直的直线a 上选择适当的点T ,确定PT 与过点Q 且垂直PS 的直线b 的交点R.如果测得QS = 45 m ,ST = 90 m ,QR = 60 m ,求河的宽度PQ.

FD OA EF BO =∴

解:

(三)课堂练习

如图,如何测量高楼的高度H ?请利用相似的相关知识思考问题

P P PST PQR ∠=∠?=∠=∠,90 PST PQR ∽△△∴ST QR PS PQ =∴90

60)45(90906045=?+=?=+=+PQ PQ PQ PQ PQ ST QR QS PQ PQ 解得,即

(四)总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的长度和高度。

方法可以有:

立标杆、目测、利用太阳光的影子、利用镜子

四、教学评价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是否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所给的条件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是否能够在活动中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发现结论。为此,我主要采用了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并利用多元化评价,让评价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也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解三角形 说课稿(优.选)

高中 数学 编号:__5__

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说教材文稿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教材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数学《解三角形》专题。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九个视角来进行说明. 一、说课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一)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初中已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函数,我们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运用它们可以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2)通过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一些应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3)通过学习提高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和获取知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敢于创新的精神. (2)认识数学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发展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体会理论来源于实践并应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内容标准: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是两个重要定理,即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以及这两个定理在解任意三角形中的应用.这两个定理是学习有关三角形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它进一步揭示了三角形的边角之间的关系,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新课改要求我们进行课程开发和整合,这就需要我们走出教材,要想走出教材我们就要先走入教材,吃透教材。第二方面说教材

三角形说课稿

《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时《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地位:本节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这部分知识学习为以后学习梯形的面积、组合图形的面积、圆的面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以及在第三学段几何图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因而,本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编排加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一方面启发学生设法把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经会计算面积的图形,另一方面主动探索研究的图形与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从而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不是直接把公式告诉学生。这样既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材中的插图给出了转化的操作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来源,同时渗透转化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的教学内容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能够应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推理、概括的能力,体会转化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红领巾、交通警示牌等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为了把握本节课的重点,放手让学生利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进行拼摆活动,在操作中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难点: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对于难点的突破方法是让学生应用拼摆的方法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解释拼摆的过程。让学生在解释中,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和原来三角形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与生活经验,但是在知识和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空间想象能力不够丰富,虽然在学习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时,对图形的转化、公式的推导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基础、能力差别比较大,

解三角形说课稿

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说课稿 魏步国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函数等知识之后安排的,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重要定理,该内容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也就是说本节内容是在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和前面的“向量”相关内容基础上构建起来的,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在实际运用中相对比其它知识更多,对思维训练而言也是很有价值的。教学重点是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运用;难点是利用正弦定理判断解的个数及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2、学生分析:授课对象为高三班的学生。对数学不太感兴趣。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函数、向量基本知识和正弦余弦定理有关内容,但是本课综合性强,学生虽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不强,创造力较弱,看待与分析问题不深入,知识的系统性不完善,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学生学习方面有一定困难。根据这些特点,我采用与新课标要求相一致的新的教学方式,即活动式的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 二、教学所用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实在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依托所进行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因而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书本或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的结论,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这样的观点,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下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认知冲突,通过协作与会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教学实践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高考试题练习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 1.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 ) A.α>β B.α=β C.α+β=90° D.α+β=180° 2.在200米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为30°、60°,则塔高为…..( ) A. 3 400 B. 33400米 C. 2003米 D. 200米 3.在?ABC 中, 已知sinA = 2 sinBcosC, 则?ABC 一定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如图,△ABC 是简易遮阳棚,A 、B 是南北方向上两个定点,正东方向射出的太阳光线与地面 成40°角,为了使遮阴影面ABD 面积最大,遮阳棚ABC 与地面所成的角为……………….( ) A C D B 阳光地面 A.75° B.60° C.50° D.45° 5.台风中心从A 地以20 km/h 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离台风中心30 km 内的地区为危险区,城市B 在A 的正东40 km 处,B 城市处于危险区内的时间为…………………………………..( ) A.0.5 h B.1 h C.1.5 h D.2 h 6.在△ABC 中,已知b = 6,c = 10,B = 30°,则解此三角形的结果是 …………………( ) A 、无解 B 、一解 C 、两解 D 、解的个数不能确定 二、填空题 7. 甲、乙两楼相距20米,从乙楼底望甲楼顶的仰角为60°,从甲楼顶望乙楼顶的俯角为30°,则甲、乙两楼的高分别是 8.我舰在敌岛A 南50°西相距12nmile 的B 处,发现敌舰正由岛沿北10°西的方向以10nmile/h 的速度航行,我舰要用2小时追上敌舰,则需要速度的大小为 9.有一两岸平行的河流,水速为1,小船的速度为2,为使所走路程最短,小船应朝_______方 向行驶. C D 12 A B D 6045 0 m o o 10..在一座20 m 高的观测台顶测得地面一水塔塔顶仰角为60°,塔底俯角为45°,那么这座塔的 高为_______.

解直角三角形说课稿

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说课案) 授课教师:高要市河台镇初级中学吴振潮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 一、说教材 本节课属《解直角三角形》的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在学生归纳了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它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另外由于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较广泛,所以学生熟练掌握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它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二、说教学目标 由于本节课为第一课时,主要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同时解决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所以三维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只要体现在:(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弄清楚解直角三角形的含义,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使学生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与社会实践,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发现科学的奥秘和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教法,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教师教会学生是如何学习,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节课通过复旧运新学生让主动探究得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并通过探讨得出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克服困难与障碍,发展了自己的思维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使他们的智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让每一个学生以研究者的方式研究几何,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作地位。 五、说教学程序

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集背11.1.1三角形的边说课稿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王启财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材、人教版、初中几何、第十一章、第一节、三角形的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分析、教法学法分析、过程设计、教 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本节“三角形的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中第一课时的内容,教材中主要介绍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基本要素;三角形的分类和角形三边关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从基础知识方面看,它既是小学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回顾和延伸,又是后面学习三角形三线、性质、内外角及多边形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2)从基本技能方面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能让学生初步体验数学当中分类讨论和转化的思想;对提高学生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二、学情分析有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学生已经接触过三角形(如:三角形的内角和、面积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认知能力角度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因素:从知识角度看: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难度较大,对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带来了困难,从认知能力角度看:由于年龄、心理特点,初一的学生思维尽管活跃、敏捷;却缺乏冷静,深刻,因而不够严谨,缺乏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目标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教材的地位

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并学会应用它们经历有关的计算、证明;养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良好习惯,善于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方面:在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从具体、形象、直观的认识,到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表达。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经过创设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积极参与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的重难点:根据本节课教材的作用和地位、学情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发现和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应用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推行的“三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的教法重在突出活动的组织与方法的指导,为学生搭建参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本节课我采用三分课堂教学模式、启发点拨的教学方法。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

最新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某人向正东方向走x km后,他向右转150°,然后朝新方向走3 km,结果他离出发点恰好 3 km,那么x的值为() A.3B.2 3 C.23或 3 D.3 2.已知船A在灯塔C北偏东85°且到C的距离为2km,船B在灯塔C西偏北25°且到C的距离为3km,则A,B两船的距离为() A.23km B.32km C.15km D.13km 3.已知△ABC的三边长a=3,b=5,c=6,则△ABC的面积是() A.14 B.214 C.15 D.215 4.两座灯塔A和B与海洋观察站C的距离都等于a km,灯塔A在观察站C的北偏东20°,灯塔B在观察站C的南偏东40°,则灯塔A与灯塔B的距离为() A.a km B.3a km C.2a km D.2a km 5.已知△ABC中,a=2、b=3、B=60°,那么角A等于() A.135°B.90° C.45°D.30° 6.一船向正北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上,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上,则这艘船的速度是每小时() A.5海里B.53海里 C.10海里D.103海里 二、填空题 7.(2010~2011·醴陵二中、四中期中)已知A、B两地的距离为10km,BC两地的距离

为20km,经测量∠ABC=120°,则AC两地的距离为________km. 8.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在一岸边选定两点A,B,望对岸的标记物C,测得∠CAB=30°,∠CBA=75°,AB=120 m,则河的宽度是__________. 9. (2011·北京朝阳二模)如图,一艘船上午在A处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30°处,之后它继续沿正北方向匀速航行,上午到达B处,此时又测得灯塔S在它的北偏东75°处,且与它相距42n mile,则此船的航行速度是________n mile/h. 三、解答题

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1.1.2 余弦定理 说课稿

高一数学必修五说课稿 1.2 余弦定理(说课稿) 本节课是高中数学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二节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有余弦定理的公式,余弦定理公式的简单应用。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课。 一地位与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三.目标与重难点 四.学法指导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七.作业布置 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正弦定理知识之后,也就要求学生类比正弦定理的学习,学会公式的优化选择。学生在证明余弦定理时和向量的数量积产生联系,在应用向量知识的同时,使学生体会三角函数、正弦定理、向量数量积等多处知识之间的联系. 二.学情分析 我们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能力还处在比较稚嫩的阶段。不过他们刚学习完正弦定理的知识,知道正弦定理公式的推导是从直角三角形这个特殊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推导,知道正弦定理是应用时解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来学习余弦定理。 三.目标与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以及学生的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余弦定理的两种表示形式及证明余弦定理的向量方法,并会运用余弦定理解解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并通过实践演算掌握

运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3.情态与价值:培养学生在方程思想指导下处理解三角形问题的运算能力;通过三角函数、余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关系,来理解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 重点:余弦定理的应用. 难点: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的过程及其应用。 四.学法指导:首先研究把已知两边及其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进行量化,也就是研究如何从已知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计算出三角形的另一边和两个角的问题,利用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容易地证明了余弦定理。从而利用余弦定理的第二种形式由已知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三角形的角. 五.设计思想主线: 本节课是一节公式定理课,我设计的主线是: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通过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类比正弦定理的学习,利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决解三角形中的常见问题,掌握公式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情境,将课本中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植入到身边的生活背景中, 利用铁路建设中的实际施工问题引入,转化为解三角形,导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导学:利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类比正弦定理的作用探究余弦定理可解决哪些三角形问题。 2、新知探究,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导学提纲的了解感知和深入学习部分, 包括以下内容。(在书中勾画主要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将问题做记录。) ①.利用向量法推导余弦定理。 ②总结余弦定理的特点,为什么叫余弦定理? ③用余弦定理解决已知两边夹角问题 ④用余弦定理解决已知三边问题 ⑤用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⑥明确余弦定理和勾股定理的关系。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记录遇到的问题。 预设问题: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东方中学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会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搞清利用解斜三角形可解决的各类应用问题的基本图形和基本等量关系;理解各种应用问题中的有关名词、术语,如:坡度、俯角、仰角、方向角、方位角等;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学习,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的引导新课,为下节课做好铺垫。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练习”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在各种应用问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修改简记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解范例: 例1 自动卸货汽车的车箱采用液压结构,设计时需要计算 油泵顶杆BC的长度已知车箱的最大仰角为60°,油泵顶点 B与车箱支点A之间的距离为1.95m,AB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 为6°20′,AC长为1.40m,计算BC的长(保留三个有效数字) 分析:求油泵顶杆BC的长度也就是在△ABC内,求边长BC的问题,而根据已知条件, AC=1.40m,AB=1.95 m,∠BAC=60°+6°20′=66°20′相当于已知△ABC 的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所以求解BC可根据余弦定理解:由余弦定理,得 BC2=AB2+AC2-2AB·AC cos A =1.952+1.402-2×1.95×1.40×cos66°20′=3.571 ∴BC≈1.89 (m) 答:油泵顶杆B C约长1.89 m 评述:此题虽为解三角形问题的简单应用,但关键是把未知边所处的三角形找到,在转 换过程中应注意“仰角”这一概念的意义,并排除题目中非数学因素的干扰,将数量关系 从题目准确地提炼出来 例2某渔船在航行中不幸遇险,发出求救信号,我海军舰艇在A处获悉后,立即测出该渔 船在方位角为45°、距离A为10海里的C处,并测得渔船正沿方位角为105°的方向, 以9海里/h的速度向某小岛B靠拢,我海军舰艇立即以21海里/h的速度前去营救, 试问舰艇应按照怎样的航向前进?并求出靠近渔船所用的时间

解三角形说课稿(1)

解三角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三角形这一章内容,是初中“解三角形”内容的拓展与延续,也是三角函数和平面向量在解三角形中的应用.初中阶段着重定性讨论三角形中线段与角之间的位置关系,本章主要是定量地揭示三角形边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解三角形”具有以下教育功能 (1)有助于领悟数学关系的对称与和谐:从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公式本身即能反映出其代数式结构上的对称与和谐,同时,他们都有广泛的应用性,即适应于任意一个三角形 (2)有利于关注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解三角形问题是现实的要求,数学本身和实际问题都在促进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产生,而定理的优美形式和简洁特征又使得他们能广泛地应用于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的度量,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储备了知识能力. 2.本节的重点、难点 重点:综合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难点:合理利用已知条件,寻求已知条件与要求的结论的联系,培养解题的优化意识. 二、教学目标: (i)知识目标: ①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并能正确应用解三角形; ②通过解三角形培养学生的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并培养学 生解题的优化意识.

(ii)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 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②能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测量与几何计算有 关的实际问题. (iii)德育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励志教育. 三、学情分析 (1)学习这一节所具有的知识: 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 (2)学生在学习这一章存在的障碍: 学生学习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面积公式后,如何建立方程,正确选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式解三角形方面存在障碍. 四、教法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综合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为了突破难点,采用对比研究和示错的方法,“启发、引导、类比”相结合,让学生经历一个“实验、探索、归纳” 的科学教学过程,体现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讨论、演练”,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回顾 1.正弦定理:(R为△ABC的外接圆的半径).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最新衡水中学自用精品教学设计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主标题: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副标题:为学生详细的分析解三角形应用举例的高考考点、命题方向以及规律总结。 关键词:距离测量,高度测量,仰角,俯角,方位角,方向角 难度:3 重要程度:5 考点剖析: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命题方向: 1.测量距离问题是高考的常考内容,既有选择、填空题,也有解答题,难度适中,属中档题. 2.高考对此类问题的考查常有以下两个命题角度: (1)测量问题; (2)行程问题. 规律总结: 1个步骤——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种情形——解三角形应用题的两种情形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三角形,这时需作出这些三角形,先解够条件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解其他三角形,有时需设出未知量,从几个三角形中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2个注意点——解三角形应用题应注意的问题 (1)画出示意图后要注意寻找一些特殊三角形,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这样可以优化解题过程. (2)解三角形时,为避免误差的积累,应尽可能用已知的数据(原始数据),少用间接求出的量.

知识梳理 1.距离的测量 背景可测元素图形目标及解法 两点均可到达a,b,α 求AB:AB= a2+b2-2ab cos α 只有一点可到达b,α,β 求AB:(1)α+β+B=π; (2) AB sin β= b sin B 两点都不可到达a,α,β, γ,θ 求AB:(1)△ACD中,用 正弦定理求AC; (2)△BCD中,用正弦定理 求BC; (3)△ABC中,用余弦定理 求AB 2.高度的测量 背景可测元素图形目标及解法 底部可 到达 a,α求AB:AB=a tan_α 底部不可到达a,α,β 求AB:(1)在△ACD中用正弦 定理求AD;(2)AB=AD sin_β 3.实际问题中常见的角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时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时叫俯角(如图1).

2010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新课标)考点10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2010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新课标) 考点10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1.(2010·陕西高考理科·T17)如图,A ,B 是海面上位于东西方向相距 (533海里的两个观测点,现位于A 点北偏东45°,B 点北偏西60° 的D 点有一艘轮船发出求救信号,位于B 点南偏西60°且与B 点相距3 海里的C 点的救援船立即即前往营救,其航行速度为30海里/小时,该救援 船到达D 点需要多长时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三角恒等变换、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以及正、余弦定理,考查了解决三角形问题 的能力,属于中档题。 【思路点拨】解三角形22202cos60ABD BD DC BD BC BD BC DC t ???=+-???? 【规范解答】000003)906030,45,105.DBA DAB ADB ∠=-=∠=∴∠=由题意知AB=5(3+, 00000 sin105sin 45cos 60sin 60cos 45213226222∴=?+?+=+= sin sin sin 5(33)sin 45sin 25(33)103(13)2 3.2613 BD AB ABD DAB ADB AB DAB BD ADB ?=∠∠?∠+?∴==∠+===++在中,由正弦定理得: 00002220 180606060,3, 2cos 6013001200233900.2 30301().30 D DBC CD DBC BC DBC CD BD BC BD BC CD t ∠=--==?=+-???=+-?=∴===?又在中,由余弦定理得 (海里),则需要的时间小时答;救援船到达点需要1小时.注:如果证出为直角三角形,根据勾股定理求出,同样给分. 2.(2010·陕西高考文科·T17)在△ABC 中,已知B=45°,D 是BC 边上的一点, AD=10,AC=14,DC=6,求AB 的长.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了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考查了解三角形问题的能力,

《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认识空间图形打造诗意课堂 ————《三角形的认识》说课稿 灵宝市第二小学许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分析小学数学教材。摒弃“新教材”,倡导“用教材”,在打造高效课堂的今天,正确全面的解读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空间图形打造诗意课堂》,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中的“三角形的认识”。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 《认识三角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60-61页内容,这部分内容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学生通过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有了直观认识,能够从平面图中分辩出三角形。例题1:是有关三角形定义的教学,着重是让学生在“画三角形”的操作活动中进一步感知三角形的属性。抽象出概念。例题2:着重于三角形的重要特性是“稳定性”,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它可以让学生对三角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说学情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学生的情况: 1、知识方面:三角形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这一内容在前面教材以及日常生活已初步渗透。如:一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图形的认识》,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中学生对三角形已经有所了解,但并没有真正理解三角形的概念、各部分名称及其重要的特性。 2、能力方面: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虽然四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

维为主,但空间思维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说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学生知识水平的分析及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要素,掌握如何画出三角形的高及三角形的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境——疑问——实验——解释——应用”等活动,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情景,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归纳,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具准备:课件、导学卡 四、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育论主张,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课标》中指出“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这些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引导——自学中“我能读”为主线贯穿全课,在学生经历“我能做”画三角形这一操作活动后,引导学生一读课本——知晓定义,二读课本——深刻理解,三读课本——明晰特征,四读课本——认识底高,选择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三章 三角函数、三角恒等变换及解三角形第8课时 解三角 形应用举例 1. (必修5P 11习题4改编)若海上有A 、B 、C 三个小岛,测得A ,B 两岛相距10海里,∠BAC =60°,∠ABC =75°,则B 、C 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 答案:5 6 解析:由正弦定理, 知 BC sin60°=AB sin (180°-60°-75°) , 解得BC =56(海里). 2. (必修5P 20练习第4题改编)江岸边有一炮台高30 m ,江中有两条船,船与炮台底部在同一水面上,由炮台顶部测得俯角分别为45°和60°,而且两条船与炮台底部连线成30°角,则两条船相距________m. 答案:10 3 解析:如图,OA 为炮台,M 、N 为两条船的位置,∠AMO =45°,∠ANO =60°,OM =AOtan45°=30,ON =AOtan30°= 3 3 ×30=103,由余弦定理,得 MN = 900+300-2×30×103× 3 2 =300=103(m). 3. (必修5P 18例1改编)如图,要测量河对岸A 、B 两点间的距离,今沿河岸选取相距40 m 的C 、D 两点,测得∠ACB=60°,∠BCD =45°,∠ADB =60°,∠ADC =30°,则AB 的距离是__________ m. 答案:20 6 解析:由已知知△BDC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DB =40;由∠ACB=60°和∠ADB=60°知A 、B 、C 、D 四点共圆, 所以∠BAD=∠BCD=45°;

在△BDA 中,运用正弦定理可得AB =20 6. 4. (必修5P 21习题2改编)某人在C 点测得塔顶A 在南偏西80°,仰角为45°,此人沿南偏东40°方向前进10 m 到D ,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30°,则塔高为________m. 答案:10 解析:如图,设塔高为h ,在Rt △AOC 中,∠ACO =45°,则OC =OA =h. 在Rt △AOD 中,∠ADO =30°,则OD =3h. 在△OCD 中,∠OCD =120°,CD =10. 由余弦定理得OD 2=OC 2+CD 2 -2OC·CD cos ∠OCD , 即(3h)2 =h 2 +102 -2h×10×cos120°, ∴ h 2 -5h -50=0,解得h =10或h =-5(舍). 5. 如图,一船在海上自西向东航行,在A 处测得某岛M 的方位角为北偏东α角,前进mkm 后在B 处测得该岛的方位角为北偏东β角,已知该岛周围nkm 范围内(包括边界)有暗礁,现该船继续东行.当α与β满足条件________时,该船没有触礁危险. 答案:mcos αcos β>nsin(α-β) 解析:∠MAB=90°-α,∠MBC =90°-β=∠MAB+∠AMB=90°-α+∠AMB,∴ ∠AMB =α-β.由题可知,在△ABM 中,根据正弦定理得BM sin (90°-α)=m sin (α-β), 解得BM = mcos αsin (α-β).要使船没有触礁危险,需要BMsin(90°-β)=mcos αcos β sin (α-β) >n , 所以α与β满足mcos αcos β>nsin(α-β)时船没有触礁危险. 1. 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常见题型 测量距离问题、高度问题、角度问题、计算面积问题、航海问题、物理问题等. 2. 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 仰角和俯角 与目标线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的角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2) 方向角: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西偏北60°等.

【数学】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教案(新人教A版必修5)

课题: §1.2.1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授课类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过程与方法:首先通过巧妙的设疑,顺利地引导新课,为以后的几节课做良好铺垫。其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猜想——总结规律——反馈训练”的教学过程,根据大纲要求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关系,铺开例题,设计变式,同时通过多媒体、图形观察等直观演示,帮助学生掌握解法,能够类比解决实际问题。对于例2这样的开放性题目要鼓励学生讨论,开放多种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适当的指点和矫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图形、数学符号表达题意和应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或几个三角形,然后逐个解决三角形,得到实际问题的解 ●教学难点 根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画出示意图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1、[复习旧知] 复习提问什么是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以及它们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三角形? 2、[设置情境] 请学生回答完后再提问:前面引言第一章“解三角形”中,我们遇到这么一个问题,“遥不可及的月亮离我们地球究竟有多远呢?”在古代,天文学家没有先进的仪器就已经估算出了两者的距离,是什么神奇的方法探索到这个奥秘的呢?我们知道,对于未知的距离、高度等,存在着许多可供选择的测量方案,比如可以应用全等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或借助解直角三角形等等不同的方法,但由于在实际测量问题的真实背景下,某些方法会不能实施。如因为没有足够的空间,不能用全等三角形的方法来测量,所以,有些方法会有局限性。于是上面介绍的问题是用以前的方法所不能解决的。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科学实践中的重要应用,首先研究如何测量距离。 Ⅱ.讲授新课 (1)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过程一般要充分认真理解题意,正确做出图形,把实际问题里的条件和所求转换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边、角,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求解[例题讲解] (2)例1、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要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测量者在A的同侧,在所在的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是55m,∠BAC=? 75。求A、B 51,∠ACB=? 两点的距离(精确到0.1m)

《三角形》 说课稿(人教版)

《三角形》说课稿(人教版)我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下面就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一、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属于第二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是要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认为本册对三角形认识的教学目标与第一学段课标中所规定的“获得对简单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有所不同,落实目标的策略也应有所不同,应“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逐步认识三角形。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在落实“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内容的具体目标时,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思考和抽象概括,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能力。 二、单元结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定位 下面我就以知识树的形式,将本单元的内容结构及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向大家做以介绍(幻灯片演示说明):这一单元包括两个知识块:三角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拼组。三角形的认识分为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方面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三角形的特性这一内容要求学生掌握三个知识点:一是结合生活情境和具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抽象概括出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及底和高的含义,学会用字母表示三角形。二是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应用;三是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积极的探索活动中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的分类这一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索活动中,学会根据角和边的特点将三角形类,能够发现和认识这些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让学生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在系统学习了三角形的知识后,教材安排了“图形的拼组”内容。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目的是通过拼、摆、画等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三角形的特征及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的转化思想。另一个内容是用三角形拼组图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图形的拼组、设计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探索能力。三、教学策略的选择 为了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我在教学中选择和运用了运用如下教学策略: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7节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最新考纲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知 识 梳 理 1.仰角和俯角 在同一铅垂平面内的水平视线和目标视线的夹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上方叫仰角,目标视线在水平视线下方叫俯角(如图1). 2.方向角 相对于某正方向的水平角,如南偏东30°,北偏西45°等. 3.方位角 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2). 4.坡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常用结论与微点提醒] 1.不要搞错各种角的含义,不要把这些角和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弄混.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出现错误. 诊 断 自 测 1.思考辨析(在括号内打“√”或“×”) (1)东北方向就是北偏东45°的方向.( ) (2)从A 处望B 处的仰角为α,从B 处望A 处的俯角为β,则α,β的关系为α+β=180°.( ) (3)俯角是铅垂线与视线所成的角,其范围为? ?????0,π2.( ) (4)方位角与方向角其实质是一样的,均是确定观察点与目标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解析 (2)α=β;(3)俯角是视线与水平线所构成的角. 答案 (1)√ (2)× (3)× (4)√ 2.若点A 在点C 的北偏东30°,点B 在点C 的南偏东60°,且AC =BC ,则点A 在点B 的( ) A.北偏东15° B.北偏西15° C.北偏东10° D.北偏西10° 解析 如图所示,∠ACB =90°, 又AC =BC , ∴∠CBA =45°,而β=30°, ∴α=90°-45°-30°=15°. ∴点A 在点B 的北偏西15°. 答案 B 3.(教材习题改编)如图所示,设A ,B 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 者在A 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 ,测出AC 的距离为50 m , ∠ACB =45°,∠CAB =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 ,B 两点的 距离为( ) A.50 2 m B.50 3 m C.25 2 m D.2522 m 解析 由正弦定理得AB sin ∠ACB =AC sin B , 又∵B =30°,∴AB =AC sin ∠ACB sin B =50×2212 =502(m). 答案 A 4.轮船A 和轮船B 在中午12时同时离开海港C ,两船航行方向的夹角为120°,两船的航行速度分别为25 n mile/h ,15 n mile/h ,则下午2时两船之间的距离是______n mile. 解析 设两船之间的距离为d , 则d 2=502+302-2×50×30×cos 120°=4 900, ∴d =70,即两船相距70 n mile.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获奖说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85页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设计、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知道平角的度数是180°,并且能够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能力目标:通过学生测量、剪拼、折叠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和动手操作能力,并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每人一副三角尺、量角器、剪刀、测量记录表、每组若干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

式。”本节课中,我准备采用趣味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合作探究法和直观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思索,在观察探索中创新,努力做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结合。 三、说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技能技巧的形成、智力与能力的发展主要依靠课堂教学。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设疑导新(3分钟) 2、动手实践,发现新知(25分钟)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9分钟) 4、评价总结,交流反思(2分钟) 5、延伸知识,激发兴趣(1分钟)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上课伊始,我就设计了一个趣味情境:在三角形王国中,有一天,大小两个三角形为“谁的内角和大,谁的内角和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吵。大三角形大声叫着:“我的个头大,所以我的三个内角和一定比你大。”小三角形也不甘示弱:“别看我的个头小,我的三个内角和却和你一样大。”它们争得不可开交,始终争论不出结果。同学们,请你们评评理,到底谁的内角和大,谁的内角和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间藏有什么奥秘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 这样,我在很短的时间内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新知起着铺垫作用。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在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四个步骤:量角求和、拼折验证、课件展示、归纳小结,让学生在量一量——拼一拼——折一折——议一议的实验操作过程中,探究出从不同的途径验证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步,量角求和 首先,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并填写测量记录表。完成后,展示部分小组的表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