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与事故分类知识点详解一、危险有害因素辨识1.物理因素:主要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温度、湿度、气压、照明等因素。
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因素,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物理危险。
2.化学因素:主要包括有毒物质、腐蚀物质、易燃物质、爆炸物质、氧气限制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场所及相关物质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化学危险。
3.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病原体、寄生虫、有害动植物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环境及相关生物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生物危险。
4.机械因素:主要包括不安全设备、易损件、缺陷设备、错误操作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设备及相关操作的检测和评估,可以确定是否存在机械危险。
5.人员因素:主要指人员的行为、技能、知识水平等因素。
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和监督,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
二、事故分类事故分类是指对发生的事故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归类,以便于事故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避免事故发生的方法。
1.意外事故:是指在正常工作过程中,由于人员不慎、操作错误、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的事故。
意外事故较为常见,其原因较为复杂,需要通过事故调查和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2.突发事故:是指突然发生且具有短暂性的事故,如火灾、爆炸、地震等。
突发事故通常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预案和演练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3.疾病事故:是指由于工作环境、工作过程或劳动条件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患病的事故。
疾病事故的防控需要建立健全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包括定期体检、职业病防治宣传、设备维护等措施。
4.职业病事故:是指由于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工作所导致的致病或因工致残的事故。
职业病事故通常比较隐蔽,其预防需要加强危险因素的辨识和监测。
5.灾害事故:是指因自然因素引起的较大规模、严重影响的事故,如地震、洪水、风暴等。
灾害事故往往无法预测和避免,但可以通过应急管理和灾害防控措施来减少伤害和损失。
综上所述,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事故分类是安全管理中必不可少的知识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在生产、工作及生活中,存在许多危险和有害因素。
为了保障人身安全和健康,必须对这些因素进行辨识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本文将详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措施,主要包含以下方面:一、机械伤害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工具等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机械伤害包括夹具、刀具等造成的割伤、划伤,以及操作不慎导致的摔伤、砸伤等。
为避免机械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机械设备、工具等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操作前认真检查设备、工具等,确保其安全可靠。
3.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禁止违规操作。
4.使用防护装置,如护手罩、安全带等,减少伤害程度。
二、坠落伤害坠落伤害是指从高处跌落时对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坠落伤害包括高空坠落、梯子滑倒等。
为避免坠落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设计工作场所,减少高处作业的难度和风险。
2.使用安全可靠的登高设备,如梯子、脚手架等。
3.定期检查和维护登高设备,确保其安全可靠。
4.遵循高处作业规范,佩戴安全带等防护用品。
三、电击伤害电击伤害是指电流通过人体造成的伤害。
常见的电击伤害包括触电、雷击等。
为避免电击伤害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对电气设备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转。
2.使用绝缘工具和设备,避免触电事故的发生。
3.在雷电多发区设置避雷设施,减少雷击的风险。
4.对工作人员进行电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
四、尘肺病尘肺病是指长期吸入粉尘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尘肺病包括矽肺、煤工尘肺等。
为避免尘肺病的发生,应采取以下措施:1.使用粉尘控制设备,减少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
2.为工作人员提供防护用品,如口罩、面罩等。
3.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身体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尘肺病患者。
4.对工作环境进行改善,如加强通风、除尘等措施。
五、中毒、窒息中毒、窒息是指吸入有毒物质或氧气不足导致人体中毒或窒息的危害。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旨在识别和评估生产、经营、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本文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范围和内容,包括化学品类危险有害因素、物理类危险有害因素、生物类危险有害因素、机械类危险有害因素、电气类危险有害因素、其他危险有害因素、重大危险源辨识以及事故隐患辨识。
1.化学品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化学品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化学品的生产、使用、储存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等化学品的生产、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存在相应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隔离、通风、个体防护等。
2.物理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物理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物理因素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噪声、振动等物理因素都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或损坏。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加装防护栏、定期维护设备、佩戴个人防护用品等。
3.生物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生物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生物因素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都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或疾病。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定期消毒、保持个人卫生、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预防接种疫苗等。
4.机械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机械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机械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旋转部件的夹挤、摩擦,高处坠落,运动部件的撞击等都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或损坏。
针对这些因素,需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加装防护栏、安装急停按钮、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等。
5.电气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电气类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主要是针对电气设备可能产生的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估。
例如,触电、电火灾、电磁辐射等都可能对人员和设备造成伤害或损坏。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危险和有害因素始终存在。
为了保障员工人身安全、企业财产不受损失以及环境得到保护,需要对危险和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控制。
本文将介绍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标准,并详细阐述危险物品识别、工作场所危害识别、工艺过程危害识别、设备设施危害识别、职业健康危害识别、环境因素识别、法律法规符合性评估、事故案例分析、专家评审以及培训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1.危险物品识别危险物品是指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会对人身安全和财产造成危害的物品。
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危险物品进行识别,了解其性质、危害程度和管理方式。
例如,某些化学物品可能易燃易爆,对人体有毒害,需严格控制其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
2.工作场所危害识别工作场所存在的危害因素包括职业病、劳动保护等方面。
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存在尘、毒等职业病危害因素,需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保护。
此外,工作场所还需遵守相关劳动保护法规,为员工提供安全保障。
3.工艺过程危害识别工艺过程中存在的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反应、热能利用等方面。
例如,某些化学反应可能产生有毒有害气体,需对工艺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和监测。
同时,工艺过程中使用的热能也可能导致烫伤等危害,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4.设备设施危害识别设备设施存在的危害因素包括材料疲劳、软件漏洞等方面。
例如,某些设备设施可能因长时间使用而出现疲劳裂纹或故障,需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
此外,设备设施还需满足相关安全标准和要求,如防雷、防电等。
5.职业健康危害识别职业健康存在的危害因素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化学物质摄入等方面。
例如,某些行业可能存在粉尘等呼吸系统疾病危害因素,需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和保护。
此外,员工还需遵守相关职业健康法规,如佩戴防护用品等。
6.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污染源等方面。
例如,某些地区可能存在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风险,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
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是识别和预测危险事件和事故发生的根本步骤。
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评估某个工艺、设备或环境中的潜在危险,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下面将简要介绍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
1、危险源识别:首先需要确定危险源,也就是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质或场所。
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
2、风险识别:通过对危险源分析,得出对环境和个人的潜在风险。
将相对界别的危险与定义的风险等级相对应,最终确定风险等级。
3、风险因素分析:对危险源和环境进行分析,找出风险因素,如工作流程、人员能力等。
确定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管理风险。
4、风险控制:根据风险分析和风险因素分析,制定防范措施,降低事故风险。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析
1、现场检查:通过现场检查,了解设备和工艺中的特点和存在的危险因素。
有时候,一些危险因素不会被发现,因此需要多方面的现场检查。
2、事故记录分析: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事故记录,找出事故的一些因素和规律,加以避免。
3、专家意见: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评估与特定危险源有关的潜在风险。
4、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数据,找出一些规律和影响因素,以便于快速和准确评估潜在危险。
危险危害因素的准确辨识和分析对于事故预防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
上述方法仅是汇总,实际操作时需要多方面考虑,建立严谨的管理体系,发现隐患并及时进行处理。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危险、有害因素识别与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指的是潜在的危害人类健康、生命与财产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可能会引起伤害、疾病、意外事故等不良后果。
对于不同的行业、环境和工作场所,危险、有害因素各不相同,但是对其进行辨识和评估,是保证安全生产的关键一步。
1.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为了确定一个工作场所或环境中潜在的危害,能够影响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身安全:识别可能造成伤害、事故或其他危险的因素,如开放式设备、悬挂物品、旋转或移动设备、刀具、有害化学物质等。
(2)人机界面:机器设备的运作、布局、灯光、噪声、振动等对人体的危害、压力及不适等,包括可见的设备和潜在的设备。
(3)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温度、湿度、空气质量、食物和水源等,确定这些因素可以避免员工在环境中接触有害物质或环境。
(4)其他因素:如火灾、电击、危化品泄漏等突发事件的影响。
2.危险、有害因素评估危险、有害因素评估是基于所识别的危险、有害因素,并通过科学、系统、定量的方法,评估其对人员健康、环境以及财产安全的潜在危害程度。
评估危险、有害因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评估过程需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且要使用可靠的评估工具。
(2)评估应考虑不同的情况和潜在的后果,对风险和其他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3)评估结果应该根据工作场所或经营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必须对评估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确定适当的处置和控制措施。
3.危险、有害因素控制确定危险、有害因素后,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管控,降低其潜在影响。
控制措施可以分为以下几项:(1)消除危险、有害因素:采取永久性的措施来消除这些因素,如更换危险的设备、更改工作方式等。
(2)控制危险、有害因素:通过工程控制、管理控制、操作控制等方式来减少危险和有害因素的影响。
对于化学品等有害物质,应使用可替代材料来取代有毒物质。
(3)个人保护措施:为工作人员提供安全装备、安全培训和监督管理,确保其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装备和在工作中保护自己。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和控制措施工作场所的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身安全、健康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元素或组合体,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因素。
在工作中,遭遇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人身受伤、职业病、生产安全事故以及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
因此,辨识和控制这些危险有害因素对维护工作场所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详细探讨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和控制措施。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1.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各种有害的化学物质,如酸、碱、毒气、有机化合物等。
在识别化学因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观看危险有害物质的标识•查询工作环境的安全数据表•观察化学品的液态、气态和固态状态等特点2.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辐射、静电、高温、低温、高压等。
在识别物理因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测量工作场所的噪音水平和震动水平•进行电磁辐射测试•检查高温、低温、高压等物理环境因素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有害微生物、动物、植物等。
在识别生物因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观察工作场所是否有昆虫、害虫、鼠类等生物存在•进行微生物检测,如霉菌和细菌•检查是否有有毒的植物生长于工作场所二、危险有害因素控制措施在辨识好危险有害因素后,必须采取控制措施,从源头控制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防止事故的发生。
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技术控制措施技术控制措施是指使用技术手段消除或降低危险有害因素的产生。
技术控制措施的实现主要依靠以下手段:•环境隔离和减少人员接触•采用新型物料和设备,减少化学物质泄漏•采用防爆型、防辐射和防噪音设备等2.行政控制措施行政控制措施是指通过制定规章制度、管理人员和制定行为准则等手段来管理和控制危险有害因素。
行政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制定职业健康与安全会议和培训•建立安全责任体系•制定紧急预案,以便对突发事故作出快速反应3.个体防护措施个体防护措施是指通过使用个人保护装备的形式来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头盔、耳塞、口罩等防护装备•防护服•呼吸保护器等三、结语危险有害因素是一个极其严峻的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在工作和生活中,危险和有害因素无处不在,任何一个行业和职业都会有自己特有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在我们认识和辨识这些危险、有害因素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预防和避免意外发生。
定义危险物质是指具有或者可能对人类、动植物、环境等造成危害的化学品、物理因素、生物因素、放射性物质等,通常包括有毒、易燃易爆、腐蚀、放射性等性质的物质。
有害因素是指在工作和生产过程中对人的身体健康或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心理等方面。
危险因素的辨识标准化学品化学品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危险物质。
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包括酸、碱、重金属、氧化剂、爆炸品、燃烧品等。
辨识化学品是否危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安全标志:通过观察包装上的安全标志,辨识化学品的危险程度和防范措施;2.包装性质:观察包装物质的外观和封装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泄露、损坏等情况;3.包装说明书:在使用化学品时需要认真阅读包装说明书,并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噪声、震动、电磁辐射、温度等。
辨识物理因素是否危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测量:通过使用安全设备对物理因素进行测量,了解其大小和程度;2.控制:通过隔离、降低、屏蔽等控制措施,避免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3.防护:通过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减少物理因素对人体的危害。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和有毒动物、植物等。
辨识生物因素是否危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观察:通过观察生物的体表特征、行为、产物等,了解是否具有危害性;2.鉴定:通过专业的检测技术,鉴定生物是否有毒、致病等特性;3.防护:通过个人卫生、疫苗、隔离等措施,预防生物因素的危害。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包括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作内容、人际关系等。
辨识心理因素是否危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问卷调查:通过工作场所的问卷调查,了解员工在心理方面的感受和压力;2.观察:观察员工的工作状态和表现,了解工作强度和工作环境是否适宜;3.咨询:通过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了解如何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危险有害因素辩识

危险有害因素辩识什么是危险有害因素?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损伤或其它健康相关的不利影响的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物理环境因素:如辐射、噪声、震动、电磁场等,这些因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比较隐蔽,但长期暴露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2.化学环境因素:如污染物、有害气体、化学品等,它们在工业生产、农林渔业、交通运输等领域的使用,会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3.生物环境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它们存在于空气中、食物、水源、土壤等环境中,长期接触可能引发人体感染、疾病等。
如何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步骤如下:1.对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包括对职工的工作环境、工作任务、劳动强度、工作节奏等方面进行详细了解,并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
2.对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检测,如对空气、水、土壤等进行监测,查看是否存在有害物质。
3.根据工作环境中危险因素的种类,确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如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对有害物质进行隔离等。
4.对有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保证超标情况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
如何防范危险有害因素?防范危险有害因素的方法有很多,以下列出一些常见的措施: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职责、任务、权利和义务、安全目标和标准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隐患,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做好卫生防护工作在工作场所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通风设备、防护墙、消防设备等,为职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药品、卫生设施等,对职工进行健康体检和必要的培训教育。
强化管理和监督对职工进行岗前、在岗和离岗三类安全教育,加强管理和监督,确保职工正确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防止职业性病、工伤和事故的发生。
加强环保和污染治理加强环保工作,严禁不合法的污染行为,减少污染的产生,积极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并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环境的安全和健康。
总结危险有害因素是常常被忽视的问题,但它们对人体健康带来的影响是具有长期性、隐蔽性和不可逆性的。
危险源、有害因素的辨识

危险源、有害因素的辨识危险源和有害因素都是引起事故或疾病的主观或客观因素,不同的是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伤害或损失的潜在因素,而有害因素是指人体接触后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
在生产和生活中,危险源和有害因素都处处存在,正确地识别和防范这些因素,是保证人身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
一、危险源的辨识1. 机械危险:各类机械设备、磨具、刀具等,经常伴随着高速旋转的部件和超载、缺陷等不稳定因素,如各种机械设备、电动工具、切割机等。
2. 物理危险:各种可能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自然因素,如热、噪声、振动、电磁波辐射等。
3. 化学危险:各种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如酸碱液、各种气体、油漆、接合剂等。
4. 生物危险:各种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等,如野生动物、放养宠物等。
5. 火灾爆炸危险:各种易燃易爆物质、气体及其混合物、火灾等。
6. 其他危险:如地震、风暴、洪水、毒气泄漏等各类灾害。
二、有害因素的辨识1. 物理因素:如噪声、振动、辐射等会扰乱神经和精神系统,引起听力损伤、心理异常等症状。
2. 化学因素:如有毒、有害气体、液体、固体及其混合物等,接触后可引起中毒、损害内脏、神经等。
3. 生物因素:如细菌、病毒、真菌、螨等会引起过敏性疾病、呼吸道感染、肠胃疾病等。
4. 心理因素:如长时间的精神压力、情绪低落、人际关系问题等,会导致心理问题和生理上的不适。
5. 社会因素:如人际关系问题、家庭和睦状况差、高强度工作压力等均会给人带来不良影响。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对潜在的危险源和有害因素进行辨识,而且需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减少人身安全和健康受到的威胁。
在工作场所,应加强安全培训,指导员工正确操作设备、使用工具、配戴个人防护器材,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心态,如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以保证自身健康和安全。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是指在工作场所或日常生活中,辨认出可能对人体健康或生命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或消除这些威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
1. 危险、有害因素的类型在辨识危险、有害因素之前,了解其类型是非常重要的。
常见的危险、有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1. 物理性因素物理性因素是指那些可以量化或测量的因素,比如噪音、震动、辐射、气压等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例如耳膜破裂、听力下降、震颤性疾病等。
1.2. 化学性因素化学性因素是指那些有害物质或气体,例如氧化物、酸类、毒性气体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眼、皮肤、呼吸系统等部位的损伤或中毒。
1.3. 生物性因素生物性因素是指那些可以导致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因素,例如尘土、粉尘、动植物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起感染疾病、过敏反应等。
1.4. 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是指那些可以对个体或群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因素,如工作压力、人际冲突、恐惧、孤独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2. 危险、有害因素的评估方法对于不同类型的危险、有害因素,评估方法也不同。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2.1. 测量法测量法是对物理性因素进行评估的常用方法。
例如使用噪音计、风速计、温度计等工具进行测量,根据测量值来评估该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2.2.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对化学性因素进行评估的方法。
例如使用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等设备分析有毒物质的浓度和种类。
2.3. 健康调查法健康调查法是对生物性因素进行评估的方法。
例如通过对员工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和观察,来评估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生物性危险因素。
2.4. 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对心理、社会因素进行评估的常用方法。
例如通过向员工发放情绪调查问卷、工作满意度问卷等,来评估工作环境对个体或群体产生的心理压力程度。
3. 危险、有害因素的控制措施辨识出危险、有害因素后,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和降低其风险。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危险(hazard)和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s)是指任何可能会引起伤害、疾病或者损害的物质、行为、器具、作业环境等等。
这些危险和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事故、职业病或者健康问题。
为了提高职业安全和防止职业病,我们需要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有害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危险和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1. 噪音:噪音是指任何超过人体耳膜可以承受的声音。
在职业环境中,噪音可能来自于机器、工具或者环境。
噪音可能引起聋或者其他听力损失。
标准:如果你需要提高声音才能跟别人交流,那么你周围的噪音很可能超过了安全限度。
2. 化学物质:化学物质是指可能导致有害后果的各种化学物质。
这些化学物质可能在工厂、医院、食品加工等职业环境中出现。
有害的化学物质比如铅、砷、氰化物、有害气体等等。
标准:如果你遇到了根据安全资料表所描述的化学物质,你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3. 电气危险:在部分职业环境中,例如建筑工程,电气危险可能来自于电缆、电线、电气设备等等。
电气事故可能导致火灾、爆炸、伤亡等。
标准:如果你需要接触任何电气设备,即使它的电压相对较小,你也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4. 机器危险:在工厂和生产环境中,机器的操作可能会导致伤害或者死亡。
机器危险可能来自于锋利的工具、旋转的零件、弹性部件等等。
标准:如果你需要接触到任何机器或者设备,确保所有的危险部件都被保护或者封闭。
5. 高温危险:高温环境可能来自于工厂的烘烤设备、高温炉、烤面包机等等。
高温环境可能导致烧伤、晒伤、虚脱等等。
标准:如果你需要接触到任何高温会威胁到你身体的环境,确保穿着适当的防护服或者装备。
6. 高压危险:高压环境可能来自于电力线路、蒸汽管道、压缩机等等。
高压环境可能导致电击、击打、烧伤等等。
标准:如果你需要接触到任何高压设备或环境,确保被正规训练,并穿戴适当的装备。
7. 重量危险:在一些手工工种中,移动重物可能会导致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辨识方法及内容1.危险、有害因素分类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等20类;2.辨识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b.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应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3.辨识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2总平面布置:功能分区、防火间距和安全间距、动力设施、道路、贮运设施等;3道路及运输:装卸、人流、物流、平面和竖向交叉运输等;4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5工艺过程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6生产设备、装置:工艺设备从高温、高压、腐蚀、振动、控制、检修和故障等方面;机械设备从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误操作等方面;电气设备从触电、火灾、静电、雷击等方面进行识别;7作业环境:存在毒物、噪声、振动、辐射、粉尘等作业部位;8安全管理措施:组织机构、管理制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方面;对于重大危险源,参照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进行识别;。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过对项目的环境、场所、设备、设施、物料以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析,可知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有:火灾、触电、机械伤害、车辆伤害、噪声、高温等。
1生产过程中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1车辆伤害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1.1.1主要危险、有害因素(1)机动车的照明灯、倒车灯和转向灯存在缺陷;(2)机动车在厂区内超速行驶;(3)机动车通过道口违章;(4)多辆汽车同时装卸,纵向、横向间距太小,或车辆与建筑物的距离太窄;(5)机动车装载大型、超长、超高、超宽、超重设备时,未遵守有关规定;(6)机动车辆客货混载;(7)机动车行驶中,有人站在车脚踏板或车帮上;(8)机动车停放在坡度较大的地段;(9)检修机动车辆底部,千斤顶支撑、木桩垫未同时使用;(10)酒后或疲劳驾驶;(11)道路(包括调车场)不符合规定要求;(12)厂内道路的交通标志、标识缺陷。
1.1.2存在的地点或部位车辆伤害一类危险、有害因素存在于场内机动车运输过程中。
运输原料的车辆及厂内叉车在装运现场,作业人员可能受到车辆的碰撞,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
1.1.3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分析(1)车辆伤害是企业厂内车辆在行驶、装卸等作业过程滑; 1)置;4) 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物体倒塌、下落、挤压造成的伤害;(2)使用各种机动车辆,发生车辆伤害的因素较多,如果管理不善,将导致车辆伤害事故的发生;(3)车辆伤害一类危险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机动车辆本身的缺陷,也就是车况不好;二是道路(调车场、作业场地)状况不好,也就是路况不良;三是作业环境不良,比如夜间作业无照明或照明不好;四是作业人员违反操作规程或作业规程;五是不当载人;六是违反劳动纪律,如酒后驾驶。
1.2机械伤害指机械设备或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
危险和有害因素辨识及安全检查

常见危险因素
物理性危险因素: 如机械设备、电 气设备、辐射等
化学性危险因素: 如化学品、有毒 气体、粉尘等
生物性危险因素: 如细菌、病毒、 寄生虫等
心理性危险因素: 如工作压力、疲 劳、情绪波动等
环境性危险因素: 如噪音、振动、 光照等
01
培训目的: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和自我保护能力
03
培训方式:理论授课、实际操 作、案例分析等
02
培训内容:安全法律法规、安全 操作规程、应急处理措施等
04
培训效果评估:考核、反馈、 改进等
安全应急处理
应急预案
01
应急预案的目 的:预防和应 对突发事件, 保障人员安全
02
应急预案的内 容:包括组织 机构、职责分 工、应急响应 程序、应急处 置措施等
2. 合格处理:记录检查结果,继续 进行正常生产
3. 不合格处理:停止生产,进行整 改,整改后重新检查
4. 整改后合格处理:记录整改情况, 继续进行正常生产
5. 检查结果跟踪:定期对检查结果 进行跟踪,确保整改到位
安全防护措施
安全防护设备
安全帽:保护头部,防 止坠落物和撞击伤害
安全鞋:保护脚部,防 止滑倒、砸伤和刺伤
04
善后处理:事故处理后,进行善后处
05
事故调查: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总
理,应急演练
01
目的:提高员工安全意 识,增强应急处理能力
02
演练内容:模拟各种紧 急情况,如火灾、地震、 化学品泄漏等
03
演练要求:全员参与, 严格按照应急预案进行
03
应急预案的制 定: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切 实可行的应急 预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
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
(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
《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
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
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
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这些标准的划分依据和划分类别差别较大,目前最常采用的标准是《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 GB/T13861-92)和《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
(GB6441-1986),通常的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是综合这两个标准确定的。
四、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原则
(1)科学性
(2)系统性
(3)全面性
(4)预测性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借用科学的仪器设备和科学的态度进行;各行各业的危险有害因素各有不同,必须熟练掌握运用系统工程原理,从物质、能量及其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全面的分析辨识;同时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对未知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辨识。
五、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方法
(1)直观经验法:适用于有可供参考先例、有以往经验可以借鉴的系统。
a、对照、经验法:是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判断能力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法:是利用相同或相似工程或作业条件的经验
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C、案例法: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同或相似工程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后果;相类似的工艺条件、设备发生事故的原因和后果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2)系统安全分析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验的新开发系统。
常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六、危险与有害因素辨识时应注意的问题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的应主要以下4个方面:
(1)科学、准确、清楚:危险有害因素的辨识是分辨、识别、分析确定系统内存在的危险而并非研究防止事故发生或控制事故发生的实际措施.它是预测安全状况和事故发生途径的一种手段,这就要求进行危险有害辨识必须要有科学的安全理论做指导,使之能真正揭示系统安全状况、危险有害因素存在的部位、存在的方式和事故发生的途径等,对其变化的规律予以准确描述并以定性定量的概念清楚地表示出来,用严密的合乎逻辑的理论予以解释清楚。
(2)分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和相关危险:不同行业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不同,同一行业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中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辨识企业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体现项目的特点,对于其它共性的危险、有害因素可以简单分析
(3)防止遗漏:辨识危险有害因素时不要发生遗漏,以免留下隐患;辩识时,不仅要分析正常生产运转,操作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还要分析、辨识开车、停车、检修,装置受到破坏及操作失误情况下的危险有害后果。
(4)避免惯性思维: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同一危险、有害因素由于物理量不同,作用的时间和空间不同,导致的后果也不相同。
所以,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时应避免惯性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七、重大危险源辨识
重大危险源辨识是危险、有害因素辨识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在安全评价过程中进行重大危险辨识主要的依据是《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2000)和《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但是这两个标准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别,详细情况见表3。
目前大多数安全评价机构在开展评价时依然依据以上两个标准。
在涉及到物质的辨识时,如《重大危险源辨识》内明确有该物质,则参照该标准进行;其它则依据的是《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2007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征求《重大危险源辨识》、《重大危险源分级标准》《重大危险源(储罐区、库区和生产场所)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和《重
大危险源(罐区)现场安全监控装备设置规范》意见的函。
该征求函对重大危险源的定义、范围、辨识的标准和依据重新进行了规定,由于该标准暂时只是征求意见函,所以工作过程中可暂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