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推移和辐射理论案例

合集下载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___《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区位:指一个地理位置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区位理论:研究区位问题的理论体系。

3、区位因子:影响一个地方经济活动的因素,包括内部和外部因素。

4、区位条件: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条件,决定了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5、内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自身范围内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6、外部规模经济:指企业在与外部企业的合作中,生产规模扩大,导致单位成本下降的现象。

7、连结度:指一个地方与其他地方之间的联系程度。

8、通达度: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的交通便利程度。

9、遍在原料:指原料分布广泛,不受地域限制。

10、局地原料:指原料分布受地域限制,只能在特定地区获取。

11、原料指数:指一个地方所需原料的数量与总生产量的比值。

12、区位重量:指一个地方在经济活动中所占的重要程度。

13、等费线:指一个地方到其他地方运输成本相同的线。

14、需求圆锥体:指一个地方所能影响的市场范围。

15、中心地: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的地方。

16、需求门槛: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消费能力。

17、基础聚落: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以其为中心,周围有一定范围的影响力和辐射能力,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功能的城市聚落。

18、门槛人口:指一个地方所需的最低人口数量。

19、跨国公司:指在多个国家开展业务的公司。

20、产品周期理论:指产品的生命周期分为引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21、折衷理论:指在不同的区位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和折衷,选择最优的区位。

22、区域:指在地理上有一定连续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地理区域。

23、区域经济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的关系和分布情况。

24、区域产业结构: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各个产业的比重和分布情况。

25、产业:指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

26、支柱产业:指一个地理区域内对经济发展起到主导作用的产业。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区域经济学第6章.ppt.

第6章区域经济传递理论◆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经典区域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区际要素流动理论◆梯度推移理论◆区际产业转6.1区域经济传递的内涵和内容1.区际经济传递概念的界定区域传递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区域间经济发展中的某些因素相互影响、波及而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2.区际经济传递的基本要素包括四类基本要素:(1)传递的起始区域。

(2)传递的接受区域。

(3)传递对象。

包括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直接对象,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增长或失衡等结构上的变化。

(4)传递渠道。

指经济传递的物质载体及其联系,如贸易的销售网络、要素流动的渠道等。

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商品贸易与服务贸易、企业迁徙或产业转移等。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6.2.1 缪尔达尔的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缪尔达尔《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1957 ),分析地理上二元经济结构的成因,提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其区际经济传递理论又称为“回波效应——扩散效应”学说。

“回波效应”指劳动力、资本、技术、资源等要素因收益率差异或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而发生的由落后区域向发达区域流动的现象。

“回波效应”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人口追求高工资流向发达地区。

(2)资本追求高回报流向发达地区。

(3)发达地区存在贸易与市场竞争优势。

二元经济结构中,当发达区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人口稠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资本过剩、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等原因,出现集聚不经济。

发达区域的资本、技术为追求更高的边际效益,开始向周边落后区域扩散,带动周边落后区域经济发展。

这种倾向于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的效应,即为“扩散效应”。

6.2经典区际经济传递理论的流变由市场机制的作用,回波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是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际经济差异。

发展中国家制定区域发展政策,政府在采取不平衡发展战略的同时,不应等待扩散效应来消除区域差距,应防止区域差距过大,采取刺激落后区域的发展措施。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理论综述

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理论综述

不发达地区经济振兴理论综述一对不发达地区的界定一般而言,不发达地区不一定是贫困地区;但贫困地区必然是不发达地区,它位居不发达地区的最底层,是不发达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中国通常所说的贫困赋有特定的含义,即生活状况未达到温饱、生产状况呈现出萎缩再生产的特征。

可见,不发达是相对的,而贫困则是绝对的。

表现在时间上,不发达地区比贫困地区延续的时段更为长久。

尽管贫困现象难以在短期内消除,但终究可以铲除;而不发达地区在摆脱贫困后可能仍然是不发达地区。

表现在空间上,贫困地区比不发达地区面要小,我们可以认为一些县、乡属贫困地区,但不易确定哪些省属贫困地区。

反映到发展战略上,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战略更着眼长远,层次性、综合性更强,而贫困地区的发展战略这方面则相对弱化,但却更具体,操作性更强一些。

不发达地区也不等于是相对衰退区。

虽然从表面上看,两者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相对衰退区是指那种未参与一个国家的全面经济增长而有着异常庞大的闲置资源,特别是闲置人力资源的那种地区。

相对衰退区可能是多种多样经济状况发展的结果:在某些情况下,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大大缩小了某一个地区专门生产的那些产品的市场;或者某一地区经济所依赖的自然资源的耗竭;或者由于某一地区的各个市场都被国内外的竞争性商品所霸占;以及由于运输位置的变更、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使已建立起的工业迁往其他地区等。

相对衰退地区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衰退产业所占的比重大,经济增长缓慢,经济地位不断下降,已开始出现结构性衰退的征兆。

在相对衰退地区沦为衰退地区之前,适时地对其进行地区再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改造,可以防止这些地区进一步衰退,维持其原有的良好的发展势头,甚至促使其加速发展,进入新的成长阶段,开始新的一轮成长过程。

我们认为,不发达地区是指具有增长潜力、目前还未被挖掘出来、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比较滞后的地区。

这类地区的一般特征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第一产业占产业结构中的极高比例,生产手段落后,商品率低,市场经济很不发达等。

第7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第7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面辐射的两种辐射形式中, 需要指出的是,在面辐射的两种辐射形式中, 摊饼式辐射通常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摊饼式辐射通常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1)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辐射短, 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辐射短, 摊饼式辐射的辐射距离比跳跃式辐射短 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 资本、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信 息的流动成本较小, 息的流动成本较小,辐射效率更高 (2)由于居民之间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 由于居民之间的思想观念、 由于居民之间的思想观念 活习惯差异较小,在摊饼式辐射推进过程中, 活习惯差异较小,在摊饼式辐射推进过程中, 遇到的阻力也较小, 遇到的阻力也较小,这两点决定了摊饼式辐射 比跳跃式辐射具有更大现实性。 比跳跃式辐射具有更大现实性。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在铁路干线、公路干线 从运输的角度来看,在铁路干线、 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上, 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上,自然资源的流动没 有上下游方向的区别, 有上下游方向的区别,因为上下游方向运输 的成本基本相同。但在大江大河干线上, 的成本基本相同。但在大江大河干线上,由 于水流的方向问题, 于水流的方向问题,自然资源由上游向下游 的流动成本比反方向低。 的流动成本比反方向低。 因此,自然资源从富裕的城市或地区向下游 因此, 输出自然资源,是比较经济的;反之,则是 输出自然资源,是比较经济的;反之, 不经济的。 不经济的。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区域经济 学方面的猜想: 学方面的猜想: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现代 化进程的初期, 化进程的初期,大江大河沿边的下游的经济 发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 发展速度通常比上游快,因此下游地区往往 先行一步,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 先行一步,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一、区域经济学的辐射概念 区域经济学的辐射概念 辐射 二、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点辐射、 三、点辐射、线辐射和面辐射 四、辐射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意义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表3-1 各工业部门评分兴旺部门评分停滞部门评分衰退部门评分军火印刷出版 6.0 冶金 3.2电力设备9.2 金属制品 5.8 石油与煤 2.4运输设备8.5 纸张、纸浆 5.4 食品 2.4化工产品8.2 石料、黏土与玻璃制品 4.4 皮革及其制品0橡胶与塑料制品7.8 家具及室内装修 4.4 纺织8机床7.6 服装 3.8 木材及其制品0.7一般机器制造7.1大致说来,这三种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图3-1所示。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答案

∙《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区域经济学》试题一、判定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区域经济开发的主体包括政府和企业。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3.感应度系数是指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

()4.任何地区都应放弃自身优势去发展那些在全国分工体系中具有优势地位的产业。

()5.后向联系产业是为专门化产业提供产后服务或进一步加工的产业。

()一、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 2.√ 3.× 4.× 5.×二、不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区域经济学的理论来源包括(AB)。

A.经济地理学B.区位理论C.均衡增长理论D.非均衡增长理论2.埃德加?胡佛构筑区域经济学的三个基石是指(ABC)。

A.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B.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C.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D. 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可分性3.区域自然资源利用的类型包括(ABCD)。

A.纯自然资源型B.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型C.社会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为辅型D.资源缺乏型4.影响交易成本的区域性原因包括(BCD)。

A. 区域自然环境B.区域垄断及其竞争C.区域集团形成及其竞争D.区域间地方政府及其竞争5.非均衡增长理论提出的“连锁效应”包括(ABD)。

A.前向关联效应B.后向关联效应C. 集聚效应D.旁侧关联效应6.区域开发的特点包括(ABCD)。

A.开发对象位置的明确性B.开发范围的明确性C.开发的时效性D.开发行动的综合性7.区域经济发展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要害性阶段是(B)。

A.工业化初期阶段B.工业化中期阶段C.工业化后期阶段D.后工业化社会8.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是(C)。

A.国民生产总值增加B.海内生产总值增加C.各产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的差异D.各产业技术进步及技术结构特征9.影响产业区位选择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 AB)。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第六章++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2、线辐射
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 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和 上下游地区推开。(辐射的范围和程度比点辐射广) 把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 濒临沿海的陆地带称为辐射干线
通常,辐射干线上的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程度相对较高,辐射干线两翼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 化程度相对较低
(3)该理论忽略了同一地区之间的经济互补 性
(4)从长期来看按照东部带动中部再带动西 部地区发展的顺序,必定会 延误中、西部 地区的发展
(5)该理论忽略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和现代 化过程中的互动作用
二、辐射理论的适用性
主张采用辐射理论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中的地区差距,并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重点问题】 ●经济发展中的辐射概念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 ●经济发展中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的比较分析 ●辐射理论在经济发展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 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研究
一、辐射的含义 1、辐射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能量高的物体和能
量低的物体通过一定媒介互相传送能量的过程。
同时,还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 过程中的区域合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Thanks!
二、辐射理论的实践意义
从中国的总体上来看,制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战略的 几个主要问题是: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如何规划? 南北、东西的经济优势互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实现? 中心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和规划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就业问题怎样才能得到有效解决?
所有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辐射理论很好解释
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是地区之间辐射的媒介,媒 介的优劣决定着辐射的效率从而决定着地区之间经 济互动力的大小。

接轨上海:率先崛起的又一通道

接轨上海:率先崛起的又一通道

经济 发展的 “ 飞地 ” 。上 海要继 续健康 发 展 ,就 必须逐 步 向外延 伸 ,带动 周边城 市 的发 展 ,从 而 获得外 围的 支持 ,为 其
提供 稳 定 的发展 保障 。这种 接轨 ,既 是 上海 自身发展 的 需要 ,更是 欠发达 地 区 走 出去 ,接受上海辐射的明智之举 。
使我 们 必须 充分利 用梯度 推移 效应 ,改 善 自身 条件 ,增强 接受 辐射能 力 。一方 面 ,上海 确 立 “ 二 一”产业 发 展序列 三 后 ,面 临着 第二 产业 的适度 向外转 移 与 第三 产 业的 发展强 化 ; 另一方 面 ,欠 发 达地 区则 尚未跨越工 业化充分发 展阶段 , 正 通过 大 力发展 第二 产业 ,为产 业结 构 升 级积 累资 金 ,并把 工业化 作为 推动欠 发 达地 区发 展 的关键 举措 我们 在强 调
经济社会 活动都是超前 的 .懵 蓑 了国内 、 国 际的先进 潮 流 。我们 要接 受 辐射 ,主 动 接轨 ,就 必 须推 进思 想解 放 ,进 一 步 更 新观 念 ,跟 上时代 发展 的 步伐 ,融 入 经济全球 化的大潮中去。 基础 设施 建 设条 件 。基 础 设施 建设
环,天 下 为我所 甩 的气概 ,破 除 巴想禁
星 。这种独 特 的 优势对 周边 地 区的 辐射
力 越来 越 大 。
锢 ,使 这 片神奇 上地 发牛 了翻天 覆地 的变化 ,创造 了一 个特 大型城 市连 续 1 O 年快速 增 长 的经济 奇迹 ,成就 了 系列 人 们过 去难 咀想 象 、不敢 企 及 昀梦 想 。 上海 的巨 变也 已经 并正 在带动 着长 江三 角 洲地区 经济 的新 飞跃 。上海 周 边城市 无不 将接 轨上 海 、接 受辐射千 为本 地 经 鲁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20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三)广义梯度理论
传统的区域经济梯度只是考虑某一方向上的情形, 即只选择单一测度作为梯度指标,如GDP或GNP,或 者以此为主,以其他指标为辅,其数学表达式为:
grandψ=△ψ/△s △s是指所考察区域上的空间距离,分子△ψ为单一 的梯度现象的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如自然资源、 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劣程度、人口密 度等。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人文地理 吴亚娟
1
汇报内容
梯度理论的形成 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理论述评
2
一、梯度理论的形成
(1)梯度理论产生于西方(欧洲)
雏形
杜能 (Thunen)
马歇尔( Marshall)
11882266
1890













韦伯 ( Weber)
1909
工 业 区 位 论
3
27
三、理论述评
传统梯度理论 缺点: 1. 难以科学划分梯度,实践中容易扩大地区间的 发展差距。 2. 忽视了高梯度地区有落后地区,落后地区也有 相对发达地区的事实,人为限定按梯度推进。 3. 梯度转移往往是核心区的成熟技术甚至衰退技 术或产品向边缘的扩展,可能引起低梯度陷阱和 落后的增长。
28
13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一)传统梯度理论 李新运、张海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了22项
指标对山东省的110个市(县)进行经济发展梯度测算, 划分出了5个梯度区,此方法较好地刻画了山东省经济 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
李湛、施金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方法

基于辐射理论的“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研究

基于辐射理论的“环首都经济圈”发展研究

( ) 二 北京市与 ‘ 首都经济圈”的发展关系 环
丰富的地下水 、温泉 、矿泉水等资源。例如 :洙水 县拥有 1亿立方米的大型地下水库 ;逐鹿县水资源 5 总量达7 5 . 亿立方米 ,历史上素有 ‘ 里桑干 、唯 4 ‘ 千 富涿鹿”之说 ;赤城县年向首都供水35 . 亿立方 米 , 占密云水库全部入水量的1 ,是 北京 市重 要的饮 , 3
台。2 1年l月3 《 0 0 1 日, 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 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的建议 》中明
确提 出举全省之力积极建设 ‘ 首都经济圈 ” 环 。此 后, ‘ 环首都经济 圈”被纳入北京市及国家 ‘ 二 I 十
到 1o亿 元 。 6o
二 、 北 京 市 与 “ 首 都 经 济 圈 ” 的 发 展 关 环 系—— 基 于辐 射理 论 的分析 ( )辐射 理论 概述 一
2 1年 5月 01
经 济 论 坛
Ee n mi F r m o o c ou
Ma .2 1 v 01
总第 4 0 9期
第 0 期 5
G n4 0 NoO e .9 .5
基 辐 理 的‘ 都 济 ’ 展 究 于 射 论 环首 经 圈’ 研 发
文/ 王 锐
【 摘 要】 ‘ 【 环首都经济 圈”是 国家、北京市 、河 北省 ‘ 【 十二五 ”规 划 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 ,其研究可 以推
用水源基地 ;固安县是 “ 中国温泉之 乡” ,与 巴黎 盆地、 日 本秋明、北京小汤山并称世界 四大著名温 泉,所产 ‘ 悦”牌矿泉水为中南海特供饮用水 。 万
新中国成立以后,北京市作 为首都 ,是我国的
政治 、经济、文化 中心。长期 以来 ,北京市从周边 地区尤其是河北省吸收了大量资源 ,已发展为现代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含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1、地域性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

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并存论
以为梯度转移同步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旳国家,不同旳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旳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旳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旳国家或 者地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旳形式依然
是以高梯度区域旳发展来带动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旳生命周期情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旳行业一般是盈利旳,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旳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假如是长久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旳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旳关系
假如一种区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于创新阶段旳新兴产业所构成,就阐明 这个地域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域。
假如这个地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旳衰退 产业构成,则地域经济必然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动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域。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来自创新阶段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旳几种阶段 ,在市场机制旳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旳转移。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旳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旳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旳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旳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旳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原则化旳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旳项目。
(3)梯度转移旳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旳 转移涉及对新兴市场旳开发和饱和市场旳转移。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第七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

案例:上海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很快。是“长三角” 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 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 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 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



首先,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 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 其次,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 金水道”龙头的港口,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 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经济辐射 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有专家预测上海的GDP每增长1%,苏 州的GDP增长1.19792%,杭州增长1.22646%,无锡增长1.20845 %,宁波增长1.23415%。可见中心城市的经济的增长,带动周边 地区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3)在辐射过程中人才流动比较复杂。 总的来看,人才的流动就是人尽其才。应该允 许人才在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充分流动。



人才浪费是最大浪费。 中心城市发展了,周边落后地区必然受益,才能吸 引大量的人才。 长远来看,中心城市发展必然会带动周边落后地区 的发展,为人才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周边地区的人才回流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劳动力的流动不论留在城市,还是回到农村,都有着几 点作用:①把城市的技术、资金带回农村,发展农村经 济;②把知识、管理经验带回农村;③留在城市减少了 农村人口,增强了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了城市化进程; ④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做出了贡献等。 资源的流动问题:①资源是有限的,流向发达地区,落 后地区后备资源会减少,甚至会耗竭,以后没有发展机 会;②资源的定价问题,中国目前主要是通过宏观调控, 定价太低,实质是对落后地区资源的一种掠夺,拉大了 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例如西辐射是指经济发展 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 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地区进行资本、 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的流动和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

热传导方程的热辐射问题

热传导方程的热辐射问题

热传导方程的热辐射问题在热传导方程中,热辐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许多工程和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热辐射问题进行介绍和讨论,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热传导方程的基本概念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热传导方程描述的是物体的温度分布随时间的演化过程。

它由著名的热传导定律得出,即热流密度正比于温度梯度。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推导出一个关于温度分布的偏微分方程,称为热传导方程。

这个方程在物理学、工程和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

热传导方程是描述物体内部温度如何变化的方程。

它是一个偏微分方程,通常写成以下形式:∂u/∂t = κ∇^2u其中,u是温度,t是时间,κ是热传导系数。

热辐射的基本概念热辐射是一种能量,它由物体表面发射出来并以光或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这种能量与物体的温度有关,通常称为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的强度与温度有关,它可由普朗克定律所描述。

普朗克定律是描述黑体辐射的一个定律,它表明黑体辐射的强度与波长和温度有关。

它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B(v,T) = [(2hv^3)/(c^2)]e^(-hv/kT) - 1其中,B(v,T)是黑体辐射的强度,v是波长,T是温度,h是普朗克常数,c是光速,k是玻尔兹曼常数。

热辐射问题和热传导方程的联系热辐射问题可以通过热传导方程来描述。

虽然热辐射和热传导是两个不同的现象,但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在许多情况下,热传导和热辐射可以同时发生,因此需要考虑它们的相互影响。

热传导问题中通常考虑的是物体内部温度分布的演化,而热辐射问题则更关注物体表面的温度分布和辐射强度。

因此,在考虑热辐射问题时,需要对物体表面的温度场进行建模,以便计算辐射强度。

而在考虑热传导问题时,需要对整个物体内部的温度场进行建模。

相互作用的例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热辐射和热传导的相互作用。

考虑一个方形块的加热器,它位于接地板的中心。

当加热器加热时,会产生热辐射和热传导。

在初始时刻,加热器的温度很高,因此它会产生大量的热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度推移理论案例一: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梯度理论对于江苏的划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长江为界的,江南即苏南,江北即苏北,这和人们对中国的划分也基本一致。

虽然严格从地理和气候上说秦岭、淮河一线才是大致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长江就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

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苏南苏北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是以梯度理论为指导的,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必然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日臻完善,梯度发展理论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甚至成为阻碍苏北经济发展的羁绊。

实践中,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多是优势产业的转移,其目的一是规避关税,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占领市场。

但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与上述目的相去甚远,多是一些没有优势的落后产业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问题。

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抓住时机进行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壮士断腕”式的传统产业大转移,后果都不理想,包括从苏南和苏北的实践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活”到现在。

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上,不能再沿袭“梯度理论”的思路,被动地接受产业的转移,而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的契机,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案例二: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开埠前(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

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

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

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

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

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案例三: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纺织产业最早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国家,随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接着又转移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典型的梯度转移过程。

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四:富士康在我国的梯度转移1988年,富士康从海外挥师大陆,并迅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代工厂。

富士康最早从台湾转移到深圳,看中的就是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大陆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

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

富士康开始布局深圳以外的地区,从最初的沿海城市逐渐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目前已经在大陆拥有近20座大型工业园区,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之多。

此次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富士康在深圳只留下10万人左右的代工“苹果”的生产线,大部分业务将转移至内地。

对于富士康来说,则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了深圳,正符合了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

但短期来看,面对突然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也许“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场景将不再重现,本地的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冲击。

辐射理论案例一: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小城镇分布概况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

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省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

其中,环京津的镇79个;环石家庄市30公里范围内有41个小城镇,环唐山市30公里内有38个小城镇,以邯郸市为中心方圆30公里内坐落着34个小城镇,环保定市30公里范围内有城关镇8个,张家口市虽为中心城市,但受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小城镇的内聚力不大。

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扩张,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必将逐渐增大,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的格局也将逐步加强。

小城镇沿交通大动脉的侧翼密集分布。

京广铁路两侧15公里的狭长区域内聚集了82个小城镇,位于铁路线上的镇38个,沿京广线66个农村建制镇人口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2741人和436.3万元,高于全省镇均水平61.4%和26.8%。

京九沿线15公里范围内聚集了35个小城镇,沿线穿越17个建制镇,沿京九线28个农村建制镇的财政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46.1%。

石德线两侧15公里狭长地带聚集了42个小城镇,位于石德线上的20个镇,沿线36个农村建制镇财政收入镇均527.8万元,高于全省镇均水平53.3%。

以上三条铁路干线两侧15公里区域内,共聚集159个建制镇,占全省小城镇的18.7%;沿线130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6488人,高于全省26.6%,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促使全省小城镇向交通干线发展和聚集的趋势进一步增强。

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沿渤海湾地区共聚集小城镇68个,占全省总数8.0%,其中61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达到3835.9人,低于全省平均25.2%;镇均财政收入370.4万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可见河北沿海优势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沿海开放潜力很大。

初步形成了四个区域性的小城镇群落。

一是京津保沧地区,即廊坊地区全部、保定北部(10县市)、沧州北部(5个县),该地区聚集30个小城镇,占全省总数15.3%。

二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京广、石德、石太线为轴心的“+”字形区域,这一地区聚集了151个小城镇,占全省的17.8%。

三是以唐山秦皇岛二市为中心的冀东地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市、港路、矿纵横交错,聚集150个建制镇,占全省17.7%。

四是以邯郸、邢台为中心的冀南地区,聚集了159个建制镇,占全省的18.7%。

可见,河北省小城镇已星罗棋布,且布局渐趋合理,但“小而散”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案例二:上海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很快。

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

其次,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

其次,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金水道”龙头的港口,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

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经济辐射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

有专家预测上海的GDP每增长1%,苏州的GDP增长1.19792%,杭州增长1.22646%,无锡增长1.20845%,宁波增长1.23415%。

可见中心城市的经济的增长,带动周边地区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案例三: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点辐射依据辐射理论,点辐射一般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

这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技术、人才、服务、信息等相对比较充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相对比周边地区先进,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比较缺乏。

而周边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充裕,但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缓慢,这样通过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大大加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

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香港85 %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地区。

香港在内地投资设厂6 万多家,其中513 万家在珠三角。

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香港龙头的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圈。

大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进程中,香港、澳门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作为辐射点,通过它们的影响和带动,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区域,其成绩卓然。

但是随着国内外的竞争形势的加剧,粤港澳的经济腹地明显不足,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突破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知识和信息型产业。

这样,珠三角有必要寻求更广阔的经济腹地来实现产业的转移和升级。

“9+ 2”泛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策略。

在这一区域的发展进程中,同样需要一些辐射点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案例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线辐射在辐射干线上,上下游之间交通方便,人员流动频繁,经济交易中的交易成本比较小,经济资源周转快,信息也相对更加畅通,因此辐射的效率更高。

这些干线上的城市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辐射干线的两翼地区会较高,于是这些干线上的城市和地区通过和两翼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就会互相传播,进而实现这些地区的优势互补,也就推进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泛珠三角地区各个省份之间已经形成了密集网络系统,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等辐射干线。

一些省区是靠海的,港口众多,航运发达,其海岸线长占中国海岸线的三分之一是泛珠三角地区的明显的特点。

这条辐射线有很好的利用价值,沿这条辐射线分布的城市和地区可以非常方便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广泛的经济交易和文化交流,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进行辐射,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向内陆城市和地区进行流动和传播,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和窗口。

依据泛珠三角地区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泛珠三角地区整个区域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确立几大轴线:海路的轴线主要有( 1) 由厦门—粤东—珠三角—粤西—桂南—河内—东南亚沿海轴线;( 2) 珠江、韩江、鉴江、湘江、湄公河—澜沧江等沿江经济轴线;( 3) 珠三角—香港—台湾海路发展轴线。

陆上发展轴线主要以“大珠三角”为中心,包括( 1) 大珠三角—长沙—武汉—郑州南北向轴线;( 2) 大珠三角—湛江—海口南北向轴线( 3) 大珠三角—贵阳—重庆—成都轴线;( 4) 大珠三角—南宁—昆明发展轴线;( 5) 大珠三角—湛江—防城—河内—万象—曼谷轴线;( 6) 大珠三角—赣州—南昌发展轴线等。

案例五: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面辐射根据辐射的特点,面辐射可以分为两类,摊饼式辐射和跳跃式辐射。

广东省和周边省份之间的辐射是属于摊饼式的辐射,首先从交界处开始,逐渐向后推移。

泛珠三角区域地域辽阔,相互联系密切,经济合作具有历史悠久、联系紧密、互补性强。

面辐射对于泛珠三角地区有更大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泛珠三角九省区都位于我国的南部地区,直接间接、或多或少都跟珠江有关,与珠江流域的流向、与珠江最后流入南海而形成的经济流向和文化有关,有着相互关联的历史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第二,这一地区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密切的经济联系,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在这样的情况下,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信息、自然资源和信息的流动成本较小;第三,这些地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居民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民俗习惯差异比较小,辐射推进进程中遇到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辐射的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