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度推移和辐射理论案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梯度推移理论
案例一:经济发展必须遵循梯度理论
对于江苏的划分,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长江为界的,江南即苏南,江北即苏北,这和人们对中国的划分也基本一致。虽然严格从地理和气候上说秦岭、淮河一线才是大致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但在一般人概念里,长江就是划分中国南北的分界线,江南是南方,江北是北方。江苏省人民政府把江苏从理论上划成三块:苏南为江南五市(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中为江北沿江三市(扬州、泰州、南通);苏北为江北其余五市(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
苏南苏北的发展战略长期以来是以梯度理论为指导的,这在改革开放早期具有必然性。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和我国市场经济机制日臻完善,梯度发展理论的局限性逐步显现,甚至成为阻碍苏北经济发展的羁绊。实践中,国际间的产业梯度转移多是优势产业的转移,其目的一是规避关税,二是降低劳动力成本,三是占领市场。但从国内产业转移的实践看,与上述目的相去甚远,多是一些没有优势的落后产业向落后地区的转移,其后果往往是若干年后拿出更多的资金去解决后遗问题。例如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为了构筑国际大都市,抓住时机进行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主动实施“壮士断腕”式的传统产业大转移,后果都不理想,包括从苏南和苏北的实践看,几乎没有一个企业“活”到现在。江苏省发改委主任钱志新说,欠发达地区在现阶段的战略选择上,不能再沿袭“梯度理论”的思路,被动地接受产业的转移,而应该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利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的契机,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找准自己的比较优势。
案例二:近代的苏州与上海、亚洲“四小龙”等
开埠前(1843年11月17日,根据《南京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上海开埠),上海只是苏州的一个外港。当时经海路运抵上海港的南北货物,还需再运至苏州后集散到长三角各地。如果按照梯度发展理论,上海似乎应当永远以苏州为“大树”。然而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随着上海港内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与城市经济的发展,上海就取代了苏州,成为长三角的中心城市。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机遇期,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是完全做得到的。结论:梯度理论在实践中存在严重缺陷,欠发达地区应走跨越式的发展道路。
案例三:纺织产业的梯度转移
纺织产业最早兴起于工业革命之后的欧美国家,随后逐渐转移到“亚洲四小龙”,接着又转移到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这是一个典型的梯度转移过程。我国实施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让沿海地区率先引进和掌握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西部地区推移,这也是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
案例四:富士康在我国的梯度转移
1988年,富士康从海外挥师大陆,并迅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代工厂。富士康最早从台湾转移到深圳,看中的就是深圳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以及大陆廉价而又丰富的劳动力。进入21世纪后,由于外部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富士康开始布局深圳以外的地区,从最初的沿海城市逐渐向中部、西部地区扩展,目前已经在大陆拥有近20座大型工业园区,员工总数超过80万人之多。此次富士康的大规模内迁,富士康在深圳只留下10万人左右的代工“苹果”的生产线,大部分业务将转移至内地。对于富士康来说,则意味着低成本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能够得以延续;对于河南、重庆等内陆地区来说,无疑是一次绝好的加快农业向工业转变的产业结构升级和改造的机会;对于深圳而言,则是喜忧参半,喜得是富士康这种低水平的代工模式终于离开了深圳,正符合了产业升级、低附加值项目向内陆转移的目标。但短期来看,面对突然大规模的企业搬迁,也许“千军万马下广东”的场景将不再重现,本地的财政税收以及房地产、餐饮、娱乐等行业将不可避免地面临较大的冲击。
辐射理论
案例一: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小城镇分布概况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与带动,河北省小城镇大多分布在北京、天津、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周围。其中,环京津的镇79个;环石家庄市30公里范围内有41个小城镇,环唐山
市30公里内有38个小城镇,以邯郸市为中心方圆30公里内坐落着34个小城镇,环保定市30公里范围内有城关镇8个,张家口市虽为中心城市,但受经济实力等方面的影响,小城镇的内聚力不大。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扩张,其辐射和带动能力必将逐渐增大,小城镇环中心城市密集分布的格局也将逐步加强。
小城镇沿交通大动脉的侧翼密集分布。京广铁路两侧15公里的狭长区域内聚集了82个小城镇,位于铁路线上的镇38个,沿京广线66个农村建制镇人口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2741人和436.3万元,高于全省镇均水平61.4%和26.8%。京九沿线15公里范围内聚集了35个小城镇,沿线穿越17个建制镇,沿京九线28个农村建制镇的财政收入水平高于全省平均46.1%。石德线两侧15公里狭长地带聚集了42个小城镇,位于石德线上的20个镇,沿线36个农村建制镇财政收入镇均527.8万元,高于全省镇均水平53.3%。以上三条铁路干线两侧15公里区域内,共聚集159个建制镇,占全省小城镇的18.7%;沿线130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6488人,高于全省26.6%,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将促使全省小城镇向交通干线发展和聚集的趋势进一步增强。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沿渤海湾地区共聚集小城镇68个,占全省总数8.0%,其中61个农村建制镇镇区平均人口达到3835.9人,低于全省平均25.2%;镇均财政收入370.4万元,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可见河北沿海优势还没有得到较好发挥,沿海开放潜力很大。
初步形成了四个区域性的小城镇群落。一是京津保沧地区,即廊坊地区全部、保定北部(10县市)、沧州北部(5个县),该地区聚集30个小城镇,占全省总数15.3%。二是以石家庄为中心的京广、石德、石太线为轴心的“+”字形区域,这一地区聚集了151个小城镇,占全省的17.8%。三是以唐山秦皇岛二市为中心的冀东地区,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市、港路、矿纵横交错,聚集150个建制镇,占全省17.7%。四是以邯郸、邢台为中心的冀南地区,聚集了159个建制镇,占全省的18.7%。可见,河北省小城镇已星罗棋布,且布局渐趋合理,但“小而散”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转变。
案例二:上海对周围地区的辐射作用
上海作为中国的超级大都市,自身的发展很快。是“长三角”地区的龙头城市,其快速发展带动了相邻的江苏、浙江相关地区的快速发展,其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群龙起舞,渐入佳境。其次,上海地势低平,自身面积小,经济规模大,很容易辐射到附近的苏州、嘉兴等地区。其次,上海不仅是中国首屈一指的海运港口,而且是扼长江“黄金水道”龙头的港口,在物资方面发挥着巨大的聚集和疏散功能。此外,上海在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方面也是走在前列,经济辐射能量的传导路径比较通畅。有专家预测上海的GDP每增长1%,苏州的GDP增长1.19792%,杭州增长1.22646%,无锡增长1.20845%,宁波增长1.23415%。可见中心城市的经济的增长,带动周边地区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增长。
案例三: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点辐射
依据辐射理论,点辐射一般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这些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技术、人才、服务、信息等相对比较充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相对比周边地区先进,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相对比较缺乏。而周边落后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比较充裕,但资金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缓慢,这样通过周边地区和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大大加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后,香港85 %以上的制造业转移到珠三角地区。香港在内地投资设厂6 万多家,其中513 万家在珠三角。香港对珠三角的经济辐射,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以香港龙头的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圈。
大珠江三角洲发展的进程中,香港、澳门等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城市作为辐射点,通过它们的影响和带动,向周边地区扩散,形成了一个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区域,其成绩卓然。但是随着国内外的竞争形势的加剧,粤港澳的经济腹地明显不足,珠江三角洲正在寻求突破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知识和信息型产业。这样,珠三角有必要寻求更广阔的经济腹地来实现产业的转移和升级。“9+ 2”泛珠三角地区发展战略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策略。在这一区域的发展进程中,同样需要一些辐射点来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案例四:泛珠三角经济发展中的线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