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目标及其实现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问题

合集下载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事业单位在发挥社会公益功能的同时,也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管理水平。

为此,需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建立起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目标1. 构建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分类体系,使其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 增强事业单位自主经营能力,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3. 实现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三、基本原则1. 确保公益性。

2. 加强事业单位自主权。

3. 提高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4. 加强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5. 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内容1. 制定科学合理的事业单位分类标准,并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

2. 建立分类管理体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政策。

3. 加强事业单位自主权,允许事业单位依法自主决定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

4. 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

5. 加强事业单位之间的协调与配合,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6. 加强事业单位的监管,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监督机制。

五、改革步骤1. 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标准。

在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标准时,应充分考虑事业单位的性质、功能、收入来源等因素,并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分类标准。

2. 对现有事业单位进行分类。

对现有的事业单位进行全面调研和分类,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标准进行划分,确定其所属分类,并对其性质、功能、管理体制等进行评估和改革。

3. 建立分类管理体制。

根据事业单位的分类结果,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明确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和责任,完善各类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

4. 加强事业单位自主权。

鼓励事业单位依法自主决定经营项目和经营方式,同时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约束和监管,确保事业单位的经营行为与公益性质相符。

5. 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改革创新,提高其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篇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现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必须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把这项改革推向深入。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4、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核心,总体、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先行试点、稳步推进,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含答案)

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含答案)重庆市编办机构编制知识竞赛题(有答案)一、判断题(100道)1、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属于行政许可行为。

答:对。

2、事业单位登记工作不收费。

答:对。

3、除登记管理机关,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可以收缴、扣留《事业单位法人证书》。

答:对。

4、事业单位开办资金可以先注入再转移。

答:错。

5、事业单位法人在清算期间,应当继续开展各种业务活动。

答:错。

6、“12310”举报电话实行全国统一的010-12310拨号方式。

答:错。

正确答案是:全国不统一,各地要在12310之前加拨区号,只有中央和北京市是010—12310..7、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重大检查活动,需要会同监察机关和检察机关联合进行。

答:错。

正确答案是:也可以单独组织开展。

8、“12310”举报电话受理实名举报和匿名举报。

答:对。

9、纪检机关和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共同立案查处的案件,应当组成联合调查组,按照各自的职权开展调查。

答:对。

10、《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明确规定,违反规定干预下级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配备,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照《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处理。

答:对。

11、依照国家规定的程序设置的机构和核定的编制,是录用、聘用、调配工作人员、配备领导成员和核拨工作经费的依据。

答:对。

12、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不得干预下级人民政府行政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管理工作,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要求下级人民政府设立与其业务对口的行政机构。

答:错。

正确答案是:不可以。

1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调整的需要,可以在行政编制总额内调整本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行政编制。

答:对。

14、“十二五”期间,政法专项编制、公安现役编制和武警编制员额总体规模保持稳定,在中央确定的总体规模内解决所有具体增编问题,不再另行增加编制。

答:对。

15、事业单位分支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可以不申请事业单位法人登记。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问题的思考与建议陶加煜;汤广全【摘要】继农业生产、国企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事业单位的改革随潮而至,现成为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的又一项重要任务。

而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决策。

如何积极地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又符合事业单位发展特点,政事分开、事企分开、高效服务、管理科学的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回答的重要课题。

【期刊名称】《江西化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3页(P119-121)【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作者】陶加煜;汤广全【作者单位】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江西南昌33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79.241一、事业单位的改革是我国当今时代发展的要求1、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稳步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体制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奠定了基础。

事业单位提供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的任务更加艰巨。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

这些问题影响了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以解决。

3、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是提高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事业单位招聘必看题库知识点《事业单位知识》(2023年版)_1

事业单位招聘必看题库知识点《事业单位知识》(2023年版)_1

事业单位招聘必看题库知识点《事业单位知识》 (2023 年最新版) 事业单位考试题库考点高频试题:1、多选题下列机构属于事业单位的是_____。

A : 教会学校B : 防疫站(所)C : 公路养护段(站)D : 人才交流中心参考答案: ABCD本题解释:ABCD [解析] 略2、单选题事业单位通常以_____为主要发展取向,具有社会和经济双重效益A : 单位利益B : 人民利益C : 国家利益D : 社会公益参考答案: D本题解释:D【解析】事业单位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为社会公共利益而由国家举办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社会服务组织.故选 D。

3、单选题小王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每次听完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后,她总习惯于使用“您的意思是否是……”这样的方式当面确认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

小王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_____。

A : 引起服务对象及时的关注B : 核实了信息的准确性C : 贏得服务对象的尊重D : 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解析]对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而言,当面确认服务对象反映的问题的最大的好处是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

4、单选题事业单位管理者可以利用内容型激励的手段,即通过有针对性地采取达到满足员工需求的做法,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下列做法属于内容型激励的是_____。

A : 对工作失误采取宽容态度B : 设定较高的工作目标C : 帮助新进工作人员解决食宿问题D : 为所有岗位设定统一的薪酬标准参考答案: C本题解释:[解析]A、B、D 项均未体现“满足员工需求” ,故都应排除。

5、单选题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改革中,对经费完全自理的事业单位,要允许_____。

A : 实行平均分配B : 自主决定内部分配C : 企业资本参与经营和分配D : 民间资本参与经营和分配参考答案: B本题解释:[解析]《关于加快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

对转制为企业的,实行企业的分配制度;对经费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的,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搞活内部分配;对国家逐步减少经费拨款的,经批准,逐步加大内部分配自主权;对经费完全自理的,允许自主决定内部分配。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本方案旨在通过分类改革,实现以下目标:
1.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
2.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增强发展动力;
4.健全事业单位监管制度,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二、分类改革原则
1.公益优先:以社会公益为导向,明确事业单位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2)加强国有资产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妥善解决人员分流安置问题,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四、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2.明确责任分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3.制定实施方案:各级政府要根据本方案,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改革措施:
(1)明确公益目标,强化公益属性;
(2)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创新人事、收入分配制度,激发内部活力;
(4)建立健全监管制度,确保公益目标实现。
(三)划分为生产经营类
1.功能定位:具备生产经营能力,可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2.改革措施:
(1)转企改制,实现市场化运作;
(4)加强宣传引导,广泛宣传改革的重要意义和政策措施,营造良好改革氛围;
(5)强化监督检查,对改革过程进行全程监督,确保改革措施落到实处。
2.实施步骤:
(1)2019年,开展事业单位分类认定工作,明确各类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
(2)2020年,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3)2021年,巩固改革成果,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持续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
本实施方案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方案不符的,按照本方案执行。各地、各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细则。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

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赵立波【专题名称】公共行政【专题号】D01【复印期号】2011年04期【原文出处】《新视野》(京)2010年6期第40~43页【英文标题】Thoughts about the Major Issues of the Classification Reform of Institutions【作者简介】赵立波,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教授,青岛266071。

【内容提要】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

虽然分类改革已被确定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战略,但分类改革的一些重大原则性、战略性问题依然有待明确。

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是改革的基本原则,管办分离主要是为了深化政事分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方向是转为企业、回归政府、保留事业单位体系、向非营利组织转化;分类改革的战略推进应明确改革目标模式,科学设计战略框架和路径。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事关系/非营利组织EE9112UU8502164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 38(20lO)06-0040-04 虽然分类改革已被确定为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战略,但分类改革的一些重大原则性、战略性问题依然有待进一步明确:分类改革依据哪些原则进行;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三个原则的关系;除转企、回归政府、保留事业单位体系,分类改革是否还有更多方向选择;分类改革如何战略推进等等。

由于上述问题尚未彻底解决,从而严重制约分类改革的顺利推进。

因此,对上述原则性、战略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分类改革原则的确定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中要求:“2010年要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工作总结: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工作总结: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

工作总结: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我国事业单位进入新一轮全面改革的进程。

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相比,这次改革的最显著特征是对事业单位社会功能的重新定位,以往的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政策导向为公益化所取代。

经过整个“十二五”,事业单位改革的进展状况引人关注,而后续改革如何进行更是关系到改革目标能否真正实现。

一、事业单位改革的主要进展《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头5年的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包括: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等。

从总体看,5年来,事业单位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清理和分类初步完成,重点环节和领域的制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行业改革持续推进,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事业单位改革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指导意见》及其配套文件印发实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强调,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在中央印发的科技、教育、文化、医药卫生体制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系列文件中,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制也成为改革重要组成部分,去行政化、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落实单位管理自主权等成为改革的关键词。

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相互带动,使事业单位改革成为一段时期以来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

增强公益性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基本战略导向2011年以来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价值不仅在于对事业单位进行新的分类排队,而在于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明确了事业单位公益性的功能定位和战略导向。

公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

公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

公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研究摘要:公益事业单位为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自身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提高对各个细节的重视程度。

公益性是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通过对科技创业公共服务类工业事业单位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满足公共事业的需求是公益事业单位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必须严格遵循的原则。

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对工艺主导业务的强化,其中主要涉及到资源集成、服务拓展以及品牌打造等内容,尽最大努力实现对工艺特色业务的不断拓展,通过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的方式,实现对运行管理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公益服务总量会在此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

不断改善的公益服务水平对公益事业单位能否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公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发展思路;对策引言:事业单位已经开展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改革工作。

《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最早于2011年出台,与其相配套的文件在社会以及事业单位中引起相当大的重视。

我国现有的126万个事业单位在改革完成后,将会逐步划分为行政机构。

部分事业单位也会通过转型的方式退出事业单位序列,也就是说事业单位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减少的状态。

削弱事业单位力量以及削弱事业单位的影响并不是本次改革的最终目标。

事业单位的规模也不会在此过程中得到较大程度地控制。

鼓励事业单位进一步发展是开展上述改革的重要目标。

在此过程当中所明确指出的事业单位为保持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现在面对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对公益事业的进一步壮大与改革。

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一、公益事业单位的发展契机(一)支撑公益事业单位发展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主要是将机关、企业以及事业单位的特点作为主要依据。

我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思想在20年内始终保持不变。

本次改革可实现对分类原则、方法以及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也就是进一步分类行政职能事业单位以及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

最终将公益事业单位保留下来,为未来基本公共事业提供服务,事业单位改革在此过程中发生跨时代的发展。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与策略解析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与策略解析

财经界Money China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与策略解析贵州省遵义市仁聚教育刘洪安摘要:1996年中央编委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提出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意见,2004年中央编委牵头的“事业单位改革小组”再次细化了分类改革措施。

2012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大势所趋,本文将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和策略出发,论述事业单位改革应注意的问题和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益性一、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产生的问题目前事业单位改革以实施分类改革为主流思想,将事业单位分为行政类、公益类、经营类。

2006年中央编委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分类及相关改革的试点方案》中明确将事业单位划分为完全行使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证监会、银监会等行政监管机构;不宜或不能由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所需经费由财政进行保障,不得开展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如公立医院、高等院校等;从事经营类事业单位三大类。

2009年,重庆、山西、广东、上海、浙江进行了事业单位试点改革,而且多侧重于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减轻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进行政事分离的同时保障社会公益性、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2012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

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

但在改革过程中,主要出现了如下问题:(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能否减轻事业单位改革的阻力目前事业单位改革重要集中在公益类事业单位改革,即公立医院、高等院校类。

2016年7月22日,人社部召开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事业单位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并明确表示将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部分城市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开展编制管理改革等工作。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优化工作方案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优化工作方案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优化工作方案一、前言我国的事业单位作为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教育、卫生、科研、文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存在的一些问题逐渐显现,如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不清、效率低下等。

为了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分类优化工作方案至关重要。

二、工作目标1.明确事业单位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功能、任务和特点,将其分为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经营一类。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社会公益职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社会公益和公共服务职能,经营一类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生产经营职能。

2.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

通过整合资源、撤销、合并等方式,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3.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权责关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4.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竞争性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活力。

5.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

加强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事业单位的正确发展方向。

三、主要任务1.加强顶层设计。

制定事业单位分类优化总体方案,明确分类优化的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2.推进事业单位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功能、任务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类,确保分类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3.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

通过资源整合、撤销、合并等方式,优化事业单位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4.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建立竞争性选拔任用机制,完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评价体系,激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活力。

5.完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权责关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效率。

6.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

加强事业单位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事业单位的正确发展方向。

四、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

2023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事业单位是我国公共服务领域中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过去的发展中,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权责不清、人事制度不完善等,制约了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提高服务质量效果。

为了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效率,2023年将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促进事业单位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

二、宗旨和目标宗旨: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充分发挥各类事业单位的优势,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效能。

目标:1. 调整事业单位类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适应新形势下发展的管理体制;2. 优化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3. 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激发人才活力;4. 推动互联网+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服务效能;5. 提升事业单位绩效管理水平,实现事业单位服务能力和效果的全面提升。

三、改革内容和重点1. 调整事业单位类别针对不同的事业单位,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运行特点,将其分为公共管理类、教育科研类、医疗卫生类、文体娱乐类、社会福利类等不同类别,进一步明确事业单位的定位和职责。

2. 优化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根据事业单位的性质和业务需要,进行机构设置的优化调整。

对重复、冗余、功能不明确的机构进行梳理和整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推动事业单位与社会资本合理结合,引入市场化运行机制,增强事业单位的活力和竞争力。

3. 完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人事制度,推行事业单位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改革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模式,实行岗位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度,激励事业单位人员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4. 推动互联网+事业单位服务模式创新积极推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在事业单位服务中的应用,开展线上线下融合式服务,提高服务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发展跨部门、跨地区的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服务效益和用户满意度。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我国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引言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团体、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所设立并依法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从事党政机关、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文化教育、科研创新、卫生医疗等公益性服务的单位。

然而,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数量庞大、管理体制复杂、职能重叠等问题逐渐突显,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高效运作和优质服务的提供。

为此,我国对事业单位进行了分类改革。

一、分类改革的背景事业单位的发展和改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职能的差异化,原有的事业单位体制已经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和行政体制的要求。

因此,我国决定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改革,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明确职能定位,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分类改革的目标分类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事业单位的转型升级,推动事业单位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

具体目标包括:1.优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减少冗余和重叠。

通过分类将事业单位分为不同的类别,明确各类事业单位的管理要求和职能定位,避免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权责交叉和冲突。

2.提升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

通过分类改革,可以明确各类事业单位的运作规范、管理流程和绩效评价指标,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运转效率和服务质量。

3.促进事业单位的创新发展。

分类改革可以为事业单位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激励机制,鼓励事业单位在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推动事业单位的转型升级。

三、分类改革的主要内容分类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分类标准的确定。

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性质、层级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分类标准,明确各个类别的事业单位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管理要求。

2.分类管理体制的建立。

根据分类标准,建立相应的分类管理体制,包括事业单位的组织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3.职能定位和优化调整。

根据事业单位的分类结果,对各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定位进行明确,削减冗余和重叠职能,实现事业单位的优化调整和高效运作。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三要素:目标·机制·核心能力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三要素:目标·机制·核心能力

事业单位改革发展三要素:目标机制核心能力
杜廷文;乔世珊
【期刊名称】《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年(卷),期】2006(019)003
【摘要】我国目前共有事业单位130多万个,从业人员近3000万人。

事业单位
改革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举措。

2000年以来,中央已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

除主要履行行政职能和承担政府委托事务的事业单位外,已具备市场化条件的盈利性事业单位将进行企业化转变。

事业单位的改革要朝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发展。

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的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

在改革的进程中应着手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即目标、机制及核心能力。

【总页数】3页(P99-101)
【作者】杜廷文;乔世珊
【作者单位】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水利部综合事业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
【相关文献】
1.中机联召开机械社团、事业单位改革发展工作交流会于珍会长:社团事业单位改
革发展要快步走 [J], 王守见
2.公益目标及其实现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问题 [J], 李建忠
3.气象部门目标制定与目标管理三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J], 李兴茂;董长宝
4.以目标认定为抓手全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档案工作-唐山市提前完成机关事业单
位目标管理认定工作 [J], 宋海燕
5.找准改革发展路径认识改革发展目标促进改革推动发展重庆公交集团党委召开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 [J], 集团政工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机制创新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机制创新

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机制创新近年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事业单位改革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旨在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推动事业单位向市场化、法人化方向发展。

本文将探讨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与机制创新,助力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目标定位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公益为导向、市场化运作、法人治理的现代事业单位制度。

具体来说,目标包括:1. 提高服务效能。

通过改革,事业单位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强内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2. 激发活力创新。

改革要打破体制机制壁垒,激发事业单位的创新活力。

鼓励事业单位与市场主体合作,开展深入的产业融合,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3. 加强责任担当。

通过改革,事业单位要增强自主管理和市场竞争意识,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二、机制创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包括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

1. 管理体制创新。

改革要建立科学、高效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既要注重市场机制的引导,也要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实行权责明确、规范运作的制度,充分激发事业单位的内部活力。

2. 运行机制创新。

改革要推动事业单位从行政化运作向市场化运作转变。

要鼓励事业单位主动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积极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3. 激励机制创新。

改革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通过薪酬激励、晋升晋级、荣誉表彰等方式,激发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同时,要注重建立科学公正的考核评价制度,确保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

三、推动机制创新的关键因素1. 完善法规制度。

为了保障事业单位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规制度,明确事业单位的产权、权益和责任。

2. 强化组织领导。

事业单位改革需要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推动机构,要加强对改革的统筹协调,研究解决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

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

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

事业单位运行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河南省固始县为例汪浒张凤轩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特有的组织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重要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社会发展变迁,事业单位的传统运行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已成为我国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积极在教育、卫生及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成功的经验很多,但仍旧存在事业单位定位不准、结构不合理和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本文将结合河南省固始县的实际情况,就以上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一、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和特征(一)事业单位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有“事业单位”这个称谓,《宪法》和《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既是我国的六大类组织中的一员,也是我国的四类法人之一。

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表述也在不断地改变。

如,1963年《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办法》、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单位事业编制管理实行办法》、1990年《关于在劳动计划统计中划分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的暂行规定》以及1998年颁布2004年修改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分别对事业单位的定义进行了明确阐述。

从国家在不同阶段对事业单位的定位来看,事业单位主要具有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经费实行政府供给化和必须依法设立等特征。

(二)事业单位的特征。

从历史上看,事业单位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国家需要设立,由国家统一负责财政支出、政府部门负责管理的服务性部门。

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由国家统一制定,以增进社会福祉,满足多方面需要,提供文化、教育、医疗等基础性社会服务为目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正常进行的社会服务支持系统。

1.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

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教、科、文、卫等领域,主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基础性的公益服务。

如果没有这些公益服务支持,就会制约生产力发展,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人民群众对服务功能的要求就越多,标准就越高,范围也越大。

事业单位改革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事业单位改革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事业单位改革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随着当前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持续推进,公益类事业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其中包括:管理机制不够灵活、人事制度不够完善、财务体系不够规范等问题。

本文就围绕着这些问题,探讨了事业单位改革对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影响及对策。

1、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管制机制不够灵活是公益类事业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几乎覆盖了所有环节,从组织架构到人事制度、财务管理等都进行了严格的规范。

与之相应,公益类事业单位的管理机制也较为僵化,缺乏灵活性,不够适应市场的变化。

改革后,事业单位应促进管理机制的灵活性,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人事制度不够完善在过去,事业单位是稳定性较高的工作单位,如今,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需要能够快速适应市场需求、发现人才缺口并补充。

然而,现有的人事制度不完善,聘用难度大、人才留不住、调配难度大等问题仍然存在。

改革后,公益类事业单位应重新审视人事制度,增强调配和流动的灵活性,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

3、财务体系不够规范财务体系不够规范也是公益类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之一。

由于财务管理不够规范,导致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不透明,不利于财务上的合理商业化操作。

改革后,事业单位应整合和规范财务体系,提高财务数据的可显性,优化财务管理流程,提高内部管理效益。

二、对策1、构建市场导向的管理机制针对管理机制不够灵活的问题,建议通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能够适应市场变化的管理模式。

公益类事业单位应对内部管理机制进行重新调整,并设计灵活的组织架构,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优化人事制度并落实人才激励政策要解决人事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公益类事业单位应调整人才门槛和落实人才激励政策,增加聘用渠道,为人力资源的流动留下空间。

此外,还可以更加倡导员工自主创新、鼓励员工创业,从而带动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创新与改革。

3、加强财务管理,促进财务透明化应加强财务管理,推行规范的财务管理流程,为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更为透明的财务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益目标及其实现机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核心问题摘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事业单位的公益性,促进公益事业的发展。

分类是实现事业单位公益服务目标的基本途径,为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但事业单位传统的赢利性运行模式、与之相关的政策冲突以及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变化等对公益目标实现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应构建全面的公益目标的实现机制,并将其作为改革成败的重要检验标准。

关键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公益目标;实现机制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以来,如何站队归类成为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

在分类方案尚未公布实施的情况下,什么是最有利于自身的类别选择,成为人们讨论的首要话题,期待、猜测、忐忑、担忧等种种心理皆而有之。

定为公益一类,或许财政保障更充分,但担心失去灵活收益;定为公益二类或转为企业,则又担心失去保障,或有生存危机。

然而,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却是,分类的目的是什么,如何保证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标的实现。

一、事业单位改革目标的重大调整事业单位改革目标的选择本质上是要确定让事业单位成为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其社会目的和功能究竟是什么?与之相比,事业单位分类、体制、机制改革等不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方式或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目标的确定实际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放权搞活、90年代的社会化和21世纪头10年的反思调整等。

其间对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和改革目标经历了企业化导向、非政府非赢利导向和公共服务导向的三次转变。

(一)企业化、社会化改革的目标及其后果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初启阶段,事业单位改革与政治和行政体制改革相适应,目的是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改革的目标是按照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原则,将经营管理权下放到事业单位,逐步做到各单位的事情由各单位自已管,推动事业单位的放权搞活。

如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当前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运行机制方面,要改革拨款制度,开拓技术市场,克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学技术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病;在对国家重点项目实行计划管理的同时,运用经济杠杆和市场调节,使科学技术机构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自动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

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提出,为了加快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央和地方应逐步增加卫生经费和投资;同时,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活。

这些改革实际是对政事关系的初步调整和对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的改革,并未形成对事业单位改革总体性、根本性目标的认识。

20世纪90年代,我国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了要逐步建立健全符合机关、企业和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科学的分类管理体制。

在80年代改革的基础上,企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政策导向。

“总的来说,事业单位要逐步做到经费自给, 或者实行企业化管理。

”[1] 1993年,中央印发的《关于党政机构改革的方案》和《关于党政机构改革方案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事业单位改革的方向是实行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

1996年,《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发展既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急需,又在经费上实行自收自支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鼓励有条件的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通过自身条件开展有偿服务,逐步向差额补贴单位过渡;鼓励有条件定额补助单位向自收自支和企业化管理过渡[1]。

推动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型成为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目标。

但90年代的改革导致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突出问题,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反映强烈,医患关系等公共服务关系日趋紧张,引发了事业单位的功能危机,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校正。

(二)非政府非赢利改革模式及其误区企业化、社会化改革带来的弊端引发了21世纪初期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定位的新的讨论。

其中,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事业单位应按照非赢利组织进行管理和改革。

2003年开始,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与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开展了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的研究,认为从性质上界定,事业单位是指主要从事社会事业和公益事业的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非盈利组织。

其基本特点是:非政府(也非二政府)、非企业(也非准企业)、非盈利(也非变相盈利)。

事业单位作为既非政府又非企业的第三方存在,它所存在的基本领域首先应该是政府和企业都不能和不宜涉足的领域[2]。

这种观点也体现在有关的改革政策中,成为对企业化改革目标的一种补充措施。

如2000年4月,科技部等12部门印发《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实行企业化转制,与原部门脱钩;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大基础性或共性技术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的个别科研机构,可以由原部门(单位)继续按事业单位管理;公益类研究和应用开发并存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占总数一半以上)要向企业化转制;以提供公益性服务为主的科研机构,有面向市场能力的也要向企业化转制;主要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或提供公共服务、无法得到相应经济回报、确需国家支持的科研机构,仍作为事业单位,按非营利性机构运行和管理,其中具有面向市场能力的部分,也要向企业化转制并逐步与原科研机构分离。

但是,事业单位作为政府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以公益服务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其特殊的资产和职能属性决定了其与非政府非赢利组织在性质上有着根本的不同。

它不仅应具有公益性,还具有公共性。

事实上,国外市场经济国家类似公共服务机构在法律性质上,无不将其作为行政组织的一部分,而不是非政府的第三方。

按照NGO模式管理的公共服务机构,只是国外事业单位管理的特例。

(三)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与分类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地位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而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以促进公益事业发展为目的,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说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和核心目标,就是要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形成中国特色的公益服务体系。

强化公益性目标的提出,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事业单位改革经验和教训的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事业单位改革目标模式的重新设计和重大调整。

明确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和公益目标,也是对事业单位性质的重新界定。

即事业单位本质上即国家为履行公益服务职能而依法设立的公共服务组织。

事业单位所承担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实际是现代政府职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作为从事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则是我国公共部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业单位改革不应是“甩包袱”、减负担,而是要进一步明确其服务职责,提升服务质量。

二、改革的分类推进与公益目标的实现途径围绕增强公益目标,分类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主题和基本路径。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就是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不同类别单位实施不同的改革与管理,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置,构建公益服务新格局。

这实际上为事业单位公益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我国事业单位总量达到120多万个,职工数量达到3000多万,成为我国国有单位中人员总量最大的部门。

但从构成看,仍存在城乡、区域之间配置不合理,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机构人员、比例不足,部分行业资源配置存在机构重叠、人浮于事等问题。

需要通过分类改革,推动事业单位结构布局的调整,将那些不能提供公共服务、不适合由政府提供的服务以及主要从事赢利活动的事业单位从现有事业单位序列中清理出去,促进公共服务回归公益性的本源。

分类管理的基本方式是区分公共管理、企业经营与公共服务的职能界限。

要坚持以社会功能为依据,合理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坚持根据职责和特点,细分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掌握标准,不以机构名称、经费来源、人员管理方式等作为分类依据。

这有利于纯化现有事业单位,将与事业单位性质和职能不符的单位剔出事业单位序列,强化事业单位的公益属性。

(一)区分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两大基本职能。

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将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适当分开,有利于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并增强公共服务的公益服务职责。

中央提出,要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特别是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推进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改革,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认真梳理职能,将属于政府的职能划归相关行政机构;职能调整后,要重新明确事业单位职责、划定类别,工作任务不足的予以撤销或并入其他事业单位。

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可调整为相关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确需单独设置行政机构的,要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设置。

这些有针对性的改革政策,可以有效地解决部分事业单位强化权力、淡化服务,行政化、官僚化色彩过重,以至利用行政权强制或垄断服务等问题,理清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界限,保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属性。

(二)区分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保障基本民生需求的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广义上还包括与人民生活环境紧密关联的交通、通信、公用设施、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以及保障安全需要的公共安全、消费安全和国防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服务[2]。

非基本公共服务则是指现阶段事业单位承担的超过基本公共服务范围的服务领域。

这次分类改革通过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区分了基本公共服务与非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

即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情况,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细分为两类: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

对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有利于促进我国公共服务按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水平,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三)区分赢利性服务和公益性服务为实现公益目标,最重要的就是将赢利性服务从事业单位分离出去,促进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

转制单位要按规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并依法与在职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建立或接续社会保险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