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作为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作品,《寡人之于国也》为我们提供了
许多关于君主与臣民、国家治理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素材。
通过深入挖掘
这些素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同时也能够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寡人之于国也的素材挖掘与
写作运用。
一、君主与臣民关系
我们可以将这些素材运用到写作中,例如在描写君主与臣民关系时,
可以借鉴作品中对君主的赞美和批评,从而有效地塑造君主的形象。
同时
也可以通过对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深入描写,展现出君主的统
治能力和臣民的忠诚。
二、国家治理与社会稳定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素材,例如可以通过对于君主的治国才
能和政策进行描写,来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强盛和稳定。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
社会稳定的描写,展示出拥有一个强大的君主和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所带
来的福祉。
三、道德与人性
道德与人性是《寡人之于国也》中常被讨论以及深入挖掘的主题之一、作品中通过对君主的道德品质及其对于臣民的影响进行描写,展示了道德
对于国家与社会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素材,例如可以通过对君主的道德品质
进行描写,来展示一个君主的品德高尚及其对于国家的影响。
同时还可以
通过对道德与人性的讨论,展示出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并对于人性的探讨。
综上所述,《寡人之于国也》提供了许多关于君主与臣民、国家治理
与社会稳定、道德与人性等方面的素材。
通过深入挖掘这些素材,我们能
够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并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寡人之于国也》一词中的“寡人”指的是君主,也可以解释为“吾一人”之意。
它强调了君主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
君主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宁和稳定的责任。
他的决策和行为会影响整个国家的命运。
在写作中,我们可以运用《寡人之于国也》这个谚语来强调一个人在一些领域中的重要性和责任。
例如,在描述一个企业家时,可以写道:“他对企业的投资和决策直接关系到数千名员工的生计,他真可谓是‘寡人之于企业也’。
”这样的描述突出了这位企业家的权力和责任,强调他的决策对公司和员工的重要性。
另外,在描写一个领导者时,我们也能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
比如,“他像一个国家的君主,他的领导和指导对整个团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段话突出了这位领导者的权威和责任,强调了他在团队中的重要地位。
除了在写作中借用《寡人之于国也》来形容一个人的重要性和责任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活用这个谚语来展示一个人对一些领域的影响力。
例如,在描述一位名人时,可以写道:“他是音乐界的寡人,他的作品和演唱影响着无数的歌迷和音乐人。
”这样的描述突出了这位名人在音乐界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此外,在叙述一个项目或计划时也可以运用这个谚语。
例如,“这个项目对整个社区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在这个项目中的重要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寡人之于社区也’。
”这样的描述强调了每个人在项目中的重要作用,并呼吁大家共同努力。
在进行写作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从而强调一个人在一些领域中的权威和责任。
通过这个谚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传达一个人对一些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他。
这样的运用能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和说服力。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分析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3段至第5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寡人之于国也》是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孟子思想的多层面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关作文中去。
素材一: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同样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
不过,孟子反对用征战的办法获得人力,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写作应用:1、反对战争2、民心等素材二: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在孟子看来,做得远远不够,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写作应用:1、民富则国强2、全心全意为人民等素材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教化,于是提出“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作应用:1、责任2、公仆等素材四:“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指出,作为统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产,要顺民养民,作为百姓,要注意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否则会得不偿失。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赏析
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赏析《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寡人之于国也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原文:寡人之于国也[先秦]孟子弟子录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及注释: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高中语文课文写作主题提炼与素材运用点金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高中语文课文写作主题提炼与素材运用点金蜀道难杜甫诗三首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高中语文课文写作主题提炼与素材运用点金(2018年6月)蜀道难【素材点金】1.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
李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天宝初曾供奉翰林,但没能涉足政治,却成了君王的御用文人,再加上他对权贵的傲视,从而招致排斥,愤而离开了长安。
他的选择告诉我们,人一定要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否则将寸步难行。
2.保持自我。
“不事权贵”的青莲居士,曾放荡不羁地笑骂孔夫子,曾让“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杨玉环为其研墨,也曾让高力士为其脱靴。
【素材运用】示例:不忘本心,我还是我。
为求功名,李白也曾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来讨好杨贵妃,但他没有迷失在利禄的虚伪中,他找到了自己,大唱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去,“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陶渊明为了生存曾任职于官场,但他不忘本心,“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成就了“采菊东篱下”的悠然。
唯有守住本心,才能活出自我!杜甫诗三首【素材点金】1.在困境中奋起。
杜甫作为一位诗人也曾有过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得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他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政治上的失意并不等于人生的失败,他最终摆脱了世俗的限制,成了“诗圣”。
2.始终拥有远大的抱负。
杜甫即使处于住茅屋、流落船上等无所适从的境遇中,心中依然怀抱着“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志,思考着国家的命运。
【素材运用】示例:黑格尔曾说:“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深刻来自精神的站立,一个精神的巨人即使感到痛苦,也不会放弃前行。
鲁迅与杜甫,二者相距千年,却都有着一样的身份:孤独的斗士。
时代用冷峻的眼光挑中了他们,他们用枯瘦的手蘸起了人民浓厚的悲哀,书写出了救世的哀歌。
他们心中的精神一直站立在那里——解救天下苍生。
因此,疾病、流离从未使他们停止过脚步。
博尔赫斯有言:“英雄们就这样战斗,可敬的心胸无畏无惧,手中的钢剑凌厉无比,只求杀死对手或者沙场捐躯。
从课本古代议论性散文文本中挖掘写作素材
从课本古代议论性散文文本中挖掘写作素材作者:张健来源:《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7年第02期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课文中经典文章的同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运用。
积累的方面,可以从引导学生积累课文中的经典语句、经典故事,课文中体现的文化思想、古诗等入手。
运用的方面,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多思善想的习惯。
思考文章中哪些观点可以运用于写作中,最终让教材中的材料作为学生写作的源头。
下面我就高中必修三第三单元古代议论性散文中所体现的观点怎么运用到写作中来说一下,这个单元的篇目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四篇。
一、《寡人之于国也》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要施行仁政。
只有施行仁政,顺民意,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如果施行暴政,只会使自己走向失败,最终失去整个天下。
“施行仁政”主要观点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达到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
除此之外,国君还要自我反省,不要搞虐政、苛政,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
孟子围绕爱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等,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进行论述,体现出“民为国本”“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思想。
【适用话题】可用于“正视缺点和不足”“可持续发展”“生态环保”“自省自察”“得民心者赢天下”“爱民”“仁政”“暴政”“民生”“以民为本”“民心向背”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举例】“五十步笑百步”逃跑五十步的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同样是逃兵,嘲笑别人是多么可笑的事。
文中梁惠王对百姓所做的事只是比其他国君多了一点,就想要得到“民加多”的效果,同样可笑。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五十步笑百步”的人,同样自己也逃跑了,自己犯了错误不知改正,还要和其他犯错误的人攀比。
自己内心懦弱不敢面对错误,还要找借口来掩饰自己的懦弱,总拿别人的错误说事,回避自己的错误。
做人不能无原则地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开脱,要勇敢地面对自身的不足,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运用多维拓展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运用多维拓展作者:刘步春来源:《新作文·高考作文智囊》2010年第04期一、认识自己,理智为人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运用方向】看得见别人的短处,看不见自己的短处,梁惠王如此,世上许多人都如此。
古希腊的特尔斐神殿刻着一句铭文:“人啊,认识你自己!”——虽以神的口吻,却是人类对自己的告诫。
认识自己的优点容易,认识自己的缺点并且不对它们讳莫如深,这需要足够的勇气。
一个个能充分认识自己的个人组成一个理智的民族,理智的民族就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材料适用“理智”“省察”“认识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等话题。
【拓展阅读】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学会说话,远离简单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运用方向】进言者不但要敢于进言,还要讲究进言的艺术。
邹忌进谏并未作居高临下的指责,而是从自己的家事说起,现身说法,以已喻人,收到奇效。
孟子则巧设譬喻,先扬后抑、欲擒故纵,让对方不知不觉地接受自己的主张。
材料可以用来演绎“策略”“成功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等话题。
【拓展阅读】(烛之武)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部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范文
《寡人之于国也》赏析范文《寡人之于国也》赏析1文章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国家已经是“尽心焉耳”,尽心的论据是自己赈灾救民,且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因此提出疑问。
先试从梁惠王自己标榜的尽心于国的表现赈灾救民人手分析。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赈灾救民是它最基本的任务,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自然等灾害面前赈灾救民的实际上光赈灾救民不行,更重要的是最大限度地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自然等灾害的发生,从根本解决问题。
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足最大限度地调动百姓的积极性,使其乐其所为,这当然是仁政的具体表现。
梁惠王自己也许确实是尽心于赈灾救民,但这实际上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而已。
而邻国之政,无如寡人用心,也许邻国之政真的没有梁惠王用心,也许是邻国采取了更好的措施或是运气的作用没有发生太多的自然灾害,因而也就没有太多的赈灾救民的举动,不管如何,结果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通过分析,在梁惠王提出疑问的过程中已将自己“民不加多”的原因揭示出来了,因此孟子小试牛刀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部分:孟子采用了他善用的“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所谓“引君入瓮”,就是论辩中常用比喻说理,且比喻之后连带反诘句而向对方发难,逼其回答,对方不回答则已,答则中其圈套,陷入被动尴尬的境地的一种论辩方法。
孟子面对第一部分梁惠王的提问,不直接回答原因,却又设个圈套。
总体上用刚打仗来比喻治理国家,用战败一方弃甲曳兵而逃来比喻没有治理好的国家,用逃跑了一百步比喻邻国,用逃跑了五十步比喻梁惠王。
然后提出问题;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怎么样?逼使梁惠王回答,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这也是逃跑。
这样,梁惠王不知不觉中很快就跳进了孟子设的圈套,承认了自己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都是没能实行仁政。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寡人之于国也,自古以来,国君的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一直是国家发展和国家富强的关键。
而国君的能力取决于他所接触和掌握的素材,以及他对这些素材的深入挖掘和灵活运用。
素材挖掘是国君领导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包括对国家的资源、人才和技术的收集整理以及对国家发展趋势的把握。
素材的挖掘与获取决定着国君对国家发展的把握程度和预见能力。
只有深入了解国家的资源配置情况,才能更好地规划和利用这些资源,使之最大程度地为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的人民服务。
素材写作应用是国君对挖掘到的素材进行思考和应用的过程。
通过对素材的整理、归纳和分析,国君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战略,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和未来的创新提供方向和保障。
素材写作应用是国君贯彻执行能力的体现,也是国君领导智慧的展示。
素材的挖掘和写作应用需要国君具备一定的能力和智慧。
首先,国君需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包括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学术研究和社会民意等。
同时,国君还要注重资源的整合和利用,通过有效的信息管理和共享,提高素材的价值和实用性。
其次,国君需要具备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从大量的素材中找到关键信息和发现潜在趋势,为国家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参考。
最后,国君需要勇于创新和实践,通过将挖掘到的素材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具体的政策制定和执行。
只有将素材的挖掘和写作应用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和进展。
古代智者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这句话告诉我们,国君在不同时期应具备不同的挖掘素材和写作应用的能力。
在年轻时,国君需要注重素材的获取和积累,勤奋学习、多读书,培养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
而在中年时,国君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思考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智慧。
在老年时,国君则需要切实关注和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和认识,以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和把握国家大局。
高中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
高中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高中语文课文《寡人之于国也》课文内容分析与写作特点寡人之于国也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对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一、理清文脉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
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突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素材积累
【名师一号】2015高中语文寡人之于国也课后撷珍新人教版必修3 素材点说孟子言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
孟子认为人只要保有这四善端,顺着人本来的性情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具有仁、义、礼、智的圣人了。
有些人没有为善而作恶,不是因为本性的过错,而是因为没有养护好本性而使之丢失。
孟子认为学的根本也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放心”,即是丢失的本心,为学为的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即找回善。
可见,在个人为善成德的问题上,孟子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意志,而甚少涉及外在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与塑造作用。
点说孟子言“求放心”,“放心”即为丢失的本心,本心即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即为仁、义、礼、智,这是影响中国士子几千年的关于道德修养的四个标准。
即使现在,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不乏积极意义。
对我们处世处事,待人接物,提高素质、加强修养仍具规范性和典范性。
无论作文还是做人,请把这四端放在心上。
评说天下女儿强喂母亲水银必须依法严惩2014年6月27日《齐鲁晚报》郭喜林据京华时报2014年6月26日报道,“我就是管她要钱,她不给我。
”提起杀害自己母亲的原因,无业的杨某说得轻描淡写。
36岁的杨某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啃老族”,平时只要没钱就向母亲刘某索要,如果被拒绝,她就“改要为骗”,编出各种借口骗母亲的钱。
今年1月的一天,杨某再次向母亲要钱被拒,心怀怨恨的她将温度计砸碎取出水银倒在杯中,在7岁女儿的面前强行喂其母喝下。
刘某死亡后,她翻出母亲的钱,带着女儿和尸体一起生活两个多月后,因无法忍受刺鼻的尸体腐败气味才搬走。
昨天,记者获悉,杨某因涉嫌故意杀人罪已被检方批准逮捕。
原本已长大成人的女儿,应该用劳动报酬养活和孝顺自己年迈的母亲;原本作为女儿,应当时刻关心和照顾自己的母亲。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
《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寡人之于国也【背景材料】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
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邦国的主权在民。
孟子与梁惠王谈话,梁惠王问:“天下恶乎定?”孟子回答:“定于一。
”梁惠王问:“孰能一之?”孟子回答:“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梁惠王问:“孰能与之?”孟子回答:“天下莫不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如果一个君王不嗜杀戮,那么,天下没有不愿意把政权交给这个君王的人。
万章问孟子:“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说:“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_高考作文素材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素材挖掘【素材清单】《寡人之于国也》记录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述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
文章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
【写作素材】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4、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
而今,当冰山消融,当沙尘暴肆虐,当藏羚羊成片成片地倒在残忍的盗猎者的枪口之下,不知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短浅的目光何时能够转变?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世纪之声是否能够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科学发展呢?5、孟子人生六境界:善、信、美、圣、神。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素材开发
寡人之于国也写作素材开发1.国家的历史发展:从国家的历史发展中可以提取出许多写作素材。
比如,可以描述国家从独立初期到现代化的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
2.经济发展与国家竞争力: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可以从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策和措施、行业的兴衰以及国际市场的竞争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经济发展对国家的重要意义。
3.政治体制与国家治理: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是国家组织和运行的核心。
可以探讨不同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以及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和效果。
4.文化与国家认同:国家的文化是国家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传统、价值观和社会结构。
可以从国家文化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产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5.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目标。
可以分析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法规和实践,以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制定与实现。
6.教育与人才培养: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写作国家在教育领域的与创新,探讨不同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影响,以及学术和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
7.科技创新与国家竞争力: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了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可以写作国家在科技领域的创新模式、政策和投入,以及科技成果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促进作用。
8.社会福利与国家发展:国家的社会福利水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可以分析国家在社会福利领域的政策和实践,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障、救助体系等,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以上仅为寡人收集的一些素材,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素材开发有所启发。
如有需要,可以进一步展开研究和深入思考,为国家发展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分析。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优选份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优选份《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 11、孟子,是光照千古的儒学圣人,是塑造__民族灵魂的思想巨匠,是描绘盛世宏图的设计大师。
从诸葛亮高卧隆中到纵横天下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看到孟子设计的修身齐家__平天下的人生蓝图的巨大意义。
《寡人之于国也》能让我们看到孟子主张仁政、行王道的__安邦的大智慧。
2、你宣传仁政思想.也曾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
你蔑视__、刚直不阿,“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
你,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的__大写的人。
3、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__你的思想和风格。
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
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
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
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
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仁政”“王道”“民生”“环保”“发展物质与精神”“环境与生存”“民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认识自己”“省察”“__相处”“看问题抓本质” “策略”“动机与效果”“理智” “学会说话”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
有如下运用角度:角度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这段话反映了孟子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如果一味竭泽而渔,那么资源将会在短期内耗尽,不能达到“不可胜食”的目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应用《寡人之于国也》是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文章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
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孟子思想的多层面挖
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
关作文中去。
素材一: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
务之急。
梁惠王同样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
不过,孟子反对用征战的办法获得人力,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
相互征战,“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写作应用:
1、反对战争
2、民心等
素材二:
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
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在孟子看来,做得远远
不够,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写作应用:
1、民富则国强
2、全心全意为人民等素材三:
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
“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还要重视教化,于是提出“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孟子还进一步指出面
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
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
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写作应用:
1、责任
2、公仆等
素材四: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孟子指
出,作为统治者不能妨害百姓生产,要顺民养民,作为百姓,要注意不能贪图眼前利益,否则会得不偿失。
写作应用:
1、民生
2、适时放弃眼前利益等
写作应用片断:
丹麦人去钓鱼常会随身带一把尺子,将钓到的鱼量一量,然后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
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细节背后却蕴含着丹麦人的智慧,他们明白若是将河中的鱼无论大小全都捕回家,那么河流将会变成一滩死水;相反地,
若让小鱼在水中慢慢
长大,那么河流将永远繁衍生息,充满活力。
其实,这种有远见的智慧在两千多年前就
已诞生。
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这句话用捕鱼的道理生动形象地
提醒了人们:只有有远见的人,才能收获更多;
贪图眼前利益,只会得不偿失。
生活中总是会有人汲汲于眼前的名利,以至于“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懊悔不已;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
在别人鼠目寸光之时
就看到了远方美景,然后向前迈进。
比尔盖茨就是这类人中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