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PPT1 (共20张PPT)

高考复习文言文阅读:文化常识PPT1 (共20张PPT)

31、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32、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33、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34、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35、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36、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37、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38、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39、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40、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41、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2、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4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44、要使别人喜欢你,首先你得改变对人的态度,把精神放得轻松一点,表情自然,笑容可掬,这样别人就会对你产生喜爱的感觉了。 —— 卡耐基 45、有谦和、愉快、诚恳的态度,而同时又加上忍耐精神的人,是非常幸运的。 —— 塞涅卡 46、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 奥斯特洛夫斯基 47、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语言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48、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 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 保 罗 49、无论你怎样地表示愤怒,都不要做出任何无法挽回的事来。 —— 培 根 50、人生就象弈棋,一步失误, 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 —— 弗洛伊德 51、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 苏格拉底 52、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53、 最本质的人生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 布迪曼 54、 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日待人以宽。 —— 萨迪 55、 人世间没有比互相竭尽全心、互相尽力照料更加快乐的了。 —— 西塞罗 56、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 —— 莎士比亚 57、 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 —— 但 丁 58、 对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讲,坏的伙伴比好的老师起的作用要大得多。 —— 伊 索 59、 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的,只是一瞬之间。 —— 歌德 60、 生气的时候,开口前先数到十,如果非常愤怒,先数到一百。 —— 杰弗逊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54张

202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课件54张

一、试题选取依据——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
名称
具体要求
课程 标准
1.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 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学习目标与内容 (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 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 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 的异同。 (4)阅读作品应写出内容提要和阅读感受。选择一部(篇)作品,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讨 论分析,撰写评论。
观点态度。
一、试题选取依据——考情变化
年份
卷别
传主
出处
选材
新高考Ⅱ 卷
海瑞
《明史》 勇于劝谏、关心国事的清官廉吏
2020
新高考Ⅰ 卷
左光斗
《明史》 为人刚直、忠于朝廷的优秀官员
全国Ⅰ卷
苏轼
《宋史》 心怀家国、勇于担当的士大夫
全国Ⅱ卷 王安中
《宋史》 直言进谏、不畏权贵的优秀官员
全国Ⅲ卷 王彪之
《晋书》 敢于质疑、刚正不阿的实干家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裙:古义泛指衣裳。今义:指裙子。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01 词义扩大
02 词义缩小
03 词义转移 05 词义强化
04 词义弱化
06
感情色彩 变 化
1.词义的扩大
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
古义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2024届 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指导 教学PPT

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偏义复词】
•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 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 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 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只 有“舟”的意义,而没有 “楫”的意义) • 去来江口守空船(只有 “去”的意义,却没有“来” 的意义)
• 1、语义相近 •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 园:种树的地方。 • 圃:种菜的地方。 • 2、语义相反、相对 •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 不宜异同。
②表对象(对、向;给,替) ③表目的(为,为了) ④表原因(因为) ⑤表时间(在,当) (3)助词
表疑问、感叹、反诘等(呢)
所 (1)助词 ①“所+动词” (……的) ②“为……所”(被……) (2)名词(处所) (3)表概数(大概) (4)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凭借(用来……的方法) ②表原因(……的原因)
以 (1)介词 ①表对象(把) ②表工具(拿、用) ③表身份(凭……身份) ④表原因(因、因为) ⑤表凭借(按照、凭借) ⑧表时间(在) (2)连词 ①表并列或递进
(而、又、而且、并且) ②表承接(而,或省去) ③表目的(来、用来、以致) ④表因果(……的原因) ⑤表修饰(而,或省去)
(3)副词(通“已”,已经) (4)动词(认为)
四、焉 (1)代词 ①第三人称(它) ②表疑问(什么)
(2)语气助词 ① (啊、呢、了) ②表停顿
(3)兼词(于是) (4)助词(然……的样子)
【双音节文言虚词】
1.不啻(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 2.比及(比至、逮至)(等到了) 3.得无(得亡、得微)(该不会、莫非、恐怕;能不) 4.而后(才、方才) 5.而况(何况) 6.而已(罢了) 7.否则(不然就) 8.何其(胡其、曷其、奚其)(为什么、怎么”;多么,怎么” ) 9.何况(表递进) 10.何如(若何)(怎么样、什么样) 11.几何(多久、多少” ) 12.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可以、可能) 13.奈何(怎么,怎么办) 14.且夫(再说) 15.若此(如此、这样)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整体阅读读懂文本课件19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复习整体阅读读懂文本课件19张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课前学案反馈
你能读懂这篇文言文吗?你有什么妙招?
阅读步骤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
方法1:注重文体,整体观照。
(注意出处、标题、正文、注释、试题等。)
根据浏览试题《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的 出处、标题 ,确定选文属于
纪事本末体
( )。内容大致是讲述
“祖逖北伐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的事。
阅读步骤二:文段阅读,领悟“通读”
任务:通读《祖逖北伐》文段 小组翻译交流:质疑解难,疏通字词,初解文意。
方法2:迁移积累,以“词”疏意
丰厚的课内文言文知识积累,是你读懂文言文的关键。
阅读步骤三:文段研读,学会“提取”
任务:提取信息,读懂“结构”
任务1.根据圈画的“叙事六要素”信息以及纪事本末体史传 的结构特点,梳理文脉,完成下表,初步了解主人公祖逖的北 伐经历。
祖逖、 刘琨 、 司马睿
祖逖、 石勒
祖逖、 戴渊
司州主薄、 军咨祭酒、 奋威将军、 州刺史
镇西将军
起因 经过
结果
闻鸡起舞、宗室争权, 戎狄入侵,力请北伐
中流击楫、招兵买马、 重创后赵、同甘共苦、 互通贸易
忧愤离世, 陈留被攻取, 北伐失败
任务2:借助选项,以“题”悟意(关注12题)
任务:选文主体部分,主要叙述了以下几件事情,将文中相关内容,与第
活动二: 合作探究:掌握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的方法
真题示例
如何读通读懂纪事本末体文言文?
【2021新高考2卷】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 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 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 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 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 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桓宣 救之,虎解去。晋王传檄天下,称:“石虎敢帅犬羊,渡河纵毒,今遣九军,锐卒三万,水陆四道,径造 贼场,受祖逖节度。”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 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 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 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 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 间皆为立祠。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围谯。豫州刺史祖约不能御,退屯寿春。后赵 遂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高中语文复习课件-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课件(共374张PPT)
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 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
体验高考真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 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
结尾:Βιβλιοθήκη 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 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 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 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
作者评价公亮,用与 王安石有关的事件, 证明其吝啬。
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
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
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 苏轼与世人对公亮的
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
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

熙宁三年,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
使。第二年,判永兴军,任职一年,回到京城,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乃:连词,表承接,于是。 以:介词,因为。 以:介词:用。 以:介词,凭借。
当死. 而口不讼.直 宣帝嘉.之 鲁芝洁.身寡.欲
死:名词作动词,处死。 讼:名词作动词,争辩。 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他好,欣赏。 洁: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自身洁。 寡: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欲望寡。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 关联。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堂房亲属关系,如“从弟”。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
乃移居雍,耽思坟.籍.。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 廉,除郎中。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
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迁广平太守。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曹爽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文高考总复习课件(共27张PPT)
【文言实词】
谠.言嘉.谋 芝坐.爽下狱 和.而不同. 塞.天下之望. 【文言虚词】
谠:正直。嘉:美,善。 坐:因犯……罪。 和:谦和。同:苟同。 塞:隔阻,堵。望:怨恨。
乃.引芝参骠骑军事 一旦以.罪见黜 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 诸葛诞以.寿春叛 【词类活用】
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 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频实词讲解 课件(共23张PPT).ppt

34.弘图耻之,不与共坐,七疏乞休。帝怒,遂削籍归,家
居十年不起
耻:以……为耻;乞休、乞老、告老、乞骸骨、致 仕、求老:辞官回家;籍:登记,户口(户籍、官 籍、兵籍等);不起:不被任用
35.劝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
蠲除:免除赋税
36.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ji)金币
37.帝大喜,赉(lai)诸将士有差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高 频实词讲解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3.薛举僭(jian)号陇西,以亮为黄门侍郎,委之机务 4.宵衣旰食 5.邑灾,不待报,遽出仓粟七千石贷民
1.寻坐与杨玄感有旧
寻:不久;坐:因……而获罪;旧: 和……有交情
2.亮亲加棺敛,瘗(yi)之路侧
22.然后申之以弦歌,广之以读书
然后:这样以后;申:说 明、解释;广:传播
23.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
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
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也:表停顿;贼:伤害
自己;绞:性子急
24.方庆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
就:接近、靠近、向; 旧说:前人的观点
私下里,悄悄地;讽:劝说
市:买、卖;檄:命令、声讨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18.所以出身仕者 19.文帝之讨张彪也,文帝不豫,入侍医药 20.耕者众则籴(di)贱 21.故弱者见辱,强者见笑
16.有诣徽者,出则过秀
造、诣、过、候、存、顾:拜 访;过:指责、责备
17.曹爽乃辟之为掾 辟:征召,掾:属官,下属
寤:发觉、发现
29.文不肯就船车,荷担徒行
就:接近、靠近、乘坐 荷:挑着、担着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真题与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2024届高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真题与教考衔接 教学PPT课件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②〈助词〉语气词。⒈在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唐睢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鸿门宴》:“壮士, 能复饮乎?”⒉用在句末,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鸿门 宴》:“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陈涉世家》:“王候将相另 有种乎?”⒊用在句末,表示推测,相当于“吧”。《殽之战》:“师 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庄暴见孟子》:“则齐国其庶 几乎?”⒋用在句末,表示祈使,相当于“吧”。《冯谖客孟尝君》: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
答案: 乎,①〈介词〉相当于“于”。⒈介绍处所、方向、时间。译为 “在”、“由”等。《赤壁赋》:“相与枕藉乎舟中。”《师说》: “生乎吾前。”《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浴乎沂, 风乎舞雩。”⒉介绍比较对象。译为“与”、“对”、“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异乎三子者之撰。”《庖 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⒊介绍依凭的条件。 《庖丁解牛》:“乎天理,批大郤。”⒋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 《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乎己。”《捕蛇者说》:“吾尝疑乎 是。”
重要实词教考衔接
D.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 意义相同。 考察点:重要实词 逆,①〈动词〉迎;迎接。《国语·晋语》:“吕甥逆君于泰。” 【又】迎敌;迎战。《赤壁之战》:“将兵与操并力逆操。” ②〈动词〉预先;预料。《孔雀东南飞》:“恐不任我意,逆以煎 我怀。” ③〈动词〉不服从;违背。《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一璧之故 逆强秦之欢。” ④〈名词〉叛逆;骚乱者。《〈指南录〉后序》:“数吕师孟叔侄 为逆。” 【逆旅】客舍;旅舍。 选D。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劝学》、《师说》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劝学》、《师说》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不__明___句__读__,__不__能__解__决__疑__惑__,__有__的__(_指__“__句__读__之__不__知__”__)向___老__师__学__习__, 有__的__(_指__“__惑__之__不__解__”__)_不__向__老__师__学__习__,__小__的__方__面__要__学__习__,__大___的__方__面__却__放__ 弃__了___,__我__没__看__出__那__种__人__的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得__分__点__:__以__“__之__”__为__标__志___的__宾__语__ 前__置__句__;__“__或__”__,__有__的__;__“__小__”__“__大___”__,__小__的__方__面__,__大__的__方__面__;__“__遗__”__, 放__弃__;__“__明__”__,__明__智__之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项意思相同。 B项“以羊易之”的“易”指替换。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 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需要奖励 来督促。等到考取进士时,(韩愈)在公卿之间投送自己的文章,曾担任过宰相的郑 余庆大力为他传布名声,因此他在当时很出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
《劝学》《师说》
复习任务
1. 梳 理 积 累 两 文 中 的 文 言 基 础 知 识 , 重 点 掌 握 古 今 异 义 词 和 多 义 实 词 “中”“已”“常”“攻”。 2.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28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课件28张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分析:全国卷文言文断句往往断句点不同的地方只有两三处。这里需要考生判断的, 也就是两处:“盟于秦是”几个字间是断在“盟”后还是“秦”后;“所以”之间要不 要断开。
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 式来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通语意”“析语法”“看结构 ”“定虚词”“凭语感”等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 ①通语意。粗读前后内容,基本了解前因后果、断句大意。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⑤凭语感。凭语感断句其实是上述四种方法的综合使用,这其实是文言文功底相对扎 实的做断句题的常规方法,就是先不看断句选项,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了解选材大意 后,判断断句材料基本内容,再默读一至两遍,然后由易到难,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 步缩小范围,最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 A.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 B.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C.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 忠于大王也/ D.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 以忠于大王也/
微专题03 专案突破
返回目录
二、常见文言文实词及文化常识题
2022年文言文实词重新出现在高考题中,命题方式或单独考查(全国甲、乙卷),或与 文化常识混考(新高考Ⅰ、Ⅱ卷),且往往将材料中的词语含义与教材中的对比考查,做到 了学以致用。应对这两类考点的共通之处,是建立在大量阅读基础上的积累与理解。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ppt课件-文言文阅读-《屈原列传》、《苏武传》

2.古今异义 请写出下列加颜色词语的古义。 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_第__二__年__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②颜色憔悴 古义:_脸__色__,__面__容__ 今义:色彩 ③形容枯槁 古义:_外__貌__,__模__样__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_委__婉__得__体__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⑤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_相__抵___ 今义:动词,(数量、价值、条件、情形等)差不多,配得上或能够相抵; 形容词,适宜,合适;副词,表示程度高 ⑥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_对__长__辈__的__尊__称__ 今义:岳父
(3)动词作名词 谗谄之蔽明也:_中__伤__别__人__的__小__人__ (4)形容词作名词 ①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_品__行__不__正__的__小__人__/端__方__正__直__的__人_____ ②莫不欲求忠以自为:_忠__臣___ (5)形容词作动词 明道德之广崇:_阐__明__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屈原志 向 远 大 , 即 使 与 日 月 对 照 , 光 辉 也 毫 不 逊 色 的 句 子 是 “__推__此__志__也__ , _虽__与__日__月__争__光__可__也___”。 (5)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时,往往会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 马迁《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_故__劳__苦__倦__极___,_未__尝__不__呼__天__也__。” (6)小刚是国学爱好者,他看到《孟子·尽心下》中的“言近而指远者,善 言也”,结合学过的课文,就认为司马迁的这两句“_其__称__文__小__而__其__指__极__ _大__,__举__类_迩__而__见__义__远___”,也是赞扬屈原的著作“言近旨远”。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总结+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总结+课件

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 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 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 王太傅。
(2020·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 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 罪/轼尽奏逐之/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 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 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 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 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D.三年/权知礼 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 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
风格,终成一代文宗。
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他自幼聪颖,文才出众,深受赏识; 他不畏当权派,直言上书,又因势利导,利用新法
便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重视科举,爱护士子,端正考风; 他直面饥疫,尽心竭力,救民于水火; 他天赋异禀,创作得心应手,行云流水,终成大家。
(三)左光斗
分层 圈词
梳理 事件
概括 性格
(四)其他文体——纪事本末
(2021·新高考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 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 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 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 ,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 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 ,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 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 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教考衔接+课件27张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教考衔接+课件27张

第3课《鸿门宴》“学习提示” 文化常识:人物称呼、座次安排
座次安排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西方和北方是尊贵 的位置,而南方和 东方是卑微的
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答 实词:“休”“克”(借助成语
司马谏议书》“学习提示” 理解实词含义)
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
《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登泰山记》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2)地支纪月法。
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 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 “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指农历十月。
第3课《鸿门宴》“学习提示” 文化常识:人物称呼、座次安排
(2)臣子自称。
人物称谓
①臣 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男性谦称,可译为“我”。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
②老臣 官吏对君主的自称,多指年长者。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战国策·赵策》)
第3课《鸿门宴》“学习提示” 文化常识:人物称呼、座次安排
6.不忍拈将等闲用,半封京信半题诗。《书乐天纸》
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
实词:古今词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
教材
课文
知识点
《谏太宗十思疏》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句式)课件(共68张PPT).ppt
古代汉语 ——句式
目 录熊

壹 判断句 贰 叙述句 叁 否定句 肆 疑问句
01 判断句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形式:古代汉语判断句和现代汉语不同,一般是 不用系词“是”的,而是在谓语后面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①“主 ,谓+也”,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如:虢,虞之表也。《左传·宫之奇谏假道》② “ 主+者,谓+也”,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表示判断。 如: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③“主+者,谓”,主语后用语气词 “者”,谓语后面不用“也”字。如:陈轸者,游说之士。《史记·张仪列 传》④“主 ,谓”,者字、也字都不用,如:贾生,洛阳之少年。(苏轼 《贾谊论》)⑤“主+副+谓+(也)” 如:“身非木石。”“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 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⑥“主&,寡人是问。《左传·齐桓公伐楚》“寡人是 问”就是“寡人问是”
⑸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可以无条件前置,如: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现代汉语中,“夜以继日”结构同此。
三、表示行为数量的句法
①常规句式: 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左传·晋灵公不君》 现代汉语中的千变万化、百发百中、一劳永逸等也是这种用法 。
2、句中的也字:语气词“也”字有时用在单句或复句中表示 顿宕。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用在单句的主语之后。如: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论语·季 氏》用在一般主语之后。 ②用在时间副词或表示时间的词组之后。 如:当是时也,禹 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许行》;今也则亡。《 论语·雍也》 ③用在复句的第一个分句之后,这个分句往往是表示时表示时 间修饰的分句。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左传·烛之 武退秦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密州:有人盗银,大 理士将其当强盗论, 公亮争,最终由有司 裁决。
边界:契丹闹事,吏 不敢禁,公亮告知赵 滋,平息边害。

曾公亮了解法制法规,加上(在各地任职)实践了
很长时间,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
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
,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

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的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
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
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
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
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
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
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
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
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
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
息。
.
仁宗末年:因熟知文 法典宪,受首相韩琦 邀,共议建储之事
• 以端明殿学士任郑州知州,治理政事有 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 州县,以至于晚上不关闭大门。曾经有过 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 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 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 果然如此。
.
•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
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
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
.
整体阅读方略
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的选文是人物 传记,这是多年没有改变的命题习惯。因而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质上是古代浅易的人物 传记阅读。从古代人物传记的写作特点入 手,寻找阅读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
(一)写作特点 1 .文体特点——人物传记(以记叙为主)
古代人物传记是一种以记叙为主的散文,一 般都要写到下列内容:传主的姓名、字号、朝代 和籍贯,传主的官职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工作地 点及其变动情况,传主的主要政绩或成就、特长 或特点,传主生前和死后受到的封赏等。
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 有使客亡橐(tuó)中物移书诘盗 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
知会稽县:立斗门, 治水灾
耳索之果然
知郑州:有使丢失物品,
.
公亮明察秋毫
•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推举为进 士甲科,任会稽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 田,每每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 ,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 好处。
信息、分析与概括、翻译。 (2)2014年,题型设计有调整,用断句题替代了筛选
信息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实词、断句、分析 与概括、翻译。 (3)2015年,题型设计又有新变化,用文化常识题 替代了实词题,变化后的四道题依次为断句、文化 常识、分析与概括、翻译。 (4)2016年,题型与2015年保持一致。 3.高考文言文分值固定:选择3题9分;翻译两题10分。
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
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展
开争论,于是就下达给有司子不判死刑。

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
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
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
.
英宗即位:公亮官职 变化
英宗不豫:公亮与辽 使交涉
熙宁三年:公亮官职 再次发生变化
熙宁四年:公亮官职 又发生变化
熙宁五年:还京师, 旋致仕。

英宗即位,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
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
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
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
高考文言文复习专题
.
课件纲领
1.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古文命题情况分析。 (3-5)
2.掌握阅读古代人物传记的方法。(6-19) 3.四道题的解题方法指导 (1)断句(20-53) (2)文化常识(54-67) (3)分析概括(68-87) (4)翻译文言语句(88-366)
.
近五年新课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统计表:
.
2 .行文思路——纺锤结构
头 尾 细, 中 间 粗
开头:主要是对传主基本信息的简单介绍
(姓名、字号、籍贯等,有些还有祖上的简单情况)
主体:主要介绍传主的生平履历及主要事
迹(这部分内容一般按照时间顺序展开记述。阅读 时要特别注意表示时间、地点、事件起始的词句。 )
结尾:一般为对传主的册封奖赏,或死后所
谋,能够胜任。”派人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
。 .
• 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 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 尚书。帝不豫,辽使至 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 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 曰:“锡宴不赴,是不 虔君命也。人主有疾, 而必使亲临,处之安 乎?”使者即就席。熙 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 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永兴军。居一岁, 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
.
2019年课标二
宋史 呼延赞传 断句 文化常识 概括分析 翻译
.
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
1.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材特点: (1)选材稳定,均为人物传记。传主或忠诚
机敏,或刚直敢言,或修身爱民,或厚德 善政,多为忠诚良将或贤士孝子。 (2)来源比较广泛,均为历代史书,偏重于 “二十四史”。
.
2.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题型的变化: (1)2013年以前较为稳定,题型有四,即实词、筛选
还要注意古人的用语习惯,如称人一般只称名,如 “曾公亮”称“公亮”。尤其注意少数民族人的名字, 字数不定且不是取名的常用字,注意断句及跟其他词性 的字区分开来。
.
(二)阅读方法
1.阅读全文,着眼全局,梳理事件头绪和人物关 系。 (阅读时养成动笔勾画的习惯)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开头: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 交代传主曾公亮的名字 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 籍贯 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 主体:
作的“盖棺论定”. (有时会有补叙)
3 .语言特点——凝练简洁
传记的语言通常凝练简洁,间有传神的细节描写,尤 其是对传主的评价或用“春秋笔法”,或用最概括得几 个字词点到为止。这些特点告诉我们要细读,不要放过 每一个字。
传记中惯常出现的词语有国名、朝代名、人名、地 名、官名、官职名、庙号、年号、谥号及重要的典籍名 称。对于这些词语,一方面平时要积累一些常用语,尤 其是官职方面的,另一方面,在阅读时这些文字一般都 是“死字”,不必拆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