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工科院校经济管理专业“工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问题的提出
专业的比较优势就是专业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人才的定位、学生的就业,同时对专业建设、师资引进有重要的影响,任何高校无不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对于一般工科院校,常常在某些专业有较强的比较优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较好,但对于工科院校的经管专业,就成了一个相对“弱势”的专业,如何在激烈的就业形式下,取长补短、错位竞争,体现工科特色,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工科院校制定培养计划前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现行高校经管专业三种培养模式
国内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归纳为三种:一种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为主的“宽口径、厚基础型”模式;一种是以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理工院校为主的“实践技能型”模式;还有一种是以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为主的“专业核心型”模式。

1.综合型大学“宽口径、厚基础型”人才培养模式。

综合性大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在管理、经济、法律、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学的定性、定量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

这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一般涉及学科门类较多,课程信息容量较大。

如复旦大学,要求学生要修读综合教育课程)含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类、美育类等)、文理基础课程(含经管类、人文类、政法类)、专业教育课程(包括专业必修和专业选修)和任意选修课程等四大类课程。

2.理工类高校的“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

理工类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了鲜明的理工特色。

除了在经济管理专业中开设传统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外,基本上都开设一定的理工基础类课程。

而且,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侧重经济管理管理方法和技能的训练。

一些高校在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方面的投入较大,并引入了较为先进的经济管理模拟教学软件,重视营销工程和统计方法的训练,加强和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

3.财经类高校的“专业核心型”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在财经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和科研上拥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师资力量。

从总体上看,财经类高校在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及其课程的构建上,一般都融汇了所在学校的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的特色,做到以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为核心,财经类专业基础课围绕着专业课程来服务的精神。

这些高校一般除了开设经济管理专业方向外,还较早在经济管理专业开设了物流管理等专业方向,加大学生自主选择方向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合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形势对学生培养的要求。

一般工科院校多采用第二种“实践技能型”培养模式,但在人才培养定位趋同化严重。

三、一般工科院校“工科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1.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般工科院校现行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经管人才的基本需求,但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一般工科院校是以专业为核心的三段式培养计划,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种培养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强调基础课程和通识课的教育,共性课程多,实践训练少,缺乏灵活性,导致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

在课程设置上,由于忽略社会对经管人才的需求特征,课程体系设计缺乏规范性和前瞻性,存在课程内容交叉重复、课时过多与课堂信息量不大并存、选修课少等显著缺陷。

(2)工科类课程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由于缺乏互动,教师难以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理解程度,教学效果不佳,因为课程基本上为文字描述,学生自己可以通读整本书的内容。

但是文字背后的实际内涵,学生往往无法掌握,也缺乏主动性去学习了解。

因此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互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对工科课程的考评比较宽松,知识考核评价方法单一。

在对学生知识学习能力的考核
上,考核评价方法还比较单一。

许多高校课程的成绩主要通过卷面考试成绩来反映,考核内容通常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案例分析较为缺乏。

具有创新性的实践过程考核、课程论文答辩考核、小组评价等评价方法还很少采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片面,不能活用所学知识,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社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脱节严重。

2.工科院校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化体系。

为保证经济管理本科人才的培养真正达到所确定的培养模式要求,应采取切实措施对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进行改造,按照模块化的思想进行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建立新型的课程模式。

课程设置应当由公共课程模块、工科特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专业选修模块、实践技能模块组成,其教学计划体系流程如图1所示。

公共课程模块包括为达到本科层次所必需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身体素质类课程,这种模块化的培养体系注重基本素养和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突出专业的核心课程,科学地构建经济管理大类共同的知识平台。

据此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群,可以使学生根据行业需求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3.“工科特色”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化体系。

工科特色不能理解为工科课程与经管课程的简单迭加,而是整合,要从经管学院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和整合,形成一套复合方案。

复合方案的实施主要有三个障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中的文科生理科基础薄弱且学习工科知识的主动性差、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面广而使课程设置陷于深度和宽度的两难抉择、所复合的工科课程没有紧贴经济管理专业整体培养目标且师资难觅。

上海某工科院校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有工科特色的经管人才的培养方案。

通过市场调研,上海人才市场所需的经济管理人才一是要有综合的经管知识,二是要懂得一定的产品知识或行业知识。

该校结合工科的办学优势和历年经济管理毕业生的大致分配去向,选取该校的材料、化工、it、机械、自动化、食品、建材等七个领域,
通过课程建设,各课程建设小组都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包括一整套专门结合经济管理学生基础和人才培养目标而制作的课程说明、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教材或讲义、ppt讲稿等教学文件。

尤其是课件思路清楚、制作精致、各有特色,有的以动画形式再现了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有的以大量的实物照片和现场照片让人身临其境,有的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产业的发展,有的高屋建瓴地阐述了自己对产业发展的把握。

通过此轮建设,很多主讲教师认为:虽然课时较少但相信学完课程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沟通、选型、报价方面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很有竞争力。

所以,虽课时压缩了20%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有提高。

在产品学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学生反映“授课老师都用了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令我们学到了广博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从事工作与所学的工科产品学课程毕业生谈到“在面试过程中我的这门课程的宝贵经历可以让我在公司老总面前表达许多涉及到机械专业方面的内容,这同样也是我们面试话题的开始,可以说这为我最后的录用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由于掌握机械原理知识可以对整个过程有相对专业的了解,可以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把握顾客提出的问题或要求并满足顾客的愿望,最后达成合作双方利益共赢”。

如果把这些按学科建设的内容重新按照产品知识、产品工艺、产业发展、现场操作等四个专题进行组合,课程建设的成果就可以构成了一个由若干个不同工科领域内容的讲座及其主讲人所组成的讲座库和专家库,应用到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去时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定位和人才市场需求,由专业带头人按学科挑选或专题挑选,甚至还可挑选几个讲座加一些外请报告另组一些短课程,同时课程的管理和考核应设置责任教师以统筹协调。

工科特色模块不仅丰富了该校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对教学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专业教师应指导学生怎么结合这些产品知识进行专业学习;所以不仅要求学生学习工科
知识,经济管理教师也应学习和理解产品学知识并结合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去。

根据人才市场调研和国内外类似专业调研而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对设置什么产品课程提出要求,产品学课程的教学反过来又丰富、提升了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内容,这样产品学课程和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机制,进而逐渐形成了该学院经济管理的专业特色。

四、“工科特色”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1.结合市场需求,进行工科特色课程设置。

2.结合地域进行工科特色课程设置。

在买方市场的状况下,如何“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进行专业定位,体现专业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就成了专业建设的核心要求。

比如上面提到的上海某学院就是通过分析上海目前的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

分别设置对口的课程体系。

这些课程设置,增长了学生的知识,相应的实践课程则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3.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

4.结合学校工科特色进行工科特色课程设计。

5.统筹全校资源,进行工科特色课程设计。

工程院校经管专业工科特色课程设置是一次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学校工科品牌专业的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全校力量进行课程建设,使强势的工科专业与经管专业形成良性互动的机制,逐渐形成工科院校经管专业的工科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