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伟大设想早在1881年,马克思根据俄国当时的国情和历史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
这是马克思根据东方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提出的有别于他长期研究西方社会发展模式的伟大构想。
为经济文化较落后的东方各国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为后来俄国和我国等一系列经济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标签:马克思;卡夫丁峡谷;资本主义;列宁;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邓小平;改革开放一、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在俄国,由于其特殊国情,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农村公社。
这种农村公社能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马克思指出“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代的东西。
所以,它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
[1]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指的“卡夫丁峡谷”不是指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而是指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可怕的波折”,即资本主义制度黑暗、腐朽的一面。
二、马克思“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马克思在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复信初稿中,结合俄国特殊国情,分析指出“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
”[2]并且他认为这种农村公社“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应用到公社中来。
”[2]并且他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目前处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中:和它同时并存的资本主义生产在给它提供集体劳动的一切条件。
它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享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3]这是马克思首次提出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
第四讲“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实践讲解
第四章“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与实践“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或充分发展阶段,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或少遭受这种种灾难,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在20世纪,人类社会进行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实践。
这一实践,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经历了严重的挫折。
一、“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依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是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和道路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马克思、恩格斯首先提出,列宁、毛泽东结合时代特征和本国实际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较落后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等内容。
1.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主要包含了以下三个互相联系的思想:第一,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是多线条的,是多样性的统一,不能把《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必然性的分析简单地套到东方社会。
第二,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跨越“卡夫丁峡谷”包含二层含义:一是落后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二是落后国家在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的基础上,在事先得到正常引导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①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又为人类创造巨大的成就。
资本主义制度创造的成就,人类应该共享;资本主义制度带来的灾难,人类应该避免。
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创立了巨大的成就面前,落后的国家,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可以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的成就。
卡夫丁峡谷理实践论文
卡夫丁峡谷理论与实践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0-296-01摘要马克思从当时世界革命发展的形势出发,提出了经济落后国家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理论。
列宁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论证,而且将理论转变为现实。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两次飞跃,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科学性。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一、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抗拒的总规律,在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估计,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几个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大体上同时取得胜利。
但是,他们没有把工业较发达、生产力较高作为社会主义首先取得胜利的惟一条件,更没有把它绝对化。
到了19世纪60-7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对欧洲特别是英国作了一段研究之后,使自己原来的认识发生了变化。
他们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了解,逐渐把视线从西往东移,认为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同样具有爆发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并且把希望寄托在殖民地人民的斗争上,设想通过殖民地人民的斗争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斗争。
马克思引用“卡夫丁峡谷”的典故,说明俄国等东方国家有可能不经过社会发展的正常轨道,即避开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灾难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列宁从俄国政治革命的角度论证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已由自由竞争时代发展到了垄断时期。
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列宁,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新形式和新特点,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上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
列宁从政治革命的角度,论证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可行性,认为在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同一链条上的两个环节,革命应该分“两步走”,民主革命是第一步,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二步,两者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与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实践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本来意义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了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美、法、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41页)。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用来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特别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被他们原有的设想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70年代以后,他们将视线逐渐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出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发展
的 ,因而为生产力 的发展开辟 了广 阔 的道 路 ;对 于 不适合 的方 面 ,可 以在 社会主义制度 范 围内,通 过
改革 , 自觉 地使矛盾不 断得到调整 和解决 。生产 关
系适合生产力 发展状况 的规律 ,是无 产阶级政 党 制
摘 要 :在学术界 ,许 多学者都认 为马克思 、恩格 斯跨越理论 所跨越 的是 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而资本主义 的
生产力不可 能跨越 ,笔者认为 ,这种解读是 不科 学的,马克思 、恩格 斯跨越理论所跨越的不仅有 资本主义的生 产 关系,还 包括资本主义的生产 力.现实社会主义在成功跨越 了资本主义生产 关系之后 ,面临的首要 问题是如何 完
胜 利 了的西 欧无产 阶级 的物质援助下 ,跨越 资本主
义 的 “ 夫丁峡谷 ”而直接进 入社会 主义社会 。马 卡
收稿 日期:2 0 .96 一 ,男, 固 ,甘肃肃南 ,河西 学院政法 系副教授,兰州大学马克 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 裕 族 人
不 可能跨越 。这种论 点 已经成 为今天 许多 学者解 读
马 克思 、恩格 斯跨越理 论 的钥匙 ,并试图用 来打 开 我们今 天为什 么要大力 发展 商品经 济 ,市场经 济 原 因 的这 把锁 。笔者认为 ,这种解读 不 仅违背 了马 克 思 、恩 格斯设 想的本意 ,而且 是极不 科学 的,是 典 型的 “ 用意甚好 ,方法 不对头 ”的主观 主义 。马 克
制度 不被触动 的时 期。在此基 础上 ,马克 思 、恩 格 斯 设想 ,俄 国是否有可 能保存 公社 的公有 制并使其 走上 一条非 资本主义 的发展道 路呢 ?在深 入研究 和 不 断思考的基 础上 ,得 出 了结论 :如果俄 国革命 在 恰 当的时刻发 生,并且成 为西欧无 产阶级 革命 的信 号而相互 补充 的话 ,那么 ,西欧无产 阶级在革命 胜 利之后 ,俄 国农村 公社 的土地公共所 有制就可 以在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现实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的现实启示内容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中包涵的深层意蕴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
它启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要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同时要以审慎的态度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可以利用落后国家的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要警惕急于求成、盲目赶超。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经济发展道路马克思和恩格斯晚年通过分析俄国具体情况与条件,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提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独特道路,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围绕这一思想,理论界有许多争议。
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与“跨越论”的关系是其中分歧较大的热点问题。
学术界的争议和分歧无可厚非,但在争议之外,更重要的问题应该是探讨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思想带给我们的若干启示。
无论现实社会主义国家是否验证了“跨越论”,马克思恩格斯“跨越”思想中包涵的深层意蕴都对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避免重走西方工业化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从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中,我们可以得出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就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避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这一思想的具体内容表现为:第一,资本主义制度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人类创造巨大的成就,又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于成就,人类应该共享;对于灾难,人类应该避免。
第二,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的情况下,落后的国家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不遭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灾难,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
第三,落后国家在不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灾难而吸取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先进成果之后,可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
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在19世纪90年代已经由恩格斯宣布失去了实践意义。
演进还是跨越-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演进还是跨越-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演进还是跨越-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研究历史发展,特别是东方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对于东方后发国家在探索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及由此设想而引导的诸多实践等问题上,一直颇有争议.其主要原因在于将"演进"与"跨越"完全对立起来.本文认为,"演进"与"跨越"并不能抽象地对立起来.在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问题上,首先必须弄清楚跨越什么,其次是弄清楚如何跨越.在这一理解的基础上,我们当前最大最迫切的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且必须以科学技术为主导来发展生产力,来掌握最先进的生产力.内涵于马克思上述设想中的诸多观点,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无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跨越卡夫丁峡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
同时也会 给我 过 多 的侮 辱 。 ) ” … 的 即马克 思 本 人 没 有拘 泥 于 以前 研 究 得 出 的重 要 历 史 唯 物 主 义 结
、
论, 如他 在 《 资本论 》 第一 卷 中所 论 述 的资 本 原始 积 累 的一 般 规 律 和 进 程 , 认 为 资 本 主 义 的 规 律 正 以 “ 铁 的必 然性 ” 向其 他 国家 扩 展 , “ 工业 较 发 达 的 国 家 向工 业较 不发达 的 国家所 显 示 的 , 只 是后 者未 来 的景象 ” 儿 。“ 我 的观 点 是把 经济 的社会 形 态 的 发展理 解 为 一种 自然 史 的 过 程 。 ” _ ( n “ 一 个 社 会 即使探 索到 了本 身运 动 的 自然规 律 …… , 它 还是 既 不 能 跳 过 也 不 能 用 法 令 取 消 自 然 的 发 展 阶
经 济 文化 落后 国 家成 功 实现 跨 越 革 命 的 典 范 。 而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则 开辟 了 最终 跨 越 卡 夫 丁 峡 谷 的 通 途 大 道 。
中国特色社 会 主义事业 的高歌 猛进 , 不 仅体 现 了马克 思主 义 的巨大 理 论 价值 和不 朽 生命 力 , 也 是 对 马 克思 晚年提 出卡 夫 丁 峡谷 的设 想 的验证 、 丰 富 和发展 , 彰显 了马克 思 主 义一 脉 相 承 、 不 断发 展 、 与 时俱进 的理论 品质 。 马 克思 跨越 资本 主义 卡 夫 丁 峡谷 问题 思 索 的理 论意义 与 当代价值 巴黎公社 以后 , 资 本 主义 发展 进入相 对稳 定期 ,
枣 霄 2 0 1 4 . 1
社 会 主 义 与 当 代 世 界
从跨越卡夫丁峡谷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佳未斯大学社套科学擘报Dec.。
2003 2003年12月V01.21 No.6第21卷第6期'JOURNAl,OF S OCI Al.S CIE NCE OF J I AM U SI UNI VERS ITY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高登辉(佳束斯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暮龙江佳木斯154007)[捕要]马克思关于末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艾发展阶段或完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八社套主艾发展阶段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中国社套主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指南.我们必须在理论和实战上勇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实现这种跨越不断创违物质、文化紊件.[关键词]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围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882(2003)06--0022--01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具体内容是:东方经济薪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置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文化比较落后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产党,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发展阶段或完垒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进入更先进的社会发主力军.展阶段。
1881年3月8日,马克思在给俄国“民粹党”人查苏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奇的回信中,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阐述了他的主义道路,还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走社会主义关于东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发展道路问题。
马克思在道路,不是设有争论的。
特别是在扰B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建信中指出:“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支点.”其基本观点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呼声一度十分高涨。
其是:代表力量是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即各民主党派.他们认第一,西欧发达国家与俄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为+中国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生产力十分落后,应该家历史的发展道路是有差别的。
卡夫丁峡谷跨越设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分析
卡夫丁峡谷跨越设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分析作者:毛康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5期【摘要】“卡夫丁峡谷”问题虽然是马克思借用的一个比喻,但“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社会发展规律的视角,以及为落后国家实现社会跳跃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同时也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
深刻理解“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当代性,对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我们今后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为“卡夫丁峡谷”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跨越而努力。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借鉴分析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成功地将马克思晚年关于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在中华大地上得以实践。
但不容忽视的是,东方社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生产关系方面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实现了社会主义,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这些国家已经真正地跨越了“卡夫丁峡谷”。
尤其是像我国这样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口多,底子薄,生产落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这也就构成了我国最基本的国情状况,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跨越是一种不完全的跨越。
回顾十八大报告,我们不难看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更不是局限于在意识形态上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而是对“卡夫丁峡谷”全方位的跨越。
一、经济上的跨越———物质文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我们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
一百年前的中华民族是何等贫穷落后,到20世纪结束之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人们都清楚地看到,我国经过经济突飞猛进的增长,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基本上跨越了贫穷,解决了温饱。
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时,我们也清醒地知道,这一发展阶段不是游离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外,而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中,其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世界意义作者:杨春风来源:《前线》2018年第03期[关键词] “跨越卡夫丁峡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图分类号] ;A81; D610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文章编号] 0529-1445(2018)03-0018-04马克思晚年在坚持历史发展必然性和总趋势的基础上,探索了不同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样性道路,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而又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国家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努力进入新时代,不仅以辉煌的实践验证了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而且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资本主义苦难、走向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全新的选择,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社会发展阶段和道路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如何走向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一直在探索研究的问题。
马克思晚年基于对俄国农村公社的特征、现状、前景及其同资本主义社会的互动关系的分析,提出俄国等具有自身特殊性的东方国家在维持和发展自身独立性和独特文明的基础上、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痛苦但又可以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和新社会形态,这就是著名的“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
这个设想把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同具体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和社会发展阶段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6年,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初步提出了俄国可以在发展它“所特有的历史条件”的同时吸收资本主义成果、避免经受资本主义苦难而直接过渡到新社会形态的设想。
1881年,马克思在起草给查苏利奇的信件时,对俄国等东方国家避免资本主义痛苦折磨、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更高级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可能性问题,做了更加详细的阐述。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摘要】摘要:本文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概念所带来的挑战和启示。
首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接着探讨了卡夫丁峡谷的内涵及挑战,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后从寻找马克思主义新路径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最后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结合,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启示,以及展望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关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建设、现实问题、道路探索、结合、启示、未来展望。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伦道德、礼仪秩序、家国情怀等价值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等思想形成了矛盾。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实践逐渐融合到传统文化之中,形成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仍然存在。
如何在传统文化中保持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色,如何将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社会主义理念相结合,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1.2 卡夫丁峡谷的概念卡夫丁峡谷的概念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贝克和拉博兰创造的,用来描述当代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该概念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难以逾越的峡谷,即卡夫丁峡谷,这个概念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卡夫丁山”的古老传说,意味着一种深不可测、险象环生的境地。
卡夫丁峡谷所代表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较量中,社会主义体制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尤其是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主义的压力更加凸显。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传播、革命、改革开放、现代化、道路探索、可持续性、理论启示
1. 引言
1.1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关系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依然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精神支柱,应用于中国的国情,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在不断深化和完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结合,既兼顾理论的丰富性和实践的可行性,又具有时代性和中国特色,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卡夫丁峡谷理论强调了社会主义发展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使之更贴合时代潮流和人民群众的需求。
卡夫丁峡谷理论提醒我们要坚持不断探索和实践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群众,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探索、不断完善中前行,我们才能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为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卡夫丁峡谷也提醒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勇于突破困难和挑战,勇敢迈出变革的步伐。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阻碍,需要我们敢于跨越“峡谷”,勇于开拓创新,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只有不断革新和超越,才能够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卡夫丁峡谷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在于引导我们审慎对待思想偏见和路径依赖,勇于突破困难和挑战,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只有不断学习和探索,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和繁荣。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与中国实践的再解读
国革命和农村公社 的发展命运。马克思给予查苏里奇的复信 内容只有六百多字 , 但却三易其 稿, 认为俄国可 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 但要充分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 切积极成果 。学界关于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 设想 的研究从未间断 , 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对
作者简 介: 马永伟 , 福建 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 中共温州市 委党校 副教授 。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剧烈变化国内经济面临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跨越设想的本质内涵有助于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运行规律加快符合生产力内生需求的制度创新和供给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良性发展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 : 东南学术) 2 0 1 6年第 6期
马克 思跨越 “ 卡 夫丁 峡谷 ” 设 想 与中 国实践 的再解 读
二、 跨越 “ 卡夫 丁峡谷 ” 设想 : 理论脉 络与本 质 内涵
1 9 世纪 4 0 年代 , 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 、 国家与市 民社会 的关 系等 问题 的研究 , 创作 了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 1 8 4 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及《 神圣家族》 等一系列著作 , 探索人类社会 历史的发展规律 。1 8 4 5年 , 由马克思、 恩格斯共同创作完成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系统阐发了
论, 仍 存不 少争 议 , 而该 思想 在我 国的社会 主 义实 践 中又 占有 重 要 地位 , 故 有 必 要 继续 对 该 思 想 的理论 脉络 和本 质 内涵进 行梳 理 和挖掘 , 深 化对 马克 思 唯物史 观 的认 识 和运 用 , 从 而为 我 国
深化体制改革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多跨越 障碍 , 亟 需全面深化制度 改革 , 扩大对外开放 , 完善跨越先置条件 , 促进我 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及指导意义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f H ub ei U ni vers i t y o f E c on om i cs(P h i l oso ph y&s oci aI Sc ie nc es)V o I.24N o.6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及指导意义柏菁(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四川成都10018)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马克思晚年研究历史发晨,特别是东方社会的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它对于东方后发国家在探索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键词:马克思;跨越;。
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理论创新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欧洲工人运动陷入低潮,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而东方社会反抗资本主义殖民统治的斗争却日益高涨。
如何正确判断西方无产阶级革命和东方国家社会革命的相互影响.成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如此的世界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考察从西方拓展到东方。
深入探讨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形成和提出了关于东方国家可以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新设想。
这一思想对东方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提出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对俄国、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社会性质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研究。
当时他基本上还是设想东方社会将沿着“世界历史”共同的道路.即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然后再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
在当时.马克思认为,东方社会要改变停滞状态迫切需要一场社会革命。
在他考察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掠夺政策对中国国内状况所产生的影响之后,指出中国革命将对英国甚至欧洲发生重要的影响。
他指出:“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正确理解马克思“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及其现实意义本文旨在联系马克思的相关论述,尤其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分析如何正确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一处重要论述,并指出正确理解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中,紧接着那段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著名论述,写道:“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是否正确理解这段论述,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问题,特别是关系到能否正确看待社会主义社会首先在落后国家诞生的问题。
如果仅仅孤立地理解上述这段论述,那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马克思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发展都必须依次经历原始社会(亚细亚的)、奴隶社会(古代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直至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进而可能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出现的历史必然性产生怀疑。
事实上,为了正确理解马克思的这一段论述,必须联系马克思理论的整体特别是相关论述来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才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
首先,我们应当联系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1867年)中所说的一段话:“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即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
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从这段话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这一规律,从而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即人们可以适当加快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步伐,使一个社会更快地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思想及现实意义作者:王爱佳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1期【摘要】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马克思、恩格斯早期、中期与晚期的思想有很大的变化。
由于复杂的态势,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认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有可能向社会主义过渡,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这一思想给落后的、封建的国家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字】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卡夫丁峡谷”的思想1.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将人类历史按阶段划分。
就整个人类社会来说,这一更替顺序是不能变更或超越的。
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时,早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会在西欧那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
东方落后的、封建的国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推动下,重复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过程,先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再转为社会主义社会。
在马克思晚年,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社会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就各国家和民族来说,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发展方式。
马克思以俄国为研究对象,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指出:“在19世纪70年代末期的俄国是一个庞大而落后的帝国,“仍保留着农村公社,同时存在土地公有制和封建专制的特点。
”马克思深刻分析存在这样特征的国家,既有公有制,不必变成资本主义,再转为公有制,而是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并“充分运用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一切的积极成果运用到公社”。
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
”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俄国的发展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可以不用经历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阶段,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要拯救俄国公社需要进行俄国革命,那么革命是什么样?1882年,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指出:“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补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提出及本来意义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
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了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美、法、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995年版,第241页)。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他们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用来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特别是1871年法国巴黎公社起义失败之后,西欧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和平发展时期。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被他们原有的设想束缚住自己的手脚。
70年代以后,他们将视线逐渐东移,通过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的研究与思考,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世界上大部分的落后国家,它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将会如何展开?是否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之后才能取得胜利?在此基础上,他们于19世纪80年代出提出了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构想。
1881年马克思在给俄国民粹派女革命家查苏里奇的信中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在原有社会基础上,利用世界形势和时机,“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35—436页)使俄国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获得新生。
1882年9月12日恩格斯在给考茨基的信中也指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够避免资本主义的独立发展阶段而走向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7页)到了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这不仅适用于俄国,而且适用于处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发展阶段上的一切国家。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02—503页)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包括两个层面的问题。
一是制度层面,即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引发和推动下,是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苦难和阵痛,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二是生产力层面,即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一旦完成制度跨越之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成果,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真正完成这一跨越奠定必备的物质基础。
否则,这一跨越是不会成功的。
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的胜利,证明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率先实现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实践中所遭受的挫折,恰恰是忽略发展生产力所致。
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面临的重大难题经济文化较不发达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是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超越生产的社会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
这也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各个社会主义国家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但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上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干扰。
一方面是完全否定前者,即完全否定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第二国际的机会主义者考茨基之流以及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家苏汉诺夫是这一观点的始作俑者。
1918年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考茨基发表了《无产阶级专政》等小册子,对俄国十月革命提出指责。
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早产论”。
他认为,由于十月革命缺乏必要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因而布尔什维克党不得不用“实行专政来代替他们所缺乏的条件”。
进而他把十月革命比喻为“一个怀孕的妇女为了缩短她所不堪忍受的妊娠期,竟然极其愚蠢地剧烈运动,以致早产。
”这样生下的孩子是没有生命力的。
所以,俄国应当首先发展资本主义,先进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列宁对这一观点予以严厉的批判,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试图跳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个历史过程的必经阶段,但问题在于“革命不能停留在这里,因为国家已前进了,资本主义已前进了,经济破坏已达到空前的程度而要求(不管谁愿意不愿意)向前迈进,走向社会主义”。
“企图在这两个革命中间筑起一道人为的万里长城,企图不用无产阶级的准备程度、无产阶级同贫农联合的程度而用其他什么东西来分开这两个革命,就是极端地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用自由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
”(《列宁选集》第3卷,第684—685页)直到列宁晚年,争论还在继续。
俄国小资产阶级政治家苏汉诺夫一再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责难,不断重复“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的陈词滥调。
为了批判这种观点,列宁在病榻上口述了《论我国革命》一文,列宁问道:“你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创造这种文明的前提,如驱逐资本家,然后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究竟在哪些书上看到,说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有或不可能有这类变化呢?”1989—1991年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和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了重大的挫折。
国际上一些人也以此作为论据,论证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宣扬社会主义的“早产论”。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波兰科学院院士沙夫。
他认为,十月革命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都不具备马克思所表达的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尽管不具备条件,但这些国家仍然进行了革命。
所以,必须把这种革命看作严重错误。
由于这些国家随心所欲地建立社会主义,这正是这些国家发生危机、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
(《参阅《未来社会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2、334页)俄国有些前共产党人也把十月革命说成是“原罪”,认为由此开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企图在不具备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客观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因而使社会主义成为“病态的早产儿”乃至“人工流产儿”。
所有这些重复当年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反对十月革命的陈词滥调的非难和指责,不仅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而且已经被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客观事实所驳斥。
另一方面是简单地肯定后者,即将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超越生产的社会化进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不仅在思想认识上混为一谈,而且在行动上采取了许多超越阶段的“左”的政策。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而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能够最终取代封建社会,其中起决定性的因素,就是资本主义用社会化大生产取代了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小生产。
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方式的确立,一方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说的,社会化大生产生产方式在短短的几十年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了已往几千年;另一方面,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过程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自发进行的,在其发展进程中遇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严重障碍,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
资本主义要解决其固有的矛盾,适应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就必须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其重大意义在于:社会主义制度决非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或政治制度,它还是一个新型的经济制度。
它的存在、巩固与发展不仅取决于它是否有一个强大的政治上层建筑,而且取决于是否有一个牢固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要在资本主义的遏制、包围和扼杀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建立起与自身制度相适应的社会化生产力基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存在和巩固的物质前提。
但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搞社会主义决非易事。
正如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多次指出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搞社会主义,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开始困难,继续比较容易”相反,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低,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极不相称。
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具体形式,使本国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程度和范围与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相适应,成为社会主义各国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战后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所出现的失误,甚至遭受严重的挫折,就在于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它们简单地认为,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仅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而且可以超越生产社会化的进程,很快地实现现代化。
由此导致超越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程度、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盲目地追求一大二公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频繁地变革生产关系,任意夸大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严重脱节,造成了许多重大失误,严重地影响了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这样,既坚持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又坚持在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超越生产的社会化进程,将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同时又紧密地联系起来,就成为20世纪众多社会主义国家亟待回答和解决的重大难题。
三、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造性实践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起伏跌宕。
到了七、八十年代,由于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加之高度集中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束缚,使社会主义的发展陷入困境。
在面对几乎是同样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纷纷发生剧变和解体,而中国却能够冲出险境,开辟了一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就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而为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