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卡夫丁峡谷”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

摘要: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国家俄国的条件,指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大多数人将马克思的意思理解为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中主张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本文将从资本主义的进步性、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主体以及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差异性三个方面来说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也是无法跨越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缩短这个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生产力得到高速的发展

关键词: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过程中,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一个困惑,马克思主张社会主义只可能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但又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提到了著名的”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论断。如果我们仅仅只是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马克思本人不就是自相矛盾了吗?但实质上并非如此,是我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含义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公元前 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所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也就是跨越

羞辱的、灾难性的过程。有些人主张马克思的意思是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这种主张是站不住脚的,我将从以下三点进行解说。

一、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动因。马克思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描述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及其运行机制,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领域形成二对社会基本矛盾,正是由于这二对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形态不断演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只有生产力发展了,社会才能进步。

首先,马克思在论证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不可否认,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是社会发展中的一次大飞跃。它全面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引起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尤其是生产力的变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说到”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总和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这-切都是过去时

代无法比拟的。由此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在生产力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也不可能主张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社会主义。

其次,马克思早期的著作提到社会主义只可能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似乎与”跨越卡夫丁峡谷”相矛盾了,其实不然,他这里强调的并非”欧洲”和”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发达”。在这里马克思要强调的是先进的生产力是步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通行证”,只有生产力达到一定的程度才可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见,马克思所说的”跨越卡夫丁峡谷”并不是跨越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我认为是指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可以被跨越, 而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及其文明成果不能被跨越, 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肯定成果”必须被充分地继承和吸收。

二、是”谁”跨越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共四次使用了”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表述。那么,马克思的意思是让谁”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呢?我们了解到,马克思的这封信是对女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提出的关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的一个答复。在信中,查苏利奇请求马克思:”要是您肯对我国的农村公社可能遭到的命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是您肯对那种认为由于历史的必然性,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阶段这种理论阐述自己的看法,那么您会给我们多大的帮助啊!”在回信中,为了回答俄国农村公社的命运问题才提出那个著

名的论断。由此可见,这个”谁”就是俄国”农村公社”,而不是俄国资本主义。马克思的意思是俄国的农村公社和资本主义生产同时存在,这就为它提供了大规模的进行共同劳动的现成的物质条件。简而言之,俄国的农村公社”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成果。”尽管马克思在草稿中也讲到俄国农村公社不排除遭到解体的命运,但也用了大量的篇幅阐述了俄国公社的生命力所在,为的是鼓励俄国的无产阶级共同起来推翻沙皇的统治,以扫清西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性

我们不能僵化的理解马克思的这一论断,虽然他一直在强调共产主义社会只可能在发达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实现,但他也深刻的认识到,欧洲社会的经济发展与非欧社会的经济发展存在着重大差异。只要认真阅读马克思晚年的论著、书信和笔记,就会发现,他总是自觉地起来抵制那种在欧洲学者中普遍存在的”欧洲中心主义”的错误观念,不遗余力的阐述其它社会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上与欧洲社会的差异。当时的俄国经济还很不发达,决不能和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提并论。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曾提出”所谓原始积累”一章来论述西欧资本主义的起源。《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俄国民粹主义理论家米海诺夫斯基试图把马克思对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分析简单的搬运到俄国的社会中去。马克思尖锐的批评了米海诺夫斯基

的这一错误做法:”他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

经济形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在马克思看来,即使是极为相似的事情,出现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看待马克思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

论断,不能说马克思晚年的历史观发生了改变,而是因为俄国当时的生产力低下,不能和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相提并论,必须结合当时俄国的现实国情,提出符合这种国情的发展策略。总之,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是不能跨越的,也是无法跨越的,但是我们可以尽量的缩短这个时间,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生产力得到高速的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真正含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苏]察哥洛夫.俄国农奴制解体时期经济思想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4]赵家祥.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商榷意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

作者简介:梁雅雯(1985-),女,甘肃天水人,天津商业大学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