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概念及儿科学发展史
儿科发展简史
形成和发展时期(宋金元时代)
1. 宋设“太医局”设小方脉“ 2. 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公元1032-1119?)北宋年间的儿科名医,专业儿科40余 年,《小儿药证直诀》为学生阎孝忠所编,主要学术思想如下: 1)首创五脏辨证,提出治法方药(创制泻白散,导赤散,地黄丸 等五脏补泻方剂) 2)面部望诊,如“目内证”“面上证”等。“左腮为肝,又腮为 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3)将小儿体质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4)对儿科四大证的认识提高,区别麻疹,天花,水痘。 5)区别惊痫,指出痫的特点为“口作五畜声”。 6)惊风分急惊风与慢惊风,提出“急惊合凉泻,慢惊合温补”的 治法。 7)“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8)方药方面,首先,对剂型的改革,丸散膏丹为主;其次,善于 化裁古方,创制新方,如泻白散,导赤散,异功散,七味白术散, 六味地黄丸,益黄散等。
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
1.唐代:设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开 设5门专科其中设“少小科”学制为5年,促进了儿 科学的发展,这也是我国最早的医学教育制度。 2.第一部儿科著作《颅囟经》也在此时流传,书 中首创纯阳理论。“三岁以下,呼为纯阳”。 3.《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 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4.隋朝巢元方的 《诸病源候论》专论小儿诸病6卷, 共255候,对小儿保育、证候、病因病理论述较多。 5. 对儿科“麻痘惊疳”四大要证已有记载。
中医儿科学发展 简史
概
述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 诊治的一门学科。儿科学成熟较晚,它经历了漫长 的萌芽时期、积累奠基时期,直至宋代,学科体系 才逐步形成,至明清逐渐走向成熟发展时期。 儿科素称“哑科”,是指婴幼儿不能自述病情,或 能而不全,而且就诊时往往哭闹拒查;加之经脉细 微难以按循,因而使医家常感为难,故有“宁治十 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一妇人,莫治一小儿”之 叹。
儿科发展史
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 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年。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 国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 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唐代杰出的医学家 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 妇孺方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为九门, 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共 40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总结了 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 历史文献。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论述小儿多种先天
性畸形,明确指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 所致,和成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 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同 时烧脐带的预防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论》,主张痘 疹宜于温补,是治痘温补学派的创始人。 又著《小儿病源方论》,陈文中治痘疹主 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 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明清时期,由于天花、麻疹等时行疾
病流行,当时儿科医家十分重视痘疹 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为人类 消灭天花和预防传染病开辟了新的道 路,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叶(天 士)、薛(生白)、吴(鞠通)、王 (孟英)等温病学大家完整地创立了 温病学体系,对小儿热性病的治疗产 生深刻影响,丰富传染病防治理论
元代名医曾世荣,编著《活幼心书》《活幼
口议》,提出“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二分 饥与寒”,丰富儿科学学术思想内涵。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 要》20卷,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 了重大贡献。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 “脐风”。倡导乳儿用药“若用汤药,宜疗 乳母”.
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
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
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 治婴儿“气鬲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 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以 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 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 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儿科学基本概念介绍
儿科学基本概念介绍儿科学,又称小儿科学或儿童医学,是医学的一个专科领域,专门研究和处理儿童的健康和疾病问题。
儿科医生是专门负责儿童医疗和救治的医师。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生理结构、生理功能和疾病表现都与成人有所不同,因此需要专门的儿科学来研究和治疗。
在本文中,将介绍儿科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儿科的起源、发展历程、研究内容和专业要求。
一、儿科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医学家对儿童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如《黄帝内经》中有关儿童疾病的论述。
然而,真正建立儿科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是在19世纪末。
德国医生奥斯卡·库肯迪(Oscar Cohn)被公认为儿科学之父,他在1883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医院,并致力于研究儿童生长发育和疾病。
之后,儿科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学科,各国先后建立了儿科学研究机构和儿童医院,对儿童健康的研究和治疗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二、儿科学的研究内容儿科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生长发育:儿科学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变化,包括身高、体重、牙齿、骨骼等方面。
同时也研究儿童发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如生长迟缓、智力发育问题等。
2. 儿童疾病:儿科学研究和治疗儿童的常见疾病和罕见疾病,包括感冒、发烧、肺炎、腹泻、过敏症等。
此外,还研究和治疗儿童特有的疾病,如小儿麻痹症、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窒息等。
3. 儿童行为与心理:儿科学研究儿童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包括儿童的情绪、认知能力、社交行为等。
此外,还研究和治疗儿童的心理疾病,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抑郁症等。
4. 预防保健:儿科学研究和推广儿童的预防保健知识,包括合理饮食、免疫接种、安全防护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提供健康的生活指导,儿科医生可以帮助保护儿童的身体健康。
三、儿科医师的专业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医师需要具备以下专业要求:1. 医学知识:儿科医师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儿科学教案精选
将儿童不同时期的体格生长指标 绘制成曲线图,进行动态观察和 分析。
03
儿童常见疾病及防治策略
Chapter
呼吸系统疾病及防治
上呼吸道感染
包括感冒、喉炎等,应加 强锻炼、保持室内空气流 通、避免交叉感染。
哮喘
避免接触过敏原、规律使 用控制药物、掌握急性发 作时的急救措施。
肺炎
及时接种疫苗、注意个人 卫生、避免长时间处于拥 挤的环境中。
04
个体差异性
每个儿童的生长发育 都有自己的特点,存 在个体差异性。
生长发育评估方法
体格生长评价
包括体重、身高、头围、胸围、 上臂围等指标的测量和评价。
骨龄评价
通过拍摄左手腕部X线片,了解 儿童骨骼发育情况,评估生长潜 力。
01 02 03 04
神经心理发育评价
包括感知、运动、语言、心理等 能力的评估。
消化系统疾病及防治
腹泻
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避免滥用 抗生素。
胃肠炎
避免不洁食物和饮料、注意餐具消毒 、及时治疗。
便秘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培养良好排便习 惯、适当运动。
神经系统疾病及防治
热性惊厥
控制体温、避免高热、及时处理 惊厥发作。
脑炎
接种疫苗、预防蚊虫叮咬、注意个 人卫生。
癫痫
规律服药、避免诱发因素、定期随 访。
其他常见疾病及防治
补充铁剂和维生素C、合理饮食 、避免感染。
定期产检、及早发现和治疗、注 意生活护理。
营养不良 贫血
佝偻病 先天性心脏病
合理膳食、增加营养摄入、纠正 不良饮食习惯。
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多晒太阳 、加强锻炼。
04
儿童保健与营养指导
儿科学第七版
儿科学第七版介绍《儿科学第七版》是一本关于儿科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本书是在前六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扩展,旨在为儿科医生、护士、学生以及其他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一份全面而深入的儿科学知识。
本文档将对本书的内容进行概述和总结,并对其中一些关键概念和章节进行介绍。
目录1.儿科学概述–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儿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和规律–儿童营养的基本原则和需求3.儿童常见疾病与检查–儿童常见疾病的分类和特点–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儿童常见疾病的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方法4.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儿童心理发展的各阶段和特点–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干预方法–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5.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原则和常规疫苗6.儿童特殊需求与疾病管理–儿童特殊需求的分类和支持措施–儿童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7.儿科学研究与进展–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法–儿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内容概述《儿科学第七版》全书共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涵盖了不同的话题和主题。
首先,第一章简要介绍了儿科学的概述,包括定义、发展历程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讨论了儿童生长发育与营养,重点介绍了儿童的生长规律、营养需求和饮食原则。
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儿童常见疾病的分类、特点以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常规检查和特殊检查的方法。
接下来,第四章探讨了儿童心理与行为发育,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点,常见心理问题的干预方法以及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第五章关注儿童保健与预防接种,介绍了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和方法,以及儿童预防接种的基本原则和常规疫苗。
第六章讨论了儿童特殊需求与疾病管理。
本章主要包括儿童特殊需求的分类和支持措施,以及儿童慢性疾病的管理和康复方法。
最后,第七章讨论了儿科学研究与进展,包括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方法,以及儿科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发展简史一、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
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为了新一代的健康成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不断充实发展。
二、中医儿科学发展各历史时期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1.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秦汉以前―秦汉时期)我国儿科医学起源很早,在出土的4000年前商代殷城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其中涉及儿科的有“龋”(龋齿)、“蟲”(寄生虫病)。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痕”的记述。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以及泄泻、喘鸣等病证的诊断及预后。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论治外感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个时期西汉淳于意《诊籍》25个病案中有“下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的记录,是我国最早见于文献的医案记录。
2.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至唐代,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培养了专业人才,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侯6卷。
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儿科学概念与儿科学发展史课件
• 解剖方面(各个系统如呼吸、消 化等)
• 生理方面(如年龄越小,生长越 快,热量需示越大:成人209J/KG; 儿童460~502J/KG)
• 疾病方面
• 免疫方面
• 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方面
• 预后方面
• 预防与治疗
• 儿内科与其他各科的协作
儿科学概念与儿科学发展史
案例一
• 肺风痰喘案
• [病者] 王姓孩,年一岁二月,住琶山。
脏腑辨证为主。 ③正确的养育观:提出“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
衣,……宜时见风日…… 。 2.唐代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
首列“少小婴孺方”,是最早记载儿科理法方药的专篇。
儿科学概念与儿科学发展史
《诸病源候论》的贡献:《诸病源候论》是当时最完备的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述了小儿杂 病诸候凡六卷255候,是我国现存古代医籍中有关儿科学最早的集中记载。其主要贡献有: 1.初步探索了小生理病理特点: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百病候》:“小儿气血脆弱,病易动 变,证候百端,若见其微证,即便治之,使不成众病。”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 “小儿脏腑之气软弱,易虚易实。”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盗汗候》:“小儿阴阳之气嫩弱, 腠理易开,若将养过温,……汗易出也。”此等论述均明确了小儿生长发育示健全成熟的生理特点 和易于发病、病后易变、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 2.提倡积极的小儿护养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养小儿候》:“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 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薄衣之 法,当从秋习之……常当节适乳哺”,此即后世所谓“要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的源头。《诸病 源候论》也有许多有关胎儿护养的论述,如提出妊娠若患病致胎不长,应“服药以去其疾,益其气 血,以扶养胎也”。在论述妊娠伤寒、时气、温病、热病等证候时,明确提出这些疾病伤胎、抬胎、 甚则堕胎的特点。此较之西医认为病毒可致堕胎早了1300年(1941年,澳大利亚眼科医生Cregg 报告孕妇患风疹会引起新生儿先天性白内障,此后逐步认识到多种病毒性传染病会造成胎儿先天 性异常或流产,这也是隋以后的1300多年了。) 3.建立了儿科病因证候学:《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儿科病证255候,包括了小儿外感疾病、内伤杂 病、新生儿疾病、外科疾病等,书中所称多种小儿病名至今沿用,如惊、痫、解颅、胎疸、遗尿、 夜啼、脱肛、鹅口、口疮、脐疮等。《诸病源候论》构建了儿科病因学的框架,在外因方面,书 中论及了风、寒、暑、湿、热,尤其是明确了时病的病因,“是四时之间,忽有非节之气,”即时 气、天行、毒厉之气等。内因方面有惊怖等情志因素,也有衣着过温、乳哺不当等将养因素。更 强调胎养失谊的先天因素和各种身体素质因素。此外,对小儿疾病的病理机制的阐发也极精准,
《儿科学发展简史》课件
儿科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新生儿疾病研究
研究范围:新生儿期常见疾病,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等
当代儿科学:20 世纪中叶至今的儿 科学发展
儿科学发展简史的编写目的和原则
目的:总结儿科学的发展历程,为儿科学的未来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原则:客观、全面、准确、深入,尊重历史事实,尊重学术观点 内容:包括儿科学的起源、发展、成就、挑战和展望等
意义:有助于儿科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儿科学的发展历程,提高专业素养和临床水平
疗效率
个性化:根据 每个孩子的个 体差异,制定 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预防为主:加 强预防医学在 儿科学中的应 用,降低儿童
患病率
跨学科合作:加 强与其他学科的 合作,如遗传学、 心理学等,提高 儿科学的研究水
平和治疗效果
儿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发展
儿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的交叉:利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提高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儿科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关注儿童心理发展,提高儿童心理健康水平 儿科学与公共卫生学的交叉:关注儿童健康问题,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儿科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关注儿童教育问题,提高儿童教育水平
1870年,德国医生Adolf Baginsky创立了儿科学,并出版了《儿科学》一书,奠定了儿科学的基础。
1880年,美国医生Edward Jenner发明了天花疫苗,为儿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1900年,美国医生Har vey W. Wiley创立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推动了儿科药物的安 全性和有效性。
儿科发展史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 体系为指导,用中医传统的治 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 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 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 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 医学学科。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 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 昌盛,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 斗争的过程中,对于儿科疾病,无论在诊断、 辨证、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 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 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 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 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 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 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 “婴儿病痫”、“婴儿瘛 ”的记述。
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 《黄帝内经》为最早。
《灵枢.经脉》描述胚胎成行过程;《灵
枢.逆顺肥瘦》指出小儿体质特点,“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为后世小儿生理特点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述了小儿生长发育的 过程:“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素
《儿科学》教学大纲2024
引言概述儿科学是医学领域中专门研究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学科,涉及到儿童生长发育、疾病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将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探讨儿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结构。
正文内容一、儿科学简介1.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儿科学在医学中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儿科学教学目标1.培养对儿童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认识和理解2.培养儿科学实践能力和临床思维方式三、儿科学教学内容1.儿童生长发育与发育评估a.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特点b.儿童发育评估的方法和指标2.儿童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a.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b.儿童常见非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3.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a.儿童健康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b.儿童常见疾病的预防保健措施4.儿科急诊与危重病管理a.儿科急诊常见疾病的救治策略b.儿科危重病的监测与治疗5.儿童精神发育和行为问题a.儿童精神发育的阶段和特点b.儿童行为问题的诊断和治疗四、儿科学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a.讲授基本儿科学知识与理论b.运用病例分析和讨论教学法加深学生理解2.实践教学a.儿科学临床实习b.儿童健康管理和预防保健实践3.科研教学a.儿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教学b.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论文写作五、儿科学教学评价1.考核方式与工具a.考试评估b.实习报告和学术论文评审2.教学质量评估a.学生满意度调查b.教学效果评估和反馈总结本文以《儿科学》教学大纲为主题,详细介绍了儿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阐述了儿科学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
通过完善的儿科学教学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出具备儿科学基本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医学专业人才,提高儿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的水平。
儿科发展史课件
20
思考题
1、简述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2、为什么说中医儿科学主要形成于唐 宋? 3、列举5位对中医儿科学术发展有重大 成就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其代表著? 4、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儿科学有哪些新 发展?
ppt课件.
21
《颅囟经》
第一部儿科著作
1、首创“纯阳”理论:其以小儿三岁以下,呼为 纯阳为定论;
研究任务 1、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和影响因素。 2、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疗。 3、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预防措施。 4、研究儿童各种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和方法。
ppt课件.
3
总论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ppt课件.
4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概况及 有影响的医家和医著。 3、掌握宋代以后中医儿科学术发展的重大成就
更为丰富的经验。 清陈飞霞的《幼幼集成》望指纹诊病的总结。
ppt课件.
14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2、特点
儿科疾病病谱和诊疗方法认识更深刻 元曾世荣《活幼心书》对初生儿疾病论述较全面 明清时期在麻痘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突破 肺炎喘嗽病名确立与诊疗 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对清初以前儿
科学全面总结。
2、论述了小儿脉法、证候及治法与成人同; 3、反对巫而提倡用药物治疗; 4、重视辨证; 5、讲究护理; 6、提倡乳母调摄,包括饮食宜忌; 7、讲究卫生,重视预防;
ppt课件.
22
《小儿药证直诀》有以下特点:
①、在生理病理上的创见。
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易寒易热” ; 诊治上的“五难”之说。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第一章儿科学基础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理论体系为指导,研究小儿的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在中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她渊源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汇萃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包括中医儿科学基础和各类病证防治,以应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儿童的特点,研究防病治病措施,以保障儿童健康成长作为本学科的中心任务。
在历史上,中医儿科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进入现代社会,在相关学科进步的氛围中和国家社会的关心下,中医儿科学在学术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儿童保健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中医儿科学,首先有必要了解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熟悉著名儿科学家的学术思想、成就及其著作。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一、中医儿科学起源期(远古~隋唐)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远古时代。
据考古学家对发掘出的40多个“北京人”个体的分析统计,当时人的平均寿命大约为14岁。
因此,可以说,人类早期从偶然发现到有意识应用的原始医学积累,相当部分属于儿科学的范畴。
现存古籍有记载的我国第一位儿科专科医师是扁鹊,时在战国时期,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据医学史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现已发现的我国最古医书,成书早于《黄帝内经》。
《五十二病方》记载了“婴儿病间(痫)方”,用雷尾(雷丸)药浴治疗,又记载了“婴儿瘛”的病证。
《黄帝内经》有不少有关小儿的记载。
关于小儿生长发育,《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七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儿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践技术
02
儿科学基本原理
遗传与变异原理
01
02
03
遗传物质
DNA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 ,通过基因传递给后代。
遗传规律
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包 括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 律和连锁定律。
变异来源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 色体变异是遗传变异的三 大来源。
免疫与感染原理
免疫系统
包括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 免疫,共同抵御病原体入 侵。
CT检查
可提供更详细的组织结构信息,常用于颅脑外伤、肿瘤等疾病的 诊断。
MRI检查
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常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如脑炎、 脑肿瘤等。
基因诊断技术
基因突变筛查
01
通过特定的基因检测技术,筛查患儿是否存在特定基因突变,
以协助诊断遗传性疾病。
基因表达分析
02
检测基因在患儿体内的表达情况,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定期监测和评估
通过体检、筛查等手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 题。
提供心理支持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必要的心理干预和支持 。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和教育
均衡膳食
教育儿童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习惯, 保证食物多样性。
VS
控制零食摄入
减少高糖、高盐、高脂肪零食的摄入量。
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和教育
• 增加蔬果摄入:鼓励儿童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和矿物质。
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促进婴幼儿语言和认知
能力的发展。
03
实践技术: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儿及家长有关疾病的发生 、发展、治疗经过、既往健康状况和 家族史等信息。
体格检查
对患儿进行全面、系统的身体检查, 包括一般状况、皮肤、淋巴结、头颈 部、胸部、腹部、脊柱四肢及神经系 统等。
中医儿科学
小儿运动发育
一听二视三抬头, 四撑五抓六翻身,
七坐八爬九扶站, 1岁娃娃会走路。
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变蒸学说
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婴幼儿处于 人一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形体、神 智都在不断的快速变化,蒸蒸日上,故称 为变蒸。 是正常生理还是病理的描述-明代为分界 现代医学相关认识----枢纽学说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薛铠、薛己父子著《保婴撮要》-中医小儿外科学初步形 成 万全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万氏家传幼科发挥》,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三有余、四不足学说,即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 足;肾常不足。-强调调理脾胃 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重要的麻疹专著 陈飞霞-《幼幼集成》-指纹诊法纲领 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解儿难》-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者也
小儿体格发育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出生时平均身长为50cm ,生后前半 年每月平均长2.5cm ,后半年每月长 1.5cm ,第一年平均增长25cm , 第二年平均增长10cm 。 2岁后身长每年增长5cm,可按以下公 式计算: 身长(cm)=70+7×年龄
小儿体格发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钱乙的学术贡献 : ①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 虚易实,易寒易热 ②四诊中尤重望诊-“目内证”,“面上 证” ③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④提出了五脏虚实补泻治则,尤其重视调 理脾胃 ⑤方药运用,适应儿科特点-创立了异功 散、地黄丸、白术散等名方
小儿年龄分期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6.提出“疳皆脾胃病”的著名论点 对儿科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山东名医董汲善用寒凉法治疗,著作《小儿斑疹备急方论》。 ——该书是论述小儿痧、痘、 斑、疹的第一本专著。 寒凉派
南宋的名医陈文中,著有《小儿痘疹方论》和《小儿病源方论》。他力倡固养小儿元阳,善用温 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弱,邪毒内陷所致的逆证和坏病,大胆提出用温补方 药治疗,并取得起死回生之效。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
明代名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片玉心书》等儿科专著,其学术成就对
后世的影响很大。
1. 提出了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常有余而肺常不足”的观点,即五
脏“二有余三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丰富了儿科学基本理论
2. 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
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中医儿科学在宋代已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宋太医局将医学分为9科,其中以“小方脉” 为小儿的独立专科,此时,儿科专业医生遍及全国,儿科专著大量涌现,其中对儿科理论体系的 形成起关键作用的人——钱乙。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
《小儿药证直诀》——钱乙 ——“儿科之圣”
1.明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概括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儿童服务。
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
学术继承方面 上世纪90年代,国承工作” 。至今已三期。 2004年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中医药疗效及安全性基本问题研究”项目纳入了国家
“十五”科技攻关计划,设立“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专项课题。对百余位名老中 医学术思想经验的传承研究。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古代中医儿科概况
古代中国医学始于远古时期,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儿科的记载。
据史书记载,古代中医儿科主要以“防治”为主,倡导“儿童宜清、定、宜润、宜温”,推崇“母乳喂养”和“小儿节欲”,强调“顺应天时”。
二、中医儿科的传承和演变
在中世纪时期,中医儿科经历了繁荣的时期,形成了以“药食同源”、“辨证施治”等为特点的独特治疗理念。
明清时期,中医儿科在《丹溪心法》、《儿科医书》等著作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专科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近现代中医儿科学的兴起
近现代以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医儿科逐渐与现代医学相融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新医学模式。
中医儿科学逐渐受到国内外重视,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理论。
四、当代中医儿科发展现状与展望
当代中医儿科在传统医学基础上融合现代医学技术,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不断提高对小儿疾病的诊疗水平,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未来,中医儿科有望在国内外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全球儿童健康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以上是关于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的概述,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自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小儿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医学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
据考古学家考证,我国69万年前的“北京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
《山海经》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
《汉书.艺文志》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
《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
《伤寒杂病论》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气汤治小儿气鬲病,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
《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
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
儿科学概念及儿科学发展史
编辑ppt
8
(二)宋代的儿科成就
1.《小儿药证直诀》 北宋钱乙,字仲阳,他的学 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而成。全书3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
该书刊于公元1119年,比西方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 350年。
(1)基础理论 ①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 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 ②创立小儿面部诊法:提出小儿四诊中尤重望诊, 对“面上证”、“目内证”详述而实用。 ③提出了儿科临床脉法特点:浮沉、脉乱、弦急、 沉缓、促急。 ④概括小儿体质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 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商王武丁之子头部生病。)
②《五十二病方》有“婴儿病癎”、“婴儿瘛”的记述。 2、最早的小儿医:《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
“扁鹊……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 3、体质特点:《黄帝内经·灵枢·逆顺肥瘦》中记载有:
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并论述了先天因素 致病。 4、最早的医案记载: 西汉名医淳于意(仓公)曾以下 气汤治疗小儿气鬲病,编并辑p记pt 录为儿科最早的医案。 5
❖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编辑ppt
1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
❖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 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 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 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 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 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 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 段有关疾病的防治,促进 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 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纯阳: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 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 欣欣向荣,并非说小儿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素因儿衣太厚,内有伏热,继因风伤肺而暴发。
[症状] 身热面红,顿咳抱首,痰鸣气壅,忽然大喘,胸高鼻煽,右胁陷下。
[诊断] 脉不足凭,看指纹青浮而滞,此内经所谓“乳子中风热,喘鸣肩 息”,龚云林所云:“俗称马脾风”也。小儿最多,病势最急而险。
[疗法] 必先辛凉散其风,故以薄荷为君,辛润(害谷)其痰,故以梨汁、姜 汁为 臣,然病势如此急烈,不得不用急救之药,故以保赤散为佐,庶能 降痰如马,使以白蜜,不过缓保保赤散之烈性而已。
疾病(与内科及其他各科的不同 点,如外科、妇科、五官科、眼 科等)
现代医学在中医儿科中的特征 年龄分期概念的体现 预防接种 生长发育的评估 疾病的预防与诊治
其他特征:儿童妊娠史、出生史、 生长发育史、预防接种史、传染 病史等。
现代医学对儿科的基本认识:全身组织和器官逐步成长;体格、心理 及精神行为均在不断发育的过程中,遗传性先天性疾病最为多见;感染性 及后天性疾病易于发生,环境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也非常明显。这一时期的 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远超成人阶段。
儿科的范围和任务:
儿科学的范围既有医疗,又有预防, 又涉及到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目前的任务是防、治结合,长远的 任务当以“健康的儿童、为人类的 未来”为出发点,为改善下一代的 体质而倾注全力(如计划生育、孕前及产
前保健、减少先天畸形和智能低下,降低新生 儿死亡率等都是重要的妇幼卫生项目;围生期 保健、新生儿及婴儿保健及托儿所、幼儿园、 中、小学校儿童保健都是重要的儿童保健工 作。)。
[处方] 薄荷一厘 雪梨汁一杯 生姜汁两滴 净白蜜一小匙,上药和匀, 器盛,重汤顿一时许,调下保赤散三厘。
[效果] 一剂即大吐痰而热退,二剂喘鸣已平,即能吮乳。原方去保赤散, 薄荷霜,加鲜桑沥一小匙,疾竟全瘳。
(保赤散:出自《古今医方集成》,又名保赤万应散;方为巴豆霜、天南 星、六神曲、朱砂。散剂,每袋为0.1克,半岁至周岁服一袋;周岁至四 周岁服两袋,白糖水调服。录至《全国名医验案类编》P.55)
对某些疾病具有易感性,如水痘、麻疹、手足 口病等;对某些疾病则不易罹患,如中风、冠 心病、前列腺炎等。
第一节 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时期 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 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
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
1.小儿疾病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的概念
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 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 治法与手段,研究小儿生 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 保健、及各类疾病的诊治 和预防的一门学科。
小儿时期是人生的基础阶 段,儿科学就是研究该阶 段有关疾病的防治,促进 身心健康及正常发育的一 门综合性医学学科。
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临床科 学,它既有中医的特点, 又有儿科的特点。
① 《五十二病方》:“婴儿病痫”、 “婴儿瘛”《说文》:“瘛,小 儿瘛病也”。
②《内经》:“乳子而病热”“乳子中 风热”、“胎病”。
2. 小儿医:扁鹊。“小儿医” 是关于 儿科分科的最早记载。
3.儿科辨治体系
① 《黄帝内经》:论述了小儿生长发 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 泄泻、喘史等病证的诊断与预后。
儿科学与成人医学的不同点
解剖方面(各个系统如呼吸、消 化等)
生理方面(如年龄越小,生长越 快,热量需示越大:成人 209J/KG;儿童460~502J/KG)
疾病方面
免疫方面
诊断方面
预后方面
预防与治疗Biblioteka 儿内科与其他各科的协作案例一
肺风痰喘案
[病者] 王姓孩,年一岁二月,住琶山。
中医诊断上的特 点
病机特点 治疗特点 剂型特点 疗效
中医儿科学的三个基本特点
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不同 病种、病因与成人与不同 疾病的预后、治疗与成人不同
小儿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其生理、病理、预 防、护理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均有其自身的特 点。
小儿疾病在病因上较成人单纯,以外感六淫、 内伤饮食、先天因素居多;肺、脾两经疾病 占 大多数。
《内经》中有关儿科的理论: 《灵枢卫气失常》“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
小”;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
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素问通平虚实论》“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
如?歧伯日: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日: 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如何?歧伯日: 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癫疾者,病名 为何?安所得之?歧伯日:病名为胎病,此得 之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 气并居,故令人发为癫疾也”。 《灵枢论疾诊尺》:“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 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 泻,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 足温,泄易已。” 《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 弱。”
温病”。张氏所创立了治“伤寒”以六 经辨
加龙骨牡蛎汤等,至今为 证、治杂病以脏腑辨证为主的方法;为
儿科临床所常用。
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树立了楷模;其所
4.儿科医案:西汉淳于意以 “下气汤”治婴儿“气鬲 病”。
5.儿科著作:王末钞《小儿用
作《伤寒论》所用一百一十三方,《金 匮》所用二百一十六方,自汉以来,临 床各科沿用至今,疗效确切。用仲景方 治疗小儿之肺炎、肾炎、痢疾、脑炎等 等疾病都有着卓越的疗效;宋朝钱乙所
②《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
治外感病、以脏腑辨治杂
张仲景:东汉人(142—210)其所
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体
说的“伤寒”即是泛指外感热性病;
系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
其中许多名方,如麻杏石 甘汤、白虎汤、三承气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桂枝
之类也”《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 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
中医的特点是指中医的基 础理论为指导;
儿科的特点是指儿童的生 理、病理;疾病的分类、 发病、疾病发展的特征及 疾病预后的特点等均有自 己的特殊性。
现代中医儿科学的特征
中医的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儿科学的治疗手段(预防手 段)
年龄特征 生长与发育 生理与病理 喂养与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