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网上热点民生舆情事件的管理与处置对策
网上热点民生舆情事件的管理与处置对策一旦有涉民生类舆情事件,很容易激发社会情绪,引发社会矛盾,最后演变成重大民生类舆情危机事件。
如近日云南文山市因政府发布“关于加强文山市区犬类管理的通告”事件,发布后不久,此事件就成为社会舆论的焦点。
关于加强网上热点民生舆情事件的管理与处置对策:1.由于涉及到人民群众测的切身利益,所以特别容易成为大众争议的焦点,导致舆情发酵爆炸速度快。
因此,为了避免事件的升级,引爆网络,地方政府部门在应对民生类舆情时,就需把握好舆情应对的时机,第一时间核实本地发生的突发事件,主动回应,发布官方声明,正面引导舆论,预防舆情的持续发酵。
2.基层呼声是社会民生舆情的源头,要做好社会民生舆情监控工作只有从基层出发,才能掌握最真实的舆情信息。
首先,可通过建立健全基层舆情探测机制,掌握基层群众的思想动态。
其次,建立健全基层舆情分析报告机制,让基层的舆情信息监测员及时反馈舆情事件动态和风险。
3.物业维权这种社会民生舆情事件,极易引起相关利益群体“抱团取暖”,引发网民广泛共鸣,形成舆情热点,引爆线上线下事件。
所以在发布这类新规后,地方政府就需做好民生舆情监测工作,实时了解市民的思想动态以及网上网友们的观点,将有可能引爆舆论的信息,提前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4.对于社会民生类舆情事件很快就会形成网上舆论,这其中避免不了非理性负面舆论的蔓延。
为实时有效地加以控制,对网民理性地加以引导。
可成立专业做舆情监控的小组,实时监测舆情,及时反馈舆情问题,控制负面舆论以及影响恶劣的舆论信息传播,加强对正面舆情信息的传播。
5.为及时了解本地民生舆情动态和舆情风险点,提前全面准确把握好舆情发展动态。
地方政府需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组建专门一支专门的网络信息监测队伍,负责网络信息监测、搜集、分析和研判。
采用蚁坊软件这类大数据智能化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作为辅助工具,自动进行信息监测、采集、预警和分析。
6.络媒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社会民生舆情一旦经网络媒体传播,会大范围的快速扩散。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
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
”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
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
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
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但是,在一些地区,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
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
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
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
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基层政府应学会如何应对舆情危机
基层政府应学会如何应对舆情危机作者:单学刚来源:《西部学刊》2013年第02期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3)02-一、当下网络舆情的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数据,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上网普及率达到42.1%;手机上网网民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上升至74.5% ,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
舆情事件传播轨迹的变化网络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分析表明,其中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
2010年后,随着微博客和社交网站等自媒体的发展,这一比例继续上升。
2011年备选“年度20件热点事件”的33个案例中,新媒体实现议程设置、影响话题走向的比重超过传统媒体一成。
网络曝光提速,当天被曝光事件的比例持续增长,2011年重大突发事件在事发当天发酵的超过半数。
2012年网络媒介和舆论发展新特点:网络反腐专业化、常态化、娱乐化,引发更多关注和争议。
十八大前后网络反腐出现新特点——类型多样化、起因复杂化、举报实名化、查处快速化。
社会各阶层积极上网喊话,意见领袖作用日益突出且构成多元化迹象明显。
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在叠加,网民对深化改革表现出热切的期待,但屌丝心态、“老不信”心态依然显著。
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邻避效应凸显。
“最美”人物叠现,正能量凸显,网民呼吁进一步促进社会良善更需要制度支撑。
民间对钓鱼岛和南海问题态度强硬,但仔细辨析,其背后主要是民生诉求而非单纯的民族诉求。
以人民日报开设法人微博为标志,微博“国家队”崛起,网络官民互动渠道日益开阔,打通“两个舆论场”,拓展官民对话渠道。
网络“意见领袖”作用日益突出。
“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我国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作者:张修现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7期摘要:網络问政对拓宽参政途径、及时化解矛盾、维护政府形象、打造阳光政务、彰显民主本质、实现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目前网络问政中仍然存在着“数字鸿沟”、政府官员网络问政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应从增强政府官员的网络问政意识、加强网络问政的宣传力度、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解决。
关键词:网络问政;存在问题;对策建议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近年已成为一些地方政府的执政新风。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目前,中国各级政府官员越来越多地通过网络问政于民,使得政府的信息更加透明畅通。
但是,在网络问政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1、“数字鸿沟”普遍存在。
由于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不同社会群体在接受信息与使用网络上有着较大差异。
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其中农村网民规模达1.95亿。
在年龄结构上,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9.9%,10-19岁、30-3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1.4%、23.8%。
在学历结构上,初中、高中/中专/技校学历的网民占比分别为37.4%、29.2%。
与2014年底相比,小学及以下学历人群占比提升了2.6个百分点,中国网民继续向低学历人群扩散。
在职业机构上,截至2015年12月,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5.2%,其次为自由职业者,比例为22.1%。
由此可见,“数字鸿沟”的存在,表明网络民意并不具有普遍性,许多公民不会正确使用互联网,更不会通过网络问政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前,随着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传媒格局和舆论形成机制发生深刻变化,特别是网上论坛、新闻跟帖、博客播客、聊天评论等十分活跃,很容易将一些非主流舆论发酵催化,形成舆论热点。
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的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让正面舆情占领舆论主阵地,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当前网络舆论的主要特点1.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的独立性、自主性。
网络媒体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传播工具,网民在网上有了从来不曾有过的话语权,能够自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要求和呼声.网络舆论的自主性极强,网民可以以博客、播客、微博等形式自由发表言论。
高度自主的网络舆论,成了网民传递信息、表达意见、评议时政、释放情绪的主渠道,并快速发展成一些舆论事件生成的策源地,不时地催化产生突发网上舆论事件。
如前一阶段沸沸扬扬的“郭美美事件”,给中国红十字会造成巨大信任危机,其起源就在郭美美自身一条炫富的微博发言和“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身份认证。
2.网上舆论具有极强的扩散性、影响力。
受网络开放性明显的特征影响,网络舆论的扩散速度极快、影响力也非常大。
可以由境内网站向境外网站扩散,还可以由网络媒体向传统媒体扩散。
网络舆论常常会由小及大、由点及面,使得对个别人物、个别问题的关注,变成更广领域、更深层次的讨论,直至影响到整个社会层面。
网络舆论强大的扩散性,使得一次偶然的信息发布、或者一个普通人的跟帖在网上都有可能被迅速放大,成为数万、数十万人的关注,甚至引发一场舆论哗变。
这种“放大效应”,在近几年网上窜红的网络事件表现的非常明显。
如“周老虎事件”、“躲猫猫事件”、“范跑跑事件”等,都是由一个普通发帖引起,一步步放大,最后流变成网络乃至整个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
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
---------------------------------------------------------------最新资料推荐------------------------------------------------------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关于网络舆情应对的思考建议当前,县级处于矛盾的第一线,舆情均处于高发易发态势,网络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和聚散地,网络舆情占比重,多为举报投诉类、民生诉求类、突发事件类,究其原因,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民众维权意识提高,利益诉求增多,导致引发舆情产生的热点因素增加。
一方面,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加大了对交通、工业园区、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民生的投入也不断增加,财政资金对乡镇、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加大,客观导致涉及征地拆迁、补偿安置、涉农资金补贴、社会救助等涉民切身利益的事务增多。
在政策落实过程中,由于一些具体办事部门和经办人员工作不到位或公开透明度不够导致民众不理解、不满意、不配合。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开放,信息的透明,群众眼界逐步拓宽,群众在社会生活中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监督意识在不断提升,对党委、政府公共管理水平有了更高的期待,对关乎公共利益的事务有了更多的关注,遇到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受调整时,不再沉默,而是敢于表达。
二是媒体格局在变化,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互动在加强,导致舆情发酵的可能性增大。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媒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1/ 6化,微博客等新载体和手机上网平台的迅猛发展,更加快了网络舆情的急速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网络这一便捷平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参与社会事务的监督,希望借助海量网民的力量,制造更大的舆论影响力,最后通过舆论的压力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另一方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呼应进一步强化。
越来越多的平面媒体通过网络搜索线索,然后进行实地采访印证。
乡镇网络舆情实施方案
乡镇网络舆情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政府形象的重要因素。
乡镇作为基层政府的代表,需要重视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引导,及时回应和处理相关事件,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二、目标设定。
1. 建立健全乡镇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2.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舆情事件。
3. 提升乡镇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话语权和形象,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三、实施方案。
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
建立乡镇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利用舆情监测软件和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事件和舆情热点,提前预警并制定应对措施。
2.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团队,制定网络舆情管理规定和处理流程,明确责任部门和人员,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及时发布信息回应,引导舆论导向。
3. 提升政府形象,增强公众信任感。
加强政府形象宣传,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
建立政府形象管理团队,加强政府形象的宣传和维护工作,提高政府在网络舆情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4. 建立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建立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明确网络舆情事件的分类和处理流程,建立网络舆情事件应急响应小组,迅速响应和处理突发网络舆情事件,避免舆情事件扩大化和影响社会稳定。
5. 加强网络舆情监督和评估。
建立网络舆情监督和评估机制,定期对网络舆情工作进行评估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和优化工作措施,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和效果。
四、实施效果评估。
建立网络舆情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实施方案进行评估,分析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确保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持续有效。
五、总结。
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加强舆情监测和引导,提升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乡镇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将取得更好的效果,为社会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基层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处置策略研究
Ab s t r a c t : Un d e r t h e c u r r e n t n e w s i t u a t i o n,n e t wo r k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h a s b e c o me a n i mp o r t a n t p a r t
s t r o n g ma i n s t r e a m me d i a ,wh i c h c a n b e e f f e c t i v e a n d t i me l y r e s p o n s e t o n e t wo r k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 Ke y wo r d s : b a s i c — l e v e l g o v e r n me n t ;d e a l wi t h;n e t wo r k p u b l i c o p i n i o n
s u e, f i r s t o f a l l ,s h o u l d r a i s e t o a wa r e n e s s ,e n h a n c e l e a d e r s h i p a n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a n d e s t a b l i s h me c h —
关 键词 : 基 层政 府 ; 应对 ; 网络 舆情 中图分 类号 : C 3 9 1 文献标 识码 : A D O 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1 6 5 3 . 2 0 1 3 . 0 4 . 0 0 5
St u d y o n t he Di s po s a l S t r a t e g y o f t h e Ba s i c — l e v e l Go v e r nm e nt t o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作为第一信源和公众意见喷涌渠道的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现实民意的风向标和参照系。
近年来,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各种社会矛盾频现,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外部环境的调整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显著增加,突发公共事件尤其是突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其中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而一些政府部门或职能机构对此类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不当、处置不力、引导无方,往往导致政府危机,严重影响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造成了负面社会效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分析(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具有突出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指出,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①。
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是指事件发生、发展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危害的突发事件。
相比一般事件而言,政府危机突发事件更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牵连面广等基本特征。
所谓网络舆情是网民借助于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将对某事物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动倾向反映出来的集合体。
不仅具有自由性、互动性、即时性、多元性、隐匿性、偏差性等特点,而且具有跨界连接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功能,是为一种不得小觑的社会动员力量。
(二)政府突发危机事件的高发范畴分析梳理近年来影响较大的社会舆情事件不难发现,很多事件的发生、发展或指向均与政府部门或个人相关。
以2012年为例,舆情主体所属部门为地方政府的舆情事件占比最高,为28.1%,较2010、2011年的26.2%有所增长,按事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①社会民生问题引发的政府危机事件,这类事件主要发生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领域的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如2014年 4 月兰州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引发自来水危机政府危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叶奕(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05)摘要:与政府部门或个人有关的突发事件极易成为舆论中心,引发喷涌状的网络舆情。
常委宣传部长中心组研讨发言:提升基层政府舆论引导能力应走好“六步”
基层政府舆论引导要完善制度保障,健全组织机制,形成舆论引导的联动格局。根据“微时代”舆论引导面临的 新挑战和新要求,建立舆论引导快速决策机制,争取决策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畅通快速请示报批渠道。要 建立内部信息预警机制,特别是对辖区发生的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等,要及时在单位内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 提前预警;针对普遍问题、共性问题应制定相关的信息发布口径,建立口径库。要建立舆情监测机制,通过组织网络 管理人员或借助专业的舆情监测机构,实时对网络舆情、媒介报道中涉及本单位、本辖区内的舆情进行收集、监
六、促进舆论引导科学化
基层政府要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善于主动发声、积极引导舆论,及时帮助公众澄清模糊认识。特别是在推进社 会治理进程中,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教育引导公众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主动监督政府和媒体行为,积极反应 社会热点事件,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要拓宽公众利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主阵地作用和政务微博 、微信等新媒体即时互动的优势,通过设置网络信箱、在线互动、意见留言等方式,让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咨 询、反映和解决问题。要畅通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政务服务中心、县(乡、镇)长热线等公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充 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依法及时解决民生问题。
测,及时发现掌握舆情,加强分析研判,做到高效主动回应。
五、提高舆论引导灵敏度
基层政府要建立多媒体自我发声平台,并组建专职的运营维护团队,运用信息技术与新媒体手段,筑牢网络舆 论引导阵地,掌握舆论主动权。要加强政府官方网站建设管理,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发布信息及时准确、强化版块服 务功能,以开设留言信箱、互动问答、网上查询等方式增强政府网站的互动功能,受理公众意见和问题,及时反馈 信息,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在突发事件发生或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善于借助新闻媒介力量进行社会宣传动员 ,广泛发动公众参与紧急救援、社会救助,形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舆论氛围;面对公众质疑时,要公开、 公正、真诚地参与事件讨论,加强与不同诉求、不同层面公众的沟通,维护好公众利益,凝聚社会正能量。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社交媒体和网络的普及,舆情管控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舆情管控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了其效果和公信力。
本文将分析舆情管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问题一:信息收集缺乏全面性和客观性舆情管控的第一步是信息收集,然而目前很多信息的来源都来自于互联网,而互联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难以保证。
此外,舆情监测的重点往往局限于议题热点,而对于社会基层和边缘群体的情绪变化却关注不够。
对策建议:加强调研和社会调查,提高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同时,建立针对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舆情监测机制,保证信息的全方位覆盖。
问题二:舆情管控过度倾向于强制性干预在舆情管控中,政府和企业往往倾向于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包括删除信息、封禁账号等。
然而强制性干预措施的过多过滥,会引起用户反感,并对政府和企业的公信力造成损害。
对策建议:优先采用引导和建设性的干预措施,例如发布公告、展开互动交流等。
定期和用户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增强对于舆情的考察和了解,为后续决策提供准确的基础信息。
问题三:缺乏立体化和程序化的应急处理机制应对抑制危机,舆情管控需要一套完善的立体化和程序化的应急处理机制。
目前很多公司和企业缺乏针对突发舆情的处理方案,对应急处理缺乏规范性和提前预案准备。
对策建议:建立完整的应急处理机制,按照事务严重性,确定好流程,及时展开舆情管控措施,及时与相关方协调,及时落实好随时随地处理契机;提前编制详细的应急预案,根据预案及时处置等情况,及时完成控制危机的目标。
总之,在舆情管控过程中,要加强用户对信息的掌握和理解,优化舆情的氛围和态度,切实加强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舆论传播效果。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基层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层面,在宣传政策、处理矛盾的时候,面临着“网上网下”双重压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网络就是草野,网民就是草根。
应该说,历史上没有一个时刻,能像现在这样,把江湖与庙堂连接得如此紧密而一体、把百姓与官家交融得这么便捷而深入。
“过去的权力机关说一不二,今天的网民说三道四”,网络舆情对管理者形成了强大压力,感知网络舆情风险并正确应对,成为基层干部的必修课。
一、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一)涉众型互联网违法犯罪,成为群体性舆情事件的高风险源头。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近年来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网络非法吸储以及网络售假等案件多发高发,且涉及面广、社会影响恶劣。
在多起非法集资事例中,部分投资人将不满情绪指向党委和政府,质疑金融政策和国家体制,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产生质疑,潜伏着较多的社会风险。
(二)“对抗式解读官方信息”舆论频发,加大官民裂隙。
在突发公共舆情事件或政府公共政策发布时,官方信息容易引发民众“对抗式解读”,即“官方解释什么,民众越怀疑什么”的恶性循环。
比如城区路面破损、乡村道路坑凹、教育公平问题、物业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都成为网民怀疑相关部门工作未尽职尽责的重灾区。
(三)质疑和触碰党委和政府的权威,成为一部分网民的心态。
随着民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在多元化的舆论场中,“否定性的声音”和“批判性的观点”容易引起公众的兴趣,引发公众参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和共鸣。
如:农民工群体、涉军群体、“无家可归”“有家难归”的购房群体等,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不加区分的把责任归因于政府,在网络上制造声势,引发共鸣,无疑增加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自媒体参与网络舆情,给舆情事件增加不确定性因素。
因此,必须要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网上舆论环境。
(一)强化领导,提高认识,构筑全员防控格局。
针对网络舆情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及影响大的特点,政府要未雨绸缪,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相应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领导小组,由专门机构牵头,组建自上而下的专业队伍,明确职责分工,将队伍建设、政务建设、保密工作、宣传工作与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有机结合,齐抓共管;大力宣传网络舆情监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邀请专家学者开设网络安全防范和网络舆情处置专题讲座,开展网络舆情的警示教育,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和危机感,提高领导应对网络舆情的敏锐性、洞察力和应变力。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对策建议一、项目背景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与发展,网络舆情已成为社会公共事件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应对,以保护自身的声誉和形象,稳定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
然而,针对基层机构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以及相应的应对对策,目前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本次调研将聚焦于探讨基层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及应对对策。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获取多样化的数据并准确了解基层机构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并提出可行性的对策建议。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基层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和从业人员。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一)网络舆情风险的主要来源调研结果显示,基层机构面临的网络舆情风险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1. 虚假信息传播:网络上流传着大量夸大事实、假新闻和谣言,这对基层机构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2. 舆论引导与势力运作:有些网络势力组织有意诋毁基层机构,或将基层机构的工作与利益解读为负面的政治操纵。
3. 微信群和网络社群演变为“黑社会”:一些微信群和网络社群成为网络暴力、人肉搜索、恶意诋毁等行为的源头。
4. 媒体曝光及不当引导:媒体对基层机构的曝光度增加,其不规范的报道和舆论引导也加剧了网络舆情风险的产生。
5. 各类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利益主体对于基层机构的政策、决策和行动存在不同的诉求,这增加了舆情形成的复杂性。
(二)网络舆情风险对基层机构的影响网络舆情风险对基层机构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基层机构的形象和声誉:网络舆情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广泛,虚假信息和负面评价很容易对基层机构的形象和声誉造成损害。
2. 影响政府决策和公共服务:网络舆情对基层政府的决策和公共服务产生一定影响,可能导致政策方向的调整或暂时停滞。
3. 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网络舆情风险的扩大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从而影响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
网络舆论凸现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网络舆论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与对策近年来,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发展,截至2011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大众媒体,成为网民讨论公共事务、表达意见、进行舆论监督的一个重要公共平台。
但作为一种崭新的媒体,其致命的缺陷是网络信息的可操纵性,导致其缺少权威性和公信力,因网络舆论的失控引发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如何利用网络引导群众合理表达诉求,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面临的又一个紧迫而崭新的课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的社会问题。
伴随着网络的扩张,网络舆论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提高了民众对社会舆论的参与,从而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从网络舆论事件中体现的诸多社会问题。
(一)网络舆论事件凸现了社会矛盾的淤积对热点网络舆论的跟踪分析表明,网络舆论事件的数量猛增,在一定程度上映射出社会紧张度正在上升,社会矛盾进一步淤积。
而引起网民的高度关注,聚集网络舆情焦点的热点事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官员违法乱纪行为。
近年来,政府的公信力在民众心中的负面评价有加剧的趋势,一些地方或部门官员违法乱纪行为一旦曝光,就会马上成为全国的社会热点。
如周正龙案、天价烟案等。
二是涉及代表强制国家机器的政法系统、城管队伍。
这类事件主要涉及公检法、城管等政府部门,网上聚焦日益紧张的警民关系和不断发生的地方极端社会事件,可以看出社会民众的某种不满。
如早年的刘涌案和近年的“俯卧撑”“、躲猫猫”事件。
三是涉及代表特权和垄断的政府部门、央企。
这类事件涉及和民生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央企,如“北京站售票”事件、“央视大火”事件等话题。
四是衣食住行等全国性的民生问题。
这类事件涉及房价过高、费改税政策、老保险制度改革、个人所得税改革、医疗体制改革、高考改革等。
五是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
公众对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初次分配不合理问题的不适感不断增强,不满情绪日益积累,比如国泰君安天价薪酬、高管降薪等。
关于基层舆情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基层舆情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基层舆情工作是指在基层单位中负责处理舆情事件以及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
然而,基层舆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来源单一、分析能力薄弱、反应速度慢等。
为了提高基层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下面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基层舆情工作应该多样化信息来源。
目前基层舆情工作通常依赖于传统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这限制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
建议在基层单位建立自己的舆情监测系统,包括建立社交媒体监测团队,利用网络平台收集和分析网络舆情,开展定向调研,广泛了解社会民意和舆情动向。
其次,基层舆情工作应该加强分析能力的培养。
当前,很多基层单位舆情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得出片面、主观的结论。
建议加强舆情分析培训,提高基层舆情工作人员对舆情事件的敏锐度、辨别力和真实性判断能力,增强舆情事件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到科学、客观、全面地判断舆情事件的影响和趋势。
此外,基层舆情工作应该加强信息的传递与反应的速度。
基层舆情工作需要及时、准确地反映和传递舆情信息,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回应。
建议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的舆情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和责任分工,确保基层舆情工作能够快速、高效地回应舆情事件。
最后,基层舆情工作应该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与协作。
基层门户单位应积极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和协作,及时公开舆情信息,回应公众关切,防止舆情事件进一步发展。
同时,建立舆情研判团队,包括相关专家和学者,加强舆情分析和应对策略的研究与探讨,提供科学、专业的舆情指导。
总之,基层舆情工作存在问题,但通过多样化信息来源、加强分析能力、提高反应速度以及加强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与协作等对策,可以有效提高基层舆情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并更好地应对舆情事件。
基层舆情工作是一项关乎政府形象和社会稳定的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面临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基层舆情工作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反应速度以及与媒体和公众的沟通等方面深入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
基层舆论工作的破与立
20206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随着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媒介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全媒体时代的来临为党的舆论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加强党的舆论工作,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不断提升基层舆论工作水平,加强基层意识形态建设,成为我们亟需考虑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要从工作实际出发,敢于拓宽思路,深刻总结反思,针对新问题,研究新任务,分析新路径,以求产生具有建设性的新办法和新举措,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牢牢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党和政府的基层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力量和道德滋养。
一、舆论工作的重要性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
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
”[1]他将舆论工作提高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充分说明了舆论工作的重要性。
当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舆论生态发生了深刻改变,基层群众获取信息呈现途径多样化、内容多元化、时间快速化的新特征,这一特征对我们党的舆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指出: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2]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加强了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度,丰富了传播途径,降低了传播成本,另一方面也对受众的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9年10月28日开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加强互联网建设,创新互联网内容,推进网络综合治理,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策略探讨
的危 机 。 因此 , 网络舆 论危机 已成 为从 事行 政管理 的
出常态化 。
危 机的解释则 众说纷纭 , 各有侧 重 , 中 以美 国危机 组织和个人必须应对 的经常性事件 , 其 其发生 频率呈现 二、 当前政府应 对网络舆论危机存在 的问题
三是发生频率常态化 。 机本来 是非常态下 的一 危 种突发性 事件 ,但对从 事行 政管 理 的组 织 和个人来
、
网络舆 论危机 的涵义及特点
( ) 一 网络舆 论 危机 的 涵 义
说, 随着 网络 的普 及和多媒 体技术 的发展 , 网民关注
网络舆论危机是 由舆论危机 引 申而来的。 根据现 议题 的广 泛 , 之我 国处 于转 型期 各种社会矛盾 的高 加
果引导不及 时或处 置不 当 ,就会 形成舆论危机事件 ,
并 对行 政管理 工 作及政 府 公信 力 造成 巨大 伤 害 。 因
此, 如何正确应对 网络舆论 危机是政府必须面对 的问
题。
一
控制 , 而大部分 网民远 离事件中心 , 了解真实情况 , 不 容易被 虚假信 息所误 导 , 的负面影 响较 大。 产生
是 突发性强 。一般危机 均具有 突发性 的特点 ,
网络舆论危机 的形成非 常迅速 。一旦 出现热点事件 ,
网民的一些情绪化意见加上社 会原有一些影 响因素 ,
件” , 中 面对 网民对虎照 真假 的质 疑 , 官方保持 沉默 , 直到 9个月后才被迫做 出回应 , 严重影响 了地方政府
固
行政与管理
党政 干部 论 坛
的公信力 。 20 而 09年杭州发生 的飙车撞人案 , 当地交 鉴于 网络舆论 危机发 生 已常态 化 , 因此 , 从事行 警在没有调查核实 的基础上 , 就轻率地对媒体说肇事 政管理的组织和个人均要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念 ,
新媒体时代网络热点话题舆论的引导及应对方法
新媒体时代网络热点话题舆论的引导及应对方法作者:张雅琦来源:《新媒体研究》2015年第12期摘要随着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不断普及,互联网对社会造成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并且其传播速度极快且范围较广,使得基层政府的负面信息传播难以得到控制,给基层政府的形象建设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基层政府良好的发挥其社会职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关键词基层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5)12-0012-02进入21世纪以来,媒体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的媒体利用网络这一强有力的平台使自己的号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地提升。
然而记者队伍当中人才的良莠不齐,使得部分记者在报道新闻时不考虑自身的社会职责,使原本报道事实变成了娱乐大众,争相炒作新闻,激发群众的负面心理。
甚至有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闻媒体将舆论引导至错误的方向。
这使得记者这一正义的形象不断被抹黑,丧失了自己作为新闻工作者的道德底线。
具体的来说,在药家鑫肇事杀人案的报道中,网络舆论对司法部门的办案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而网络热点事件和舆论的形成往往在前期不容易被发觉,有些事件的发酵甚至是毫无征兆的,通过网络快速和大范围的传播极易成为重大的舆论事件。
而对此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却是十分的少,只能够根据经验简单的做一些前期的处理。
其中有关国家基层政府的新闻往往会被当做炒作的热点,这会为基层政府人员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涉及到基层政府的网络舆论,我们必须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进行控制。
1 从思想观念上把网络热点舆情作为日常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政府体系当中,针对网络这个层面的法律法规还都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是十分的健全。
这直接导致了网络审查无法可依,使网络这个虚拟的平台成为了大家负面情绪的集散中心。
同时,网络普及率相对较高,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
这类年轻人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接受能力较强,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层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伍晓阳【摘要】舆论是社会与大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舆论的方向影响着社会及大众的和谐发展。
面对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日益带来的深刻影响,置身群众工作第一线的基层政府只有顺应网络媒体的发展,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才能促进政府工作顺利进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舆论引导;基层政府;网上舆论【作者简介】伍晓阳(1969 ),男,江西安福人,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舆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稳定和群众情绪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信息流通的便利性和开放性,群众的“民权”思想和“维权”意识更是突飞猛进。
基层政府做为群众工作的第一线,更是社会各界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网民关注和炒作为新的热点问题。
尤其是当前基层政府基本丧失对网络的主动权,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极为被动。
因此,基层政府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构建网上舆论引导长效机制,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基层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各地县(区)级政府顺应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的态环境保护,因为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
但是在传统技术创新的模式下,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人文价值困境。
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
但是在传统技术创新的模式下,人们对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因为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
正如马克思所言:“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三、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一)经济价值取向。
低碳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构建并不否定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也要关注经济价值。
因为经济利益是刺激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的动力,另外,经济目标的实现也可以为技术创新的其他价值取向的实现奠定物质基础。
但是低碳经济的本质要求技术创新在关注经济价值的同时,更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缓和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困境和人文价值困境。
(二)生态价值取向。
技术本身具有生态价值。
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推卸其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责任,其创新成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出技术应有的生态价值。
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需要强调生态价值取向,提倡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使技术创新变成一种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意味着技术创新在其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合理地考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
它在传统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目标上,增加了促进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三)人文价值取向。
低碳经济是一种更好地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
它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内容和中心目标的。
低碳经济所追求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最终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因此,低碳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创新。
所谓人性化的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要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实现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创造人文价值,从而实现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协调。
【参考文献】1.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2.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2·大趋势,大都建立了互联网官方网站(网页),开展政务公开和宣传工作,对网络舆论引导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总体说来,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意识滞后。
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我国基层政府舆论引导意识严重滞后,对网络舆论引导认识不足,虽然重视网络舆论,但忽视网络舆论引导,低估了网络舆论力量,低估了网络“虚拟性”带来的弊端,未能清醒地意识到互联网在不知不觉间促使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对“虚拟社会”、“虚拟社区”和“虚拟人口”等概念认识不足。
(二)网站(网页)陈旧。
互联网基层官方网站(网页)普遍存在信息更新滞后现象,尤其是政务公开内容过时失效的情况屡见不鲜,且栏目设置形式单一、网页版面设计守旧,互动交流功能缺失,点击率和关注度偏低,阵地据点基础落后。
同时,舆论引导组织机构、运作机制和协调机制仍不够完善,缺乏专业队伍,信息资源匮乏。
(三)形式单一。
当前各地基层政府普遍在网上发布大量的政府新闻或开设“释疑解难”、“便民咨询”等栏目,局限于“群众→政府部门”或“政府部门→群众”的单向沟通形式来开展舆论引导,将舆论引导简单等同于一般意义的对外宣传和某种特定单一的形式,未能实现政府信息的单向发布转变为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的目标,未能充分地发挥收集信息、决策咨询、协调沟通、宣传引导等职能作用。
(四)危机舆论引导薄弱。
从近几年网络舆论的情况来看,危机的诱因主要包括:权与法的冲突、现实值与期望值的冲突、权力与监督的冲突、特权思想与群众情感的冲突等。
有的基层政府在处置上述诱因而形成的不利信息时,由于反应滞后、方法单一,未能把握最先的话语权,导致一些网络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吸引更多的网民,以脱离事实的报道手法炒作负面新闻无端造成了政府形象危机。
二、新形势下基层政府网上舆论引导策略(一)加强县区级政府网上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县级政府机关是直接面向群众的实体单位,熟悉群众语言,了解群众对网上“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但是,由于部分基层政府领导干部缺乏应对网上舆论引导的基本常识和经验,面对网上炒作束手无策,反应迟钝,被动应付,导致发生涉及政府的形象危机。
因此,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是做好网络舆情工作的前提,县级政府机关要确实加强网络信息员队伍建设,并进行专业培训,选取工作中的典型案例分析,认真总结经验和反思教训,提高工作技巧,增强应对能力,使网络信息员能以网民易于接受的形式,进行平等交流,帮助社会各界了解政府工作建设取得的成绩;同时密切关注网上危害社会稳定以及敏感、热点信息,及时上网正面引导,压缩谣言传播空间,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二)构建县区级政府网上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网上舆情动态报告制度。
通过疏理网民反映的重点、敏感和有害问题,特别是涉及社会稳定的言论信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及时编发舆情动态分析、上报舆情,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对策。
二是强化网上舆情巡查机制。
以公安网监民警为主体,大力开展网上巡查,及时捕捉互联网上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预警性、苗头性的言论动向,以及破坏互联网环境的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对获取的敏感信息,认真进行分析研判。
三是完善与本地网站、论坛的协作沟通机制。
结合互联网公开管理和网络社区管控工作,积极促进与本地重点网站、论坛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参加论坛组织的座谈会和户外活动,加强联系,增进友谊和了解;同时,通过向他们提供网络安全服务,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双赢的局面,使他们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配合开展舆论引导。
四是完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网络信息员巡查发现煽动性、虚假性信息和在互联网上造谣传谣等情况后,及时报告,加强监测和跟踪,积极引导舆情向正确、健康方向发展,对群众有疑惑、有怨言的社会舆情,及时与相关部门、单位联系,了解事件真相,多做解疑释惑、说明真相的工作,防止以讹传讹,尽量少使用和不使用“封堵删”措施。
(三)加快县区级政府网上舆论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依法约束“新闻自由人”的行为。
网上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离开法律的保护,舆论监督的功能就会受到削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同样,没有法律的约束,网上舆论监督也会被滥用。
因此,要进一步加快网上舆论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进程,依法约束“新闻自由人”的行为,严厉打击一些别有用意的“新闻自由人”的恶意炒作,甚至利用新闻媒体监督的作用达到个人不可告人的目的。
(四)创新开展网民互动活动。
以实现政务信息双向交流与互动沟通为目标,进行舆论引导。
大胆创新活动形式,力求新颖独特和富有社会效果,吸引公众注意力,提高群众的参与热情,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增进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可尝试组织开展一些“网上大走访”、“一把手网上办公”等互动活动或者在网上社区开设“政府工作论坛”、“政务评议”等主动形式的议题设置,从网民的“灌水”、“拍砖”中了解民生、体察民意、收集民间智慧,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促进和谐干群关系建立。
同时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大力组织开展正面舆论引导,展示政府部门良好形象。
(五)完善网络舆情危机舆论引导机制,提高危机应对能力。
一是完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细化不利信息的研判。
对不利信息进行评估,研判其舆论引导的范围和难易程度。
二是建立三类信息库,完善网络危机舆论引导资源体系:法律法规库———收集整理国际互联网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集合成库,完善网络危机处置法理依据。
处置预案库———根据不利信息的危害程度、威胁性大小,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分级的做法,将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划分为四级(即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并按照不利信息的类型,调动与之对应的内外资源和力量,建立网络危机处置预案库。
典型个案库———收集国内外的危机应对个案集合成库,同时要加强假想危机应对演练,对内外资源和力量进行充分的磨合,形成默契。
三是注意策略应用,提升应对技巧。
以真实身份、普通网民或者恶意攻击者的身份多注册不同的用户名,多角度树立形象,防范风险。
对“较大”等级以上的网络舆情危机要及时判断其是否存在组织性的介入或者策划。
回帖真挚,理据充分,以清晰的事实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达到正确引导舆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
·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