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堂教学实录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运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
3. 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速度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 学会用图表和数学方法表达和分析运动速度数据。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速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速度的实验探究,速度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尺子、计时器、滑轮组、小车等。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PPT展示不同运动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运动物体的快慢。
2. 探究速度的概念:提问:如何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 / t解释公式中各符号的含义,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速度。
4. 速度的变化规律:讲解物体在不同情况下速度的变化,如加速度、减速度等。
5. 实验探究:安排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速度,并记录数据。
6. 数据分析:引导学生如何处理实验数据,如绘制速度-时间图,计算平均速度等。
五、课后作业1. 请用速度描述下列运动场景:a. 一名运动员100米短跑比赛。
b. 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
2. 完成实验报告:测量小车在不同斜度下的速度。
3. 复习速度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拓展1. 介绍速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交通运输、体育竞技等。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七、课堂小结2. 强调速度在描述物体运动快慢时的应用,以及实验数据处理的重要性。
八、评价与反思1. 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计划安排1. 下一节课内容:运动的位移和时间关系2. 教学目标:理解位移的概念,掌握位移的计算方法,能够运用位移描述物体的运动。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情景创设
1.生活实例导入:以运动员百米赛跑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激发学生对速度的兴趣。
2.创设实验情境:设计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实验,如小车滑坡实验、气球飘动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运动快慢。
3.联系实际情境: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速度现象,如交通信号灯变化、火车行驶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内容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的《运动的描述——运动的快慢(速度)》一章进行教学。在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如长度、时间、质量等概念。但对于速度这一物理量,他们可能还较为陌生。因此,在设计本节教学案例时,我以“生活中的速度”为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速度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评价方面,我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本节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速度的概念,学会计算速度,并能运用速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物理素养。
3.教师引导:总结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的快慢(速度)。强调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速度的概念:介绍速度的定义、单位及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方法,如计算物体经过某段时间所经过的路程。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
《运动快慢描述──速度》高中物理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快慢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 了解速度的定义,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
2. 能够区分速度的快慢,并能够用速度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3. 能够应用速度的概念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内容:1. 速度的定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3. 速度的快慢描述教学过程:教学活动一:引入1. 出示两个物体同时出发,但速度不同的运动情景,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快慢的差异。
2. 提出问题:如何用一个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3. 引导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引出速度的概念。
教学活动二:速度的定义1. 定义速度: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 引导学生思考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关系。
教学活动三:速度的计算公式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示例运动图像,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 = 路程÷时间。
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速度的计算实践练习。
教学活动四:速度的快慢描述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运动的快慢,并与速度进行关联,认识到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速度快慢描述的几个关键词,如快、慢、迅速、缓慢等。
教学活动五:运用速度描述运动1. 提供一些具体的运动情景,要求学生用速度的概念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
2. 学生根据给定的速度信息,绘制运动图像,并通过速度的快慢描述给予运动一个形象的印象。
教学活动六:综合实践1. 给出一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并用速度进行描述。
2.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或猜测得出物体的速度,将速度与运动情况进行对应。
教学活动七:反思与总结1. 提出问题:速度越快,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2. 学生回答问题并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
教学资源:1. 速度示例运动图像2. 计算速度的实践题目3. 描述运动快慢的运动图像题目4. 分析运动情况进行速度描述的实践题目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合作性。
2. 学生的速度计算准确性与分析能力。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高中物理《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速度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2. 速度的单位及换算。
三、教学难点:1. 速度公式的运用。
2. 速度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中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4.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运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运动的快慢。
2. 新课导入:介绍速度的概念,让学生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知识讲解: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s/t,并强调公式中各量的含义。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运动场景,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加深对速度公式的理解。
5. 知识拓展:介绍速度的单位及换算,让学生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主单位是m/s。
6.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所学知识。
7.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速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单位换算。
8.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速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速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速度计算题和单位换算题,评估学生对速度公式和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3. 结合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馈:1. 课后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学生的答题情况,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用几分钟时间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设计-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科书的重点是速度。
初中和高中所学的速度是不同的,提醒学生注意这点不同,有利于学生对矢量的学习。
通过极限的思维方法,从平均速度过渡到瞬时速度,但第一次教学时不要主动启发学生思考这种问题,多次接触极限思维方法后,潜移默化会使他们明白。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速度概念,领会速度概念的比值定义方法。
2、理解平均速度概念,会利用平均速度的定义式计算物体的平均速度。
3、知道瞬时速度是表示某一时刻的速度,了解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
4、理解速度的矢量性,知道速度的方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5、知道速度与速率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平均速度概念的等效思想方法。
2、在讨论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联系的过程中,体会极限思想方法。
3、根据速度定义体会变化率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极限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来。
三、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质点的各式各样的运动,快慢程度不一样,那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那些概念(物理量)?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同时提出问题:(1)以你骑自行车上学为例,假设你经过的某短路时平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2)观察图 1.3-1,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3)教材15页上“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应怎样回答?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阅读,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
高中物理_【课堂实录】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
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
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大小数据。
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知道平均速度的定义式,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关的问题。
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及意义,知道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能力目标】1.运用平均速度的定义,把变速直线运动等效成匀速直线运动处理,从而渗透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等效的方法。
2.培养迁移类推能力【情感目标】1.通过解决一些问题,而向复杂问题过渡,使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2.通过师生平等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材分析】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1”第一章第三节内容,速度是在学习了时间和位移后引入的一个重要物理量。
深刻理解速度是为以后学好运动学打下基础。
本节的核心内容是对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以及平均速率的理解。
物体的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现象,学生对匀速运动已有自己的认识,可作为教学的起点。
【学情分析】1高一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已经开始习惯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来支持,所以采用刘翔110m跨栏这个案例,开始本堂课的探究,密切联系实际,得出运动快慢的规律。
2、由于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有关速度的知识,在生活中对于速度也有较多的感性知识,在高中重新学习应该困难不大。
但学生在初中学习中,速度是一个标量,是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速度,而高中确实将速度变为矢量,而且采用比值法给速度下了一个规范的定义,达到了由原有的通俗的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过渡到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改变学生了已有的认识,拓展饿概念的内涵,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
3、在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中,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体现了新课程中“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的以“刘翔雅典夺冠”拉开学习的序幕,然后层层深入,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的课堂形式,在实现知识构建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听课记录
四年级科学运动的快慢听课记录1. 课堂开场1.1 教师引入话题今天的科学课,我们要聊一聊“运动的快慢”。
老师开始时说得特别轻松,像是在讲故事一样:“小朋友们,咱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
看看谁能跑得最快?谁又能慢吞吞地走?”这一下子,大家都笑了,教室里充满了活力。
1.2 讲解基础概念老师接着说,运动的快慢就是我们常说的“速度”。
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的位移。
简单来说,就是你在一段时间内移动了多远。
比如,小明跑步跑得快,速度就大;而小红走路走得慢,速度就小。
大家听了这话,眼睛都亮了起来,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
2. 实际操作2.1 课堂实验接着,老师带我们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我们分成小组,每组要在操场上进行一场“速度大比拼”。
大家用计时器记录时间,然后算出每个人的速度。
哇,这时候小朋友们都像小鸟一样欢蹦乱跳。
每当有人跑得快了,大家都会欢呼一声,仿佛在庆祝胜利。
2.2 数据分析实验结束后,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图表,教我们如何分析这些数据。
她说:“看,图表上显示了每个人的速度。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知道谁跑得快,谁跑得慢。
”这时,小伙伴们纷纷对比自己的数据,感觉自己也成了小小科学家,乐在其中。
3. 日常应用3.1 生活中的速度然后,老师让我们思考一下速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她问:“你们觉得在生活中,速度重要吗?”小明举手说:“我觉得跑步比赛中很重要!”老师点点头:“对呀,速度能影响比赛结果。
但在日常生活中,速度也很有用,比如交通工具的速度就影响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时间。
”3.2 速度与安全老师还特别提醒我们一个重要的点——安全。
她说道:“虽然速度很重要,但安全更重要。
开车时要注意控制车速,不要因为追求快而忽视安全哦。
”大家都认真地点了点头,明白了速度和安全的关系。
4. 课堂总结4.1 知识回顾在课程的最后,老师给我们做了一个小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速度,通过实验了解了如何计算速度,还明白了速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她还鼓励我们在生活中多留意速度的影响,比如上下学的路程,交通工具的选择等等。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了解体育运动的速度类型,能够良好地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
2.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引导,能够理解和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在正确的区间运动。
3.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协调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不同运动速度的概念,如何用具体的数据来计算运动速度,如何在运动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技巧。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的物理概念,如何在真实的运动过程中控制速度。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体育班常进行的运动,例如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
让学生回忆之前的运动中,哪些是快速运动,哪些是缓慢运动。
2.展示通过运动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不同运动的速度,并了解如何由数据计算出运动的速度。
3.讲解在展示完运动视频后,对运动速度进行简单的讲解,并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计算运动的速度。
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然后通过实际的计算演示,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过程。
第二课时1.模拟通过模拟运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区分不同运动的速度技巧,并在运动过程中,掌握不同速度的控制方法。
例如:足球运动中,加速与减速的控制技巧。
2.实践带领学生进行真实的运动实践,帮助学生理解运动速度物理概念的掌握。
例如:在跑步时,通过心率、呼吸、步频等因素,来控制自身的速度。
第三课时1.教学巩固通过运动速度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对今天的课程进行巩固,再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速度的计算方法。
2.总结为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他们更好地掌握运动速度的概念和技巧。
四、教学反馈在教学结束后,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意见,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后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讨论。
高一教案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高一教案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目标:1.了解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掌握用词语和数值来描述运动的快慢程度;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2.运用语言和数值描述速度;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从一个位置经过的路程。
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速度=路程÷时间2.运用语言和数值描述速度(1)快速:迅速、飞快、飞奔、疾驰、飞跑、风驰电掣、神速等。
(2)缓慢:慢悠悠、慵懒、缓步、徐徐等。
(3)数值:m/s(米/秒)、km/h(千米/小时)等。
3.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可以表示为:路程=速度×时间教学方法:1.讲授法。
2.实验演示法。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通过观看一段视频,了解物体在运动中的快慢、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的计算公式。
Step 2 学习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从速度的定义开始讲解,介绍速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进行练习。
Step 3 谈论速度描述的词汇和数值通过运动场景的展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值来描述不同运动的速度,慢慢培养他们的语文和数学能力。
Step 4 理解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相互之间的影响,巩固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Step 5 小结归纳教师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总结,帮助学生加深对速度的理解。
Step 6 课后作业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并完成有关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计算题目。
板书设计:速度的计算公式:速度=路程÷时间速度的描述:快速、缓慢、数值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介绍了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常用的速度描述词汇以及速度和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如视频观看、实验演示等,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了速度相关的知识点。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让学生掌握速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2. 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3. 速度单位:米/秒(m/s)、千米/小时(km/h)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速度的概念、速度的计算公式及速度单位。
2. 难点:速度公式的灵活运用,单位换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探讨速度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位移、时间等概念,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速度的概念及意义:介绍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明白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3. 速度的计算公式:讲解速度的计算公式v = s/t,让学生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
4. 速度单位:介绍米/秒(m/s)和千米/小时(km/h)两种速度单位,让学生掌握单位换算方法。
5.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6.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六、教学活动1. 设计一个简单的速度测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速度的测量过程。
2. 利用计算机软件或教具,展示不同速度的物体运动情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速度的概念。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提高物体的速度,以及速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作业1. 根据速度公式,计算给定路程和时间下的速度。
2. 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将给定的速度从米/秒换算成千米/小时。
八、课后反思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解答,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九、拓展任务1. 调查生活中常见的速度,如汽车、自行车、步行等,记录下来并进行分析。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的教案教案主题:《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
教学目标:
1. 了解速度的概念,明确速度与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2. 掌握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用文字、图表或图像等形式描述运动的快慢。
教学内容:
1. 速度的概念
2. 速度的计算方法
3. 运动快慢的描述方法及实例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或黑板、白板等教学工具
2. 学生练习册或作业纸
3. 运动的实例图片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与热身(5分钟)
1. 引入问题:你们在生活中经常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运动的快慢?
2.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帮助总结词语。
3. 教师出示运动的实例图片,要求学生描述运动的快慢。
步骤二:讲解速度的概念(15分钟)
1.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运动经历,向学生提出速度的概念。
2. 通过图表或示意图等形式解释速度的计算方法。
步骤三:示例和练习(20分钟)
1. 教师出示一些运动的实例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描述运动的快慢,并用速度的概念进行分析。
2. 学生完成练习册或作业纸上的相关练习。
步骤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
1. 教师梳理本课的重点内容,并给出相关例题。
2. 学生根据例题进行巩固练习。
步骤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运动实例,进行速度的计算和描述。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doc
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高一物理上册必修1《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速度的概念。
知道速度是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知道它是矢量。
2、理解平均速度,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
3、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
二、能力目标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学生在学生过程中掌握用数学工具描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
教学工具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比较运动快慢的方式方式1:距离一定,时间越少,运动越快例如:在雅典奥运会上的110米跨栏中,谁先跑到终点,即谁用时最少,谁最快.我国运动员刘翔用时最少,得到了金牌。
方式2:时间一定,位移越大,运动越快。
例如:两个同学在吹牛,甲说我只用2分钟可以骑到红太阳广场,乙说你真慢,我2分钟早骑到老街了。
以上两种不同的方式都可以用来比较运动的快慢,总结如下:相同位移--比较时间相同时间--比较位移二、探讨问题:1、以上是我们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不同的方式,我们能不能找到一种共同的标准来同时衡量这两种方式?2、我们在初中学过电功率,若做功为w,时间为t,则表示用电器做工的快慢的电功率p为p=w/t单位时间内做工越多,说明做功越快。
3、我们现在也采用同样的方法求单位时间内物体的位移,若单位时间内的位移越大,说明运动的越快.例:甲乙运动员沿直线向前跑,甲4秒跑了32米,乙3秒跑了30米,问谁跑的快?解:甲每秒跑32÷4=8米乙每秒跑30÷3=10米∵8米<10米,所以乙运动员跑的快.4、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物理中引入了一个物理量--------速度定义:速度v等于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符号:vv=s/t单位:m/skm/hcm/s速度的矢量性: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相同大小:等于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大小三、巩固练习:1、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8秒的时间内从东往西移动了24米,其速度为多少?解:运动的速度v=s/t=24/8=3m/s方向为从东向西.2、你了解以下物体的速度吗?您会形容物体运动快慢吗?(课件出示)3、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任一段位移S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t 的比值是恒定的,可以由S/t求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用这个速度可以描述整个匀速直线运动.一辆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第1s内通过的位移是8m,第2s内通过的位移是20m,第3s内通过的位移是30m,第4s内通过的位移是10m。
《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设计(山西省市级优课)
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理解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知道速度的定义;(2)知道速度是矢量,知道速度的单位、符号和读法,了解生活实际中的某些直线运动的速度的大小的数据(3)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4)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1)比值定义法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简单的问题逐步把思维迁移到复杂方向,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
二.设计思路通过和初中的知识比较,区分并加深对速度的理解,按照位移-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度和速率的顺序递进教学,矢量型和比较教学是这节课的主线。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给学生感性的认识,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回答问题时,答案要加以修正,引导学生向正确的答案和科学的学习、研究方法努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重点: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概念及其区别教学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难点:怎样由平均速度引出瞬时速度教学策略:通过数学上微元法的思想来推导和加深学生的理解,同时可以为后面的类似的问题埋下伏笔。
教学方法与教具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生活常见实例:甲、乙两位同学同时由学校出发去电影院。
甲步行走近路,乙骑自行车绕道而行,结果他们同时到达。
问:他们二人相比,谁快些?比较路程还是位移?谁更有意义?(二)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变化量汽车t 1时刻处于A点,t2时刻处于B点,则:1、位置的变化△x (位移)△x =2、时间的变化△t △t =思考与讨论1、上图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2、如果上述汽车沿x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Δx是正值还是负值?新知探究物体的运动快慢比较1、哪辆车更快?(动画演示)2、在百米赛跑中,如何比较运动员跑得快慢?(展示奥运男子100米决赛录像片断)3、位移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快慢?二、速度1、速度(velocity)(1)定义:位移与时间的比值(2)符号:v(3)定义式:△x 越大,v越大吗?(4)单位及其换算:m/s km/h问题:两辆汽车从某地出发,速度都是20m/s,他们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吗?(可能是背道而驰!!)体会:速度仅指出大小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方向。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会描述运动的速度快慢。
2. 学会使用正确的词汇和句型来描述速度快慢。
3.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运动速度的词汇和句型。
2. 能够准确地观察和描述运动速度。
三、教学准备:1. 展示图片或视频资料,包括人类和动物的运动场景。
2. 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知1. 教师出示一些运动场景的图片或展示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观察并表达自己的感受。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最喜欢的运动,询问他们运动时的感受。
步骤二:教学新知1. 教师出示运动速度的词汇卡片,如"快(kuài)"、"慢(màn)"、"迅速(xùn sù)"、"缓慢(huǎn màn)"等,帮助学生认读和理解。
2. 教师出示图片或展示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运动速度,引导学生使用新学到的词汇来描述,如"这个人快跑了"、"那只猫慢步行"等。
步骤三:练习与巩固1. 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给出一张图片或展示一个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在小组内讨论,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型描述所看到的运动速度。
2. 学生展示:每组选择一位代表展示他们的描述结果,并与全班分享。
步骤四:拓展任务1. 自由活动:要求学生在班级周围环境中寻找运动的场景,观察并描述场景中运动的速度。
2. 创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和想象,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他们参与过的或者喜欢的运动的速度。
五、教学延伸1. 运用趣味游戏或活动来巩固学生对运动速度描述的能力,例如模拟比赛环节,让学生根据场景描述比赛中不同参与者的速度。
2. 引导学生思考运动速度与运动技能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提高技能水平来提高运动速度。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堂教学实录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师: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生: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 1表示tl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1对应的点x2表示时刻t2物体的位置,则△x=x2一xl,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师: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间有关.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哪些概念(物理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板书)§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讨论与交流]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笔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 m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课件投影图1—3—l,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思考与讨论]1.图1—3—l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2.如果汽车沿。
【初中物理】运动的快慢课堂实录 人教版
《运动的快慢》课堂实录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1.速度(1)概念[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放录像]·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放录像]·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投影]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 ,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 ,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 内运动的路程.[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 内的路程.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教师巡视.百米冠军:sm 12100=8.33 m /s 万米冠军:s m 168010000=5.95 m /s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生]刚才计算的是1 s 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 内的路程.[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 内、1 h 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可以.[师]“1s 、1 min 、1 h ”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s[生]v=t[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3)单位[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投影]练习1:读出课本P23“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生]蜗牛爬行最慢,光速最快.因为蜗牛爬行的速度最小,光的速度最大.[生]人步行的速度约1.1 m/s,自行车的速度约5 m/s.[师]同学们已经了解的“m/s”是速度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时(km/h)”作单位,应该怎样读?[生]“千米/时”中的“时”应该是“小时”,所以可以读作“千米每小时”.[师]读得非常正确.“时”是“小时”的简称.在计算和用中文符号书写单位时,要用简称.所以写作“千米/时(km/h)”,读作“千米每小时”.同学们还要注意在物理课中不要沿用小学数学中以长度单位作速度单位的方法,不要说:“速度是每秒××米或速度是每小时××千米”.[生]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师]问题提得很好,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投影]练习2:火车的速度是72 km/h,汽车的速度是30 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生]谁的速度大,谁就跑得快.由于单位不一样,没有办法比较快慢.[师](引导同学们明白)要比较两车谁跑得快,就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要比较两车速度的大小,就要统一单位.[生]可以把km /h 化成m /s .72km /h 就是72个1 km /h ,1 km 就是103m ,1 h 就是3600s 等量代换以后,进行计算就可以换算成m /s. [学生板演]72km /h=72×h km 11=72×sm 3600103=20m /s . [生]也可以将m /s 换算成km /h .[学生板演]30m /s =30×s m 11=30×h km 36001103 =108km/h .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单位统一以后,很容易就能比较出谁运动得快了,谁快呢?[生]汽车的速度比火车大,所以汽车跑得快.[师]从同学们刚才进行的单位换算的过程中,是不是能总结出单位换算的一般规律呢?[生]第一步:数值和单位分离;第二步:等量代换;第三步:进行计算.[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练习.[投影]练习3:(1)10 m /s =______=_____=______.(2)36 km /h =______=______=_____.(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错)(1)计算例题1:一位百米赛跑运动员跑完全程用了11 s ,而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 /h ,哪一个的速度比较快?利用书中的例题,作为速度计算及单位换算的巩固练习.解:由公式v=t s 可知运动员的速度为:v 1=t s =sm 11100=9.1m /s 摩托车的速度:v 2=40km /h =40×h km 11=40×sm 3600103=11.1m /s 因为v 2>v 1,所以摩托车的速度较快.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 km /h ,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 km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利用书中例题2作为速度变形公式的应用练习.解:由v =t s 得:t =v s =hkm km /1041463=14h . 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14 h .强调: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2.匀速直线运动[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看能获得什么信息.[师]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生]照片甲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相等,照片乙中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师]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生]照片甲中小球在相同时间间隔内运动的距离也是相同的,所以小球的运动速度是不变的;照片乙中两球间的时间间隔也相同,但相邻两个球之间的距离不相同,说明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师]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生]物体沿直线快慢(或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师]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在平直的轨道上行驶的列车可以近似地看作匀速直线运动,但常见物体的运动大多是变速运动.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生]车辆进站和出站,起动和刹车,上坡和下坡,都是变速运动.[生]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有时快,有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情况呢?[师]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复杂,在不要求很精确,只作粗略研究的情况下,也可以用公式v =ts 计算变速运动物体的速度,不过求得的速度v 表示的是物体在时间,内通过路程s 中的平均快慢程度,这样算出来的速度叫平均速度.[投影]练习4: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 km ,求火车的速度. 全体同学练习,一名学生板演.解:v==t s =hkm 1140=140km /h . [师]火车从北京出发到天津停止,虽然时快时慢,但我们设想火车在1小时内匀速行驶了140千米,火车平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就是火车在这段路程或在这一个小时内的平均速度.提醒同学们注意:(1)v=ts 中的v 表示物体在通过路程,中的平均快慢程度:t 是通过路 程s 所用的时间.即v 是在s 或t 内的平均速度,离开了某一段时间或某一段路程,平均速度便失去了意义.(2)实际问题中所说的速度一般都指的是平均速度.[科学世界][师]当今的科技摄影集科学与技术于一身,两者的结合创造了奇迹般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在课后阅读“时间放大镜”及相关的资料,探究科学世界的奥秘,欣赏科学中蕴涵的美.三、小结1.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ts .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 /s)、千米/时(km /h).2.在变速运动中,v =ts 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1.学生要做对这道题,首先要能看懂列车时刻表,并能从列车时刻表上计算出列车在两站间运行的距离和所用的时间.从列车时刻表上可以看出:7531次列车8:43从襄樊开出,11:58到达丹江,运行3小时15分钟,运行距离103 km .而7532次列车13:00从丹江开出,16:34到达襄樊运行时间为3小时34分.两列车运行的路程相同,但运行时间不同.而题中要求的是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即求7531次列车的平均速度.解:由列车时刻表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路程是103 km ,运行时间是3小时15分(3.25 h);从朱坡到老河口路程是76 km-39 km =37 km ,运行时间是1小时7分(1.12 h). 由v =t s 可知,从襄樊到丹江的平均速度是v =t s =hkm 25.3103=31.69km /h . 从朱坡到老河口的平均速度是v ′=h km t s 12.137=''=33.04km /h . 2.提示:(1)利用自己的手表,从某一个里程碑开始计时,到下一个(或两个)里程碑,看看用了多长时间,然后根据v =ts 计算. (2)在自行车前轮上作一个醒目的记号,先估算出自行车轮转一圈所用的时间,再按相同的速度在两个界碑间骑行,记下车轮经过的圈数,从而计算出自行车运行的时间,再用v=t s 计算自行车的速度.3.略(和第2题一样,属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结果,只要学生做得合理即可)4.解:由题知,发射鱼雷时,鱼雷和航母的距离s =5 km .解法一:若以航母为参照物,则鱼雷的速度为: v =110 km /h+30 km /h =140 km /h 所以鱼雷击中航母的时间,由v =t s 得 t=t s =skm km /1405=0.036 h=128.6 s . 解法二:若以水面下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航母和鱼雷都在运动,它们相遇所需时间即为鱼雷击中航母所用时间,它们运动的路程的和就是鱼雷和航母之间的距离:v 航母t+v 鱼雷t=s t=hkm h km km v v s /110/305+=+鱼雷航母 =0.036 h=128.6 s .五、板书设计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ts 速度 单位:米/秒(m/s,m ·s -1)千米/时(km/h )(veiocity ) s=vt计 算:v=⇒ts t=v s 概念平均速度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课堂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介绍或学习各种工具的速度,去感知科学的价值和应用.2.了解从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的思想方法,体会数学与物理间的关系.3.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4.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坚定学习思考探索的信念.【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对瞬时速度的理解.【教学方法】:探究、讲授、讨论、练习【教学手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新授课(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已经进行了两节课的学习,学习了描述运动的几个概念,大家还记得是哪几个概念?生:质点、参考系、坐标系;时间、时刻、位移和路程.师:当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描述物体位移的?生:用坐标系.在坐标系中,与某一时刻t1对应的点x 1表示tl时刻物体的位置,与另一时刻t1对应的点x2表示时刻t2物体的位置,则△x=x2一xl,就表示从t1到t2这段时间内的位移.师:我们已经知道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能不能说,物体的位移越大,物体运动得就越快?学生讨论后回答,不能.因为物体的运动快慢与运动的时间有关.师:那么,如何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教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的黑体字标题,提出问题:要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本节课将会学到哪些概念(物理量)?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板书)§1.3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新课教学]一、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一部分.[讨论与交流]以百米赛跑为例,你参加赛跑的跑道是笔直的,你能说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有何不同,又有何联系?学生讨论后回答生:坐标用来表示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位移,比如,我在起点的位置、我在终点的位置或我在全程中点的位置(50 m处)等,都可以在建立坐标系后用坐标上的点来表示,而在我从起点跑到终点的这段过程中,我的位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间的坐标变化量来表示.课件投影图1—3—l,让学生观察,用数轴表示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能否用数轴表示时间的变化量?[思考与讨论]1.图1—3—l中汽车(质点)在向哪个方向运动?2.如果汽车沿。
轴向另外一个方向运动,位移Δx是正值还是负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探究,积极思考,然后每四人一组展开讨论,每组选出代表,发表见解,提出问题.教师帮助总结并回答学生的提问.生:汽车在沿x轴正方向运动,图示汽车从坐标x1=10 m,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到达坐标x2=30 m处,则Δx =x2- x1=30m一10m=20m,位移Δx >0,表示位移的方向沿x轴正方向.师:我们的这种数学表述是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相一致的,比如,汽车沿笔直的公路向东行驶,我们可以规定向东作为x轴的正方向,来讨论汽车的位置和位移.[课堂训练]教师用课件投影出示题目,并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后解答:绿妹在遥控一玩具小汽车,她让小汽车沿一条东西方向的笔直路线运动,开始时在某一标记点东2 m处,第1s末到达该标记点西3m处,第2s末又处在该标记点西1m处.分别求出第1s内和第2s内小车位移的大小和方向.(对应的时刻怎样表示)答案:小车在第1 s内的位移为5m,方向向西;第2s内的位移为一2m,方向向东.解析:根据题意可建立一维直线坐标系,以题中所述标记点为参考坐标原点,向西方向为x轴正方向.则质点的初始位置坐标为x0=一2 m,第l s末的位置坐标为x1=3 m,第2 s末的位置坐标为x2=1m.这样可以根据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小车在第1s内的位移Δx1 =x1- x0=3m一(一2m) =5 m,在第2s内的位移Δx2=x2- x1=1 m一3m=-2m,如图1—3—2所示.(对应的时刻怎样表示Δt=t2- t1)二、速度展示问题(播放比赛片段):北京时间8月28日凌晨2点40分,雅典奥林匹克体育场,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日子,21岁的上海小伙刘翔像闪电一样,挟着狂风与雷鸣般的怒吼冲过终点,以明显的不可撼动的优势获得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冠军,12秒91的成绩平了由英国名将科林·约翰逊1993年8月20日在德国斯图加特创造的世界纪录,改写了奥运会纪录.师:那么请问我们怎样比较哪位运动员跑得快呢?有几种方法呢?试举例说明.学生讨论、思考并回答.生1:同样的位移,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的,运动得快.例如刘翔在110米栏比赛中所用的时间最短,跑得最快,所以他夺得了金牌.生2:也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比较通过的位移,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假如用相同的时间,刘翔将跑得更远,说明刘翔跑得更快.师:请同学们再多想一些比较快慢的例子,哪些是用相同位移比时间,哪些是用相同时间比位移的?生1:我们在校运动会上,百米赛跑就是相同位移比时间.生2:我亲身经历了,在校运动会前,我们班主任在选拔百米跑运动员的时候,他没有秒表,而是用目测的方法来估计哪位同学跑得最快.他让我们同时起跑,看谁跑得最远.我看这种方法就是相同时间比位移.师:由上分析可知,运动的快慢跟运动的时间及通过的位移都有关系.物理学中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讨论与交流]师:以下有四个物体,请同学们来比较一下它们运动的快慢程度.师:如何比较A和B、B和D、B和C的运动快慢?生1:比较A和B:它们经过的位移相同(都是100m),A用的时间长(20s),B用的时间短(10s).在位移相等的情况下,时间短的运动得快,即汽车比自行车快.生2:比较B和D:它们所用的时间相同(都是10s),B行驶了100m,D飞行了2 000m,B行驶的位移比D短,在时间相等的情况下,位移大的运动得快,即飞机比汽车快.生3:比较B和C;它们的位移不同,所用的时间也不同,要比较它们的运动快慢,只有计算它们平均每秒钟位移的大小量.单位时间内位移大的运动得快,由上列表可算出以上四个物体每秒钟位移大小分别为5 m、10m、25 m、200 m,这说明飞机行驶得最快.师:我们为了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可以用位移跟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这就是速度.师:速度公式v=Δx/Δt单位:国际单位m/s或m·s-1常用单位km/h或km·h-1 , ㎝/s或㎝·s-1生:我们在初中也学过速度,不过那时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它们一样吗?师:那时那样讲是限于当时同学们的接受能力,大家想一下,什么条件下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呢?生: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
师:初中我们学的速度是路程跟时间的比值.在单向直线运动中,它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相等的.现在我们学习的速度概念更严谨.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另一个物理量,它与这里的速度是不同的.师:位移是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速度呢?学生看书后回答.生:也是矢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速度是矢量速度的大小在竖直上等于单位时间物体位移的大小;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师:大自然中,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
天空,日出日落;草原,骏马奔驰;树丛,蜗牛爬行.仔细观察物体的运动,我们发现,在许多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慢会发生改变:飞机的起飞,汽车的行驶,运动员的奔跑等.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状态各不相同且不断变化.在长期对运动的思索、探究过程中,为了比较准确地描述运动,人们逐步建立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并均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如何定义平均速度呢?请大家讨论并总结一下.生:平均速度:用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的时间来描述物体的运动,平均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师:平均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由位移的方向决定,它的大小表示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快慢.师:平均速度是在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下,能粗略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讨论与交流]美国田径运动员刘易斯,在1991年的世界田径锦标赛上创下了9.86s的百米跑世界纪录,下表中给出了当时的实测记录.请算出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并填人表中.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师:在每个10m内的平均速度不同,那么我们在求平均速度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大家讨论一下.生:变速运动在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所以我认为提及平均速度,必须要指明是哪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课堂训练)一辆汽车沿平直的公路行驶,第1s内通过5m的距离,第2s内和第3s内各通过20 m的距离,第4s内又通过了15 m的距离.求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和这4s内的平均速度各是多少?答案,汽车在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为12.5 m/s,这4s内的平均速度为15m/s.解析:所求问题是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要紧扣平均速度的定义,用位移除以发生这段位移所需的时间,并且必须注意时间和位移的对应关系.最初2s 内的时间为2s,位移为(5+20)m=25 m:前4s的时间间隔为4s,位移为(5+20+2015)m=60m根据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v=x/t得,最初2s内的平均速度v1=(x1+ x2)/ (t1+ t 2) m/s=12.5m/s4s内的平均速度是v2=(x1+ x2+ x3+ x4)/ (t1+t 2+t 3+t 4) m/s=15m/s {课堂探究)某同学不小心掉了半块饼干在地上,5min后发现饼干上聚集了许多蚂蚁,那么5 min荫前这些蚂蚁离饼干的最远距离为多少?确定这个最远距离的关键是测出蚂蚁的爬行速度.某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估测蚂蚁爬行速度的实验探究活动,下表是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及结果.(1)表中各小组最后测得的蚂蚁的爬行速度各不相同,产生此现象的可能原因是什么?(2)5min前蚂蚁寓饼干的最远距离约为多少?参考答案,(1)由于各小组测蚂蚊爬行速度的路况不同,其客观条件也不相同.(2)当蚂蚁傲直线运动,且不曼别的干扰的情况是符合题意的.故取v=1.2cm /s.由s=vt=1.2X5X60 cm=360 Cm.[讨论与交流]问题:在上面我们讨论的美国田径运动员刘易斯的百米赛跑记录中,我们要想知道他在前10m内的平均速度已经可以求出来了,我们还可以求出他在前9 m 内的平均速度.前8 m内的平均速度……前2m内的平均速度,最初1m内的平均速度,等等.在这些求出的速度中,哪一个能更准确地描述刘易斯在起跑时的速度?生:取得的位移越接近最初起跑,越能准确描述他的运动快慢.师:美国田径运动员刘易斯,平均连度只能粗略地描述运动的快慢.而当我们把时间间隔取位移间隔取得越短时,越能更准确地描述在这一小段时间内的运动快慢,这就是瞬时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