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焦虑和抑郁

合集下载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案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案

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疏导方案在现代社会,心脏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心脏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然而,心脏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疾病,它还常伴随着心理问题。

心脏病患者常常感到恐惧、焦虑、无助和抑郁,这些心理问题会对治疗和康复过程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为心脏病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了解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在提供心理疏导方案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心脏病患者会面临生理上的疼痛、恶心、疲劳等问题,同时也会面临心理上的负担。

他们可能会感到恐惧和担忧,担心病情的发展和未来的康复。

此外,一些患者还会出现情绪低落、抑郁和自卑等心理问题。

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心理疏导方案。

二、建立积极的沟通和支持系统在心脏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与家人、朋友以及医生建立良好的沟通和支持系统非常重要。

通过与家人的交流,患者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这对于他们的心理疏导非常有帮助。

此外,与医生和其他专业人员的沟通,可以提供更详细的疾病信息和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心脏病的问题。

三、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对于心脏病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与患者的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在咨询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树立积极的心态,增强他们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此外,通过心理咨询,患者还可以学习一些应对压力和调节情绪的方法,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四、组织心理支持小组活动除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之外,组织心理支持小组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心理疏导方式。

心脏病患者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分享康复的秘诀和方法。

这种共同面对心脏病的活动可以让患者觉得自己不再孤单,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状态。

此外,心理支持小组活动还可以为患者提供一种放松和释放压力的方式,促进心理健康。

五、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脏病患者的生活方式对于心理疏导同样至关重要。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或血管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产生很大的身体和心理负担,需要进行全面的护理。

本文主要探讨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

一、心理特点1.焦虑和抑郁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抑郁。

他们可能会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害怕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或病情恶化。

他们也可能因为生病而感到沮丧、失望和无助。

2.自我调节能力降低患者的身体承受极大的压力,往往会影响其自我调节能力。

他们可能会感到情绪波动大、容易发怒或失去耐心。

除此之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变得孤僻、抗拒交流,难以表达自己的情绪。

3.对治疗的恐惧和顾虑患者常常会对治疗产生恐惧和顾虑。

他们可能会对医疗程序产生疑虑,担心治疗会带来疼痛和不适。

因此,他们可能会需要家属或护士的支持和安慰。

二、护理体会1.注意与患者的沟通沟通是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护士应该认真聆听患者的话语,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给予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护士应该尽量消除患者的恐惧和焦虑,鼓励他们积极的对待治疗过程。

2.提供舒适的环境护士应该帮助患者创造一个舒适、安全、温馨的环境。

在冬天,可以为患者准备一些保暖的被子和毛巾;在夏天,可以为患者调节好温度和通风。

此外,在医院内摆放些鲜花和绿植,可以使患者的情绪感到舒缓。

3.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护士应注意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处理医疗问题时,要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信任患者,尊重他们的选择。

护士应该尽可能地主动关心患者的身体和心理,争取获得患者的信任和理解。

4.启发患者树立信心因为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会出现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的情况,护士可以在平日里引导患者多运动、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亲朋好友交流等。

这样,患者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我调节能力,树立信心。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主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世界各地最常见的致命疾病之一,它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还对其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选取一定数量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

研究结果表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存在问题,其中影响因素包括社会支持、生活方式、身体状况等。

最后,我们得出结论并进行讨论,提出了改善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社会支持;生活方式;身体状况1. 研究问题及背景1.1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问题:1)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2) 社会支持、生活方式以及身体状况等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有何表现?1.2 研究背景心血管疾病是指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异常的一类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衰竭等。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对个体和社会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2. 研究方案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横断面设计。

选取一定数量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2.2 研究对象选取符合以下条件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 已被诊断为心血管疾病;2) 年龄在18岁以上;3) 能够理解并配合完成问卷调查。

2.3 数据收集采用结构化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问卷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社会支持、生活方式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指标。

2.4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冠心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面临着身体疼痛、生活质量下降和生活方式改变等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影响因素分析。

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普遍存在焦虑和抑郁情绪。

焦虑是一种对未来担忧和紧张的情绪,而抑郁是一种对现实感到无望和沮丧的情绪。

这两种情绪常常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痛苦和困扰。

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疾病本身的因素。

冠心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病,患者需要接受长期的治疗和管理,这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冠心病患者往往需要改变饮食、戒烟限酒、增加运动等,这些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给患者带来困扰和挑战。

社会环境的因素也对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影响。

社会支持是人们应对压力的重要资源,但是冠心病患者往往面临着社会支持的减少。

家庭成员和朋友可能无法理解他们的困境和需求,这使得患者感到孤独和无助,进而加重了他们的焦虑抑郁情绪。

心理因素也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冠心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对生活质量的担忧,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会影响工作和生活。

他们可能会担心疾病的发展,担心患上其他疾病,这些担忧增加了他们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性别和年龄也是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中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

冠心病患者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其影响因素包括疾病本身的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心理因素以及性别和年龄。

对于这些因素,医生和家属需要给予患者关怀和支持,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抑郁情绪,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冠心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冠心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冠心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身体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焦虑和恐惧冠心病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恐惧。

他们担心心脏病发作,担心生活会受到限制,甚至担心死亡。

这种焦虑和恐惧会加重病情,并对身体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解决方法:1. 接受心理辅导:冠心病患者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谈话来缓解焦虑和恐惧。

2. 寻找支持:与其他冠心病患者或支持团体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经历和情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3. 学习放松技巧:学习冥想、呼吸练习等放松技巧,有助于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二、悲观和绝望由于冠心病的不可逆转性质,患者可能会感到悲观和绝望。

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将永远受到限制,无法享受正常的生活。

解决方法:1. 积极心态:培养积极的心态,相信生活中依然有美好的事物和经历等待自己去发现和体验。

2. 认识病情:了解冠心病的发展规律,知道预防和治疗的方法,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并控制病情。

3. 寻求帮助:如有必要,可以咨询心理咨询师或参加相关的心理康复课程,获取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三、自卑和失落冠心病患者可能因为生活能力的下降,感到自卑和失落。

他们觉得自己变得无能、减少了社会参与度,这种心理问题会对康复和治疗产生消极影响。

解决方法:1. 重新定位自我:冠心病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全部。

患者需要寻找自己在其他领域的价值和能力,并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2. 寻找新的兴趣爱好:通过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让自己在不同的领域找到快乐和成就感。

3. 参与社区活动:积极参与社区中的志愿者工作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增加社交互动,重建自信与自尊。

四、抑郁和孤独冠心病患者常常感到抑郁和孤独。

他们可能会因为生活上的限制而感到无助和无望,缺少与他人的情感支持和交流。

解决方法:1. 保持社交联系:积极与亲朋好友保持联系,寻找和他们的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摘要】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应激、抑郁和焦虑等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心脏健康,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应激与心脏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抑郁和焦虑也与心血管疾病有着明显的关联。

心理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提升心脏健康。

心理健康对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继续探索心理因素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干预措施。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需要综合考虑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以实现更全面的心脏健康管理。

【关键词】心理因素、心血管疾病、心脏健康、应激、抑郁、焦虑、心理干预、发展机制、健康重要性、研究方向、临床意义1. 引言1.1 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这是多年来广泛研究的一个领域。

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健康,包括影响自律神经系统、激活免疫系统、导致血管痉挛和炎症等。

心理因素可以包括情绪状态(如抑郁、焦虑)、个体心理特征(如人格特征)、应激反应等。

研究表明,长期的应激状态和抑郁情绪可以导致心脏负担增加,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而正面的情绪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则可以减轻心脏负担,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重视心理健康对于维护心脏健康至关重要。

未来的研究应该着重探讨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机制,以及如何通过心理干预来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

1.2 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心理因素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健康,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绪状态、应激、抑郁、焦虑等,它们与心血管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情绪状态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忧郁、愤怒、焦虑等负面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人们在情绪不稳定或负面情绪下,体内会释放出一些有害的化学物质,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这些物质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心衰病人的情绪护理如何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衰病人的情绪护理如何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心衰病人的情绪护理如何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会面临着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这些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对病情的恶化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针对心衰病人的情绪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衰病人情绪护理的方法,以期能够有效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1. 提供情感支持心衰病人常常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感、恐惧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和抑郁。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供情感支持对于病人的情绪护理非常重要。

护士可以倾听患者的抱怨和痛苦,理解他们的感受,并与他们建立起信任和良好的关系。

在患者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安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不孤单,有人在关心他们。

2. 教育患者及其家属心衰病人及其家属对于疾病的不了解可能会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因此,护士可通过教育的方式,向他们详细介绍心衰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相关知识。

通过增加他们对疾病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医学素养,患者及其家属能够更好地理解疾病过程,从而减少对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情绪的产生。

3. 建立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和社会交往的支持是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的重要因素。

护士可以引导患者积极参与一些与爱好和兴趣相关的活动,促进他们与他人的互动。

同时,护士还可以鼓励患者参加心衰患者支持群体,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和分享,互相支持,共同面对困难和挑战。

4. 应用心理疏导技巧心理疏导是一种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技巧。

护士可以学习和应用一些常用的心理疏导技巧,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放松训练、情绪调节等。

通过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放松身心,提升积极情绪,护士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疾病,减少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

5. 合理运用药物治疗对于一些焦虑和抑郁情绪较为明显的心衰病人,药物治疗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手段。

合理运用抗焦虑和抗抑郁药物,可以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其心理状态。

然而,护士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当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副作用,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除了生理因素外,心理因素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策略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心血管疾病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心理压力、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等)的分泌增加,这些激素会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的负担。

同时,不良情绪还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进而影响血液流动和心血管的健康。

焦虑和抑郁情绪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还可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促进炎症反应等机制,加速心血管疾病的进展。

此外,性格特点如 A 型性格(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急躁、易怒等)也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二、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担心疾病的复发、治疗效果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表现为紧张不安、心悸、手抖、出汗等症状。

2、抑郁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经济负担等,患者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失去兴趣、自责自罪等抑郁症状。

3、恐惧对疾病的严重后果(如心肌梗死、猝死等)的恐惧,以及对医疗操作(如手术、介入治疗等)的恐惧,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

4、否认与逃避一些患者可能不愿意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采取否认或逃避的态度,不积极配合治疗。

三、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策略1、心理评估在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等。

通过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为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提供依据。

2、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心血管疾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减轻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提升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提升

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提升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还会给其心理健康带来诸多挑战。

在面对疾病的过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加重病情,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关注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冠心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1、焦虑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后,患者往往会对疾病的发展、治疗效果以及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忧和不安,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这种焦虑可能表现为紧张、烦躁、难以集中注意力等。

2、抑郁长期的疾病困扰、身体不适以及治疗带来的经济负担等,可能会使患者感到沮丧、失落,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障碍等。

3、恐惧冠心病可能会突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这使得患者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害怕疾病发作,担心自己随时会有生命危险。

4、否认与逃避有些患者在患病初期可能会否认自己的病情,不愿意接受现实,或者采取逃避的态度,拒绝配合治疗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二、心理问题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1、加重病情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增加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从而加重心脏的负担,导致病情恶化。

2、影响治疗效果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会降低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康复训练的效果。

3、降低生活质量心理问题会使患者的情绪和身体状态变差,影响其正常的社交活动和日常生活,从而降低生活质量。

三、提升冠心病患者心理健康的方法1、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让患者对疾病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减轻恐惧和焦虑。

同时,教育患者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增强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和信心。

2、心理支持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支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鼓励他们表达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关爱和温暖。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摘要】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除了身体健康问题外,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家庭关系和工作生活造成影响。

患者常常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治疗效果。

重视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社会健康,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需要进一步研究心血管疾病中心理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提供心理支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等措施,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对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心理社会问题、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家庭关系、工作生活、抑郁、焦虑、重要性、关注、研究、解决方案1. 引言1.1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心血管疾病是指影响心脏或血管系统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其心理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临床上需要重视的问题。

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是指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可能出现的心理压力、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就业、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困扰。

这些心理社会问题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还可能加重疾病的病情和进展。

了解和关注心血管疾病中的心理社会问题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心血管疾病对患者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家庭关系、工作生活的影响以及抑郁和焦虑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引起人们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社会健康的关注,并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心血管疾病中心理社会问题提供参考。

2. 正文2.1 心血管疾病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心血管疾病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由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患者常常面临着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这会导致他们情绪低落,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出现自卑和消极情绪。

心血管疾病也会给患者带来持续的压力和负担。

云南省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云南省某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 1 ]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 z ] ( E B / O L ) . h t t p : / /
ww w. g o v . c n / g o n g b a o / c o n t e n t / 2 O O 2 / c o n t e n t61 4 45. h t m.
4 对 策
儿科等 , 医院要加 大管理力度 , 加 强监督检查 , 定 时召开 医疗病
例讨论 、 分 析会 , 让每位 医。
4 . 6 加强对基层 医疗机 构管 理 医疗 主管 部 门要 进 一步依 法
加强对 乡镇 两级 医疗 机构 的管理与督 查 , 加强 对基层 医务 工作 者 的培训 与督导 , 严肃 查 处违 反规 定 的医疗 行 为 , 强化 依法 执
_ _
4 . 2 医院应加 强医护人员 管理 和培 训 落 实三 级医师 查房 制

2 4・
T ODAY NUR S E, S e p t e mb e r , 2 0 1 7, No . 9
云南 省 某 三 甲医 院心 血 管 内科 住 院患 者焦 虑 、 抑 郁现 状 及 影 响 因素 分 析
张静 华 代 静 白 阳娟
选取云 南省 某
摘要 目的 了解心血 管内科住 院患者焦虑、 抑郁 现状及其影响 因素 , 为临床护理工作者 实施 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结果
心血管疾病 是心 身疾 病… , 焦虑、 抑郁 在 心血管 疾 病 中有 较高的发病率 J , 大量流行病学研 究证实焦 虑 、 抑 郁障碍 显著
地影响着心血管病 的病 程 、 临床表 现和血管事件的再发 , 导致患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健康评估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健康评估

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健康评估在当今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杀手之一。

然而,人们在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理症状和治疗的同时,往往容易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实际上,心理健康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心血管疾病本身就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得知自己患上这种严重的疾病,患者往往会感到恐惧、焦虑和无助。

他们可能会担心疾病的预后,害怕疾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

这种心理负担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缓解和疏导,很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病情。

心理健康评估首先需要关注患者的情绪状态。

焦虑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情绪问题之一。

患者可能会过度担忧自己的病情,出现心慌、坐立不安、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症状。

抑郁也是不容忽视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失去兴趣、睡眠障碍、食欲减退等。

长期的抑郁情绪会降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影响康复效果。

认知功能也是评估的重要方面。

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影响大脑的血液供应,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思维迟缓、判断力减弱等认知问题。

这些认知障碍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能增加他们在治疗过程中的风险。

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

良好的家庭支持、朋友的关心和理解,能够帮助患者减轻心理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反,如果患者感到孤独、被忽视,其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恶化。

在评估方法上,医生通常会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如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来初步了解患者的情绪状态。

此外,通过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和困扰,也能获取很多有价值的信息。

除了专业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医生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生活背景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比如,一位刚刚经历了心肌梗死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突发的疾病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

而一位长期患有高血压但控制不佳的患者,可能会因为疾病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而逐渐陷入抑郁。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心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

这些疾病不仅给患者的身体带来了痛苦,也常常对其心理状态产生显著的影响。

研究表明,心理因素如焦虑、抑郁、压力等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和身体康复外,心理干预也成为了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心血管疾病患者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首先,疾病的突发和严重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他们可能会担心疾病的恶化、死亡的威胁以及对家庭和工作的影响。

其次,长期的治疗过程,包括药物的副作用、频繁的就医和检查,可能会让患者感到沮丧和无助,从而引发抑郁情绪。

此外,心血管疾病患者往往需要改变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等,这些改变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压力和不适应,进而影响心理状态。

二、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心理干预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等生理反应,从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病情。

相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降低心血管系统的应激反应,改善心血管功能,促进疾病的康复。

同时,心理干预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其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和死亡率。

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干预方法1、健康教育向患者提供有关心血管疾病的知识,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后等,让他们对疾病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减少因无知而产生的恐惧和焦虑。

同时,也要向患者介绍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心理状态来促进疾病的康复。

健康教育可以通过个体咨询、小组讲座、宣传手册、网络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

2、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

心血管疾病患者伴有焦虑或抑郁时的诊断与治疗
4 ℃者 为第二组 . 1 结果运 动后 , 第一组 比第二组 患 者更 易促发心 绞痛 ( P<O O ) 第 一 组 患者 的血 4 , 浆 内腓 肽浓度 明显 >第二 组 , 能是 由于焦 虑 使 可
失兴 趣 、 眠伴 有胸 闷 、 急 , 至有绝望 感 ; 失 气 甚 这些
患者 往 往 会 反 复 主 诉 其症 状 , 厌 其 烦 , 次 到 不 多 “ 医院” “ 好大 夫” “ 好药 ” 好 .找 ,要 。生 活应激 事件 引起 的心血管 病患 者 , 心血管 症状 外 , 常引起 除 还 胃肠 、 呼吸 、 肤 、 肉等 躯体症 状 。 皮 肌
0年前 , 国社 区人群 心理 障碍 的发 生率 为 我 上海市 区 已达 4 , % 已接 近 1 9 9 7年美 国社
9 7 就诊 的理 由 9 %是 各 种躯 体 症状 , 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91 而
是以心理 障碍作 为主诉 , 以致 内科 医师 对这 些 心
心理 障碍 49 . %发 生 率 据 统计 ,0年 代 9
4 心血 管疾病患者 心理 改变 的特 点
L n k f[ 报 道 对 于 以 心 血 管 症 状 为 主 诉 a g ae 等
理障 碍对心血 管 疾病 的影响 E 有抑郁 和焦 虑障 碍 的 人群 中 , 血 压 的 发 高
} 2倍 , 加 中风 、 心绞 痛 和心 梗 的危 险增加 6
现代社会 中符 台 健 康标 准 的人群 约 占总数
为, 已被确 诊 患 病 的 人群 也 占 1 %, 0 的 5 7% 属于第 三状 态—— 亚健 康 。亚健康人 群是

项 以上 疾病 危 险因 素 的人 群 , 主要 指 高
患者 ,2 有 焦 虑 障 碍 , 主 诉 心 慌 的 患 者 中 2% 在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现状及处理措施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现状及处理措施
重 不 良影 响 。
老年 人
心 血 管 疾 病 抑 郁 焦
处理 措 施
观察指标 : 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护理 干 预前后的焦 虑和抑 郁程 度变 化和 心律失 常的发生率 。
本次研究发现 , 观 察 组 和对 照组 心 理 干预 前 后 的 心 理 状 态 和 心 律 失 常 发 生 率

患者 的生理及 心理 、 家庭状况及 文化背景 进行 了解后 , 根据 中国精神疾病诊 断标 准 第 三版 ( C C MD一3 ) , 利 用焦 虑 白评量 表
( S A S ) 和 抑 郁 自评 量 表 ( S D S ) 对 所 有 患
照组 , 利 用焦虑 自评 量表 ( S A S ) 和抑 郁 自 评量表 ( S D S ) 对所 有 患者 的心 理状 态进
cH{ NEs E C0M M uN | TY D o CT O RS
沦著 临廉沦坛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 合并抑郁焦虑 的现状及处理措施
魏俊 霞 袁阳 曹 欢 表现) , 患者由于无 法忍 受和 摆脱症 状而 表现 为胸闷 、 气急 、 心悸 、 恶心 、 胃口差 、 头 晕、 慌张等负 面情绪 状态 , 严重 影 响着患
l 佚名 . 第 十 四 届 中 国 南 方 国 际 心 血 管 病 学
资 料 与 方 法
2 0 1 1年 1 ~1 2月 收治肢 骨折 后期 膝
显著性差异 。观察组 和对 照组 心理 干预 前后的心理状态 比较 , 见表 1 。 焦虑量 比较 : 两组干预前后 的心律失 常发生率有 显著 性 ( P<0 . 0 5 ) 。说 明心 理 干预 对治 疗 心血管 疾 病患者 心律 失常 疗效显 著。观察 组和 对照组 心理 干 预前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现状及处理措施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现状及处理措施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现状及处理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的现状及相关的处理措施,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2011年1~12月收治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抑郁焦虑患者56例,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临床确诊为心血管疾病(临床症状表现为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疲劳等);②具有惊恐发作症状(临床表现为发病时有心悸、胸痛、窒息、濒死感等);③具有广泛性焦虑症状(临床表现为莫名的紧张不安和恐慌,同时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症、运动性不安和肌肉紧张等表现),患者由于无法忍受和摆脱症状而感到痛苦;④惊恐发作症状和广泛性焦虑症状都不能用患者本身心脏疾病解释,且症状经镇静或安慰性治疗有效;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颈椎病、恶性肿瘤合并认知及感觉性、运动性语言功能障碍等生命垂危患者排除。

方法:医院的专业医师及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家庭状况及文化背景进行了解后,根据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利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部分患者年纪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应采用问答形式进行调查。

然后根据sas和sds的评分结果,对观察组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

对照组患者则给予日常护理。

观察指标:照组和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前后的焦虑和抑郁程度变化和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统计学处理:将资料数据输入电脑制作成excel表格,采用spss130软件包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干预后的sas和sds评分都无显著性差异(p<005)。

而且观察组干预前后的sas和sds评分相对对照组更具显著性差异。

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关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是当今社会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社会公害。

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发病年龄正在向中青年扩大。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该类患者既有一般健康人的心理特点,又有病态的特殊表现。

根据患者出现的抑郁、焦虑、强迫症状、幼稚、敏感、敌对情绪等表现,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使之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

掌握心血管病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有目的地制定护理措施,采取针对性护理,起到药物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心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特别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以来,护理工作在做康复指导的过程中结合患者的病情,深入浅出地讲解疾病相关的知识。

解除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认识而产生的焦虑和忧郁。

主动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师和责任护士,通过我们的自身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去启发诱导、暗示影响患者,鼓励患者战胜疾病。

心理护理有利于开展系统化、整体化护理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它要求护士不仅要严格遵循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征和生活社会经济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对患者要有同情心,态度要热情,和善对每一位患者,要根据临床经验,从中发现患者的心理障碍,了解疾病的来源,为医生提供诊断治疗方便。

对住院患者都要按照护理程序,全面系统地护理,同时必须把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体护理中,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因此,我们的护理不仅关注患者躯体上的疾病,还要探讨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心理因素起到重要作用,对心理问题进行分析的目标,是为了有效地应付健康问题和日常的生活要求,是为了能够承受治疗所带来的压力,保持病人达到最佳心身状态,所以提出如下针对性护理措施。

国外对心脏监护病房(CCU)病人的研究发现,至少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焦虑、58%出现抑郁情绪、22%产生敌对情绪、16%表现不安。

影响心血管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的因素

影响心血管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的因素

影响心血管内科患者焦虑\抑郁的因素目的研究心血管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特点,并分析影响心血管患者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以便提高心血管患者的生活质量。

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患者784例,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我院自制的医护测评表检测患者的心理状态。

结果通过对763分调查问卷进行有效分析,其中31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有焦虑、抑郁症,占总数的40.6%。

其中,61例患者为单纯焦虑,占总数的7.99%,46例患者为单纯抑郁,占总数的60.3%,203例患者焦虑、抑郁共存,占总数的26.61%。

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易引发焦虑、抑郁,通过对患者一般资料的调查分析,导致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的主要因素有:工作劳累程度、工作状态、健康状况等,在使用心血管药物治疗的前提下,联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以及心理干预治疗,能使治愈率达95%。

结论心血管内科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其中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的患者发病率更高,导致焦虑、抑郁的原因有很多种,在临床治疗中,应注意焦虑、抑郁的治疗,这样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

标签:心血管内科;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心血管病症在临床治疗中属于一种常见病,并对人类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其中焦虑、抑郁最为常见,但通常情况下医生无法识别,造成一些患者出现潜在的生命安全[2]。

根据我院进来所接触的心血管疾病以及相关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合理分析造成心血管疾病抑郁、焦虑症的原因,制定干预方法。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心血管内科受收治的784例患者,以其临床治疗资料为研究对象。

对全部患者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我院自制的医护测评表检测患者的心理状态,一共收回763分有效问卷,问卷回收率为97.32%,并且每份回收的测评表均公平、有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
2021/3/10
焦虑和抑郁关系
• 焦虑是综合医院最常见的精神症状 • 区别焦虑反应和病理性焦虑 • 焦虑和抑郁互相伴随和重叠 • 焦虑可以是抑郁状态的症状之一,尤其是老
年期的抑郁多数伴有焦虑 • 诊断上的优先与治疗上的同步
24
2021/3/10
抑郁与焦虑症状相互重叠
焦虑症状
抑郁症状
睡眠障碍
一般人群 慢性疾病 住院病人 老年住院病人 癌症门诊病人 癌症住院病人
脑中风 急性心肌梗死
帕金森病 高血压病
0%
12: . , . . 1993;16(8):1167-1178.
5.8% 9.4%
10%
20%
33% 36%
33% 42% 47% 45%
39% 35%
30%
40%
50%
2021/3/10
“精神障碍”相关的“心脏病症状”
“精神障碍”的“躯体化症状”
医源性的“情感障碍”
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8
2021/3/10
第一部分:心血管疾病与“精神 障 碍”的共病
9
2021/3/10
医院心理障碍发生率
心血管:40-50%;肿 瘤:44% 消化科:31.2%; 内分泌:30% 神经科:25.3%; 外 科:22% 性病科:20%; 妇产科:12%
2021/3/10
惊恐发作的植物神经症状
• 消化系统: • 恶心或腹部不适 • 类神经系统: • 头晕、感到站立不稳或昏倒; • 震颤或发抖; • 感觉过敏,发麻或针刺感
29
2021/3/10
惊恐发作的精神症状
• 强烈的恐惧 • 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 • 没有明显的外在威胁 • 反应过度 • 濒死感,或死亡恐惧 • 失控感,或害怕会发疯 • 感到大难临头或世界末日 • 现实解体或人格解体
3摘自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版《全球疾病负担》
2021/3/10
健康从“心”做起
心脏: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延 缓动脉硬化
心理:改变不良社会行为-避免 心理疾患
健康:真正意义的健康
4
2021/3/10
5
2021/3/10
6
2021/3/10
“双心医学”的概念
心身疾病:是由于患者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导致 心理状态不平衡,并进一步影响到身体的生理变化,从 而出现心身转换,发生疾病..
• 过度担忧 • 神经系统症状
(如头晕、震颤) • 大汗、口干 • 坐立不安
食欲改变 心血管/消
化系统症状 注意力障碍 易激惹
• 抑郁心境 • 无价值感 • 罪恶感 • 自杀观念
• 呼吸急促
精力减退
1. : , D L. , 2001;13:57-71
252. J M, J . J 1995; 56 ( 2): 10–13
2021/3/10
慢性心力衰竭
项目 躯体化 强迫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性 恐惧 偏执 精神病性
慢性心力衰竭 1.85 0.36 1.63 0.38 1.68 0.50 2.54 0.45 1.85 0.31 1.31 0.84 1.31 0.24 1.78 0.55 1.38 0.74
中国常模 1.37 0.48 1.62 0.58 1.65 0.61 1.50 0.59 1.39 0.43 1.46 0.55 1.23 0.41 1.43 0.57 1.29 0.42
20
; , , 2002 , , 2001; , J , 2001
2021/3/10
普通内科抑郁障碍的特点
• 躯体主诉突出—“隐匿性抑郁” • 在各科反复就诊和检查 • 患者多不接受抑郁障碍的诊断 • 对药物副反应的曲解和过分敏感 • 不接受药物治疗,自觉反应重、自行停药多 • 频繁换药或换医生(尤在服药最初1-2周)
(12)感觉异常(麻木或刺痛感);
32
(13)寒颤或潮热。
2021/3/10
广泛性焦虑障碍
A.至少在6个月以上的多数日子里,对于不少事件和活动 (例如工作或学习),呈现过分的焦虑和担心(忧虑的 期望)。
B.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不去担心。
C.这种焦虑和担心都伴有下列6种症状之3项以上(在6月 中,多数日子里至少有几种症状)。
2021/3/10
焦虑、抑郁常见于心血管疾病
2005年1~2月我们在北京十家二三级医院的心 血管科门诊,对连续就诊的病人进行调查,在 3260例病人中,焦虑发生率为42.5%,抑郁发生 率为7.1%,在心血管科最常见的冠心病和高血压 人群中,抑郁发生率分别为9.2%和4.9%,焦虑发 生率分别为45.8%和47.2%。
(1)坐立不安或感到紧张;
(2)容易疲倦;
(3)思想难以集中或头脑一下子变得空白;
(4)激惹;
(5)肌肉紧张;
33
(6)睡眠障碍(难以人睡或常醒转,或转辗不安202地1/3/10
广泛性焦虑快速识别、诊断步骤
A. 核心症状的询问:(此核心症状属"精神性焦虑")
1. 过分焦虑:[焦虑包括焦躁(烦躁)和紧张两种情绪]
冠心病/心梗()患者更易共病抑郁
不稳定心绞痛 慢性心衰 心肌梗死 冠心病
10%
15-20% 16-20%
20% 14-36%
15-23%
20%
30% 发病率 1-4
40%
心梗后5 :
抑郁症发病率: 16-20%
抑郁“症状”发病 率:17-47%
➢ 11 个前瞻性研究,随访了4000余例患者 ➢ 平均随访12个月(6-12个月,其中一项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7.9年)
1.
杨菊贤. 蔡文玮,陈启稚. 焦虑及惊恐发作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 上海预防医学,2000 ,12 (11) :531
2021/3/10
误诊、漏诊合并抑郁:导致严重后果
冠心病患者合并抑郁症后心血管病死率:
病死率平均增加 4.1倍
多数患者在心梗6个月内死亡
死亡率与抑郁严重程度成正比
当同时并存其它风险因素(例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 ) 时,轻微的抑郁症状(贝克抑郁量表评分<10)也显著 增加死亡率
● 焦躁:你最近是否经常,甚至每天都无缘无故的感
到心烦,甚至在与他人(尤以家人)接触时感到不耐烦
呢?
● 紧张不安:你最近是否经常,几乎每天都感到心情
像绳一样拉得紧紧地,不能松弛下来,甚至在下班后或
17
2021/3/10
心内科焦虑抑郁的误诊和漏诊
对于伴发情感障碍的患者,在国外其识别率约为15%~ 25%。
在国内对门诊两年内连续就诊的1673例病人做调查,按 的诊断标准,在这些患者中,心理障碍的发病率为9.7%, 内科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为15.9%,有84.1%被诊为 内科疾病。
误诊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以躯体症状为主诉,而内科医生 未经专业的心理训练,识别能力有限所致。
t值 4.875 0.342 0.856 3.213 4.712 0.314 1.289 2.798 1.226
P值
0.01 0.05 0.05 0.05 0.01 0.05 0.05 0.05 0.05
16
沈维红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调查及护理. 临床护理杂志.2004;3(1):55-6.
18
2021/3/10
心内科焦虑抑郁的误诊和漏诊
99 %的心内科抑郁焦虑患者因躯体症状而就医
19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6%
10%
0%
识别率
84%
漏诊误诊率
➢ 国内: 84%心血管内科单独/ 合并抑郁、焦虑的患者未得到诊 断和治疗。1

➢ 澳大利亚:( )的《冠心病诊 治指南》中要求:所有冠心病患 者均应该筛查抑郁,并给予治疗。 2
身心疾病:是因为人的机体发生了生理改变而引发了个 体心理、行为上的变化,如老年性痴呆、经前精神紧张、 更年期综合征等。
“双心医学”是心身医学和身心医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学科又称为精神心脏病学()或行为心脏病学。是研究 心脏疾病与心理疾患相关性的学科。
7
2021/3/10
心内科常见精神心理问题
“心血管疾病”与“精神障碍”共病
21
2021/3/10
抑郁状态的典型表现
• 核心症状群
• 心境低落、兴趣和乐趣丧失、精力下降
• 生物症状群
• 早醒、性欲和食欲下降、体重下降、肠胃道 功能紊乱症状、精神运动性抑制、晨重晚轻 的节律
• 伴发症状群
• “三无”(无望无助无用)、“三自”、注
22
2021/3/10
诊断体系的关键
• 强调核心症状是必备条件 • 无论症状具有哪科的特点 • 轻、中、重度的标准 • 症状条目数的标准:2+2,2+4,3+4 • 社会功能的临床经验性判断 • 症状学诊断原则
* 最常见的心理障碍:抑郁、焦虑。
10
2021/3/10
住院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布
53% 11% 3%
有焦虑有抑郁
有焦虑无抑郁
有抑郁无焦虑
33%
无焦虑无抑郁
➢ 89%的住院冠心病患者存在一定焦虑或抑郁情绪 ➢焦虑情绪发生率(86%)明显高于抑郁(56%)
11
2021/3/10
躯体疾病伴发抑郁症的患病率
30
2021/3/10
惊恐发作的特点
• 突然发作,症状迅速达到高峰(≤10分钟) • 历时很短,一般5~20分钟,很少超过1小时 • 发作自然缓解 • 发作后大汗,或虚弱无力、哈欠、排尿、入睡;
但一切如常
• 复发
31
2021/3/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