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与“FACE”之异同及“面子”的英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面”与“FACE”之异同谈“面子”的英译
摘要:本文试图考察“面”与“FACE”之异同,结合汉民族语言观,根据玄奘法师的“五不翻”原则,浅谈“面子”等中国“国粹”词汇的英译。

关键词:面;FACE;语言观;五不翻;
1. 从“面子”到“FACE”
季羡林先生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中曾说过,“关键问题,依我看,就是中国特有的“国粹”--面子问题。

“面子”这个词儿,外国文没法翻译,可见是中国独有的。

”(季羡林,1998)。

而在实际的对外交往中,对“面子”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多。

早在1999年,朱镕基总理在访美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曾风趣地说到几个带“脸”“面”的话语,如“微笑的脸”、“流血的脸”、“朱铁面”等。

当时的翻译人员把以上几个词译成“smiling face”、“bloody face”和“hard –face Zhu”。

对美国人来讲,前两个词儿,似乎很好理解,但是这“hard-face Zhu”理解起来,就没有那么直观了。

“朱铁面”是在称赞朱镕基总理秉公办事,公正无私。

如果意译成英语就是,“Premier Zhu is impartial and incorruptible”。

再如,钱钟书在《围城》中,多次提到“面子”。

毛国权和珍妮·凯利在他们合译的《围城》英译本中,也把“面子”直接翻译成“face”。

有关“面子”的翻译问题,国内学者谢新宏依据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理论,认为“面子”等国粹词语的英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翻译;而李小华、王慧娟认为,面子及对面子的理解在中西文化中具有不同的特征,这类词的翻译应该本着传达原语的文化气质的原则,采用直译、意译、释义的策略进行语言转换。

本文试图考察“面”与“FACE”之异同,结合汉民族语言观,根据玄奘法师的“五不翻”原则,讨论“面子”等中国特有“国粹”词汇的翻译。

2. “面”与“FACE”的相同点
2.1 都有悠久的词源
根据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面”字最早出现在周朝。

据《尚书·益稷》记载:“予违,汝弼,汝无面従,退有后言。

”;《尚书·周书·顾命》中有:“大辂在宾阶面,缀辂在阼阶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周易》中也有“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的记载,可见“面”字的使用由来已久。

根据词源在线词典记载,英语“FACE”一词,最早出现在1250至1300年的中世纪,来源于12世纪的古法语“face”,是由古拉丁文“facies”的通俗形式“facia”一词转化而来。

2.2 都有多种词性
从词性看,无论是“面”还是“FACE”都可以做名词、动词。

但是“面”还可以充当形容词、副词、量词的功能。

作为名词,“面”和“FACE”都具有“脸”、“物体的表面”的名词意义;例如:
(1)对于画中的细部,可暂勿论,而唐画人物容颜的整个印象,张庚曾告诉我们:“吾禾天宁寺妙隐房僧,藏吴道子文殊像,绢本,面如满月,眉目疏朗。

”(《唐代式壁画考略》滕固)
(2)Determination shows on his face. Sally would have wanted that.
(The Daily Mirror. London: Mirror Group Newspapers, 1992.)这里的“面”就是“脸”的意思,而“FACE”也同是指“脸”。

作为动词,“面”和“FACE”都有“向着”的意思。

例如: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列子》春秋战国)
(4)But Hughes is hoping to brush off the knock in time to face League champions Leeds on Sunday.(The Daily Mirror)
2.3 都有固定搭配
在汉语里,“面”字与其它词搭配一起,组成不同的词组,将一个思想或意思用简短的词组表达出来。

例如,人们把“当面向某人汇报情况”称为“面陈”;“偶然相识的朋友”称为“面交”;把“面对面商讨”称为“面洽”;把“亲自向某人表达谢意”称为“面谢”;把“提升威望或赢得尊重”及“表面的虚荣”称为“面子”。

其它的搭配还有:面积、当面、面板、面带、面对、面貌、面目、面色、面向、面值等。

英语里,“FACE”一词的搭配用法也有“face to face”、“face up/down”、“lose face”、“face saving”、“make faces”、“pull a face”、“on the face of it”、“in the face of something”等。

此处,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lose face”和“face saving”与汉语中的“丢面子”和“长面子”较为相似,因此在汉英翻译时,“面子”一词,也经常被直译为“FACE”,却忽略了“面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文化内涵。

2.4 都有灵活的词义
从意义上看,“面”与“FACE”都需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来确定其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5)辉辉面子,荏苒畏弹穿;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

(《游仙窟》唐代张鷟)。

此处的“面”,就是指容貌、容颜、脸颊。

(6)中尉内使饯於长乐,复恭奉巵酒属濬。

濬辞曰:‘圣人赐酒,已醉矣。

’复恭戏曰:‘相公握禁兵,拥大旆,独当一面,不领复恭意作面子耶!’濬曰:‘贼平之后,方见面子。

’(《旧唐书·张濬传》);这里的“面子”则是指体面、光彩、光荣。

同样,“face”的具体意思也需要根据语境进行确定。

(7)It's nice to see some new faces here this evening.(在线牛津学者词典);这里的“faces”是代指某类人。

(8)Sue's face was a picture(= she looked very surprised, angry, etc.) as she listened to her husband's speech. (在线牛津学者词典);此处,face 则是表示面部表情。

2.5 共有的语用功能
在汉、英语中,“面”和“face”分别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用法,具体有以下几种语用功能:
3.5.1 指示人体部位或物理属性部分,例如,
(9)忽然老人嘿嘿一笑,扬起面来,我大吃一惊:"啊?(田作文《老师敲门来》)
(10)He buried his face in his hands.(在线牛津学者词典)
3.5.2 表社会关系或人际交往,例如,
(11)特别是抗战初期,刚刚入党的那段时间,当时许多学生运动,他都参
加过,而且经常抛头露面。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2)I am so angry that I will tell him to his face what I think of him.(OAL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3.5.3 表情绪、表情及性格,例如,
(13)他走进屋来后,面色很高兴。

(杨沫《青春之歌》)
(14) The sight of her pulling a long, sad face might carry him off in a fit of rage. (David Graham Phillips\The Conflict)
3.5.4 表尊严、威信、自尊、威严或表面的虚荣等,例如,
(15)可是碍着众人的面子,又不好说的,只好忍住不讲。

(欧阳山《苦斗》)
(16) The scandal was hushed up in an effort to save face.(A Dictionary of English Collocations).
3.5.5 表空间范围,例如
(17)她望着卧房里那一套红木家具,红木的大玻璃衣橱斜对面是一张特制的新式的双人红木床,给一床天蓝色的缎子罩盖着,上面绣的是飞天。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18)The face of house(意为房子的正面,表空间)
由上可见,“面”与“FACE”都具有较长的词源历史,这是它们为什么成为日常用语中较为频繁使用的基本词汇的根源。

这两个词,都可以充当名词和动词,具有较强的词汇派生能力。

并且,经常和其它词一起搭配使用,表达力旺盛,但是“面”较之“FACE”,明显具有更多的搭配,使用的范围更广。

“面”和“FACE”,自身悠久的词源,广泛的搭配,自然蕴含着中西方人民赋予的多种涵义,因此在不同的语境,其意义都会有所不同。

3. “面”与“FACE”的不同点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民族,受历史、地域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面”与“FACE”在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用法也明显不同。

3.1 搭配不同
根据搭配,“面”字的搭配颇多,根据吴光华主编的《汉英大词典》,粗略计算其搭配就有242个,派生能力更强,同“面”字组成的表达法有词组、短语甚至成语典故,意思更是多种多样。

因此在理解汉语中的“面”字搭配上,稍微困难些;比较而言,英语中“FACE”的搭配远远不如“面”字丰富多繁。

3.2 词义不同
“面”和“FACE”,虽然具有某些相同的意思,但也具有各自特有的含义。

“面”作为名词,在汉语中还有“范围”、“粉末”、“食物面条”等意思;作为形容词,具有“食物纤维少而柔软”之意;还可以用作副词,如“面谕”,有“当面”的意思;且可以用作量词,用于扁平的物件、会见的次数等,如“一面锦旗”、“见过几面”。

“FACE”在英语中,作为名词,具有“自信”的意思,如“maintain a firm face in spite of adversity”;作为动词,有“给衣物镶边”、“命令军队改变行军方向”之意,如,“she faces the cuffs with velvet.”;“The captain faced his company to the left.
尽管“面”和“FACE”含义各有不同,比较而言,由于汉民族较长的文化历史,自古以来就有的“言不达意”、“慎言”“少言而多行”的语言观,汉语中的“面”字的意思繁多,文化内涵颇为稳固而丰富。

3.3语用不同
在语用上,“面”还可指一种食物(面条)、一种柔软的状态(土豆很面);另外,还可以用作副词修饰动词,表亲自前往之意(面辞);同时,还能表示数量及次数;可见,汉语中“面”具有较为广泛的使用范围,也反映了汉民族“慎言”、“言简意丰”、“文以载道”的语言观。

而“FACE”也具有独特的语用效果,可以表示对物体表面进行覆盖、粉饰、处理的言语行为,如,“face a wall with concrete”;在军用领域,还表命令,指示队伍改变方向,如“The captain faced his company to the left”。

3.4功能不同
从功能上看,“面”在汉语中,不仅可以用作名词、动词,亦可以用作形容词、副词、量词等,比起英语中的“FACE”(仅用作名词和动词),使用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宽。

以上论述可见,虽然“面”与“FACE”似有雷同,但比起英语中的“FACE”,汉语中“面”的词性更多、搭配更广、词义更为丰富、语义功能也更为宽泛。

汉民族具有较长的文化历史源语,自古以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观,“言简义丰”、“慎言多行”、“文以载道”,都深深的影响着汉族人们的言语行为。

4.汉民族语言观下“面子”的英译与“五不翻”
由于中西方地域环境、历史人文的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巨大差异;汉民族自古以来,对语言的态度表现的较为消极,如“道家”的“言不达意”;儒家的“言简义丰”;“慎言”、“少言多行”;以及后来的“文以明道”和“文以载道”;重视对语言的悟性和言外之意,甚至偏好“含蓄”的感性表达。

这体现在语言上,表现为语句用词的“模糊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其语义及语用意义都会有不同的解释,如:“面子”、“灵性”、“缘分”等词。

与西方重视语言的‘逻辑性’、‘稳定性’、‘实证性’、‘确切性’不同,汉民族较为重视语言本身的‘直觉性’、‘游移性’、‘心灵性’、‘模糊性’;
像“面子”、“灵性”、“义气”、“缘分”,此类“国粹”词汇,仔细斟酌,方可体会到汉语言本身的那种“灵性”、“感性”和“模糊性”。

这对于译者来说,接受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交融和洗礼。

文化差异及空缺造成了不同语言间词汇用语的对应缺失。

因此此类词汇的翻译,着实是个难题。

例如,“面子”含义模糊,在不同的语境中意思不同,且其英译也不同。

(19)他以为这样一来彼此顾忌面子,不好随便吸烟了。

(钱钟书《围城》)He thought that under circumstances students and faculty would both be less apt to smoke as they pleased, in order to keep up appearances.(毛国权和珍妮·凯利译)
此处的“面子”采用意译的方法,英译为“keep up appearances”.
“面子”的英译之难,可见一斑。

我国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玄奘法师,为我国的佛经翻译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曾提出翻译中的“五不翻”原则: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

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意故。

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

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

但摩腾己来存梵音故。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

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陈福康,2000)“不翻”并不是指不翻译,而是说“不意译”,主要采用音译法。

其一,秘密不翻,佛经里有许多咒语,有其秘密的意思与作用,所以不翻。

其二,含义多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在
汉语中找不到适当的词汇来表达,故保留原文,只作音译。

其三,此土所无不翻,佛教中的“婆罗树”,是印度特有的一种树,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只音译。

其四,顺古不翻,即是顺着古人译的意思。

其五,尊重不翻:如人名“舍利弗”,在《心经》中玄奘法师译作“舍利子”;“舍利”是一种眼极锋利,舌最灵巧的鹫鹭。

舍利弗的母亲用为名,如要翻译,则是“鹫的儿子”,但为了尊重那个人,所以不翻。

玄奘法师在中国译经史上算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其翻译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甚至对当前的翻译事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依照其翻译思想,“面子”一词,根据直译或音译的原则,或可译作“Mian zi”;采用直译或音译的方式,翻译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内涵的词语,由来已久。

如英语词典中出现的feng shui(风水)、kowtow(叩头)、kung fu(功夫)、tai chi(太极)、guan xi(关系)等等。

这样以来,一方面不仅发扬了我国“国粹”词汇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尊重了汉语言的表达习惯,保护了汉民族的特色文化;另一方面,丰富了英语词汇,方便了中西思想交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汉民族与西方民族之间的文化大融合。

参考文献
[1]Della Thompson. 《牛津现代牛津双解词典》增补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5.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季羡林. 牛棚杂忆[M]. 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卡西尔著、李小兵译.<《符号﹒神话﹒文化》,东方出版社,1998.
[5]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6]卢文同,丁恒顺.孔子的语言观[J].河南大学学报,1992(9).
[7]鲁枢元.《超越语言》[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8]陆谷孙.《英汉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9]罗竹凤.《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典出版社,1991.
[10]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11]钱钟书. 围城[Z].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12]司显柱. 论英汉民族思维模式、语言结构及其翻译[A]. 认知语用功能—英
汉宏观对比研究.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13]吴光华.《汉英大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14]谢新宏. 从“面子”等语的英译看翻译的实质[J]. 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1).
[15]易立新.中西语言观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09(5).
[16]张建理.英汉多义词异同研讨:以“脸、面”为例[J].外国语,200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