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一、社会互动的含义一般来说,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具有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互动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一个离群索居的人不能发生社会互动。
•个人之间、群体之间只有发生了具有相互依赖性的行为时才存在互动,并不是任何两个人的接近都能形成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以信息传播为基础。
大多数互动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流信息,而且还交流思想和情感。
•社会互动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在非面对面的场合下发生。
•社会互动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同一行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具有不同的意义。
•社会互动还会对互动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并有可能对社会环境形成一定的作用。
•人们的互动往往遵循一定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互动结构。
二、社会互动的理论(一)符号互动论1.符号,是指能够有意义地代表其他事物的事物。
符号沟通是将人从动物界区分开来的主要标志。
2.基本观点•人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行为,要理解某个行动,就要对行动者赋予其活动的意义做出解释;•意义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的确定有赖于互动的背景和情境,是在互动过程中产生、修正、发展和变化的•在互动过程中,人们往往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其思想和意向,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人们从自己所认识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中来认识自己,形成并修改自我概念。
3.两个主要派别・以布鲁默为首的芝加哥学派注重用人文科学方法来研究互动过程・以库恩为首的艾奥瓦学派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来研究互动结构。
4.批评:•它将社会关系简单地归结为人际关系,忽视了宏观社会结构•忽视了互动的内容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互动形式的重要影响•它所使用的一些概念没有明确的定义(二)角色理论角色与互动的关系1.互动是角色之间的互动。
2.角色的形成和扮演也是在互动中完成的(三)参照群体理论1.〃参照群体〃是指个体在心理上所从属的群体,是个人认同的为其树立和维持各种标准、提供比较框架的群体。
社会学考试重点(广东海洋大学2012)
考试题型:单选10*1;多选10*2;判断10*2;名词解释5*3;简答5*5;论述2*10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学1、概念【掌握】: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具体的社会科学。
2、两个重点人物:奥古斯特·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通常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1838年10月,他在《实证哲学教程》一书第四卷首次提出社会学一词,更为重要的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规律和对科学的分类.埃米尔·迪尔凯姆: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确定了社会学的研究主题,指出了它与哲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改革的区别。
第四章社会的构成一、社会1、概念【掌握】:社会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特点【了解】P70: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2)、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3、功能【了解】P73:整合的功能;交流的功能;导向的功能;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五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一、文化1、特点【掌握】:P91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从文化的形成上看)2)文化的复合性(从文化的内容构成上看)3)文化的象征性(从文化的表现形式上看)4)文化的传递性(从文化的影响上看)5)文化的变迁性与文化堕距2、文化类型【了解】:1)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2)主文化与亚文化3)主文化与反文化4)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3、文化结构1)文化特质(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2)文化丛(文化特质丛,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成的一组文化特质,往往与人们的特定活动有关)3)文化模式(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4、文化模式的评价【掌握】1)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
社会学考试复习资料12
第一章社会1、社会构成要素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口、文化(1)a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产活动的方式。
b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社会文化,社会心理。
c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a人口是特定地域内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b人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性。
(3)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社会的基本特征(1)群体性: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组成社会的人是靠在生产中的分工关系结成的,人们之间通过不同的关系结成不同的群体,从而建成构出社会。
(2)制度规范性群体生活决定了制度规范出现的必然。
行为规范和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协调群体生活。
人类与动物社会的制度区别是其精细性、创新性。
(3)系统性人类社会是由许多部分或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社会系统各要素、部分和子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4)能动性(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社会重要特征)人类及其社会能够不断地发明并调整社会系统的各种问题,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改造社会。
3、社会的功能(1)整合功能:社会整合的主要功能包括五个方面△(文化整合△(规范整合△(制度整合△(意见整合(2)交流功能:a社会创造了人类交往的工具,提供了人类交往的场所、条件和规范。
人类只有通过互相交流,才能满足生活、感情的需要,繁衍与发展人类自身b导向功能:社会通过统一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各种社会制度,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向并确定其思维定势。
c继承和发展的功能:人类创造的文化通过社会得以继承和发展。
4、社会结构社会结构:社会体系基本组成部分间的有机联系。
社会组成部分的特点及内部联系因社会不同而有别。
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群体、社会制度(1)1.社会地位的含义:任何具有从社会角度规定了的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位置。
社会地位通常根据财富、声望、权力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多寡作出的社会排列。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自考社会学研究方法大纲重点笔记(王思斌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大纲笔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研究性质1.社会学发展史上重要社会学家的名称及其基本贡献1)西方社会学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社会学三驾马车(1)孔德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创始人《实证哲学教程》 1838年①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②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③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④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创始人《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①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②阐述了社会学原理③他的社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④反对国家干预,反对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社会分工论》《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①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②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③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④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⑤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4)韦伯德国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理解社会学奠基人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①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②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③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④政治社会学: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其中①②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2)美国社会学(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于美国。
社会学考试重点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学的特点:(1)整体性观点(社会、社会现象内部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因而不能独立地研究它的组成部分)(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由社会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所决定,需要运用多种知识)(3)科学性(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即实证研究方法,强调将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结合起来去研究社会现象)(4)应用性(指其务实取向和追求)(5)建设性和批判性(两个基本取向即维护改良取向和革命批判取向,二者相互依存)功能:(1)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2)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3)社会学能提供组织管理的知识(4)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3、人的社会化概念:就是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基本内容: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明确生活目标;培养社会角色。
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一群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
同龄群体的社会化是通过她们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实现的。
4、再社会化:是由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基本上已不再使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5、被动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某些人不再遵从原来社会化所倡导的基本价值和行为规范,认同和采取了反主流文化的行为模式,如犯罪分子;6、主动再社会化:原来的社会化成果基本上不再适用。
为了完成社会化,进入异质文化的人们必须重新学习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适应生活。
7、集体行为:是在某种特殊场合下发生一种无规则的、以当时的场景为基础的互动现象,社会学家将这种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称为行为或集群行为。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
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
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
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
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
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
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
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
二.功能主义P164 功能主义理论把社会跟有机体作类比,认为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一)理论来源 1.古典社会学家的功能论思想 (4)涂尔干对功能主义理论发展影响最为突出,他强调了功能分析方法,把它同因果联系作了区别。
他认为,解释社会事实时,必须区分社会事实产生的原因和社会事实所发挥的功能。
2.社会人类学与功能分析传统 (1)拉德克利夫-布朗把社会过程、社会结构和功能三个概念看作解释人类社会系统中社会行为的基本范畴,提出应该用“存在的必要条件”取代“需要”概念。
(2)马林诺夫斯基他对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包括:一是系统层次思想,二是不同层次的系统,具有不同的多样性的系统需要的思想。
马林诺夫斯基特别强调文化的制度因素。
《社会学》考研笔记整理
《社会学》考研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份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认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社会学考题大一必背知识点
社会学考题大一必背知识点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组织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社会的运作和变迁。
作为大一学生,学习社会学是了解社会科学的基础,并为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将介绍社会学考题大一必背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1.社会学的起源和定义- 社会学的起源:社会学起源于18世纪的欧洲,当时人们开始关注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
- 社会学的定义:社会学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的学科,通过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探索社会规律。
2.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功能主义理论:强调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对社会稳定和平衡的作用,将社会看作一个有机整体。
- 冲突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不同阶级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所驱动,社会不平等是冲突的结果。
- 交互主义理论:关注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角色和意义构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意义的。
- 符号互动主义:强调人们通过共享符号和意义进行社会交流和互动,符号是社会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
3.社会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和分析数据,研究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观察和测量因果关系,验证假设和理论。
- 历史研究: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事件,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和变迁的过程。
- 文献研究:通过阅读和分析文献,了解和综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背景和理论支持。
4.社会化和社会组织- 社会化:指人们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经验,逐渐习得和接受社会价值观、行为和角色,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 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指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结合,根据某种规则和目标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方式和结构。
5.社会结构和社会不平等-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指社会中各种组织、角色和关系的总体,包括社会阶层、社会机构和社会网络等。
- 社会不平等:社会不平等是指社会中个体和群体之间在权力、财富和地位等方面的差距和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可体现在阶级、种族、性别和收入等各个方面。
社会学 考试重点!!!
1、社会学定义:社会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2、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史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3、社会中性运行和模糊发展(有障碍的运行状态):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括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还为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4、社会恶性运行和畸形发展:社会运行发生严重的障碍、离轨、失控。
5、当前中国社会要实现良性运行需要的条件和注意的问题:人口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和心理条件,转型加速期和转型效应、迟发展社会和迟发展效应。
6、社会学的调查方法:客体观察法、典型调查法、统计调查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
7、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与物质环境相适应、适当的社会人口再生产、基本的社会群体和社会角色的适当安排、社会成员之间信息等沟通、对社会基本事物之涵义有一致的认识、社会群体的奋斗目标要一致、建立社会规范以限制追求上述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对感情表达方式的限制、对社会新成员实现社会化、有效控制了分裂性活动。
8、社会运行的机制(带规律性的模式):是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9、科塞社会安全阀机制:让冲突在一个社会中制度化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化解或减弱冲突的力量,使之不至于发展到对社会造成严重震荡的程度,从而保证必要的社会整合。
10、社会运行机制的分类:罗斯:自然秩序和人工秩序。
作用领域: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文化机制、心理机制。
默顿:显机制、隐机制。
层次:一级为社会运行机制,包含有社会运行的动力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控制机制、保障机制等五个二级机制。
整理的社会学复习重点
• (3)“建筑师则请社会学家提供一些建议,以便他们能 向城市、地区、住宅小区提出一些合乎人情的措施”。 • (4)德国社会学家认为应研究“无论何时都和个人与集 体的气息相关的一些问题, 诸如贫困、战争、文盲状态、创 造性、偏见以及另外一些从过去 和现在的现实当中产生的问题, 还有与此有关的各项实地调查等……” 。 • (5)社会公众希望社会学家研究“侧重于人类安全与福 利的问题:种族与民族关系问题、自由职业者、技术环境、 社会福利等问题。世代之间、政治差别之间、人们的各种 派系之间的冲突、人类福利等问题。政治腐败、家庭解体、 人格堕落等社会混乱问题、人口过剩、生态环境破坏等”。 • (6)政府希望社会学家研究“国会与工业界的关系、受 贿现象”,“国家情况恶化的社会症结”,“失业、青年 现象和少年犯罪研究”。
–研究个人或群体互动的稳定的模式化状态; –研究个人互动的相对稳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 –研究非稳定、组织程度不高的准群体。
(3)社会学研究社会的基本关系
•从社会关系的形式上看,包括:
–个人与个人的关系——人际关系; –个人与群体的关系——角色关系; –群体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现象与社会现象(事实)之间的关系; –某一社会领域与另一社会领域的关系 。
地理、生物等传统的学科。二是社会科学,包括文学、历 史、哲学、经济、法律、社会、政治等传统学科。
–三分法: 自然科学依旧,在社会科学中进一步分出人文学
科和社会科学两类,人文学科主要指研究人类社会的条件、 各种文化现象的科学,它侧重于理解,包括文学、历史、 哲学等学科。社会科学主要是应用类文科,侧重于解释人 类活动的规律,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法律等学科。
4、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 它对于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我们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分析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形象时,都要联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剥削制度和 阶级斗争这一最本质的社会事实,即使是分析社会主义社会也要注意 在一定的范围内还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现象。
(仅供参考)社会学重点备考
社会学重点备考名词解释:1.社会学是从综合性、整体性视角,系统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深入揭示社会运行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
2.社会:人类的生活共同体3.社会结构:分为宏观和微观结构,社会的宏观结构是指社会的整体结构,即整个社会的构成状况,包括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的微观结构是指社会的各种要素或基本单位之间的结构现象。
4.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与规范、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5.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个体成员之间因为互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体系,社会网络关注的是人们之间的互动和联系,社会互动会影响人们的社会行为。
6.社会群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群体是指一切通过某种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并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集合体、狭义的社会群体是指由持续的直接交往而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和情感的人群。
7.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联系的总称。
8.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由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结构发展为分别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结构的社会过程。
9.阶级: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其与生产资料的关系。
(经济范畴)10.阶层: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划分依据不一定是经济的)11.社会流动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分层结构与地理空间中位置的变动。
12.社区的概念:生活在一定地域内靠互动关系和共同的文化来维系的人们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
13.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是指人口由分散到集中的现象。
二、简答题1.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基本观点和方法:实践的观点和方法;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原则:个体与整体相统一的原则;结构与过程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2.定量研究的具体方法较多使用问卷调查、实验等方法搜集资料,主要应用经验测量、统计分析和数理模型等手段,探索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搜集资料的方法:问卷法、实验法分析资料的方法:描述与解释3. 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4.社会的基础:(1)物质生产活动(2)人口要素(3)资源环境要素(4)文化要素5. 社会类型(1)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2)社区与社会(3)“机械团结的社会”与“有机团结的社会”(4)狩猎与采集的社会;畜牧的社会;初民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社会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社会学》考试重点一、名词解释1、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和提高的劳动和生活的需要,创造性地结合成不同的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共同体。
2、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3.应用社会学:是指把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包括观点、方法、原理以及一些新的研究结构)应用于社会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研究。
4、社会需要:是人们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景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5、文化:社会学认为,所谓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这些产品,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6、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7、社会交往:是指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活动与过程。
社会交往也称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互动。
8、角色冲突:是在角色份演过程中,一个人因同时担当两种或两种以上角色,这些角色又对他提出相互矛盾的要求时所出现的现象。
角色冲突常使他感到左右为难。
9、角色扮演:是社会成员具体实践他所担当的角色的过程。
10、“镜中自我”:是社会学家库利使用的解释人们自我认识过程的概念和理论。
库利认为,人们都是以他人为镜的,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通过他人对自己行为的态度和反应而反观自己、认识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看到了自己。
11、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
就是指一个从出生,从不知不识的生物个体的人,经过不断地学习认识,技能和社会规范,培养和提高自己的社会需要,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从而使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下去的基本过程。
12、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法,也叫“第二次诞生”。
社会学重点,及复习框架
社会学重点,及复习框架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1)奥古斯特·孔德被认为是社会学的创始人。
2)孔德认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静学和社会动学3)1897年严复翻译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1903年以《群学肄言》出版。
严复被认为是引入西方社会学的第一人。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1)第32页看3.社会需要对人的行动的意义要点: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形成一种阶梯状关系。
它阐述了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激励作用。
2)第36页看2.文化的分类要求会判断什么是物资文化和精神文化。
要点:产品文化:住房、衣物、交通工具等物质文化文化智能文化:自然科学知识、管理技术知识精神文化规范文化:风俗习惯、礼仪规则、社会制度等理念文化:宗教、信仰等3)第42页看2.文化的相对差异.要点:1主文化: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或统治地位的文化。
2亚文化: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3我族中心主义:指站在本名族文化的立场上,认为本名族的文化优于其他名族的文化,进而排斥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现象。
4文化相对主义:文化没有高低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
不能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上用本民族的价值观点去判断其他民族的价值文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1)人的社会化指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2)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
3)社会的主要机构:(1)家庭;(2)同龄群体;(3)学校;(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
其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
4)以自身成长经历探讨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参考答案: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大众传播媒介都属于初级社会群体,它们有以下功能:(一)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二)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三)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要;(四)维护社会秩序;(五) 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1 社会初级群体的过分发展可能会抑制个人的发展,群体与成员的亲密感情、群体对其成员的过分满足都可能造成个人对社会初级群体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他在社会中的发展;2 当初级社会群体的某些价值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一致时,成员对其群体的忠诚可能会损害社会利益。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4版)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目 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第二章 社会及其构成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第四章 社会互动第五章 初级社会群体第六章 社会组织第七章 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第八章 社 区第九章 社会制度第十章 社会问题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第十三章 社会变迁第十四章 社会的现代化第十五章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章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名词解释社会学答: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关于这一界定有如下说明:第一,社会学将各种类型的社会都看作整体。
第二,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是社会学研究的具体入手点。
第三,社会学要探索的是部分对于整体的意义,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性。
第四,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是对社会现象的具体研究。
其目的是增强对社会的理论性的认识,并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去改造社会,这是社会学的应用性特征。
二、简答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是如何产生的?答: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三、四十年代,决定性的因素是时代的实践要求。
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1)两大革命是社会学产生的历史时代根据①社会从传统的封建社会转型为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
两大革命使社会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思想观念到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变化。
上述变化突出表现在工业化和都市化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些变化对社会学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学从一开始就是社会转型的产物。
②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并没有带来普遍的“自由、平等、博爱”,相反却越来越暴露出这一社会的许多弊病、祸害和恶性循环,如经济危机、贫富差距、劳资矛盾等。
这些社会运行和发展中的障碍和不协调,提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能否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
作为时代的实践要求的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问题,就是这样提出的。
北大社会学教程考点总结
北⼤社会学教程考点总结1.公民社会(2001,名;2002,简;2016,论)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也被称为市民社会,是指以⾃由契约关系为基础,⽽与以强制⼒量为基础的国家(政府)相对应的⼈类⽣活形式。
它是⼈们按照契约规则,以⾃愿为前提和以⾃治为基础的进⾏社会、经济活动的领域。
公民社会这⼀概念涉及到“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是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社会科学中,⼀个重要的理论领域。
“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讨论可以追溯到近代政治哲学家霍布斯和洛克等⼈的相关论述。
如霍布斯在《利维坦》⼀书中认为,在⾃然状态中,是“⼀切⼈对⼀切⼈的战争”,为了摆脱这⼀困境,⼈们通过订⽴契约,成⽴了国家。
国家是⾼于个⼈的存在。
2.社会唯实论,社会唯名论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是⼀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外在于个⼈⽽独⽴存在,并对个⼈具有强制作⽤。
尽管社会是由⽆数个⼈联合⽽形成的,但它本⾝具有超越于个⼈的突⽣性质,⽽这些性质⽆法在单个个⼈⾝上找到。
社会唯实论的代表⼈物有斯宾塞和涂尔⼲等⼈。
如斯宾塞认为,社会是⼀个拥有器官和功能系统的超级有机体;涂尔⼲认为,社会是⼀个客观存在,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事实,对社会的研究不能还原到⽣物和⼼理层次上。
社会唯名论认为,社会只是⼀个名称⽽已,是个⼈⾏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社会真正存在的是个⼈以及个⼈⾏动,认识社会的⽬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
社会唯名论坚持还原论的观点,它认为认识社会必须还原到个⼈的⽣理或⼼理层次上。
社会唯名论的代表⼈物在经典社会学时期有吉丁斯和韦伯等⼈,⽽在现代社会学时期则有布鲁默和⼽夫曼等⼈。
3.⽂化元素,⽂化丛,⽂化模式(2014,名)⽂化元素是指⽂化中最⼩⽽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地反映某种⽂化意义的东西。
在⼈类社会中,⼈们常常将⾃⼰⾏动的意义⽤某种器物或符号表⽰出来,这些器物和符号就是⽂化元素。
⽂化元素可以分为物质的和⾮物质的。
物质的,如电灯、⽕车、轮船等;⾮物质的,如⼀种礼节、⼀种观点、⼀个⼿势等。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教程考试重点绪论1、社会学的产生标志:孔德,《实证哲学教程》【选择】实证方法认为科学的假说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只有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才可以接受。
2、斯宾塞的观点:社会的进化过程同生物进化一样,生存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也在社会中起支配作用。
3、迪尔凯姆的观点:社会学具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
4、社会学学科特点:(1)整体性观点、(2)方法和知识的综合性、(3)科学性、(4)应用性、(5)建设性和批判性【简答】第一章社会及其构成1、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本身是真正的客观存在,它是独立于个人,更是超乎于个人的另一个整体。
这一整体比它的各个组成部分更大一些,社会有自己的结构和运转规则,而这些规则又不一定反映个体意志。
2、社会唯名论认为只有每个个体的存在才是客观真实的,社会不过是用来称谓一群人的名称而已。
它是个人及其行为的一种组合。
3、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它包括人类创造的器物和其他物质产品、技术和知识、规范和习俗、信仰和价值等。
【名词解释】4、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丛、文化模式【选择】5、文化元素是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独立地能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6、文化丛是指由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
【名词解释】7、文化模式是相关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8、文化的功能:(1)整合功能、(2)导向功能、(3)维持秩序的功能、(4)传续功能【简答】9、亚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
10、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民族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民族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论其他民族的文化。
第二章人的社会化1、社会化的含义: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名词解释】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2)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3)学习社会行为规范、(4)明确生活目标、(5)培养社会角色【简答】3、社会化结构: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选择】4、心理上的断乳是指少年、青年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是他们又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5、继续社会化是人们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以适应社会生活、适应角色变化的过程。
【简答】6、再社会化是由于原来的社会化失败或其基本上已不适用,而重新学习社会的价值和行为规范的社会化过程。
7、个性的含义:个性作为个体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一般表现为它的倾向性,即在一定的、具体的条件下对个体的某种态度和行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推动。
8、社会个性的含义:建立在个体的个性基础之上,是群体中大多数人共有的个性特点。
第四章社会互动1、社会行动:指向他人、并以他人的符合自己预想的反应为目的的行为。
【名词解释】2、社会互动(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使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见、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名词解释】3、社会互动的类型:(1)不同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2)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3)集体行为4、集体行为是指缺乏组织的一群人受到某一因素的刺激或影响而形成的众多人的共同行为。
5、集体行为的特征:群体性、非组织性、突发性【选择】6、拟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
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
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7、社会交换论:霍曼斯、布劳把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看作交换行为。
霍曼斯—行为主义:一切行为都可以用刺激—反应的公式来表示,不论是动物还是人类行为。
布劳—社会结构:交换的主体可以由个人扩展到群体和社会组织,于是交换也可以创造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
8、社会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9、社会角色的类型:(1)先赋角色与自赋角色、(2)规定角色与开放角色(3)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10、角色扮演是指一个人承担某种社会角色,并按着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
11、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认知不清、场景分辨不清角色紧张:疲于应付角色冲突:角色之间、内部出现矛盾角色失败:未能和无法成功的扮演某种角色【案例分析】第三章初级社会群体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群体,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一群人的合成体。
2、社会群体的类型:(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小群体和大群体、(2)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初级社会群体和次级社会群体、(3)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程度分类: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4)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分类:血缘群体、地缘群体、业缘群体和趣缘群体、(5)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3、内群体是指一个人所属于的、对其有认同感和忠诚的群体。
4、参照群体也称参考群体,是人们在确定自己的地位时与之进行比较的人类群体,是人们在决定其行为和态度时所参照的群体。
5、初级社会群体的的特征:(1)规模较小、(2)持续的直接而全面的交往、(3)人际关系亲密、(4)非正式控制【简答】6、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1)个人社会化的基本场所、(2)个人走向社会的桥梁、(3)满足人的多方面的需要、(4)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5)初级社会群体的负功能:抑制个人发展、损害社会利益【简答】7、家庭类型:核心家庭指由一对夫妻及未婚子女组成,主要强调夫妻关系。
主干家庭指由两对以上的均为异代的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
联合家庭指家庭中任何一代含有两对及两对以上同代夫妻组成。
【选择】第六章社会组织的特征:1.人们有目的、有意识组织起来的群体2.目标简单、明确3.组织成员关系不那么亲密4.社会组织成员可替代性强【简答】社会组织的类型:1.帕森斯从社会体系的角度分类(经济生产组织、政治目标组织、整合组织、模式维持组织)2.布劳从组织受惠者的角度分类(互利组织、服务组织、经营组织、公益组织)3.艾兹奥尼从权威性性质分类(强制性组织、功利性组织、规范性组织)韦伯科层制:1.分工明确2.等级化形成权威体系3.纪律严明有成文规章 4.行政人员因具备专业技能资格而被选中 5.行政人员升迁取决于年资、政绩、上司评价6.行政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组织中的职务是他们的职业科层制的功能:1.追求高效率的目标2.成员行为具有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3.能人结构、密切配合、事本主义原则有效保障组织运转科层制的负功能:1.官僚主义导致目标置换(把规则当作目标)2.按专才选用人员,专家遇到专业范围外的问题束手无策,导致训练出的无能 3.严格分层导致上下级沟通繁琐 4.事本主义导致成员间缺乏情感沟通,影响工作积极性5.彼得原理:官僚制内成员会一级一级爬到他力有未逮的地步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1、马克思的阶级理论第一、阶级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
本质是剥削第二、阶级是有相同的经济地位和共同利益的社会集团,共同的利益使他们具有共同行动的可能性第三、阶级内部可以划分为不同阶层,同一阶级的不同阶层在对待问题的态度上有差异,但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第四、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的必然产物,当阶级矛盾不可协调时,就可能爆发社会革命。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五、阶级的消亡有赖于消除阶级产生的基础,消灭私有制和生产力高度发展是阶级消亡的基础。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财富经济—经济标准、权力—政治标准、声望—社会标准【3、社会分层的功能:(1)功能论、(2)冲突论、(3)关于社会分层与社会平等问题4、社会流动的类型:(1)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2)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3)按流动的参照基点划分: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5、影响社会流动的因素:(1)社会结构的性质、(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简答!】6、我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八章社区1、社区的来源:滕尼斯写了《社区与社会》一书以论述社会的变迁。
他认为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生活状态,其中前者是指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所形成的、关系密切、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组合方式。
后者是由契约关系和理性意志形成的社会组合。
2、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3、社区的构成:(1)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人群、(2)一定的地域界限、(3)共同的社会生活、(4)社区文化、(5)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简答!】4、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
【名词解释】5、郊区化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
6、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
7、当前我国的城市化战略城市发展方针: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我们可以把农村居民过上城市居民那样的生活,即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称为城式化,这是农村居民的就地“城市化”。
第九章社会制度1、社会制度的类型:(1)本原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政治、教育、宗教制度、社会福利、科学制度、医疗卫生制度)、(2)正式制度(法律)与非正式制度(道德、习俗)2、社会制度的功能;(1)满足人的需要、(2)导向功能、(3)整合与控制功能、(4)文化传递功能、(5)社会制度的负功能:制度压制个性、阻碍社会变迁【简答!】3、负功能是指某一部分行动的后果降低了整体(系统)的适应力和活力的现象,即消极作用。
4、潜功能是指那些行动者没有预料到和认识到的、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
第十章社会问题【案例分析】1、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破坏性、普遍性、复杂性、时空特征3、社会解组论认为社会是一个组织起来的体系,社会规范是其维护者,社会的剧烈变动使原来的社会规范失效,社会松散,于是社会问题发生。
4、价值冲突论认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这些不同利益群体各自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当这些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会产生社会问题。
5、偏差行为论认为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偏离就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这种危害普遍的社会原则的现象蔓延开来就是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