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

合集下载

张载的诗10首

张载的诗10首

张载的诗10首
题北村六首·求富诚非憎执鞭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求富诚非憎执鞭,安贫随分乐丘园。

两间茅屋青山下,赢得浮生避世喧。

有丧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有丧不免道终非,少为亲嫌老为衰。

举世只知隆孝妣,功缌不见我心悲。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1)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阖辟天机未始休,袗衣胝足两何求。

巍巍只为苍生事,彼美何尝与九州。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2)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鸡鸣嘐嘐兮台怀忧,兄弟表里兮台心求。

黄金门,白玉堂。

置酒恺乐,荣华有光。

桃伤李僵,尔如或忘。

八翁十首·龟山山下感麟翁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龟山山下感麟翁,麟翁知己几时逢。

自从颜孟希踪后,几人今日更希踪。

句·其八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春菰牙露翠,水荇叶连青。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3)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克己工夫未肯加,吝骄封闭缩如蜗。

试於中夜深思省,剖破藩篱好大家。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4)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山前咫尺市朝赊,垣屋萧条似隐家。

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题北村六首·其五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不堪烦暑病荒城,六月翛然寓野亭。

珍重南山且归去,再来相望雨中青。

张载的诗10首(精选篇5)
朝代:晋朝|作者:张载
古风出东门,我行乐巾綦。

今歌东门行,牵衣强留甘餔糜。

仗剑去,忽如遗,时清君去予心哀。

作文素材:张载

作文素材: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

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1077年张载病逝。

人物生平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认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家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

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多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庆历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庆阳府(今甘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张载的家训

张载的家训

张载的家训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人,尊称张子,世称横渠先生。

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由于其在关中讲学,故世称其学派为“关学”。

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张子语录》等著作。

作为理学开创者之一的张载,不但在哲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学术思想和哲学的发展。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而其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为言简而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张载《家训》: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

今世学不讲,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又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为子弟,则不能安洒扫应对。

接朋友,则不能下朋友;有官长,则不能下官,长为宰相,则不能下天下之贤。

甚则至于徇私意,义理都丧也。

只为病根不去,随所居所接而长。

译文:教育儿童,首先要教导他们安祥恭敬。

现在的学堂不讲这些,男孩女孩从幼儿就养成骄惰的坏习惯,到了长大更加凶狠,就因为没有做到子弟应该做的事情。

效仿自己的父母,已经有了分别心,不肯谦下。

这样留下了病根,又待在这里长大,到死还是子弟的样子,不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洒扫应对这些事。

和朋友,不能谦下交往;对待长官,不能谦虚对待;将来做了宰相,就不能谦下对待天下的贤良之士。

甚至于徇私情,义理都不要了。

就是因为病根没有去掉,跟着待的地方和交往的人渐渐养成的坏毛病。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他的很多思想观念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而他的教育思想也受到历代人士的重视。

在《家训》中,张载首先提出“教小儿,先要安详恭敬”,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男女从幼便骄惰坏了,到长益凶很,只为未尝为子弟之事。

则于其亲,已有物我,不肯屈下,病根常在。

”对照现实社会,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更说明张载思想观念的可贵。

张载传文言文翻译注解

张载传文言文翻译注解

张载,字子厚,安定鹑觚人也。

世居其县,以孝悌闻。

少孤,事母至孝,乡里称之。

及长,博学多通,尤善《春秋左氏传》。

举明经,不就。

尝游太学,闻董仲舒、孔融之学,心悦之,遂从游。

【注解】张载,字子厚,是安定鹑觚(今甘肃镇原县鹑觚镇)人。

他的家族世代居住在那个县,因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而闻名。

张载小时候父亲去世,他事奉母亲非常孝顺,乡里的人都称赞他。

长大后,他博学多才,尤其擅长研究《春秋左氏传》。

他曾参加明经科的考试,但没有去就任。

曾经游历太学,听到董仲舒、孔融的学说,心中非常喜欢,于是跟随他们学习。

【原文】后归乡里,教授生徒,讲论经义,不倦。

弟子百余人,皆成器。

居数年,州举孝廉,除郎中,不拜。

复游京师,从游于李翱,学《周易》。

【注解】后来,张载回到家乡,教授学生,讲解经义,不知疲倦。

他门下弟子有一百多人,都成为有用之才。

过了几年,州里举荐他为孝廉,任命他为郎中,但他没有接受。

他又去京城游学,跟随李翱学习《周易》。

【原文】会唐末之乱,载避地蜀中,依王建。

建以载为相,载辞不就。

建曰:“子何辞也?”载曰:“吾闻君子之相,非以位尊也,以德重也。

吾德薄,不足以当之。

”建叹曰:“子真贤也!”【注解】恰逢唐朝末年的动乱,张载为了躲避战乱,迁移到蜀中,依附于王建。

王建任命张载为宰相,但张载辞谢不接受。

王建问他:“你为什么推辞?”张载回答:“我听说君子之相,不是因为地位尊贵,而是因为德行高尚。

我的德行浅薄,不足以担当此重任。

”王建赞叹道:“你真是个贤人啊!”【原文】会昌初,载与李翱、韩愈等议古文,以矫时弊。

载尝著《经世书》,议时政,有切中。

时人称为“经世张子”。

后以疾终,年六十二。

会昌初年,张载与李翱、韩愈等人讨论古文,以纠正时弊。

张载曾撰写《经世书》,议论时政,切中要害。

当时的人称他为“经世张子”。

后来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

【原文】载性刚毅,不事权贵,善谈兵,尤善论兵法。

尝谓人曰:“吾尝读兵法,知其精妙,而未见其用也。

张载

张载

张载张载,又称张子。

北宋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

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进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

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

熙宁二年(1069),除崇文院校书。

次年移疾。

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

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

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

中文名:张载外文名:Z hang Zai别名:张子、横渠先生国籍:中国北宋民族:汉族逝世日期:1078年职业:哲学家信仰:理学主要成就: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创始人。

出生地:陕西西安出生日期:1020年代表作品:《崇文集》、《正蒙》、《横渠易说》、《张子语录》等籍贯:陕西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26日),字子厚,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原籍大梁,祖父张复,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亲张迪于宋真宗初携妻陆氏上任于陕西长安。

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

天圣元年(1023年)年任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知州。

后赠尚书督官郎中,祖父和父亲都是中小官吏。

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家议归葬开封。

十五岁的张载和五岁的张戬与母亲,护送父柩越巴山,奔汉中,出斜谷行至郿县横渠,因路资不足加之前方发生战乱,无力返回故里开封,遂将父安葬于横渠南大振谷迷狐岭上,全家也就定居于此,以后张载就生活于此,人称他为横渠先生。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西夏常对西部边境侵扰,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初,西夏入侵,庆历四年(1044年)十月议和。

朝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年仅二十一岁的张载刺激极大,他就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演(郴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北宋·张载

北宋·张载

北宋·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人物生平
宋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长安(今西安)。

其名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外傅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气不群,知虚奉父命”。

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

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年近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范仲淹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永寿人,精兵述)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宋仁宗康定元年至庆历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今延安),在延州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远大的儒生。

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白虎山人,北宋哲学家,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关学代表人物之一。

他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张邦昌的堂兄弟,出生于陕西凤翔府。

尽管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期,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贡献却无可忽视。

他的著作《正蒙》成为关学思想的代表作,对后来的世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学是北宋时期兴起的一种思想流派,强调对经典文化的研究和理解。

张载对关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试图通过正蒙与今解两个方法对经典进行解释,并强调正确理解这些经典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主题。

首先,我们来谈一下“正蒙”。

正蒙是张载关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意为“正常与通融”。

正蒙是指对经典文化的正确解读与理解。

张载认为,经典文化中的观点存在着既相同又不同的两个层面。

正蒙就是要理解这种相同与不同的关系,进而准确理解经典中的真正含义。

他表示,正指的是学者应当以虔诚和敬畏的心态来研究经典,不能有私心杂念;蒙则是告诉学者要重视通过广泛的学习和思考来理解经典文化。

只有正确理解经典,才能达到经典的本质。

其次,我们来看“今解”。

今解是张载关学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意为对经典的现代解释。

张载认为经典是为了指导当代社会的行为而存在的,因此,不能仅仅以古代社会的背景来解读。

他主张将经典观点与当代背景相结合,以期指导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今解强调了对经典的灵活应用,要根据当代社会的需要来进行解释与理解。

他认为,经典文化是一个活的、不断演化的体系,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并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除了正蒙和今解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关于张载关学的名词解释。

比如“情理合一”的概念,它强调理性和感性的统一。

张载认为,人的思维应该基于感性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纯粹的理性思考。

他认为,理性和感性应该相互融合,才能真正体验、理解和应用经典文化。

他强调要发展情感,情感需要有理性的基础支持,同样,理性也需要情感的引导和启发。

理学的另一创始人张载的思想

理学的另一创始人张载的思想
张载理学思想
目 录
• 张载的生平与背景 • 张载的理学思想概述 • 张载的哲学思想 • 张载的政治思想 • 张载的教育思想 • 张载的影响与评价
01 张载的生平与背景
生平简介
张载(1020-1077),字子厚,陕西眉县 横渠镇人,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 家和教育家,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04 张载的政治思想
君主论
主张君主立宪制
张载认为君主是必要的,但君主应该 受到一定的限制,提倡建立君主立宪 制,以限制君主的权力,保障人民的 权利。
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
张载认为君主不仅要有统治的权力, 更要有道德的责任,君主的道德水平 直接影响国家的治理效果。
民本思想
重视人民的利益
张载认为人民是国家的基础,人民的 利益是最重要的,政治应该以人民的 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感谢您的观看
03
完善。
道德伦理
以仁义礼智信为基本道德规范, 强调仁爱、正义、礼仪、智慧
和诚信。
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 然是和谐统一的整体,人应 顺应自然规律和道德规范。
强调家族伦理和社会责任,认 为个人应尽孝道、忠义等家庭
和社会责任。
03 张载的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
01
张载认为天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联系,人的行为和自然界的变化 相互影响。
对现代的启示
重视内在修养
张载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启示现代人应注重内心世界的建设 和发展。
倡导和谐社会
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为现代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 了哲学基础。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张载在儒、佛、道融合方面的努力,启示现代人在文化交流中应 保持开放心态,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行文馆】北宋 张载

【行文馆】北宋 张载

北宋张载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言简意宏,历代传颂不衰。

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后辞归,讲学关中,故其学派称为“关学”。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

《东铭》和《西铭》原是张载写在书房双牖上的两段铭文,称为《砭愚》和《订顽》,后经程颐提议改为《东铭》和《西铭》,编入《正蒙》。

《西铭》宣扬儒家的"仁孝"思想,受到程颢、程颐和朱熹的推崇,成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西銘】原名《訂頑》北宋張載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

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穎封人之錫類。

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

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女於成也。

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東銘】原名《砭愚》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也。

發乎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

欲人無己疑,不能也。

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

失於聲,繆迷其四體,謂己當然,自誣也。

欲他人己從,誣人也。

或者以出於心者,歸咎為己戲。

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

不知戒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

長傲且遂非,不知孰甚焉!张载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人,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张载的父亲于宋仁宗时,在涪州(今四川涪陵)做官,死于疾病。

当时张载与弟弟都还年幼,与母亲一同护送父柩归葬,知道路途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全家人也到横渠镇南大振谷口居住,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

张载少年时就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庆历四年十月,宋朝与西夏议和,“赏赐”给西夏绢、茶、银等大量财物。

战争烽火对当时的张载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开始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自告奋勇准备联络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为国家立功。

学术思想(二)一、天道观“天道”一词早在商代《商书·汤诰》中已经出现,是《四书》的基本范畴,张载以《周易》为基础,认为“天即太虚”,天道就是“太虚”之气的运动变化,天象是天的现象,太虚是天的本质,至于“太虚”则是气的原始状态。

张载认为,气散的状态是气的原始状态,太虚之气弥漫在宇宙空间,当其从散的状态转化为聚的状态时,天地万物即由此产生,又由于气有不同的凝聚状态,能产生不同的事物。

例如:阳气被阴气阻碍,相互激荡就变成雨,阳气吸收阴气,就形成了升向天空的云朵。

气的聚散不因人的意志发生或停止,万物消亡後,气散返回太虚,因此万物有生有灭,气则不灭永恒。

二、宣夜浑天合一说在思考天道原理的同时,也就不能不思考天体与天地结构。

中国古代的相关理论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不同学说,在当时宣夜说属于“显学”,张载创造性地阐释与发挥出“宣夜浑天合一”的模型,避开了宣夜说与浑天说各自的短处,提出了例如“日远月近”、“月受日光”的正确判断。

张载——精选推荐

张载——精选推荐

张载——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卢文远张载是我国北宋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关学的创始人,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丰富而深遂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载堪称我国古典哲学思想史上的一面旗帜,张载关学思想,是太白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张载生平张载,字子厚,眉县人,祖籍大梁(河南开封)。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出生于长安,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逝世,享年58岁。

因为家居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横渠镇设立书院讲学,故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

因张载弟子多为关中人,后世称他所创立的学术流派为“关学”。

张载祖上世居大梁(今河南省开封),曾祖生于唐末,历五代不仕,以子贵赠礼部侍郎,祖父张复,进士,宋真宗时任给事中、集贤院学士等职,后赠司空。

父,张迪,进士,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任陕西长安县令,天禧四年(1020年)生张载。

宋仁宗时任殿中丞。

天圣元年(1023年)任涪州知州,赠尚书都官郎中。

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张迪在涪州任上病故。

时值张载15岁,次子张戬5岁,均年幼。

母亲陆氏携张载、张戬扶张迪灵柩越巴山,过汉中,出斜谷,欲归葬开封,但行至眉县太白山下横渠镇,因路资不足,无力继续前行,遂在横渠镇大振谷迷狐岭上选址安葬了张迪,从此便定居在横渠镇。

张载自幼聪颖过人,并有大志。

幼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

当时西夏常常侵犯宋西北边境,宋朝廷派兵抵抗,互有胜负。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初,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

这对于“志立不群”、“慨然以功名自许”(吕大临《横渠先生行状》)的张载是一个很大的刺激,少时即向邠人焦寅学习兵法,并试图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从而为民除患,为国建功。

1041年,张载21岁时,写成《边议九条》,上奏时任陕西招讨副使兼延州(今延安)知州的范仲淹。

眉县名人张载

眉县名人张载

张载张载(1020—1077),字子厚,号横渠。

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关学”创始人和领袖,系北宋“五子”之一,故称张子。

我国十一世纪的无神论者。

载祖籍宋(今河南商丘),后徙大梁(今河南开封)。

祖父复,真宗时进士,官居给事中、集贤院学士,后赠司空。

真宗初年,载父张迪和母陆氏,由豫入秦,住在长安。

天禧四年(1020)生载于长安(今西安市)。

仁宗天圣元年(1023),其父任朝官殿中丞,后任涪州(今四川涪陵)令。

此时,载三岁。

景佑元年(1034),载15岁时,父卒于任所,欲葬汴京。

年幼的载及弟戬和母一起离川入秦,准备东行,护枢从斜谷道入郿东行不远时,突闻前边发生“兵变”,道路受阻,难以通行,乃决定将父改葬于郿县大振谷西之迷狐岭,遂定居于横渠镇。

张载幼时勤奋好学,继而少孤自立。

居郿后,侍母教弟,耕读为生。

少也奇,喜谈兵,曾向那人焦寅学习兵法,以图谋组织兵力,对西夏作战,解除边境忧患,夺取洮西失地。

康定元年(1040),二十一岁的张载,向陕西招讨副使并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请缨收复失地。

范公见书,知其远器,欲成就之,乃责日:“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学《中庸》。

载读《中庸》后,认为不足,又读了一些佛、道之书,仍不满意,继之,博览群书,研究天文和医学,逐渐从佛、道家影响下,相对地解放出来。

他注重研究《周易》,以此为根据,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对佛、道家的唯心论进行了批判。

这就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道路。

张载37岁时(1056)在京师设立讲坛,讲述《易经》,登门向他求教的学生很多。

在京城遇见表侄程颢、程颐,三人共同讨论《易经》,他发现自己对《易经》的研究不及二程,于是立即撤销讲坛,并动员他的学生去拜二程为师。

他的虚心,当时就颇受世人钦佩。

文彦博聘他为长安学宫教授。

嘉佑二年(1057),38岁的张载考中进士,先后任祁州(今河北安国县)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今陕西宜川县)令,签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

关于国学人物张载简介张载,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平简介(一)张载(1020—1077),字子厚,其名字出自于“厚德载物”一句,人称横渠先生,生于北宋真宗天禧四年,卒于神宗熙宁十年,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的奠基者之一。

张载的父亲于宋仁宗时,在涪州(今四川涪陵)做官,死于疾病。

当时张载与弟弟都还年幼,与母亲一同护送父柩归葬,知道路途前方发生战乱,加上路资不足,难以返乡,最终将父亲安葬于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全家人也到横渠镇南大振谷口居住,后来“横渠先生”的名号,即来自于此。

张载少年时就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在当时,北宋西部边境经常受到西夏侵扰。

仁宗康定元年,西夏入侵,宋军抗击失利,庆历四年十月,宋朝与西夏议和,“赏赐”给西夏绢、茶、银等大量财物。

战争烽火对当时的张载来说是极大的刺激,他开始向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请求对西夏用兵,并自告奋勇准备联络一些人去攻取被西夏占领的洮西之地,为国家立功。

学术思想(二)一、天道观“天道”一词早在商代《商书·汤诰》中已经出现,是《四书》的基本范畴,张载以《周易》为基础,认为“天即太虚”,天道就是“太虚”之气的运动变化,天象是天的现象,太虚是天的本质,至于“太虚”则是气的原始状态。

张载认为,气散的状态是气的原始状态,太虚之气弥漫在宇宙空间,当其从散的状态转化为聚的状态时,天地万物即由此产生,又由于气有不同的凝聚状态,能产生不同的事物。

例如:阳气被阴气阻碍,相互激荡就变成雨,阳气吸收阴气,就形成了升向天空的云朵。

气的聚散不因人的意志发生或停止,万物消亡後,气散返回太虚,因此万物有生有灭,气则不灭永恒。

二、宣夜浑天合一说在思考天道原理的同时,也就不能不思考天体与天地结构。

中国古代的相关理论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不同学说,在当时宣夜说属于“显学”,张载创造性地阐释与发挥出“宣夜浑天合一”的模型,避开了宣夜说与浑天说各自的短处,提出了例如“日远月近”、“月受日光”的正确判断。

张载四句名言的解析

张载四句名言的解析

张载四句名言的解析张载(1020年-1077年)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儒学家,尤以其思想理论和教育贡献著称。

他的著作《正蒙》是中国古代儒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的儒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载的名言是他在研究儒家经典和传承儒家思想过程中的总结,体现了他对道德修养、人生哲学和教育教学的独特见解。

接下来我们将解析张载的四句名言。

第一句名言是“志不忘而愤不散”,这句话表达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态度,即人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高昂的斗志。

张载在这句话中强调了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志”,一个是“愤”。

志是指一个人的抱负和追求,只有拥有远大的志向,才能给人生增添动力和意义;而愤是指对不公与不义的愤怒和不满,它可以唤起一个人的斗志和勇气,推动个人去追求公平与正义。

志不忘即要始终保持对自己的追求不灭的认知,愤不散即要抱持着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不屈不挠的愤怒,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障碍,都要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放弃对事物的探索和改变。

第二句名言是“存心养性,秉忠守信”,这句话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存心是指要培养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真诚。

养性是指通过修身养性的方式来提升个人素质和道德修养。

秉忠守信则是一种职业道德的要求,它代表了一个人对职责和信义的坚守。

张载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和对道德准则的坚守,个人才能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德的人,才能真正为社会作出贡献。

第三句名言是“知足者富”,这句话强调了如何正确看待和满足自己的需求。

知足是指对已有的财富和资源满足,不贪婪和奢侈。

富不仅仅是指物质的富有,更重要的是指内心的满足和心灵的富足。

张载提倡人们要学会满足现有的条件和资源,不要一味追求物质上的富有,要懂得享受生活中的小幸福和感悟。

第四句名言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这句话强调了对学问和道义的追求。

为学日益是指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进取,个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和贡献。

为道日损则是指个人追求道义和正义的责任心和承诺。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字子容,号玉溪)是中国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官员,也是理学四大家之一。

他的思想被称为“张载理学”或“宋明理学”,对中国传统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下面对张载的思想进行总结。

一、天人合一思想张载提出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根本的道,人作为天地间的一种存在,也有自己的根本道。

他主张人应当通过学习和修养,与天地万物“合一”,达到真理的境地。

二、格物致知张载强调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来认识事物。

他提出“格物致知”的理论,即通过观察、感知、思考事物的形象、现象,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并领悟事物的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可以获得知识,并通过知识的积累来提高自己的智慧。

三、内外相应张载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他认为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发挥人的优点,同时也要顺应自然的规律。

他主张人应当遵循自然的法则,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相应,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义。

四、心性论张载认为人的行为和品德取决于人的心性。

他强调人应当修养自己的心性,使其纯粹、正直、有悟性。

他主张通过修养心性,使人的思维清晰、行为准则明确,从而达到自我的完善和和谐。

五、教育观张载对教育也有独特的见解。

他主张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智慧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能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灌输。

六、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张载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他认为理论需要通过实践来证实和实现,实践的过程中也需要理论的指导。

他主张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空谈理论,也不能脱离实践。

张载的思想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和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理学思想被后世的许多学者所发扬和传承。

他的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这些思想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北宋张载是什么人_张载后裔有什么人

北宋张载是什么人_张载后裔有什么人

北宋张载是什么人_张载后裔有什么人北宋张载,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是凤翔郿县即现在的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北宋张载是什么人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北宋张载是什么人北宋张载,生于公元1020年,字子厚,是凤翔郿县即现在的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他被后世的人称为横渠先生,尊称为张子。

张载在年轻的时候喜欢跟人家讨论兵法,后来又转而学习儒家的“六经”,曾经担任过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的官职。

后来他辞去官职,在关中这个地方开学授课,因此他的学派被人们称为“关学”。

他与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在临潼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关于北宋张载的名字,其实是来自我国著名的易学著作《周易·坤卦》中的“厚德载物”一句,这个名字寄托的是他的家人对他的美好期望。

张载自小便十分聪明睿智,在十岁的时候跟随老师学习,就展现出了自己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气魄。

在加上他后来遭遇了丧父之痛,这使得他比同龄的孩子要成熟得多。

当时因为西夏国经常侵扰北宋的边境,北宋只得向他们进贡大量物资来换得一时的和平。

这对于喜好读兵书的张载影响十分大,他在二十一岁那年写了一篇《边议九条》上报给当时主持西北事务的范仲淹,向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范仲淹看到这篇文章之后,大为欣喜,他立即召见了才华横溢的张载。

在和他经过一番详谈之后,范仲淹劝诫他应该多读一点儒家的著作,这样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于是张载开始苦读儒学著作,在这个过程中,他又看了很多道家和佛学之书,渐渐领悟了儒、道、佛之间的关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

张载后裔有什么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更是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张载辞世已经900多年了,不过在眉县横渠附近的一个村庄,还聚集着一群张载后裔。

这个眉县是张载当年讲学的地方,这群张载后裔聚集在这里其实是有任务的,他们要守护先祖的“遗产”——祖坟和祠堂。

张载

张载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天地之性”为本的人性论
• 在《正蒙· 太和》篇中,张载对天、道、性、心曾有一相 连贯的界定,他说: •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 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 张载论性、心根本处还是要落实到人的修养论上,他说: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天性在人,正 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 明,其照纳不二也”(《正蒙· 诚明》)。太虚之气聚 而为万物,人也是太虚之气凝聚而来,那么人的天性也 就是太虚之性,即虚明、照鉴、清通之性。但是人和物 并不是由太虚之气直接生成,而是太虚之气先凝聚为较 为具体的气,再由这些具体的气进一步凝聚诚人物。因 此,人和物既有太虚之气性,也有较为具体的气性。如 同,水凝聚为冰,冰就具有了自己的具体属性一样。张 载说:“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 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正蒙· 诚明》)
• 张载又说: • •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正蒙· 太和》) •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正蒙· 诚明》) • 海水凝则冰,浮则沤,然冰之才,沤之性,其存其亡, 海不得而与焉。推是足以究死生之说。(《正蒙· 动物》) • 悟则有义有命,均死生,一天人,惟知昼夜,通阴阳, 体之不二。(《正蒙· 乾称》) • • 以上材料表明张载有生死一如、死而不亡的生死观,但 这只有“尽性”后才能明了这种生死真相,这当是就太 虚神性之大我而言,超脱了躯体形气之小我。总体来看, 张载的生死观可以归为《西铭》所言“存,吾顺事;没, 吾宁也”这八个字。
• 张载以其“太虚即气”的天道观对佛、老的宇宙人 生论展开了批判,他说: •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 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 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 绝,入老氏“有生于无”自然之论,不识所谓有无 混一之常。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 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 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正蒙· 太和》) • 张载说“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 不云‘知有无之故’”(《正蒙· 太和》),说“诸 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正蒙· 太 和》)、“大《易》不言有无,言有无,诸子之陋 也”(《正蒙· 大易》)。

宋史张载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张载传文言文翻译

宋史·张载传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人也。

自幼聪颖,好学不倦。

及长,博览群书,尤精于《周易》、《春秋》。

尝游太学,与程颢、程颐同学,遂成莫逆之交。

载学行高,名闻遐迩,四方之士,皆争趋之。

载尝谓人曰:“吾学不厌,诲人不倦。

”其为教也,务以诚为本,以礼为宗,以信为用。

尝曰:“教人者,必先正己,而后人从之。

”故其教人,必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载居官清正,不畏权势,直言敢谏。

尝为凤翔尹,时值岁饥,民不聊生。

载至,尽散官仓之粟,以赈饥民,且禁止官吏贪污,以求民心。

百姓感其德,争颂之。

载尝游蜀,见蜀地民风淳朴,风俗醇厚,遂有归隐之意。

还归凤翔,杜门不出,闭户读书,以求道心。

时人称之为“蜀隐”。

载晚年,得道心之妙,悟《周易》之理,著《易说》十卷,传于世。

其学博而约,精而通,学者称之曰:“横渠先生之学,广大而精微,深奥而平易。

”载卒,年六十有八。

朝廷赠太子太保,谥曰“文靖”。

载之学,后世称之曰“横渠学派”。

翻译:张载,字子厚,凤翔郿县人。

自幼聪慧过人,好学不倦。

长大后,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精通《周易》和《春秋》。

他曾就读于太学,与程颢、程颐同窗学习,于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张载学识品行高尚,名声远播,四方之士都争相前来向他学习。

张载曾对人说道:“我学习从不厌倦,教导人从不感到疲倦。

”他从事教育,始终以真诚为本,以礼为宗,以诚信为用。

他曾说:“教育人的人,必须先端正自己,然后人们才会跟随。

”因此,他教育人总是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张载为官清廉正直,不畏权势,敢于直言进谏。

他曾担任凤翔尹,当时正值饥荒,民不聊生。

张载到任后,将官仓的粮食全部散发给饥民,并禁止官吏贪污,以赢得民心。

百姓感念他的恩德,纷纷颂扬他。

张载曾游历蜀地,看到蜀地民风淳朴,风俗醇厚,便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回到凤翔后,他闭门不出,闭户读书,寻求道心。

当时的人称他为“蜀隐”。

张载晚年,悟得道心之妙,领悟了《周易》的原理,著有《易说》十卷,流传于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张载“太虚即气”的思想。 论述张载的“一物两体”思想。 张载的人性论有什么特色。
三. 心统性情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大心》)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圣人尽性, 不以见闻梏其心。”(同上) “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太和》) “心统性情者也”((《性理拾遗》)
四. 人性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变化气质 民胞物与
2.变化气质
张载认为,人人都有“天地之性”,就像冰有水性一样。他说:“天 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诚明》) “天地之性”是“太虚之气”的本性,它清彻纯一,所以是无不善的。 他说:“性于人无不善,系其善反不善反而已。”(同上) 他认为,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生而具有的“天地之性”,这实际上仍 是一种天赋道德论。他认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 之性”,人的气质是杂而不纯的,有好有坏。于是,他提出了“变化 气质”的学说,气质不好的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他说:“为学大益, 在自能变化气质。”(《经学理窟》)
1.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太虚”本性,另一方面,人生成以后,由 于禀受的阴阳二气的不同,身体条件彼此不同,每个人又有其特殊形 体和特殊的本性。前者叫做“天地之性”,后者叫做“气质之性”。 他认为,有了形体以后,才有气质之性。“气质之性”是恶的来源, “天地之性”是善的来源。人们只要善于反省,就可以认识到“天地 之性”了。他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诚明》)
3.民胞物与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 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诚明》)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 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 大臣,宗子之家相也。” (《乾称》)
五. 思考
2.变与化
张载还提出变化的两种形式的学说。他认为,变化有两种形式,一 种是显著的变化,一种是逐渐的变化,他把前者专称为变,后者专称 为化。他说:“变言其著,化言其渐。”(《易说》) 这两种变化形式又是相互转移的。他说:“变则化,由粗入精也;化而 裁之谓之变,以著显微也。”(《正蒙·神化》)
Have A Break!
张载墓
张载的主要哲学著 作是《正蒙》、 《易说》,还有讲 学记录《经学理 窟》、《语录》等, 明代人编为《张子 全书》。
明代万历41年木刻《张子全书》印版
人 性 统 性 情 心
一 物 两 体 论

一. 气论
太虚即气 气化 鬼神
1. 太虚即气
“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乾称》)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太和》)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同上)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同上)
二. 一物两体
一与两 变与化
1.一与两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自注:两在故不测),两故化(自注:推 行于一),此天之所以参也。”(《参两》) “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阴阳者,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阴阳) 而已。”(《太和》)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 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太和》)
2.气化
张载认为,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的。他说:“气块然太虚。升降飞 扬未尝止息。” (《太和》)。 张载认为“太和”的气中就含有运动变化的本性。他说:“太和所谓 道,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鬼神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太和》) “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 归也。”(《动物》) “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 矣。”(《太和》)
第十二讲:张载
The Philosophy of Zhangzai
张载,字子厚,生于公元1020年 (宋真宗天禧四年),死于公元 1077年(宋神宗熙宁十年),陕 西眉县人。 官至“同知太常礼院”,在眉县 横渠镇讲学,后人称为张横渠。 张载和他的弟子多是关中人,当 时张载一派的学说被人称为“关 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