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六.归因理论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考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考点归纳

1、研究组织行为学,涉及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个是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第二个问题涉及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2、组织: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的系统性安排。

1. 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3、管理职能中人的因素:在管理职能的讨论中,人的因素占有重要的地位。

计划、组织、控制都必须以对组织人力资源的掌握为前提,理解员工行为的规律性。

而激励、领导则更是在满足员工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和影响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4、管理技能中人的因素:作为一名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管理技能包括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三大方面。

5、组织行为:个人、群体、组织6、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基本分析单元--个人、群体、组织中,前两个单元--组织中个人行为和群体行为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

把组织行为学作为基本的分析单元而进行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

7、组织行为学定义: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8、组织行为学定义三层含义:(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

(4)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9、在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组织行为学模型中,因变量通常有生产率、缺勤率、流动性、工作满意度等指标(组织承诺、组织主人翁意识)10、人性假设理论:(一)经济人假设: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X 理论)(二)社会人假设:梅奥(霍桑试验)(三)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阿吉雷斯的“成熟不成熟”理论、麦格雷戈Y理论(四)复杂人假设:埃德加·沙因11、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12、需要层次理论主要论点:低层次需要得到相对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求,只有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影响行为。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1、组织行为学:是指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组织行为有效性的学科第三章1、刻板印象:是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的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2、参照框架理论:假设个体的判断和认知不仅受到认知或心理因素的影响,而且是发生在一个恰当的参照框架下的,这里的参照框架指的是“一套控制感知性认识、逻辑评价或社会行为的标准、信仰或假设”3、虚假同感效应: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信仰和特质与自己的信仰和特质之间的相似程度的高估4、晕轮效应:人们在观察别人时,对这个人的某个方面、品质或特征有非常冲突的知觉,起到了一种类似于晕轮的作用,从而影响了对这个其他特征的知觉,造成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后果。

5、期望效应:指的是预先的期望会抑制个体对事物的认识,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题预期的方向6、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7、归隐的三要素(凯利):哈罗德﹒凯利提出了一个解释人们怎样决定他人行为的原因的模型,他认为进行归因时人们关注三个主要因素,即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8、自立性偏差:人们倾向于更好的表现自己9、基本归因偏差:人们在归因时往往忽视情境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如智力、能力、动机、态度和人格等的影响,哪怕别人的行为很明显受到了情境的左右10、情绪智力:是指感受和表现情绪、促进情绪思考、理解和情绪分析以及调节个人和他人情绪的能力11、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组成:知觉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合称态度的ABC模型12、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源和生活压力源⑴组织压力源: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① 任务压力源:任务压力源是指工作任务相关的压力源② 角色压力源:角色总是与组织或群体中某一位置的与其行为相联系,组织或群体中的个体会面临角色的要求,包括正式和非正式的要求。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

归因理论名词解释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的一种心理理论。

它主要研究个体在观察和解释他人行为时,是如何根据情境和个体内部因素进行归因的。

归因指的是将行为结果归于某种原因或因果关系。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来理解和解释他们的行为动机和特征。

凯利将归因分为两类: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个体内部因素,如个体的态度、能力、性格等;外因是指环境和情境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提供了以下几个重要的概念:1. 个体归因偏倚(自我中心偏差):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自己的行为,而以外因解释他人的行为。

这是因为个体对自己更为熟悉,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部因素。

2. 归因偏见:当解释他人行为时,个体倾向于更多地考虑他人的内在特征而忽视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不幸的性格,而不是考虑到可能是环境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

3. 可控性归因:个体倾向于以内因解释那些他们能够控制的行为结果,而以外因解释那些他们无法控制的行为结果。

比如,如果一位运动员在比赛中失利,他可能倾向于将责任归于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是将责任归于比赛条件或其他不可控的因素。

4. 稳定性归因:个体倾向于将行为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内在因素,而不是将其归因于临时的外部因素。

比如,当一个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时,观察者可能会认为他是一个聪明的人,而不是考虑到他在这一次考试中运气好。

归因理论通过解释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社会认知和行为动机。

这一理论在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为我们解释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一系列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性化与团队合作的冲突 ⑤员工多元化
1、尽管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冲突”内涵的理解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一概念的如
下共同点:①冲突是否存在不仅是一个客观性问题,也是一个主观的知觉问题。②冲突
产生的必要条件是存在某种形成的对立或不相容以及相互作用。③冲突的主题可以使组
织、群体或个人,冲突的客体可以使毅力、权利、资源、目标、方法、意见、价值观、
的集合 条件(特征):①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②持续的互动关系 ③有共同规范 ④有共 同的目标导向 2、群体的主要功能 ①把个体力量汇集成新的力量 ②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③满足群体成 员的需求 3、群体的分类 ①假群体和实际群体 ②大群体和小群体 ③共同作用群体、协作群体和协调 群体 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⑤友谊群体和任务群体 ⑥实属群体和参照群体 4、角色及各自包含内容 ①自中心角色:阻碍者、寻求认可者、支配者、逃避者 ②任务角 色:建议者、信息加工者、总结者、评价者 ③维护者:鼓励者、协调者、折中者、监督 者 5、群体行为特性 群体压力、从众性和去个性化;群体士气;群体凝聚力 6、群体士气的七个特征:①群体的团结来自内部的凝聚力,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压力 ②群体 成员中没有分裂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 ③群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和处 理内部冲突的能力 ④各成员间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⑤每一个成员都明确掌握群 体的共同目标 ⑥各成员对群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持肯定支持的态度 ⑦各成员承认群体的 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此群体继续存在的倾向 7、群体凝聚力的影响因素:①群体成员间相处时间 ②进入群体的难度 ③群体规模 ④群体 中的性别构成 ⑤外部威胁 ⑥历史上的成功 8、群体发张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完成阶段、停止阶段 9、群体内互动:最常出现的现象:从众性和社会惰化 经常出现的现象:协同效应、社会 促进效应、社会致弱效应、社会标准化效应

组织行为学思考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思考归因理论

案例思考:小王是某旅游公司的导游,在某宾馆住宿后的第三天早上,刚吃完早餐,游客李大爷拍着巴掌指责小王工作做得不好,早餐不好吃。

请问如果归因为小王造成,应该补充哪些事实?
答:归因理论就是解释我们如何确定自己以及他人行为原因的理论。

该理论专注于理解特定事件的原因,评估事件的责任,以及对事件中的当事人进行评价。

根据归因理论,影响人的行为的是对事件原因的知觉,而不是实际事件本身。

归因可以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内的内部责任来源,例如个体的能力、技术、内部激励、性格等;外部归因是指在个体控制能力之外的外部责任来源。

案例中如果李大爷要将“早餐不好吃”归因于小王造成的显然属于外部归因。

则根据归因的三个要素分析如下:
一、一致性
据理论如果其他人在相似的场合下都有相同的反应,则说该行为具有一致性。

游客李大爷还需提供同行其他游客都认为“早餐不好吃’的事实,同样要提供早餐是小王安排的事实。

那么此一致性就高,就可能把“早餐不好吃”进行外部归因为小王工作做得不好。

二、一贯性
根据一贯性相关理论:如果此人的这一行为具有一贯性,即此人在其他时候的相似场合下也表现出同样的反应。

游客李大爷还需要提供第一天、第二天由小王安排的“早餐都不好吃”的事实,那么此事件就可内部归因为小王工作做得不好造成的。

三、特殊性
特殊性是指此人在不同场合下,是否都会表现出类似的行为。

如果根据特殊性将“早餐不好吃”归因于小王工作做得不好,就需要提供小王在导游工作的其他方面也做得不好的事实,就可能归因为小王造成的。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归因理论

二、影响知觉的因素
精品课件 10
(一)知觉者因素
• 态度 • 价值观 • 动机、需要 • 兴趣 • 经验 • 期望 • 个性特点
精品课件 11
小资料2-1:关注点
• 一个生产皮具的企业出了问题,要寻找问题的根源,要 求各部门的主管参加诊断: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 开发部主管说生产部门不按设计的样品来做,生产出来 的产品达不到设计要求标准的50%;
• 认知结构

思考问题的方式:看到“内”“外”
精品课件
14
(二)知觉对象因素
• 包括运动、新奇、对比、声音、背景、临近、大小、 重复等。
• 大小法则:尺寸、空间越大,则越容易引起注意、重 视。
• 强度法则:强度越高,则越容易被感知。 • 对比法则:与背景相反和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事物最
容易被感知。 • 动感法则:活动的事物比静止的事物更易于被感知。 • 重复法则:经常重复的事物比只出现一次的事物更容
精品课件 36
• 同首因效应相反,近因效应使人们更看重新近信息, 并以此为依据对问题作出判断,忽略了以往信息的参 考价值。
精品课件 37
(三)晕轮效应
• 一个经理与下属的故事: • 一起购办公用品+一包烟; • 看望生病的同事,一起买水果、点心+先尝尝。 ✓ 贪小便宜--我炒你鱿鱼。
• 晕轮效应是指对一个人某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 人们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性。
中国人则问:真棒!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鱼!请问这种鱼怎么做
好吃?清蒸还是红烧?
精品课件
44
• 德国人出版了关于这种鱼的经典著作,并建立了 一整套相关学科,开发了这种鱼的转基因品种。
• 日本人形成了大规模的养殖基地,并占领了高份 额的全球市场。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的学科。

其目的是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特点包括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艺术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它的研究对象包括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与管理心理学相比,组织行为学着重在特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及其间的交互作用,而管理心理学则侧重于基本心理规律的应用。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与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早期的管理理论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而行为管理理论则强调人的思想、情感和主观能动性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于提高组织的效能和员工的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知觉的偏差:选择性注意、认知失调、确认偏差等。

二、归因理论1.定义:人们对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推断的过程,即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解释的过程。

2.归因偏差:归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如自我中心偏差、基本归因错误等。

3.影响归因的因素:行为的稳定性、可控性、一致性等。

三、个人决策1.定义:在面对不同选择时,个人所做出的决策过程。

2.决策模型:理性决策模型、行为决策模型、感性决策模型等。

3.影响决策的因素:认知偏差、情绪、风险态度、社会影响等。

四、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的应用1.在组织中,了解员工的知觉、归因和决策过程,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员工行为和心理,从而更好地进行员工管理。

2.在招聘、评估和晋升等方面,需要考虑员工的知觉、归因和决策,以便更好地判断员工的能力和潜力。

3.在协商和谈判中,了解对方的知觉、归因和决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需求,从而更好地达成共识。

感觉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

好的感觉可以引起好的知觉。

认识过程是指知觉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里和行为表现极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及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部分在人脑中的反应。

气质:属于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信息沟通: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传达思想,交流情报和信息的过程。

社会知觉就是对人的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和社会对象的知觉。

分类:对人的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的基本信念和判断态度:个体对外界事物一种较为持久而又一致的内在心理和行为倾向。

构成:认知;情感;意向正式群体:由组织正式确定有明确组织方式、工作方式和任务目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组织中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为了某种需要而自然结成的松散的群体。

群体规范:群体为达到共同目标在一定时期内成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动机和行为的表现:统一动机可引起多种不同行为;同一动机可能出自不同动机;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甚至错误的行为;错误的动机有时被外表的积极行为所掩盖社会知觉产生偏差的效果: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定型效应归因理论:维纳四种归因:个人努力程度的大小;个人能力的大小;任务难度的大小;给予状况的好坏。

凯莉共变归因理论:一致性;特殊性;一贯性胜任能力:1行为知识与技能;1价值观与态度;3自我形象;4个性与品质;5内驱力与社会动机能力与组织管理:1合理聘用人才量才录用;2人的能力要与职务想匹配;3人的能力要互补;4有效的加强员工能力培训;5用人艺术的关键是发挥人的能力;6建立有效的让奴才选拔制度。

组织行为学重点——归因理论,态度改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重点——归因理论,态度改变理论

组织行为学重点——归因理论,态度改变理论14,归因理论:归因,指人们对他们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是对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的解释和准则。

1情景归因,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自于外界力量。

2个人倾向归因,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人本身的特点。

【海德恒常原则说】导致行为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等。

二是来自于外界的因素,如环境,他人和任务的难易度等。

【两种人际需要】一是与他人的认知协调,另一种是行为协调。

【四种因果关系,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区别性,一贯性,一致性、【维纳的归因理论】成功和失败的归因模型。

【归因偏差】主要原因是,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是不一致的,设计个人利益与否导致归因不一致,归因过程中的拟人化错误和宿命论。

15.归因理论的应用。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对职工的行为进行归因是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其次管理者应当引导职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归因。

三,管理者应该充分利用归因中的拟人化和宿命论,四管理者要进行正确的自我归因。

16,态度。

通常是指个体对某一客体所持有的评价和心理倾向。

【结构的结构体系】认知因素(态度是建立在认知上的,本身又是一种认知),情感因素(个人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意向因素(意向因素是指个人对态度对象的反应倾向)认知是基础,情感是中介因素。

【态度的特征】社会性,针对性,稳定性,内稳性。

协调性【态度的功能】态度的社会性判断,态度与忍耐力,态度和工作效率。

【影响态度的因素】态度主题(智力,性格,自我意识)信息传达者(认识的可信性新题传达着目的的内稳性)信息沟通(个人原有的态度体系的特点,信息的特征,信息的倾向性)17,态度改变理论,【海德提出的平衡理论】强调一个人P对某一认知对象X的态度常常受他人O对该对象态度的影响,海德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对态度的影响力。

如果POX三者的关系想适应的话则POX呈现均衡状态,由此导出八个模型,四种平衡四种不平衡。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

组织行为学各章重点第一章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所有的管理者都要承担某些实质上是纪念性或象征性的责任2、信息传递着角色:在某种程度上,所有的管理者都要从其他组织或机构中收取一些信息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组织行为学:指的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已经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研究系统: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我们试图来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循证管理:是对系统研究的补充,它以最佳可用的科学依据为基础做出管理决策。

因变量:是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主要有生产率(对效果和效率的两方面关注),缺勤率(指的是员工没有来上班),流动率(指员工永久的离开一个组织),工作场所的偏常行为(也称为不当行为或者工作场所的无礼行为,是指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员工自觉从事的行为,它不包括在员工的正式工作要求中,但这种行为无疑会促进组织的有效运作),工作满意度。

自变量:是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主要有:个体水平的变量,群体水平的变量,组织系统水平的变量组织行为学关注如何提高生产率,降低缺勤率,减少流动率,减少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提高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以及增进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组织行为学承认差异,它帮助管理者认识到劳动力多元化价值的所在,以及在不同国家进行管理时需要作出的一些变化。

通过向管理者表明如何给员工授权,如何设计和实施变革方案,如何改善顾客服务以及如何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可以提高管理的质量和员工的生产率,组织行为学提供大量的建议帮助管理者解决长期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有助于管理者应对“临时性”的世界并学习激发革新的办法。

最后组织行为学可以为管理者提供行为指南,创建合乎道德规范的良性工作氛围。

第2章组织的多元化多元化的分层:年龄(人们的年龄越大,就越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岗位),民族,性别(相比男性,女性更有可能离职,缺勤率也更高),种族,宗教,和残疾情况。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组织行为学名词解释

1.保健因素:是指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的因素,由于这类因素带有预防性,只起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为此这类因素称为“保健因素”2.被领导者:被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是相对领导者而言的,他是指领导者所辖的个人和团体。

3.部门化:是指对所分工的工作的合理组合,也就是将工作和人员组编成可管理的单位。

4.超Y理论:薛恩提出的复杂人假设。

他认为:1,人类的需要是分成许多类的并且会随着人的民展阶段和整个生活处境的变化而变化。

2,人在同一个时间内,会有多种的需要和动机,这些需要和动机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

3,人由于在组织中生活,可以产生新的需要和动机。

在人的某一特定阶段和时期,其动机是内部的需要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4,一个人在不同的组织或同一个组织的不同部门,岗位工作时会形成不同的动机。

一个人在正式组织中郁郁寡欢,而在非正式组织中有可能非常活跃。

5,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或是否表现出献身精神,决定于自己本身的动机构造及他跟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工作能力,工作性质与同事相处的状况皆可影响他的积极性。

6,由于人的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因此对不同的管理方式各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没有一套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人的普遍的管理方法。

5.冲突: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常常会产生意见分歧、争论、冲突和对抗,使彼此间的关系出现紧张状态,在组织行为学上把它们统称为“冲突”。

6.创造能力:是指根据一定的设想,创造出具有新奇的独特价值的精神与物质产品的能力。

7.挫折:是指人们从事有目的的活动,在环境中遇到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和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状态。

8.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和道格拉斯公司提出的,这是一种集中各方面专家的意见预测未来事件的方法,也可用来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

9.调查法:是运用各种调查的方法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包括人)的想法,感情和满意度。

可用的调查法有谈话法,电话调查法,总装调查法10.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
2
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
海德的归因理论
外因:情景归因,决定于外界环境
和他人的影响。如:奖赏、运气。
内因:个人倾向归因。如:人格,
品质,动机,信心,能力,努力
另外一个隐含的纬度是稳定-不稳定 核心内容:在任何一时刻总有一种归因起主要作用, 归因的分析核心是搞清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
3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的事例
同事们在该项任务上的表现也不好 该下属仅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很好的 执行此项任务 该下属在其他任务上完成得很好, 但在这项任务上表现很差
组织行为学
信息/观察类型
高一致性 低一贯性 高区别性 低一致性 高一贯性
归因
情景
同事们在这项任务上表现出色
该下属在任何时间内都不能很好的 执行此项任务 该下属无论在其他任务还是该项 任务上都表现很差
授课内容
组织行为学
归因理论
• 归因的概念
指人们对他人或对自己的所作所为 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 过程。也就是对他人的行为或者自已行 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常见的归因形式:行为归因、 自我归因、成败归因
1
归因理论
• 归因理论
海德归因理论 琼斯和戴维斯相应推断理论 凯利三度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
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相应推断: 外显的行为是由行 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 (吵架-攻击性)
考虑因素:
社会赞许性 非共同性效应 选择自由性
4
归因理论

组织行为学
凯利的三度归因理论
归因时,决定于行为的三个变量:
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情景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的主要应用领域是什么?
归因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主要用来解释人们对事件或行为的原因进行归因的过程。

归因理论涉及人们如何解释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并在各种情境下对行为做出判断。

归因理论在许多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其中几个主要应用领域:
1. 心理学研究:归因理论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来探索人们是如何解释他们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的。

归因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

2. 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中,归因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学生的研究动机和学业成就。

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来制定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研究动力和积极心态。

3. 组织行为学:在组织行为学中,归因理论常被用于解释员工
的行为和工作动机。

通过理解员工对工作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方式,
管理者可以采取措施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绩效。

4. 社会和交际心理学:归因理论还可以应用于社会和交际心理
学领域。

人们在社交互动中会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评价和归因,这对
于理解人际关系和社会互动的动态和影响因素非常重要。

归因理论在上述领域的应用表明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解释力。

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归因理论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人类行为及其背后
的心理和社会过程。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1、串讲目的:2、参考教材: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串讲知识点:本课程共分四个部分①绪论部分(第一编),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的四个层次。

②个体层次(第二编):个体的认知、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个体的创造性行为与事业生涯设计③群体层次(第三、四编)群体的概念、类型、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群体之间的互动,领导理论。

④组织层次(第五、六编):第五编主要讲组织如何激励员工以及有关理论;第六编主要讲组织的设计、组织结构、组织的发展与变革、组织文化。

当然在这一部分也包含了组织行为学的第四个层次:组织的外部环境。

一、三个概念1、组织的概念:从静态上看,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从动态的角度看,组织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总之,组织是动态的组合活动和相对静态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的统一。

(动静结合)2、行为的概念:狭义地说,行为是指受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的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活动。

广义地说,行为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在组织行为学中,多指狭义概念。

(广义狭义)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的科学。

(派生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二、三个学科性质1边缘性(主要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和多层次相交切,其中多层次指四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外部环境)2、两重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两重性由多学科性、作为研究对象的人的两重性、管理的两重性所决定)3、应用性三、一个理论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与理论框架)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体系是一个投入与产出的大系统,通过依次地对个体、群体、组织、组织外部环境这四个层次,最终到人力的产出。

四、一个理论模式(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参见教材18页)该公式用语言表述就是:人的行为就是人的主观特征对客观环境所作的反应,也可以说行为是人和环境的函数。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

归因理论知识点总结一、基本概念1.1 归因概念“归因”来源于拉丁语“attributio”,意思是“归属”或“归因”。

在心理学中,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结果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归咎的心理实践。

归因理论关注的是个体是如何解释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对个体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1.2 归因的种类根据归因理论的研究视角,可以将归因分为内在归因和外在归因。

内在归因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自身天赋、能力和品格等内部因素;而外在归因则是指个体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环境、他人行为和情境因素等外部因素。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的归因方式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1.3 归因的特征归因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普遍性、可变性和情境性。

普遍性指的是归因过程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所有人都会对行为结果产生归因;可变性指的是归因方式会因个体的性格特征、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而产生变化;情境性指的是归因是受到具体情境、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归因方式会有所不同。

二、主要模型2.1 内在归因模型内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其内在特质和动机,如能力、品质和意图等。

内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经典模型:洞察模型、人格因素模型和动机模型等。

其中,洞察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内在的智力、才能和技能等因素;人格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个性、性格和品质等因素;动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意图、动机和期望等因素。

2.2 外在归因模型外在归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他人的行为结果归因于外部环境和社会情境等因素。

外在归因模型主要包括几种典型模型:情境因素模型、他人行为模型和动作结果模型等。

其中,情境因素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外部情境和环境因素;他人行为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他人的影响和行为;动作结果模型认为个体倾向于将某一行为结果的原因归因于特定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效果。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组织行为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个性: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经常的本质、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包括两个部分:(1)个性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

(2)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2.角色:在一个社会单元中,人们对于占据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任何时候,员工都会根据自己所在的群体调整他们的角色行为,(或完成任务,或维持群体成员的满意感)。

角色:①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②人们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③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人们行为的期待④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3.认知失调:态度之间以及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的任何不协调或不一致。

该理论认为,任何形式的不一致都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个体会努力减少这种不一致或不舒服。

换句话说,个体寻求的是一种能把失调降到最低程度的稳定状态。

4.标杆比较:是从竞争者和非竞争者中寻找导致他们成功的最佳实践。

作为一种监控和管理组织绩效的工具,标杆比较用来确定具体的绩效差距和潜在的需要提高的领域。

5.组织绩效:绩效是从活动中得到的所有结果。

组织绩效是所有组织中所有工作流程和活动的最终累积结果。

6.二、简答题: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五个层次的需要:①生理需要②安全需要③社交需要④尊重需要⑤自我实现需要a.当一种需要满足时,就不会有激励作用,下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 b.个体需要是逐级上升的,要求管理者激励员工时,就必须了解其所处的需要层次,并重点满足该层需要。

(2)上诉五种需要划分为高和低两级。

高级需要通过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则主要通过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2.路径——目标模型假定同一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境表现出任何一种领导风格(1)罗伯特.豪斯——领导者的工作是帮助下属达到她们的目标,确保下属各自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2)领导行为是可接受的:如果下属在某种程度上将领导者的行为视为获得当前满足的源泉或是获得未来满足的手段时(3)领导行为具有激励作用的条件:它使得下属需要的满足取决于有效的工作绩效;它提供了获得有效业绩所必需的辅助、指导、支持和奖励(4)四种领导行为①指示性领导者——让下属知道对他的期望,以及完成工作的时间安排,并对如何完成任务给与具体指令②支持型领导者——他们十分友善,表现出对下属各种需要的关怀③参与型领导者——他们与下属共同磋商,并在决策之前充分考虑他们的建议④成就取向型领导者——他们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目标,并期望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部 低 内部
高 外部 低
内部
4、韦纳(B.Weiner)模式
人们对自己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倾向。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努 力、能力、难度、机遇。这四个因素的关系和 性质见表:
总之,如果把工作和学习中的失败和 挫折归因于智力差、能力低、任务难等内 外原因中的稳定因素,就会降低人们对成 功的期望和信心,难以产生坚定的持续努 力行为;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 努力、马虎大意等不稳定因素,就会使行
组织行为学六.归因理论
2.F•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其原因或 者决定于外界环境,或者决定于主观条件。如果 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 景归因;
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 特点,称为个人倾向归因。
3、凯利(H.Kelley)的三度归因模式: 对一个人的行为的内因或外因的分析。 内因——稳定性高;外因 ——稳定性低 内因——承担责任;外因——不承担责任
为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接受教训,增 强成功的信心,坚持努力行为,争取成功 机会。
5、归因理论对于管理者的意义
❖ 对成功者和失败者今后行为的引导, 尽可能地把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归因于不稳 定性因素。
❖ 说明了解释行为的依据和复杂性,说 明对同一行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 揭示了归因误差的存在,如自利性偏 差(self-serving bias)。
自利偏好
个体倾向于部 因素如运气。
判断行为是内因还是外因,主要取决于
一贯性(consistency),即该行为是否频繁出 现。
一致性(consensus),其他人在这种场合下是 否也如此。
区别性(distinctive),即在类似但不同的场合 下是否行为不同。
观察
个体行为
解释
一贯性 一致性 区别性
归因
高 内部 低 外部 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