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知识点梳理01《谈读书》【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培根,英国哲学家、作家。

主要著作《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随笔》《新工具论》等。

㈡写作背景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已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

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

《谈读书》犹如一位睿智老人对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

㈢解题“谈读书”是一个范围型题目,相当于一个话题。

谈,是谈论,有时带有漫谈、随笔的性质,因此观点可能会有很多,与一般的议论文差别较大。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0个)1.怡.情(y í);2.傅.彩(f ù);3.练达;4.枝节;5.统筹.(ch óu );6.文采;7.藻.饰(z ǎo );8.矫.(ji áo );9.诘难..(ji é n àn );10.狡黠.(xi á);11.寻章摘句;12.推敲;13.浅尝;14.咀嚼..(j ǔ ju é);15.涉猎;16.全神贯注;17.孜.孜不倦(z ī);18.提炼;19.蒸馏.(li ú);20.味同嚼.蜡(ji áo );21.聪颖.(y ǐng );22.灵秀;23.逻辑.(j í);24.善辩;25.滞碍..(zh ì ài );26.睾肾..(g āo sh èn );27.诸如此类;28.辨异;29.吹毛求疵.(c ī);30.阐.证(ch ǎn )。

㈡词语释义。

1.怡情:使心情愉快。

2.傅彩:涂上色彩。

这里指给言辞增添光彩。

3.练达:①熟练通达。

②意思是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4.枝节:比喻有关的但是次要的事情。

5.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6.矫:做作,不真实。

7.诘难:诘问,为难。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培根、马南邨的经历及其创作,积累词语,掌握“藻饰、狡黠、诘难、伦理、滞碍、寻章摘句、味同嚼蜡、吹毛求疵、豁然贯通、不求甚解”等词的读音和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两文的读书观,进一步增强对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3.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自我评价和主观阐发。

重点难点1.学习课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学习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方法。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谈读书》一、导入新课读书有径。

著名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仅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资料链接】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

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

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此后居家著书。

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随笔》是其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开创了英国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显示课件)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怡(yí)情统筹(chóu )藻(zǎo )饰狡黠(xiá)诘(jié)难要诀(jué)蒸馏(liú)劝诫(jiè)滞(zhì)碍吹毛求疵(cī)咀嚼(jué)好(hào)读书味同嚼(jiáo)蜡2.解释下列的词语。

⑴狡黠:狡诈。

⑵伦理:指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⑶诘难:诘问,为难。

⑷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精品课件

4.作者所选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1)列宁批评普列汉诺夫 从态度上说明
(2)诸葛亮的读书方法 (3)引陆象山的话
从方法上说明 进一步证明
三处例证、引证,或外或中,或今或古,或正 或误,信手拈来,自由骋笔,又恰到好处。选例典
型,论说周到。
合作探究
比较阅读《不求甚解》和《谈读 书》,归纳两文的论证方式。
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走近作者
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英国著 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作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随笔》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首创。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字词积累
怡(
狡黠( 蒸馏(
(9 )
从“不求甚 解”的出处 入手,全面 分析了陶渊 明的读书态 度,指出 “不求甚解” 的两层含 义。
提出虚心 的“不求甚 解”的读书 态度,并 举例加以 说明。
全面解释 “不求甚 解”,指 出读书不 是死抠字 眼儿,不 因某一局 部而放弃 整体。
提出自己 的观点, 强调重要 的书要反 复阅读。
13 短文两篇
《谈读书》《不求甚解》
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
导入新课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 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 “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 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 有花园、佳肴、美酒、马车、 华丽的服饰和成百的仆人, 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 决不当国王。”同学们,你 们会怎么选呢?
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 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 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 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 用而受寒致死,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 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认为“知 识就是力量”。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谈读书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改进措施和建议:
为了改进教学,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措施和建议。首先,我要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专注于学习。其次,我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使课堂讲解更加清晰易懂。最后,我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支持。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总体来说是积极的,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听讲并积极参与互动。然而,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分心的迹象,这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课堂管理策略来改善。
-分享读书心得
-拓展知识面
5.读书的情感体验:
-激发阅读兴趣
-提升情感和审美
-培养社会责任感
-享受阅读乐趣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的讨论成果展示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独到见解。
3.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知识掌握情况的有效方式。测试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掌握不够扎实,需要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短文两篇》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读书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答案:作者认为读书的速度不应该过快,而应该注重理解和吸收,quality over quantity。
对于这些例题,我可以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例如,作者为什么认为读书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和提升修养,读书的好处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持有积极的态度,以及作者给出的读书建议的具体意义等。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我可以提供更具体的内容。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1.比较阅读这两篇文章,理解、积累文中精辟的语句,理解文章的思路。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读书有径。

一、导入新课作家刘心武有所谓“狼式读法”,即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一目十行,匆匆翻页,颇似“狼吞”;“牛式读法”,即不但细嚼慢咽,而且通过反刍,再加以精磨详研;“猫式读法”,即慎重选择,分清良莠,吸取精华,抛弃糟粕。

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短文两篇》,看看培根和马南邨又教给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理清思路,把握观点明确: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谈的。

1.《谈读书》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的?第一方面(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2)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惰、矫和学究。

第二方面(“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方面(“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2.《谈读书》中说“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这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表达了什么?明确:主要介绍了三种具体的读书方法,即浏览、精读和摘要。

“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运用了比喻论证。

极为生动地说明书经提炼后就容易丧失掉大量的精华,读者能获取的知识、信息、价值就会减少、降低。

3.《不求甚解》一文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明确:批驳的观点: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作者的观点: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4.《不求甚解》一文分析了陶渊明怎样的读书态度,请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第13课《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3课《短文两篇 ——不求甚解》(教学课件)-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文体 知识
议论有两种基本方式,即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是通过议论正面自己提出论点,如《纪念白求恩》,论 点就是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的共产主义精神; 驳论,就是自用自己的论点来反驳某一错误的论 点,如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字词 积累
不求甚解( shèn ) 狂妄自大(wànɡ )
咬文嚼字( jiáo ) 王粲(càn )
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4):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
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 一局部而放弃整体。
2、为什么很多人曲解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因为有些人犯了断章取义的错误,只从前一 句去理解,而忽视了后一句,没有把两句话作 为一个整体来理解。这样的理解从方法上来说 就是错误的。
3、怎么样才能达到“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么?
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4、课文举了几个例子来论述“不求甚解”的,这些例子有什么特点?
拓展 延伸
1、品读法。
4、析读法。
2、摘读法。 5、圈点法。
3、寻读法。 6、助读法。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 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专栏。1961年,我国处在暂时困 难时期,邓拓应《北京晚报》之请,以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 眼界、振奋精神为宗旨,用马南邨的笔名开辟了《燕山夜话》专栏。 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 的寓意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 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是作者针对有些人对 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驳论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分别是《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两篇文章都是中国古代的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鱼我所欲也》作者通过对鱼儿的喜爱,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则通过讲述一个道理,告诉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顺应民意,得到大家的支持。

这两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寓意深刻,适合九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同时,由于现代社会与古代文化的差异,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白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文章内容及其寓意。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对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章内容;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体会文章的寓意。

3.课堂讨论: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4.深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

5.写作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撰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人教新课标版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1.逐走:竞跑,赛跑。

2.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3.得:能够。

(直接翻译时可不译)4.于:到。

5.河、渭:即黄河、渭水。

6.不足:不够。

7.北:向北。

8.大泽:大湖。

传说其大横纵千里,在雁门山北。

10.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道:名词作状语,在半路上。

而:表修饰关系。

11.弃:舍弃。

12.其:代词,他,指夸父。

13.为:成为,作14.邓林:地名,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某某、某某、某某三省交界处。

邓林即“桃林”。

15.逐日:追赶太阳。

逐,追赶。

●全文翻译夸父与太阳赛跑,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他)口渴,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水的水量不够他喝,(他)向北到大湖去喝水。

(夸父)还没有到,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他)丢弃他的手杖,(手杖)化作了桃林。

●成语词目:夸父逐日拼音: kuā fù zhú rì●解释夸父:古传说中的人名。

夸父拼命追赶太阳。

褒义:比喻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也比喻人类战胜自然的决心和雄心壮志。

贬义:自不量力。

出处:《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

渴欲得饮,赴饮河渭。

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现比喻自不量力。

●近义词夸父追日●用法作宾语、定语。

●示例南朝?宋?僧愍《戎华论折顾道士夷夏论》:“真谓夸父逐日,必渴死者也。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课件(统编版

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培根《不求甚解》马南邨-2024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优质课件(统编版

例子
抠字眼,为一个局部
而放弃整体
强调了“书必须 反复读”的主张
通过树立自己正确的观点从而驳倒对方论点。
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引出论题。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道理论据,指出实 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巩固己方观点,使论证更 严密。
这篇驳论文是如何论证的?
驳的是“论 点”
全面阐述
“不求甚解”的 含义
提倡“不求甚解” 的读书态度
表明自己的观点
从“会意” 的角度
列举古人读书的 阐述正确观点 读书在会意,不要死
创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20世纪60年代初,马南邨应《北京晚 报》之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读书治学、科学 研究、生产活动等方面为我们总结和介绍了一些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还对 现实中的各种不良现象和错误的思想方法、工作作风提出了批评,对青年的 学习给予指导。在一篇篇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的文字里,蕴含着深刻的寓意 和哲理,引人深思,发人深省,对当时的杂文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 就是马南邨针对有些人对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曲解而写的一篇驳论文。
作者要批驳的靶子是什么?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 “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要虚心,读 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
简要分析第3段的论证思路。
第一部分(1)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 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阅读训练(含答案)

阅读训练课内文段阅读【甲】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①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②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乙】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其实也不尽然。

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谈读书)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谈读书)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读书有三到》和《论语》。

这两篇短文分别阐述了读书的方法和态度,以及读书的重要性。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短文内容,分析短文结构,领悟短文主旨,以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字词的理解困难,对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也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短文内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短文内容,把握短文结构,理解短文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短文,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读书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读书态度和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短文内容,把握短文结构,领悟短文主旨。

2.教学难点:对文言文中一些字词的理解,以及对短文主旨的深入领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具体感受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读书的方法和态度,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短文,理解短文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

3.讲解:针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进行讲解,解释短文中的难点。

4.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短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理解短文主旨。

5.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互相交流。

6.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习惯。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短文标题、作者、主要内容、结构和主旨等。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作业课件 第四单元 13 短文两篇

7.作者谈论了读书的重要性,为什么又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书上的内容,也许对,也许错,对读者来说,也许有用,也许没有用,不加分析, 全盘吸收,效果不会好,所以说“不可尽信书上所言”。
◆课外阅读 最是书香能致远(山东滨州中考改编) 张久珍
①打开一本书静心阅读,加入读书小组参与读书打卡活动,线上聆听一场读书 讲座……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吸引人们踊跃参与, 氤氲书香助力营造全民阅读的浓厚氛围。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D ) A.熟悉的村庄、竹林、河流……都在不停地向车后退去,渐渐成了他眼中的遥远 之物。 B.我们是关注传统文化的形式,还是传统文化的内涵? C.统编本语文教材除推荐了12本必读名著外,还推荐了《猎人笔记》《长征》 《围城》《泰戈尔诗选》等自读名著。 D.古人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榜样是一座灯塔,指引方向;榜样是一 面旗帜,鼓舞斗志。 【解析】D.引号后的句号误用,应将句号放在后引号内。
4.(四川乐山中考)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C)
①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妨从读书的目的和价值入手。 ②另一方面,阅读的重要意义更在于启发思考。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知识和信息 最终需要沉淀为思想和智慧。 ③当“读书”遇上“刷屏”时代,阅读的“质感”该如何保持? ④由此看来,阅读最重要的是在字里行间、屏幕内外获得“开卷有益”的熏陶和 升华。 ⑤一方面,阅读是为了摄取知识与获得信息。从纸质书籍到电子屏幕,开阔眼界 的方式更为丰富。 A.⑤②③④① B.③⑤②①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③①②④
1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首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整合阅读资源,优质阅读内容供给更充 沛”“丰富阅读场景,多元方式让阅读更便捷”“保障阅读权益,向阅读人群全覆 盖不断迈进”三个方面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结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3短文两篇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此处运用对比论证。“鄙”“羡”“用”三个字极为准确地分析了不同人对读书的不同态度,通过对比突出了正确的读书目的——用读书。
“诘难作者”“尽信书上所言”“只为寻章摘句”,这样的读书态度会有怎样的坏处?
这是三种错误的读书态度,即一味在书中挑刺或完全接受书中观点或断章取义地曲解。这会使我们陷入钻牛角尖、死读书和片面化的境地,使我们不能真正获取书中的东西。句中三个“不可”,构成排比句式,强调读书要有正确的态度。
弗朗西斯·培根 (1561—1626年 ),英国哲学家、作家。作品风格是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说理透彻,警句迭出。代表作品:《新工具论》《随笔》《伟大的复兴》等。
马南邨,原名邓拓,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作品风格是重史实、史论,有针砭时弊的批判性,爱憎分明而又含蓄委婉,短小精悍,妙趣横生,熔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代表作品:《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与吴晗、廖沫沙合著)等。
《谈读书》选自《玫瑰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3 年版)。《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文笔紧凑、老练、锐利,警句迭出。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培根对此有开创之功。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年版)。1961 年,正当我国处在暂时经济困难时期,邓拓同志应《北京晚报》的要求,遵照毛泽东同志倡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设了《燕山夜话》专栏。后来结集成书。
狡黠 诘难
xiá
jié
liàn( )达 要jué( )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九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自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括两篇课文,《孤独之旅》和《我的老师》。

这两篇课文都是散文,风格各异。

《孤独之旅》以旅行中的见闻和感悟为主线,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我的老师》则以作者的恩师为原型,描绘了一位可敬可爱的老师形象。

通过这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散文阅读能力,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散文阅读基础,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学生在分析作者情感、领悟文章主旨方面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提高散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思考,培养尊敬老师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领悟文章主旨。

2.难点:分析作者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示范法:教师示范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教案:编写详细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3.课前预习: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作者的简介,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通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味。

教师适时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汇报讨论成果: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教师示范分析课文,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作者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文 本
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 比喻说理: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 如何修剪移接。
(2) 排比说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 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 学使人善辩。
(3) 对比说理:开头正面说读书的目的,接着从反面说 了读书的三种倾向。结尾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 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
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滞碍:不通畅。
吹毛求疵: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
自主 探究
感知整 体
作者围绕“读书”这一话题,作了哪些论述?
①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短文两篇
课时目标
1. 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特别是驳论文的特点,为阅读 议论文打下基础。
2. 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体会文章的语言特 点。
3. 能理解、背诵文中的一些格言和警句,从中反思自己对 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4. 结合自己的读书体验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将正确的 读书方法运用到读书实践中去,学会读书。
(3) 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 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第二层(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 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
(1) 本层第一句指出读书要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 迷信书本和寻章摘句。
(2) 对不同的书,作者主张用不同的方法来读。
(3) 读书、讨论、作文各有其作用。
合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 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一些缺陷。
(1)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例子,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
(2) 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 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反面指出)
合作 探究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找出文中你认为富有哲理的句子, 谈谈你对这些句子的认识。
(1)“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用“自然花草”比喻“人的天性”,将“修剪移接”比喻 “求知学习”,这是为了论证“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 语言形象生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合作 探究
理解文本
正确目的
谈 读 正确方法 书
重要作用
正面论述:三种目的 反面论述:三种倾 向 重 要 作 用 : 明 智 之 士 读 书 、 用 书 推敲细思 不同的书读法不同 读书与讨论、作文结合
塑造精神
弥补性格缺陷
学要 会多 读读 书书
检测小结
下面各组中的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
xiá A. 狡黠(jié) 诘难(jié) 傅彩(fù) 味同嚼蜡(jiáo)
B. 藻饰(zǎo) 怡情(yí) 幽居(yōu) 吹毛求疵(cī)
C. 滞碍(zhì) 统筹(chóu) 统筹(chóu) 孜孜不倦(zī)
D. 聪颖(yǐng) 练达(liàn) 涉猎(liè) 寻章摘句(zhāi)
检测小结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妹妹做出的饭菜味同嚼蜡,毫无味道。
①句是论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②③④句是论述读书方法的; ⑤句是论述读书的作用。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请根据以上分析,给这篇文章列一个提纲。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 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 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倾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情 诊断
情境导 入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论证
常见的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谈读书
学情 诊断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以哲学家的眼光, 思考广泛的人生问题,写出了许多形式短小、 风格活泼的随笔小品。他的随笔小品说理透 彻,文字隽永。 主要作品: 《随笔》《新工具论》《论科学的增进》以 及《学术的伟大复兴》等。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怡情( yí )
练达 ( liàn )
聪颖( yǐng )
滞碍( zhì ) 狡黠(jiǎo xiá ) 诘难( jié )
吹毛求疵( cī) 味同嚼蜡( jiáo )
藻饰( zǎo )
寻章摘句( zhāi )
学情 诊断
积累字词
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辞,使之富有文采。 练达:阅历多而通达人情世故。 诘难:诘问,为难。 狡黠:狡诈。
(2) “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用“蒸馏过的水”比喻“一本好书”,使读者懂得读书 不能只读别人的笔记摘要,语言生动形象。(比喻论证的 作用:使论述的道理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
合作 探究
理解文 本
(3)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 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具体而生动地阐述了读书 可以弥补性格和精神上的缺陷的观点。
②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 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③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 咀嚼消化。
自主 探究
感知整 体
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
使人准确。
⑤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 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 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B.对孩子们的作品,我们不要吹毛求疵,要多鼓励,给他 们一些自信。
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 地向老师请教。
D.听着高校长的高谈阔论,与会者都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为高校长的无私付出点赞。
课时小结
《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弗朗西斯·培根的作 很多警句对我们很有启发,值得我们深思和践行。
不求甚解
学情 诊断
作者简 介
马南邨(1912-1966)
原名邓拓,当代新闻工作者。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1955年任中科院学部委员。1958年调任北京 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1961年3 月开始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副刊 《五色土》开设《燕山夜话》专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