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播模式列表
003第三章传播的模式
复习思考题: 1.传播过程有哪些基本构成要素? 2.什么是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和循环模式?其 区别是什么? 3.传播过程的特点有哪些? 4.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5.什么是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6.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有什么特 点? 7.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应如何把握社会传播的 总过程?
1.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把传播看做是一个与社会交往形态密切相 关的重要范畴,在对人类社会传播的总的 历史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的同时,把现代社 会中的传播特别是大众传播过程与宏观的 社会结构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田中义久的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根据“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的理论框架,田 中义久在1970年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图式”。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 的交往分为了三种类型: 一是与人的体能(生物学、物理学意义上的能量, 包括作为人的体能之延伸的热能和电能)有关的 “能量交往”; 二是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相联系的“物质交 往”; 三是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精神交往,即“符号 (信息)交往”。
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由美国的两位信息学者香农和韦弗在 1949年发表的《传播的数学理论》一 文中提出。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接收到 的信号 接收器
讯息
信源 发射器
信号
讯息
信宿
噪源
评注:直线模式的缺陷 1.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 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 另一方只能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 的转换; 2.缺少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 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第十一章 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知沟”理论 Nhomakorabea应用研究意义
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调查证明新的、 有效的信息接收设备总是由高收入的富裕 阶层开始,意味着社会“知沟”的根源在 于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平衡。
场合公开表明”的意见才能成为舆论。一种意见 一旦具备了这种性质就会产生一种强制力。
舆论在双重意义上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它是 个人感知社会“意见气候”的变化、调整自己的 环境适应行为的“皮肤”;它又在维持社会整合 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就像作为“容器”的皮肤一 样,防止由于意见过度分裂而引起社会解体。
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 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 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 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 响人们去“想什么”。
现实中的各 种议题 X1 X2 X3 X4 X5 X6
媒介的不同报道程度
受众对议题 的认知
议程设置效果的三种机制:
知觉模式 ( 0/1模式)“知与不知”的效 果
显著性模式(0/1/2模式)单一议题的显著 性的影响力
优先顺序模式(0/1/2/……/N)一组议题的 先后次序的影响力
“议题”的不同类型:
个人议题 谈话议题 公共议题
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报纸:对较长期议题影响较大 电视:“热点化效果”突出,提供“谈话
新闻框架: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 和意义建构的框架。
灾难事件的报道框架:
政治框架 领导人框架 经济后果框架 灾难框架 救援框架 人情味框架 责任框架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
大众传播与媒介知识框架在当今信息时代,大众传播与媒介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电视、报纸到互联网、社交媒体,各种媒介形式不断涌现,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塑造观念的方式。
理解大众传播与媒介的知识框架,对于我们在这个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理性和有效地利用信息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众传播的概念与特点大众传播,简单来说,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者的专业化大众传播的信息往往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进行制作和传播。
他们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呈现,以满足大众的需求。
2、传播内容的公开性大众传播的信息通常是面向广大公众公开传播的,无论是新闻、娱乐节目还是广告,都能够被广泛的受众获取和接收。
3、传播手段的技术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大众传播借助了各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广播电视的信号传输、互联网的数字化传播等,使得信息能够快速、广泛地传播。
4、受众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大众传播的受众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具有不确定性。
不同年龄、性别、地域、文化背景的人都可能成为大众传播的受众。
5、传播效果的多面性大众传播的效果不仅包括信息的传递,还可能对受众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二、媒介的类型与特点媒介是大众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常见的媒介类型包括:1、传统媒介(1)报纸报纸是最早出现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具有信息量大、报道深入、便于保存等特点。
但报纸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且受版面限制,信息呈现形式较为单一。
(2)杂志杂志通常具有特定的主题和受众定位,内容更加专业和深入,图片质量较高,能够满足读者对特定领域知识的需求。
但杂志的出版周期较长,时效性相对较弱。
(3)广播广播通过声音进行传播,具有传播范围广、便携性强、能够伴随性收听等优点。
大众传播学第三章
• 香农—韦弗模式 • 《传播的数学理论》
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 WHO • Says what • In which channel • 谁(传播者) • 说什么(讯息) • 通过什么渠道(媒介)
• To whom
• With what effet
• 对谁说(受传者)
• 有什么效果(效果)
拉斯韦尔的五个W模式
•
人际传播的动机、目的和功能最终都要 落实在人际关系上。 • 人际关系P90
(二)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身势语的传播功能
• • • • • 强调语言 补充语言 代替语言 控制语言 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
•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外观形象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 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 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的氛围特征。
三、人际传播与库利 的“镜中我”
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镜中自我”概 念: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 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 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镜中我包括三层意思:
• 1、我们想象自己在周围人们心目中的个人形象。 • 2、我们对他人的这种认识进行解释。 • 3、由此形成自我和自我意识。
感受器: 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 成神经过程的结构。 效应器: 传出神经纤维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一起称为效应器。
人体有: 信息接收装臵——感官系统 信息传输装臵——神经系统 记忆和处理装臵——大脑 输出装臵——发声等表达器官及控制这些 器官的肌肉神经
人内传播的特性(P85)
•
•
大众传播的分类
大众传播的分类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广大民众传递信息的行为。
它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交流和实现信息传递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的不同,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新闻传播、娱乐传播、教育传播、政治传播和商业传播。
新闻传播是大众传播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形式。
它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新闻信息,包括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
新闻传播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地向公众提供各类社会事件、政治动态、经济信息等。
新闻传播的特点是快速、广泛、公正、客观,通过不同的媒体渠道,可以让公众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动态。
娱乐传播是通过各种娱乐节目、电影、音乐、综艺等形式,向公众传递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
娱乐传播的目的是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促进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
通过各种娱乐节目的传播,公众可以获得丰富多样的娱乐选择,消遣压力,放松心情。
教育传播是通过各种教育机构和媒体向公众传递有关知识和技能的信息。
教育传播的目的是提供教育资源,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通过教育传播,公众可以获得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实现自我价值。
政治传播是指政府和政治组织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政治信息和政策决策。
政治传播的目的是宣传政府的政策,引导公众舆论,增强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政治传播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向公众传递政治信息,引导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
商业传播是指商业机构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传递商业信息,包括广告、推销、品牌营销等。
商业传播的目的是促进商品和服务的销售,增加企业的利润。
商业传播通过各种媒体广告、推广活动等方式,向公众传递商业信息,引导公众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购买。
总结起来,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新闻传播、娱乐传播、教育传播、政治传播和商业传播等不同形式,向公众传递各类信息。
这些传播形式各具特点,目的不同,但都是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众传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大众传播的过程
“犹如行为科学的达尔文”
——哈罗德· 拉斯韦尔
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首先用政治学观点对传播学进行系统的研 究,是公认的“宣传和政治符号理论发展的先驱”。 第二,他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和传播” 和“三功能说”。
第三,他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从宏观上 初步探讨了传播的社会功能等基本课题.
解码者:与编码者作用相反,负责将编码者编译过 的符号还原为接收者能够理解的讯息存在 形式。 接受者:是传播的目的地与终端。 反馈:介于信源与接受者之间的一种结构,是由接 受者在接受讯息后对信源的一种后续的反向 传播。信源可以利用反馈来对后续传播做出 相应的调整。
解码者和接受者的不同
1、人与人的对话:解码者和接受者是同一个人
宣传的技巧
5、平民百姓法(plain folks) 平民百姓法是指某讲话者企图让受众相信他或她的想 法是好的,因为这些想法是“人民的”的想法,是“普通 老百姓”的想法。
广告:需求是创造出来的
美国棱镜门:政府——美国人民的安全需要
1、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
媒介,反馈
2、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的隐含要素
信息来源
传播关系 传播环境 传播目的:(1)分享信息 (2)传授知识 (3)愉悦情感 (4)改善关系 (5)改变态度 (6)促成行为 传播效果:这种在思想、感情、态度和行为等各个方面所
发生的某种变化
传播技巧:各种策略、战术和手法
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赤化
国民党称呼共产党——共匪
五毛党、自费五
“毛主义”
在国外,“毛主义”这个用法早在1960年代就开始出
现,通常被带有敌意地用来描述支持毛泽东和他的共产主
义形式的党派或个人。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
传播学的六种传播模式如下:
1.单向传播模式:也被称为线性传播模式,信息从发送者传递到一个或多
个接收者,传播是单向的,没有反馈或互动。
这种模式常见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
2.双向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
这种模式
适用于面对面的交流,例如对话、面试等。
3.互动传播模式:指信息在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进行双向交流,并立即得
到反馈。
这种模式适用于在线聊天、社交媒体等互动性强的传播方式。
4.群体传播模式:指信息在一个群体内进行传播,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交流
和影响。
这种模式适用于会议、讲座等群体活动。
5.大众传播模式:指信息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媒体作为中介,将信息
传递给大量受众。
这种模式适用于广告、新闻报道等广泛传播的信息传递。
6.人内传播模式: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
动,例如自我反思、内心独白等。
这种模式是人类认识自我的方式,也是一切社会传播的基础。
这些传播模式各有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传播场景和目的。
理解这些传播模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传播过程。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图
这个模式由五个部分构成:媒介组织作为传者,各种类型的受众,相同的大量的信息,推测性的反馈,以及大量的信息来源。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以媒介组织的形式出现的,它包括了媒介组织和组织化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
媒介组织从各种信息来源处获得信息,这时它是译码者的角色,经过把关、加工、解释之后,重新编码向外传递,这时媒介组织充当编码者的角色。
2.这里的受者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图中不同的圆圈表示受众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其中每个群体中的大圆圈表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会通过人际传播对群体中的受众产生影响。
3.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是大量的、形同的、复制的、广泛传播的。
4.推测性的反馈,由于 施拉姆提出这个模式时候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这些媒体的共性是反馈延迟,所以这里的反馈是媒介组织预先做出的推测性的反馈。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循环模式是施拉姆在奥斯古德的基础上提出的。
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了这个新的过程模式这一模式突出了信息传播过程的循环性。
这就内含了这样一种观点:信息会产生反馈,并为传播双方所共享。
另外,它对以前单向直线模式的另一个突破是:更强调传受双方的相互转化。
它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直线单向模式一统天下的局面。
其缺点是未能区分传受双方的地位差别,因为在实际生活中传授双方的地位很少是完全平等的。
其次,这个模式虽然能够较好地体现人际传播尤其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对大众传播过程却不能适用。
是因为传播学内容玄奥而需要借助图像形式来传意?或者相反,因为传播学内容肤浅而需要借助图形来掩饰。
还是因为传播学更接近艺术而注重视觉效果。
或者因为传播过程的本质特别适合用图形来表述。
模式化(或图形化)的传播学更抽象还是更具象了。
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II、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4、人际传播的动机可概括如下:(1)认识自我;(2)建立人际关系;(3)控制周围环境;(4)进行情感沟通一、组织与组织传播组织:人类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狭义)组织传播就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组织之间以及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郭庆光一、大众传播: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1、传播信息;2、引导舆论;3、教育大众;4、提供娱乐二、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负面功能分析1、大众传播持续不断的宣称(只肯定不批判,只反复传播一些内容而对于另一些内容不予传播)会使人完全丧失辨别力,从而不假思索的顺从现状。
第二章 大众传播的过程与要素
美国传播学者戴维· 伯洛(1960)的“S-MC-R”模式:讯息来源(sender)——讯息 (message)——渠道(channel)——接 受者 (receiver)
20世纪60年代,美国传播学家戴维· 伯洛提出可以通过传播过程对传 播现象进行考察,这一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至为深远。受此观点 影响,许多学者开始注重从传播过程的角度进行研究,从而使传播学 在这一领域飞速发展。 这一视角认为,传播者、受传者与信息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传播者可以通过选择、加工和传送各种信息受传者施加影响;而受传 者则可以从自身需要出发对信息加以选择、过滤甚至扭曲,并可以通 过反馈影响传播者;至于信息,则流动与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可以 对二者都产生影响。而除此之外的信息源、媒介、反馈等各种要素之 间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便是作为整体的传播过程,也仅仅是作为 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存在,它与社会的整体以及其他各部分之间也 是紧密联系着的。 这种视角就是在这些相互交织的多元关系下考察传播的,它把传 播作为一个各要素密切交织、相互关联的整体过程来考察,具有非常 深远的意义。
第二节
大众传播的要素与特征
大众传播的要素
施拉姆的观点 显性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 反馈 隐含要素
大众传播过程的特征
施拉姆曾经将传播过程概括为八个要素:
信源(source):即信息的来源,是传播过 程的开始。 讯息(message):是传播的内容,行将用于 交换的信息组合。 编码者(encoder):负责将讯息译制为可用 于传输或表达的形式如声音、电子信号等。 渠道(channel):传播讯息所依赖的介质、 通道或信息传输系统。
控制论传播过程模式存在的问题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双向回路之后,就成了循 环、平衡的自我调节系统,而现实中的传播 过程,尤其是大众传播过程较少有平衡; 它认为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本体运动过程, 即传播过程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自我运行的 系统过程,没有发现传播过程的社会背景。
广告传播的五种基本模式
式
背景:美国“传播学之父”威 尔伯﹒施拉姆在《传播是如何 进行的》一文中提出的。
施拉姆大众 传播模式图 示
施拉姆大 众传播模 式图示
施拉姆模式解析
大众受众 -许多接受者,各自进行译码释码和编码。 媒介组织集编码者释码者和译码者于一身。 在新闻信源或艺术信源或其他信源的信输入媒介组织中,媒介组织经过编码后向 受众发出信息。
二.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信息﹑媒介﹑接收者﹑效果
五W模式图示
对五W模式 的评价
缺点:1.缺乏反馈元 素。
过于简单化。
优点 :1.它是大众传媒的第一个。
二.它是最具其启发性的模式 。 三.紧紧把握住大众传播过程中最基本元素,并描述了这
些元素之间的关系。
奥巴马的医改方案解析五W模式
• 2009年11月7日深夜,美国国会众议院通过奥巴马提出的医改方案正式通过,微博作为 宣 传 总 额 超 过 1 万 亿 美 元 的 医 疗 改 革 法 案 。 本 文 以 奥 巴 马 在 Tw t t e r 上 成 功 宣 传 医 改 方 案 为 案 例 , i 以 拉 斯 韦 尔 5 W 模 式 为 切 入 点 , 概 括 和 描 述 了 其 在 Tw t t e r 的 传 播 环 节 , i 分 析 其 传 播路径和变化。5W模式奥巴马宣传微博奥巴马医改宣在技术上传首先, ,实行多对多的 传播方式,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等为一体,由于技术的天然属性,导致观点的公开性 强; 播活动概括为由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这便是著名的“5W”模式:谁 (Who) → 说 什 么 ( S a y sW h a t ) → 通 过 什 么 渠 道 ( I n W h i c h Ch a n n e l ) → 对 谁 ( To W h o m ) →取 得什么效果(WithWhatEffects)。这一传播模式的提出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 基本内容,也为后来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拉斯韦尔的 5W模式是线性模式,即信息的流动是直线的、单向的,它没有注意到反馈的要素,从而 忽视了传播的双向甚至是多向性。融合。
大众传播学
名词解释:1、理论范式:范式,港台译为典范,英文原文是paradigm,即在某科学领域中公认的理论模型或模式,是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等等构成的整体。
2、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又叫“精英媒体”(Elite Media)或"议程设定媒体"(Agenda-setting Media)。
这类媒体设置着新闻框架(the Framework)。
所有二、三流的媒体每天都在这个框架内筛选新闻。
在美国,主流媒体不但社会影响很大,而且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
一张严肃的报纸并不需要花哨的形式,吸引读者的是权威性和实实在在的内容。
比如《华尔街日报》,一直在严肃、重大选题上做文章,依靠记者独特的视角、深入的挖掘、引人入胜的叙述方式吸引读者,在美国新闻界几十年领导潮流。
这些报纸报道严肃、深入,信誉卓著,社会地位很高。
3、社会性别:由社会建构的,由文化所形成的男女角色、性格、地位、行为、态度等方面的差异特点,以及由此形成的与他人的关系。
4、传播语境: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因素所构造的传播的背景。
5、不确定性降低:申农1948年在《通信的数学理论》论文中,把信息看作是不定性的减少或消除。
从通信的角度来看,信息就是通信的内容,通信,或传播的作用就是消除通信者的某种不确定性。
6、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从第一印象(如相貌、学识、人品等)开始的,随着交往的深化和了解,进一步发现了一个人的内心美,吸引力就会越来越大。
有人说“衣服越新越好,朋友越老越好”,因为老朋友,相互了解,所以吸引力就牢固。
7、新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模式既包括人际媒体的“一对一”和大众媒体的“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还包括“多对多”模式。
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后者就是美国《连线》杂志所谓“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大众传播模式的变迁
大众传播效果的模式变迁(the mode changes of the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一、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
(可用图表示)Definition:Effect of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the communication message to the audience by the media caused the audience’s changes of thought and behavior etc.二、几种经典模式several classic modes(图)1、枪弹论(Bullet Theory)盛行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代表人物威尔伯·施拉姆梅尔文·德弗勒。
Prevalent in the 1920's to 1940'sRepresentative: Wilbur Schram Melvin Devre定义:受众成员是一个个孤立的人,很容易受到大众传播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认为软弱的受众像射击场的靶子,无法抗拒子弹的射击。
Definition: the audience members are isolated, are vulnerable to the impact of mass communication to change thei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weak target audience likeshooting, they are unable to resist the bullet shooting.案例:来自“火星人”的恐慌(1938年10月30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播出了根据《星球大战》改编的广播剧,由于没有收听到这是改编剧的消息,在半路收听的听众信以为真,该剧由此造成了巨大的恐慌,至少100万人,大家或躲藏,或惊叫,或祷告,或躲到郊外)Case: the panic from "Mars"in October 30, 1938, the United States Cbs Broadcasting Incbroadcasted a radio play which was the adaption of the "StarWars", because there was no information to audience that thiswas the adaptation of the movie so audience who listened inhalfway thought it was true, which caused great panic, at leastone million persons were affected , or hiding, or crying, orpraying, or hiding in the outskirts.特点:枪弹论的主要观点就是将传播效果绝对化,将媒介的作用不分时间、地点、对象、环境而夸大,忽视了受众个人差异。
大众传播模式论
• 一个传播者的参照系已为另一个所吸收或接过来,在角色 的行动和价值上无任何区别。 • 这个模式可以容纳任一方向的同化过程。实际上,由于信 息提供者在这种关系中通常处于较强的地位,因而对同化 的压力几乎总是在另一方向。
• 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 缺点:①未考虑抑制和引导这一过程的组织因素,而它却有 助于对正在研究的行为作相当个人化的解释。②认为只有一 个主要的“门区”。③就新闻的流动而言,这一模式意味着 一种颇为被动的活动。
• 一个相当弱的商业部分,几乎是只有来自直接销售的收入。 在自由主义模式中直做多少被商业同化,而在苏维埃模式 中公共部分往往同化制作。这个模式的总体性质十分异常, 但在内容的分发方面还是可能看到一个显著的现象,它在 内容的供给上,甚至可能很少考虑受众的直接消费要求, 而是比社会责任模式更多地受选择标准的支配。(基于这 样一种假设:应用该模式将使内容的制作甚至更多地偏重 于文化的、教育的和信息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被归入 “高级趣味”这一类) • 评价: 优点:对比较分析或批评分析是一个有用的起点 缺点:①高中低级趣味之间的差别是按惯例主观划分的, 不明确,如果将它们用于说明实际的媒介产品的多样性, 便毫无意义。 ②要了解或说出受众真正需要什么并非易
《大众传播模式论》 —— 丹尼斯· 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
硕655 褚惠娟 3106078006
第二章基本模式
2.1拉斯韦尔公式
• 2.2香农—韦佛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丹斯模式
第三章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 对个体的影响
• 3.1刺激—反应模式及其修正
康 斯 托 克 的 电 理视 学对 模个 式体 行 为 之 影 响 的 心
3.2
• 3.3卡茨—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和个人影响两极传播 模式
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_四种_大众传播模式_概述_李广平
新闻窗2013年第三期NEWSWINDOW在对大众传播模式进行的各项研究中,大众传播对个体的影响占据着特殊重要的位置。
中外学者在传播研究领域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可以丰富我们有关传播的基本定义。
粗略考察传播研究历史,概括地说,传播至少包含以下三种意义:1.传播是个人或团体主要通过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或情感。
2.从最普遍的意义上说,传播是一个系统(信源),通过组织、操纵可选择的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这些符号能够通过连接它们的信道得到传播。
3.传播可定义为“通过讯息进行的社会的相互作用”。
从这些关于传播的定义中我们知道,最普遍意义上的传播是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的:发送者、传递渠道、讯息、接收者、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效果、传播发生的场合以及“讯息”涉及的一系列事件。
“传播”或“接收”有时是具有某种意图或目的的。
传播可以是以下诸种行为中的一种或全部:对别人的行为;与别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别人行为的反应。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传播不仅仅是一种由“发送者”试图有意识地去影响“接收者”的单向过程,传播过程还具有循环性、协商性和开放性特征。
这是目前得到普遍公认的传播过程最重要的三个特征。
大众传播模式概说有专家指出,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首先是模式具有构造功能,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能使我们对事物有一个很难从其他方法中获得的整体形象。
在这方面,模式能为各种不同的特殊状态提供一个一般的图景。
其次是模式具有解释功能,它能用简洁的方式提供如果改用其他方法则可能相当复杂或含糊的信息。
由于模式能引导学习者或研究者关注某一过程或系统的核心环节,这又使模式具有启发功能。
再次是模式有可能对事件的进程或者结果进行预测。
至少它能为估算各种不同结局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研究者因而可以据此建立其假说。
在大众传播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是:一切传播的公众性与开放性;接近“发送”设施的有限性与有控性;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关系的非人格性;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关系的不平衡性;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制度化安排的介入。
第五章大众传播共30页
《媒体与社会》,[英]格雷姆•伯顿著,史安 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谢谢!
三、大众传播的基本结构
社会控制
内容来源
媒介机构
信息产品
受众
相关事业
经济支持
国家广电总局叫停“谍战 剧”
四、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 组织
编码者
受
释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众源自译码者反馈 来自信源的输入
五、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5、反馈的弱化
遮蔽现实真相 虚构煽情故事 兜售廉价娱乐 侵犯他人隐私 迎合庸俗趣味 屈从经济利益 模糊道德责任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引发争议
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
参考书目(五)
《大众传播通论》 [美]德弗勒 等著 颜建军 等译 华夏出版社
《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 [美]施拉姆著 金燕宁等译 华夏出版社
电视节目制作流程:
前期:选题设计、报道提纲、策划书、日程 表及计划
摄录 后期:磁带审看;混录;成片审看 播出 播出后:收视率调查、摄制组集体研究观众
反应、总结经验
六、大众传播的新的发展
1、技术融合化 2、内容个人化 3、传受交互化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个人新闻网站之一: 《德拉吉报道》
《南昌晚报》出现编辑错误 (2019年6月27日)
tudou/programs/view/2u9e1_Wj3GU/ tudou/programs/view/2F4_TWl6uVA/?_cs=100_13
报纸出版流程:
第五章__传播模式
D·麦奎尔为“5W”模式做的图示 麦奎尔为“5W”
香农模式也有不足,即没有涉及到人的功能性因素。 香农模式也有不足,即没有涉及到人的功能性因素。 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像一部机器那样为人所控制, 活生生的人不可能像一部机器那样为人所控制,人 也不可能不受制约地传播或接收信息。 也不可能不受制约地传播或接收信息。因为人的价 值观念和社会文化与背景是因人而异的。 值观念和社会文化与背景是因人而异的。例如文化 程度太低的,只能理解最简单的信息; 程度太低的,只能理解最简单的信息;又如因为价 值观念的原因可能拒绝接收某种信息或对之理解很 再如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制度、 少;再如传统观念、道德规范、社会制度、法律制 度等,也会影响到信息的编码、传送与理解。 度等,也会影响到信息的编码、传送与理解。 单向模式在描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 单向模式在描述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之际具有明显 的缺陷:( :(1)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 的缺陷:( )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 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 系和作用固定化,一方只能是传播者,另一方只能 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 是受传者,不能发生角色的转换;而在人类的传播 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 活动中,这种转换是常见的,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 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2) 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 )线性模式缺乏反 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第三讲 大众传播的商业模式
传媒生产的商品
传媒公司创造了两种商品,第一种是内容 (电视节目、报纸新闻、杂志文章等), 第二种是受众。 听众、观众或者读者所消费的娱乐和新闻 内容构成了传媒公司能够销售的一种形式 的产品。被这些内容所吸引的受众又构成 了第二种价值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接 近受众的途径可以被包装和定价,然后销 售给广告客户。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可信性(credibility)包含两个要素,第一是传播 者的信誉(trustworthiness ),包括是否诚实、 客观、公正等品格条件;第二是专业权威性 (expertness),即传播者对待特定问题是否具有 发言权和发言资格。这两者构成了可信性的基础。 霍夫兰等人提出了“可信性效果”的概念:一般 来说,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 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可信性效果”的概 念说明,对传播者来说,树立良好的形象争取受 众的信任是改进传播效果的前提条件。
作为消费者的受众
19世纪30年代大众传媒向企业经营形态转变 的过程中,出现一种受众观,把受众看成 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 英国传播学者D.麦奎尔认为,若从市场角度 看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 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侧面像的,潜在 的消费者的集合体。
1、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信息产品以商 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进行销售; 2、信息产品必须具备一定的使用价值或交换 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各个传媒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而竞 争对象是消费者。
大众传播效果的产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过程, 其间存在着众多的中介环节和制约因素,单一的 大众传播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态度。 这些结论,从正面否定了强调简单的“刺激-反应” 关系的“魔弹论”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显示早期传播模式的典 型特征:传播者具有某 种要影响接受者的意 图,因此把传播主要堪 称是一种劝服性的过程 。 传播被描述成一种直线 性的单向过程,所谓线 性就是非互相作用。什 么是传播:明确的逻辑 的东西由一种有意图的 、公式化的编码程序所 产生,并通向成功的相 互理解。
传播的 香农韦弗的 数学理 1949 数学模式 论
模式
著作
时间
概括性 特征
核心
要素 演讲者 演 讲词 听众 场合 (法 庭 、政治 、礼仪)
对传播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 修辞学 的演讲模式
说服
传播在 拉斯韦尔的 社会中 5W模式 的结构 与功能
1948
描述传播 行为;传 播研究的 五大领域 (传播系 统特别是 电话系统 符号互 中的传播 问题) 动性 发送者与 接收者之 间的传播 渠道 信源,讯 息,发射 器,信 号,噪 音,接收 到的信 号,接收 器,讯 息,信宿 信源,发 射器,信 道,大众 媒介设 施,反馈 设施,接 收器,信 宿
传播定义并没有囊括全部 的人类传播形式,他没有 注意反馈,也没有注意一 些非逻辑性的如非语言信 息传递的问题。
明确固定 和区分了 发送者和 接受者的 线性模式 角色、关 系和作 用;二忽 视反馈因 素,因此 不能体现 人类传播 的互动性 质。
意味着与传统直线性|单向传播 模式的决裂。 描述人际传播时 特别有用。
传播是一个互动的过 程,包含有一组相互联 系、相互依赖的因素, 通过各要素之间的共同 作用来达到预想的目标 或结果。
施拉姆的大 众传播过程 模式
媒介组 织,受 社会性 媒介组织 众,初级 群体,次 级群体, 传播者, 接收者, 讯息,基 本群体, 更大的社 会结构, 社会总系 统
大众传 赖利夫妇的 播与社 1959 系统模式 会系统
德福勒的发 展
1966
奥斯古德-施 传播是 拉姆的循环 怎样运 1954 模式 行的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丹斯模式
1967
动态性
各种不断 变化着的 要素关系 和环境 信源或编 码者,接 收者或解 码者,讯 息,渠 道,反 馈,噪音 或障碍, 情境
传播的动态性
巴克模式
传播的过 程与结构 及传播中 的诸要素
结合线性模式与循环模式,有利 于我们把握传播中的诸要素。
综合性模 式
强调群体对个人的影响,表明传 播学研究对于受众的群体性特征 的重视,
揭示基本群体在传播过程中的作 用
对传播学的初学者来说,在解释 一个传播行为的基本要素方面是 非常有效的。 为人类传播的学 术课程提供了科学的证明,并将 传播研究推向新媒介技术研究。 一,增加另一组要素,显示出信 源是如何获得反馈的,使信源有 可能使自己的传播方式更有效地 适应信宿。增加了两种含义之间 达到一致的可能性。二、拓展了 噪音的概念,(任何一个环 节),加深了我们对噪音作用的 认识。
系统性
大众传播是社会上各种 社会系统中的严格系统
创新与贡献
不足
明确区分了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及 传播情境等变量对传播效果的影 响,并确定了传播的流向。可以 很清楚地看到演讲传播的线性特 征
为早起劝服式传播的研究确定了 假定任何一种讯息总是有 框架和基本研究领域。 至今仍 效果的,助长了高估传播 然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 特别是大众传播 效果的倾 种便捷的综合方法 向。缺乏反馈要素
一,传达了传播中传收双 方平等的感觉,实际上, 双方在传播资源传播能力 上的差别和穿奔波场合因 素的影响,传播往往是相 当不平衡的。二,不大适 合实际上缺乏反馈的大众 传播。
传播经过 一个完全 的循环, 不折不扣 循环模式 地回到它 原来的出 发点,这 种循环类 比显然是
人在传播活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主动性与创新 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