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图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1)媒介组织与受众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
2)媒介组织与信息源相连,又与受众相连;
3)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彼此间有特定的传播关系;
4)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一:汪峰微博发布离婚感言,王菲李亚鹏离婚消息传出,类似的消息,众多接受者从感性上对王菲和李亚鹏离婚更感兴趣,对此进行解释扩散,从而此消息被顶上头条
二:汪峰对章子怡表白,恒大夺冠,恒大夺冠更具吸引力,接受者对此进行扩散,汪峰表白消息被压
三:汪峰发布新歌,多位娱乐圈明星公开恋情或婚讯,大众对后者更感兴趣,进行扩散,汪峰又没有登上头条
四:汪峰三次与头条无缘被网友调侃,吐槽,章子怡转发微博,为其打气,各种关于汪峰的话题,吸引大众眼球,被大众扩散,汪峰终于登上头条。
传播学教程ppt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控制论的传播模式
• 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讯息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讯息
译码者 释码者 编码者
特点: 1、传播是一个不断反复循环的过程,没有传者和
受传者的概念。重点分析在于其角色功能,而非 传播过程。 2、最适用于人际传播。
优点: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 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
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 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2、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辨证关系中把握
传播 3、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 从动物传播到 人类传播
• 人类传播的发 展进程
• 信息社会与信 息传播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直线/线性传播模式 I、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谁 传播者 控制分析
说什么 讯息
内容分析
通过什么渠道 媒介
媒介分析
对谁 接收(受众)
受众分析
取得什么效果 效果 效果分析
拉斯韦尔过程模式的进步意义
1、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出来,是第 一个传播过程模式
2、对后来的传播学是研究社会 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I、什么是传播学?
传播学,就是关于传播的学问。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 律的科学。
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 开放性系统 – 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 双重偶然系统 – 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具体而言,信号具有以下特点: (1)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
传播学

几种传播过程模式及其优缺点一、直线模式直线模式的缺陷:•它容易把传播者和受传者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
•直线模式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质。
直线模式: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香农-韦弗数学模式1.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意义:拉斯韦尔模式的提出在传播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这个模式第一次将人们从每天从事却又阐述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
优点:有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体分析、受众(对象)分析和效果分析,这种模式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广泛的运用。
率先开创了传播学模式研究方法之先河。
缺点:1.过于简单,忽略了“反馈”的要素。
它是一种单向的传播模式。
2.没有重视“为什么”或动机的研究问题(受众为何使用传播媒体、传播着和传播组织为了什么去传播)3.重视传播者的地位,忽视甚至剥夺了受传者的“主体参与”地位。
2.香农-韦弗数学模式意义:香农-韦弗的模式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首先,这个模式导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中进行的。
其次,香农-韦弗模式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和认识。
优点:带有反馈的双向传播模式,同时还分析了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因素——噪音的问题。
引申模式含义,用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缺点:描述的是电子通信过程,而且是一个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的环节。
二、循环模式循环模式: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1、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意义:循环模式与直线模式的区别在于,这个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
其次,这个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个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优点:较好的反映了人际传播的情况。
缺陷:1.这个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不符。
四大传播模式的特点及案例

05级教育技术学 20052801149 刘奕娜四大传播模式的特点及案例拉斯韦尔模式拉斯韦尔模式仍是引导人们研究传播过程的一种方便的综合性方法。
5W模式的地位不可撼动,因为它最早明确地将传播过程划分为5个部分或者要素相对应地限定了5个研究领域,有效地描述了传播和规划了传播学研究。
对它的批评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1、这个模式将传播视作劝服性过程,认为传播是传播者打算影响接受者,并且总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人们表示理解,因为拉斯韦尔是从研究政治传播和宣传的角度进入传播学的;2、这个模式忽略了反馈;3、将传播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传播行为的复杂性;同时将研究领域划分为5个部分,忽略了相互之间的关联——事实上,传播在不断进行,很难独立出一个具体和单一的传播行为。
比如,在教学中,特别是上政治教育课的时候,由于理论性比较强,课上基本上是由教师把政治思想通过PPT、Flash动画形式加以黑板粉笔字作为传播媒介灌输给初中的学生。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传播者,内容是政治课本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教师要认真钻研文字教材,对每单元的教学内容作仔细分析,将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并确定每个知识点要求达到的学习水平。
选择媒体要能准确地呈现信息内容;要符合学生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容易得到,需要付出的代价不大,而又能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由于传播对象是学生,所以可以选择用Flash动画形式或PPT形式让学生懂得政策思想知识,既吸引他们这个年龄的注意力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另外教师在课后还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外上网或从报纸上查找相关资料。
学生首先通过视觉接收经由电脑上教师所作包含政治课内容的幻灯片及动画,通过听觉接受老师的讲课,然后学生依据自身的经验和知识,通过动手动脑能力,将符号解释为信息意义,并随之储存在大脑中。
学生接收信号解释信息之后,增加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但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的,需要进行评价。
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很多,可以观察学生的行为变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书面作业。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

传播的发展
语言的产生
使人类有别于其它 动物社会的主要 区别是人类传播的 特定特性。
传播是社会得以 形成的工具
要了解人类传播,我们必须了解人是怎样相互建立起 联系的
如果把传播学当 做时钟的二十四 小时的话,那么 我们可以说他们 大约已到了二十 三时五十九分。
传播不是全都(甚至大部分不是)通过言词进行的。一个姿势, 一种面部表情、声调类型、响亮程度、一个强调语气,一次接吻、把手搭 在肩上、理发或 不理发、八角形的停车标志牌,这一切都携带着信息。
大众传播模式论

• 一个传播者的参照系已为另一个所吸收或接过来,在角色 的行动和价值上无任何区别。 • 这个模式可以容纳任一方向的同化过程。实际上,由于信 息提供者在这种关系中通常处于较强的地位,因而对同化 的压力几乎总是在另一方向。
• 怀特的守门人模式 • 缺点:①未考虑抑制和引导这一过程的组织因素,而它却有 助于对正在研究的行为作相当个人化的解释。②认为只有一 个主要的“门区”。③就新闻的流动而言,这一模式意味着 一种颇为被动的活动。
• 一个相当弱的商业部分,几乎是只有来自直接销售的收入。 在自由主义模式中直做多少被商业同化,而在苏维埃模式 中公共部分往往同化制作。这个模式的总体性质十分异常, 但在内容的分发方面还是可能看到一个显著的现象,它在 内容的供给上,甚至可能很少考虑受众的直接消费要求, 而是比社会责任模式更多地受选择标准的支配。(基于这 样一种假设:应用该模式将使内容的制作甚至更多地偏重 于文化的、教育的和信息的内容,而这些内容通常被归入 “高级趣味”这一类) • 评价: 优点:对比较分析或批评分析是一个有用的起点 缺点:①高中低级趣味之间的差别是按惯例主观划分的, 不明确,如果将它们用于说明实际的媒介产品的多样性, 便毫无意义。 ②要了解或说出受众真正需要什么并非易
《大众传播模式论》 —— 丹尼斯· 麦奎尔 斯文·温德尔
硕655 褚惠娟 3106078006
第二章基本模式
2.1拉斯韦尔公式
• 2.2香农—韦佛模式、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丹斯模式
第三章个人影响、扩散和大众传播 对个体的影响
• 3.1刺激—反应模式及其修正
康 斯 托 克 的 电 理视 学对 模个 式体 行 为 之 影 响 的 心
3.2
• 3.3卡茨—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和个人影响两极传播 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

传播学课件04传播的过程模式教学内容批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一个初级的传播过程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信源:也是传播主体,又称传播者2、信道:是传播的媒介,又称渠道3、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4、信宿:是传播的对象,又称受传者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一)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的“5W”模式(1)拉斯韦尔生平:1902年生于伊利诺伊州一个叫唐奈森的小镇,少年时参加“肖托夸夏季教育集会”,聆听一些像布赖恩、福利特这样的政治演说家的扣人心弦的讲演,激发了小拉斯韦尔对政治学的浓厚兴趣。
直到现在,我们与其把拉斯韦尔看作是一个传播学者,倒不如把他看作是一个政治学者,他是以政治学的视角开始了对传播学术领域的一系列研究,并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09年,小拉斯韦尔的叔叔送给他一本弗洛伊德在克拉克大学的演讲集,因此开始了拉斯韦尔长达一生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的理智兴趣,更确切地说是研究个性在政治中的作用。
而此时,拉斯韦尔才刚刚7岁。
没错,哈罗德·拉斯韦尔是个早熟的孩子,1918年,16岁的拉斯韦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的一名大学生,四年之后,二十岁的他开始了芝加哥大学政治学博士的课程的学习,1926年,年轻的拉斯韦尔博士毕业。
而他的完成的博士论文《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是较早以内容分析的研究范式来研究“政治宣传”的成果。
这里介绍一下,传播学上的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 :以确定与计算内容的关键单元(key unit)及其方法论基础而讯息中显性内容的出现频率所做的分析。
它注重其方法的客观性与可重复性,让观察实验法的资料本身来解释自己,从而同更具阐述性的内容研究方法形成对照。
它针对的是统计学上的构成样本。
1927年,他被聘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学助理教授。
1930年,他发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学》标志着将精神分析理论首次主要用于分析政治领袖,创建了政治心理学领域。
社会大众传播-第五章 传播类型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非诚勿扰
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
1、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等其他传播形式共同构成了社会信息 的交互网络。大众传播是人际传播的规模化延伸,人际传播 是大众传播的重要补充。并不能简单判定谁的效力更大,只 能说两者各有所长。 2、大众传播主要传递基本信息,而人际传播的劝服能力更强。 3、人际传播是大众传播获取信息和反馈信息的重要手段。 4、在大众媒介上呈现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丰富了大众传播 的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
四、人际传播的特点
1、直接性 2、随意性强 3、保密性强 4、反馈迅速 5、可控性强
五、人际传播的动机/功能
1、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 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爱
人际传播
2、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大众传播的特点
1、传播者的职业化 组织化 2、媒介的机械化 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3、讯息的大量化、复制化 4、受众的大众化 分众化、细分化 5、反馈的弱化 强化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 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 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 传播活动。” ——郭庆光
三、传播学者赖特
1、大众传播的协调、解释和规定作用 2、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 3、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
四、传播学者施拉姆
1、社会雷达,监视社会环境 2、操纵、管理和规定 3、指导和教育 4、娱乐
五、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为
1、传播信息 2、引导舆论 3、教育大众 4、提供娱乐
六、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
《传播学教材》第二章传播的过程与类型PPT课件

• (2)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
4
意义的定义
• 所谓意义就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为对象事物赋予的 含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
意义本身是抽象的和无形的,但可以通过语言以及其他符号得到表达
和传递。
•
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
-
5
意义的分类
• (1)明示性意义和暗示性意义
• 评价:这一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联结性和交互性。
-
17
控制论模式(3)
• (3)德弗勒的互动过程模式(大众传播的双循环模式)
•
从香农韦弗模式发展而来,50年代后期由美国社会学家德弗勒提出。受传者即
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传送者。噪音可以出现在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 优势:突出双向性,扩展了噪声的概念,适用范围普遍,是比较完整的大众传播模式。 • 缺陷: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仅仅考虑噪声忽略了影响传播过程的其他外部因素。
第二章
传播的过程
-
1
复习回顾
1
BCΒιβλιοθήκη D符号的定义 功能
符号的类型
意义的定义
意义的分类
E
情境义
-
2
符号的定义和功能
• 定义:
•
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
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 功能:
•
(1)表述和说明
•
(2)传达
•
(3)思考
-
3
符号类型
• (1)信号和象征符
• (5)反馈:是指受众者对讯息的回应,是检验传播效果的现实依据。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就是基于传播的这个要素。
传播的模式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4
评价:
这个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特点。构成传播过程的双方分别 是大众传媒与受众,这两者之间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作为传 播者的大众传媒与一定的信源相连接,又通过大量复制的讯息与作 为传播对象的受众相联系。受众是个人的集合体,这些个人又分属 于各自的社会群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都保持着特定的 传播关系。施拉姆的这个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相 互连结性和交织性,已经初步具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第二章 传播的基本过程和主要模式
1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又称信源,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 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在社会传播中,传播者既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2、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传播者的作 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不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 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同样可以是个 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
接受者所处 的受众群体
来自公众的 压力或制约
受众对传播者的印象
C=传播者
M=讯息
R=接收者
接受者 的社会 环境
19
2、马莱兹克关于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这一模式说明传播是一 种复杂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变量众多的 社会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并不仅仅是有 形的变量——社会作用力之间的互动, 而且也是无形的变量——社会心理因素 之间的互动,这样的视角无疑使社会传 播系统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3、讯息。讯息指的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符号组成,能够 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介 质,通过讯息,两者之间发生意义的交换,达到互动的目的。
传播学概论-施拉姆

传播行为
显然,在发出符号之前和发出符号的 同时有某种内在的行动。首先,一个 人必须感到有理由进行传播。然后, 在这个黑匣子内部,必定会发生某种 信息加工的过程,其结果是把信息编 制成代码,并且对于人体的肌系发出 命令,这就产生了符号。 反馈是由工程传播理论中吸收的另一 个概念。它的意思是从信息产生的回 流反馈活动和其他任何传播过程一样: 它仅仅是一种倒流,是使传播者很快 地对由于他们已发出的符号而引起的 符号做出反应的机会。
什么是语言?姿势有语言、穿着也是一种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
我们大家都是穿的制服——不管是工作服、运动服、礼服、警服、军服 和牧师的服装,它们把我们的一些情况和意图传播出去,有时还 表示我们对我们要访问的人或者一同出去的人的尊敬、颜色有语言、 气味有语言、时间是有语言、空间有语言。 所以,尽管非语言的符号不容易系统地编成准确的语言,但是大量不 同的信息正是通过它们传给我们的。现在让我们回到口头符号上来, 在这方面,语言的符号总要明确一些。 语言是设计美丽的工具。但是即使一辆弗拉里牌的汽车或一辆奔驰牌 的汽车,也必须靠人驾驶,而且有时候也要调整机器。事实上,工具 越精美,对于技巧的要求也越高。人类语言向它的使用者提出同样的 问题。
因此,即使是在极其罕见的情况下,传播也照样在进行着。每一个传播行为,每一 个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各自有一套目的和原因。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那种解释。 传播行为相似之处多于不同之处。
我们的传播行为证明我们完全是人。
信息是 传播的 材料。
发生传播的关系看 来是简单的;两个 人(或两个以上的 人)由于一些他们 共同感兴趣 的信息符号聚集在 一起。
没有施拉姆的传播 学是不完整的------卢因
"传播"的含义
传播主要指思想、信息的交流。沟通。在马列思想中包括物质精神上的传递。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的概括大众传播社会功能是指媒介传播对社会和个体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
在斯拉姆的理论中,大众传播社会功能主要分为四个方面:信息传递、社会化、文化传承和娱乐。
以下将分别探讨这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信息传递。
大众传播媒介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在信息时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不同形式的媒介,人们可以快速获取和传递信息。
在现代社会中,媒介传播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人们了解时事和社会热点的重要渠道。
通过媒介传播,人们可以及时获取到全世界发生的各种事件、新闻和信息。
其次是社会化。
大众传播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同时也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媒介传播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和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互动,提高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媒介传播还可以传递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方式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推动社会秩序和文明进步。
第三是文化传承。
媒介传播能够帮助人们了解、学习和传承文化遗产。
媒介传播可以让人们领略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文化精髓,让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通过媒介的传播可以让文化更为广泛的普及和传播,大大提高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速度,保护了文化多样性。
最后是娱乐。
媒介传播也是人们娱乐消遣的一项重要极客。
通过媒介可以让人们获得各种娱乐信息,让人们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媒介传播可以让人们了解到影视、音乐、游戏等各种娱乐形式。
通过媒介传播还可以创造出全新的娱乐产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
总之,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递,它同时也帮助人们进行社会化、传承文化和娱乐消遣等方面。
因此,媒介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工具,它能够引领社会发展,带来更多机遇和发展的可能性。
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

该模式比线性模式进了一步,它特别适用于人际传播;缺陷在于, 它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这与实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 不对应、不平等相出入。后来施拉姆又提出了适用于大众传播的模式。 编码、译码、释码 (1)编码:将意义或信息转化为符号的过程,这是传播过程中极其重 要的环节。作为传播者,其编码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传播效果的好 坏。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范围和经验的制约,另 一方面,也受到编码者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2)译码:就是将符号还原为信息或意义的过程,与编码的过程相对 应。译码活动受到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影响,故体现了社会的 多样性。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对抗性和妥协性三种形态。 评价 (1)比线形模式更进一步,增加了反馈,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它特 别适用于人际传播。 (2)认为传播是完全对应的、平等的,现实并非如此,不适应于大众 传播。
。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C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更大的 社会结
构
R
基本群 体
基本群 体
讯息
讯息
社会总系统
于1959年从社会学角度提出这个模式,这是最早提出的在社会系统 构架中的传播系统模式,该模式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是各种社会系统中的 一个子系统,大众传播的运行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任何一种传播过程 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 (1)从事传播的双方即传播者和受传者都可以看成一个个系统,这些 个体系统都在从事自己的活动,即人内传播 (2)个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互连接,形成人际传播 (3)个体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分属于不同的群体系统形成群体传播 (4)群体系统的运行又是在更大的社会结构和总体社会系统中运行 的,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的大环境保持着相互作用的 关系。 2.马莱茨克模式
主要媒介理论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
态的传播要素。 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揭示的是微观环节及要素。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研究的提出
主要媒介理论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更大的社会 结构
主要媒介理论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
大量 的受众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主要媒介理论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 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 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但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讯息
解码 解释 者 编码
讯息
主要媒介理论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 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 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 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主要媒介理论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观察 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 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 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 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 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传播学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λ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强调了传播的社会关系性。
皮尔士1911年出版《思想的法则》,他是符号学的创始人。
λλ库利和皮尔士对传播的描述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个传统,一个是社会学的传统,一个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λ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λ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提出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二、传播与信息λ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也有的学者将其分成三类,即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λ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基本特点:λ1.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这里的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3. 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 传播是一种行为、一种过程、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λ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这五种类型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也称信息系统。
λ群体传播中的群体规范与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
λ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它必须对内形成有效的传播渠道,对外伸出普遍的触角。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传播学4

第四章 传播模式与系统结构 学习目标: • 1、 明确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现象的必要性,掌握传播过程的理论要点;
• 2、 明确传播理论与模式之间的关系,认识和了解各种主要的传播模式。
• 1传播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
• 2传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结构体,我们研究的就是结构的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 3传播过程的本质是运动,即过程中各要素及其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
• 总之,传播是由多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动态的、有结构的信息流动过程。
• 过程性 系统性-----核心概念
传播过程的特点 •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 清明时节雨纷纷,
• 路上行人欲断魂。
• 借问酒家何处有,
• 牧童遥指杏花村。
• ——杜牧
传播模式的主要功能 • 1.构造功能:揭示各系统之间的次序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 2.揭示功能:揭示尚未明了的问题,获取对未知关系某一认识。 • 3.启发功能:启发探知新的未知的事实与方法,引导人们关注某一要素的核心环节。 • 4.简化功能:使得传播研究者可以跳过一些要素,简化步骤,直接抓住问题的本质。 • 5.预测功能:可以为估算各种的结果可能发生的概率提供基本依据,研究者可以据此建立假说,对事物的过程与结果进行预测。 (二)各种传播模式 线性传播模式:立足传播者的直线模式 拉斯韦尔的5W模式 香农¡ª韦弗的数学模式 控制论传播模式:兼顾传播者与受传者的循环模式 奥斯古德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德弗勒的模式 系统论传播模式:着眼全局的系统模式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来兹克模式 I 线性传播模式 • 1、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析了传播的过程。 • 2、第一次为传播学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全面的理论框架(范围和基本内容),从而使传播学的最终确立成为可能。 • 1、直线性:即传播学被描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性传播过程。 • 2、孤立性:即它丝毫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 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香农、韦弗(美)1949年《传播的数学理论》 讯息 信号 所接收信号 讯息 噪音:不是信源有意传送的,但附加于信号系统上的任何东西。对正常信息传递的干扰。 能够消除噪音的是讯息中的“冗余信息”,它有抗干扰的作用,同时不会影响讯息容量的增减。 意义 为传播过程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 a. 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了传播不是在封闭的真空社会中进行的,过程内外的各种障碍因素形成对讯息的干扰,这对社会传播过程来说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 b.对一些技术和设备环节的分析,提高了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也为文理结合的方法考察传播过程打下了基础。 • 缺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模式由五个部分构成:媒介组织作为传者,各种类型的受众,相同的大量的信息,推测性的反馈,以及大量的信息来源。
1.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以媒介组织的形式出现的,它包括了媒介组织和组织化的个人,如记者、编辑、主持人等。
媒介组织从各种信息来源处获得信息,这时它是译码者的角色,经过把关、加工、解释之后,重新编码向外传递,这时媒介组织充当编码者的角色。
2.这里的受者是大众传播的受众,图中不同的圆圈表示受众归属于不同的群体,其中每个群体中的大圆圈表示群体中的意见领袖,他会通过人际传播对群体中的受众产生影响。
3.大众传播中的信息是大量的、形同的、复制的、广泛传播的。
4.推测性的反馈,由于 施拉姆提出这个模式时候媒体主要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主,这些媒体的共性是反馈延迟,所以这里的反馈是媒介组织预先做出的推测性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