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就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就业是民生之本,以高校毕业生为代表的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上说道“如果大学生毕业就失业,那就没有希望”。
伴随1999 年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飞速增长,从1999 年的90万人跃升至2017年的795 万人,毕业生数量以近12.9%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攀升,据人社部数据显示,2018 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820 多万人,就业总量压力大。
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深入探析,继而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又好又快就业,减轻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据《2017年就业蓝皮书》表明,2016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1.6%,2015 年为91.7%,2014 年为92.1%。
但在统计中,只要毕业生签了劳动合同或就业协议,只要有一个“收容所”,官方统计上都算作已就业。
很多应届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只要有,就上”,一方面形成了就业满意度不高、就业质量上不去的局面;另一方面造成了后期工作的极大不稳定性,更有甚者成为后期失业人员。
依据麦可思研究院的统计,2016 级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是65%,而2015级高校大学生只有63%,2014 级高校大学生只有61%。
就业满意度虽略有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总体只持续在60%阶段。
同时,它也指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造成了2016级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现状不满意,一方面是“收入低”(67%),另一方面是“发展空间不够”(56%)。
此外,据其统计计算,2016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6 个月内的离职率是34%,2015 级高校毕业生是34%,从这两年的数据看,离职率都远超30%,进一步证明了大学生就业存在严重的不稳定性,虽然毕业能就业,但也存在了一定程度上“就业即失业”。
总的来说,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校大学生基数过多,就业负担重;但就业满意度总体偏低,离职率偏高,缺乏稳定性。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含义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供给侧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
它强调通过优化供给结构,调整要素配置,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增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从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1.供给侧结构性的意义1.1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经济整体供给水平和质量,增强经济长期发展的动力。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等措施,可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2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供给侧结构性在深化市场化的基础上,通过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
通过减少政府管制和市场壁垒,优化投资和创业环境,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1.3增强消费动力供给侧结构性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优化消费环境和拓宽消费选择,激发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潜力,引导消费升级。
通过改善消费品质量、降低消费品价格,提高人民群众的消费体验和生活质量,增强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
1.4提高就业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福利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就业水平,减少失业问题。
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创新创业,提高就业创业的环境和机会。
同时,通过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
2.供给侧结构性的路径和措施2.1深化市场化深化市场化是供给侧结构性的重要路径。
通过完善市场体制和机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加强与市场化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强化产权保护,优化市场环境,减少行政干预,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
2.2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关键举措之一、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过剩产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调整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的现实意义—就业
供给侧改革对于大学生的意义:1.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
大学生平时需要多积累,积极进行自我投资,这样才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创造额外的价值,才真正做到了供给侧的改革。
2.供给侧改革之后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是要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还是先考研,因人而异。
但不管是哪一项,必要的提前规划不可少。
3.供给侧改革委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等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一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
专业设置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并不完全匹配,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
二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不能适应新兴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给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而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大学生就业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破解: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一是要明确发展类型之别、明确自身办学定位。
二是引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
3.创新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问题: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品产业的优化升级。
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直接杀掉旧产业,而旧产业又是就业的重要解决方案,所以短期内可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大幅失业。
而政府最害怕的,莫过于失业。
直接关闭某些工厂,则势必造成失业者的反抗。
这也是政府投鼠忌器的一个东西。
对于广大找工作的90后年轻人而言,这些消息都不算是什么好消息。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随着“供给侧改革”政策的陆续推进,我国经济总体发展呈现积极态势。
然而,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据统计,201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93.7%,但是就业难、工资低等问题仍然困扰着众多大学生。
为了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寻找切实可行的途径。
一、走出误区,提升职业素养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常陷入误区。
比如,对薪资要求过高,对从事职业的要求过严格等。
而在供给侧改革的新背景下,有必要走出这些误区,真正提高职业素养。
通过校内外的实习和兼职,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职业竞争力,为就业找到更多的机会。
二、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在就业市场上,许多大学生往往将眼光局限在国内知名企业或外企上,忽视了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
这样的观念是不科学的。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中小型企业是稳定就业的重要力量。
因此,在寻找就业机会时,既要保持心态平衡,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以更加广泛的视野去选择工作单位。
三、进一步研究自身优势大学生在找工作时,需要认知自我,了解自身优点。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如讲座、实践、志愿者活动等,了解自己擅长的领域,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些都能为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提供更多的优势。
四、加强积极的就业措施为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提升就业机会,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就业措施。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家推动大规模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招用大学生,同时还加大了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支持力度。
这些措施有助于缩小就业差距,增加了不少就业机会。
总之,就业是大学生社会融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之一。
在“供给侧改革”新背景下,大学生要走出自己的误区,积极接受各种挑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进一步研究自身优势,拥抱创业和就业中的机遇。
同时政府也需要继续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保障。
供给侧结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2021-06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文教研究供给侧结构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研究杨飞飞(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00)摘要:随着大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难和难就业的问题,成为社会亟需解决的焦点。
运用供给侧结构性的角度,结合社会发展情况,来分析作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需要解决当前社会上存在人才的供需矛盾问题,需要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是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提高就业质量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1)18-0211-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1.18.103一、供给侧改革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高校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人力资源的供给侧,用人单位则是大学生就业市场的需求端①。
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要求,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思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是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客观需求,是回应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大学生自身能力的要求,也是推动大学生就业质量和高校就业率的重要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供给侧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其制度优越性,可以实现自我的调节、发展和完善,在整个过程中改革是其必要的手段。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也从实践上证明了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对于经济领域改革提出了从供给侧角度进行不断的深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对自身的不断完善。
而高校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供给的一方,因此,把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应用于教育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和进步的时代,从我国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完善育制度、改善教育现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思考
1概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供给与需求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供大于求,有需求无供给,供给质量不高等问题,已经引起国家的重视。
2015年,中央提出将去产能、去库存作为重点工作来抓;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方入手,通过市场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由需求来倒逼供给方提高自身发展水平和能力,以便为需求方提供更好的人才,产品和技术服务。
高校作为社会人才的“供给方”,同样在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围内。
一方面,当前高校毕业生多,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出现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招工难和用工慌。
这种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要求作为供给侧的高校,改善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2当前高校人才“供给侧”存在的问题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与企业需求之间矛盾的原因,主要出现在“供给侧”,高校和大学生都存在各自的问题。
高校作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2.1高校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数量与日俱增。
但是高校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这就使一些具有发展特色的普通大学得不到政策和财力的支持。
2.2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很多高校在发展定位上就出现偏差,都一概追求向研究型大学发展,专业设置千篇一律,表现上看专业多而且全,但是缺乏特色专业。
同时,高校扩招严重,大学生数量多,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和业务素质也良莠不齐,严重影响着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2.3高校办学质量缺乏有效监督近些年高校数量持续增长,在繁荣的高校数量下无法掩盖一个深层次问题,高校办学质量缺乏第三方的有效评估。
虽然教育部通过专业就业率调研等方式来评价高校专业设置的好坏,但这远远不够。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如何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难题。
本文将就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探讨解决途径。
一、就业形势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就业大军,形势异常严峻。
就业市场日趋饱和,企业对用人需求更加挑剔,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1.就业观念问题。
由于社会舆论导向、家庭期望等因素,一些大学生在对就业的认知上存在一些问题,往往只盲目追求一些热门的行业或公司,忽视了一些实用性或就业前景较好的岗位。
2.专业对口度低。
一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毕业后找工作困难。
3.缺乏实践经验。
传统的以书本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得大学生在毕业后缺乏实际操作的能力,这也成为许多企业招聘的障碍。
4.用人单位招聘偏向。
在一定程度上,一些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存在偏见,对学历要求过高、经验要求过多,而没有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实习机会和培训机会。
三、供给侧改革对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这将为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启示。
1.就业观念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大学生要更加理性地面对就业问题。
不是每个人都能进名企,不是每个人都会成为大佬。
大学生应该针对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做出更加理性的就业选择。
2.加强产教融合。
供给侧改革强调产业升级和创新驱动,大学生应该更加注重专业对口度,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等方式增加实际操作经验和解决问题能力。
3.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对接。
供给侧改革要求产业结构要优化和升级,大学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增加对市场需求紧缺专业的培养力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发展的意义是什么在当今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词汇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那么,它究竟对发展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简单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端入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关键作用。
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要素投入和投资拉动。
这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一些行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和竞争力;而在一些高端领域,又存在着供给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和高品质的需求。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技术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生产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端向高端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企业往往注重规模扩张,而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通过改革,能够促使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和管理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也能够促进整个经济体系的优化和协同发展,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从就业方面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导致一些传统行业的就业岗位减少,但从长期来看,它将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
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会涌现出一大批对技术和知识要求较高的新岗位,如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互联网金融等。
这些岗位不仅能够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还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就业质量和居民收入水平。
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良好的环境。
改革能够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促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途径探究作者:程明爽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14期摘要:高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随着供给侧结果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带来了相应的“挤出效应”和“吸入效应”,从而对大学生的就业现状造成影响。
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更好的运用供给关系,实现对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指导,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路径经济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为了去除对社会无效的供给,此项改革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合理有效的路径。
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居于顶端的构成部分,其教育理念和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对我国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本文将主要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分析高校教育出口(就业问题中存在的结果性矛盾,为改善大学生就业路径提供借鉴。
一、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的概念源于19世纪初法国经济学家萨伊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即萨伊定理。
但我国供给侧改革理论的出现在背景方面与供给经济学有很大差异,简单说来,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加强调优化需求管理、释放新需求,并创造新供给。
也就是说,供给侧改革核心在于扩大有效供给,而扩大有效供给的关键在于优化供给结构,优化供给结构的前提又在于完善生产要素供给[2]。
劳动力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中之重,高校大学毕业生作为告知劳动群体,即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合理就业意味着可以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突破口。
二、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不足。
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普遍存在不够充分和全面的问题,导致专业素养不足,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展现出过硬的基础知识。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讲授时没有做到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基本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得学生仍然被动接受知识的多,自主学习动力不足,缺少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学生自然无法对专业知识掌握牢固;二是多数学校所设置的专业课没有遵循“发展”的规律,没有从社会和企业中找寻需求点,从而使得“学无以用”,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只能极少的获取对就业和职业发展有效的知识和技能,专业素养不足。
浅谈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浅谈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摘要】当前经济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就业市场需求下降、行业结构调整、技术发展等因素都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造成影响。
面对经济形势的挑战,高校毕业生需要及时调整就业策略,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唯有关注和了解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才能提高就业竞争力,更好地应对就业挑战。
毕业生应当注重自身的职业规划和技能提升,积极适应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以谋求更好的就业机会。
高校毕业生需要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变化,灵活应对,为自身的就业发展做好准备。
【关键词】经济形势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需求、行业结构、技术发展、挑战、适应、竞争力1. 引言1.1 当前经济形势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当前经济形势的稳定与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至关重要。
经济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状况和就业市场的供需关系,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就业环境。
在当前经济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就业市场竞争加剧,用人单位招聘需求下降,高校毕业生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
了解并关注当前经济形势对就业的影响,对高校毕业生制定正确的就业规划和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就业市场的挑战,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实现自身的就业愿望。
高校毕业生应该密切关注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就业策略,为自己的就业之路铺平道路。
1.2 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当前经济形势变化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
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使得国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国内市场也面临着来自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
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导致一些传统产业逐渐式微,而新兴产业和新技术却不断涌现,这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挑战。
经济周期的波动和政策调整也会影响到就业市场的需求情况,进而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失衡也会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4篇)
供给侧改革学习心得供给侧改革是指以供应主导、需求引导为核心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增加供给效率、提高供给质量为目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一项重大改革。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供给侧改革,我深刻认识到了这项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同时也对未来我个人的职业发展有了更明确的规划和方向。
以下是我对供给侧改革的一些学习心得。
首先,供给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如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等问题层出不穷。
传统的需求侧政策已经难以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供给侧改革来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通过增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来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
其次,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供给侧改革不仅仅是改革某个行业或领域,而是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这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领域和层面的问题。
比如要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需要改革企业制度和金融体制;要优化资源配置和环境保护,需要改革土地、能源等制度。
供给侧改革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再次,供给侧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供给侧改革涉及到许多改革难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耐心和恒心去推动。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和战略思维,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着眼于全局和未来。
同时,供给侧改革需要不断改革创新,不断总结经验、修正错误,不宜急躁和一刀切。
最后,供给侧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机制,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供给侧改革要引导和支持市场化的改革措施,鼓励创新和创业,打破垄断和壁垒,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和公开。
通过学习供给侧改革,我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增强了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信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偏误及其转变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偏误及其转变对策作者:牟秦杰,贾彤辉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11期摘要:大学生就业的过程就是人才与社会需求的一种供需匹配,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观念,主要体现在自我认知以及择业、就业的过程中。
面对这些观念偏差和误区,需要学校配合社会和市场,实施对策进行扭转,促进学生就业,适应社会人才需要。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就业观念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经济领域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如何推进高等教育的相关改革已成为热点话题。
近十余年来,虽然高等教育取得了与经济发展比肩的巨大成就。
但依旧存在人才供给质量欠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在社会发生变化,改革推向深水的过程中,大学生就业的观念必须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匹配社会需求。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念中存在的误区国际上通常认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中国1999年开始大学扩招,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了大众教育阶段,并在 2012年达到30%,而且中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可以预见未来高等教育会在大众化的路上越走越远[1]。
而很大程度上家长往往以未来的高薪工作鼓励学生考好大学,加之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使得在校大学生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的认知,与目前的时代并不完全相符。
对高等教育认识的偏差就使得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一些偏差与误区,具体表现在:1.自我认知:依赖多于自主中国大学生在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往往接受的是完全以“学业为重”的思想,倾向于记忆书本知识,而忽视对自身的探索。
因此,大学新生常表现出迷茫、依赖,对自己的职业兴趣缺乏了解,对自己的职业技能缺乏认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中学阶段被动学习的状态中。
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就业难”和“用工荒”的
Business and Trade Talent 商贸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①—以“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为出发点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文资源中心潘海红摘要:供给侧改革不仅适用于经济领域,也同样适用于高等职业教育,针对我国存在着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的结构性矛盾,本文通过分析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提出在顶层设计上加强统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改革现有人才评价机制 等四方面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等职业教育就业难用工荒培养质量中图分类号:F 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3(a )-182-04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髙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 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适用于我国的经济 改革,也同样适用于我国的髙等教育改革。
1 “就业难”与“用工荒”的现状分析1.1就业难与用工荒的总量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髙等教育呈现“井喷式”的增长,髙等 教育在学总规模从新中国成立1949年的11.7万到改革开放1978年 的86.7万,截至2015年我国在学总规模3647万火其中普通髙校本 专科2625万人),位居世界第一;毛人学率达到了40%,预计到2019 年,我国的髙等教育毛人学率将达到50%,髙等教育已经进人普及 化阶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井喷式”的扩招,也给髙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①基金项目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项目” 2016年“潘海红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 (2016msgzs 015)。
作者简介:潘海红(1967-),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图文资源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国际金融方面的研究。
2013年髙校毕业生达到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2014年 毕业生人数727万,2015年毕业生人数749万,被称为“史上更难就 业季”,到了2016年毕业生人数765万,被称为了“史上最最难就业 季”。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作者:魏月媛汪勇攀来源:《商情》2019年第48期【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对人才需求质量的越来越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发严重。
如何满足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能力策略1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1.1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是一个长期的、可持续的培养过程,指的是大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从事一份工作所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专业技能,通过理想就业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具备适应新形势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成为大势所趋。
1.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大学生就业率持续走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的发展。
因为就业能力是在高校期间的学习和社会实践获得的一种工作的本领,大学生就业率直接反应了高校的发展水平,决定着高校的生存和发展。
高校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来适应当前人才供给侧改革的大形势,培养大学生适应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就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实力,从而提高高校自身的知名度。
1.3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原因。
由于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人才需求更加侧重于技能型、职业性人才,对普通高校人才需求不是特别旺盛,致使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高校大量扩招开始显现供大于求的现象,大学毕业生数量虽然多,但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却增长缓慢,导致大学生供过于求却人才不足的现象,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市场窘境。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2.1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表现。
一是专业能力不强。
具体表现为所学专业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理论知识系统性不强,理论和实践脱节,合素养和技术能力水平不高,难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二是学习能力欠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者:陈怀杰郑志玲蔡幸怡黄铭菲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3期摘; ; 要:供給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中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又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起点。
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依据教育政策和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充分利用自身的需求,以学生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教育规划发展蓝图,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提供帮助与改善。
同时,及时更新对当地当前职业发展谋求共赢与合作的目标,达成职业规划指导、职业规划、教育及需求的高度统一,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与思考能力。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 职业生涯规划; ; 职业规划教育在职业生涯中,如果每个人都为未来制订明确的计划,那么我们的工作水平将大于反映一个人的工作活动及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的相对动态过程。
大多数大学生的计划工作意味着他们有自己的职业理想,但是他们的职业规划没有涉及外部环境因素,对社会职业内部要素的分析,以及对未来职业规划感兴趣的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的向往。
大学领导或管理者需要对现实情况进行分析,对大学生进行合理且适当的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一、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高校管理指导力度有待加大。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大学生社会进步的“培养基”。
目前,高校求职工作受到社会招聘的影响,使毕业生们只注重工作的实践层面,忽视对理论的深入研究,因此缺少工作热情,没有实现预期的目标。
第二,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制度和制度还不完善,不能很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教育理论和相关政策水平较低,教育重点一直放在学生专业技能教育上。
另外,部分大学生在职业规划方面虽然提供了课程、咨询服务和职业生涯指导系统输入,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教育规划事业上要达到大学生的期望值是远远不够的。
目前,许多大学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以强化理论课的形式开展以低年级为主的教育活动。
实践证明,单靠理论课程的教育不能满足大学生职业规划需要。
本科毕业生就业能力供需失衡问题及对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社会改革深化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同时也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以供求关系来审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困境,突出的问题是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集中体现在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上,尤其是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毕业生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才供给与需求的不匹配问题,这种不匹配不仅体现在数量层面,还体现在质量层面。
本研究试图立足供给侧改革的视角,以就业能力的供需失衡为切入点,窥探高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方向和策略。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一)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同于过去从需求端刺激发展尤其是量的增长的改革新思路。
在需求政策的拉动下,过去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高速增长,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然而,随着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风险,比如产品供需错配、供给不足与供给过剩并存、需求下降与需求外移并存等结构性问题[1]。
2016年末的中央经济会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
当前供给侧改革着重强调的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并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以解决上述结构性问题,服务于经济发展从粗放到集约、从数量到质量的深刻转变。
[2]因此,供给侧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供给质量,从供给升级入手使经济发展走上新台阶。
供给侧改革并非不关注需求和需求侧,它一方面要求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另一方面需结合需求侧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效力。
其所试图解决的矛盾之源正是在于供求失衡问题,并且意在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供需错位的结构性难题,试图通过优化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以实现新的供求均衡。
换言之,供给侧改革是以更高质量的满足作者简介:宋齐明(1987-),男,河南驻马店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原理、大学生就业研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
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作为培养人才、促进科技创新和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等教育在当前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新时代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进行探究,分析其意义、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意义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以及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推动高等教育体系的升级和提质增效。
这一改革对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人才培养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有助于促进人才培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改革,可以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
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才能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已经开始全面推进,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效。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高等教育资源投入。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断增加,加大对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
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
为了提高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水平,国家不断调整和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大对重点学科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建设。
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和重点,我国高校不断加强教学科研力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严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政府可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职业教育设施和师资力量,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大学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发展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模式。
大学可以与企业共同开展一些实践性项目或合作研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增强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
大学应设立职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和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需求。
应进一步推动创业创新,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和创业支持。
政府可以加大对创业项目的扶持力度,提供创业基金和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
大学也可以开设创业相关的课程或专业,培养更多的创业人才,推动创业创新的发展。
应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
政府可以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就业服务机构,提供更加全面、精细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
大学可以加强与就业服务机构的合作,共同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掌握就业技能。
加强人才培养的与用人需求相结合。
大学应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人才。
政府可以鼓励用人单位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评估和调整,建立行业与高校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促使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更好地对接。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职业教育的建设、发展产学研结合、推动创业创新、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的对接。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率。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在现阶段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更加突出。
面对这一情况,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采取一系列举措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制定一些对策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解决就业问题。
一、优化教育体系,提高教育质量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之策。
在目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分追求分数和功利性教育导致的学生缺乏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优化教育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改革教学方法,鼓励学校引入现代教学理念和方法,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其次是加强课程设置,将学科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素质教育。
再次是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创新创业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二、加强产教融合,优化专业设置产教融合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举措。
加强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数量,在供给侧改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产教融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设置,培养更适应社会需求和产业发展的人才。
二是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开展双向培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三是加强技能培训,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三、完善创业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创业创新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大学生投身创业创新领域。
为了完善创业支持政策,可以采取以下举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供给侧改革对于大学生的意义:
1.供给侧改革对大学生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型人才。
大学生平时需要多积累,积极进行自我投资,这样才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创造额外的价值,才真正做到了供给侧的改革。
2.供给侧改革之后职业规划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加重要
是要先创业还是先就业,还是先考研,因人而异。
但不管是哪一项,必要的提前规划不可少。
3.供给侧改革委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学校的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国家的创业优惠政策等
大学生就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专业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
一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不足。
专业设置与国家宏观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并不完全匹配,高校人才培养的供给不能及时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职业对专业人才的市场要求,从而出现“结构性缺失”。
二是部分专业人才供给产能过剩。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不能适应新兴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变化和新兴职业的人才需求,人才供给差异化特征不明显,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中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三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部分高校盲目追求专业数量的“大而全”而不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大学生就业力得不到有效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用人单位需求不匹配,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破解:
1.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高校转型发展,一是要明确发展类型之别、明确自身办学定位。
二是引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2.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创新型人才供给能力。
3.创新职业发展通识课程供给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
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品产业的优化升级。
但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直接杀掉旧产业,而旧产业又是就业的重要解决方案,所以短期内可能会造成结构性失业: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的大幅失业。
而政府最害怕的,莫过于失业。
直接关闭某些工厂,则势必造成失业者的反抗。
这也是政府投鼠忌器的一个东西。
对于广大找工作的90后年轻人而言,这些消息都不算是什么好消息。
对于政府而言同样。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对根本的改革,难度大,而且危险性高,一不小心就会乱。
一般来说,政府选择凯恩斯主义调整需求的原因,正是因为害怕“动蛋糕”。
那么,供给侧改革之中,我们可能会将承受通货紧缩,失业,投资赔本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