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对历史的叙述

一、革命历史小说

1.概念

1960年,茅盾在中国作协第三次理事会(扩大)会议的报告使用“革命历史题材”这一概念时,不仅指《红旗谱》、《青春之歌》这类作品,而且也包括写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六十年的变迁》(李六如)、《大波》(李劼人)。

在50至70年代,指的大致是“革命历史”;而“革命”,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指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

1980S :黄子平“在既定的意识形态的规限内,讲述既定的历史题材,以达成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

2.创作情况:P94-95

长篇:《铜墙铁壁》(柳青,1951)、《风云初记》(孙犁,1951-1963)、《保卫延安》(杜鹏程,1954)、《铁道游击队》(知侠,1954)、《小城春秋》(高云览,1956)、《红日》(吴强,1957)、《林海雪原》(曲波,1957)、《红旗谱》(梁斌,1957)、《青春之歌》(杨沫,1958)、《战斗的青春》(雪克,1958)、《野火春风斗古城》(李英儒,1958)、《烈火金钢》(刘流,1958)、《敌后武工队》(冯志,1958)、《苦菜花》(冯德英,1958)、《三家巷》(欧阳山,1959)、《红岩》(罗广斌、杨益言,1961)等。

短篇:孙犁、茹志鹃、刘真、峻青、王愿坚、萧平等,发表了不少属于这一类型的小说,如《山地回忆》(孙犁)、《百合花》(茹志鹃)、《黎明的河边》(峻青)、《党费》(王愿坚)、《三月雪》(萧平)、《万妞》(菡子)等。

这一类型小说的作者,大都是他们所讲述的事件、情境的“亲历者”。这是由于,一方面,能够使用文字的“亲历者”自然极愿意回顾这段光荣的“历史”;另一方面,这一写作不仅是作者个体经验的表达,还是对于“革命”的“经典化”进程的参与。这种讲述,将会在“真实性”上受到严格的指摘;这就不是任谁都有“资格”和“条件”

涉足这一题材领域。

以对历史“本质”的规范化叙述,为新的社会的真理性作出证明,以具象的方式,推动对历史的既定叙述的合法化,也为处于社会转折期中的民众,提供生活准则和思想依据——是这些小说的主要目的。

革命历史小说有不同的形态。一些作家,在长篇小说中追求对于历史的“史诗性”把握。另一些作家,则加入一些“传奇”因素,而接近现代“通俗小说”的模式。个别作家更愿凸显他的现实处境下的情绪,以之作为对往事回忆的触发点。这些略有不同的处理,使革命历史小说比起同期的其他小说创作来,呈现了略有变化的、多样的状貌。

二、史诗性的追求

1.“史诗性”:宏大叙事

目标:揭示历史本质

结构: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方法:重大历史事实对艺术虚构的加入

基调:英雄形象的创造和英雄主义

“史诗性”

这种创作追求,来源于当代小说作家那种充当“社会历史家”,再现社会事迹的整体过程,把握“时代精神”的欲望(其实,不仅长篇,一些叙事诗和戏剧作品,也表现了相似的趋向)。

“宏大叙事”:

更多来自19世纪俄、法等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和20世纪苏联表现革命运动和战争的长篇。

30年代,茅盾是具有“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反映出这个时期中国革命的整个面貌”的自觉意识的作家。(左翼作家)

50年代:反映伟大的时代,写出史诗性作品。成为最有抱负的作家的崇高责任。2.关于革命胜利的革命历史小说

(1)杜鹏程《保卫延安》:1954第一版-1956第二版-1958第三版

冯雪峰:“英雄史诗的一部初稿”

情节:青化砭伏击战——蟠龙镇攻坚战——长城线上运动战——九里山狙击战——沙家店歼灭战:毛泽东运动战的军事思想

英雄人物:周大勇(连长)、孙全厚(炊事班长)、王老虎(战士)

艺术:A情节跌宕起伏,紧张而富有戏剧性。B在紧急的战争氛围中刻画人物,通过行动来展现人物性格。C对暴力的纪实性呈现

(2)吴强《红日》

情节:撤出涟水——莱芜大捷——孟良崮战役:华东战场全局

英雄人物:军长沈振新、副军长梁波、战士刘胜等。

艺术:更加开阔;人物更具有丰富性。

包括反面人物张灵甫。

《谁不说俺家乡好》(电影《红日》插曲)

3.关于革命起源的革命历史小说

直接描述二三十年代在农村和城市革命运动最早的孕育、开展的情形。

(1)梁斌《红旗谱》

(2)欧阳山《三家巷》,见第九章

★梁斌《红旗谱》

人物形象:

第一代:朱老巩、严老祥、朱老明、冯兰池

第二代:朱老忠、严志和、冯贵堂

第三代:大贵、运涛、江涛、春兰

干部形象:贾湘农、夏应图

朱老忠:农民英雄。其成长史是小说的主题。

严志和:地道的农民:革命性与软弱性。

民族气魄:民族、民俗色彩,对古典小说的借鉴,等等。

三、《红岩》的写作方式

•“组织写作” :《红岩》约十年(五稿)的成书过程,是当代文学“组织生产”获得成功的一次实践。

•这种“组织生产”的方式在戏剧、电影的制作中是经常使用的,尤其在后来的“文革”期间,则几乎成为重要作品的主要生产方式。

•创作动机充分政治化。作者从权威论著、从更掌握意识形态含义的其他人那里,获取对原始材料的提炼、加工的依据,放弃“个人”的不适宜的体验,而代之以新的理解。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红岩》的作者是一群为着同一意识形态目的而协作的书写者们的组合。

•特定时代的特定写作方式。

四、另一种记忆

1.残酷的记忆

峻青:《黎明的河边》、《老水牛爷爷》、《党员登记表》

王愿坚:《党费》、《七根火柴》、《粮食的故事》、《三人行》

2.抒情诗

(1)孙犁《风云初记》、《铁木前传》

(2)茹志鹃《百合花》:艺术特点P104-105

(3)其他:刘真、萧平《三月雪》

峻青(1922——1991)。

1941年写出第一篇作品《风雪之夜》,后担任报纸的记者和编辑工作。解放后任文艺界领导工作。

从1954年起写了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如《黎明的河边》、《党员登记表》、《老水牛爷爷》等。散文创作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雄关赋》、《秋色赋》等。

王愿坚(1929~1991)。

1953年秋,王愿坚到福建东山岛采访。第二年,创作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