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二)特纳符号的实用意义 要分析的问题为稳定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 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 仪式机制 阈限(liminality) 边缘(marginality) 反结构(antistructure) 交融(communitas)等
15
玛丽· 道格拉斯: 强调符号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并重 主张把符号—语言法则的分析贯穿到社会分析中去, 揭示社会运行的象征逻辑 两个主要关切点:象征和社会 《洁净与危险》
19
(二)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反对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离,
主张物质关系和仪式形态的互相维持、调和与结合
除了强调经济生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之外,还 强调从社会再生产关系角度来探究社会和文化
20
二、政治经济学派
(一)政治经济学派的由来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1980年代以后仍然相当活跃。 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弗兰克、沃尔夫、哈特
11
三、象征人类学
从本质上讲,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就 是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加以探讨的人类学思想和研究 路径。 公共符号:指的是事物、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 也就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赖以表达自己的世界 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
12

5
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和劳力。 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 得以结合 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 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 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
6
(五)哈里斯的文化唯物论
马文· 哈里斯 1980《文化唯物论》代表该理论的成熟 主要观点: 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任何 采取神秘主义态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16
道格拉斯提出:事物的洁净肮脏与否,和它们本身的 “洁”与“脏”无关,只取决于它们在人类文化分类 系统中的位置。简言之,“污秽”就是位置不当的东 西。就像书中所说:“鞋子本身不是肮脏的,然而把 它放到餐桌上就是肮脏的;食物本身不是污秽的,但 是把烹饪器具放在卧室中或者把食物溅到衣服上就是 污秽的……”换句话说,洁净与肮脏始终是相对的, 它们的对立在不同的文化分类系统中具有不同的含义。
13
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 于公共符号之中,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 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ethos)以及其他观念, 并传承给下一代 。 人类学者的工作不在于运用“科学”的概念套出“文 化”的整体观,也不在于像结构主义者那样试图从多 样化的文化中推知人类共通的认知语法,而在于通过 了解“土著的观点”来解释象征体系对人的观念和社 会生活的界说,从而达到对形成地方性知识的独特的 世界观、人观和社会观背景的理解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 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 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文化的进化》 : 文化尽管是一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 计算其发展过程
3
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 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文化发展的公式:
洁净之于日常生活的象征意义,更接近于它的两个同义词的字 面意义,“整洁”与“卫生”。整齐划一,护持生命和生活的 状态。 污垢意味着越界,意味着对现有差别体系的威胁,因而是危险 的,必须通过某种洁净仪式来消除它,使一切恢复常态。
17
第二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
结构马克思主义 政治经济学派 实践理论
(一)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 格尔兹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大学期间他主修文学和哲学 先后受到克拉克洪、帕森斯的思想的影响 1956年,他在分析了此前几年在印尼的人类学田野工 作中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之上,完成了具有浓厚民族志 色彩的《爪哇宗教》 1960年后,他对印尼的巴厘和爪哇等地进行了系统的 田野调查 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深度的文化理论 《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知识》 (1983)
另一个批评对象是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模式。
他们指出,解释模式与传统民族志的“客观”模式不同,专注 于从社会成员的观点来理解象征符号。问题在于,这种模式通 过与被研究者的移情(empathy),好像研究者本身从背景中完 全消失了
29
(二)实验民族志的特点
后现代人类学反思传统民族志方法,其主张被称为 “实验民族志” 有三个基本特点: 把人类学者和他们的田野工作经历当作民族志实验的 焦点和阐述的中心; 对文本进行有意识的组织并讲究艺术性; 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现象进行阐 释
其次,对人类学在处理与传统部落(殖民化)的关系, 以及与其自身的调查过程和学科史有关的历史背景、 系统性社会不平等和权力等课题时,所表现出的不敏 感或无能进行批评
பைடு நூலகம்次,重新阐释人类学的文化分析概念对欧洲哲学 (尤其是阐释学),及其对传统观念和传统民族志写 作的影响
28
二、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
18
一、结构马克思主义
(一)结构马克思主义的涵义
结构马克思主义(structural Marxism)就是结构人类学 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主要在法国和英国得到发展
1965年,阿尔杜塞和巴利巴尔发表《〈资本论〉读后》 一书,标志着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而在于社会关系结构。
认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在于自然环境或技术,
(一)反思人类学的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民族志文本加以分析、解剖和批评 第一个批评对象就是自马林诺斯基以来人类学界所坚持的研究 范式,“科学的参与观察者”模式——即对“全观性”(totality) 的叙述结构之批评: 忽略个性,强调被研究者的共同性;强调研究成果是“他者” 的观点,以彰显其“客观性”
主要理论灵感来自政治社会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低度发 展理论”
对非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其传统社会文化模式 的探讨,还必须考察这些模式被冲击、渗透、改造,甚至消灭 的过程
(二)政治经济学派民族志的特点
(1)不同地方文化的单个描述无法全面反映现代的文化潮流和 现实,离开了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就无法准确地研究边缘社会的 象征体系和文化形态。 (2)尝试在区域、民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场域中探讨文化的差 异
24
(三)萨林斯的行为塑造体系
复制社会文化体系的不是社会化和仪式,而是日常生 活的实践
这些实践体现了组织和支配体系的时空和社会秩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常规不仅受到内在组织原 则的制约,而且还在现实生活中加强这些原则 到底什么驱使了人们的实践--自利益理论 自利益理论:一个在根本上个人主义的和有攻击性的 行动者,是自私的、理性的和追求实用主义的(最大 化个人利益的倾向)
30
三、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一)人类学的重构特点
不再简单地区分“我们”和“他们”,或者观察者与 被观察者 不再恪守“传统与现代”的简单二分法 多点(multisites)田野工作
(二)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对全球化和地方的研究
生物学与文化的研究
31
复习思考题
1新进化论“新”在何处? 2关于文化进化的人类学理论模式有哪些? 3结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特征。
22
主要观点: 他们都关注两套相互关联的术语: 一套是实践、应用、行动、互动、活动、经 验、展演; 另一套则是关于做这些事的人:媒介、行动 者、人、自我、个体、主体
23
(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实践理论解释的就是一个社会和文化整体 (系统)之形式和意义的产生、再生产及变 迁 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宇宙观、社会 结构、认知的集体表象、文化解释体系等 实践既是策略性的个人行动,也是文化再造 和社会秩序重塑的途径 实践理论主张,行动或实践是一个实用主义 的选择和决定,或是主动的谋划与规范
25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反思人类学与实验民族志 理论范式多元化与人类学重构
26
一、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
(一)后现代主义的诉求
20世纪60年代,西方思想界出现了一个质疑权威、质疑科学主 义、质疑结构的思潮。 这个内容庞杂、主张繁多的思潮被统称为“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
(二)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质疑权威 质疑宣称能得到完全代表真理的知识的科学主义,认为理论并 不等于现实 质疑集体意识的存在,认为意义在互动过程中得以产生 质疑所谓的价值中立及文化研究中“象牙塔”的存在,凸显出 写作的政治这个问题 高举相对主义,质疑宏大叙事,兴起小叙事
27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领域开始出现三种自我批评: 首先,反思人类学的传统田野工作调查实践、关于田 野工作的认识论及其作为一种社会科学方法的地位
用特定文化中特殊因素的适应或系统维护功能来解释 这些因素的存在,即把兴趣从环境如何刺激(或阻止) 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这个问题,转到了社会和文化 形态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既存关系的方式。
7
(六)新进化论要点
(1)新进化论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 (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 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而新进 化论的角度更广,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 (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坚 持单线进化,而新进化论同时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 性和特殊性 (4)在研究方法上,新进化论不再受限于古典进化 论那种过于抽象、过于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倾向,开 始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
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 (续)
自然、结构与符号 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 后现代主义与人类学的重构
1
第一节 自然、结构与符号
新进化论 结构主义 象征人类学
2
一、新进化论
(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 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 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 进化的三段说。
21
三、实践理论
(一)实践理论的缘起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 旨在解决社会理论中长期未决的课题,即社会与个人 的关系 关注的理论问题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 的行动之间探讨辩证关系和人的能动性
倡导者:
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 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
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和奥特纳
8
二、结构主义
(一)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渊源
1、学术背景(“三个情人”):
地质学、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 2、学术渊源: 法国社会决定论 英国结构-功能论 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结构语言学 符号学
9
(二)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创见
(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
(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 寻求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
(3)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
(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 以抽象成结构模型。
(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与经验现象同构的
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 同心性。
10
(二)发现文化的深层结构
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 结构模式的划分: 有意识模式(家乡式)与无意识模式、 机械式模式 统计学模式 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 着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这 种内在的结构
C=E · T C代表文化(culture), 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 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术(technology)的效率
(三)怀特的多线进化论: 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
4
(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 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 其发展线索 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 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