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

合集下载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六经辨证总结
伤寒是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六经辨证特点。

下面是伤寒六经辨证的总结:
1. 太阳经:太阳经辨证以表证为主,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身痛、恶寒、寒战、汗出不解等。

常见的证型有太阳经风寒表证、太阳经风热表证、太阳经湿寒表证等。

2. 少阳经:少阳经辨证以寒热错杂、胸胁痛、呕吐、黄疸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少阳经表里两感证、少阳经湿热病证等。

3. 阳明经:阳明经辨证以热盛、大便秘结、腹胀满、口渴欲饮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阳明经湿热病证、阳明经燥热病证等。

4. 太阴经:太阴经辨证以寒盛、发热、恶寒、呕吐、腹痛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太阴经寒湿病证、太阴经燥热病证等。

5. 少阴经:少阴经辨证以阴盛、内热、口渴、消瘦、便秘等为主要表现。

常见的证型有少阴经湿热病证、少阴经燥热病证等。

6. 厥阴经:厥阴经辨证以里寒、外热、胸胁痛、呕吐、腹胀等为主要特点。

常见的证型有厥阴经寒湿病证、厥阴经湿热病证等。

总的来说,伤寒六经辨证主要根据不同经络的特点、病情表现和证型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辨证准确可以指导合理的中医药治疗。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

伤寒论六经头痛《伤寒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对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进行了系统论述,按六经循行部位及特点进行论治,将头痛分为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并描述其具体症状及治疗方药,现总结如下。

太阳头痛1.太阳中风证原文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本证为外感风寒,太阳受邪,营卫不和,卫强营弱,腠理不固,风寒束表,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致营卫不调,发为头痛,发热,恶风,汗出,鼻鸣干呕,不渴,舌苔白,脉浮缓或虚弱等症。

治疗上以解肌散邪,调和营卫为原则,应用桂枝汤治疗。

方中桂枝辛温,祛风解肌,治卫强,为君药;芍药酸寒,益阴敛营,治营弱,为臣药;桂、芍相合,调和营卫;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益气补中,又益阴和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散中有补,滋阴和阳,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之主方。

2.太阳中风兼水饮证原文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本证为水气内停,太阳经气不利所致,既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的太阳经气郁而不宣的外证,又有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水郁气结的内证,从其内、外证综合分析,产生气结阳郁的根源在于小便不利,因小便不利,则水不行而气必结,气结则阳必郁,以上诸证便可发生。

治疗上采用健脾利水,宣通气化之原则,应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疗。

用桂枝汤去辛热之桂枝以防伤及表部气津,以芍药益营气以补益太阳脉络及胃络之营血不足而导致的筋脉挛急疼痛,白术、茯苓补气健脾渗湿,姜、枣补血和营,与芍草合而能补阴。

3.太阳伤寒证原文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本证为太阳受风寒外袭,毛窍闭塞,卫闭营郁,太阳经气运行不畅,发为头痛,发热,恶风畏寒,腰痛身疼,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

伤1寒1杂病论头疼

伤1寒1杂病论头疼

《伤寒杂病论》头痛六经辨证杂病辨证证治规律摘要:头痛之论源于《素问·风论篇》就其病名而有“脑风”、“首风”、“头风”之名,《素问·风论篇》云“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素问·五脏生成篇》云“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过在足少阴,巨阳,甚则入肾”《内经》之于头痛病因,论及风、寒、湿、热之邪内侵,五脏功能失调,皆可导致头痛后世医家对头痛之论又多有发挥把头痛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始自李东垣《东垣十书·内外伤辨》曰“内证头痛有时而作,有时而止外感头痛,常常有之,直须传入里实方罢,此又内外证之不同者也”这一论点的提出,使头、痛的辨证施治,从理论到实践,渐趋完备李东垣根据发病及临床表现分为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厥逆头痛,并补充了太阴头痛及少阴头痛,还根据头痛异同而分经遣药元·朱丹溪在《丹溪心法·头痛》中又补充了痰厥头痛和气滞头痛,他提出“头痛多主于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可下者”又提出头风“属痰者多,有热有风有血虚有左属风,……属血虚,……在右属痰”之说,对临床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各家论述之多,不胜枚举然而,对于头痛的病因、病机、证治的系统论述,则首见于《伤寒论》《金匮要略》其所论头痛之因机证治乃诸论之始,所论治疗头痛之方剂乃众方之祖,时至今日,仍为治疗头痛之有效良方头痛可见于西医学内、外、神经、精神、五官等各科疾病中,内科常见之头痛,可见于感染性发热性疾病、高血压、颅内疾病、神经官能症、偏头痛等疾病中,均可参照中医头痛证辨证施治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头痛等疾病《伤寒杂病论》对头痛辨证用方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与认识,对此若有足够的认识与理解,则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审察仲景论头痛病因既有内伤又有外感,内伤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寒证,热证,以及瘀血,痰饮等病理外感有风寒,风热,寒湿等不同更有内伤与外感或内伤相兼的病理病证本论文在追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疗头痛之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理论、病证、治法、鉴别以及现代临证验案等各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证治规律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第一部分论述了头痛的起源,头痛的病名与由来及其头痛的定义和范围第二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理论渊源文章追溯了《内经》对头痛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以及头痛治疗原则的认识《伤寒杂病论》在《内经》治疗头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继承发展,将治则治法应用于具体病证之中第三部分主要探讨了《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证治规律,将头痛辨治分为六经辨证和杂病辨证两个部分加以论述第四部分是《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方法研究作简要论述第五部分则将《伤寒论》中头痛的证治以及症状加以鉴别第六部分简要探讨了后世医家在治疗头痛方面对《伤寒论》的补充和发挥论文最后选取了部分近现代名老中医学家和学者运用仲景方临证辨治头痛验案,这些验案从临证角度验证了《伤寒杂病论》辨治头痛的广泛应用和治疗头痛方药的确切疗效本文主要从《伤寒杂病论》原文的角度,论述《伤寒杂病论》中头痛的证治这部分内容包括关于头痛的渊源、头痛证的论治规律、头痛的辨治方法、头痛的证治及症状鉴别、仲景方辨治头痛验案力求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出发,系统地阐述《伤寒杂病论》治疗头痛的证治规律,此外对《伤寒杂病论》中头痛的证治对后世有何启发,后世有何发挥进行了讨论,意在拓宽临床治疗头痛的思路标题:《伤寒杂病论》头痛六经辨证杂病辨证证治规律专业:中医临床基础学位:硕士单位:湖北中医学院@关键词:《伤寒杂病论》头痛六经辨证杂病辨证证治规律。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

六经辨证论治头痛临证述要头痛是临床常见症状,可以见于外感与内伤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在论治外感病的过程中,涉及了头痛的证治,临床采用六经辨证论治与外感、内伤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头痛,更切合实用。

以下试述之,不当之处,请指正。

1《伤寒论》有关头痛证治的回顾1.11.1.11.1.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②足阳明经脉循行于面是产生阳明头痛的基础。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素问·热论》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1.1.3少阳病头痛①少阳头痛其证以热为主。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②少阳经脉循行于头之两侧与少阳头痛的发病密切相关。

《灵枢·经脉》:“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额痛……。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是主1.1.4。

1.21.3《伤寒论》下利,22.1南星为主”。

“白术半夏天麻汤治痰厥头痛药也”。

2.2少阴头痛“少阴经头痛,三阴三阳经不流行,而足寒气逆为寒厥,其脉沉细,麻黄、附子、细辛为主”。

3六经头痛涵义辨析六经头痛已为学者与临床医生所接受。

然其涵义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

3.1指与经脉循行部位相关的头痛如,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厥阴头痛。

《中华医学大辞典》对六经头痛的解释是:太阳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阳经者”,太阴头痛“头痛之属于太阴经者”……。

浅析六经辩证头痛

浅析六经辩证头痛

浅析六经辩证头痛1太阳头痛,后面枕部疼痛连及项、背,及巅顶,发热恶寒恶风,脉浮项强,若自汗恶风,宜桂枝汤;恶寒无汗,宜麻黄汤。

2.阳明头痛,前额、面颊,眉棱骨痛,或痛连齿龈,或颜面疼痛,眼眶发涨,宜葛根汤;眉棱骨痛宜小半夏汤加沈香末少许3少阳头痛,头痛以两太阳穴为主,或连耳目,胀痛并见,或见眩晕,干口苦,寒热往来,脉弦,宜小柴胡汤加减以上三种头痛的用药原则,就是使本经脉的气机顺畅,三阳经脉的气机顺畅,邪气就不会继续进入体内,三阴经就不会得病。

如果用药不当,三阳经的邪气不能向外化解,必定会向内传至三阴经。

4太阴头痛,太阴主湿,湿气上蒸,头痛而重,四肢酸疼而觉冷,腹满、呕吐、食不下,宜理中汤。

5少阴头痛,热气上蒸,头痛而咽干便赤,少气懒言,肌肤燥干,法宜养阴,宜黄连鸡子黄汤,属于「润燥救阴」;若头痛脉微欲绝,身重而欲寐懒言,咽干而口不渴,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属于温经散寒,「扶阳抑阴」。

6厥阴头痛,厥阴主风木,头痛而巅顶最重,干呕吐涎,爪甲嘴唇青紫,四肢冰冷,腹痛,宜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属于「回阳降逆抑阴」。

综上所述,邪气在三阳经,法宜升解,以不使邪气入内为要;邪气在三阴经,法宜温固,由内而解。

真头痛,属于内伤日久,七情过度,阳虚不能镇纳阴邪,阴气上腾,头痛如裂如劈,如泰山压顶,想用布带紧勒头部,兼有气喘,唇舌青黑,渴饮热水,乃阳脱于上,属于危候,法宜回阳收纳,只有用大剂白通汤、四逆汤最为有效。

此时若用「滋阴降火」之法,就会使阴邪更盛而阳愈脱,只会加速患者死亡。

百方不效,忽好忽犯,服用血府逐瘀汤。

有的中医,一见头痛,不论「阴阳」和「六经辨证」,一律袪风,对于三阳证,尚可治愈,对于三阴证,就会害命,不可不知!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关键词】头痛辩证伤寒论头痛是临床症状之一。

《伤寒论》六经病篇398条中,约有20余条论及头痛,可见本论对头痛的重视,值得深入探析。

一、头痛的概念与类型在《伤寒论》中,头痛(头颈项强痛)系指病者自身疼痛感觉,或医者扪及或扣触异常痛感。

条文中提到头痛,颈项强痛,项背强几几等,以上都属于头痛范围,为了叙述方便,本文暂把它们称为“伤寒病头痛型”,兹分述如下。

二、六经头痛的病机及特点六经头痛(头痛强痛)的出现,头项强痛是太阳病的主要症候之一,条文中凡称太阳病的,多具有这种症候。

太阳与少阳并病也有头项强痛(142),少阳本病脉弦系头痛(265),阳明头痛仅见于“阳明病……手足厥者,必苦头痛(197)。

古人以头属表证,故多见于三阳,尤以太阳专主之。

三阴无头痛,虽然厥阴篇有“干呕吐涎头痛”(378),但不冠以“厥阴病”,且所主“吴茱萸汤”兼见于阳明,少阳篇中。

临床实践,此种症状多见于杂病。

霍乱病篇头痛者二条(383、386),见于急性胃肠炎,或真性霍乱时之毒素刺激,或由于脱水过多脑压必改变所致。

(一)太阳病,头项强痛,就是项部牵强不舒,而且有痛的感觉,其痛与头痛互相连接,是太阳病的主要症候之一。

太阳主一身之表,外邪侵入人体,先犯太阳经,太阳为六经之首,其感受外邪所发生的症状,统称太阳病,因是太阳经脉循行部位故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症状。

不论伤寒中风,凡属太阳病都含有这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先阐述如下:1、表虚头项强痛:风寒之邪外袭,太阳首当其冲,故头痛未必有症状,本证“头痛发热恶风有汗”。

(13)系营卫不和引起。

2、表实头项强痛:寒邪外束亲于肌表,太阳之精气不能畅通流利,外邪循经行于上头痛,余如脉浮紧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3、35)乃寒邪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滞所致。

3、内热烦躁头项强痛:本证为伤寒表实头痛症而兼烦躁者(38、39),烦躁是阳热郁于内所致。

4、风寒表虚兼头项强痛:太阳病本有头项强痛,有连背部强直拘急,反见“汗出恶风”(14)与脉浮头痛等见证,属风邪客于太阳经腧,以致气血不利。

六经辨证头痛

六经辨证头痛

六经辨证头痛六经辨证起源于《黄帝内经》,由张仲景及后世医家不断发展。

六经头痛包括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和厥阴头痛。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理论就是当风寒侵袭人体时,邪气损伤人体阴阳的量化及疾病所到达的层次的概括:1太阳头痛:从时间上来讲,太阳表示邪气刚刚进入人体,人体的阳气尚未受到损伤,属于正邪交争初期;从空间讲,皮肤腠理开阖不利,或太阳经的经脉之气运行瘀滞。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说:“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张机承续《黄帝内经》观点并补充太阳头痛的症状和治法。

太阳病头痛,属于表证、热证,若表虚者,必发热、恶风、汗出、脉浮缓,用桂枝汤,后头痛,项背强几几,用桂枝加葛根汤;若表实者,必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用麻黄汤、大青龙汤,后头痛用葛根汤。

2.阳明头痛:阳明表示阳气中最集中、最炽热的部分从时间上看,阳明表示病程进入第二阶段,多在发病的第2天或几小时后,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从空间上,疾病进入较深的一个层次,全身综合情况为动员所有能量与邪抗争。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说:“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197条》说明阳明头痛的症状:“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从《伤寒论》浅析六经头痛

从《伤寒论》浅析六经头痛

枝 汤 主 之 (13)¨ 。发 热 恶 风 并 见 ,是 风 寒 袭 于 太 阳 起 大 便不 通 ,治 以桂 枝 汤 ,解 肌 祛 风 ,发 散 表 邪 ,表 邪
光 明 中 医 2018年 3月 第 33卷 第 5期 CJGMCM March 2018.Vol 33.5
【经 典 温 课 】
·617 ·
从 《伤寒 论》浅析六经头痛
郭 清 宫洪 涛
摘要:《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统的临床医学著作,创立的六经辨证体系一直指导着疾病的辨证论治, 其中把头痛按六经命名,在条文中明确提出头痛只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而太阴、少阴则无。在宫洪涛教授的指导下, 结合《伤寒论》原文,现对六经头痛进行浅析,以期为临床辨证及治疗提供思路。
辨证 对 头痛 的病 因病 机 、证 治 进 行 了 系统 论 述 。本 文 邪 ;大 枣甘 温 以助 芍 药 养 阴 ;炙 甘 草 调 和诸 药 。伤 寒
对 《伤寒 论》辨证六 经 头痛 的原 文进 行 总 结 ,并 分析 其 不 大 便 六 七 日 ,头 痛 有 热 者 ,与 承 气 汤 。 其 小 便 清
足 厥者 ,必苦 头痛 。…‘伤寒 ,脉 弦细 ,头 痛 发 热 者 ,属少 解 肌 祛 风 ,以 治 卫 强 ;芍 药 苦 平 ,补 益 阴 血 ,以 治 营
阳。”“干呕 吐涎 沫 ,头 痛者 ,吴 茱萸 汤 主之 。”… 以六 经 弱 ,二 者相 合 有 调 和 营卫 之 功 ;生 姜 辛 散 以助 桂 枝 散
病机 与 治法方 药 ,具体 如下 。
者 ,知不 在 里 ,仍 在 表 也 ,当须 发 汗 (56)… 。伤 寒 不
1 太 阳 头痛 :头 项痛 。其脉 浮

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

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

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
在《伤寒论》中,治疗头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麻黄汤:由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组成,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所致的头痛。

2.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功效,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所致的头痛。

3. 葛根汤:由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具有解肌发表、升津舒经的功效,用于治疗感冒所致的头痛。

4.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生姜、枳实、大枣、大黄组成,具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所致的头痛。

5. 小柴胡汤: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组成,具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少阳病所致的头痛。

这些方剂都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头痛进行治疗的,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同时,还需要注意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的改善,如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

中医伤寒论的六经辩证治头痛一、太阳头痛1.部位:太阳头痛主要见于前额、巅顶、枕部疼痛连及项、背,或由项连肩。

通常所说的太阳头痛以后头部疼痛为主或连于项。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冷庐医话·头痛》:“头痛属太阳者,自脑后上至巅顶,其痛连项……项强腰脊痛。

”由于足太阳膀胱经脉循行所至,还可以发生头侧头痛,如《丹溪心法十二经见证》足太阳膀胱经见证“头苦痛……头两边痛……项似拔……”2.病因病机:风寒、风热外感常见,邪气阻滞太阳经脉;亦可见内伤为病者。

3.属性:外感内伤皆可致病,但以内伤为主;属实者居多。

4.证治:①经脉不利:头痛以枕颈部为主,痛连巅顶、前额,或牵连头侧,或颈枕部拘紧或酸痛,连及颞额,或伴肩背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或紧。

治法:疏利太阳经脉,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加天麻、川芎、姜黄、天南星、当归。

②瘀血证:头痛项强,或痛连肩背手臂,经久不已,颈部压痛,舌质暗或紫,或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疏经通络。

方药:葛根汤加当归、红花、丹参、羌活,或桂枝茯苓丸加味。

③湿热证:头痛头重,颈项不舒,胸满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濡。

治法:清热化湿,疏经通络。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生薏苡仁、土茯苓等。

④风寒证: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多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方药: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加味。

⑤风热证:头痛而胀,甚则头痛如裂,发热或恶风,口渴欲饮,面红目赤,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通络止痛。

方药:葛根汤去麻黄、桂枝,加桑叶、菊花、僵蚕、蝉蜕或升麻葛根汤、桑菊饮。

或用选奇汤,《伤寒大白·头痛》谓“此治太阳风热头痛之方。

”⑥风湿证: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疏风通络,化湿止痛。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

《伤寒论》头痛证治辨析洪文旭《伤寒论》中涉及头痛见证的条文,共有17条。

其中“太阳病篇”12条、“阳明病篇”、“少阳病篇”、“厥阴病篇”各1条,“霍乱病篇”2条。

在这些条文中,对于头痛的论述,有的在讨论主证时提出,有的在论述兼证、变证、传变、并病或作为辨证之根据而提出。

由于叙述的先后不同,方式不同,其表达的意义也不尽相同。

本文拟就该书对头痛证的论述,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两个方面做以下辨析。

病因病机15条,归纳为4点一是邪犯肌表:属太阳感寒证。

由于六淫之中,风善行而数变,多夹寒邪袭人,太阳主表,为人身之藩篱,足太阳膀胱之经脉上循项背,若风寒客之,循经上犯,则见“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1条)之太阳证;若风寒郁于肌表,阳气被遏,则为表实证,则见“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第35条);若卫气不固,肌腠失密,则为表虚证,则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第13条);若太阳表邪不解,邪犯太阳,经脉不利,则头痛不除,如第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

又如第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

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属少阳受邪证,由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邪郁少阳之半表,亦有头痛一证。

如第256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为太阳与它经并病证,若邪犯两经,太阳与它经并病,亦可因邪郁太阳,经气不利而出现头痛,如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其中“头项强痛”,则因太阳经气不利之所致。

又如第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四逆汤方。

”此条“发热头痛,身体疼痛”皆为邪郁太阳,经气不利所致,然“脉反沉”,为少阴受病。

太阳与少阴并病,里急于表,故“当救其里”。

二是太阳误治:太阳受病,若因误治,太阳经气不能通利,则头痛不能解除。

伤寒论头痛条文

伤寒论头痛条文

伤寒论头痛条文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的条文有:
1.伤寒一日,头痛发热,医者刺之不瘳,痛引少腹者,系在太阳。

这是指伤寒病人发热头痛,医生刺络治疗无效,同时伴有头痛引发少腹疼痛,说明病源在太阳经络。

2.头痛而呕者,以胜湿也。

指伤寒患者出现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说明体内湿邪过盛所致。

3.暴发头痛者,名为正头痛。

这是指突然发作的头痛,被称为正头痛。

4.头痛而汗出,属阳明。

当头痛伴有大量出汗时,属于阳明经的病变。

5.头痛患者,面色常微赤,恶寒无汗者,发居于阳明,可发热也。

如果头痛患者面色微红,恶寒但无汗出,说明病变发生在阳明经络,可能伴有发热。

以上是关于头痛的一些伤寒论条文,其中涉及到头痛与其他症状的关系和病源所在的经络。

请注意,这只是根据伤寒论中的一部分内容,其他相关条文可能还有更多详细内容。

如需深入了解伤寒论的相关知识,请咨询专业中医师或中医学相关教材。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条文的总结

《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相关条文的总结张仲景的《伤寒论》开创了中医理法方药体系的先河,其中的六经辨证更是把经方派和医经派做了完美的融合。

是集大成的一部巨著。

不仅理论上达到了一个顶峰,在实践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知道作用,被各世医家奉为圭臬。

其中对于一些症状的相关性经行了高度的概括,每一个主症必然是此疾病的核心症状,并且把症状与病机有机的结合起来,组成了《伤寒论》的行文特点。

后世医家们根据条文中的症状,进行方症对应,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头痛作为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疾病经常是作为其他疾病的一个伴随症状,原发头痛较少见,诊断也十分的模糊。

《伤寒论》按照六经辨证对疾病经行了分类,其中有不少条文提到头痛,说明头痛对应的病机也可以出在各条经的疾病中。

现在把其中的与头痛相关的条文经行整理,收集各医家的注解。

希望可以从中找到各经头痛的病机,也是对头痛按照六经经行一个很好的分类,并且得到治疗各类头痛的有效方药。

临床上头痛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并且《伤寒论》中写作手法也有省略和互文等,所以在整理过程中把“外证未除”、“项背疼痛”、“郁冒”、“头眩”等一些症状也经行了摘录,希望读者可以经行参考。

文中引用医家注解:【成】金。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方】明。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清。

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柯】清。

柯琴《伤寒来苏集》【张】清。

张隐庵《伤寒论集注》【森】森立之(日)《伤寒论考注》【鉴】《医宗金鉴》清。

吴谦等。

参考书目:《伤寒论考注》森立之(日)。

著。

郭秀梅、冈田研吉(日)、加藤久幸(日)。

翻译校点。

崔仲平。

审订。

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2001年10月北京第1版2001年10月北京第1次印刷ISBN7-5077-1887-5《伤寒论集注》清。

张隐庵。

注释。

清。

高士宗。

纂集。

张金鑫。

校注。

学苑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2009年9月第一次印刷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9)第040223号《伤寒论条辨》明。

方有执。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

试析《伤寒论》头痛的辩证

停于胸胁之间,故心下痞硬满。牵引胁部疼痛。胁上迫于肺, 气机受阻则呼吸短促.邪外走皮肤又微汗出,由于正邪交争,因 而发作有时,水犯胃则干呕,上攻则头痛,下趋则下利,辩证关 键在于引胁疼痛一证(152)。 lO、太阳少阳并病头痛:太阳病未罢而并于少阳,称为太少 并病。头项强痛属太阳,或眩晕,时如结胸,心下痞硬则属少阳 (142、171)。 ll、三阳颈项强痛: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是太 阳表病不解,胁下满不适是少阳经脉不利,手足温丽渴是阳 明有热(99),此乃三阳具病,治从少阳。 12、湿郁颈项强:“得病六七日,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 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是湿邪一E蔽而阳气 不仲所致,若与小柴胡汤后。必下重(98),治当温中健脾,渗湿 消黄。 (二)少阳头痛: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属少阳,少阳头 痛在侧,“脉弦细”尤为辩证眼目,也是少阳主脉(265)。 (三)厥阴头痛:伤寒厥阴,下焦浊阴之气,上乘胸中清阳 之位,厥气上逆,以致产生干呕吐涎沫头痛等证(378)(四) 阳明巾寒邪上犯头痛:胃阳衰弱,水饮内停,头为诸 阳之会,水寒上逆,病势上犯,所以必患头痛,小便利(197), 均属阳虚阴盛之真谛。 (五)霍乱头痛:霍乱病以吐利为主证,出现头痛发热,身 痛恶寒是表里俱病,若为阳热见证多,而口渴欲饮的,可温 阳化水而兼和表,若里寒见证多,而口多不渴,虽有表证当先温 其里(383、386)。 三.讨论与体会 伤寒头痛的原因,大约可归为三: l,在发病初期,由于外来侵害物的袭入,机体感受器反射到 大脑皮层,引起整体复杂的反应,m管紧张,颅腔内压增高.神 经受到刺激所致,古人所谓“邪气在经络上攻于头”,似可理解为 指这一类。 2、由于侵害物产生毒素,或体内自生病毒刺激而致,为阳明 病,霍乱病的头痛,均属于这一类,至于项强则筋脉失去濡养,相 当于现代医学所说,因神经受剑刺激而兴奋,项背肌亦紧张而痉 挛,甚至发强寅(为刚、柔痉)。 3、头为请阳之会,因此头痛的部位、性质,均与经络栩连属, 因此刺激头痛病位与性质,又当循经络辨证,可为求本之治。 其次,本论所论头痛,体现出同病异治的治则特点,对中医 痛证学说亦大有裨益。 条文序号据((新辑宋本伤寒论》(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发

伤寒论头痛条文

伤寒论头痛条文

伤寒论头痛条文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记载了许多关于疫病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下是《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的一些条文:
1. 《伤寒论·上病机脉证并治第五》:伤寒头痛,至七日,结胸如盘状,微烦,不呕不渴,烦躁而呻者,有热也。

2. 《伤寒论·上病机脉证并治第七》:风引之为痞,风寒之为脑痛,久则为风痹
3. 《伤寒论·上病机脉证并治第八》:暍热,头痛,鼻乾,其脉数也。

4. 《伤寒论·上病机脉证并治第八》:温病,当以汗解之,若醒者,汗出已解,袪发引颈,以消邪风。

5. 《伤寒论·上病机脉证并治第九》:伤寒,初服桂枝汤,反烦躁不得眠者,解之煎,温覆盖,以发其汗。

6. 《伤寒论·上病机脉证并治第十一》:黄汤主之。

头痛者,以针砭刺之令痛差。

以上是《伤寒论》中关于头痛的一些条文,其中提到了头痛的病机、脉证和治疗方法,建议在出现头痛症状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病情和个人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

伤寒六经症状大全1.太阳标证:头痛,身热,恶寒,怕风,项强腰痛,骨节烦疼。

无汗者寒甚于风,自汗者风重于寒。

2.太阳本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甚或短数淋沥,或反小便自利,蓄血如狂。

(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

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

总以发汗为出路,利水为去路。

若非水蓄而血蓄,则又以通瘀为去路。

)3.太阳中见证:凡见太阳标证而大便不实、清便清白,甚则男子遗精,女子带多,腰脊坠痛,痛如被杖,甚或气促而喘,角弓发痉,若目戴眼上视,尤为危候。

秀按:此即张仲景所谓太阳未解,少阴先溃是也。

必其人肾气先虚,刚肾中之阳不足以抵御阴寒,即从太阳中络直入足少阴肾经。

4.太阳兼证:兼肺经证,鼻塞流涕,鼻鸣喷嚏,咳痰稀白,甚则喘而胸满;兼脾经证,肢懈嗜卧,口腻腹泻;兼胃经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

1.少阳标证:寒热往来,耳聋胁痛。

2.少阳本证:目眩咽干,口苦善呕,膈中气塞。

3.少阳中见证: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4.少阳兼证: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口渴,膈中痞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兼肺经证,喉痛红肿,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错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1.阳明标证: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2.阳明本证:在上脘病尚浅,咽干口苦,气上冲喉,胸满而喘,心中懊恼;在中脘病已重,大烦大渴,胃实满,手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门直逼小肠,且与大肠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热,谵语发狂,目睛不和,腹胀满,绕脐痛,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昏不识人,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伤寒论最重要、最基础三十个症状解释

伤寒论最重要、最基础三十个症状解释

伤寒论最重要、最基础三十个症状解释1:头项强痛之头痛昨天我们学习了伤寒论六病的第一个病——太阳病的提纲症:头项强痛。

头项强痛这个词儿,可以分成两个词:头痛与项强。

今天再给大家单独说一下:头痛头痛是一个最常见的症状。

老百姓有一句老话:谁还没有一个头痛脑热的呀。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头痛是一个症状,并且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像外感风邪,内伤情志、饮食、以及体虚久病等,都可能引起头痛。

病人主诉疼痛的性质也是多种多样的,像胀痛、跳痛、抽痛、空痛、刺痛、隐隐作痛等,怎么描述的都有。

就是说,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程度都不一样。

并且,还伴发其他的不适,像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心烦等。

从西医的角度来说,头痛可见于高血压、偏头痛、脑炎、脑血管疾病、脑外伤、脑肿瘤以及五管科疾病等。

从伤寒论来说,头痛主要和头有关的三阳经脉受邪有关。

特别是以太阳经受邪为主,多主表证。

当然,还有厥阴病的头痛。

具体而言,伤寒论中常见有如下条文及方证的记载:第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

提示了以下两种情况。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一般称之为伤寒表实证之麻黄汤证。

——严格来说,麻黄汤证是表寒表实之合证。

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一条,一般称之为中风表虚证之桂枝汤证。

——严格来说,桂枝汤证不应归入太阳病的范畴。

这在《伤寒论六病之太阳病》视频上给大家己经讲了。

第28条: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这一条,一般叫做中风表虚兼脾虚水停证的头痛。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表部虚寒合里虚证。

第377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第一条,一般叫做厥阴病之肝寒犯胃,浊阴上逆之头痛。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太阴病的吴茱萸汤证。

头痛是此汤证的越部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伤寒论六经中常见的头痛三阳头痛发热如何鉴别?【论述1】头痛发热,三阳病皆可出现。

太阳头痛,以头项强痛为主,疼痛在后脑,连颈项,呈紧束痛,其发热与恶寒同时出现,且脉浮;阳明头痛在眉棱前额部,以胀痛为主,但发热不恶寒,脉洪大或滑数;少阳头痛在两侧太阳穴处,主要呈抽掣样痛,往来寒热,脉弦细。

【论述2】三阳病均有头痛。

太阳头痛以头项为主,头痛主要是紧束痛,兼湿邪者,头重而痛。

伴见发热,恶寒等症状,是因为风寒侵袭人体,太阳经气郁滞所致;如太阳病变证里的肾阳亏虚,水气上逆:阳虚不能上荣清窍,水气上蒙可致眩晕、头昏、头痛、耳鸣等病症。

治以真武汤太阳病风寒束表,里有郁热之大青龙汤证也可以引起身重头痛等症。

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

大青龙汤是解表寒清里热之峻汗剂,大汗亡阳,有少阴证者不得发之。

从体质的角度,大青龙汤适用于形体壮实,肌肉坚紧的重体力劳动者,发病前有明确的受寒或者触湿病史,患者有汗出不畅的痛苦。

太阳病类似证——悬饮证【原文】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157) 发作有时,头痛,是饮热互结所致。

故治疗用十枣汤攻逐水饮。

阳明头痛以额颅为甚,连及目眶呈胀痛,具有发热恶热,口渴,不大便,小便黄赤等到症状,是阳明里热炽盛,浊气上逆所致。

阳明湿热头痛:湿热头痛的病因,涉及外感、饮食、内伤、久病等方面。

其中饮食失节最为常见,而素体阳盛则是发病的基础。

湿热头痛的病机为湿热阻滞气机,壅滞经脉。

湿热头痛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沉重或昏闷不爽,反复发作,或头痛连项,或颈项拘紧,或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爽或溏垢,或闭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濡数,或滑数。

湿重者则大便多偏溏,或胶着黏腻而滞下不爽。

用葛根芩连汤可以清热利湿,通络利窍。

如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如阳明中寒,饮邪上逆头痛者,具备呕而咳,手足厥冷,小便利等症状,是中阳亏虚寒饮上逆所致;【原文】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196)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

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197)阳明病,但头弦,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

若不咳者,咽不痛。

(198)少阳头痛多在耳前发际、两侧部位,多呈抽掣样疼痛,是邪犯少阳,少阳经气郁滞所致。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5)【辨证提要】本条论少阳病禁用汗法。

头痛发热,三阳病皆有。

现头痛发热而脉弦细,知病属少阳。

少阳病法当和解,不可妄用汗法。

误用汗剂逼迫津液外泄,导致胃中干燥,津伤热盛,故发谵语。

谵语是实热在胃所致,故曰“此属胃”,当和胃气则愈。

若胃气不和则将变见心烦而悸之证,皆少阳误汗所致,故少阳病禁用汗法。

三阴中的头痛厥阴头痛〔原文〕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378)【辨证提要】本条为肝寒犯胃,胃失和降,故干呕;胃中有寒,下焦浊阴上逆,故呕吐清稀涎沫;寒邪循厥阴肝经而上犯巅顶,故巅顶头痛。

厥阴肝寒,治当用吴茱萸汤暖肝温胃,泄浊通阳。

头痛误治病例【经方实验录】大承气汤证其二若华忽病头痛,干呕,服吴茱萸汤,痛益甚,眠则稍轻,坐则满头剧痛,咳嗽引腹中痛,按之,则益不可忍,身无热,脉微弱,但恶见火光,口中燥,不类阳明腑实证状。

盖病不专系肠中,而所重在脑,此张隐庵所谓阳明悍热之气上循入脑之证也。

按即西医所谓脑膜炎之类。

及其身无热,脉微弱之时,而急下之,所谓釜底抽薪也。

若身有大热,脉大而实,然后论治,晚矣。

生川军三饯芒硝三钱枳实四钱厚朴一钱【按】若华女士服本方后约三小时,即下,所下非燥矢,盖水浊也,而恙乃悉除,不须再诊。

是时,余按日从师受课,故知之稔。

头满头剧痛,病所在脑也。

一下而愈,病源在肠也。

合而言之,所谓上病下取,治求其本也。

盖肠中既燥,胃居其上,声气互通,乃亦化热。

胃有神经上通于脑,辗转相传。

脑神经受热熏灼,故发为满头剧痛。

抑又肠胃燥实者,周身血液亦必随之化热,其敷陈血管壁间之诸神经,自受同一之影响。

而脑部为全身神经之总汇,枢机重要,所系更巨,故非特满头剧痛,甚则神昏谵语,发狂喜妄。

考之抵当汤证有发狂之象,桃核承气汤证有如狂之状,此皆血热影响于脑神经之明证。

故用药总不离乎稍黄,无非脱胎于承气汤,深足长思也。

然肠热有易犯脑者,有不易犯脑者,则其人之神经脆弱与否殊为一大主因,要以脆弱者易被犯,如本案所载者是,其理极显。

又小儿神经脆弱,故惊阙之病特多。

曹颖甫曰:阳明证之头痛,其始则在阙上,甚则满头皆痛,不独承气汤证有之,即白虎汤证亦有之。

且阳明府实证燥气上冲,多致脑中神经错乱,而见谵语头痛。

或反在大便之后,无根之热毒上冒,如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可证也。

惟肠中有湿热蕴蒸,其气易于犯脑,为水气易于流动,正如汤沸于下,蒸气已腾于上,不似燥矢之凝结必待下后而气乃上冲也。

此证但下浊水,即可证明温热之蕴蒸阳明。

不然,目中不了了,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何以法当急下乎?大承气汤证其三予尝诊江阴街肉庄吴姓妇人,病起已六七日,壮热,头汗出,脉大,便闭,七日未行,身不发黄,胸不结,腹不胀满,惟满头剧痛,不言语,眼张,瞳神不能瞬,人过其前,亦不能辨,证颇危重。

余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燥热上冲,此《阳明篇》三急下证之第一证也。

不速治,病不可为矣。

于是遂书大承气汤方与之。

大黄四钱枳实三钱川朴一钱芒硝三钱并嘱其家人速煎服之,竟一剂而愈。

盖阳明燥气上冲颠顶,故头汗出,满头剧痛,神识不清,目不辨人,其势危在顷刻。

今一剂而下,亦如釜底抽薪,泄去胃热,胃热一平,则上冲燥气因下无所继,随之俱下,故头目清明,病遂霍然。

非若有宿食积滞,腹胀而痛,壮热谵语,必经数剂方能奏效,此缓急之所由分。

是故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积,宜加辨别,方不至临诊茫然也。

【按】余尝见一男子病者,神志恍惚,四肢痉厥,左手按额上,右于按其阴器,两足相向弯曲而崛起。

傍人虽用大力,不能使之直伸,目张而赤,近光则强闭,脉凌乱隐约,大便多日不行,数日来头痛,病起仅七八日,服药五六日,即至如此地步,据谓前曾宿娼患疮,外治而愈。

余曰:此大承气证失治者也。

顾口噤药不能下,替者用简便法,纳甘油锭于其肛中,凡三次,毫无效验。

惜无亲人作主,不能试胆导法。

次日汗出、夜毙,是可悯也。

又一男子病者感病数日,腹中徽痛,医以四逆散作汤与之,痛略差,而目中之不了了更显。

与之言,半是半非,其夜即毙。

由上实验证之,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确为至危至急之候,虽伤寒不过六七日,无表里证,身但微热,大便但难而不结,即为实,当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仲圣笔之于论,同甚明了也。

果能治之得法,获效亦捷,如本案所示者是。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即为脑病之外征。

外见目疾,内实脑病,较之上案所言仅满头剧痛者,其病为更胜一筹,其情为更急一等,其方药分量当更重若干,而治无第二法门,舍大承气莫属也。

虽然,大论又曰:“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则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

”可见脑神经病至于不识人,至于独语如见鬼状,至于循衣摸床,至于脉涩,其微者大承气汤尚可得而主之,其剧者纵投本汤,亦无效矣。

试推求其无效之故安在,曰:大承气但能治肠热之病源,不能治神经之病所,病源虽去,而病所燎原之势已成,诸神经悉受烧灼,故外见种种恶状,卒致不救也。

然则当此时也,将何药以救之乎?曰:有之,其惟羚羊角乎。

《本草纲目》曰:本品平肝舒筋,定风安魂,散血下风,辟恶解毒,治子癎痉疾云云。

所谓恶者,毒者,因热而生也,所谓肝者,筋者,即指神经也。

热毒熏灼神经,则见痉挛抽搐,是即所谓肝风动阳。

羚羊角能凉和神经,使之舒静,故用之得法合量,可以治大承气所不能治之证。

他药如石决、钩钩、蝎尾、蜈蚣,皆可以为佐。

【西医误治之变证】南宗景先生曰:“舍妹曾患胀病,初起之时,面目两足皆微肿。

继则腹大如鼓,漉漉有声,渴喜热饮,小溲不利,呼吸迫促,夜不成寐。

愚本《内经》开鬼门(玄府也,亦即汗腺),洁净府(膀胱也)之旨,投以麻附细辛合胃苓散加减。

服后,虽得微汗,而未见何效。

妹倩金君笃信西医,似以西医治法胜于中医,于是就诊于某医院,断为肾脏炎症,与以他药及朴硝等下剂。

便泻数次,腹胀依然。

盖以朴硝仅能下积,不能下水也。

翌日,忽头痛如劈,号泣之声达于四邻,呕出痰水,则痛梢缓。

愚曰:此乃水毒上攻之头痛,即西医所谓自家中毒。

仲景书中曾载此症,(见赵刻本《伤寒论》第一百六十条)非十枣汤不为功。

乘此体力未衰之时,可以一下而愈,迟则不耐重剂也。

乃拟方用甘遂三分(此药须煨透,服后始不致作呕,否则吐泻并作,颇足惊人,曾经屡次试验而知),大戟芫花炒各钱半,因体质素不壮盛,改用枣膏和丸,欲其缓下。

并令侍役先煮红米粥,以备不时之需。

服药后,四五小时,腹中雷鸣,连泻粪水一余次,腹皮弛缓,头痛亦除。

惟神昏似厥,呼之不应。

其家人咸谓用药过猛。

愚曰:勿惊。

《尚书》所云“若药不瞑眩,厥疾勿瘳”,此之谓也。

如虑其体力不支,可进已冷之红米粥一杯,以养胃气,而止便泻。

如言啜下,果即泻止神清。

次日腹中仍微有水气,因复投十枣丸钱半,下其余水,亦去疾务尽之意。

嗣以六君子汤补助脾元,且方内白术一味能恢复其吸收机能。

故调理旬日,即获全愈。

”(录《中医内科全书》)此亦古方治今病之一好例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