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版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合集下载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 震动,使药液穿过细小 的筛孔挤出,形成细小 颗粒
不同雾化吸入装置优缺点
类型
优点
缺点
• 有噪音
• 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 • 需有压缩气体或电源(多为交流电源)
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低
驱动
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
• 鼻-鼻窦喷射雾化器在治疗时需关闭软腭,
• 气管插管患者常用
12.06 11.8
城市
12.02 11.24
11.57 10.92
10
5
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7年农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2017年城市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19.45
1呼疾1吸病.57 11.57%
22.73
23.18 23.07

• 用药量(疗 程)不足或用 药量过大
• 过度使用 注射剂
• 作用重叠 • 相互矛盾 • 毒性增强 • 影响代谢吸收
我国不合理用药问题2、3
• 治疗肺部感染 的抗菌药物应 用合理率不足 50%
1. http://www.who.int/medicines/areas/rational_use/en/ 2. 肖爱丽, 等.中国药事. 2011; 25(6):576-578. 3. 王鹏, 等. 中国医药导报, 2015(23)57-62.
Zhu Z,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4 Oct;27(5)386-91
现有指南/共识在指导合理用药时存在不足

儿童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专家共识

儿童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专家共识

表1 布地奈德与丙酸氟替卡松大致等效剂量 (5岁及以下儿童)(μg)
低剂量 中等剂量 高剂量
• 布地奈德混悬液
250-500 >500-1000 >1000
• 丙酸氟替卡松混悬液 125-250 >250-500 >500
地塞米松
一种人工合成的水溶性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结构上无 亲脂性基团,水溶性较大,难以通过细胞膜与糖皮质激素 受体结合发挥治疗作用。由于雾化吸入的地塞米松与气道 黏膜组织结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在气道内滞留时间短 ,因此,地塞米松较难通过吸入发挥局部抗炎作用,不常 规推荐用于喘息性疾病。
• 3.乙酰半胱氨酸(acetylcysteine):国内已有专用吸 入剂型,但儿科临床应用经验有限,尚须进一步验 证。
(四)抗病毒药物
• 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是毛细支气管炎常用治疗措施之一。
• 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已有临床使用经验,但尚 无儿童雾化吸入推荐剂量,其有效性也需进一步证实。
• 利巴韦林:以200 μg/L气雾浓度(雾化液浓度20 mg/mL)吸入
• 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会(RACGP)2008年推出的毛 细支气管炎管理循证指南指出,有反复喘息症状的患 儿,可以考虑使用SABA吸入治疗。
• 鉴于对全球多项研究结果的分析,无论是否为病毒 性毛细支气管炎,均不推荐常规使用SAMA,但鉴于 我国有较多的临床实践报道,医生可酌情使用。
• 最新的Cochrane数据分析显示,雾化吸入肾上腺素治疗
高剂量吸入激素才可能 启动非经典途径,快速起效
两种糖皮质激素受体特性比较 胞内受体
定位
细胞浆
膜受体 细胞膜
数量1 解离常数1
75-90% 19.5nM

先用布地奈德还是沙丁胺醇?多药联合雾化时如何安排顺序?

先用布地奈德还是沙丁胺醇?多药联合雾化时如何安排顺序?

先用布地奈德还是沙丁胺醇?多药联合雾化时如何安排顺序?原创梅斯医学梅斯呼吸新前沿2022-12-09 20:00发表于上海雾化吸入疗法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年以前的印度,随着19世纪手持式玻璃球雾化器的发明、1956年Pmdi的发明而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肺部特有的生理解剖特点如表面积巨大(约100m2)、毛细血管网丰富、肺泡上皮细胞膜较薄等,雾化吸入具有用药量小、药物可直达病灶、起效迅速、能有效避免肝肠首过效应、全身副作用小、使用方便以及患者依从性强等优点。

以下为常用的平喘祛痰雾化药物及用法用量,供大家参考: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临床常用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药理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S) 抗炎作用基本机制可分为经典途径(基因途径,属于延迟反应,一般需要数小时起效) 和非经典途径(非基因途径,GS 直接作用于细胞膜膜受体,数分钟起效)。

药学特性:空气动力学粒径<5μm,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受体亲和力高,肺内滞留时间长,蛋白结合率高,系统清除快。

目前中国已上市的雾化吸入用ICS 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

布地奈德起效最快。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药理作用机制:SABA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活化腺苷酸环化酶(AC),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合成,舒张气道平滑肌,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发挥作用。

药学特性:ICS与SABA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ICS可上调β2受体表达,减少因β2受体下调导致的β激动剂耐受性,而SABA可促进糖皮质激素受体易位,增加其抗炎作用。

目前中国已上市的SABA有特布他林(数分钟内起效,1.0 h达到峰值,疗效持续4-6 h)和沙丁胺醇(数分钟内起效,1.0-1.5 h达到峰值,疗效持续3-6 h)。

心率过快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首选特布他林,因其对β2受体的选择性强于沙丁胺醇。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PPT课件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 PPT课件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疗效佳
吸入疗法 全身不良反应少
雾化吸入 优势
起效迅速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J]. 中华医学杂志, 2016, 96(34): 2696-27081.
潮式呼吸既有效,无需患者配合
使用简便,无需特别学习 可使用高剂量药物 可同时辅助供氧
12.06 11.8
城市
12.0211.24
11.5710.92
10
5
0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7年农村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2017年城市主要疾病死亡构成
19.45
1呼疾1吸病.57 11.57%
22.73
23.18 23.07
3. 苏楠等, 中华内科杂志, 2014. 53(8): 第601-606页 4. 葛均波, 徐永健. 内科学.第8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形式严峻
➢ 2018年王辰院士团队完成的大规模人群研究“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首项成果发表于国际权 威杂志《柳叶刀》上,研究结果显示
Zhu Z, et al. J Aerosol Med Pulm Drug Deliv. 2014 Oct;27(5)386-91
普及雾化治疗药物规范管理与合理应用的需求迫切
知识缺乏是开展率低的重要原因
迫切需要雾化相关知识培训
未能展雾化治疗的原因
0% 药物不足
50%
100%
76.2%
设备不足
75.7%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完整解读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完整解读

单位时间释雾量:
释雾量大能更有效发挥治疗效果, 但药物短时间大量进入人体也可 能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应综合评 估
喷射雾化器:
气压越高,流量越大,释雾 量越大
超声雾化器:
功率越大,释雾量越大,一 般而言高于喷射雾化器
震动筛孔雾化器: 目前雾化效率最高的雾化器
不同雾化吸入装置优缺点
类型
优点
缺点
• •
结构简单,经久耐用,临床应用 广泛
主要内容
前言
雾化吸入装置
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 药理学特性和安全性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 疾病中的应用
雾化吸入注意事项和 非雾化剂型使用原则
• 雾化吸入装置的种类及原理
• 影响雾化器雾化效能的主要因 素
• 影响雾化吸入治疗的其他非药 物因素
• 无创和有创机械通气的雾化器 连接
临床上常用雾化吸入装置分为三种
李为民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梁宗安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刘伦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
瞿介明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科
申昆玲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
王长征 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
王秋萍 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肖伟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内科
cGR
蛋白质合成
E C
mGR
D
Hsp9 0
A B
NF-κB AP-1
mRNA
DNA 细胞核
快速反应(非基因/非经典途径)
ICS 与 细 胞 膜 激素受体结合
G. Horvath et al.Eur Respir J 2006; 27:172–187
雾化ICS中,布地奈德起效速度更快,雾化效能更高

常用雾化药物的临床运用

常用雾化药物的临床运用

注意事项
1.单独应用布地奈德雾化 吸入不能快速缓解气流受 限 2.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可能 会掩盖一些已有的感染症 状,也可能在使用时诱发 新的感染 3.对患有活动或静止期肺 结核病的患者或呼吸系统 的真菌、细菌或病毒感染 者需慎用
药学监护(SABA)
注意 事项
1.吸入后出现支气管痉挛症状或原有症状加重,立即停止雾化吸入, 评估患者情况改用其他治疗 2.吸入本药可能会引起口部和咽喉疼痛 3.通常不应与心得安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物一同服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雾化制剂的使用原则:本共识遵循”超说明书用药”
➢超说明书用药专家共识推荐意见 ➢超说明书用药目的只能是为了患者利益 ➢权衡利弊,保障患者利益最大化 ➢有合理的医学证据支持 ➢须经医院相关部门批准并备案 ➢须保护患者知情权并尊重其自主决定权 ➢定期评估,防控风险
非雾化制剂的使用原则
不推荐以静脉制剂替代雾化 吸入制剂使用 不推荐传统“呼三联”方案 (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或 水经吸入装置分散成悬浮于气 体中的雾粒或微粒,通过吸入 的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或) 肺部,从而达到呼吸道局部治
疗的作用。
PART 01
雾化吸入
湿化气道, 或吸入药物
1
2
解除支气管痉挛, 使气道通畅


消炎、镇咳、 3
祛痰
4
控制或预防呼 吸道感染
雾化吸入
全身不良反应少 用药剂量较小 起效迅速
雾化治疗用药教育
药物贮藏
药物配置
雾化吸入装置
雾化治疗用药教育
雾化吸入治疗前 雾化吸入治疗中 雾化吸入治疗后
脂溶性低、水溶性高, 与气道黏膜组织结合结 合较少,肺内沉积率低

临床医疗教学资料之十六:雾化吸入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19

临床医疗教学资料之十六:雾化吸入疗法中国专家共识2019
❖ 经典途径:指GS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细胞质内糖皮质激 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形成活化的 GS-GR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启动基因转录,引起转录增加 或减少,改变介质相关蛋白的水平,对炎症反应所必需的细胞 和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经典途径属于延迟反应, 一般需要数小时起效。
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 ❖ 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在气道黏膜表面停
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 ❖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 steroid ICS)、短 效β2受体激动剂(short acting
❖ 非基因途径:是GS直接作用于细胞膜膜受体,数分钟起效。 但膜受体的数量仅占受体总量的10%-25%,且解离常数远 高于细胞质受体的解离常数,因此,需要大剂量ICS才能启 动非经典途径。
常见雾化吸入药物的合理应用-ICS
药学特性 ❖ 理想的ICS应包括以下几个特点:1.空气动力学粒径<5um,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受体亲和力高,肺内滞留时间长,蛋白 结合率高,系统清除快等;2.ICS体内过程:ics吸入后,部分 经气道在肺部沉积而发挥肺部的抗炎效应,而其他大部分沉 积在口咽部。3.ICS生物利用度是经气道吸收入血(肺生物利 用度)和经肠道吸收入血(口服生物利用度)的总和。 ❖ 具体代谢过程见如下:
beta2 receptor agonists SABA)、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 (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 药物配伍与常用雾化联合方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
药物配伍与常用雾化联合方案 ❖ 表1中除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乙酰半胱氨酸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

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一、概述呼吸道疾病是儿童时期的常见疾病,其中雾化吸入治疗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药物通过雾化器转化为气溶胶形态,由患儿通过吸入方式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黏膜,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此方法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起效迅速、副作用小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儿童患者,因其能够避免口服药物可能带来的胃肠道刺激,以及注射药物可能产生的疼痛和不便。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雾化吸入治疗在儿童呼吸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由于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差异,雾化吸入治疗在儿童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和挑战。

制定一份关于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的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临床操作,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儿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本共识将围绕儿童常见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的基本原则、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设备使用、操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儿家长提供全面、准确、实用的指导。

同时,本共识也将关注雾化吸入治疗在特殊情况下的应用,如免疫功能低下、过敏体质等患儿的治疗策略,以满足不同患儿的需求。

通过本共识的推广和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提升我国儿童呼吸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的整体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效、便捷的治疗方案,促进儿童健康事业的持续发展。

1. 简述儿童呼吸道疾病的普遍性与重要性儿童呼吸道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类型,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由于儿童的呼吸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呼吸道较为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纤毛运动较差,清除能力差,因此更容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侵袭,从而引发各类呼吸道疾病。

这些疾病可能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多种形式,不仅影响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严重时还可能危及生命。

儿童呼吸道疾病还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强等特点,容易在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中发生暴发流行。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人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人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没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人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同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々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人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一、常用雾化吸人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

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

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

雾化器根据文丘里( Venturi)喷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人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鼻一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

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雾化吸人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为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维护患者健康,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携手全国药学领域知名专家,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实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雾化吸人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本共识可以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丁作者开展规范的雾化吸人治疗提供参考。

1 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或鼻腔)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

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 mL。

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 jetnebulizers)、超声雾化器(ultrasonic nebulizers)和振动筛孔雾化器( mesh nebulizers)3种。

1.1 射流雾化器射流雾化器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有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

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人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

1.2 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工作作时会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并可使容器内药液升温,影响蛋白质或肽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较大,但由于药物容量大,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

1.3 振动筛孔雾化器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

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

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 0.1~0.5 mL),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与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滴注等给药方式相比,具有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操作简单、给药简便等多种优势,因而在国内外均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为了规范我国雾化吸入治疗用药的乱象,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领衔制定并于2019年2月刚刚发布了《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19年版)》。

这是呼吸领域首个完全由国家级临床药师委员会制定的专家共识,从临床药学的专业角度阐述雾化吸入治疗的合理用药,对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可是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该专家共识里面有个配伍表,指出氯化钠溶液不能和其他药物(包括布地奈德或沙丁胺醇等)配伍!当看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觉得很惊愕?“氯化钠溶液”是什么?指的应该就是包括生理盐水在内的各种医用氯化钠溶液,而不是特指用于手术、伤口等冲洗的外用剂,不然写进来毫无意义。

长年以来,我们在临床上不是一直常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和雾化剂药物一起做雾化的吗?难道错了?为了确定这个问题的真伪,我先请问了临床药师,确认生理盐水(0.9%氯化钠注射液)属不属于氯化钠溶液?临床药师的回答是,氯化钠溶液通常是指氯化钠盐的水溶液,从药剂学角度和严格意义上来说,它还可以是其他溶媒溶解后液体的统称——换句话说,氯化钠溶液包括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不等于生理盐水,但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里的其中一种。

既然生理盐水是属于氯化钠溶液的其中一种,那也就是相当于一杆子直接否定了生理盐水可用于雾化。

生理盐水到底能不能与雾化药物配伍?可能有的人想当然地说,专家共识仅供参考,主要是以说明书为准。

殊不知,常用雾化剂型的药物说明书中,有些是确实有写可用生理盐水配伍,如“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但并不是全部都有写到可用生理盐水配伍,而生理盐水的说明书是没有讲可以用于雾化的——说明书没有写,而专家共识指出该配伍证据不充分时,如今的医患环境,你敢用吗?细心一点的同仁可能会说,表中写的是NI,指的是两个药放在一起时稳定性的证据不充分,并没有说不能配伍。

儿科门诊雾化吸入护理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儿科门诊雾化吸入护理实践专家共识PPT课件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智能化技术应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儿科门诊雾化吸入护理实 践中可能会引入更多智能化技术,如智能雾化器等,提高 护理效率和舒适度。
个性化护理方案
针对不同年龄段、病情和个体差异的患儿,制定更加个性 化的雾化吸入护理方案,以满足患儿的特殊需求。
跨学科合作与培训
加强儿科、呼吸科、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合作,开展跨学科 培训和交流,共同推动儿科门诊雾化吸入护理实践的发展 。
能。
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效果
护理质量检查
定期对雾化吸入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包括护理人员操作规范性、 患儿舒适度、家属满意度等。
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
建立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对雾化吸入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 良事件进行记录、分析和改进。
护理效果评估
定期对雾化吸入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患儿症状改善情况、治 疗依从性等,以便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家长认知度不足
部分家长对雾化吸入治疗的认知度不足,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 面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设备配置不完善
部分地区儿科门诊雾化吸入设备配置不完善,影响实践工作的开展 。
改进方向与目标
01
02
03
加强护士培训
提高护士对雾化吸入护理 实践的操作技能和理论知 识水平,确保实践效果。
提高家长认知度
加强家长教育,提高家长 对雾化吸入治疗的认知度 ,减少负面情绪对治疗效 果的影响。
操作步骤
1 2
核对患儿信息
核对患儿姓名、年龄、诊断等信息,确保无误。
解释操作过程
向患儿和家长解释雾化吸入的目的、方法和注意 事项,取得配合。
3
协助患儿取舒适体位
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协助取坐位或半卧位。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0.10.20(1)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2020.10.20(1)
雾化吸入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制
• 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μm的气溶胶微粒,被吸入并沉积 于气道和肺部,发挥治疗作用
• 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
有效雾化颗粒直径:0.5-10μm
口咽部:5-10μm
肺部:3 -<5μm
肺泡:<3μm 50% ~60%沉积于肺泡
01 新版共识更新背景 02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 03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04 从新共识看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选择 05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治疗的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新共识推荐: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ICS)
短效β2受体激动剂 (SABA)
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 (SAMA)
不同雾化颗粒直径的沉积位置不同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2: 雾化吸入药物需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
雾化吸入药物的理化特性
药物经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局部及全身 作用,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 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 副反应少,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 一长”的特点
优于其他种雾化吸入装置
优点:雾化效率高,残留药量少(0.1-
0.5ml),安静无噪音
• 筛孔的直径可决定
• 药物不受管道液体倒流污染 • 可随时调整雾化吸入药物剂量
产生药雾颗粒的大
缺点:需电源(电池),可选设备种类较 小

目录
01 新版共识更新背景 02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 03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 04 从新共识看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选择 05 从新共识看雾化吸入治疗的药学监护与用药教育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完整版慢性气道疾病的雾化吸入给药方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常用药物包括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氟替卡松等。

大剂量雾化吸入激素可部分替代全身激素,减少全身激素的不良反应。

①成人:布地奈德每次0.5~1 mg,每日2 次;中重度患者每次1~2 mg,每日3 次。

②儿童:轻中度,在吸入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ABA)的基础上联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每次1 mg)作为起始治疗,bid,必要时4~6 h 重复给药1 次,根据病情恢复情况酌情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维持7~10 d。

中重度:在第1~2 小时起始治疗中,联用雾化吸入大剂量布地奈德(每次1 mg,每30 min 雾化吸入1 次,连用3 次)能显著降低住院治疗率和口服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并有效改善肺功能,在非危及生命哮喘急性发作可替代或部分替代全身用糖皮质激素。

但病情严重时不能替代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

➤支气管扩张剂轻中度急性发作的医院(急诊室)处理:反复使用吸入性SABA 是治疗急性发作最有效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雾化吸入SABA 和短效胆碱M 受体拮抗剂(SAMA)雾化溶液,每4~6 h 1 次。

中重度急性发作急诊室或医院内的处理:首选吸入SABA 治疗。

初始治疗阶段,推荐间断(每20 min)或连续雾化给药,随后根据需要间断给药(每4 h 1 次)。

对中重度哮喘急性发作或经吸入性SABA 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采用SABA 联合SAMA 雾化溶液吸入治疗。

慢阻肺急性发作期➤ICS中度或重度慢阻肺急性发作期患者,雾化吸入布地奈德4 mg·d-1、8 mg·d-1和静脉应用泼尼松龙40 mg·d-1临床疗效相当,疗程5~7 d。

➤支气管扩张剂初始治疗方案可选择SABA 联合或不联合SAMA,中重度推荐联合应用SABA 和SAMA。

使用空气驱动的雾化器优于氧气驱动的雾化器,原因在于可以避免PaCO2升高的潜在风险。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

雾化吸入疗法在呼吸疾病中的应用专家共识(最全版)尽管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尤其是空气污染以及吸烟率居高不下等因素,使得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

呼吸系统疾病在我国城乡居民中最常见、病死率最高,经济负担也最重。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与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给药等方式相比,雾化吸入疗法因药物直接作用于靶器官,具有起效迅速、疗效佳、全身不良反应少、不需要患者刻意配合等优势,被国内外广泛应用。

在我国,由于缺乏药物、设备和临床经验等原因,许多基层医院甚至高级别医院在雾化吸入治疗中存在许多不规范之处,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疗效[1]。

基于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携手国内儿科、耳鼻喉科、胸外科和药理学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制定本共识,以期更好地指导各级医务人员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工作。

第一部分雾化吸入装置一、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简称雾化器)的种类及原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雾化器主要有喷射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及振动筛孔雾化器三种[2,3]。

1.喷射雾化器:也称射流雾化器、压缩气体雾化器。

主要由压缩气源和雾化器两部分组成。

压缩气源可采用瓶装压缩气体(如高压氧或压缩空气),也可采用电动压缩泵。

雾化器根据文丘里(Venturi)喷射原理,利用压缩气体高速运动通过狭小开口后突然减压,在局部产生负压,将气流出口旁另一小管因负压产生的虹吸作用吸入容器内的液体排出,当遭遇高压气流时被冲撞裂解成小气溶胶颗粒,特别是在高压气流前方遇到挡板时,液体更会被冲撞粉碎,形成无数药雾颗粒。

其中大药雾微粒通过档板回落至贮药池,小药雾微粒则随气流输出。

鼻-鼻窦雾化器为附有振荡波的喷射雾化器。

在压缩机设计的基础上增加了集聚脉冲压力装置,脉冲波可直接作用于药物气雾,使药物的雾粒具有振荡特征,易于穿过窦口进入鼻窦,在鼻窦内达到很好的沉积效果。

2.超声雾化器:其原理是雾化器底部晶体换能器将电能转换为超声波声能,产生振动并透过雾化罐底部的透声膜,将容器内的液体振动传导至溶液表面,而使药液剧烈振动,破坏其表面张力和惯性,从而形成无数细小气溶胶颗粒释出。

雾化吸入祛痰药演讲PPT

雾化吸入祛痰药演讲PPT

1.雾化器可能会使药品变性。
2.静脉制剂中含有防腐剂,如酚,亚硝酸盐等吸 入后可诱发哮喘发作。
5.雾化祛痰药的合理应用
有效药物肺部沉积率低
达不到足够的药物浓度
增加肺部感染率
5.雾化祛痰药的合理应用
不推荐以静脉制剂替代雾化吸入制 剂使用:如氨溴索,a -糜蛋白酶。
所以,临床雾化祛痰药应选择雾化专用剂 型:快速起效,规避风 险。雾化吸入祛痰 药后,及时翻身拍背,协助排痰,保持呼 吸道通畅。
桃金娘油
黏液动力药
药理特点:可重建上、下呼吸道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的 清除功能,从而稀化和碱化黏液,增强黏液纤毛运动, 显著增加黏液移动速度,促进痰液排出。 。
注意事项: 副作用主要为消化道反应。
03 雾化吸入疗法五大优势
3.雾化吸入疗法五大优势
雾化吸入疗法
雾化吸入疗法是临床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的常用方法,雾化祛痰药 物后,药物微粒可以随气流进入呼吸道与肺内而使药物直接作用 于靶器官。
注意事项: 1.部分患者在使用过程中易出现喘憋,诱发 呼吸困难 2.应注意避免应用碱性药液、高渗盐水、蒸 馏水、油性药液等对呼吸道有刺激的药物进 行雾化吸入治疗。
羧甲司坦2
黏液调节剂
药理特点:具有抗氧化、调节黏液生成作用。
常用剂型:有口服溶液、片剂等 注意事项: 消化道溃疡活动期患者禁用,避免同时服用 强镇咳药,以免痰液堵塞气道。
联合方案 两联雾化
三联雾化
四联雾化
雾化方案 SABA+SAMA,ICS+SABA,ICS+SAMA
乙酰半胱氨酸+ICS,乙酰半胱氨酸+SAMA 乙酰半胱氨酸+SABA ICS+SABA+SAMA ICS+SABA +乙酰半胱氨酸 ICS+ SAMA+乙酰半胱氨酸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雾化吸入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与旧版共识相比,新共识对常用雾化吸入药物的配伍应用描述更加全面
冯玉麟. 成人慢性气道疾病雾化吸入治疗专家共识[D]. , 2012.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医药导报.2019.38(2):135-146.
配伍药物更多,新增:阿福特罗、福莫特罗、左旋沙丁胺醇、多粘菌素、妥布霉素、氯化钠溶液新增CD配伍定义:配伍稳定性数据有争议
T1/2 (h)
M1受体
M2受体
M3受体
异丙托溴铵
0.1
0.03
0.22
噻托溴铵
10.5
2.6
27
阿地溴铵
6.4
8
10.7
格隆溴铵
2.0
0.37
6.0
异丙托溴铵与M受体主要亚型的解离半衰期对比
异丙托溴铵为相对选择性M受体拮抗剂,与M受体主要亚型的结合解离时间:M3>M1>M2
SAMA
SAMA15分钟内起效且持续时间更长
超声雾化器
适用范围较广
优点:释无量大,安静无噪音缺点:需电源,多为交流电易发生药物变性,易吸入过量水分
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影响蛋白质或肽类化合物的稳定性
振动筛孔雾化器
适用范围较广
优点:安静无噪音药物不受管道液体倒流污染可随时调整雾化吸入药物剂量缺点:需电源(电池)可选设备种类较少
从新共识看
雾化吸入疗法的合理应用
——《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解读
目录
在慢性气道疾病治疗中,
雾化吸入疗法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气道疾病重症患者中超过95%的患者进行雾化治疗2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与口服、肌注和静脉注射相比,有多种优点1

我院84张雾化吸入处方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药调查及合理性评价

我院84张雾化吸入处方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药调查及合理性评价

我院 84张雾化吸入处方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药调查及合理性评价【摘要】目的调查我院2019年上半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处方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药情况,并进行合理化评价,为规范临床超说明书给药途径提供参考。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9年上半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用处方713张,并根据药品说明书、疾病治疗指南、药品使用指导原则、专家共识等对此类超说明书处方进行合理性评价,给予临床医生给药建议。

结果根据各类药品说明书,84张处方存在给药途径超说明书,占所抽取雾化吸入用处方的11.78%,涉及品种包括地塞米松注射液、庆大霉素注射液、注射用糜蛋白酶。

结论地塞米松注射液、注射用糜蛋白酶不适宜超给药途径用药;庆大霉素注射液雾化吸入给药虽有相关专家共识支持,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不推荐临床应用。

临床应尽可能使用雾化剂型药物用于雾化疗法,必须超给药途径用药时,应在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下,降低用药风险,减少医疗纠纷。

【关键词】超说明书雾化吸入给药途径合理性评价雾化吸入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全身不良反应少,已作为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哮喘的主要治疗手段[1]。

由于雾化剂型的药品品种较少,临床常见其他剂型经超声雾化后吸入给药,属于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药。

不规范的雾化吸入疗法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本文通过对我院2019年上半年住院患者雾化吸入处方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中的超说明书用药行为进行合理化评价,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利用药品微机管理系统(HIS),随机抽取HIS系统提供的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的住院患者雾化吸入处方713张,依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批准的最新版药品说明书对以上药品是否存在超说明书给药途径用法进行评价,并根据药品说明书、疾病治疗指南、药品使用指导原则、专家共识等对其中的超说明书处方进行合理性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版)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呼吸系统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给社会和国民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同时还伴随着临床不合理用药问题。

雾化吸入疗法是呼吸系统相关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其临床应用优势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在我国,很多基层医院,甚至大型综合医院由于医务人员对雾化吸入疗法及其药物应用认识不足,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不合理用药现象。

在这种形式下加强雾化吸入药物的规范管理与合理使用尤为重要!基于此 , 由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牵头、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于 2018 年 6 月 23 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 2018 年度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学与药学服务研究进展培训班—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研讨会”正式启动“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撰写项目 , 在会议上确定编写专家组成员 ,并对共识大纲进行专业细致的研讨。

2018 年 7 月 10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确定共识大纲内容。

2018 年 11 月 3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进行共识中期审稿 , 委员及学组专家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逐条修订 , 并提出近 50 条专业修改建议 , 对共识内容的准确性与药学特色进行了严格的把关。

经过多次专家审稿和修订 , 2018 年 12 月 8 日在河南省郑州市召开“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委员会议” , 对“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的内容进行最后修订 , 得到编委会专家组的一致认可而最终定稿。

本共识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合理用药学组专家 , 以及游一中教授为代表的专家顾问组共同努力下完成编写 , 旨在提高我国雾化吸入合理用药水平 , 造福广大患者 !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和肺为靶器官的直接给药方法 , 具有起效快、局部药物浓度高、用药量少、应用方便及全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 已作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重要的治疗手段。

但雾化吸入疗法的不规范使用不仅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 更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 威胁患者生命健康。

为进一步促进雾化吸入药物在临床的合理应用 , 维护患者健康 , 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携手全国药学领域知名专家, 结合我国医疗卫生实践 , 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专家共识。

本共识可以为各级医疗机构医务工作者开展规范的雾化吸入治疗提供参考。

1常用雾化吸入装置的正确选择雾化吸入装置是一种将药物转变为气溶胶形态,并经口腔 ( 或鼻腔 )吸入的药物输送装置[1] 。

小容量雾化器是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雾化吸入装置 ,其储液容量一般小于10 mL 。

根据发生装置特点及原理不同,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器可分为射流雾化器 (jet nebulizers)、超声雾化器(ultrasonic nebulizers)和振动筛孔雾化器(mesh nebulizers)3种。

1.1射流雾化器射流雾化器适用于下呼吸道病变或感染、气道分泌物较多,尤其伴有小气道痉挛倾向、有低氧血症严重气促患者。

气管插管患者常选用射流雾化器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治疗支气管痉挛,然而气管插管可影响气溶胶进入下呼吸道,若欲达到相同的疗效,一般需要较大的药物剂量[2] 。

1.2超声雾化器超声雾化器工作时会影响混悬液(如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制剂)雾化释出比例 ,并可使容器内药液升温,影响蛋白质或肽类化合物的稳定性[3,4] 。

超声雾化器的释雾量较大,但由于药物容量大,药雾微粒输出效能较低 ,不适用于哮喘等喘息性疾病的治疗[5] 。

1.3振动筛孔雾化器振动筛孔雾化器是通过压电陶瓷片的高频振动,使药液穿过细小的筛孔而产生药雾的装置,减少超声振动液体产热对药物的影响。

筛孔的直径可决定产生药雾颗粒的大小。

振动筛孔雾化器雾化效率较高且残留药量较少 (0.1~0.5 mL),并具有噪音小、小巧轻便等优点。

与射流雾化器和超声雾化器比较,震动筛孔雾化器的储药罐可位于呼吸管路上方,方便增加药物剂量。

2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2.1雾化吸入疗法合理用药基本原则2.1.1 雾化吸入疗法的特点及作用机制雾化吸入疗法是应用雾化吸入装置 ,使药液形成粒径0.01~10μm 的气溶胶微粒 ,被吸入并沉积于气道和肺部 ,发挥治疗作用。

雾化颗粒直径对药物沉积位置有直接影响,有效雾化颗粒直径应在0.5~10μm 。

其中粒径 5~10μm 的雾粒主要沉积于口咽部 ,粒径 3~<5 μm 的雾粒主要沉积于肺部,粒径 <3μm 的雾粒 50%~60% 沉积于肺泡。

2.1.2 雾化吸入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经雾化吸入后可产生局部及全身作用 ,理想的雾化吸入药物主要在肺部和气道产生作用,而作用于全身的副反应少 ,在理化特性上具有“两短一长”的特点 ,即在气道黏膜表面停留时间短、血浆半衰期短和局部组织滞留时间长。

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inhaled2 corticosteroid,ICS)、短效β2受体激动剂(short-acting beta receptor agonists,SABA), 短效胆碱M受体拮抗剂(short-acting muscarinic antagonist,SAMA)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2.1.3雾化吸入药物配伍与常用雾化联合方案《Trissel混合组分的稳定性》和 Trissel的两个临床药剂学数据库提供国内外多种雾化吸入药物的配伍数据,包括各种药物在同一雾化器中配伍使用的相容性和稳定性数据 (表 1) [6,7] 。

表 1 中除布地奈德、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乙酰半胱氨酸外,其余药物国内目前无专用雾化吸入制剂。

目前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联合方案见表 2 。

2.1.4非雾化吸入制剂不推荐用于雾化吸入治疗非雾化吸入制剂用于雾化吸入治疗属于超说明书用药,临床比较普遍,但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故不推荐以下使用。

①不推荐以静脉制剂替代雾化吸入制剂使用。

静脉制剂中常含有酚、亚硝酸盐等防腐剂,吸入后可诱发哮喘发作。

而且非雾化吸入制剂的药物无法达到有效雾化颗粒要求,无法经呼吸道清除,可能沉积在肺部,从而增加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如盐酸氨溴索注射液,国内尚无雾化吸入剂型。

②不推荐传统“呼三联”方案( 地塞米松、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

“呼三联”药物无相应雾化吸入制剂,无充分安全性证据,且剂量、疗程及疗效均无统一规范。

③不推荐雾化吸入中成药。

中成药因无雾化吸入制剂,所含成分较多 ,安全性有效性证据不足。

④因无雾化吸入剂型而不推荐使用的其他药物还包括 :抗病毒药物、干扰素[2] 、低分子肝素[8,9] 、氟尿嘧啶、顺铂、羟喜树碱、生物反应调节剂(如白细胞介素-2 、贝伐单抗 )[10,11]等。

2.2常见雾化吸入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2.2.1 ICS①药理作用机制。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S)抗炎作用基本机制可分为经典途径 ( 基因途径 ) 和非经典途径 (非基因途径 )[12,13]。

经典途径指 GS 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与细胞质内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eptor,GR)结合形成活化的 GS-GR 复合物 ,进入细胞核内启动基因转录 ,引起转录增加或C:有临床研究确证特定混合物的稳定性和相容性 ;*1C: 来自生产厂家的报告确证特定混合物的稳定性和相容性,在许多情况下 ,这些例子不适用于综述,通过包装内的说明或与厂家直接沟通确认 ;X:有证据确认或建议,特定混合物不能配伍;NI: 评价配伍稳定性证据不充分 ,除非将来有证据证明可行;CD: 配伍稳定性数据有争议减少,改变介质相关蛋白的水平 ,对炎症反应所必需的细胞和分子产生影响而发挥抗炎作用。

经典途径属于延迟反应 ,一般需要数小时起效。

非基因途径是GS 直接作用于细胞膜膜受体 ,数分钟起效。

膜受体的数量仅占受体总量的10%~25%, 且解离常数远高于细胞质受体的解离常数。

因此,需要大剂量ICS 才能启动非经典途径。

②药学特性。

理想的 ICS 应包括以下几个特点:空气动力学粒径 <5μm, 口服生物利用度低 ,受体亲和力高,肺内滞留时间长,蛋白结合率高 ,系统清除快等。

ICS 体内过程 :ICS 吸入后 ,部分经气道在肺部沉积而发挥肺部的抗炎效应,而其他大部分沉积在口咽部。

ICS 生物利用度 (systemic bioavailability)是经气道吸收入血 ( 肺生物利用度) 和经肠道吸收入血 ( 口服生物利用度) 的总和[14], 具体代谢过程见图 1 。

图 1 ICS 体内代谢过程颗粒粒径 :吸入药物在肺内的分布取决于空气动力学粒径, 其影响因素包括物理粒径、晶型、外形、密度等。

一般体外测定为物理粒径,如电镜下 ,丙酸, 布地奈德为粒径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均为长约 10 μm 的针状微粒 2.0~3.0μm 球状颗粒可能更适合肺内分布 [15] 。

受体亲和力与抗炎活性:气道上皮细胞和支气管血管细胞均有丰富的GR[16] 。

ICS 与肺部GR 结合产生有益效应,与肺外GR 结合则常产生有害效应。

不同ICS( 活性成分 )的受体亲和力不同(表 3) 。

亲和力大小显示抗炎活性强弱 ,与微粒粒径、脂溶性、脂质结合率等共同作为确定剂量的指标。

亲脂性、酯化作用和分布容积:ICS 肺滞留时间延长可增强肺局部抗炎作用,与本身亲脂性和酯化作用相关[17]。

目前临床常用的ICS 均具有相对较高的亲脂性 ,亲脂性高的ICS 易穿过靶细胞膜,与细胞质内GR 结合。

亲脂性过高可导致分布容积增大,不利于 ICS 在水 / 酯相间组织转运 ,使半衰期延长而增加体内药物蓄积风险,因此要求 ICS 有适度亲脂性和亲水性。

具有酯化作用的药物可在气道组织与脂类物质可逆性结合,形成长链脂肪酸复合物贮存于细胞质中 ,相当于在靶组织中提供ICS的缓释储库 ,使其肺滞留时间延长[14,18] 。

前体药物 :前体药物是指在体外活性较小或者无活性的化合物,进入体内经酶催化或者非酶作用,迅速释放出活性物质而发挥药理作用的化合物[19]。

丙酸倍氯米松为前体药物,在体内催化酶作用下水解为活性代谢物17- 单丙酸倍氯米松。

但这种催化酶在人体许多组织,如肝脏、结肠、胃、乳腺和脑组织也有表达[20] 。

因此 ,在肺外组织中活化、且与受体高亲和力的17- 单丙酸倍氯米松潜在的全身不良反应风险需要警惕。

目前中国已上市的雾化吸入用ICS 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 ,作用机制及适应证、禁忌证等相似,但也存在药效学、药动学等差异(表3)[5,21-28]。

③国内常见ICS的临床应用及推荐用法[21,28-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