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76775
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规则,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能力,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3.帮助学生理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发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组合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重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在每个教学环节结束后,我会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此外,我还将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的同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引导学生观察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让学生发现其规律。然后,我会向学生讲解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方法,并强调注意事项。具体内容包括:
1.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先将0前面的数相乘,然后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相应的0。
2.当乘数末尾有多个0时,只需将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添上相应数量的0。
三年级数学上册《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中,学生已掌握了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基本运算,但对于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尚未形成清晰的认识。为此,本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使其理解并熟练运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运算规律。本节课以《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为主题,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实用性强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启发式教学,让人性化的语言贯穿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运用。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字编码》优质课获奖教案_1
课题:数字编码教学内容:教材77-78页数字编码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认识身份证号码等生活中常见的数字编码,了解一个“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体会数字编码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等活动去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让学生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体会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体会符号思想。
教学重点: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探索用数字进行编码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探索用数字进行编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像了,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师:他们的爸爸妈妈也觉得难以分辨,就想了一个新办法,请看(出示标出数字的照片)师:他们是用什么来区分的?对,用简单的数字可以在生活中分辨他们。
公安机关用什么来区分他们呢?(课件出示身份证号码)2、师:用数字进行更复杂的编码,可以准确的找出不同的人。
今天我们就以身份证号码为例来研究数字编码。
(板书课题)二、合作探究,感悟规则1、了解身份证号码(1)身份证的作用和重要性师:每个公民身份证号码都是唯一的,非常重要。
(板书:唯一)身份证是如何证明我们的身份的?里面隐藏了什么秘密呢?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预学单,小组内比一比,进行交流。
(2)小组合作探究,初步探索身份证号码组成课件出示活动要求:小组交流身份证号码中包含了什么信息?(3)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组的发现。
(展示一组,记录一个号码。
)指名汇报:请说说你们这组的发现预设生1: 身份证的前六位表示地址,第7位到第14位上的数字表示生日,第15位到第17位是顺序码,最后一个数字表示校验码。
师:他们的发现大家同意吗?对于他们这组找到的信息有什么补充或疑问?其余生互相补充提问,重点解决4个问题。
①生2:我知道身份证的第17位,单数表示男性,双数表示女性。
②生3:我发现身份证第1-2位表示省,第3-4位表示市,第5-6位表示区。
2023最新-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帅气的小编为您整理了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三年级数学教学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口算35+3=24+9=45+30=28+7=87-5=36-8=72-50=93-6=(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1)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2.学生提问题。
(2)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师根据生答板书:“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32+39(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2)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
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四)巩固练习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8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教案(模板8篇)高三教案的编写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掌握好教案的编写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一1、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进一步提高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2、通过练习,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数感、空间观念、统计思想,以及应用意识等得到提高与发展。
3、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二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63页“做一做”的8道题。
请几名学生上黑板板演,讲评。
2、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重点辅导后进生。
3、判断并改正:21133423×12×22×11×1242263446212634232525237469()()()()(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检测,综合测试自己,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地方,有利于及时改正错误,有层次的练习,满足了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
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既巩固算法,又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三可以直接计算,并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也可以用你们手中的工具帮助你说明你的思路。
2)回报交流:(可能有以下几种思路)(1)想口诀二三得六2×3=66÷3=260÷3=20(2)20×3=6060÷3=20(4)600÷3你是怎样计算的?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5)240÷3可以怎样计算?(6)小结: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三年级数学教案人教版篇四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教案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希望帮助到您。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
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第二排有几个3?(2个3)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一、教学背景。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对简单的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周长这个概念还是比较模糊。
这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实际操作等方式,理解周长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知道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2. 能够通过测量和计算,求出简单图形的周长。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趣味情境引入)我一走进教室,就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神奇的图形王国旅行,在这个王国里,每个图形都有自己的小秘密哦。
”然后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三角形、一个正方形和一个圆形。
“你们看,这些图形都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它们的秘密呢。
”2. 新授。
(1)感知周长。
我拿起一片树叶(提前准备好的),问学生:“同学们,如果小蚂蚁要绕着这片树叶的边缘走一圈,那它走的路线长度就是这片树叶这个图形的一个重要东西哦,你们猜猜是什么呢?”有个机灵的小男孩大声说:“是它的边的长度加起来。
”我笑着说:“你可真聪明,不过这个加起来的长度呀,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周长。
那谁能来说说这个三角形(指着黑板上的三角形)的周长是哪里呢?”一个小女孩跑到黑板前,用手指沿着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了一圈说:“就是这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我给她竖起了大拇指说:“太对啦,那这个正方形和圆形的周长又该怎么表示呢?”同学们都纷纷举手,争着要到黑板前来指一指、说一说。
(2)测量周长。
接下来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不同的图形卡片(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和一些测量工具,像直尺、软尺。
我对同学们说:“现在呀,每个小组都是小小测量队,你们要想办法测量出你们手中图形的周长哦。
”同学们可兴奋了,马上开始动手操作。
有个小组在测量长方形的时候,两个同学拿着直尺在量边的长度,一个同学在旁边记录,还有一个同学在指挥:“你量长的时候要量准哦,可别歪了。
”我走过去看了看说:“你们分工很明确嘛。
”这个小组的组长自豪地说:“老师,我们量出来了,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那周长就是5 + 3 + 5 + 3 =16厘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学案例3加法、乘法交换律浙教版
1.故事情境的创设:通过小熊购物的故事情境,成功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接触到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应用。这种情境创设不仅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使抽象的数学运算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2.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问题提出:创设问题情境,如小熊购买水果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交换律简化计算。
3.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对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初几何图形、符号等,直观地展示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四)反思与评价
1.自我反思: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反思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总结经验教训。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予意见和建议,共同提高。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4.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学习情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二)问题导向
1.自主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师生互动: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3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规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的能力。
2.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理解交换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8篇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人教版三年级数学全册教案优秀8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全册及反思1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一、宣布活动内容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
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
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
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
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
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
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方法。
2.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本质。
2. 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和实践活动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数学的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 利用教学课件或黑板,讲解加减乘除运算的基本方法。
2. 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加减乘除运算的本质。
3. 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巩固知识。
三、实践活动1. 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2. 学生通过讨论、合作,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体会。
3. 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五、作业布置1. 布置一些加减乘除运算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布置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基础的加减乘除运算,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让他们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案小学五年级科学教学设计案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 观察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 理解生态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平衡。
2. 学会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三年级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以下是一个三年级数学优秀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3、教学难点: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卡片、小棒等;学生准备直尺、量角器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卡片和一个正方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和特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概念,并说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二、探究新知
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它的长和宽,并提问:“如何计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演示计算方法:长方形的周长= 2 ×(长+ 宽)。
(3)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刚刚学过的方法解决。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1)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卡片,让学生观察它的边长,并提问:“如何计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
(2)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演示计算方法:正方形的周长= 4 ×边长。
(3)教师出示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用刚刚学过的方法解决。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XX页的例题。
让学生先看懂图意,并说说知道了什么信息,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6篇)三年级关于数学的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活动,学会推算出日期。
2、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推算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根据条件推算日期。
教学难点掌握倒推和跨月的日期推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结合生活,引入新课。
1、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自己的生日。
2、猜老师的生日你想知道老师的生日吗?谁来猜一猜?逐步给出提示,如:(1)第二季度。
(2)这个月是大月。
(3)是这个月的第12天。
二、创设情境,探究推理。
1、一看,猜一猜,说一说。
(独立思考)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情境,收集数学信息。
)2、说一说,解决简单问题。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简单的推理过程。
(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出一些模仿练习,如:一年的倒数第5天是哪一天?)引导学生讨论:淘气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你你自己的看法。
3、议一议。
师巡视、提示、纠错。
重点关注没有想到解决问题的学生。
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思考。
三、教学效果测评1、完成书上P72上的填一填。
2、读一读。
引导学生读你知道吗?你想到了什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二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4、例5,“练一练”和练习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初步认识“倍”的过程,联系实际问题初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个几”和“倍”的联系。
2、在认识“倍”的教学活动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教学准备:圆片数个,例5花图、线段图等。
教学过程:一、动手操作,导入新课1、根据老师的要求摆圆片。
(1)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4个,第二行摆几个圆片?(2)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要摆2个3,第二行摆几个圆片?(3)第一行摆3个圆片,第二行摆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第二行摆几个圆片?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老师演示:第一行圆片摆了3个,第二行摆跟它同样多的3个,这时第二行的个数就是第一行圆片的1倍。
全册优秀教学案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例如,播放数学故事视频、展示数学游戏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鼓励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主动提问,引导他们从问题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本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结合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在评价环节,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全册优秀教学案例(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全册优秀教学案例,主要围绕“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三个主题展开。本案例旨在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数与代数”主题中,通过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数的意义,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在“空间与图形”主题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表达等环节,使学生熟练掌握二维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统计与概率”主题中,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统计方法,学会用图表展示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4.学生能够培养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学会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
5.学生能够培养创新意识,敢于尝试新的解题方法,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本章节的字数已满足要求,总字数为1200字。
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
三年级数学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本文为您带来了5篇《三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三年级数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3、培养学生自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培养学生自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一、提出问题(出示主题图)师:元旦到了。
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
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画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
从这幅图画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
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呢?小精灵问了: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二、探讨交流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让小组内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
也可以摆出小棒(或其他学具)或画画图等。
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
这时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尤其要鼓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
全班汇报。
由各小组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自己小组的各种算法,教师将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类评价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范文七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范文七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所有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正确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一个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9~51的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个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一、猜一猜1、播放新闻联播片头音乐,让学生猜是什么节目,在什么时刻播出。
2、呈现新闻联播片头视频,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初步揭题。
3、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让学生尝试着说说各自的理解。
二、比一比1、分组研究两种记时法有什么不同,讨论喜欢哪种记时法。
2、比较两种记时法的相同点,初步了解转换方法。
三、互换1、学习把24时记时法转换成12时记时法。
2、学习把12时记时法转换成24时记时法。
四、强化零时1、出示直线,指出用这条直线表示时间,要求在直线上表示今天的一些时刻。
2、讨论一天的时间从几时开始。
3、小组讨论关于0时的几个问题。
五、回顾与质疑1、回顾上述学习过程,让学生谈谈收获。
2、引导学生进一步质疑。
六、应用1、讨论银行营业时间。
2、讨论火车票上的发车时间,以及去火车站的时间。
七、游戏用手臂表示指定的时刻。
三年级上册数学优秀教案篇2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重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工具ppt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以旧引新1、出示苹果,让学生说一说一个苹果的重量是250(),一筐苹果的重量是15()?2、千克、克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1000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引言本文档是针对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案例。
通过本教学案例,旨在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概念、认识加法的运算规则,并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加法。
教学目标1. 了解加法的基本概念;2. 掌握加法的运算规则;3. 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加法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1. 加法的概念及运算规则;2. 实际生活中的加法例子。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 引入课题,提问学生对加法的认识;2. 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数学知识,如数字、计数等。
步骤二:引入加法的概念1. 带领学生观察一些实际例子,如两个苹果加上两个苹果等;2. 通过比较观察的结果,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什么是加法;3. 向学生解释加法的定义和符号:“加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数的数量相加,用"+"表示”。
步骤三:讲解加法的运算规则1.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加法的算式,如2+2=4,进行讲解;2. 强调加法满足交换律,即加法算式的顺序不影响结果,如2+3=3+2=5;3. 鼓励学生思考加法满足结合律,即加数与和的位置改变不影响结果,如(2+3)+4=2+(3+4)=9;4. 提供一些简单的加法算式,由学生自己验证运算规则。
步骤四:实际生活中的加法例子1. 老师通过展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加法例子,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分糖果等;2. 引导学生观察例子,并从中提取加法问题;3. 让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加法问题。
步骤五:练与巩固1. 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加法练,加深对加法概念及运算规则的理解;2. 分发练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3. 帮助学生解决练题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
步骤六:总结与展望1. 针对本节课研究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总结;2.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收获,并展望下一节课的研究内容。
教学评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练的完成情况以及课堂互动的参与程度,进行教学评估。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优秀教案三年级1教材分析1.对千米的认识;本节学习对长度的客观认识:毫米、厘米、分米然后才是千米;本节内容在教材中与前面的毫米、厘米、分米相邻长度单位的进率是10不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是1000,所以认识难度较大。
2.本节主要学习对千米长度的具体认识,联系实际生活中的距离。
学情分析1.通过作业练习和复习课对学生的了解表明学生对前面学习的毫米、厘米、分米、米已经完全掌握。
2.学生已经掌握了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和实际长度,但千米和前面所学的长度单位之间进率较大且不能直接拿出1千米的实物,所以要多借鉴现实中的具体情境认知千米的观念。
3. 本节学生主要的认知障碍是不能最直观的认知1千米有多长。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千米,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使学生对1千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观念,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
2、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就是1000米,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本课是系统学习长度单位在小学阶段的`结束,学生能在已有知识对米的认识上,通过学习,找到米与千米的内在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策略的选择:1、汇报课前实践活动,试图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如走、跑、看等),经历想象、推测等思维过程,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
2、通过录象、照片,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比较长的长度引出千米。
接着,再次展示录象中1000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直接感受1千米。
数学教学案例三年级上册
本文主要介绍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案例,旨在帮助教师更好的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写数字0~100内的数。
2、了解数的相对大小和数码大小。
3、掌握简单的数学运算及其应用。
4、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测量和比较。
二、教学内容及方法1、认识数字(1)认识0~100之间的数字。
(2)学习阿拉伯数字0~100及其英文表达。
(3)通过数码大小及数的相对大小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概念。
(4)通过大、小、多、少、相等等比较形式,让学生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方法:教师可以使用数字卡片或者数字图表等教具,让学生自己扮演数字,并且进行排列、比较等活动。
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字的概念。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动手比较大小、把数字放在正确的位置上等形式,让幼儿在游戏中掌握数学基本的概念。
2、简单的数学运算(1)认识加法运算符号“+”和减法运算符号“-”。
(2)学习两个整数的加减法。
方法:通过简单的加减法例子,让学生明白加减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加减法,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加减法题,让学生互相出题、作答,增强他们对数字的认识和计算能力。
3、简单的数学测量(1)测量长度、重量和容积等物理量。
(2)学习常见的计量单位。
方法:可以使用长尺、秤、里数差等教具。
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学习到长度、重量和容积等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
教师可以使用食物、饮料、小家具和衣服等具体对象进行测量,让学生理解长度、重量和容积等概念。
三、教学体会及注意事项1、数学口算也是教学的一部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更加重要。
能让学生通过口算掌握基本的数字概念和计算方法。
2、统筹掌握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兴趣爱好,与把握教学进度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多带给学生一些浅显的问题,鼓励学生做题,发挥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
3、教学应适当加入趣味性。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乐趣。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最新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教学案例年月曰设计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材分析: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由于这几个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时间单位,所以教材在编排上非常注重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进行教学。
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情分析:年、月、日这几个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的,在理解这些较大时间单位是有一定困难的。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才能逐步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的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等。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方面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岀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他们时间的关系。
(2 )知道平年、闰年等方面的知识;记住每个月以及平年、闰年各有多少天。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等方式来了解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直观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的相结合,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时间,从而体会时间的可贵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大月、小月的记忆,平年、闰年判断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今天来多媒体教室上课大家都很开心,那么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个难忘的时刻吧!(2012年3月23日8时52分16秒)2、复习旧知,引岀新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2.16与24的和除以8,商是多少?
师问:第二题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四、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1.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1)42乘以5,加上36,积是多少?(2)800减去18乘以16的积,差是多少?
(3)525加上5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4)57与43的和,乘以87,积是多少?
(5)930除以48与42的差,商是多少?
2.先在□里填上数,再列出综合算式。
3.正确答案.(使用手势表示)
(1)75加上25乘以3的积,和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③75+(25×3)
(2)75加上25的和,再乘以3的,积是多少?
①75+25×3? ②(75+25)×3
(3)400除以25减去21的差,商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4)400加上25减去21的差,和是多少?
①400+25-21? ②400+(25-21)
说明:第1题中③中的括号是多余的,按照运算顺序先乘后加,没必要加小括号。
五、看书质疑,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解答时应注意:从问题入手,弄清最后求什么?哪部分是直接的,哪部分是要先算的,列式时哪部分应写在前面,哪部分应写在后面,注意正确使用小括号,并检验列出的综合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
六、布置作业。
列出综合算式,并算出结果.1.42乘5,再加上36,和是多少?
2.800减去18乘15的积,差是多少?
3.625加上625除以25的商,和是多少?
4.75与25的和乘78,积是多少?5.390除以48与35的差,商是多少?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