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https://img.taocdn.com/s3/m/812dd500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6d.png)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降水的变化与分布(第一课时降水的变化)【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和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分布,是对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相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降水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本节只安排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三方面知识。
降水的季节变化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材通过增加活动减轻了难度。
同时教材还注重了从对学生有用的地理知识实行选材,从培养学生兴趣角度选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图表的阅读和分析水平,同时还能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树立地理就在我们身边的思想,表达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气温的变化与分布,学会了气温曲线图的绘制和判读以及等温线图的读图,这为降水量柱状图的绘制和判读打下了基础,使学生理解更为容易。
在小学的《科学》课中,学生对部分地理知识有所涉及。
从内容上看,七年级学生会觉得既熟悉又新鲜,如雨、雪、冰雹等降水现象,但在降水季节变化上,学生理解水平短缺,加上空间思维水平和地理学习方式、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年龄特征和心理状态上看,七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并且敢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降水的含义、主要形式和降雨的等级划分2.知道主要的几种降水季节变化类型;3、能够准确阅读和绘制降水量柱状图。
过程与方法: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图片理解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并能读图说出降水的季节变化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到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提升地理学习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家乡降水情况的理解,让学生理解家乡、热爱家乡。
【重点难点】降水量柱状图的阅读与绘制。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图表分析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e965e3b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87.png)
人教版地理七上第三章第3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主要内容有: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理解各种降水的类型,掌握降水量的计算方法,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了天气、气候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气温、气压、风向等基本气象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素养。
但对于降水的形成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以及降水量的计算还比较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掌握各种降水的类型,学会计算降水量,了解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降水量的计算,世界和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降水类型的理解,降水量的计算。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降水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实例,使学生掌握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掌握降水相关知识,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制作PPT和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准备笔记本和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降水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降水是怎么形成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初中地理_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5f200c7b7360b4c2e3f64e5.png)
【课题】八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1、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及构成特点。
(重点)2、运用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主要土地资源的地区分布特点。
(重点)3、运用中国耕地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与世界部分国家比较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及人均占有量的特点。
(难点)4、以耕地资源为例,说明珍惜与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通过土地资源利用中问题及其对策的讨论,树立正确的人地观、资源观。
(难点)【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追问:看完之后你有什么谈感受与启示?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看动漫视频。
学生畅所欲言,关键词:1、鸟儿失去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因为土地资源遭到破坏;2、全国土地日:6月25日;3、鸟儿有了自己的新家,那里的人们知道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土地资源的意识。
过渡语鸟儿有了自己幸福温馨的家,我们是否也想要一个幸福温馨的家?(生答:“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学习第一节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请同学们打开课标P56页。
展示目标教师: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大声朗读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师提问: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观察到,我们的土地被利用为哪些类学生积极动脑回答,所见、所听的土地利用类型,再结合图文,先独立思考,再交流合作,小组代表回通过观察与发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观察与发现型?教师追问:2、我们的生活与生产能不能离开土地资源?友情提示:(土地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是生产之基;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没有土地人类将无法生存。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 水资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57868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9d.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案例,使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掌握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法,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水资源的概念和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掌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学会计算日常生活用水量,提高节约用水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通过案例分析,学会从实际出发,提出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提高关爱环境的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2.教学难点:水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保护。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表等教学资源,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在不同地区的丰富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教学环节一:水资源的概念与重要性(1)引导学生回顾水资源的概念,明确水资源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教学环节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1)引导学生观察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分析其空间分布规律。
(2)结合地图、图表等资料,探讨水资源分布的原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a3d94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fb.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主要介绍了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本章内容是学生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和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进一步学习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自然资源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方面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分析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学会分析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识,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2.难点: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资源保护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资源保护的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2.案例材料:我国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案例。
3.投影仪:用于展示案例材料和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我国自然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性?2.呈现(10分钟)介绍我国自然资源的种类、分布、利用和保护。
通过案例材料,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每组选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4.巩固(10分钟)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71e207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0.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以及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这一节内容是第三章“世界地理”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多样性,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世界地理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世界的语言和宗教多样性可能还没有全面的了解,对于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可能是初次接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拓展他们对世界语言和宗教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掌握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理解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宗教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地图观察、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案例资料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世界地图为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世界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a.语言分布: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语言分布的原因。
b.宗教分布:展示世界主要宗教的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宗教分布的特点,分析宗教传播的原因。
c.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案例形式,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宗教对地理环境的作用,如伊斯兰教的禁酒习俗对北非地区种植业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教案及优化训练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教案及优化训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16f7b8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9.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自然资源》教案及优化训练答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自然资源》,这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分类、重要性以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合理利用。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案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的基本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利用,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自然资源的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使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3.让学生掌握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四. 教学重难点1.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
2.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合理利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案例。
2.准备课堂练习题和优化训练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理知识,如:什么是地理?地理学什么?然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自然资源。
2.呈现(15分钟)展示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
通过展示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图片和图表,使学生对我国自然资源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20分钟)让学生结合教材,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反馈。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讨论如何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自然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和合理利用的方法。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8ee372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06.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资源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第3课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主要介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本节教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土地资源有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还不够关注,本节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掌握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和措施。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珍惜土地资源的意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资料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为背景,引发学生对土地资源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3.知识讲解:介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和措施,让学生掌握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原则。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看法,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资源的意识。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初中地理_海陆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海陆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9e45ecbe23482fb4da4cf9.png)
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海洋与陆地第1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面积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能在地图上识别出大陆、岛屿、半岛、群岛。
(3)在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探索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地图、地球仪,通过运用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理解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
(2)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表象。
(3)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大陆、半岛、海峡等地理概念,对世界地形图其他实例做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要求学生学会在地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三、教学难点: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四、教法及学法:通过游戏等活动(观察、对比及感知、体验、动手)来获取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相关知识,在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采用分组合作、小组竞赛、讨论探究、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本节教学,有利于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搜集相关七大洲与四大洋的资料、图示等,制作学习课件。
六、教学时数: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加加林为地球取名“水球”的故事,由学生根据预习指明原因。
展示图片说明地球“七分海洋、三分陆地”的海陆分布格局。
由全球海陆分布情况转承到半球海陆分布比例的探讨,展示东、西、南、北半球,由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和查阅资料的方法,说明各个半球是海洋多还是陆地多。
在此重点引导学生查阅地理图册,进行读图分析。
进而展示水半球、陆半球的图片,得到结论,无论如何对地球进行半球划分,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土地资源》说课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土地资源》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1c98c64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49.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土地资源的含义、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素养和思考能力。
在教材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现状,培养学生热爱土地、保护土地的观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土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土地资源的内涵和分类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此外,学生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认识不足,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土地资源的含义,掌握土地资源的分类,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学会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土地、珍惜土地、保护土地的观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土地资源的含义、土地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2.教学难点: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土地资源的有效措施。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手段,直观地展示土地资源的特点和现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资源的含义和分类。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4.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土地资源利用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其影响。
5.讲解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介绍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采取的政策和措施,引导学生了解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初中地理_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81c72bafc4ffe473268ab18.png)
《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简案【教材版本】七年级上册(湘教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课程标准】1.运用图表等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运用资料和地图,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说出世界人口的数量、增长的特点。
学会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
②运用材料和图片结合实例,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③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疏密差异及原因2、过程与方法:①运用资料和地图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讨论、探究,获取新知。
②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知识建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学生思维。
③通过情景创设,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领会知识,获得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人地和谐的人口观。
【重点难点】世界人口的增长及分布特点;人口增长图、分布图的判读;人口增长过快、过慢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法、理论联系实际法学生学习方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目的。
【教学过程】1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一节《世界的人口》教学设计2018年11月《世界的人口》学情分析刚刚升入初一的孩子们,逻辑认知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有限,但是感性认知能力和想象力丰富,学习状态积极,淳朴认真。
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世界人口增长过慢或者过快,会产生怎样不同的问题。
基于以上判断分析,课堂设计中的“分橘子小游戏”和“阅读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帮助孩子们从感性的角度,认识本节课的难点。
在游戏中,在阅读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课堂是成为孩子们思考问题的主要阵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7cc67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e2.png)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第2课时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主要讲述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了解到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学会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表,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水资源的分布、总量和利用状况等方面的知识。
但部分学生对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实例,使学生了解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实际情况。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参与节水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水资源的相关知识。
3.教学资源:准备相关案例、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图,引导学生回顾水资源的总量和分布情况。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b6f893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1.png)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教案一. 教材分析土地资源是地理学科的重要内容,本节教材通过介绍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利用状况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必要性。
本节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土地资源有一定的认识。
但土地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的特殊性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利用状况,掌握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提高学生对土地资源的认识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利用状况,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和优势。
2.难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和合理利用。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知识。
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启发引导: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措施。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土地资源的图片、资料、案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准备好黑板、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土地资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资源的分类、分布、利用状况,让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基本知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情况。
初中地理_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5956c17e84254b35effd3402.png)
《水资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懂得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水资源。
教学重难点:1、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的特点,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措施。
2、帮助学生养成节约用水和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和音乐直接引出本节学习内容。
新授板书:第三节中国水资源多媒体资料,找学生的朗读资料。
板书:一、水资源过渡:这段资料说明水是生命之源,她孕育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这节课我们要掌握哪些内容呢?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首先让我们了解世界水资源的情况,我们常用的水资源有哪些?找一学生读资料,其他同学边听边在教材第一段中划出与材料中相同的内容。
过渡:可见我们能够利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怎样呢?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读教材第二段,完成学案梳理(一),板书:二、时空分布不均学生完成后展示。
利用多媒体读“我国河流径流量分布”图,“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图”等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提问:(1)在外流区中,若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其南、北河流的径流量有何不同?(北少、南多)(2)根据以上的分析,说明我国水资源在地区的分布方面有什么规律?(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学生指图分析后教师归纳。
归纳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我国北方地区河流数量少,径流量小,水资源总量少。
南方河流数量多,径流量大,水资源丰富。
板书:空间分布南丰北缺、东多西少提问:从我国水资源分布图中,你发现我国缺水的地区有哪些?多媒体图:西北地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济南多年各月气温和降水柱状图、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耕地、水资源、人口柱状图等,分析西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缺水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巩固练习:学案相关题目。
过渡: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特点使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时间分配又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通过“长江流量图”和“东部四个城市年内降水”图以及“北京多年降水量”图来总结。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192de8f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85.png)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单元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地理的重要内容,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以及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内容涵盖了天气与气候的定义、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天气与气候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探究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团与气旋、气温与降水、气候类型及其分布、气候变化等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与气候的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展示天气与气候的图像和数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教案、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
2.收集天气预报、气候数据等实际案例资料。
3.安排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天气预报和气候数据,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气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出问题:“你们对天气与气候有什么认识?天气与气候有什么关系?”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解释天气与气候的形成原因。
通过展示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天气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例如,分析我国南方的雨季对农业的影响,以及北方沙尘暴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f235d1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9.png)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世界的语言与宗教》主要介绍了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语言和宗教在不同地区的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对人们的生活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本节课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助于学生增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习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世界上的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具体的语言和宗教的发源地和发展历程不太清楚,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掌握不同语言和宗教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2.难点:不同语言和宗教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语言和宗教在不同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语言和宗教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和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PPT课件,展示世界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
2.准备相关地图和资料,以便学生观察和分析。
3.准备案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语言和宗教的发展和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语言和宗教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课件,呈现世界上的主要语言和宗教的分布情况,让学生对不同语言和宗教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ppt课件
![第三章中学地理教材分析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d11b3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64.png)
工具性 —— 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 有助于引导教学 • 有利于培养能力 • 有益于实践活动
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1. 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突破意图 强调探究式学习: 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 强调从身边走向科学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
2.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基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
3.突破口的选择
教学内容编排的
探究性
教材语言 的通俗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选择的 有用性
教学内容表
达的多样化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自主学习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 的 想学
• 地球和地图 • 陆地和海洋 •天气与气 候 • 居民与聚落 • 发展与合作
•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东南亚 印 度 俄罗斯)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 欧洲西 部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澳大利亞)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巴西) • 极地地区
认识到了贫困户贫困的根本原因,才 能开始 对症下 药,然 后药到 病除。 近年来 国家对 扶贫工 作高度 重视, 已经展 开了“ 精准扶 贫”项 目
②中学地理教材反映地理科学的综合 性与区域性特点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与教材分析
![初中地理课标研读与教材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08dfbe48d7c1c709a14541.png)
二、课程标准解读
●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 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 第二,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的变化。 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 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 第四,从加强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看,不仅要能阅读有关的人 口数据统计资料,还应能根据数据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 简单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整理课件
四、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第二节 世界的人种 第三节 世界的语言与宗教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整理课件
第一节 世界的人口
学法指导: 1.在学习世界人口的知识时,建议学生采用“问题
解决”式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教材或教材设定一个个 比较具体而具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阅读“世界人口增 长图”和“世界人口分布图”,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整理 各种图表和资料,联系我国的实际情况,展开讨论,从 而对世界的人口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整理课件
●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 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学习世界的语言,需要了解具体的语言。 “标准”选择了这6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 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或使用人数比较多,而 且因为它们都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各语言 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 获得。
整理课件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分布地区,举例说 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 文化传统。
“标准”要求“说出”世界三大宗教 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 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直观认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的教材观:更加强调教材的工具性
工具性 —— 教材具有辅助教学的功能 • 有助于引导教学 • 有利于培养能力 • 有益于实践活动
成功的教学是借助教材,但不依赖教材的活动!
2、新教材的调整要点(表达方式上的调整) 旧教材:
直白地表达概念、观点、结论等各种信息 新教材:
注重表达形成概念、观点、结论和事实的过程。
三、教材的结构框架和呈现方式
世界 地理
总论 分论
• 地球和地图 • 陆地和海洋 •天气与气 候 • 居民与聚落 • 发展与合作
•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 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日本 东南亚 印 度 俄罗斯)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中东 欧洲西 部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澳大利亞) •西半球的国家(美国 巴西) • 极地地区
(5)地理教材编写要适应中学生智力发 展的需要
2、配置 (1)配置原则
循序渐进 按最佳年龄 与学制相适应 有计划安排总论和分论 由近及远及由整体到部分原则等
(2)配置方法 直线式和圆周式 归纳法和演绎法 区域列述法和中心问题法
二、中学地理教材与地理科学的关系
1.联系 ①中学地理教材内容是从地理科学知
识中选择而来,反映了地理科学体系的 基本结构——自然与人文的统一地理学
②中学地理教材反映地理科学的综合 性与区域性特点
③中学地理教材的水平受地理科学的发 展水平制约
④中学地理教材体现了地理科学与地图 学的关系。教材中有大量的地图,有关地 图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也是中学地理教材的 一部分
2.区别
①地理科学立足于揭示地理规律,发展地 理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环 境。地理教材是根据教育目的而形成的知识体 系,使用地理科学知识来教育学生,发展教育 事业
2、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强调基于学生 的生活经验,适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
课程建构的主导,不是学科知识的给予,而是 学生能力的发展。
并非否定学科知识在教学中存在的必要,而是 要给予新的内涵!
以学生 发展为 本
跳出过分 注重以学 科体系架 构的框框
跳出过分 注重以传 承知识为 主的框框
展示对问题的解释,运用证据和共同探究的策 略,并提供答辩及修改解释的机会。
(三)新的教学观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地理教材改革突破口的选择
现代教学理论的形成为教材创新提供基石!
3.突破口的选择
教学内容编排的
探究性
教材语言 的通俗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
式——自主学习
教学内容选择的 有用性
教学内容表
达的多样化
自主学习
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 的 想学
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 能学
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 上的 会学
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 坚持学
从公民教 育角度构 建教材的 宏观框架
从方法论 的角度构 建教材的 微观结构
体现教 育向学 生生活 的世界 回归
(二)新的教材观
教材是什么? • 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 • 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范例” • 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中介”“桥梁” • 是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建构的“手段”
狭义的理解:限于中学地理教科书 .
(二)中学地理教材的形成
1、选择:根据大纲制定的目的要求,从地理科学知 识中选择而来. 基本指导思想是:
(1)保证教材的科学、系统和思想性 (2)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
(3)重视理性知识在地理教材中的指导 作用,以理性知识为中心,建立知识结构
(4)注意与小学地理教材的衔接,与相 关学科知识间的相互配合
旧教材: 活动与案例同概念、观点、结论的陈述相分离,过
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的呈现同情境无关 新教材:
采取案例分析方式,在特定的情境中,把引发思考、 鼓励 动手和体验探究价值的设计,在课文中一并呈现。
旧教材: 在没有对问题的产生进行解释时,就对有关问
题给出答案;以提供标准化的结论,作为探究性 学习过程的终结 新教材:
2. 基于对教学理论的研究 布鲁纳的教学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他认为教学
必须:
(1)创设能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和情境 (2)重视知识的结构性,呈现学习材料的最优顺序
(3)不要把科学当作证明或证实某些概念、 原理的过程,
而是把它当作一个发现的过程,
一个揭示自然事物的过程
和一个用提高我们理解力的方式,来发现这 些事实之间如何相互联系的过程。
第三章 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 第一节 中学地理教材的一般分析 • 第二节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分析 • 第三节 中学地理教材局部分析与练习
第一节 中学地理教材的一般分析
一、中学地理教材及其形成
(一)概念: 中学地理教材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全部内容,
包括中学地理教科书,地图册及各种直观教具 所提供的地理知识等,其中地理教科书是核心、 基础。
——如何落实《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程 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 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1. 理解《地理课程标准》的突破意图 强调探究式学习: 大幅度减少记忆知识点的数量 强调从身边走向科学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的比重
பைடு நூலகம்
一、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课程方案
课程标准
新的课程观
课程改革纲要
新的教材观
教材
新的教学观
评价
教学
(一)新的课程观
1、旧的的课程观:以学科为中心 以学科为中心—— 课程设置与实施的目的在于
引导学生进入学术领域,成为学科专业人员。 具体表现为学生不但要获得学科知识、求知方
法,也要认同学科的专业体系,课程仅仅为学科 而存在。
②中学地理教材的内容狭小,仅是地理科 学的一部分
③地理科学关心的是科学价值。而教 材更关心教育价值,教材只选择教育价值 大的内容
④地理科学的研究是科学研究方法,教 材的研究是教学方法
第二节 中学地理教材整体分析
——初中新地理教材(人教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教材的整体分析以册为单位,从教材的时 代背景——指导思想、内容结构——呈现方式 等方面分析归纳教材的整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