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比较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纪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异同--作者:总有骄阳

浅析中国纪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异同--作者:总有骄阳

浅析中国纪实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异同--作者:总有骄阳近日来,一部用纪实手法拍摄的故事片——《可可西里》在各大电影节上大放异彩,也取得不错的票房成绩,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在看过影片之后曾说,这部电影可能会改变中国电影的美学意义。

是的,在靠画面,音响,剧情取胜的好莱坞大片及所谓的"中国大片"中,〈可可西里〉无疑如一阵清风,用真实残酷的生活,唤醒沉迷于视听感官享受中的观众,让我们沉睡的大脑也接受一次强烈的冲击。

其实,这样以纪实手法拍摄的电影在中国有很多,只是由于将太过真实,将现实展现得太过残酷,而被禁止公映,如贾樟柯的〈站台〉〈小武〉〈任逍遥〉,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李扬的〈盲井〉等等,他们在用电影表现"真实"道路上走得更远,也更具典型性。

我们依稀可以从中看到许多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子,现以〈站台》《小武》为例比较两者的异同。

一、纪实美学的延续。

1895年,电影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对纪实和表现两种不同风格类型影片的探索。

从卢米埃尔兄弟建立电影写实传统,到维尔托夫提出明确的理论观点,到威尔斯开创纪实电影语言先河,再到"二战"后兴起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巴赞和克拉考尔对纪实电影的创作原则作了理论上的提升和概括。

纪实美学不仅仅作为一种运动和浪潮改变着世界电影的发展轨迹,而且作为一种倾向和风格深深地渗透于创作人员的头脑中。

可以说近来兴起的中国的纪实电影也是西方电影纪实美学在现代中国的延续,特别是在第六代导演作品中。

他们对第五代史诗性的,乌托邦式的情结避之惟恐不及,通过对社会边缘人物的记录片式的不动情感的白描来对其美学进行解构。

〈〈站台〉〈小武〉〈任逍遥〉,〈十七岁的单车〉,〈盲井〉,《北京杂种》,《卡拉是条狗》......,纪实美学在这里得到很好的演绎。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作为纪实美学最浩大的一场实践运动,对中国纪实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榜样。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国式解读论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国式解读论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中国式解读中图分类号:j9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287-02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战后发生在电影界的具有强烈社会进步和民主倾向的运动,它在电影美学上倡导的纪实美学对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若干年后深刻地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作为欧洲艺术的发源地之一,意大利艺术热烈和奔放的气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巴罗克艺术的巅峰还是文艺复兴的辉煌,意大利一直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

今天,新现实主义的灵魂同样游荡在世界影坛的各个角落,只是有了不同的国家、民族的特色。

在我国当今的影坛上,我们会发现一个有着明显新现实主义特色的影子---贾樟柯。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实景拍摄非戏剧化模式贾樟柯在欧洲电影中,意大利电影一直独树一帜。

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产生,则要归功于那本著名的《电影》杂志,它的编辑们在法西斯统治的恐怖中勇敢地站出来,抨击昔日的意大利电影而将希望寄托于明日的新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张扬的纪实美学,通过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理论研究,从实践升华到理论的高度。

在这一背景下,被认为是第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沉沦》诞生了。

上世纪40年代中期在意大利出现的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继承了电影史上的写实主义传统,把纪实电影美学推向了高峰。

中国的导演也受到这一流派的影响,如贾樟柯的《小武》、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李扬的《盲山》、《盲井》等等,都使用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遵循了其美学法则,而今来我们来讲贾樟柯电影的美学特征应该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进行中国式解读。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追求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有着独居一新的美学审美。

情节的淡化、在原生态的生活展现过程中阐释着普通人的生存本性,这是这一电影流派的一个共同的美学诉求。

新现实主义电影并不追求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后大营救似的情节的紧张起伏。

新现实主义电影淡化情节的叙事模式几乎达到了一种极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精选作文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众所周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无非就是社会性、真实纪录性、采用实景拍摄、大量运用长镜头、雇用非职业演员、说着地方方言等等。

假如单纯去讨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特征有哪些,其实去百度一下便已了然,因此,今天我更乐于去探讨一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我们中国电影的比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在二战结束后大行其道的,意大利电影人极其反感粉饰太平的虚伪,渴望用电影来真实反映出意大利的现实状况,反战意识尤为强烈。

而同样,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也更多的是关注生活在水深炽热中的劳苦大众。

《渔光曲》反映了贫困的渔民生活,《马路天使》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底层百姓的困苦境况,其注重现实的表达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这个时期的中国电影较为注重明星效应,胡蝶、阮玲玉、周旋等一大批明星家喻户晓,而这恰恰与喜欢雇用非职业演员来拍戏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则相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极其遵循后来诞生的“巴赞长镜头理论”,即尽可能不用蒙太奇等拍摄技巧,而是以简单的手法去反映生活。

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在镜头的运用上基本仿照国外的,但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是比注重表现整个社会现实而非个人情感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略胜一筹的,而且深入发掘了人物的心理层面。

《马路天使》中,心爱活泼的主人公、正义而幽默的喇叭手,还有那位薄命抑郁的妓女等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更能投入到人物的情感世界里,引起强烈共鸣。

比照了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电影,接下来就来说说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一些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致敬的作品吧。

《十七岁的单车》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王小帅的代表作,《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史的一座丰碑。

同样是把情节开展的线索放在“自行车”这个平凡的物体上,两者选取的事件都是贴近日常生活的,以弱势群体为主人公的故事平淡质朴,启用的大都是非职业演员,都有个开放性结局,让人回味无穷。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运动。

它以真实生活为基础,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强调纪实性和真实感,追求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风格独特而真实,对于当时的电影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强调真实性和纪实性。

这种电影风格通过真实的拍摄手法、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角色,力图将电影还原为真实生活的一面镜子。

对于当时的意大利电影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它与传统的商业电影不同,更注重真实感和纪实性。

通过真实的表达方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了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追求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

在电影中,导演通常采用真实的拍摄手法,如手持摄影机、长镜头等,以增强观众的代入感。

同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也强调自然光线的运用,避免使用过多的灯光和特效,以保持电影的真实感。

这种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容易与电影中的角色和故事产生共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注重对细节的关注。

在电影中,导演经常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传达情感和故事的深层含义。

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使得电影更加细腻和真实,同时也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成功地将观众带入到故事中,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电影所传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强调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

这种电影风格通常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社会问题,以批判的眼光探讨社会现实。

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描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普通人的困境和挣扎,同时也揭示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原因。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使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以真实性、纪实性、真实而不加修饰的表达方式、对细节的关注以及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批判为特点。

平行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和新生代电影

平行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和新生代电影
收 稿 日期 : 2 0I 4—0 4—2 8
有浓厚 的现实主义色彩 。 《 偷 自行车的人 》 产生 的 社会 背景与《 马路天使》 有着相 同之处 , 而且都是
作 者简介 : 倩倩( 1 9 9 0一) , 女, 卅 西人 硕 L 研究£ 卜 主要研究 向为1 也 影卿 论批评 J 刨作
了现实的黑暗, 传达了鲜 明的反帝 、 反封建思想。 意 大 利新 现 实 主 义 的诞 生 , 也 有 其 深 刻 的现
实 基 础 。二 战后 , 意大 利遭 受 了战争 的 重创 , 通 货 膨胀 、 社会贫蔽 、 失业率高 , 人 民生 活 贫 困 。在 墨
的。本文以《 偷 自行车 的人》 、 《 马路天使》 、 《 十七 岁的单车》 为例 , 从纵 向和横 向比较 , 从平行研究 的角度分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 中国三 四十年代
平行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 、 中国蓑四十年代电影和新 代电影

( 兰州大学 , 兰州 7 3 0 0 0 0 )

要: 比较 文学学科发展 第二 阶段 是 以美 国学者 韦勒 克、 雷马 克、 韦斯坦 因、 奥 尔德 里奇等为代 表的美 国学派的 平行研 究 ,平行研 究是 对那些没有事 实联 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 、 作品和 文学现 象进行研 究 , 比较其异 同, 并在此基础上 引出有价值 的结论 从平行研 究的 角度 比较 意大利现 实主义 电影 、 中国三 四十年代 电影和
是 在 外 患 和 内忧 日益 加 剧 的时 代 背 景 下 产 生 的 。
实生 活 , 远 离 百姓 。二 战结 束后 , 意 大 利 电影人 不
满 现实 , 渴 望 用 电影 反 映 意 大 利 的 现 实状 况 及 战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刍议——以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的文本比较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刍议——以影片《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的文本比较为例
调 为主 。其 次 ,主 题 内容 的纪 实性 。 影 片 ,如 《乡音 》、 《 南 旧事 》 城 贾 樟 柯 的 影 片 主 题 内 容 大 部 分 都 是 等 的 多 维 叙 事 角 度 ,都 是 旧 的 电 影 在 关 注 生 活 在 社 会 底 层 的 群 体 ,探 叙 事模 式 所 不 具 备 的 。 二 十 世 纪 八 九 十 年 代 的 一 些 新 求 其 真 实 的 生 活 状 态 和 个 人 化 的 表
[ 关键词 】电影 意大利新现 实主 义 跨 文化 “ 第六代”导 演
d i (3 6 /.s .0 2 6 1 .0 12 .0 o: ) 9 9j s 10 — 9 62 1 .10 4 1. in
贾樟柯 的电影是典 型的 ‘ 内开花 , 墙 墙 外 香 ’,尤 其 是 电影 ( 武 ), 小 美 学 ”的高 度 评价 。 总结 其表 现 形 当 年 是 通 过 地 下 渠 道 发 行 才 和 观 众 式 :首 先 ,纪 录 性 。 新 现 实 主 义 的 见 面 的 。 贾 樟 柯 的 片 子 纪 实 风 格 浓
运 用 方 面 , 新 现 实 主 义 的 代 表 作 品 中,长镜 头 作 为表 现 空 间真 实 性 的 手 段 ,起 到 了 突 出 影 片 形 式 与 风 格 的独 特 作 用 。 再 次 ,是 其 “ 生 态 ” 原
的运 动 方式 一 般 是采 用 肩扛 跟 拍 ,
当 然 固 定 镜 头 也 比 较 多 , 且 多 为 中 景 。 贾 樟 柯 的 电 影 在 音 响 上 , 特 别 喜 欢 采 用 同 期 声 和 自 然 音 响 来 营 造
吉 卞— — — — — — — ・ J— — — — — — 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二 圃 磊 予 淳

以平行研究角度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和新

以平行研究角度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中国三四十年代电影和新

景下小人物的生存 困境。《 偷 自行 车的人》 就
是在罗马街头拍摄完毕的, 主人公也都不是职 业演员 , 安东原来是个失业工人 , 布鲁诺是个卖 报童, 安东的妻子也只是个记者 。事实上 , 大部
分 意大 利新现 实 主义的影 片是 由职业 演员 和非
注现实 ” 的理 论倡 导下产 生 的 。 ( -) 表 现题材 “ 把摄 影 机 扛 到 街 上 去 , 把 镜 头 对 准 普 通 人 ”, 这是 意 大利新 现 实 主义 电影 的 口号 , 坚 持
了 意 大利 新 现 实 主 义 在 世 界 电 影 格 局 中的 地
位 。《 偷自 行车的人》 也是根据一则新 闻改编 而成 , 整个影片属于单线条叙事结构 , 通过镜头 真实记录了安东赎车一买车一丢车一偷车的整
V o 1 J . 1 4 N o . 4
u 1 .2 0 1 4
以平行研究角度 比较意大利现实主义 电影 、 中国三四十年代 电影和新生代 电影
曲倩倩
( 兰州大学 文学院 ,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以《 偷自 行车 的人》 、 《 马路 天使》 、 《 十七岁的单车》 为例 , 从纵 向和横 向以平 行研究 的角
司开始寻求 与左翼文化人 的合作 , 从 而为 “ 新
兴 电影 运 动 ” 的发 生提 供 了契 机。1 9 3 3年 2 月, 郑正 秋 、 孙瑜、 洪深 、 田汉 、 夏衍 等 3 2人组 织
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 、 作 品和文学现象进行 研究 , 比较其异同, 并在此基础上 引出有价值的

东 西 方自行车的人》
( 一) 背景
作为现实主义 的一个 经典范例 , 《 马路天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作为电影史上一个重要的流派,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影坛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新现实主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也体现了电影艺术的新方向。

本文旨在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以期对这一电影流派有更深入的理解。

二、现实主义题材选择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题材选择上,强调真实性和社会性。

影片往往以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为主要角色,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反映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选择,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三、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表现手法上,强调自然主义。

影片中的画面、音效、剪辑等元素都力求真实,尽可能地还原现实生活的原貌。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细节的描绘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

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四、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揭示社会问题上,具有深刻的洞察力。

影片往往通过描绘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这些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战争创伤、社会不公等,都通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得到了深刻的揭示和反思。

五、多样化的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叙事结构上,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影片往往采用多线索、多角度的叙事方式,通过不同的人物视角来展现事件的全貌。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节奏感,使得影片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也能保持观众的观影兴趣。

六、情感的真实表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情感表达上,强调真实。

影片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通过角色的情感表达来传递影片的情感内涵。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注重情感的细腻处理,使得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

七、结论综上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现实主义题材选择、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社会问题的深刻揭示、多样化的叙事结构以及情感的真实表达等方面。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风格的理解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是20世纪后期在意大利兴起的一种电影创作风格,它突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特色。

本文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风格特点及对电影艺术的影响。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起源与发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与1940年代末期,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意大利社会政治环境和电影市场状况密切相关。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意大利国内政治动荡,社会变革,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电影工业也经历了一段繁荣期,吸引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制作人与导演,为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风格特点1. 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纪实主义的表现手法闻名于世。

它善于以细腻的观察和描绘来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通过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经历来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性的诸多问题。

作品《自行车骗子》通过描述一个贫穷的工人寻找丢失自行车的故事,深刻揭示了战后意大利社会阶级分化与生存困境。

2. 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拍摄手法强调真实而清晰的画面语言。

导演常常通过长镜头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日常细节,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和矛盾。

这种清晰而真实的画面语言,使观众深刻认识到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3. 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崇尚突破传统叙事结构,拒绝传统的虚构故事和完美结局,更注重表现生活本身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

这种突破传统叙事结构的风格,让观众对作品中所呈现的人物命运和社会现实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共鸣。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表现手法,对世界电影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1. 启发了世界各国的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的兴起,启发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创作,许多电影人纷纷受到其影响,积极探索表现现实生活的新方式。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是二战后欧洲电影史上一次重要的艺术革新。

它不仅在电影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还影响了其他艺术形式。

本文将通过分析新现实主义的背景、主题、叙事风格、视觉风格等,浅析其艺术特征。

二、背景与主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诞生于二战后的艰难时期,社会动荡,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苦。

新现实主义电影以此为背景,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

电影主题多涉及社会问题,如贫困、失业、战争创伤等,旨在反映现实,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三、叙事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现实。

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多以普通人为基础,通过平凡的视角展现生活的真实面貌。

在叙事结构上,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多线索、多角度的叙述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和立体。

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注重细节的刻画,通过细节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视觉风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视觉风格以纪实性为主,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再现。

在拍摄过程中,新现实主义电影往往采用实景拍摄,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生活场景。

同时,电影画面简洁明了,不追求华丽的视觉效果,而是通过真实的画面展现生活的原貌。

此外,新现实主义电影还注重光影的运用,通过光影的变化来营造氛围和情感。

五、艺术特征总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社会现实和底层人民的生活,以真实的生活为创作基础;二是叙事风格朴实无华,注重细节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三是视觉风格以纪实性为主,追求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画面。

这些艺术特征使得新现实主义电影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感染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

六、结语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它的出现不仅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还为其他艺术形式提供了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中汲取灵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用真实的视角和朴实的叙事方式来展现生活的原貌。

中国第六代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比较研究探略

中国第六代电影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艺术特征比较研究探略
人文夭下 /文化视界
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的兴起是 第二次
利 新 现 实主 义 艺 术 风 格 的相 似 性
纪 实性是中国第 六代电影 与意大 利 新现实主义作品之间最为显要 的共性特
征 。意大 利新现 实主义作 品的纪 实性源 于创作群 体要揭示战后 国家破败落 后的
世界大战后西方 电影 史上最 为重 要的现
的粉 饰和对观众 的精 神麻痹 ;中国第六
实 主义
术创作者 对世界认知的 客观性 、真 实性 与严肃性 ,意大利新现 实主义对 欧洲现
代 电影产生 了深远影 响。 中国第六代 电影作 品 自上世 纪九十
代电影导演群体 则在 创作初 期恰逢社会
转 型期 , 社 会群 体 日益分化 , 第 六代创作 群 体 宣称 “ 我 的摄影 机不 说谎 ” , 他 们 以 “ 纪实” 的方式记 录下社会转型 中新 旧文
象。 从根本 上来 说 , 以“ 真实美学” 为特征
的意大利新现 实主 义 , 更 加接近 电影 “ 物
质复原现 实” 的本 体特征 ; 从 艺术创作 主
中 国第
题角度来说 ,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 电影 反 对作 品对 世界的刻意粉饰 ,强调 电影 艺
悲 惨现 状 , 以对 抗“ 白色 电话 片” 对现 实
的奇妙组合 , 音乐的极美效果 。魏尔兰在《 诗 的艺术》 中说 : 诗
歌应该首 先具有 音乐性 , 那是 流动 的 、 朦胧的、 清灵 的 ; 选词
识, 这也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诗歌的美学追求 。
穆木天认为 : “ 诗要 有强大的暗 示功 能 , 诗的世 界固在平 上要求模 糊和精 确相 结合 ; 要色晕 而不 要色彩 ; 不要格 言 警 常的生活 中 , 但在平常生活 的深处 , 诗 是要暗示 的 , 是最 忌说 句 、 插科打诨类的东西 。《 弃妇》 中“ 夕阳之 火不能把时 间之 烦

两种现实主义比较论_试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电影

两种现实主义比较论_试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三四十年代现实主义电影

收视率,把转播车开到居民小区里送大礼,送彩电、送冰箱,短期内收视率肯定高,送完以后呢?媒体形象和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哪里去了?我觉得还是应该按新闻规律办新闻。

为了提高收视率我们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有成功的也有比较遗憾的。

我们策划的“十佳出镜记者”评选活动受到了方方面面的一致好评。

观众参与热情高,有力地提升了收视率,与之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一批出镜记者,激发了记者爱岗敬业的热情。

三、民生新闻在改造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1收得太紧。

就像给小孩洗澡,倒脏水时连小孩一起倒掉了。

现在上面要求把负面报道控制在20%以内。

什么叫负面报道?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你报道的出发点和效果,如果报道的出发点是揭露,揭露社会阴暗面,揭露社会丑陋面,你抱着负面的心理去报,就是负面报道。

第二个是报道的效果,批评报道的客观效果起了负面的作用,不但没有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反而激化矛盾,甚至影响城市形象,这就是负面报道。

报道是正面还是负面,关键是看效果。

譬如说反腐败,某个交通厅长判了死刑,这个报道是个舆论监督,揭露了腐败现象。

你说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我说是正面报道。

为什么?因为它宣传了党的反腐败的政策和决心,有警示作用。

当然在有些人看这就是负面报道。

再譬如报道交通厅乱设卡,乱收费,你说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

从报道形式来看是曝光,恰恰是曝光之后,把这个卡撤掉了,产生的作用是正面的,我认为这样的节目不是负面报道。

21低俗、庸俗、媚俗的风气愈演愈烈。

夫妻打架是新闻吗?哪个城市没有夫妻打架。

哪个城市没有车祸。

哪个城市没有喝醉酒的人?这些消息不是主流媒体值得报道的资讯。

31在新闻纪律面前,同城媒体各行其事。

有些媒体遵守新闻纪律,控制负面报道,严禁那些低俗庸俗媚俗的报道。

而有些媒体恰恰不听话,在同城竞争中仍然我行我素,把同性恋、第三者插足、捉奸作为卖点。

在这种情况下不平等竞争极易造成一种虚假的“繁荣”。

新闻从业者要自律。

新闻和其他行业不一样,作为一个公共传媒,它必须自律,否则贻害无穷。

《2024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范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电影艺术的一种重要流派,以其真实、自然的叙事风格,贴近生活的故事情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而著称。

本文以著名导演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二、托纳多雷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托纳多雷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以真实、细腻、深刻的叙事风格著称。

他的“时空三部曲”包括《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作品均体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特点1. 真实性与自然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真实、自然的叙事风格,注重还原生活原貌,使观众产生共鸣。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人物的情感、环境等真实地展现出来。

2. 情感与人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注重对人性的探索,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示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托纳多雷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情感表达真实、细腻。

3. 多元的叙事手法:在叙事结构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常采用多元的叙事手法,通过倒叙、插叙等方式,使故事更加丰富、立体。

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运用了大量的非线性叙事手法,使影片更具张力。

四、“时空三部曲”中的美学表现1. 空间与时间的交织: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中,空间与时间的交织成为影片的重要特点。

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将不同时间、空间的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使影片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2. 细腻的人物塑造:托纳多雷的作品中,人物形象丰满、立体,情感表达真实、细腻。

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挖掘,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产生共鸣。

3. 自然、真实的镜头语言:托纳多雷的影片中,镜头语言自然、真实,通过细腻的镜头捕捉人物的情感变化和环境的细节,使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五、结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真实、自然的叙事风格,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而著称。

《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

《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风格》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以其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成为了电影艺术史上的一股重要流派。

该风格不仅丰富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在文化和社会层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特点、发展历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特点1. 现实主义题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现实主义题材为主,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揭示社会问题。

影片往往以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展现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使观众产生共鸣。

2. 纪实性拍摄手法新现实主义电影采用纪实性的拍摄手法,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

影片中的场景、服装、道具等都力求真实,以还原生活的原貌。

同时,影片的镜头运用和剪辑也更加自然流畅,使观众感受到强烈的现场感。

3. 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注重细节和情感表达。

影片中的角色往往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还通过对人物关系的描绘,展示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的发展历程1. 起源与形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起源于二战后的意大利。

当时,电影人希望通过电影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在这种背景下,新现实主义电影应运而生,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 繁荣与影响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达到了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如《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等,都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更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揭示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成为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推动力量。

四、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对后世的影响1. 对电影艺术的影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风格为电影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它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反思,使电影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纪实性拍摄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技巧,也为后来的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2024年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范文

《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影艺术流派,在20世纪中叶的欧洲电影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成为了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电影文化现象。

本文旨在浅析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探究其电影艺术中的深刻内涵。

二、新现实主义的定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继古典好莱坞时期后的电影流派,是对电影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与变革。

这一电影风格将视线投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尤其是贫困与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

它的创作重点是对现实的客观描绘和纪实风格的探索。

三、新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1. 题材选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社会底层人物为主要描绘对象,强调对真实生活的再现。

这些作品往往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各种问题,如贫困、失业、家庭矛盾等。

2. 叙事方式: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叙事方式更加贴近生活,注重情节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叙事结构上,往往采用非线性叙事方式,通过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方式,展现事件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3. 纪实风格:新现实主义电影强调对现实的客观描绘,注重现场感和真实感。

在拍摄手法上,采用实景拍摄、长镜头、跟镜头等手法,使观众感受到电影的纪实性和现场感。

4. 人物塑造:新现实主义电影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立体。

通过对人物性格、心理的深入挖掘,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进而理解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5. 视觉美学:新现实主义电影在视觉美学上追求简洁、自然。

在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方面,追求真实、朴素的风格,使观众能够更加专注于影片的内容。

四、新现实主义的影响与价值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人文关怀,对当时的欧洲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为后来的电影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还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当时社会现实的窗口。

同时,新现实主义电影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艺术经验:即以真实的视角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通过艺术的方式反映社会的现实问题。

《2024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范文

《2024年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范文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研究——以导演托纳多雷“时空三部曲”为例》篇一一、引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以其深入人心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底层与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

在众多导演中,托纳多雷以其独特的时空观念与细腻的情感描绘成为了该流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以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为例,深入研究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点及其所传递的社会意义。

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美学特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注重现实生活、追求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

影片以现实为背景,注重表现普通人的生活,将镜头对准社会的底层人群,通过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呈现出一种真实的情感世界。

在电影画面上,以朴实无华的拍摄手法为主,力求达到自然、真实的视觉效果。

三、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托纳多雷的“时空三部曲”包括《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这三部作品均以独特的时空观念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四、托纳多雷的时空观念与电影美学托纳多雷的时空观念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善于运用非线性叙事手法,将过去与现在、现实与回忆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时空感。

这种时空观念使得电影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断思考与反思。

在电影美学上,托纳多雷的影片追求真实、朴实的画面效果,同时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五、托纳多雷作品中的社会意义托纳多雷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他的影片通过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和描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性的复杂。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色彩,还蕴含着对人性、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探讨。

六、结论综上所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以其真实、朴实的画面效果和深入人心的情感描绘成为了电影史上的重要流派。

托纳多雷作为该流派的代表人物,其“时空三部曲”更是将这一美学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同一性对比分析——以《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同一性对比分析——以《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为例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同一性对比分析——以《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为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的同一性对比分析——以《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为例自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1940年代初期崛起以来,它一直被誉为电影史上的重要运动。

新现实主义电影力图摄取现实,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反映社会问题。

中国电影也有相似的情况,在特定时期创作了一系列以现实生活为主题的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中国电影《小武》,探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电影在主题、角色塑造、拍摄手法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同一性。

首先,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中国电影《小武》都以普通人的生活为主题。

新现实主义电影倾向于探索贫困阶层的生活,试图展示他们的生存困境和社会地位的艰辛。

《偷自行车的人》讲述了一位失业的工人为了找工作,骑着自行车参加面试,不料自行车被盗,他为了找回自行车四处奔波,最终仍然无力改变他的现状。

而《小武》则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现了农村家庭的贫穷与艰辛。

两部电影都展现了贫困阶层的生活细节,呈现出现实主义风格。

其次,两部电影的角色塑造也有相似之处。

《偷自行车的人》中的主人公安东尼奥(Antonio)是一个普通工人,他面临着失业和生活的困境,而在他寻找被偷走的自行车的过程中,对自己能力的质疑和对生活的绝望感不断增加。

《小武》中的小武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帮助父亲种地、养猪,在贫困条件下艰难生存。

两部电影都着重刻画了主人公的真实性格和情感,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在拍摄手法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倾向于采用真实的拍摄场景,角色的表演也更加自然和真实。

《偷自行车的人》运用了大量的现场拍摄和真实素材,使电影更加贴近现实。

中国电影《小武》同样注重真实性,导演通过在农村实地拍摄,展现了真实的农村生活场景和细节,使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贫困地区的现状。

最后,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和中国电影《小武》在文化因素上也有相似之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的美学特征意大利现实主义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新现实主义电影也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

受19世纪末作家维尔加所编导的”真实主义”文艺运动影响,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

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表现方法上注重平凡景象细节,多用实景和非职业演员,以纪实性手法取代传统的戏剧手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是从战后的碎砖瓦砾中站立起来,他们想尽办法筹措资金和胶片来拍摄影片。

他们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们一样,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

一批批新现实主义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弓I起了世界电影的关注。

他们以极为朴实、真挚和深刻的艺术影片,几乎打动了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二个民族。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

同时,他们还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彻底的美学革命,是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的,在世界电影史上所结构形式。

他们不使用什么倒叙、闪回等,那样一些令人费解的结构形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简单、最为鲜明、最为直观的结构形式,其结果也是一种最为清晰、最为自然、最为充实的结构形式。

这同样是影片的纪录风格所决定时,正如柴伐梯尼所倡导的那样:新现实主义的影片要从素材本身产生结构。

六、地方方言的运用这一点在我们译制出来的影片当中是听不出来的。

但这却是新现实主义追求纪录和写实主义的一部分,是受到了爱德华多?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影响。

同时,也是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

在这种方言的处理上,新现实主义制作者是很注重分寸的,他们既保持地方方言的特点,又尽可能地使人们听得懂。

最新-意大利电影与我国导演作品的异样 精品

最新-意大利电影与我国导演作品的异样 精品

意大利电影与我国导演作品的异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开启了二战后欧洲电影多元化的格局,每一次电影运动都有强大的评论和学术力量支撑着它,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到法国新浪潮,到德国新电影都无一例外。

这一时期的新现实主义电影提出了将摄像机扛到大街上去、采用非职业演员等口号作为理论,成为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的美学特征,代表作有维托里奥•德•西卡的电影《偷自行车的人》等。

中国新生代导演王小帅、张元等人在体制之外独立制作出一批电影,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同凡响。

以王小帅《十七岁单车》为例,本身也是对新生代导演纪实风格的夹缝地位不能进入主流话语体系尴尬境地的写照。

本文试将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和王小帅《十七岁单车》进行对比,反映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电影和中国新生代导演作品的差异。

一、两部电影的相同之处一纪实风格———真实生活原景在电影中呈现二战后的意大利社会受到极大的创伤,人们为了生存想尽办法,随之产生的失业、贫穷、犯罪等问题也一并迸发。

有良知的电影工作者不满法西斯政党统治下愚民政策的文艺方针,他们摒弃白色电话片醉心于资产阶级上层社会奢靡和男女感情生活的主题,痛恨法西斯对国家、民族的伤害,决心要反映社会底层人的日常生活,揭露法西斯的罪恶。

导演维托里奥•德•西卡与编剧柴伐蒂尼共同推出的《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很好的代表。

这部电影根据一则真实新闻报道拍摄而成,描写了一个失业两年的男主人公里奇好不容易争取到一个在街头贴广告的工作,上岗条件是必须有一辆自行车。

回到家,里奇和妻子将家里的被褥拿去典当换钱后赎回自行车,但是上班第一天里奇的自行车就被小偷偷走。

如果没有车,就要失去刚得到的工作,里奇走上寻车之路。

一组长镜头跟随里奇和儿子布鲁诺的步伐,观众看到战后意大利破败的街道、到处人满为患的旧车市场、等待发放救济粮的教堂、空气污浊的妓院等。

这些真实再现的场景表现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失业问题,也有力衬托出普通大众的生存环境。

由于通过去警察局报案、去旧车市场寻找都未果后,里奇萌生邪念想通过偷取别人的自行车来维持自己的工作,但是里奇没有小偷好运,他在逃跑时被人抓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原则的比
较分析
摘要: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纪实美学”风格为当代中国电影人提供了观照世界、审视人生的视角。

在中国电影史上, 现实主义电影一度留下了灿烂的轨迹,本文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贾樟柯为代表的一些新生代导演的“纪实美学”风格的影片进行美学角度去比较分析,试着分析出两者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关键词: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中国现实主义;新生代导演
新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由新现实主义这一电影流派的理论创作者西柴列·柴伐梯尼总结提出:(1)不虚构,不要典型化,不塑造英雄人物。

(2)重视日常,重视细节,反对离奇曲折的故事。

(3)走出摄影棚,到街道上去拍摄。

(4)编导合一,不要职业演员。

这些美学原则对中国新生代导演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中国新生代导演的代表人物,贾樟柯的电影风格俗称‘纪实美学’的中国实践派。

一、记录性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偷自行车的人》,有着鲜明的纪实风格,以一件小事反映当时意大利深刻的社会问题,描写一个普通失业工人的故事,表现了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情怀。

这部影片完美的体现了新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与精神实质。

贾樟柯的《盲井》也是在深入接触社会底层的劳动群众后创作出来的,作品流露着浓重的人道主义情感。

从美学角度看,这部影片隐喻着浓厚的悲剧格调,用鲜明的戏剧手法与之融合,反映严肃深刻
的社会性主题。

影片观众反映现实和表现生活本真形态的现实主义美学的要求。

二、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比较《偷自行车的人》和《小武》二者的主题内容,都是在真实反应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被忽略、不受关注的另类群体的生活及其情感状态。

德西卡和贾樟柯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空间,用电影这样一种相同的表述方式,向世人传达了同样一种不容被忽略的社会事实。

《小武》的整个故事很简单,它讲述了一个落后的小县城中,一个小偷作为这个社会底层人物的爱情、友情、亲情的故事,片子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小偷也有自己的爱恨情仇,这样一个被常人唾弃的社会身份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东西。

作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成熟之作《偷自行车的人》,故事来自于一个极其普通的新闻报道:一个失业工人安东尼奥的谋生工具被人偷去,他和儿子布鲁若找遍了全城也没找到。

为了养家糊口,安东尼奥不得已只好去偷别人的自行车,结果被当场抓住,处境更加悲惨。

这段在报纸上只有两行字的报道,在德西卡的影片中,却形成了一幕极为感人的悲剧。

影片揭示了当时意大利社会上失业的困扰、道德的堕落及现实的混乱。

就像萨杜尔所说的那样,影片几乎成为“对某种生活方式,某种政权和失业现象的控诉”。

两部片子都是在关注各自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一个是失业工人,一个是没有工作的小偷,他们都有各自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无奈。

三、不需要职业演员
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创作中, 使用非职业演员成为许多纪实
风格影片的导演的一个选择倾向, 有一些影片甚至是全部由非职
业演员演出的贯彻了严格的纪实风格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代表了
作品《偷自行车的人》的全片没有一个职业演员,更不要说明星。

安东的扮演者本身就是一名失业工人,与影片中的人物生活状态十分类似,他的儿子布鲁诺的扮演者是导演德·西卡从拍片时看热的人群中很偶然的发现的。

如王小帅导演的影片《十七岁的单车》中, 两位男主角是非职业演员, 送快递的阿贵的扮演者崔林在这之前是哈尔滨一家广告公司
的职员, 小健的扮演者李滨在此之前则是一位学生。

再如影片《盲井》的三位男主角, 两位为职业演员, 其中李易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王双宝是陕西省京剧团的武功演员,出演过电视剧。

另一位元凤鸣的扮演者王保强则是非职业演员。

《小武》更是标志性的在片尾打出“本片全部由非职业演员出演”的字幕, 这种姿态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电影史上经典纪实风格影片的一种致敬,
另一方面更是与新生代纪实风格影片的导演们追求真实的努力连
在一起。

四、实景拍摄
电影的纪实风格还表现在他们对于影片拍摄场景的选择上。

我们在观看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的时候会发现有很多画面很粗糙,杂乱无章的街道,不加修饰的住房,到处是贫民窟和瓦堆,街道上
到处都游荡着流浪汉和失业者。

这些都是导演进行实景拍摄的效果,更能让观众切身感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底层工人的实际生活状况。

新生代纪实风格影片无一例外都贯彻了实景拍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看到汾阳街头和新旧交替的房子的真实样子(《小武》),同样在《小武》里,我们看到一些摇晃的镜头,灰暗的光线,偏暗的人物肤色,这些不加修饰的场面让我们更好地融入到电影中的年代和主人公身上,极大增强了影片的切身可感性。

在《盲井》中才能看见私人小煤窑的黑暗可怕。

这种实景拍摄和追求写实的摄影、灯光、简单道具、同期声录音等等手法紧密结合, 再现出故事发生的地方的真实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彼得·邦达内拉.意大利电影:从新现实主义到现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法]洛朗斯·斯基法诺.1945年以来的意大利电影[m].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刘晓路(1987.12-),女,山东济宁人,西南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电影学营销。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