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清晰整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沙门氏菌的危害程度评估报告
一、生物学特性
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是一大群形态、生化性状及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胞,无荚膜,多数细菌有周身鞭毛和菌毛,有动力。在普通培养基上呈中等大小、表面光滑的菌落,无色半透明。不分解乳糖、蔗糖和水杨酸,能分解葡萄糖和甘露醇。吲哚、尿素分解试验及V-P试验均为阴性。
沙门氏菌能在简单的培养基上生长,含有煌绿或亚硒酸盐的培养基可抑制大肠杆菌生长而起增菌作用。沙门氏菌生长的最佳温度为35℃~37℃,最佳pH 值为6.5~7.5。
二、危害程度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该菌危害程度为第三类。
三、致病性和感染剂量
本病任何年龄均可罹患,但年幼(尤以1岁左右者)、年老、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及近期内服用过抗菌药物者易感性增高。常由于食物污染而暴发大或小的流行,往往同席多人或在集体食堂中多人发病。沙门氏菌感染剂量为15-20个菌,死亡率达1-4%。成人的致病菌量需高达10万以上,甚至10亿,而儿童和有原发病史者所需菌量则少得多。吞入大量的活菌,可引起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
四、暴露的潜在后果
暴露后可能引起感染,菌量大时可使实验人员显性感染,菌量很少时常呈暂时的带菌状态。被感不染后,成为传染源,可能对周围及环境造成污染,应及时得到控制。
五、感染途径
通过污染食品和水源经口传播,无其它感染途径。
六、微生物在环境中的稳定性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温度7~45℃的条件下均可生长,以35~37℃最为适宜,但对高热、直接阳光照射及常用消毒药均敏感,60℃时15分钟可将其杀灭。本属细菌抵抗力不强,60℃30分钟、5%石炭酸溶液及70%酒精5分钟均可将其杀死。在水中能生存2~3周,在粪便中可生存1~2个月,在冰中能生存3个月。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复方新诺明敏感。
七、浓度和浓缩标本的容量
一般样本检测。
八、自然和易感人群宿主
在自然界中,沙门氏菌有广泛的动物寄主。鸡、鸭、鹅等家禽和猪、牛、羊、马等家畜,以及各种兽类、鱼类、鼠类均可带菌,甚至从蝉及某些昆虫中也可分离出沙门氏菌,都是实验人员的传染源。易感群体是年幼儿童、虚弱者、年长老人、免疫缺陷者等。
九、实验操作活动
这种病原体可以存在于粪便、血液、尿液、胆囊以及食物、饲料和环境中。摄入或胃肠道外接种是主要的实验室危害。暴露在气溶胶中能否引起感染目前还不清楚。
按照国家标准方法对样本(粪便、食品、水样)进行分离,培养,鉴定。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对于可能产生气溶胶的伤寒沙门氏菌的实验操作,或者涉及生产数监理所生物体工作,建议采用BSL-3级水平的操作技术和规程。一旦发生意外,按照本实验室的《意外事故应对方案和应急程序》进行处理。
十、预防和治疗
可引起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败血症及肠外灶性感染等多种症候群。
目前除伤寒沙门氏菌以外所有血清型疫苗还不可用于要类,巳有伤寒沙门氏菌的疫菌,对于经常操作具有感染性临床样本的培养物的人员应考虑使用。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和针对病原治疗。
预防沙门氏菌感染,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传染源
①对急性期病人应予隔离,恢复期病人或慢性带菌者应暂时调离饮食或幼
托工作。
②饲养的家禽、家畜应注意避免沙门氏菌感染,饲料也不能受该菌污染。
③妥善处理病人和动物的排泄物,保护水源。
④不进食病畜、病禽的肉及内脏等。
(2) 切断传播途径
①注意饮食、饮水卫生。炊具、食具必须经常清洗、消毒,生熟食要分容器,切割时要分刀、分板。食用时要煮熟煮透。不喝生水。
②注意食品的加工管理。对牲畜的屠宰要定期进行卫生检查,屠宰过程要遵守卫生操作规程,以避免肠道细菌污染肉类。在肉类、牛奶等加工、运输、贮藏过程中必须注意清洁、消毒。
十一、工作人员素质
卫生技术专业人员,并经过生物安全培训后获得上岗证书。
十二、评估结论
该菌生物性状较稳定,主要经粪口传播,感染机会多,感染性中等,致病后主要
是引肠胃肠炎、伤寒、副伤寒、败血症等。预防手段主要控制传染源和严把病从口入关。对于操作巳知或可能含有这种病原体的临床样本及培养物的工作,建议采用BSL-2级水平的操作技术,防扩散设备和设施。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离开实验室时,防护服必须脱下并留在实验室内。不得穿着外出,更不能携带回家。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统一洗涤或丢弃。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表面或设备时应戴手套。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操作台面用70%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擦拭,废弃物处理按本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