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怎样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传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说,读懂诗歌并非易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读懂一首诗歌呢?首先,要了解诗歌的背景知识。
每一首诗歌都诞生于特定的时代和社会环境,诗人的个人经历、当时的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都会对诗歌的创作产生影响。
比如,杜甫的诗歌常常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如果我们不了解那段历史,就很难深刻理解他诗中所蕴含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样,了解诗人的生平遭遇,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其诗歌的情感基调。
例如,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渴望建功立业却又壮志未酬,了解这些背景,我们就能更深入地理解他诗歌中那种豪迈与悲愤交织的复杂情感。
其次,要注意诗歌的语言特点。
诗歌的语言往往高度凝练,常常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比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将春风比作剪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灵巧和春天的生机勃勃。
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用春蚕吐丝和蜡烛燃烧来象征至死不渝的爱情,寓意深刻。
我们在阅读时,要善于发现这些修辞手法,并理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
同时,诗歌的意象也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意象是诗人用来寄托情感、表达思想的具体形象。
比如,月亮常常象征着团圆、思念;梅花常代表着坚韧、高洁;杨柳则常寓意着离别、不舍。
当我们在诗歌中看到这些意象时,要结合诗歌的整体语境来理解其象征意义。
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这一意象就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再者,要体会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抒发,或喜悦,或悲伤,或愤怒,或宁静。
我们要用心去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
有时候,诗人会直抒胸臆,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有时候,诗人则会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描绘景物或事物来间接表达情感。
比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描绘边疆大漠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如何读懂诗歌

想象;“潺潺水声”、“瑟瑟秋风”、“寺庙钟声”、
“知村近”、“觉寺深”等都是作者的想象。
诗的形象和意境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1.要求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 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什么样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 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 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 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题干】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 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
(五)关注题材
•山水田园诗 • 咏物言志诗 • 怀古咏史诗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1)简要概括诗歌的内容,分析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
•描写了秋天山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一条溪流缓缓流入山涧, 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 有人抱瓮汲水,村庄应该就在近处;隔着山坞,隐约飘来 了阵阵钟声,那佛寺应该就建在深山之中); •视听结合。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手法及效果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 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何好处?
① “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 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 “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

如何快速读懂诗歌(全文)在历年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之一,就其考点来看不外乎考查诗歌鉴赏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这两个大的考点。
很多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语言嗦、张冠李戴、措辞不当、要点不全。
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读懂诗歌的内涵。
笔者认为,要答好诗歌鉴赏题,首先要读懂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读懂诗歌呢?检验读懂诗歌的标准主要从三个方面去加以判断:一是诗歌“写了什么”;二是诗歌是“怎样写的”;三是诗歌“为什么这样写”。
要想快速读懂诗歌,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阅读。
一、看题目,观解释诗人作诗,最重诗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标题富含诸多信息。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
如:2022年四川卷《秋暮吟望》从题目看点明了时间(秋暮)、内容(望);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吟)。
有些标题并不一定蕴含着那么丰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点,这个空白点给我们留下了猜想揣摩诗的内容的空间,使我们很容易较快地深入到诗的内容中去。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通常在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
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标题,了解诗词的内容。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读题]①时间是中夜(半夜);②地点是西园;③人物动作:中夜起来后望着西园的月亮。
[猜想]①为什么半夜的时候站在自己的房间里望着西园呢?②他是不是听到了什么呢?[读诗]①我们在诗中看到了“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点题)②标题里有月,诗中第二联就有“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③“望”时是怎样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的心情很寂寞。
那么,为何会寂寞呢?再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晓了。
带着对标题的疑问,我们就读懂了该诗。
如何读懂诗歌(详细)ppt课件

南宋抒发爱国情怀
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忧国爱国题材就 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涌现出一批杰出的爱国 作家。他们把自己的终生追求与国家的命运完全融为 一体,而他们的作品就是这种融合的结晶。
北伐恢复中原的理想、并不断奋斗的精神。 人生迟暮、功业未成的感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南宋末年有了一些回复无望的悲凉、无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E、陆游:爱国、梦想收复中原却壮志 难酬,但他也有充满缠绵情思的作品 。
爱国诗人陆游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惊雪 (唐)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晖。 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再如:《天净沙·秋思》 《春夜喜雨》
(二)题目直接点明了描写的对象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 而鸣。
(三)题目点明了所写的事件或背景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再如《次北固山下》、《旅夜书怀》
(四)题目暗示了诗歌的题材
二、读作者
①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应该 了解掌握其主要经历、风格。知人 论世对诗歌的鉴赏很有帮助。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

总结之三:读懂诗歌的途径是分 清题材,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歌 情感内容
常见的诗歌题材有: 咏物诗 边塞诗 山水田园诗
怀古诗 闺怨诗 哲理诗等 下面我们来梳理诗歌题材
• 练一练 • 蝉(唐 虞世南) • 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è)秋风。 物态(蝉):“饮清露”“流响”, “居高 ”“声远”等。(托物)
小重山 端午 【元】舒岫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 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 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 1.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 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 怎么读出屈原的呢? • 诗下面有【注】 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
练一练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情感? ——思乡怀人(怎么读出?)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白描 衬托 写景时的 远近高低视听动静结合。 语言特点——清新质朴 清丽洗练 意境——淡雅幽静 判断诗歌类型——山水田园风光(山石 、田园 、 炊烟、鸡犬、柴门、南亩)
• 温馨提示:平常有关诗人相关内容的积累别忘了 利用
练一练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仍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 红瘦。又如: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因了解李清照,当然知道本诗是闺怨诗。 知道杜牧是晚唐诗人,所以多少都有所历 史的寄托。(物是人非之感)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 (王锐)

“怎么写” (语言、表现技巧)
“为何写” (情感、主旨、观点态度)
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
诗歌的意象:指作者用以寄托情感的物象。(识记常见
意象的含义)
诗歌的语言:炼字妙处、语言风格等;
诗歌的表现技巧:主要指修辞手法、描写方式、表现手
法等; 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云:诗言 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注】李龟年是开元、天宝年间著名的音乐家。 读尾句,你能读懂杜甫这首诗的内容吗? “落花时节” ——反衬离乱的时势和两人的飘零 身世。朋友的相逢本来是应该高兴的事情,但偏偏是 落花遍地的暮春三月,用花落春去的自然背景表明诗 人心情的黯然和个人处境的悲凉,也映射盛世的衰微, 形成昔盛今衰的对比。
“意象”是寄予作者情感的物象,我们只要 能领悟“意象”中的寓意,就能把握好诗 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首句往往入题,写景叙事,引出情感,尾 句往往抒情议论,画龙点睛。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最后一联是诗眼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而“留”则是诗 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 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了出来。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 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为诗眼,“折 柳”送别——思妇、思乡之情。
抓关键词——诗眼
(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 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 “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 思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 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专题一如何读懂诗歌(二):揣摩细节信息-2025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技巧(全国通用)课件

陆游《书愤》中的“空” 是诗眼,显露出作者自许塞上 长城、满腔报国热忱,一直到 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
2
关注细节信息
二 品情语 【练习】指出下列诗句中的情语词汇。
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杜甫《登高》中的“悲”字 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 他乡又逢秋时不尽的伤感。
2
2
关注细节信息
一 抓意象
杜鹃花得红字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 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 川成都。
问: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 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把握诗中的意象,有助于参悟意境,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如: “柳”与“留”谐音,古人 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 表达依依惜别的感情; “月亮”“鸿雁”“红豆” 常常是相思的象征; 梧桐芭蕉常代表愁苦之情 寒梅翠竹常代表坚贞高洁等。
2
关注细节信息
一 抓意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参考答案】 ①本诗中,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 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亡国之恨、故国之 思;在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 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 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 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 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环境的恶劣,衬托 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世间更以晚晴为重。
名词用 作状语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如何读懂诗歌——走好鉴赏诗词的第一步读诗如读人。
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一、怎样算是读懂诗歌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明确题材——送别诗、羁旅诗、边塞诗、闺怨诗、田园诗、怀古诗、隐逸诗等。
例1: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2、领会深层意思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1)三、四两句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答:江水的流长邈远和两岸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的特点。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极妙,找出来并简析。
(4分)答:“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言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3)从整首诗看,作者流露出的感情是什么?(4分)答: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充满了积极乐观的情绪。
二、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1、品标题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题材等)。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它往往直接揭示了诗词创作的时间、地点、事件和主旨等。
诗歌鉴赏——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课件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参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尾月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 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 起二绝句》)
【2012年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柳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② 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两句 是(4分)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 《寄南城韦逸 人》
B.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 台·西湖春感》
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 士》
悱之情,而王维抒发的却是因“好道”而归隐,享受“兴来每独往”的悠 闲自在自得其乐之情;②面对“白发”“水穷处”同样的迟暮困窘之境, 带给孟浩然的感觉是“催人老”的感慨,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带给王维 的却是“”的洒脱。截然不同的感受,体现出二人内心迥然相异的感情。
14. (3分)A 15. (3分)B 16. (6分)
16.刘诗颔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 项是(3分)
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
D.万壑有声含晚簌,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
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鸟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田园杂兴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如何读懂诗歌

看题目
2、表达作者写作目的。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 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 入云深处亦沾衣。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
【简析】这是一 首请张籍指教的 诗。意即临近考 试了,我的作品 会符合考官的心 意吗?相传张籍 读后大为赞赏, 并有诗回赠。朱 因而得名。如果 没有这个题和这 个故事,我们只 能将它当作一首 爱情诗来欣赏。
宾语前置
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 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 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 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 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 “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 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 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 语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 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 间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 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辛弃疾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别枝惊鹊” 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
1、 相同的意象:笛和梅花; 情感:《与》中的笛:被贬的愁情;
《塞》中的笛:乡愁; 《与》中的梅花:凛然生寒、冷落悲 愁;《塞》思乡 2、《与》:谪迁之感和去国之情; 《塞》:思乡之情
3、《与》:“西望长安不见家”:被贬 而远离京城,深切怀念如家的京城,希 望获赦获重用,因而情感基调悲愁凄凉。 《塞》:“雪净胡天牧马还”,描述胡 天北地,冰雪消融的牧马时节,傍晚战 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 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 的和平宁谧的气氛,因而虽言思乡但情 感基调并不低沉 4、《与》中的“一为迁客去长沙”用了 贾宜被贬长沙的典故。
高中语文:如何读懂诗歌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昔胜今衰的感慨 王 维《山居秋暝》 3、借古讽今的情怀 孟浩然《过故人庄》 4、青春易逝的伤感 刘禹锡《乌衣巷》 5、仕途失意的苦闷 白居易《琵琶行》 6、告慰平生的喜悦 杜甫《春夜喜雨》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特别提醒】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2.再现情境,设身体验
3.筛选词语,确定内容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
题目、注释、诗人生平、典故; 意象、情感语言、首尾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题目揭示内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题目揭示内容 题目透露情感
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古诗词特点
凝练含蓄 言简意丰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 常会打乱语序。
4
特点: (写诗) 诗歌由于声律要求和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 要,常会打乱语序。
诗歌的短小凝练常会省略很多信息。
补充省略! 还原语序!
重要词语!
把古诗当作文言文来读 (重要字词、语序、省略) Nhomakorabea5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不知人面去何处, 桃花依旧(在)春风(中)笑”。
?
6
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 泉壑带茅茨,云霞生薜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家童扫萝径,昨与故人期。 茅茨:茅草屋 带:环绕 生:升起 怜:喜欢 期:约定 泉壑带(围绕着)茅茨,云霞生(于)薜(像)帷。 怜新雨后(之)竹,爱夕阳时(之)山。 闲鹭常早栖,秋花(相比其它地方)更迟落。 家童(正在)扫萝径,(因为我)昨与故人期。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与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不同,它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那么如何读懂诗歌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一、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
在阅读诗歌之前,需要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其中,韵律是指诗歌中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排列所形成的音韵效果,它是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
节奏则是指诗歌中短长音节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节奏感,它是诗歌语言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呈现的形象和意思,它是诗歌表现力的核心。
二、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阅读诗歌还需要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因为每个时代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这些思想和审美对诗歌的表达和理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唐代的诗歌强调自然、人情和儒家思想,宋代的诗歌注重意境和文学意义,现代诗歌则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三、抓住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情感表达,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需要抓住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要想理解诗歌,首先要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再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注意诗歌的语言表现
诗歌的语言表现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诗歌的难点之一。
要想读懂诗歌,需要注意诗歌的语言表现,包括修辞手法、形象表达、意象联想等方面。
比如,诗歌中常常使用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现力,通过形象的表达来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临场读懂一首诗的方法

1.答:①点明写作对象,点明诗的类别;②暗 示写作特色。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 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 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 ①争:怎。 2.
2.答:“闲”。“闲”既统率全文,又是 词眼。集中体现了作者悠闲而又无奈、壮志 难酬的感情。
方法三 明暗示信息 方法点拨: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背景提示 和题目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注释的暗示 不是所有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注释 虽短短一两句,却是命题人给你的暗示,从而降低试题难度。 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 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 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2.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全 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 (哪一联、哪一句)。借助题干可以帮助考生更进一步深入体 会诗歌内容,有时甚至直接告诉你答题方向。这叫借题解 文法、借题解题法。如2010年四川卷第12题第(2)问“本词 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伤感”则告诉你本词的感情, 你只要答出因何伤感即可。
解析: 上片写采药归来独沽酒,下片写醉后弄舟江湖间。词人 罢职归乡后,闲居山阴,“壮士凄凉闲处老”,“幽谷云萝 朝采药”,词人治国之志难以实现,就采药治民,买醉茅店。 “独寻”二字写出了罢官后的寂寞、悠闲。作者独酌村店新 酿,但见暮山千叠,长烟落日,听得渔舟唱晚,声声在耳。 这几句,写千嶂笼烟,可见江南青山之秀润,处处渔唱,可 想象江上渔舟之悠闲,加上新酒初熟,香溢茅店,声香嗅味, 皆助酒兴,词人不由得陶然醉乎其间,由此引出下片醉弄扁 舟的兴致。耳听渔歌而心羡江上,清风白云,取之不竭,词 人不禁生出泛扁舟之意,沉醉后疏狂放纵,无所顾忌更不怕 连天波浪。这一回,定要放浪山水,无拘无束,友渔樵、钓 明月,真正享受一回清闲人滋味。
综合_如何读懂诗歌(精品)

方法指津 如何领会诗歌浅层意思
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 过渡语等;如上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 诗人山村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和一句就是因为 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 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 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 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 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 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 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 歌鉴赏的向导。它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当堂练习:
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静坐中惊醒。我走近 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 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 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高考语文复习:《如何读懂诗歌》课件(精品PPT共26张)

二读诗人:知人论世功夫深
陈师道,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 人,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 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 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 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 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篮舁:即“篮舆”,指古代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形制不一,一般以人 力抬着行走,类似后世的轿子。也说古时一种竹制的坐椅。《晋书·孝友传 ·孙晷》:“富春车道既少,动经江川,父难於风波,每行乘篮舆,晷躬自 扶持。” 宋·欧阳修 《丰乐亭游春》: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 。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
①从题目上来看,有“酬”“ 和”“赠”“次韵”“答”等 字眼。②或表谢意(含婉拒)情 感,或表深情,或表干谒,或 表心志。
内容 情感
内容多为送亲别友、寄远怀人。大致有以下几 种方式: ①和诗,只作诗酬和,不用被和诗原韵。 ②依韵,亦称同韵,和诗与被和诗同属一韵, 但不必用其原字。 ③用韵,即用原诗韵的字而不必顺其次序。 ④次韵,亦称步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 序都须相同。
诗歌的题目,有的有标志词“酬、和、赠、次韵、答”,有的词带有一定的情感,如“怀、思、送、寄、 答”等词,这些词往往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①直接找出显性“情语”,关注诗歌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如喜、乐、愁、怨等。 ②细心寻找隐性“情语”,即传达感情时较间接、含蓄的词语,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 又”“惟”“空”“可”“岂”等。需要引起注意。 ③明确“情语”出现的位置。直接“情语”多出现在标题、开头、结尾处,在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在 中间及小序中;隐性“情语”一般在写景叙事绘人的文字中和诗的中间位置,有时也会出现在注释中。 必须盯紧这些关键“部位”。 ①揣摩所写景物的特点,包括声、色、形、态、味、虚、实、时令方面的特点,进而把握情感:早春之 景给人的感觉是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抒发喜悦、向上的情感;暮春之景衰败纷乱,抒发感伤、惋惜之 情;秋冬给人凄凉萧瑟之感,抒发悲哀惆怅之情。 ②善于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 ③把握景与情之间的内在关系:一是情与景之间的一致性,即通常说的“哀景哀情,乐景乐情”;二是情 与景之间的相反性,即通常说的“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复习之一——怎样读懂诗歌》学案“鉴赏诗歌的第一要着就是读懂诗歌,这是水之源,木之本。
下面笔者从五个方面谈谈读懂诗歌的方法,希望这几个角度能使考生有效的走出字句的迷宫,步入豁然开朗的新境地。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它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题目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激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刘禹锡的《金陵怀古》,题目就透露出吊古伤今之情;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则流露出对春天的赞美等。
一般来说,标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作用1:题目揭示内容朱熹的《观书有感》,如果只看诗正文,以为是小湖水的风景,但看了题目之后,便知道,本诗谈的是作者看书的感受,半亩方塘是书,天光云影是指书中有美好的景致,源头活水是指读书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远鲜活。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作。
“寻”与“不遇”,含蓄之极。
但我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
而“先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并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
《近试上张籍水部》(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分析】猛一看,以为是写新娘子为了讨得公婆欢心,询问新郎,自己打扮得入不入时的诗歌。
你如再看一看标题“近试上张籍水部”,你会恍然大悟,原来它是诗人以新妇比作应试举子,其中寄托之意见于言外。
举子应试,关系到自己的政治前途和人生命运,当然非常重视,考前的期待和不安也是可以想象的。
如果考中,前途广阔,有可能大展宏图,飞黄腾达;不中,则可能长期蹭蹬(cènɡdènɡ:困顿;失意)于考场,落魄江湖。
这也恰似一个女子刚嫁到夫家,如果得到丈夫和公婆的喜爱,则其地位也就稳固了,处境自然也就好了,否则将会度日如年,郁悒难耐。
【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元词,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6江苏)《鹧鸪天〃室人降日①以次奉寄》 [元]魏初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
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
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注】①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2、阅读下面诗歌并思考,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2005全国卷Ⅰ)《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
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
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并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
(2001年上海卷)《摸鱼儿》辛弃疾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
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
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
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问: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
“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分析】辛弃疾,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
多次希望朝廷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
他几十年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但不久又被弃用,最后病卒。
其词多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在大多数在中学课本里流传的辛词,除了少数田园风光之乐的明朗轻快的作品之外,大多数考生接触到的辛弃疾的作品洋溢着壮志难酬的苦闷,挥洒着老去英雄的清泪。
其实辛弃疾的闲愁在很多诗歌里都出现过,了解辛弃疾的为人的人都知道他一生壮志难酬,找准这个方向,其实就把握住了诗歌思想感情的命脉,所以答案就是“愁指抗金主张不被采纳,报国无门的情绪。
这种想抗敌但又不能抗敌的空闲之愁最苦。
”【实战演练】1、阅读诗歌并回答:诗家认为《卜算子.咏梅》虽言咏梅,实为咏怀之作。
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卜算子.咏梅》【宋】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注]陆游(1125—1210)。
南宋诗人。
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
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安徽卷)《小孤山》[宋]谢枋(fāng)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诗歌的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对这一内容读诗时一定不能忽略。
【演练体悟】:请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
《节妇吟》(张籍)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何不相逢未嫁时。
[注] 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等头衔,是炙手可热的人物。
【分析】这个注释告诉我们,当时像李师道这样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张籍当时是唐中央政府的水部员外郎,颇有诗名,也成为李师道准备拉拢的对象之一。
但是,张籍一贯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对李师道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不想与之为伍;面对军阀的拉拢,张籍不能不讲究回绝的方式,于是以委婉含蓄的方式予以拒绝。
所以,不能单纯地把它看成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而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名作。
[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7年福建卷)《武夷山中》(宋)谢枋得①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
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
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渡湘江》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注]杜审言,唐代诗人,唐中宗时曾被贬到极为偏远的降州。
这首诗是他被贬的途中所作。
诗歌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明志,篇末点题”“卒章显志”是多数文章惯用手法,在诗歌里也常见。
因而把握诗歌的尾联,有利于把握诗歌的主旨。
【演练体悟】: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分析这首诗歌的主旨。
《月夜登湖心亭》柳如是(明末清初)碧草河西水上亭,和烟和月复空冥。
芙蓉曲断金波冷,杨柳姿深天外青。
涌夜何人吟落木,春江一望却侵星。
遥怜处处烽烟事,长啸无心阁自凭。
【分析】前六句作者一直在写景,因为作者是夜晚游湖心亭,所以首联、颔联、颈联作者都在写西湖夜晚壮阔清幽的景象。
最后一联,作者笔锋一转,写到:“遥怜处处烽烟事,长啸无心阁自凭。
”遥望大江南北,处处是烽烟。
作者生逢乱世,在国家动荡时刻,清兵即将入关,各路起义军和建州女真对明廷频频进攻,同杜甫一样,柳如是面对月夜水涌、水天相接的图景,一颗关切天下苍生的心为壮美江山欢喜到极点,也忧虑到极点了。
据说明末清初之际,南京被清兵攻占。
柳如是劝丈夫——明末重臣钱谦益——殉国以保名节。
她自己欲投水自尽,仿效屈原。
后来柳如是被人救起,她又变卖珠宝,帮助反清复明的义军,并以自家作为秘密联络点,在义军起义前夕,亲赴舟山劳军……种种义举,充分表现出柳如是沉湘复楚、精忠报国的赤诚之情。
而这一情感的启示来自诗歌的最后一句,作者的赤胆忠心也在独自凭栏的悲戚中卒章毕显。
[实战演练]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2、【0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有些诗歌鉴赏题目,可能并不需要大家直接回答思想感情的问题,但是它所设问的语言、形象和表达技巧必须要在了解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加以生发。
此时审题就变得非常重要。
已知条件中的只字片言可能就蕴含着关于情感的重要信息。
搜索问题中的隐含信息,对于准确答题必不可少。
【演练体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示长安》王安石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1] 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
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
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分析】大家注意:问题中的“‘怆情’之感”四个字其实已经给出了诗歌的思想感情:离别的痛苦,羁旅的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