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七读懂诗歌的基本方法

合集下载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古诗词鉴赏   读懂诗歌  知识讲解

高考解决方案读懂诗歌读懂诗歌高考考什么(7)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8)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怎样读懂古诗词一、注意诗的题目。

首先是要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什么?”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杜甫的《月夜》诗题告诉我们写作的背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作内容没有离开夜,而且这是一个雨夜,滂沱大雨也好,绵绵细雨也罢,这一夜诗人无法入眠要给远方的亲人或是友人寄去绵绵情思;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势必要描述洞庭风光,而题目还告诉我们这首诗要呈给张丞相,一个“上”字,又向我们透露出张丞相的身份、地位显然是高于孟浩然的;元稹是白居易的好朋友,仕途不顺被贬到通州得了一场大病,险些要了他的命,这时《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他的心灵会受到怎样的触动?题目是解读诗歌的钥匙,古诗词的特点是抒情性,诗人常常由偶然事件激发感情,借某一场景表现诗人的所见所感。

从创作动机上讲,题目就是引发作者情思的端点,展开诗歌内容的引子诗歌的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

阅读时要注意将诗句的内容与诗歌题目结合起来理解。

如: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题目中就透露了两个方面的信息:一是从题材上可以判断,这是一首怀古诗;二是怀古的地点,在京口北固亭。

顺着这个思路下去,结合诗歌的背景,我们就能迅速地读懂这首诗了。

2.2012年北京卷《柳堤》,题目中可显露出信息,作者在种满柳树的长堤观景而发感慨,即为借景抒情。

所以读诗歌时,先抓住景色特点,再细分析诗人传达的情感。

3.2011年北京卷《示秬秸》,“示”把事物拿出来或指出来使别人知道,通过下文注释可知道“秬”“秸”是作者的两个儿子的名字,可知作者写作的目的是给两个儿子指出一些人生道理,以作警语。

并且通过诗歌的小序也能得到本诗的写作目的,所以在阅读时,注重读出示警的内容。

还有一些诗歌,根据题目可以看出其体裁。

如汉代以后的诗人用古乐府诗的题目写诗,有塞上曲、塞下曲、从军行、陇西行、长干行、子夜吴歌等,其体裁还是乐府体。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2024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之如何读懂诗歌+课件33张

有一些诗歌的内容和手法都存在反常的现 象,这些是作者整体构思、表达情感和格律 平仄的需要。
1、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2、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3、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4、老去不知花有态,乱来唯觉酒多情
请尝试一下用诗家语读懂一首诗
2023年新高考2卷 湖上晚归 林逋
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
2023年全国乙卷
破阵子
陆游
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履登山 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苔纸闲题 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与君同醉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 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 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 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D.词人在最后表示,希望远方友人能与自己同饮共醉, 表达了真挚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D
“诗家语”的五大“变形”
改变词性 颠倒词序句序 互文见义 空白省略 反常搭配
1、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戴锦帽,穿貂裘
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下雨
3、沉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贫贱之家
5、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青翠苍绿的山色
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瞑》 主语后置
起 描之景、事、物。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 境等作用。
即承接上句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

句的延续、补充、深化。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 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即承接或者递进。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四):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四):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课堂巩固】
1、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2012江苏)P148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 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 请简要分析。(4分)
1、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梦江南
【寻觅读懂古诗的支点】
例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 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 云淡水平烟树簇,寸心千里目。
诗歌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作者:韦庄,五代时“花间词”代表
题材:闺怨词
看作者
• • • • • • • •
特定内容
(2)答:作者思念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自己。 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
★特别提醒:
要真正读懂诗歌,方法不是根本,多读 多悟才是关键。 读懂是一项综合性的智力活动,要先学 会分步阅读,再上升到综合阅读。这段时间 做诗歌鉴赏题,不要忙于答题,要有意识地 把读懂诗歌放在首位。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 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 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 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 样的思想感情?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 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P143 练中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
些重要信息。 (1)《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全国Ⅰ) 答案 ①点明了“留别”的出发地、目的地。 ②“留别”暗示了诗的类别——送别怀人诗。 ③“临洮”“北庭”两个边塞地名,暗示了诗中将 写边塞风景。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高三培优语文专题复习学案——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教学目标】学习读懂诗歌的方法,帮助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钥匙【教学方法】讨论法、鉴赏法【教学过程】一、读懂诗歌的作用1、诗歌备考的四个环节知识——读懂——鉴赏——表述2、知识包括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和古诗词常识3、读懂的作用读懂是知识的综合运用。

读懂是鉴赏和表述的基础。

二、怎样才算读懂?1、明白表层意思能翻译出大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景物2、领会深层意思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3、例如:汉江临泛王维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大意:(我泛舟江上,纵目远望,只见)莽莽古楚之地和从湖南方面奔涌而来的“三湘”之水相连接,汹涌汉江入荆江而与长江九派汇聚合流。

汉江(滔滔远去,好像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

(远方的)城郭在前面的水面上浮动;波涛汹涌,浪拍云天,摇荡起(远方的)天空。

襄阳风光美丽,(似乎想要把我)留下,与山翁共谋一醉三、如何读懂诗歌(一)、如何明白浅层意思?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过渡语等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完整的句子。

练习:翻译这首诗的大意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冥坐中惊醒。

我走近窗户,思绪飘渺起来。

(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

(风)吹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

(这风)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二)、如何领会深层意思?1、联系信息,揣摩语言信息:题目、注释、诗人生平;意象语言、情感语言、首尾句1)、标题“题者,额也;目者,眼也。

(word完整版)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word完整版)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

七种方法教读懂诗歌情感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欣赏古代诗歌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心灵的净化和心境的提升。

那么有没有能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读懂一首古诗词的方法呢?,可以从以下七方面入手:一、抓“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标题往往对诗歌广泛丰富的内容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有些题目显示事件、情感;有些题目交代写作目的和写作背景;有些题目点明中心。

所以,有时抓住了题目,也就大体抓住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题目交待了内容(送别)、时间、对象;张籍的《秋思》,题目点名了感情基调;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题目暗示了内容.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题目既交代了时间(月夜),又表明了情感(忆),再加上特殊的人物关系(舍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思念.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视标题,尤其要重视标题中提挈全篇、精练传神的字词。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诗题中“闻笛”二字,杜甫的《春夜喜雨》诗题中的“喜”字。

二、抓“作者”“文如其人”,“诗言志”。

每首诗词的问世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都和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和作者的性格密切相关。

因此,要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许多诗词所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

我们要关注著名诗人的相关遭遇、境况,所处朝代国势、朝政。

如介绍诗歌是作者被贬某地时所作,则要考虑是否有怀才不遇、报国思用等情感;如介绍作者常年旅居外地,则要考虑羁旅愁思、思乡怀人之情;如介绍作者是南宋诗人(或朝代已灭亡),则要考虑收复失地之心.三、抓“意象”古诗词中,作者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等)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感受,这些客观物象我们称为“意象”,它是作者内在思想情感与外在客观物象的统一。

作者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

我们鉴赏古诗词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抓住意象的特点,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象征意义基本是固定的,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学习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三章《诗歌鉴赏》中的第一节“读懂诗歌”。

详细内容包括诗歌的基本概念、诗歌的语言特点、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表达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掌握诗歌的构成要素。

2. 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诗歌美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意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重点:诗歌的基本概念、语言特点及鉴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优美的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构成要素,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诗歌,讲解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拓展:推荐一些诗歌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和欣赏。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的基本概念2. 诗歌的构成要素3. 诗歌的语言特点4. 诗歌鉴赏方法语言分析形象分析情感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从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不少于5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诗歌创作和鉴赏活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2. 实践情景引入的安排;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具体性和指导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1)难点解析:诗歌的形象思维和情感表达的把握是本节课的难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其独特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使得学生在理解和鉴赏时面临挑战。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

诗歌鉴赏——如何读懂诗歌(公开课二)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 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四读——“意 象”
“意象”是寄予诗人主观 情感的物象,领悟“意象”中 的寓意,就能把握诗歌的思想 感情。
杨柳 黄昏 梅花 青鸟
长亭 芭蕉 翠竹 鸿雁
孤帆 寒霜 松柏 雁足
离别、游子 驿路 浮云 凄凉、悲愁 杜鹃 苦雨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音信、思乡 尺素
4、边塞诗
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 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情感: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 怨、思乡思亲、厌恶战争、同情批驳等 典例:《出塞》(王昌龄) 《凉州词》(王之涣)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渔家傲》(范仲淹)
5、羁旅行役诗
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 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情感:旅途艰辛、漂泊无依、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孤独彷徨、思乡思亲怀远等 典例:《夜雨寄北》(李商隐) 《秋思》(马致远) 《旅夜书怀》(杜甫)
总结:
读 懂 诗 歌 八 法
一读题目 二读作者 三读情语 四读意象 五读注释 六读题干 七读典故 八读题材
牛刀小试
(高考真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思考: 诗歌蕴含了哪些丰富的感情? 解读方法: 读题目、读作者、读意象、读情语、读题干 参考答案: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 饱含热爱之情,为进一步抒情做铺垫;第三句“泪 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望”字写 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期盼,一个“又”字 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迟迟没有收 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读懂诗歌——寻找诗歌鉴赏切入点

读懂诗歌——寻找诗歌鉴赏切入点
一、切入点——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 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 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 歌鉴赏的向导。
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内容(人、事、景、物)
近试上张水部 (唐)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思想感情(暗示)
孤雁
(唐)崔涂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迟。 【解读】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标题点出所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之物,一“孤”字
【注】矰(zēnɡ):短箭; 缴(zhuó):系箭的丝绳。
含感情色彩。全诗 以“孤雁”自喻, 抒发孤凄忧虑的羁
旅之情。
借助标题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春行即兴
(唐)李华 【解读】 有感,顿 生兴致而创作。由
涧水东流复向西。 标题可预知用借景
芳树无人花自落, 抒情法。诗中透露
春山一路鸟空啼。 伤春、凄凉之情。
标题可以帮助解读 BIAOTIJIEDUSHIGE
【总结】
一、内容 二、思想情感 三、表达技巧
看作者,知人论世
李太白的自信与狂放; 柳三变的相思与艳情; 李清照的闲适与愁苦; 盛唐建功立业的豪歌; 中唐乱离时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败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诗; 南宋的爱国情怀入诗。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谒金门 韦庄 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绿。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 相对浴。 楼外翠帘高轴,倚遍阑干几曲。云淡水平烟树簇, 寸心千里目。
前本人诗认作为者,不“熟最悉苦,无可山借遮助望所眼给”的在注本脚诗:中南最宋 具后式期,有诗联表人想现。南力联宋,想时你当 期对时 的此南 著有宋 名何王 爱看朝 国法偏 诗?安 人请一 辛作隅弃简的疾要政、分治陆析形游。 等人的诗作,再结合该诗的后两句,就很容易得 出:作者该是一位爱国诗人,这首诗应表现诗人 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

读懂诗歌的方法

读懂诗歌的方法

读懂诗歌的方法
读懂诗歌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解诗歌的主题:诗歌有情感、思想或表达的中心思想,要
理解诗歌的主题,可以通过诗歌的标题、内容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探究。

2.注意诗歌的结构:诗歌的结构包括韵律、格律、句法和段落等,结构与诗歌的意境密切相关,对于诗歌的理解有重要作用。

3.解读诗歌的意象和隐喻:诗歌通常运用大量的意象和隐喻来
表达诗人想要表达的意思,读者需要通过对这些意象和隐喻的理解,探究诗歌的更深层含义。

4.注重诗歌的语言和修辞:诗歌的语言和修辞是诗歌的重要组
成部分,包括词汇的选择、语言的运用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注意理解诗歌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诗歌的意义。

5.了解诗歌的背景和历史: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意图,诗歌是文化的产物,背后通常有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读懂诗歌的方法包括理解主题、关注结构、解读意象和隐喻、注重语言和修辞以及了解背景和历史等方面。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答案 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 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 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 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 思。)
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这首诗大概 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诗中表达的愁恨,看来不是一 般的闲愁闲恨,而是由他当时的身份和处境产生的流人 之愁、逐客之恨。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 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 诗艺作结。
练中悟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解析 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 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 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 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这首诗题作《春思》,诗中也句句就春立意。在艺 术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是以前两句反衬后两句,使所要 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
首句“草色青青柳色黄”,已经用嫩绿、鹅黄两色把这 幅春草丛生、柳丝飘拂的生机盎然的画面点染得十分明 媚;次句“桃花历乱李花香”,更用暗笔为这幅画添上 嫣红、洁白两色。诗人在这两句里写足了春景,其目的 在从反面衬托出与这良辰美景形成强烈对照的无法消除 的深愁苦恨。
后两句诗就转而写诗人的愁恨。这种愁恨深深植根 于内心之中,是不可能因外界春光的美好而消除的。南 唐冯延已《鹊踏枝》词中“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两 句,就是直接写出了这一事实。而贾至不这样直写,却 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使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 更为曲折。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与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不同,它在语言运用和艺术表现上具有独特的特点。

那么如何读懂诗歌呢?下面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一、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
在阅读诗歌之前,需要了解诗歌的基本元素,包括韵律、节奏、意象等。

其中,韵律是指诗歌中相同或类似的音节排列所形成的音韵效果,它是诗歌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

节奏则是指诗歌中短长音节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节奏感,它是诗歌语言的另一种特殊形式。

意象则是指诗歌中所呈现的形象和意思,它是诗歌表现力的核心。

二、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阅读诗歌还需要了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因为每个时代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这些思想和审美对诗歌的表达和理解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比如,唐代的诗歌强调自然、人情和儒家思想,宋代的诗歌注重意境和文学意义,现代诗歌则更加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三、抓住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情感表达,因此在阅读诗歌时需要抓住诗歌的情感和意义。

要想理解诗歌,首先要了解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然后再通过诗歌的语言形式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注意诗歌的语言表现
诗歌的语言表现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阅读诗歌的难点之一。

要想读懂诗歌,需要注意诗歌的语言表现,包括修辞手法、形象表达、意象联想等方面。

比如,诗歌中常常使用拟人、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表现力,通过形象的表达来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诗歌鉴赏读懂诗歌三从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入手读懂古诗
方面写出山泉 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 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 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 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 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 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 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 泉做了铺垫。
②“承〞,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 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 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 其主要作用有:a.承上启下, b.铺垫下文。 练中悟6 (·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 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 妙处。
解析 A项是以乐景写哀情,其他三项是以哀景写哀 情。
(2)章法构造(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 这一特点,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 甚至可以帮助做一些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构造章 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 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 是收束全诗。
答案 分为两层。前两联为一层,写孤舟夜泊河岸 的图景;后两联为一层,抒发自伤漂泊之情。
练中悟3 下面句子中,情景关系不一致的一项为哪一 项( )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B.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诗歌鉴赏--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另外,古人还有一个写作习惯,即通常在 诗的开头一两句就破题、点题。这样,我们 就可以知道诗的开头句往往是扣住标题来写 的,从而了解了开头的内容。
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二、读正文
(一)、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①结构章法: 1、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次, 2、绝句前两句叙事写景,(次)后两句抒情。 诗 (主)(第四句最重要) 3、律诗前四句叙事写景,(次)后四句抒情。 (次) 有的诗歌还将就起承转合 上片:首句渲染气氛, 主句写景 写景(次) 词 尾句过渡 下片:抒情。(主)
答案: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 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 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 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 活,余味无穷。
典型试题
例10、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为例来 看说说起、承、转、合对懂诗、解题的 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2021327chenli66读懂诗的一般步骤1看标题写作缘起时间处所人物场合感情基调如望月怀远春夜喜雨旅2看作者时代身世生平思想风格流派3通词句抓情感词认清歧义理顺倒文解读典故推断品味关键字词概括句义4味意象形声色质味及修饰语5入意境设身处地涵泳品味领悟其中的情7认技巧结构关系类语意关系类表达方式类主要是写景抒情方式语句修辞类8看注释难字或有典故时代背景2021327chenli67诗歌鉴赏答题规范
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起、承、转、合。 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22
③读懂诗歌思路----起、承、转、合。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 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 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 定情感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 渲染映衬。

读懂古代诗歌7法

读懂古代诗歌7法

课堂小结
快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品标题,抓题眼; (二)知作者,知人论世; (三)读注释,抓暗示信息; (四)看字词,把握“情感关键字”; (五)析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六)明典故,取用原来意义; (七)抓尾句 ,卒章显志。
综合练习 点绛唇
陆游 采药归来,独寻茅店沽新酿。暮烟千 嶂,处处闻渔唱。 醉弄扁舟,不怕黏天浪。江湖上,遮 回疏放,作个闲人样。 注:本这词首作诗于表作达者了被诗诬人弹放劾浪,罢山黜水还的乡闲, 闲情居逸山致阴,时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洒脱 这中首寄诗予表抑达郁什 之么 情情 。感?
了。不难看出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 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 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 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 态炎凉的感叹。这正是作者因反对秦桧而被免职后内心情 感的真实流露,诗人真正是触景生情,情由景生。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题李世南画扇 李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解读】如果只看正文可能会以为诗歌描写了乡 村野外的自然风光,但看了题目之后,才会明白这 是一首题画诗,描写的是画面图景而非眼前实景。 明白了这一点就会自然想到诗歌中“潺潺水声”、 “瑟瑟秋风”、“寺庙钟声”、“知村近”、“觉 寺深”等描写应是诗人的想象与联想,诗人运用虚 实结合的艺术手法,由画内想到画外,表现了画面 以外的景和趣。巧妙的是这一理解与本诗第二题的 鉴赏要求不谋而合了。

综合_如何读懂诗歌(精品)

综合_如何读懂诗歌(精品)

方法指津 如何领会诗歌浅层意思
1、填充内容——诗中省略的主语、宾语、状语、 过渡语等;如上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 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均为 诗人山村所见,描述时可作上述补充。 2、调整语序——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宾语前置 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和一句就是因为 格律之需要而做了倒装。 3、整合句意——前后连缀,大体翻译为意思相对 完整的句子。
作用2:题目表露心情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个题目前后两个动 作。“寻”与“不遇”,含蓄之极。但我 们即使不看诗也能够揣测出作者遗憾的心 情。
作用3:题目展示思路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题目意为遥望月 亮起相思,进而怀念起远方之人。而“先 望后怀”正是该诗的思路。
2、领会深层意思 写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 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 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
读懂诗歌的方法技巧
如何领会深层意思?
1、品标题 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因为标题 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 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 类型等)。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 歌鉴赏的向导。它或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或点明主旨,或表明诗人的情感基调。
当堂练习:
翻译这首诗的大意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大意: 傍晚时分,一阵微风吹来,把我从静坐中惊醒。我走近 窗户,思绪飘渺起来。(风)吹开门,又吹动竹子。 (我听到动静)以为是故人来(看望我)。(风)吹 落竹枝上的露珠,露珠滴在石阶下的青苔上。(这风) 应该掀开门帘进屋来,为我拂去绿琴上的尘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之如何读懂古诗词

总结方法
(五)看意象,品意境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
,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意象:含有特定情意的物象。 意境:由意象组合构成的艺术境界。
【例五】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答案】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
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
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六)再现情景,设身体验 通过联想与想象,再现诗歌的情景,设身进入
这一情景中去体验、感受其意境和情感。 要有再现诗词画面的习惯和能力。
练习
通过联想或想象,描绘“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 流”这两句诗句的画面,品味其意境。



赏 01
2024高考专题复习
❀ 如何读懂古诗词
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一)了解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 《楚辞》
汉魏五、七言 古体诗
唐诗(近体诗)
宋词
元曲
明传奇(剧本)
清(集大成) 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古诗 古体诗 乐府诗(题目上有的加“歌”“行”“吟”“引”等)
句数、字数、格律要求不严格
诗、羁旅思乡诗、思妇闺情诗、山水田园诗、怀古 咏史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人生感慨诗、 民生疾苦诗、哲理诗及其他。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羁旅思乡之情。
从军行 杨炯

如何读懂诗歌

如何读懂诗歌

•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 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前面铺垫 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 澜。如杜甫《登高》中“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 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 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关注 “转”句,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 我们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元人杨载在谈到 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 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 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 句如顺水之舟矣。”所以诗歌的“转”句最为关 键,而诗歌命题也常在“转”句上做文章。
第三步:看正文,把握诗歌要素
1.理清诗歌结构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近体诗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 抒情 (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 抒情 (主)
有的诗 讲究起 承转合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阕)
主句写景 尾句过渡
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 2.抓住关键诗句,定位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 露了事的主旨。 ②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 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样的 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它不单 单是诗眼、词眼,有时藏在写景叙事句中。
•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 延伸 •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题 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 铺垫意境的作用。杜甫《登高》诗首联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 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 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 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房昨夜停红烛, 干谒诗 科举考试 待晓堂前拜舅姑。 近试上张水部 之前,向张籍征求 朱庆余 妆罢低眉问夫婿, 意见,表现自己忐 画眉深浅入时无? 忑不安的心理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 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 一典菱歌敌万金。
观书有感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⑴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⑵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通过 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 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画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 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 国势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画得成的。
望、情怀等。
一般地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
如何把握诗歌思想情感
除了认真研读诗歌主体外——还需6看
1、看标题
2、看作者
3、看注解
4、看意象 5、看末句
6、看题干
诗歌内容鉴赏“六看”
1.看题目认识对象 2.看作者了解背景
3.看意象把握情感
5.看注释破解难点
4.看尾句参透主旨
6.看题干得到启示
一、看标题
积累一点常见的意向和典故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 子 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 操。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 高洁——隐士君子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 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志士、君子 5、草——随思绪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 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7、扬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 友相别 苏轼《水龙吟》“细看不四杨柳花,点点是离人泪。”
三步作答:
1.字句的内涵(理解、翻译) 2.指出诗中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结合诗句说说 这个手法的内容; 3.说出这种手法的妙处及感情。
作为表达题,答题语言要准确、简洁、明 晰、流畅作为表达题,语言的好坏肯定会影响 到考生的得分的。
鉴赏诗歌要有文本意识。文本指的是诗歌作 品本身。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同学们最容 易出的问题是只会孤零零地答出一个“思乡”、 “离别”或者“忧国忧民”,空对空地说表现了 什么;而答不出之所以是“思乡”、“离别”或 者“忧国忧民”的理由与根据,结果使赏析流于 笼统空泛。这是一个大忌。一定要注意从诗歌中 寻找答题根据,要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作分析。 这对防止把题答偏是大有帮助的。
读书的积累与贯通 的关系。长期的读 书积累,对问题一 朝领悟。
池塘要不断注入活 水,才能清澈。 学习要不断吸取新 知,才能进步
《近试上张水部》 《观书有感》
从题目入手 一能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能感知作者的喜怒哀乐
李白《哭晁卿衡》 王昌龄《闺怨》
杜甫的《春夜喜雨》 陆游《书愤》
二:看作者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抗金杀敌, 收复失地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 交代晚年 破纸窗间自语。 处境 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 觉,眼前万里江山。 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 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 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 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 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1.诗歌塑造的采桑女的形象是怎样的? 2.这首诗的首联中的“努”的含义是什么? 3.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怎样?
1.勤劳善良备受压迫下层劳动人民形象。采桑 女清晨采桑,泪如雨下,在苛捐杂税的压榨下遭到 无边痛苦。此诗深刻揭露了唐末“苛政猛于虎”的 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 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柔桑用力凸出青鸦嘴般的嫩芽。用“努”把 “桑芽”与“青鸦嘴”连接起来,既说明二者之间 的比喻关系,又用拟人手法刻画出“桑芽”在春风 中正在“冒出”的动态。一“努”字,把桑芽写活 了,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反衬了采桑女的愁苦之情。 3.此诗语言生动质朴、明白如话。“桑芽才努 青鸦嘴”,诗人用工笔细致地描绘出桑枝上那斑斑 点点的嫩芽形状,“青鸦嘴”比喻“桑芽”,酷肖 而生动;“去岁”“今岁”对比鲜明,有力地表现 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深切 同情。
先“懂”后“答”
——古诗词鉴赏规律
考点精解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就该考点1而言,实际上是 “写什么” (形象)
“怎么写” (语言、表达技巧)
“为了什么” (思想内容)
思想内容主要是指诗歌的立意;古人
云:诗言志。“志”是指志向、抱负、愿
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女
唐彦谦
春风吹蚕细如蚁, 桑芽才努青鸦嘴。 侵晨采桑谁家女, 手挽长条泪如雨。 去岁初眠当此时, 今岁春寒叶放迟。 愁听门外催里胥, 官家二月收新丝。 注:唐彦谦 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 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间提前到阴历二月。里胥: 里中小吏。初眠:蚕蜕皮期间不食不动称“眠”,七日 为一眠。
“教材中常见的文化常识文学典故”: • 长城:《南史 檀道济传》,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 权力很大,受到君臣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 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后来就用“万里长城” 指守边的将领。 • 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从军 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 化碧: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 冤受屈。 • 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 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 方。 • 柳岸:古人送别有折柳的习俗,后来就用“柳岸”指送 别的地方。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 岸晓风残月。” •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的句,后来常 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关山
水,芳草无情,更在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寒秋
流水
春草
登高
杨柳
赠别诗常见意象 一乐曲二植物三地点
边塞诗三乐曲 折杨柳 落梅花 关山月
五:看末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注】戴复古,字式之,号石屏,南宋后期诗人。 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 对此有何看法?请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 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 烈和集中。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 写法上别出心裁,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 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归的极度悲愤之情。
六:看题干
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江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 “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 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 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 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 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 别的先河。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 高洁之士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莲——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诗人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 操 12、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 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3、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14、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15、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 忧愁忧思 16、鹧鸪鸟——离愁别绪
三:看序注
金陵晚望 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 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 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 寒云满古城。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 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四:看典型意象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九个能代表萧瑟秋天的典型意象组成一幅 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天涯游子独行寒秋的内心深处无尽的伤痛。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