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考工记_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必修课程论文题目: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名称:设计经典文献研究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更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考工记工艺规范天人合一设计一、《考工记》总述《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考工记》,是经过汉代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是作为其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
此书原本无名,《考工记》之名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考工记》内容1《考工记》详细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已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谈论的,乃是其中先进的造物和设计思想,以及其对现代设计仍然积极影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考工记》中的设计分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这一段话强调了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
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浅析《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2 . 1 艺术、 技 术、 科 学 的统 一
通过前文 的论述 , 一件物 品的产生是 包含了各个方面 的元 素的 , 这些因素相互融合统一 成这件物 品 , “ 材美工 巧” 的造物 思想则对现代设计 在物 品的功能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一定 的指导意义 的, 它要求艺术性 , 技术性与科学性 的和谐统一 。在 当代 , 很多设计师一味地追求作 品的形式 而忽视 了最原始 的功 能性 , 何以设计 出“ 可以为 良” 的物 品呢。工业革命 以来 , 英 国 批量化地生产产品 , 忽略了形式美问题 , 导致 r后来 由莫里斯开 始 的工 艺美 术 运 动 , 开 始 注重 产 品 的 形 式 美 设 计 。“ 材美 工巧” 造物思想不仅可以帮助我们 的设计水平 的提高 , 还让我们 注意 到 了艺 术 与科 技 的 统一 。
的影 响是 不 容 小 觑 的 。 2 . 3 对 自身创 造 的 影 响 随着 社会 经 济 的发 展 , 设计 在 社 会 生 活 中 的地 位 日益 增 高 ,
笔者作为一个学设计的学生更应该 对 自己定位清晰 , 谨记“ 材美 工巧” 朴质无华 的设计思想 , “ 材美 ” 代表事物的本质 , “ 工巧” 代 表古人们 对工艺的标准 , 设计过程 中, 全面地 , 和谐地做 到与 自 然地统一 , 形式与功能的统~, 切实做到设计 为人类服务。
2 . 2 造 物 的整 体 联 系性
“ 材美工巧” 讲求天 、 地、 材、 工 四个 因素是 一个 整体 , 把握 整体性才 能做到“ 良” 。在当代 , 它提示设计师在进行设计 的时 候要从宏观和微观上考虑全面 , 将所有 的因素联系起 来 , 不能顾 此失彼 , 在考 虑 四者 的 同 时 , 就 等 于 要 考 虑到 不 同 地 区 不 同 文 化 的需求 ,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化 的社 会 , 商 品流 通于全球 , 在这 种情况下 , 更要考虑全面 , 以免造 成不必要 的损 失和资源 浪费。 “ 材美工巧” 造 物思 想 是 祖 先 留下 的智 慧 结 晶 , 对 当代 设 计 思 想
《考工记》蕴含的技术美学观点-美学论文-哲学论文
《考工记》蕴含的技术美学观点-美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共计七千多字,成书于先秦时期,后经汉代整理和编校,并入儒家经典文籍。
它既是我国最早的技术美学理论经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科技著作。
《考工记》记载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内容囊括了兵器、乐器、量器、玉器、生产工具、运输管理等六大类生产内容,其工艺理论与设计思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已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工艺书籍,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和技术美学思想,对我们今天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美学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
一、和合的技术美学理想《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中国古代文化的时期,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了百工居肆的盛况。
带来了空前的思想解放,多种技术思想喷薄交汇。
百工居肆带了手工技艺的快速发展,各项技术互补互鉴交流广泛。
与百工居肆并蒂争荣,极大的影响了《考工记》中和合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和合之和谓之和谐,统一;合谓之联合,结合。
和合体现着世间万物各要素间相互关联构成系统的整体性的世界观,这种观点对我国古代技术美学具有重要影响。
在造物原则上,《考工记》强调了天时与地气的客观因素影响。
《考工记》中认为节候变化,地境变迁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事物的发展。
天时所指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
也就是说万物有时,只有根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明晰其发展过程,取其最佳时为材。
地气是指自然地理环境。
同样的事物由于环境差异会具有相异的资质。
《考工记》曾述橘逾淮而北为枳地气然也。
这种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现象的出现,正是由河水阻隔造成的自然环境变异引起事物性质变化。
可见,因地制宜,把握事物发展具体情况,才能明晰其发展特质,就其特性为材。
《考工记》中的天时地气思想,延续了中国古代最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哲学理想。
在崇尚自然,明确自然规律的不可抗基础上,更主张投身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和谐共生的天人关系。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功能性:孙立斌注重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他重视作品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他在设计上考虑了各种实际使用的情况,使作品能
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强调形式美:孙立斌在设计作品时,注重作品的整体形式美。
他追
求作品的美感,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让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
他善于
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材料,使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高度重视细节:孙立斌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在设计作品时非常注
重细节的处理。
他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使作品更加精致和完美。
他的作
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细的雕刻、精确的细节处理,这为他的设计作品增添
了独特的魅力。
4.追求创新:孙立斌在设计中追求创新,他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使设计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他善于寻找灵感,注重创造力的发挥,使
设计作品不断与众不同,引领时代的潮流。
5.融合传统与现代:孙立斌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他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还吸取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作
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他的设计作品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综上所述,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功能性、强调形式美、高度重视细节、追求创新以及融合传统与现代等方面。
他的
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的设计师
和工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考工记》的美学思想
【 文学研究】
论《 考工记》 的美学思想
朱志荣, 军 田
( 东 师 范 大学 中文 系 , 海 华 上 20 4 ) 艺技 术 典籍 , 《 是 蕴含 着丰 富 而深刻 的 美 学思想 , 这
主要 体现 在天人合 一 、 行相 生 、 实结合 、 生造 物等 方 面。天 人 合 一不 仅表 现 在造 物 的 总原 则 五 虚 仿
根据季节和气候的特点来制定工艺规程 : 凡 冒鼓 , “ 必以启蛰之 日。 “ ” 材在阳, 中冬斩之。在 阴, 中 则 则 夏斩之。 “ ” 凡为弓, 冬析干而春液角 , 夏治筋 , 秋合
收 稿 日期 :0 81-7 20 - 2 2
基金项 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4 Z 0 0 0 B X6 ) 作者简介 : 朱志荣 , , 男 安徽 天长人 ,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从事文艺学 、 美学 研究 。
烂 的科 技文 明 , 且在 一 定 程度 上 反 映 了先 民们 纯 而
义上, 同时还 强调 了以人 为本 , 明地 反映 出 当时人 鲜
们对 于造 物活动 中天 人关 系 的形 而上 思考 。
《 考工 记》 宗 明义 提 出 了造 物 的 总 原则 : 天 开 “ 有时, 地有 气 , 有美 , 材 工有 巧 。合 此 四者 , 后可 以 然 为 良。 J 其 关 键 在 于 “ ” 它 既 表 明要 制 作 出 ” ( 合 , 优美精 良的器物 ,天 时”、地气 ” “ “ “ 、 材美 ” “ 巧” 、工 四个要 素缺 一不 可 , 它们 是一个 有机 的系统 ; 意在 更
其次 ,考工记》 《 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工艺规程也
体 现 出古人对 于天人 合 一的诉求 。书 中反 复强调 要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探索研究[摘 要]《考工记》记录了百工之事,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贯穿其中。
在设计管理思想上,讲究分工合作、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想既是中国古代“造物”理念的总结,更是未来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思想;合以为良;创新;造物思想[中图分类号]J50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1-006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J].天工,2021(11):65-67.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高 平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高平(1982.06—),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教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考工记》记载了齐国时期各行各业的手工制作规范及工艺技术,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工艺、古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中最具设计思想价值的,莫过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以此观点切入并对这一设计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建立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周易》到《考工记》中设计思想的变化《易经·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此处所说的“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上天下地以及人主宰万物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讲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另《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可见,讲究顺应天之时运、接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这种思想从《周易》开始便影响着各行各业。
从《考工记》看中国传统设计技术观论文
从《考工记》看中国传统设计技术观论文从《考工记》看中国传统设计技术观论文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第一部论及设计技术的著作,本文从《考工记》看中国传统设计技术观,分别从《考工记》所提出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设计技术所遵循的原则。
文章的最后通过对中西方设计技术的比较,力图探索出一条利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技术之路: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的设计技术思想,这也正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技术,天人合一《考工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著作。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梁启超、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中国现代教育家张道一先生等知名人士都对《考工记》有过深入的研究。
关于《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仍有争议。
闻人军先生根据古代度量衡制、历史地理称谓的演变、金石乐器、青铜兵器形制的发展,并结合相关史书记载与先秦出土的文物资料,通过多方面的研究,将《考工记》定为“战国初期齐国的官书”1.《考工记》:中国第一部关于设计技术的著作。
这部先秦时期的作品是中国第一部论及设计技术的理论著作,它代表了中国传统的设计技术观,并对后世的设计技术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约瑟博士在评价《考工记》时,对它的研究价值予以了肯定,称其为研究中国传统技术史最重要的文献。
《考工记》言简意赅,包含着丰富的技术信息,论述了百工器物制作的产生及各器物的特点,并详细介绍了当时设计的三十个工种:“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
¨。
”《考工记》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内容涵盖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设计技术及古代优秀的技术观念,蕴含着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思想。
2.天时、地气、材美、工巧。
创物要顺应天时。
宇宙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万事万物应与之相顺应,人之为器物应当顺从天时,方得以为器。
文章论述到“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1];”今人看来与设计技术毫无关系的天时,却是十分重要的。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
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天时”指季节、气候因素。
设计思想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器物。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的,时代变更,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在工业社会初期,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物品的大量需求,因此强调功能的需求,如“现代主义”(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则是强调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忽视了装饰的表现和审美意识,如阿道夫·卢斯(Adof Loos 1870-1933奥地利建筑师)在他的论文《装饰与罪恶》中就明确反对设计追求装饰的趋向,阐述理性主义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以实用为主,认为设计的物品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的功能特点之美为美,认为装饰是罪恶的。
②无独有偶,德国工业联盟重要成员,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的重要成员、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斯·凡·德·罗(Mies Van Rohe 1886-1969)宣传现代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立足“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
③而由于看到时代进步,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则强烈指责了现代主义忽视产品装饰表现的理念,极力主张装饰个性化,审美情趣等。
浅析《考工记》的古代建筑特色
张彤阳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合肥安徽 230009
[摘要] 《考工记》是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很高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考工记》中充满了周朝的礼乐 制度和儒家文化思想,并且在城郭和房屋的建构上体现得更为明显,里面的房屋从选址到材料、从外观到规模都严格按 照等级制度来划分。而且古人在修建城郭和房屋的时候还非常强调生态观,强调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修建的房屋和城 郭可以不华丽,可以忽略美感,但是一定要满足保护君主和人民居住的要求,一定要具备政治、军事和经济功能。 [关键词] 《考工记》;古代建筑特色;中国传统文化
二 、《考 工 记 》的 古 代 建 筑 特 色 之 二 — — — 注 重 生 态 “天人合一”的思想我国自古就有,这种思想在《考工记》 的建筑描述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考工记》中建筑的修建非 常注重人、自然和建筑的和谐统一,建筑地址的选择和建筑 材料的选取都非常讲究,也非常注重对环境的影响。 《考工记》中的建筑工艺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指 导 思 想 就 是 “天 人 合 一 ”,它 强 调 人 与 自 然 应该和谐相处。 所以《考工记》中所记载的建筑工艺从建筑 物的选址到建筑物的设计都强调要与自然山水相协调。 因 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所居住的建筑物材料和土地都是 来自自然,所以人在考虑建造房屋时自然会考虑自然环境 和建筑的使用材料。 在建筑选址上一般都会选择有山有 水,有竹有松,山环水绕,竹松环抱的地方,在这样的地方 盖屋筑室才能身心愉悦地快乐生活下去,把祖先的基业继 续发扬光大,可见古人对居住环境的重视程度。 同时《考工 记 》中 还 记 述 了 “王 城 沿 中 轴 线 布 局 ”和 “方 九 里 ”,周 人 是 靠立杆观测太阳的影子而确定的东西南北,根据天圆地方 和四季轮回思想来与自然界接触。 这种建筑思想的影响意 义非凡,让我国古代的很多建筑都成为了生态建筑。 古代 的生态建筑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非常强调人对 自然、天地的认知和了解。 而且古人还会对所居住的环境 进行些微的人工改造,人们对自然适当地改造促进了社会 的发展,人们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 这些细微的调整和改 造,让建筑物不仅满足人们居住的条件,还能满足人们娱 乐、游玩的愿望。 《考工记》中记述的建筑室内房间设计使 用的是五行观,即金木水火土五室,体现出了周人崇尚五 行的思想。 在古人的思想中五行阴阳二气支配下万物运行 的序列, 所以人们只有遵守万物运行的规律才能够达到 “与天调”的效果。 综上所述,从上面我们看出了《考工记》中蕴藏了很深 的建筑文化,“天人合一”和“五行观”的思想已经深深融入 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建筑文化中, 古人怀着对自然的崇拜 根据万物排列的顺序来建造房屋和城郭, 以达到与天沟通 的目的,而且古人还把这种传统文化继承并传承到了今天。 三、《考工记》的古代建筑特色之三— —— 实用性 历来建造房屋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就算建的 再雍容华贵,如果不能遮风避雨,也只是徒有其表而已。 《考 工记》中所描述的建筑工艺大多数都非常务实重用,能够让 人们安居乐业,能够为政治经济服务就足矣了。 首先,《考工记》中所表述的建筑物修建的功能都重于艺
《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
结论
通过对《考工记》设计思想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古代设计师的智慧 和魅力。这部著作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设计的 本质和价值。在当今社会,设计师更应该注重创新和实用,从自然中汲取灵感, 用户体验和经济环保等方面,努力创造出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美观性的优秀作品。
感谢观看
3、均衡适度的和谐之美
《考工记》还强调工艺品的均衡适度之美。在工艺制作中,应该注重各要素 之间的均衡协调,以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例如,《考工记》中提到的“适中、 适用、适当”的原则,表明了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需要追求适度的和谐之美。在 现代设计中,这种均衡适度的思想同样具有指导意义。设计师需要在满足功能需 求的同时,注重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避免过度装饰或设计不足的情况出现。
一、《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 解读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内容包括各种工艺技术的理论、制度、 原则和特点等,其中也涉及到许多美学思想。以下从三个方面解读《考工记》的 工艺美学思想。
1、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考工记》强调工艺设计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自然之美。在工艺制作中, 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师法自然。例如,《考工记》中提到的“天有时, 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就表达了工艺制作应该顺应天时、地气、材料和人 工等条件,追求自然之美的思想。这种思想启示我们在现代设计中也应该注重自 然之美,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
目录
01 一、《考工记》的工 艺美学思想解读 三、《考工记》美学
03 思想与现代社会审美 意识的共通之处
二、《考工记》美学
02 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 示
04 参考内容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科技著作,也是一部极富哲学意味的工艺 学文献,它对于工艺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次演示将从 《考工记》的工艺美学思想进行解读,探讨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_考工记_建筑设计理论研究_匠人建国_营国的设计思想
见“,匠人营国”是在以宗法血缘为礼制 将其宗法礼制观反映出来,突出具有重
的思想中设计的。
要象征意义的部分。可以说这是在封建
(二) 突出宫城
礼制中孕育出的理想王城。整个城邑的
从上文城市的总体规划可以看出, 设计,不管是模拟时空,还是强调礼制,
整个王城是以宫城为中心的,在“九分其 其实都是为了满足奴隶主、封建主的需
这段话说明了周人确定东西南北的方法, 公彦注:“子丑寅卯等十二辰为子,故王
3.墙和门的高度:“王宫门阿之制五 即是地面修整成水平,用竖立的杆,观测 城每面各三门,以通十二子也”[22]。这是
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10]宫 日影,用圆规画圆后,白天依据日出与日 匠人在自子至亥十二支所形成的时空观
寝、室布置在主轴线上) 4.王城内左祖右社,宫城内面朝后
市,前朝后寝(城前方为外朝,后面为市, 宗庙和社稷分居左右两侧)。
(二) 具体规划方面: 1.门的形制:城门为旁三门,共计十
二城门。城邑为三朝三门“,庙门”[3]为外
朝的门,其宽度能容下七个贯通鼎上两
《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晚期,是我们 设计,城区分为九分,以性质不同而区 耳的举鼎横木(两丈一尺)“。闱门”[4]为庙
代的宗法血缘制度。周王是天下的大宗 “面朝后市”则是说在王城前为“朝”后
子,王所居的王城便是全国宗法血缘中 为“市”“。朝” 是王权的象征,它的位置
心,所以列为第一级城邑。诸侯承王命, 与“市”相比显然比较突出,将它置于王
以政治和宗法的双重身份,在他们的封 城的中线上更突出了它的尊严性。
疆内营建国度,构成宗法血缘统治网的
国早期的王城布局和建筑特色有所了解 和对空间中地方、四方加以模拟,可以与 想有更清晰的了解。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得设计思想《考工记》就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得手工业技术文献,历史上对其所做得研究一也很多,但大部分就是作为儒家经典得一部分来传注、考证。
《考工记》就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就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与家庭小手工业得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就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得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得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得学习起到了很大得帮助。
《考工记》所载得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得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得精湛得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得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
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就是先进得行之有效得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得制造业也有深刻得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这就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得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得沟通融合。
所谓“材美”,就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得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得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得就是对人得技艺与创造才能得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得性能。
通过因地制宜得方式实现本地资源得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得效率。
“天时”与“地气”就是造物得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与“工巧”则就是对制器者提出得要求。
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得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得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得结合,它才能成为一件好器物。
《考工记》中得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得与谐统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得一个深刻得造物原则,产生了天人合一得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得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得影响。
如我国古代得明式家具,就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得集大成者。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中国传统设计艺术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内容摘要】中国古书《尚书》中的“天工人其代之”推广到设计就是指人的设计行为。
文章运用历史学、图像学、情景逻辑分析法等方法,阐述了“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的影响,思考了关于当今“天人合一”设计思想的一些设计现象。
【关键词】天人合一中国传统设计艺术象征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在精神层面上、思想观念上的一个特征。
其基本内容是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思想是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核心。
原始陶器、战国秦汉的漆器、宋代的瓷器、明式家具等,都是体现“天人合一”思想的作品。
一、“天人合一”设计思想之源流及演变设计古已有之。
关于设计的定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思考过程。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设计具有不同的方向。
王家树先生根据工艺美术自身本质特征把工艺美术发展时期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把隋唐以后工艺领域称作“天人合一”时期。
中国古代对自然,即对天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简而言之,是从对自然的崇拜、神化到主张自然与人和谐共处,即天人合一。
(一)对自然的崇拜“天人合一”的思想起源于农业生产。
①李泽厚先生认为农业对自然的依赖决定了这一观念形成,并不断发展。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昼夜交替。
人从大自然中看到难以解释的伟大力量,深感自身的渺小并且感激自然的恩赐。
例如,在史前半坡型彩陶的纹饰中,人面型花纹具有特色,具有“寓人于鱼”的意义。
(二)儒家自然的人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这种“天人合一”思想实际上是将自然人化。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肯定了人的价值,并把“天人合一”思想看成儒家思想的中心。
②《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相互统一,其中包括设计要适应自然材料的性能特点等。
(三)道家自然化的“天人合一”思想道家与儒家的自然的人化相比,则主张人的自然化。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道家思想是以效法自然、无为作为其思想核心。
浅析《考工记》的造物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工美史话作者简介:徐竹馨(1998—),女,汉族,浙江衢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摘 要]先秦时期著名工艺典籍《考工记》对我国科技史、文化史、工艺美术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书中所蕴含的造物思想更是成为后世设计学习的典范。
从《考工记》的历史背景出发,深入剖析“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造物思想,并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从地域文化性、人性化以及艺术与技术相统一等三个方面探讨对建筑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考工记》;造物思想;现代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J5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15-0091-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徐竹馨.浅析《考工记》的造物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J].天工,2022(15):91-93.徐竹馨 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考工记》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被誉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
该书保留了先秦大量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以及一系列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阐述了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及匠人精神,在中国科技史、文化史和工艺美术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它所蕴含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考工记》概述《考工记》产生于礼法严明的周朝,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技术的文献。
在事事皆重礼仪的封建社会背景下,《考工记》必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书中对各工种和各器物制造工艺都有着明确的规定。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迎来社会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手工业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分工也趋于精细。
《考工记》记载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还细分出不同的工种,即攻木之工七种、攻金之工六种、攻皮之工五种、攻色之工五种、刮磨之工五种、抟埴之工二种,对各工种进行了严格的分工,并明确规定了各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有助于工匠专攻技艺,人尽其能。
《考工记》设计思想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示
《考工记》设计思想对当代产品设计的启示作者:魏保乐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5期摘要:在中国设计史上《考工记》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考工记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和观点,不仅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造物观,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天人合一”设计思想,对功能、匠意、自然的理解及“和合”的精神对现代产品设计也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当代产品设计所面临的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在传统造物中找到解决方法,得到一些启示。
在当代设计环境中,中国传统的开放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是当代产品设计首要考虑的内容。
关键词:考工记产品设计设计思想以人为本和合工匠精神《考工记》成书于先秦时期,是我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其记录了我国先秦时的重大科技成就,里面蕴含了许多重要的设计理念。
其设计理念对当代产品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现代设计中经常提到“以人为本”,何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可指围绕使用者本身及產品使用目的进行的设计。
即造物活动的根本在于“为人用”,好的造物活动可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
先秦时期的器具从设计到生产,都有着极强的目的性,都包含着人们生活的需要,《考工记》中,对于各种器具的生产目的和用途都有着大量详尽的描述。
在现代语意中的“以人为本”不仅要以个人为本,还要以人类为本,提倡绿色设计。
在现代设计中,产品更新频率快,材料废弃度大大增加。
西方曾一度提出“有计划的废止”,虽然这种口号已经不再宣传,但在产品的设计领域还潜在存在着这种现象,这不仅造成了病态的消费心理,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浪费,不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设计理念。
“造物应使‘物’自身做到行其事,尽其用。
”[1]如何面对自然资源的匮乏是急需考虑的问题,我们应借鉴古人物尽其用的方法,遵循天地自然之规律以回应自然的恩赐,在借鉴古人的基础上真正从实质上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所存在的潜在问题,改变设计方法和思路,用设计造福人类自身。
二、“尚质尚用”的功能主义“从‘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到具体的‘郑刀’、‘宋斤’、‘鲁削’、‘吴一粤剑’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功能。
《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所蕴含美学思想
试论《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所蕴含的美学思想【摘要】《考工记》是中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手工艺技术典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这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功至为上等方面。
天人合一不仅表现在造物的总原则上,也落实到了具体的工艺规程和器物的象征意义上,同时还强调了以人为本;五行相生表现为“五色”和“五行”的匹配以及“五色”之间的搭配组合;该书不仅开创了造物的审美原则,而且对当今的工艺创造也具有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天人合一;阴阳五行;材美工巧一、认识《考工记》今天所见《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部分。
按照《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考工典》记载:“《周礼东官》则记考工之事,与此不同,盖本缺《东官》,汉儒以《考工记》当之也。
” i 《考工记》是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
二、《考工记》中“材美工巧”的论述《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为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而这段述文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这是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
1.材美的设计思想依物取材。
《考工记》里有:“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
这些都为天时。
又何谓“地气”呢?《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
”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
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考工记》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和合”的设计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与“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其核心内容及终极指向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和合”思想亦贯穿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生产之中,《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为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而这段述文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那么何谓“天时”呢?《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
这些都为天时。
又何谓“地气”呢?《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
”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
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先民已经认识到大自然虽然没有意志和目的,但是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广,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天论》)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设计产品(器物)的和谐统一上。
如“车舟人为车舟”篇强调制作合度的车车舟(即曲辕)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
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
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车舟之和也。
”意思是说: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肖屏(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摘要:无论是在中国古典经学史上,还是在中国传统手工业设计史和科技史上,《考工记》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打算就《考工记》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并探讨其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美学观仍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考工记遵礼定制现代设计《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造物思想与礼器制度《考工记》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其造物思想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之礼器制度。
我们知道,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与分化,至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旦据此“制礼作乐”,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礼乐治国”的固定制度,确定了以“嫡长制、分封制、祭祀制”为核心的礼制法规,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左传·昭公25年》)“礼者也,犹体也。
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礼记》) “礼”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明尊卑,别上下”①,从而维护尊卑长幼(即君臣父子)森严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考工记》中的设计美学观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的工 艺。就像 考工记》里描述 的一样 “天有时 ,地有气 ,材 有
(四 )“慌 氏涑 丝 ”,以 浼水 沤 其 丝 ,七 日。去 地 尺 暴 之 。昼
美,工有 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 良。”释 义为 :依照 自然规 暴 诸 日 ,夜 宿 诸 井 ,七 日七夜 ,是 谓 水涑 。
律 ,适宜 的 自然条件 ,上等的原材料以及成熟的 工艺 。只有满
煮等 工序 ,以达到染 色的 目的 。
丹秫即赤秫 ,赵 匡华 等人则认 为 “丹秫”即丹栗 ,是丹砂的 别
(三 )三人为红色矿石 ,都是在 自然运行 的规
90 I差量田 (上 )201 8 0
律 下 , 定的 环 境 I 昕 孕育 n勺材 料 。往 JJj也 的 发 展进 程 『fJ,人 } , 多穿 毛皮 圳 成 的 J】}乏装 ; l阜j 以 眯 卡于料 I'q1 。
摘 要 : 考工记))是举世 闻名 的世界名著 .是最 早的手工 艺著作 。其崇 尚 “天有 时,地有 气,材 有美 ,工有巧 ”的设计 美学,非常前卫,是一个时代设 计的突破 ,也 预示着那个时代设计者 的睿 智。其 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 ((考工 记 中的 “钟 氏染羽”和 “慌 氏涑丝”两个章节 中表 现得尤 为突 出,它们分 别记 载了服 装的染 色工艺和 练丝工艺 ,不论 从精巧 的工艺 ,还是严谨 的工 作态度上来说 .都是服装业质 的飞 跃,对 现代服装设 计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 词: 考 工记 ; 天人合一 ;服 装设 计
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考工记中的钟氏染羽和慌氏涑丝两个章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分别记载了服装的染色工艺和练丝工艺不论从精巧的工艺还是严谨的工作态度上来说都是服装业质的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3・文艺争鸣・艺术史《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中的一篇而保存下来的,它上承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之作。
从它的内容来看,此书根基于多门学科,记述和分析“百工”之事,虽然文字只有7000字左右,但篇章明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论述得当。
除总论外,分攻木之工(治木)、攻金之工(青铜铸造)、攻皮之工(靴皮制革)、设色之工(调色、绘画、染羽)、刮摩之工(治玉、石)、传埴之工(制陶器)六大部分,又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别对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等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考工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特别是对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阐发,使《考工记》不仅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这个思想,在儒家经典《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确。
《周易》认为,天地间一切人物,都是阴阳交感、八卦相荡而成,因而是统一的。
《周易》强调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统摄六十四卦。
天道、地道合起来是自然界的秩序、法则,人道则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
在《周易》看来,这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相互融通的。
《考工记》设计理念中对天人思想的关注其一便是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道家注重“人”的自然特征,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既不主张以天制人,也反对以人灭天,注重精神的提升,力主天人之间的和谐适应。
《考工记》中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考工记》把顺应天时、适应地气、优质材料、精巧工艺作为造物设计的四个基本条件,明确地阐述了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
《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清晰地勾勒了“辩方正位”、“择中而立”、“五方为体”的都城礼制布局的基本轮廓和“方位在天、礼序在人”都城“以礼为本”的规划准则。
在《考工记》制车篇中有关五象与二十八宿的记载,也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它强调如果有优质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而不能设计制造出好的器物,那就是因为不顺应自然(天时、地气)的缘故。
任何器物、构建,只有首先与天合才能是美的,否则不仅无美可言,甚至会成为不合天道的败笔。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艺术史《考工记》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陈丽萍黄伯璋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和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文献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工艺文献,蕴含着丰富的设计艺术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考究《考工记》,探索其设计理念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
关键词:《考工记》天人思想探究66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代的长安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整的有序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四处的城垣和城门无不反映了《考工记》中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考工记》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体现其二在于以天合人之“制天”,主张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战国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取得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提出了“天人相分”的理论。
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的否定了传统的天命思想,是对先秦天人关系争论所作的一个很有科学价值的总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方面,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界没有意志,按照本身固有规律运动变化着。
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领域,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规律,并不以人类社会的君主是否贤明而改变。
另一方面,荀子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命题,但制天却不执着于征服自然,而意在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这一命题实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天合人”论。
这种思想在《考工记》中有充分的体现,如设计和制作车器、饮器、兵器等产品都要符合人的尺度,并有严格的规范标准。
《考工记》中数次提到“人高八尺”,八尺为普通人的高度(约合一百六十厘米),当时许多器物就是按照这个尺度来设计的。
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也要以符合人的尺度作为标准。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设计观念中的以天合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作如下诊释:其一,体现为自然物的人工化,如将自然材料加以主观处理,以适应人的功能需求,即《考工记》倡导的“工巧”;其二,体现为人——机关系中追求器对人的完全适应,即人造物应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功效需求;其三,体现为鼓励人的主观创造,实现自然物原始性能的“质”的提升,如《考工记》中利用化学原理严格配比产生的不同于自然红铜的青铜材料,新材料的产生提高了器物的可用性也提升了器物的品质,又如原始先民在偶然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土到陶的质的转化,继而又实现了瓷的升华,直至使瓷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载体。
和谐为美《考工记》的设计中还体现了一种和谐为美的人文价值。
和谐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合”为美思想。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的“和”强调的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与平衡。
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活动同样处处表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在《考工记》中,这种思想表现的非常突出,和谐是贯穿于整个《考工记》的精神。
围绕着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设计经验,形成了丰富的设计思想。
如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在《考工记》提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
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也。
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车的轮子太高的话,人不容易登车;轮子太低的话,马拉车就非常费力,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兵车、田车、乘车的车轮尺寸要有所调整,车轮的尺寸要以人体的尺度为设计标准,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原则。
再比如《考工记》中涉及到的许多产品的设计制造都包含了物与物的和谐设计思想,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兵器的制造,包括兵器的各构成部件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不同兵器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考工记》中对惯常的“车”的设计,体现了“天圆地方”观念的超越。
过去,对于马车的构造,在“天人合一”思维的导引之下,总以为是先有了其理性的观念,然后在遵照此观念的前提下才有了马车的“天圆而地方”的落实,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就马车主要组成部分如“车厢”、“车轮”、“车盖”等的本源意义而言,其实还是首先着眼于实用功能。
《考工记》中说道:“轸之方也,以象地也。
盖之圆也,以象天也。
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
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这精彩的譬喻,正如张道一教授所论:“虽然是一种象征,对于车的本身并不起什么实际的作用,但是在人的头脑里却反映出一个哲理,永远也不会忘去。
人坐在车中,联系着天与地,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草木,人在它们的中间活动。
在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附,和谐协调,似乎找到了一种永恒的关系”。
总之,《考工记》始终将贯穿于“天人相和”的造物观念之中,一则主张,造物自身应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度并与造物思想和谐;二则认为,人工技巧应与天然条件和谐,顺应并接受“天有时,地有气”的客观规律,并升华到“材有美,工有巧”的理想的人为境界;三则,实现操作过程中人——机——环境三者关系的最佳优化组合。
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谈到中国人的“天人合一”观时说:“关键的字眼始终是‘和谐’。
古代中国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和和谐,并将其视为一切人类关系的理想。
许多现代设计艺术学思想继承和发扬了《考工记》等古典文献所述的我国传统设计理念中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参考文献:(1)戴吾三,邓明立:《〈考工记〉的技术思想》,《自然辫证法通讯》,1996年,第1期。
(2)后德俊:《楚文物与<考工记>的对照研究》,《中国科技史料》,1996年,第1期。
(3)高丰:《我国古代几部重要的设计典籍》,《美术观察》,2004年,第3期。
(4)李艳:《考工记》美学研究定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6年10月,第5期。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陈丽萍黄伯璋・《考工记》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