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考工记_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3・文艺争鸣・艺术史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中的一篇而保存下来的,它上承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之作。

从它的内容来看,此书根基于多门学科,记述和分析“百工”之事,虽然文字只有7000字左右,但篇章明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论述得当。

除总论外,分攻木之工(治木)、攻金之工(青铜铸造)、攻皮之工(靴皮制革)、设色之工(调色、绘画、染羽)、刮摩之工(治玉、石)、传埴之工(制陶器)六大部分,又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别对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等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考工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特别是对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阐发,使《考工记》不仅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这个思想,在儒家经典《周易》中表述得更加明确。

《周易》认为,天地间一切人物,都是阴阳交感、八卦相荡而成,因而是统一的。

《周易》强调以天、地、人三才之道统摄六十四卦。

天道、地道合起来是自然界的秩序、法则,人道则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

在《周易》看来,这两者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是相互融通的。

《考工记》设计理念中对天人思想的关注其一便是主张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

中国传统道家注重“人”的自然特征,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既不主张以天制人,也反对以人灭天,注重精神的提升,力主天人之间的和谐适应。

《考工记》中指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

”《考工记》把顺应天时、适应地气、优质材料、精巧工艺作为造物设计的四个基本条件,明确地阐述了一种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设计观念。

《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清晰地勾勒了“辩方正位”、“择中而立”、“五方为体”的都城礼制布局的基本轮廓和“方位在天、礼序在人”都城“以礼为本”的规划准则。

在《考工记》制车篇中有关五象与二十八宿的记载,也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它强调如果有优质的材料和精巧的工艺而不能设计制造出好的器物,那就是因为不顺应自然(天时、地气)的缘故。

任何器物、构建,只有首先与天合才能是美的,否则不仅无美可言,甚至会成为不合天道的败笔。

这些规划理论和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
艺术史
《考工记》设计理念中的
天人思想
陈丽萍黄伯璋
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和世界上最早的科技文献之一,也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工艺文献,蕴含着丰富的设计艺术思想。

本文主要通过考究《考工记》,探索其设计理念中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思想。

关键词:《考工记》天人思想探究
66
城市的建设,许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代的长安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其规整的有序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四处的城垣和城门无不反映了《考工记》中的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考工记》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体现其二在于以天合人之“制天”,主张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

荀子是我国战国末期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在战国生产力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为适应取得政权的封建地主阶级的需要,提出了“天人相分”的理论。

它吸取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而否定其中的消极无为成分;吸取墨家重视实践经验的思想而抛弃墨家“天志”、“明鬼”的主张,相当彻底的否定了传统的天命思想,是对先秦天人关系争论所作的一个很有科学价值的总结,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方面,荀子明确提出,天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界。

自然界没有意志,按照本身固有规律运动变化着。

天有天的运行规律,人有人的活动领域,两者不能互相代替。

自然界发生变化的规律,并不以人类社会的君主是否贤明而改变。

另一方面,荀子又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命题,但制天却不执着于征服自然,而意在倡导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这一命题实是以人为主体的“以天合人”论。

这种思想在《考工记》中有充分的体现,如设计和制作车器、饮器、兵器等产品都要符合人的尺度,并有严格的规范标准。

《考工记》中数次提到“人高八尺”,八尺为普通人的高度(约合一百六十厘米),当时许多器物就是按照这个尺度来设计的。

而检验产品是否合格,也要以符合人的尺度作为标准。

这种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对于后来的艺术设计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设计观念中的以天合人、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作如下诊释:其一,体现为自然物的人工化,如将自然材料加以主观处理,以适应人的功能需求,即《考工记》倡导的“工巧”;其二,体现为人——机关系中追求器对人的完全适应,即人造物应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功效需求;其三,体现为鼓励人的主观创造,实现自然物原始性能的“质”的提升,如《考工记》中利用化学原理严格配比产生的不同于自然红铜的青铜材料,新材料的产生提高了器物的可用性也提升了器物的品质,又如原始先民在偶然的过程中完成了由土到陶的质的转化,继而又实现了瓷的升华,直至使瓷上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的载体。

和谐为美《考工记》的设计中还体现了一种和谐为美的人文价值。

和谐之美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和合”为美思想。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的“和”强调的就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统一与平衡。

春秋战国时期的设计活动同样处处表现了对和谐的追求。

在《考工记》中,这种思想表现的非常突出,和谐是贯穿于整个《考工记》的精神。

围绕着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总结
了许多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设计经验,形成了丰富
的设计思想。

如关于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在《考工记》
提到“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

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阤
也。

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田车之轮六尺有三寸,乘
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六尺有六寸之轮,轵崇三尺有三
寸也;加轸与轐焉,四尺也;人长八尺,登下以为节。

”车
的轮子太高的话,人不容易登车;轮子太低的话,马拉车
就非常费力,根据不同的功能需要,兵车、田车、乘车的车
轮尺寸要有所调整,车轮的尺寸要以人体的尺度为设计
标准,以方便人的活动为原则。

再比如《考工记》中涉及
到的许多产品的设计制造都包含了物与物的和谐设计
思想,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兵器的制造,包括兵器的各构
成部件之间的和谐关系和不同兵器之间的和谐关系。

对于《考工记》中对惯常的“车”的设计,体现了“天
圆地方”观念的超越。

过去,对于马车的构造,在“天人
合一”思维的导引之下,总以为是先有了其理性的观念,
然后在遵照此观念的前提下才有了马车的“天圆而地
方”的落实,这种认识一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马车主要组成部分如“车厢”、“车轮”、“车盖”等的本源
意义而言,其实还是首先着眼于实用功能。

《考工记》
中说道:“轸之方也,以象地也。

盖之圆也,以象天也。

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

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这
精彩的譬喻,正如张道一教授所论:“虽然是一种象征,
对于车的本身并不起什么实际的作用,但是在人的头
脑里却反映出一个哲理,永远也不会忘去。

人坐在车
中,联系着天与地,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草木,
人在它们的中间活动。

在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依附,和
谐协调,似乎找到了一种永恒的关系”。

总之,《考工记》始终将贯穿于“天人相和”的造物
观念之中,一则主张,造物自身应遵循自然的基本法度
并与造物思想和谐;二则认为,人工技巧应与天然条件
和谐,顺应并接受“天有时,地有气”的客观规律,并升
华到“材有美,工有巧”的理想的人为境界;三则,实现
操作过程中人——机——环境三者关系的最佳优化组
合。

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谈到中国人的“天
人合一”观时说:“关键的字眼始终是‘和谐’。

古代中国
人在整个自然界寻求秩序和和谐,并将其视为一切人
类关系的理想。

许多现代设计艺术学思想继承和发扬
了《考工记》等古典文献所述的我国传统设计理念中关
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戴吾三,邓明立:《〈考工记〉的技术思想》,《自然辫证法
通讯》,1996年,第1期。

(2)后德俊:《楚文物与<考工记>的对照研究》,《中国科技
史料》,1996年,第1期。

(3)高丰:《我国古代几部重要的设计典籍》,《美术观察》,
2004年,第3期。

(4)李艳:《考工记》美学研究定位,《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2006年10月,第5期。

(作者单位:景德镇陶瓷学院)
陈丽萍黄伯璋・《考工记》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