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
必修课程论文题目: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学院 (系):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名称:设计经典文献研究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指导教师:浅析《考工记》传统设计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摘要:《考工记》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该书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其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更是现代设计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关键词:考工记工艺规范天人合一设计一、《考工记》总述《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被称为“先秦百工技艺之书”,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考工记》,是经过汉代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是作为其一个部分——《周礼·冬官考工记》出现的。
此书原本无名,《考工记》之名是汉代人手笔,后又经刘歆父子之手,才得今本。
《考工记》之被列入中国古代“三礼”之一的《周礼》,就足以说明中国古人已经注意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相互交融。
《考工记》内容1《考工记》详细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已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乐器、兵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着重谈论的,乃是其中先进的造物和设计思想,以及其对现代设计仍然积极影响的指导意义和价值。
二、《考工记》中的设计分工“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这一段话强调了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
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
《考工记》设计思想研究引言:一、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古代工匠技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通过世世代代的传承才能保存至今。
《考工记》通过展现古代工匠的技艺传承和学徒制度,强调了传统工艺的重要性。
只有通过传承,这些技艺才能得到保护和发扬光大。
同时,《考工记》还描绘了古代工匠的艰辛努力和对于技艺的执着追求,以此激发读者对于传统工艺的认同和尊重。
正是通过这种认同和尊重,我们才能珍视和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元素,将其传递给后人。
二、保护传统工艺的困境然而,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给古代工匠技艺的传承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随着机械化生产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逐渐被取代,工匠技艺逐渐失传。
《考工记》中也描绘了这一现象,通过讲述工匠们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突,展现了传统工艺面临的困境。
这种冲突也正是《考工记》想要提醒读者的,传统工艺需要得到保护,否则它们将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保护传统工艺,通过各种渠道来传承和推广。
三、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考工记》通过讲述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强调了传统工艺的独特价值。
这些古代工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创造出了许多精美的艺术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物质财富,更是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代表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
《考工记》通过描绘这些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技艺,引起读者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欣赏。
同时,通过《考工记》中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于工艺制作过程的描述,也向读者展示了传统工艺背后的情感和价值。
这些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珍视并弘扬传统文化。
结论:《考工记》通过对古代工匠技艺的描绘和探讨,传达了保护传统工艺的重要性以及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
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工艺的珍贵,尊重并传承它们,使它们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延续。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传统工艺所处的困境,积极采取行动,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中国古代情趣化设计孙立斌
中国古代情趣化设计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国就有了建筑环境整体经营的观念。
《周礼》中关于野、都、鄙、乡、闾、里、邑、丘、甸等的规划制度,虽然未必全都成为事实,但至少说明当时已有了系统规划的大区域规划构思。
《管子·乘马》主张,“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说明城市选址必须考虑环境关系。
中国的堪舆学说起源很早,除去迷信的外衣,绝大多数是讲求环境与建筑的关系。
古代城市都注重将城市本体与周围环境统一经营。
秦咸阳北包北坂,中贯渭水,南抵南山,最盛时东西达到二三百里,是一个超级尺度的城市环境。
长安(今陕西西安)、洛阳(北魏)、建康(今江苏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经营范围也都远远超过城墙以内;即使一般的府、州、县城,也将郊区包容在城市的整体环境中统一布局。
重要的风景名胜,如五岳五镇、佛道名山、邑郊园林等,也都把环境经营放在首位;帝王陵区,更是着重风水地理,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靠环境来显示其艺术的魅力。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
一座殿宇,在序列中作为陪衬时,形体不会太大,形象也可能比较平淡,但若作为主体,则可能很高大。
例如明清北京宫殿中单体建筑的式样并不多,但通过不同的空间序列转换,各个单体建筑才显示了自身在整体中的独立性格。
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为便于构件的制作、安装和估工算料,必然走向构件规格化,也促使设计模数化。
早在春秋时的《考工记》中,就有了规格化、模数化的萌芽,至迟唐代已经比较成熟。
建筑的规格化,促使建筑风格趋于统一,也保证了各座建筑可以达到一定的艺术水平。
规格化并不过于限制序列构成,所以单体建筑的规格化与群体序列的多样化可以并行不悖,作为一种空间艺术,显然这是进步的成熟现象。
中国古代建筑单体似乎稍欠变化,但群体组合却又变化多端,原因就是规格化与多样化的高度统一。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功能性:孙立斌注重设计作品的功能性,他重视作品的实用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
他在设计上考虑了各种实际使用的情况,使作品能
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2.强调形式美:孙立斌在设计作品时,注重作品的整体形式美。
他追
求作品的美感,使设计作品更加美观,让人们在使用时感到愉悦。
他善于
运用不同的技巧和材料,使作品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3.高度重视细节:孙立斌认为细节决定成败,他在设计作品时非常注
重细节的处理。
他精心打磨每一个细节,使作品更加精致和完美。
他的作
品中常常可以看到精细的雕刻、精确的细节处理,这为他的设计作品增添
了独特的魅力。
4.追求创新:孙立斌在设计中追求创新,他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使设计作品呈现出全新的面貌。
他善于寻找灵感,注重创造力的发挥,使
设计作品不断与众不同,引领时代的潮流。
5.融合传统与现代:孙立斌的设计作品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他
在设计中不仅注重传统的历史文化传承,还吸取了现代设计的元素,使作
品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
他的设计作品既有古典的庄重,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综上所述,孙立斌在《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在注重功能性、强调形式美、高度重视细节、追求创新以及融合传统与现代等方面。
他的
设计思想在中国古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世的设计师
和工匠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考工记》的“材美”与“工巧”
论《考工记》的“材美”与“工巧”摘要:《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
书中记载了六门工艺的三十个工种的技术规则,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
我国许多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今人的创造难以媲美的,本文通过分析《考工记》中表现的“材美”与“工巧”,列举一件绝顶的工艺作品必须具备的各种要素和条件。
关键词:考工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漫步中国美术工艺史的长廊,巧夺天工者不乏其数,我国工艺美术发展的源头可追溯到周秦时期,它的发展贯穿了整个人类的历史。
能工巧匠开创了管理和制造的先河,也给后人留下了包罗宏富的文化巨献。
《考工记》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工艺官书。
书中记载了六门工艺的三十个工种的技术规则,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重要文献,也是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思想观念。
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周秦至春秋战国时期,工艺制造在我国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甚至已有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完整的制造流程,古老的文献中囊括着先人的智慧,在当代,工艺美术事业飞速发展,展望未来的同时,我们同样应该回顾身后那些深深浅浅的脚印,旧日的经验可以给人们提供借鉴和创作的灵感,精湛的技艺和灵活多变的手法同样使人深思,许多古代的工艺美术作品也是今人的创造难以媲美的,因为一件好的作品需要诸多的条件方能成就,对这个问题,《考工记》做出了详尽的阐述。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的材美与工巧
《考工记》的材美与工巧摘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设计中固有的设计理念,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下取得更长足的发展,用财美与工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材美工巧材质工艺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功能性以人为本《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考工记》记叙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材美,选材要优美,适合产品的需要。
工巧,首先“审曲而执”市场要求,其次是整治五材,再次造成器物。
“材美与工巧”是为设计而服务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材美与工巧”无论是在意识形态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普遍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阶级性、地域性和功能性。
1、时代性。
《考工记》中所阐释的“材美与工巧”作为设计史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以我国的青铜器设计和宋代瓷器为例。
商周时期的设计艺术,最有代表性和具有突出艺术成就的是青铜工艺。
三千多年前出现的中国青铜工艺,它的突出成就表明了中国奴隶社会手工业发展的最高水平。
时光流转到了宋朝,瓷器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底蕴中最具特色的瑰宝。
各个朝代对于瓷器造型的设计、工艺的提高以及材料的开发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贡献。
当青铜材料的制作技艺失传,辗转千年,陶瓷成了最主要的制作材料,时代的印记深深地烙在了工艺品和实用品上。
2、阶级性。
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创造人类更得心应手的工具和物品,更好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更合理更舒适的生活方式。
既然是为了人类更好的生活,便要符合不同阶级、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帝王与百姓的需求不同,知识分子与农夫的需求不同,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需求不同。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为了更符合所针对人群的需求,材美与工巧也做了必要的更新和改进。
明代椅子由于造型所产生的比例尺度以及素雅朴质的美,使家具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孙立斌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考工记》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并探讨其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美学观,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设计思想以及非常有意义的设计观念,是中国灿烂农耕文明时代所总结的设计观念,对今天的工业文明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遵礼定制设计分工设计思想《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勺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造物思想与礼器制度《考工记》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其造物思想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之礼器制度。
我们知道,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与分化,至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旦据此制礼作乐”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礼乐治国”的固定制度,确定了以嫡长制、分圭寸制、祭祀制”为核心的礼制法规,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左传昭公25年》)礼者也,犹体也。
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 (《礼记》)可见礼”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明尊卑,别上下”从而维护尊卑长幼(即君臣父子)森严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探索研究[摘 要]《考工记》记录了百工之事,其中“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贯穿其中。
在设计管理思想上,讲究分工合作、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和科学性的设计思想既是中国古代“造物”理念的总结,更是未来设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思想;合以为良;创新;造物思想[中图分类号]J506 [文章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1)11-0065-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平.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J].天工,2021(11):65-67.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论《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高 平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作者简介:高平(1982.06—),男,汉族,广东兴宁人,广州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教师,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何香凝艺术设计学院2019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考工记》记载了齐国时期各行各业的手工制作规范及工艺技术,其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工艺美术生产工艺、古代城市建设与管理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书中最具设计思想价值的,莫过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思想,这一思想贯穿全书。
以此观点切入并对这一设计思想进行剖析,对于建立现代设计思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周易》到《考工记》中设计思想的变化《易经·说卦》中说:“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1]此处所说的“三才”就是指“天、地、人”,可见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上天下地以及人主宰万物的思想。
战国时期的《孟子·公孙丑下》中写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其中讲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人心向背的重要作用。
另《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
”可见,讲究顺应天之时运、接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这种思想从《周易》开始便影响着各行各业。
_考工记_设计理念中的天人思想
2010/3・文艺争鸣・艺术史《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中的一篇而保存下来的,它上承奴隶社会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奠基之作。
从它的内容来看,此书根基于多门学科,记述和分析“百工”之事,虽然文字只有7000字左右,但篇章明晰,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论述得当。
除总论外,分攻木之工(治木)、攻金之工(青铜铸造)、攻皮之工(靴皮制革)、设色之工(调色、绘画、染羽)、刮摩之工(治玉、石)、传埴之工(制陶器)六大部分,又详分三十项专门的生产部门,分别对运输和生产工具、兵器、乐器、容器、皮革、染色、建筑等的设计与制作进行了规范化的总结。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记录,《考工记》阐述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和设计原则,特别是对设计理念中天人思想的阐发,使《考工记》不仅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理论价值,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顺应天时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之一,甚至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学术文化的第一课题。
古代中国对于天人关系的理解,大体上有二:一是天人合一,二是天人有分。
所谓天人合一,是说天、人相通乃至相类,天性乃至天形即是人性、人形,知人即可知天,知天即可知人。
而所谓天人有分,则是说天人各自有其职分,天人各具其道、各行其道,于是天人难免各据一端,交争交胜。
天人合一思想,萌芽于孔子,发源于孟子。
孔子以天为宇宙的最高主宰。
孟子则认为天人相通,天的根本性德蕴含于人的心性之中,天道与人道相互贯通。
孔门及孟子所谓的“天”,主要是道德意义上的,但同时也兼有自然的涵义。
因此,最初儒家提出天人相通的观念,其用意在赋予人类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以宇宙论的意义。
中国宇宙论的开创者是老子。
老子说:“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老子讲的“天”,指自然之大。
天与地合起来用,指整个自然界。
老子认为,道是贯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换句话说,人与自然虽可分而言之,但究其根本则是一体的。
《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
《考工记》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首先,《考工记》强调了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它指出,制作工艺品的材料应当是原生态的,无污染的,并有充足的可用性。
这是因为材料的质量和性质直接影响着制作品的质量和效果。
《考工记》还指出,在选择材料时,应当充分考虑材料的特性和使用环境,从而选择最适合的材料。
其次,《考工记》强调了工艺的创新和改进。
它提出,制作工艺应当不断研究创新,不断改进,以满足人们对于艺术表现和实用性的需求。
这表明,《考工记》认为制作工艺不应局限于传统,而应向前看,不断探索新的工艺技术和方法,以提高制作品的质量和性能。
第三,《考工记》强调了工艺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它认为,只有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工艺品。
同时,《考工记》还指出,工艺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将其传承给后人。
第四,《考工记》强调了工艺品的设计和操作。
它认为,设计是制作工艺品的基础,而操作则是将设计变为现实的关键。
因此,《考工记》提出,制作过程中应当注重设计和操作的协调与统一,使得设计理念能够得以真正体现在工艺品中。
第五,《考工记》强调了审美的追求。
它认为,工艺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应具备审美价值。
因此,《考工记》鼓励工艺师在制作工艺品时,注重形式美和艺术美的结合,追求审美品味和审美体验。
综上所述,《考工记》对于手工业制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则,包括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工艺的创新和改进、工艺师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工艺品的设计和操作,以及审美的追求。
这些原则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手工业制作,也对现代手工业制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原则,可以提高手工业制作的质量和艺术水平,推动手工艺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够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工艺文化。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探索《考工记》中设计思想对于VI设计的启示
“超以象外得其寰中”—探索《考工记》中设计思想对于VI设
计的启示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的一本工程技术书籍,包含了许多经典的设计思想。
其中,有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寰中”,大约可以解释为通过超越外表的表象,得到事物本质的内涵。
这是一种非常深刻的设计哲学,在VI设计中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VI设计作为企业形象传播的重要手段,旨在通过视觉语言传达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文化理念。
要做好VI设计,首先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品牌内涵和文化底蕴,从中提炼出符合企业特点的设计元素与形式,营造出独特的品牌形象。
而这一过程必须从表象中挖掘出事物本质。
具体来说,“超以象外”可以理解为超越表层、过滤干扰,发现真正有价值的元素;“得其寰中”则是指从个别的元素中发现总体规律,最终形成整体性的设计概念。
这不仅需要设计师具备深入的思考能力,还需要敏锐的设计感和对市场的敏感性。
除了从思想层面影响VI设计,《考工记》中的许多工程技术也给VI设计带来了启示。
在《考工记》中,有关于几何学、比例、色彩等方面的讨论,这些知识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加准确地运用在VI设计中,使设计更加合理、美观和实用。
例如,在色彩设计中,通过学习色彩的混合、对比等知识,可以营造出更具张力和视觉效果的设计。
综上所述,《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对于VI设计有着重要的
启示意义。
设计师在设计中应该发散思维、超越表象,深入挖掘事物本质,从中提炼出符合企业特点的设计元素与形式,同时还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技术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
《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摘要】:先秦时期的《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手工艺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科技文献。
它记载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原则、方法和生产技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而又艰苦的劳动实践对手工业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地结晶。
无论是在中国经典文学史上,还是在中国传统手工业设计史和科技史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通过《考工记》中所体现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进行一定的阐释和探讨,阐明其对现代设计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设计原则;设计方法一《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前476年)末期,是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又名《冬官考工记》,“西汉时河间献王刘德整理先秦古籍,因《周官》缺东官篇,便以《考工记》补入:刘歆时改《周官》名为《周礼》,遂成为《周礼》之一篇,故也称《周礼.考工记》”。
它篇幅不长,但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涉及到了先秦时期的制车、青铜冶铸、兵器、钟磬、礼器、建筑、水利工程、生活用具等手工业技术,同时还涉及到了许多的自然科学知识如:动物、天象、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充分反映了先秦工艺技术的发展状况。
书中详细的记述了当时工艺设计的设计原则、方法和标准等对现代设计具有重大的、积极地指导意义。
二(一)《考工记》中的设计原则1、天时所谓“天时”指的是,一种自然运行的时序,是一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变化的自然规律,通俗的讲也就是指气候的变化,如天气的阴晴雨雪、寒暑、节气、气候等。
《考工记》中对“天时”的记载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气候的变化可以让万物生长茂盛,有时却能使万物凋谢死亡;石头有的时候因风化而裂开;水有时会冰冻凝固,有时会变成雨露;这些指的都是天时造成的即自然规律。
浅析《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浅析《考工记》中“材美”“工巧”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影响作者:王俊俊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04期摘要:《考工记》是我国一部工艺名著,除记载了丰富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外,还蕴含了“材美工巧”“天人合一”等思想,对古现代的设计领域都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则从“材美”“工巧”来浅析它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考工记;材美工巧;设计;思想《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被赞誉为“先秦百宫技艺之书。
”《考工记》记载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刮磨、陶瓷等六大类的内容,涉及制车、兵器、礼器、钟磬、炼染等,还涉及天文、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等,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之源。
更可贵的是《考工记》在总结前人生产经验的基础上和生产实践中形成了先进的设计理论,在我国的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这段话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设计标准和价值观,在古代,人们认识到大自然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概念,随之人们认识到虽然人类无法控制大自然,但可利用大自然的资源与自然规律来改造人们的生活,所以产生了“材美工巧”的造物原则。
1 “材美”“工巧”的设计思想内涵从字面上理解,“材美工巧”即材质要美,做工要巧,造物必须要有材料和技术才能成功,两者是缺一不可的,即“材料是基础,技术是保障”,[1]在远古时期,人们在造物的选材几乎为自然界现成的,材质的差异性限制了人们使用,所以,在发展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一套选材的基本原则,即“材美”。
在选材之后,就要开始“人工”,在古代有限的技术水平下,古人们也在追求着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形成“工巧”,让造物更加实用美观。
然而,单纯地来讲“材美”“工巧”两个方面,很容易让人忽略“天时”“地气”,笔者认为它们是相辅相成的,诸葛恺曾论到:“天时指适时取材,地气指适地取材,如此才有美材,加之人工的巧作才有良器。
前一个‘材有美’可以理解文质皆美之材,后一个‘材美’可以理解为文美质不良之材。
从《考工记》论座椅设计中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21·基金课题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科研究基金项目“座椅设计与腰椎疾病的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NYS215014摘 要:座椅是人接触和了解环境的中介物。
随着座椅设计的发展,座椅使用者不仅对座椅作为“坐具”的实用价值提出诉求,还要求座椅满足其作为设计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等。
《考工记》记载和总结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同时表现出以“人”为中心的审美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
这种既重视理性思考,又不失人文关怀的设计理念为现代座椅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即在“技术—情感”的二维架构中找到座椅设计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座椅设计;《考工记》;理性思考;人文关怀座椅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器物之一,市场上出售的座椅更是琳琅满目。
古往今来,工艺和设计界对于座椅设计的探索和研究繁多,很多著名设计师都进行过座椅设计。
随着社会发展,座椅的设计需求也随之提升。
比如,长时间伏案工作者要求座椅具有高舒适度的材质和最适宜人体的尺度;公共场所要求座椅与周围环境相融合;咖啡厅或电影院等休闲空间要求座椅的色彩、包裹度等适于放松心情。
座椅的生产和使用还需要考虑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可以说,当今社会对座椅的设计诉求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坐具”本身。
因此,问题便应运而生。
如此多的座椅设计研究和尝试,为何仍有很多人因座椅不适需就医治疗?为何仍有很多座椅激起的是人的抗拒?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国的匠人就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适度处理器物营造的二维因素——技术与情感,也就是设计中的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
《考工记》作为一部先秦典籍,其总结了当时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当时先进生产力和古人智慧的结晶。
《考工记》作为齐国推行“法”的产物,对当时的工艺技术、设计分工等都进行了理性思考和科学记载,但同时又不忘考虑人的因素,在严格的科学记录中透露着人文关怀。
这两方面表面看起来相悖,但实际上却是相辅相成的。
从《考工记》对理性思考与人文关怀的处理中,可以为现代座椅设计带来一些重要的启迪。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得设计思想《考工记》就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得手工业技术文献,历史上对其所做得研究一也很多,但大部分就是作为儒家经典得一部分来传注、考证。
《考工记》就是我国第一部手工艺技术著作,仅7100多字,但就是寥寥字句却概括了当时官营手工业与家庭小手工业得三十二个工种,技术之精巧,工艺之精美,就是先秦古籍中一颗璀璨得明珠,为中国设计之路留下了宝贵得研究资料。
对我们专业课得学习起到了很大得帮助。
《考工记》所载得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得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得精湛得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得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
这不仅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就是先进得行之有效得生产制度,对于我们现在得制造业也有深刻得影响。
在设计思想方面,《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 这就就是说,在工艺制作中,应在顺应“天时”、“地气”得前提下,强调“材美”与“工巧”。
中国古人素来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主张人与自然得沟通融合。
所谓“材美”,就是要求工匠根据实际需要对材料得质地品性进行选择,发挥材料本身得自然美感,而“工巧”,就更多得就是对人得技艺与创造才能得要求,必须合理利用材料得性能。
通过因地制宜得方式实现本地资源得合理利用,也提高了资源利用得效率。
“天时”与“地气”就是造物得两个基本客观条件,而“材美”与“工巧”则就是对制器者提出得要求。
一件器物,只有当它具备这四个条件,既包含了人对天然材料得尊重,又发挥了人对天然材料得主观创造性,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达到了完美得结合,它才能成为一件好器物。
《考工记》中得这段论述,强调了“天”、“地”、“材”三种自然因素与人得与谐统一,可以说就是中国古代造物观念中得一个深刻得造物原则,产生了天人合一得思想,并在中国几千年得器物艺术史上产生了非常重要得影响。
如我国古代得明式家具,就就是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得集大成者。
《考工记》的设计思想
《考工记》中“和合”的设计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中的“礼乐相济”的儒家思想与“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其核心内容及终极指向皆为“和合”:即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辅相成,和谐共生。
“和合”思想亦贯穿于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生产之中,《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即为这一思想最明确的表述,而这段述文也成为中国古代设计传统中一个重要的工艺美学观与价值标准。
那么何谓“天时”呢?《考工记》指出:“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
”意思是说,天有时助万物生长,有时令万物消亡;草木有时欣欣向荣,有时凋落枯萎:水有时凝固成冰,有时又转化为泽。
这些都为天时。
又何谓“地气”呢?《考工记》指出:“桔逾淮而北为枳,瞿鸟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
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 地气然也。
”从中可见“地气”指的是地质、地貌、地况、植被、矿物等多种客观存在的地理环境。
而各地因天时地气的不同,就有了各地不同美质的各类材料,如“燕之角、荆之干、吴粤之金锡等”,这些即谓之“材美”。
“天时、地气、材美”共同构成生机勃勃的自然环境。
先民已经认识到大自然虽然没有意志和目的,但是它有自己的客观规律,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正如荀子所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广,地不为人之恶远也辍……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
”(《荀子•天论》)贯穿在《考工记》里的“和合”思想,不仅反映在传统设计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上,还反映在人与设计产品(器物)的和谐统一上。
如“车舟人为车舟”篇强调制作合度的车车舟(即曲辕)的要求:“欲弧而无折,经而不绝。
进则与马谋,退则与人谋。
终日驰骋,左不楗:行数千里,马不契需:终岁御,衣衽不敝,为车舟之和也。
”意思是说:车舟的设计应顺木理弯曲适度而无折痕,这样才能配合人、马进退自如,马儿行驶数千里,也不会伤蹄怯行:御者终年驾车驰骋,也不会磨破衣裳。
《考工记》中的设计美学观对现代服装设计的启示
的工 艺。就像 考工记》里描述 的一样 “天有时 ,地有气 ,材 有
(四 )“慌 氏涑 丝 ”,以 浼水 沤 其 丝 ,七 日。去 地 尺 暴 之 。昼
美,工有 巧 ,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 良。”释 义为 :依照 自然规 暴 诸 日 ,夜 宿 诸 井 ,七 日七夜 ,是 谓 水涑 。
律 ,适宜 的 自然条件 ,上等的原材料以及成熟的 工艺 。只有满
煮等 工序 ,以达到染 色的 目的 。
丹秫即赤秫 ,赵 匡华 等人则认 为 “丹秫”即丹栗 ,是丹砂的 别
(三 )三人为红色矿石 ,都是在 自然运行 的规
90 I差量田 (上 )201 8 0
律 下 , 定的 环 境 I 昕 孕育 n勺材 料 。往 JJj也 的 发 展进 程 『fJ,人 } , 多穿 毛皮 圳 成 的 J】}乏装 ; l阜j 以 眯 卡于料 I'q1 。
摘 要 : 考工记))是举世 闻名 的世界名著 .是最 早的手工 艺著作 。其崇 尚 “天有 时,地有 气,材 有美 ,工有巧 ”的设计 美学,非常前卫,是一个时代设 计的突破 ,也 预示着那个时代设计者 的睿 智。其 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 ((考工 记 中的 “钟 氏染羽”和 “慌 氏涑丝”两个章节 中表 现得尤 为突 出,它们分 别记 载了服 装的染 色工艺和 练丝工艺 ,不论 从精巧 的工艺 ,还是严谨 的工 作态度上来说 .都是服装业质 的飞 跃,对 现代服装设 计有 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 词: 考 工记 ; 天人合一 ;服 装设 计
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在考工记中的钟氏染羽和慌氏涑丝两个章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分别记载了服装的染色工艺和练丝工艺不论从精巧的工艺还是严谨的工作态度上来说都是服装业质的飞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工记》中的设计思想《考工记》中保留的先秦大量的手工艺设计思想、工艺规范及完备的生产管理制度进行一定的理论阐释,并探讨其所谓"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工艺美学观,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中国传统色彩的独特设计思想以及非常有意义的设计观念,是中国灿烂农耕文明时代所总结的设计观念,对今天的工业文明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考工记遵礼定制设计分工设计思想《考工记》,又名《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代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即《周官》)之中。
《考工记》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许多重大科技成就,并广泛涉及到传统手工艺如礼器、兵器、乐器、玉器、生活用器、生产运输工具、建筑等工种的生产、销售、管理及工艺美术规范各方面,在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
一、造物思想与礼器制度《考工记》作为官营手工业的技术规则和工艺规范,其造物思想遵循严明的“以礼定制、尊礼用器”之礼器制度。
我们知道,远古图腾歌舞,巫术礼仪的进一步完备与分化,至殷周鼎革之际,周公旦据此“制礼作乐”,系统建立起一整套“礼乐治国”的固定制度,确定了以“嫡长制、分封制、祭祀制”为核心的礼制法规,这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气,用其五行,气为五味,发为五色,章为五声,淫则昏乱,民失其性。
是故为礼以奉之。
”(《左传·昭公25年》)“礼者也,犹体也。
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
”“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
”(《礼记》)可见“礼”作为我国古代社会从祭祀到起居,从军事政治到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的礼仪制度的总称,其主要目的就在于“明尊卑,别上下”,从而维护尊卑长幼(即君臣父子)森严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和社会稳定。
在我国古代设计史上,“以礼定制,尊礼用器”的礼器风尚由来以久:据传上古时期,帝王虞舜与其继承人禹讨论治国安民之道时,就曾郑重吩咐禹替他制作礼服,并将礼服的纹饰图案,装饰色彩规格严明的制定出来,舜说:“臣作朕股肱耳目。
予欲左右有民,汝翼;予欲宣力四方,汝为;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
”(《尚书·益稷》)舜以“日、月、山、星辰、龙”等“十二章”作为帝王礼服的固定纹样,并将礼服设计与“左右有民、宣力四方”之江山社稷相提并论,反映了古人的“天道观”及试图在人类设计领域发现宇宙秩序并由此建立起社会礼仪法规的尝试。
“五行以为质,礼仪以为器……礼仪以为器。
故事行有考也。
”“礼器,是故大备;大备,盛德也。
”《礼记》中对“礼器”的进一步阐释表明了据“可考之事行”(礼)制造出来的具体事物(器),其目的是诠释“德”这一社会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综合观念。
在“礼→器→德”这一循环过程中,“器”作为物质的实现手段处于承转关系的中心位置,由此,我国古代社会通过设计行为而实现治国构想的目标清晰明确地显露出来:“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春宫宗伯》)“惟王建国,辩证方位,体国经野,设国分职,以为民极。
”(《天宫冢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
”(《诗经·大雅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礼记·乐记》)综上所述,即可知我国古代之建筑营造,服装佩饰等手工业设计及至各门类设计的装饰纹样、色彩搭配都充满了庄严而神圣的意味。
因此,《考工记》作为一部记述三十余种手工艺设计的技术文献,也被纳入到体国经野的儒家经典《周礼》之中,其各工种的设计制作都打上了鲜明的礼制色彩。
《考工记·玉人》篇,制玉按不同身份,不同用途,不同场合而有形制、尺寸、装饰及材质的不同:“圭璧五寸,以祀日月星辰。
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
谷圭七寸,天子以聘女。
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
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
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守之。
”所谓“命圭”,就是周玉所命之圭,给各级官员在朝见时使用,并以不同的尺寸等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不同的身份等级。
《考工记》又载:“天子用全”,即天子所持礼玉由毫无杂质的纯玉制成:“上公用龙”,上公用四玉一石:“侯用瓒”,侯用三玉二石:“伯用将”,伯则用玉石各半质地更不纯的玉器。
“玉”因其冰清玉洁的质地而受人们推崇:古人制“六瑞以等邦国”,君子“以玉比德”。
玉的自然属性被人格化,成为财富、权力、道德的象征,并用以沟通神灵、祭祀天地。
《考工记》中不同的制玉标准则显示了浓厚的等级伦理观念。
又如“弓氏为弓”篇论及制弓的弧度:“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规:士之弓,合三而成规。
”“成规”指的是,用几只弓可围成一个整圆,而“九、七、五、三”不同的弧度表明了用弓的形制与级制的对应。
《考工记》中诸多这种“名位不同,礼亦异数”的制器规则,反映出我国古代手工艺设计独特的“遵礼定制,纳礼于器”的造物思想。
二、设计分工及工艺规范《考工记》开篇即强调传统手工艺设计者——“百工”的重要性:“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
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所作也。
”明确指出百工是国家六种分工(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之一。
百工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制兵器、烧陶、作车、造船等都属于“圣人之作”,都是神圣庄严的事情。
并且这些卓越的设计文明都是由“知者创物”即由有智慧的人设计发明,再经“巧者述之守之”加以传承和推广的。
至此我们还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人们不仅重视手工艺之设计创新,而且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推广:设计之“创物”与传统之“述守”在手工艺生产中相辅相成,互为因果一一这也是《考工记》成书的目的之一。
《考工记》记载了六大门类的三十个工种(实阙佚七项)的手工艺技术,即:攻木之工七种,攻金之工六种,攻皮之工五种,设色之工五种,刮摩之工五种,抟埴之工二种。
其中攻木之工含木制工艺的各项工种:如制轮、造车厢(盖)、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分为“轮人”、“舆人”、“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攻金之工”主制青铜工艺:如刀剑、钟鼎、农具、量器等,有“筑氏、凫氏、冶氏、栗氏、桃氏”等职;“攻皮之工”主制皮甲、裘衣,有“函人”、“鲍人”、“韦氏”、“裘氏”等专业分工;“设色之工”多与服饰相关,有钟氏染羽、幌氏练丝等;“刮摩之工”专事雕刻琢磨技艺,其中玉人琢玉,磬氏为磬,矢人制矢等;“抟埴之工”制陶器,其中“陶人”制作炊饮器,“佤人”则制盛贮器。
除上述这些专业分工外,书中还列举了各种交叉或更精细的分工:如梓人为饮器、梓人为侯,车人为耒,车人为舟:有时一物又分数工,如“造车”有:轮人为轮,轮人为盖,舆人为车,车人为车等。
《考工记》所载这些工种几乎涵盖了古代手工业设计的所有门类,并且不仅有了细致分工,还有了技术协作:分工有利于磨练百工的精湛的专业技能:协作则突出了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提高了生产效率,可满足社会大批量生产需要——这在当时世界制造业中都是先进的行之有效的生产制度。
我们再回到《考工记》之“工”字本义,探讨“知者”是如何创物,完成上述名目繁多之设计的。
在甲骨文中,“工”字的字形是一个工匠所用的曲尺形象。
《说文解字》释“工”曰:工,巧饰也,象人有规矩也。
“工”原与“矩”同义,其本义含有“规矩”之意,而“规、矩”原为校正圆形与方形的两种工具,后引申为宇宙间的法度规律。
古代神话中有人类始祖神女娲,伏羲分执规、矩统领天地之尺度的美妙传说,辐射出我国古代先民对于天、地、人之间有机秩序的强烈感应,并因此建立起一个稳定而完备的规则系统:“古之为度量轻重,生乎天道。
”(《天文》)“制度阴阳,大制有六度:天为绳,地为准。
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
”(《淮南子·时则》)“百工从事者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平以水,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者为法。
”(《墨子·法仪》)正是古人这种“天人合一”观念及对自然法则的膜拜,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并真正在设计领域实现“标准化”和“模数化”生产中的国家。
所谓“模数化”即运用于设计中的尺度和比例,它是按某一特定比例关系和规律组成的数系,含有度量衡的标准意义④,从《考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标准化、模数化之生产制度在手工艺设计中无处不在的痕迹:首先,《考工记》以规范而统一的方式标示出产品及部件的名称用语,比如同为礼器“玉圭”;天子守之谓“镇圭”;公守之谓“桓圭”;侯守之谓“信圭”;伯守之谓“躬圭”;祀天之谓“四圭”;致日之谓“土圭”;聘女之谓“谷圭”等等。
又如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 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 甬上谓之“衡”,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斡”等等。
这些名称精确具体,名符其实,不可随意变更。
其次,《考工记》各种工艺规范里强化了标准的度量衡设计观的运用:如“栗氏为量”篇就规定了量器“嘉量”的形制标准:“深尺,内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鬲甫。
其臀一寸,其实一豆。
其耳三寸,其实一升。
重一钧。
其声中黄钟之宫。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
”嘉量是古代标准量器,可同时提供律、度、量、衡四种标准,其声律与黄钟之宫相符,其容积:主体一鬲甫,,臀一豆,耳一升,重一钧可作衡量标准,深一尺类可作长度标准@。
这些都是古代度量衡制的珍贵史料。
又如《攻金》篇“金有六齐”的论述:“金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隧之齐。
”古代工匠按照青铜器设计功能的不同要求,确定了铜、锡调配的最优比例方案,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合金配制法则,也是我国古代冶金工艺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依据。
“匠人营国”篇记载了古代王城建筑工程的各项标准程式:“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室中度以几,堂中度以筵,宫中度以寻,涂度以轨。
”文献不仅规定了先秦建筑中通行的以标准化实物(如:几、筵、寻、步、轨等)作量度单位,还规定了王城的营建制度,其中“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王城布局模式更成为后世历代都城恒古不变的营造法式。
标准化、模数化的设计规范除了运用于《考工记》中各项手工艺的制作生产方面,还被运用到产品的检验方面:如“轮人制轮”,只有达到“可规、可水、可县、可量、可权”的标准才算优质产品,轮人还可凭此技术评为“国工”,即国家级高级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