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工记》中的美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考工记》有感——《考工记》中的设计美学探讨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是我国目前现存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大概成书于先秦时期,学者们对于《考工记》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有说是汉代,也有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但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是先秦时作。《考工记》自成书以后,由于战火不断,不少在在战争中散佚,到汉代时,已经残缺不全了,因此又对其进行整理和编校,并作为儒家经典文籍之一,收入在《十三经》的《周礼》以补《冬官》之缺,这也就解释了《考工记》为什么又叫《周礼.冬官.考工记》。
《考工记》是我国先秦时期编写的关于工艺制作原则的科技名著。书中不仅详细记录了“百工之事”,而且其蕴含的丰富设计美学思想,更是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中的儒道互补审美宇宙观一脉相承,故而这部古籍至今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并在艺术与科学领域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辉。研究《考工记》不仅只是在其造物技术层面上,更重要的是应对其内涵的设计美学思想与艺术精神进行深入的探究,以传承典籍文化精髓,启发新的艺术审美观念与设计思维模式。我想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老是要向我们极力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所在。通读全书,给我感触和启发最深的就是《考工记》书中关于设计美学思想方面的阐述,为此我总结了以下两点:
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总叙》提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
然后可以为良。”这一观点,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
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这一设计思想是《考工记》中最重要的审美观,是最具艺术与人文精神的表述。“天时、地气、材美、工巧”这种工艺思想的提出,也成了中国古代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和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思想。这种工艺造物理论将天、地、材、人诸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中国传统手工业生产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先秦诸子思想中形而上的“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是古代造物思想的核心体现。
“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考工记》总结了当时各种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天时”、“地气”、“材美”是自然条件,属
于客观因素,而“工巧”是技艺条件属于主观因素,在各个优秀的设计中设计师都充分发挥了工巧的因素。
1、天有时,地有气
天时:“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是说指天地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地气:“橘逾淮而北为枳,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此地气然也。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考工记·总叙》)圣者创物,要知“天时地气”,顺应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所以《考工记》中提出对材料的选取必以其时:如“弓人为弓。取六材必以其时,六材既聚,巧者和之”、“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这是造物为良的一个最重要前提。
2、材有美,工有巧
因天时、地气不同,会有不同美质的材料,“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考工记·总叙》)而同一种材料长于何地,采于何时,都关系到造物的质量。如“弓人为弓……凡相角,秋杀者厚,春杀者薄。稚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紾而昔,疢疾险中,瘠牛之角无泽……得此六材之全,然后可以为良。”工匠经过对材料“审曲面孰”,辨认材质之美,并在设计造物中合理地选材用材。如“轮人为轮”,其用材讲究,“斩三材必以其时。”在《考工记》中对工巧的叙述是最多,最详细的,它涉及了多种科技知识:如物理,化学生物,人体工程学,气象学……如《考工记》攻金之工的开始部分就写道: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二、实用与审美相统一
首先,实用与审美相统一,将美观的要求与实用的要求融合为一体,体现器物美与用的双重功能,这是设计艺术的一项基本原则。《考工记》首叙“百工之事”对每一工种作明确分工,同时对具体器物的设计与制作标准要求都有详细的规范。在实际的造物过程中,处处体现“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设计美学思想。“轮人为盖……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雷远。盖已崇,则难为门也;盖也卑,是蔽目也。是故盖崇十尺。良盖弗冒弗紘,殷亩而驰,不队,谓之国工。”(《考工记·轮人》)其意是盖弓近盖斗的上部较高,而远盖斗的宇部要低,遇雨水时泻水很快,斜流也远。车盖太高则过不了城门,太低则挡了乘车者的视线,所以车盖高度要做成十尺,同时做好的车盖还要蒙上一层幕,既是保护车盖,又是一种装饰。好的车盖,即使盖弓上无幕,弓末无绳,随车横驰于颠簸不平的垄上,盖弓也不会脱落,有这样的工艺可以称为国家一流的工匠了。从此处可以看出,轮人制造车盖已考虑到实用与审美的因素。车盖是为车及乘坐者遮风挡雨免受日晒的器物,其实用性自不必说。单从
审美的角度来看,也是完美的造型,似伞,高度适中,还有华丽的幕作保护及装饰。《梓人》篇还有梓人为笱虞,也是将实用的乐器架子与具有视觉审美与听觉审美的动物造型与乐器声音完美结合,最大限度地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美学思想付诸于设计造物的实践之中。
其次,自古以来,对“实用与审美相统一”这一设计美学思想就有诸多论述。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各类物器,既有简古朴素之美也有错彩镂金之美。宗白华说:“艺术品中本来有这两个部分:思想性和艺术性。片面强调美,就走向
唯美主义;片面强调真,就走向自然主义。宗白华提出,在造物实践中,工匠艺人走在了哲学家的前面。艺术是一种技术,古代艺术家本来就是技术家,手工艺的大匠。《考工记》中记载的众多百工造物的原则无一不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相统一的设计美学思想。百工在设计造物时,将主观的美的意识附之于器物上,使设计物的实用价值与审美情感达到一致,在使用物品时同时又有美的愉悦和享受,是设计者的美学追求。
总结
总而言之,《考工记》作为迄今所见中国第一部集大成式的工艺美术专著,反映了华夏先民在审美创造和鉴赏方面的不懈努力,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适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对于当下的工艺创造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先进的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对我们今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
现代设计在生活条件日渐优越和强调物质为先的社会大环境下,已经商业化十足。并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前所未有的对立状态,生态问题、环境问题,甚至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并日趋恶化。重新审视《考工记》里“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设计美学观,对防止现代设计过于功利化、社会过于物质化,防止传统文化的丧失及人文情怀的沦落,防止自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书中的诸多的经典理念,都将成为中国现代设计藉以更长足发展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