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八下语文文言文、古诗默写(含答案)
《回延安》贺敬之(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树梢树枝树根跟,亲山亲水有亲人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是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描绘了延安新貌。
《桃花源记》陶渊明(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老人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或桃花源中人们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作者描写桃花源内自然景象(或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描写桃花源内生活情景(社会风尚)的句子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写出描写桃花源人们和平劳动与幸福生活的语句:自然景象加生活情景(4)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的第一反应是见渔人,乃大惊。
说明桃花渔人与世隔绝已久的句子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5)课文第二段作者从那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人们进行描写的① (心情角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穿着角度)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③(活动角度)其中往来种作(6)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挑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7)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自云先是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8)文中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①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②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③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9) 文中哪些话表明桃花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生活?不足为外人道也。
他们不愿离开的原因有:① 桃花源中生活安宁② 能安居乐业③ 和睦相处。
(10)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说了什么:说了秦末以来的历史。
中考语文重点复习《大道之行也》
中考语文重点复习《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知识点一、重点字词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讲信修睦修:培养不独亲其亲亲:父母不独子其子子:子女矜、寡、孤、独寡:老而无夫男有分分:职分,职守女有归归:女子出嫁货恶(wù)其弃于地也。
恶:憎恶盗窃乱贼而不作乱贼:作乱害人作:兴起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2.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三、词类活用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作名词,才干出众的人不独亲其亲亲:用作动词,以……为亲不独子其子子:用作动词,以……为子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孩子四、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讲信修睦古:培养。
今:修改。
3.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4.矜、寡、孤、独古义: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5.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小偷,窃贼6.故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窗五、一词多义1.修:讲信修睦(培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长)2.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雕刻)天下为公(是)不必为己(为了)3.能:选贤与能(才干出众的人)能以径寸之木(能够)4.分:男有分(职分,职守)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5.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以……为亲)(第二个“亲”:亲人)6.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六、重点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译: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知识点总结《大道之行也》文言文原文翻译及学问点总结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常学习过程中要留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留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及学问点总结,盼望对您有所关心!《大道之行也》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原文翻译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育和谐。
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给。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肯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情愿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肯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抱负社会。
《大道之行也》通假字〔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大道之行也》古今异义大道之行也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抱负今义:宽敞的路男有分,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矜、寡、孤、独古义:为两个字。
“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乱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 即使有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 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 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 ,可译为“因此” 。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 的事不会兴起, 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 这叫作理想社会。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弗学,不 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 儒家理想中的 “大同” 社会的基本特征, 表达了 “天下为公” 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 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 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 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 《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 “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 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 都能安居乐业。
大道之行也-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7 大道之行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加点的词。
(1)选贤与.能(与:)(2)女有归.(归:)【答案】(1)与:通“举”。
(2)归:女子出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
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需要注意的词语是:与:通“举”。
2.请将文中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语句写出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
(2)路不拾遗。
译文:。
【答案】(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型题,要对原文言文内容透彻理解,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进行信息的比较、筛选,写出符合题意的句子即可。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有所终,幼有所长。
(2)路不拾遗——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本文描述大同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与福利保障体系是怎样的?人才选拔:。
福利保障:。
【答案】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人才选拔: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福利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4.现代汉语中还保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含义。
请从下列字中,选三字写出三个成语来。
皆、恶、兴、作、谓、藏、闭,信、弃答:。
初二语文(统编版)-《大道之行也》课件
“大同社会”是孔子在研究了社会的变 革后, 提出的理想社会的构想。陶渊明描 述的是具体的景象。
忽逢桃花林……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带有很强的隐逸色彩,是 一个安居乐业的避难所。“大同社会”作 为一个理想社会的形态,是思想家和社会 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
王文锦先生认为,《礼运》中“这类光辉的语言, 并不因为年长日久而失去亮度,它极为精炼地反映了 我们祖先对美满而公正的社会的强烈向往”。
的关爱
女子出嫁
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居乐业
财货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总结:重视人民的生活保障和道德修养
伤害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 不闭。是谓大同。同,犹和也,平也。
与社会现实对比,突出“大同社会”和平、 安定的特点。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大道之行也
初二年级 语文
● 尽管东京奥运会因新冠疫情推迟 到2021年举行,东京奥组委却没有停 下他们前进的脚步。名为“畅享大同 世界”的活动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其内容核心是为世界196个国家以各自 特色为主题制定和服,以此来体现日 本文化与他国文化的融合。
●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 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 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 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 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 同。
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课件(共32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xīnɡ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朗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选贤与能( 通“举”,选拔 ) (2)货恶其弃于地也( 憎恶 ) (3)故外户而不闭( 所以 ) (4)盗窃乱贼而不作( 兴起 )
三、“老有所终,幼有所长”使你想到《桃花源记》中 描述的什么情景?本文阐述的“大同社会”与陶渊明描 绘的“世处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比较阅读,找出本文与《桃花源记》相对应的句子。
例:故人不独亲其亲……皆有所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讲信修睦——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3、男有分,女有归——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3.“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 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 生活风貌。
4.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大同”各指什么?我们应如 何理解和认识?
文中的“大道”就是指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其治理的效果 就是国泰民安的理想状态。
活动二:再读课文,探究
第22课 《〈礼记〉二则》之《大道之行也》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复习《礼记》的相关知识
2.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 3.初步理解儒家的“大同”社会 理想
文常复习
1.《礼记》 儒家(家)经典之一, 战国(朝代)至 秦汉 ( 朝代)儒家 家论著的汇编,据传为西汉礼学家 戴圣 所编 2.四书五经 四书: 《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1.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 语句,并作讲解。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 特征的? 3.大同社会的局面是怎样的?. 4.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 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 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第5、6句)
3.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 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 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 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 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互动探究
根据文中阐述的内容和你对“大同”社 会的认识,你觉得“大状元同成才路 ”社会能实现吗?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精读课文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理 清
(第1、2句)
文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章
(第3、4句)状元成才路
结
状元成才路
构 第三层: 总结语,大同社会的局面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同“鳏”, 老而无妻
幼而无父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专题06 《大道之行也》(知识梳理) (解析版)
《大道之行也》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共四十九篇。
《礼运》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礼记》是儒家五部经典之一。
“五经”包括:《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二、文章背景资料。
“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三、课文内容概括。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大道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天下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
"这一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现实社会的对比中突出"大同"社会的特点。
四、字音字形天下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为(wèi)己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总结归纳《诫子书》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1)《礼记》《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礼记》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又是一部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
是孔子以后战国至秦汉之间儒家的作品,全书保存了先秦时代的重要史料。
《礼记》按照所述内容分为四类:记礼节条文;阐述周礼的意义;解释《仪礼》之专篇;专记某项制度和政令。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的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表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2)背景材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道”和“大同”都是当时人们头脑中的理想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明显的理想色彩,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社会形态,过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依据,经过加工提炼而后构想出来的一个理想社会模式。
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孔子的大同理想社会源自“五帝之世”,同时又高于“五帝之。
2.文章中心概括《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中的社会特征的描述,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3.写作特点(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
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语文八下《礼记》二则知识点整理《虽有嘉肴》一、文学常识。
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朝代)经学家戴圣(人名)编纂的。
2.“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三、划分节奏。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5.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6.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重点字词解释。
1.虽.有嘉肴..虽:虽然;嘉:好、美;肴:鱼、肉之类的熟食。
2.弗食..,不知其旨.也弗:不;食:吃;旨:味美。
3.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处。
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是故:所以;困:困惑。
5.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反思;自强:勉励自己。
6.教学相长.也。
长:推动、促进;7.《兑命》曰:“学学..半。
”前一个“学”同“敩”,教导。
后一个“学”,学习。
8.其.此之谓..乎其:表示推测的语气词;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谓:说的。
五、字词归纳。
1.通假字《兑命》曰:“学.学半。
”“学”同“敩”,教导。
2.古今异义(1)不能知其旨.也古义:味美;今义:意义。
(2)虽.有至.道古义:最好的;今义:到。
(3)教然后知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
(4)教学相长.也。
古义:推动、促进;今义:增长。
3.一词多义(1)其①不知其.旨也(代词,它的)②其.此之谓乎(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恐怕。
)(2)之①其此之.谓乎(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大道之.行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古诗及译文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
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
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
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
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
(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
第22课《大道之行也》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活动一:初读课文,正音通意
1.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 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学习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与”“修”等重点文 言词语;(重点) 2.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重点) 3.体会文中对偶句和排比句的句式特点和表达效果。 (难点)
背景介绍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的一段,是孔 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 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活动二:再读感知,把握内容
2.用自己的话说说我们如何理解“大同”社会的纲领 性说明?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也可以把社会财 富包括进来)属于社 会的全体成员,而不 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 员选举产生。选举的标准 是“贤”和“能"(即德才兼 备)。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 的关系,要讲求诚信以消除 欺诈,要崇尚和睦以止息争 斗,使社会保持和平安定。
于公心; ③ 杜绝奸诈之心、害人之事,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路不拾
遗,夜不闭户。
活动二:再读感知,把握内容
8.“大同”社会同陶渊明描绘的那个 “世外桃源”有 哪些异、同?
【同】 两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 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 【异】 “大同”社会追求的不是局部的富足和谐,而是整个社会的富 足和谐。 陶渊明理想中的“世外桃源”则有小国寡民倾向,更多透露 出被世事所累时的逃避心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
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3.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教学重点: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读出韵味,读出文意,最好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联系《桃花源记》,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2.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孔子的社会理想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探究创新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
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
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
(板书课题)二、文章出处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22课《礼记二则》文言现象、选择、阅读习题
《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习题带答案【部编版八下第22课】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外阅读训练】⑥学.学半:前一个“学”:2、一词多义学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不知.其旨也人不知.而不愠B. 虽有至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 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D. 其此之谓.乎太守自谓.也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虽.有嘉肴故余虽.愚B. 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C.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D.然.后能自强也满目萧然.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 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 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 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秋水《庄子》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八下《大道之行也》知识点整理一、作者作品《大道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共四十九篇。
二、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1.大道..之行.也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行:施行。
2.天下为.公为:是,表判断。
3.选贤与.能与:同“举”,选举,推举。
4.讲信修.睦修:培养。
5.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6.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guān):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7.男有分,女有归.。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
8.货恶.其弃于地也恶(wù):憎恶。
9.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
闭:杜绝;兴:发生。
10.盗窃乱贼而不作.作:兴起。
11.故外户...而不闭.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12.是谓大同....是:这。
谓:叫做。
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
同:有和、平的意思。
(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同“举”,选举,推举。
2.矜.、寡、孤、独同“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词类活用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3.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4.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
5.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选贤.举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四)一词多义。
1.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2.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3.独:不独.亲其亲(副词,仅,只有)矜寡孤独.(名词,老而无子)4.闭: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杜绝,闭塞)故户外而不闭.(动词,关门)(五)古今异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
2021年《大道之行也》说课稿
《大道之行也》说课稿《大道之行也》是一篇文言文,那么怎么讲呢?下面是由应届毕业生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大道之行也》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中的课文,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编者将它安排于此类文章中,同时读者体会其中的不同之处。
这篇文章描述了理想社会,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
3、熟背全文。
4、 ___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重点: 1、要求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能同时领会文意。
(本单元教学中要求突出朗读,让学生养好诵读的良好习惯)2、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这是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也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升华思想的基础)难点: ___,引导学生思考《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社会与《大道之行也》中“大同”有无相似之处。
(两篇文章相较,使得学生可以在对比学习的基础上,加深课文含义的理解,更正确地掌握文意,并且培养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养成对比分析的良好学习习惯。
)主要运用点拨法、读书指导、探究法同时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
对文言文的教学要对学生进行点拨,才有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掌握。
读书指导是对朗读所提出的要求。
本文的一些开放性探讨题目,可运用这种方法,同时促进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
在学法指导上,主要运用朗读法、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讨论。
朗读法:文言文的学习重在反复朗读,也可为下面的学习作好准备。
自主学习法:。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掌握好文本。
对发挥学生自己的个性有很大帮助小组合作讨论:对我们学校具体情况所设计的。
对古文讨论,可使学生交流意见,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对文言文的生疏感、胆怯感。
根据教学内容及语文学习的规律,安排导入——朗读感知——理清全文思路——句段赏析——文章研读——拓展几个环节。
第22课《大道之行也》课件(共19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 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 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 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 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 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 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 “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 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 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 贼横行,混乱不堪。
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施行。 为:是,表判断。 与:通“举”,选举,推举。 修:培养。 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 壮:青壮年。 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 废疾:残疾人。
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指女子出嫁。恶(wù):憎恶。 藏:私藏。 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 杜绝;兴:发生。 作:兴起。 故:所以。 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闭:用门闩插上。 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同:有和、 平的意思。
大道之行也 古义:指政治上的最高境界 今义:宽阔的路
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返回,回归,回到本处
鳏寡孤独 古义 :为两个字。“孤”指幼而无父的人;“独”指老而无子的人。 今义:为一个词,单一,只有一个,指独自一个人。
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造反 今义:“杂乱”,“捣乱”等含义
贼 古义 :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
作 古义:兴起 今义:作为
是谓大同 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于判断词,或与“非”相对。
通假字 〔选贤与(jǔ)能〕与通“举”,推举, 选举。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 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路之行也》常识整理一、作者作品《大路之行也》出自《礼记·礼运》。
《礼记》,亦称《小戴礼》或《小戴礼记》,是十三经之一,与《周礼》《仪礼》全称为“三礼”,儒家经典作品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
共四十九篇。
《礼运》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作品。
大路,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抱负。
《礼记》是儒家五部经典之一。
“五经”包含:《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包含:《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二、文章布景材料。
“大同”能够了解为儒家的抱负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路”和“大同”都是其时人们头脑中的抱负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显着的抱负颜色,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日子的夸姣神往。
大同社会是夏曾经的社会形态,曩昔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根据,经过加工提炼然后设想出来的一个抱负社会形式。
孔子的本意是树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漆黑现象和不合理的当地。
因而,孔子的大同抱负社会源自“五帝之世”,一起又高于“五帝之。
三、课文内容归纳。
全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大路之行也……讲信修睦。
"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要性说明。
“大路之行也”是总提,以下分述:①全国为公②选贤与能③讲信修睦。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用为己。
"这一层论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共有三个方面:①故人不独亲其亲……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为己。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
"这一层是全文的总括。
在与实际社会的比照中杰出"大同"社会的特色。
四、字音字形全国为(wéi)公,选贤与(jǔ)能,矜(guān)、寡、孤、独,男有分(fèn)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用为(wèi)己五.词语汇总(一)要点词语。
(1)选贤与能:把品德高尚的人、精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2)讲信修睦:讲究诚信,培育友善(气氛)(3)亲其亲,子其子:名词用做动词,以……为亲,以……为子。
(4)矜、寡、孤、独、废疾者:“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寡:老而无夫的人。
孤:幼而无父的人。
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5)男有分:男人有职务分,职分,指作业、职守(6)女有归: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7)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关于财贿,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纷歧定要自己私藏恶,憎恶(8)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人们都愿意为大众之事尽心竭力,而纷歧定为自己谋私利(9)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产生兴,产生(10)偷盗乱贼而不作:偷盗、造反和害人的作业不产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鼓起(11)外户:泛指大门(12)大同:指抱负社会同,有平和的意思(二)通假字(1)选贤与能与通"举",选拔、推举。
(2)矜、寡、孤、独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三)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
不独子其子。
子:本意为儿子,文中指以……为子。
②形容词作名词选贤与能贤:本意为贤达的,文中指贤达的人能:本意为有才能的,文中指精干的人③动词作名词偷盗乱贼而不作偷盗:本意为作乱,文中指偷盗的作业乱贼:本意为作乱,文中指作乱害人的作业(四)一词多义。
①亲:不独亲其亲(动词,以……为亲)不独亲其亲(名词,亲人)②子:不独子其子(动词,以……为子女)不独子其子(名词,子女)③独:不独亲其亲 (副词,仅,只要)矜寡孤单 (名词,老而无子)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 (动词,根绝,阻塞)故野外而不闭 (动词,关门)(五)古今异义①大路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重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广的路途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回归③偷盗乱贼而不作古义:鼓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④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 今义:常用作判别词,或与“非”相对⑤不独子其子古义:子女今义:儿子(6)外户而不闭。
古义:门。
今义:"窗户"六、要点句子翻译。
①大路之行也,全国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译文:在大路实施的时分,全国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精干的人选拔出来,讲究诚信,培育友善(气氛)。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单育婴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能,让年幼的孩子有能够健康成长的当地,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人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
译文:关于财贿,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纷歧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大众之事尽心竭力,而纷歧定为自己谋私利。
④是故谋闭而不兴,偷盗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译文:因而奸邪之谋不会产生,偷盗、造反和害人的作业不产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抱负社会。
七、了解填空1.“大路之行”详细表现在:全国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方面。
2.期望全社会亲如一家的句子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期望人人都能休养生息的句子是:男有分,女有归。
4.期望社会能物尽其用,量才录用的句子是:货恶其弃于地也,不用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用为己。
八、内容了解1、课文中所说到的"大路"、"大同"各指什么,咱们应该怎么了解和知道?文中"大路"便是指办理社会的最高原则,其办理的作用便是休养生息的抱负状况。
"大同"能够了解为儒家的抱负社会或是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
"大路"和"大同"都是其时人们头脑中的抱负境界,两个词中带有显着的抱负颜色,寄托着人们对未来日子的夸姣神往。
2、文中所论述的大同社会有哪些根本的特征?(1)人人都受到社会的关爱。
全社会亲如一家(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各种年龄段的人群都有适宜的组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尤其是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要实施日子保证,更充分体现出了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休养生息。
有安稳的作业,有安靖友善的家庭,男耕女织,锦衣玉食。
(男有分,女有归)(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人们在一起的生产劳动中,应爱惜劳动产品,无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羞耻。
尽全力作业,没有"多得"的想法,更不会据为己有。
3、怎样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维?"大同"社会是夏曾经的社会形态,曩昔有"孔子以五帝之世为大同"的说法。
由此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说为根据,经过加工提炼然后设想出来的一个抱负社会形式,孔子的本意是树立一个合理的社会,以消除实际社会中的漆黑现象和不合理的当地,因而,孔子"大同"抱负社会源自于"五帝之世",一起又高于"五帝之世"。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同《孟子》中的哪句名言有异曲同工之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九、文章宗旨《大路之行也》经过对抱负中的社会特征的描绘,说明晰儒家抱负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抱负社会的神往,一起,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夸姣日子的寻求。
十.写作特色(1)结构谨慎,说理透彻。
文章第一层首要对“大同”社会进行纲要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最终总括并定名为“大同”。
全面详细地展示了古人关于人类夸姣社会的设想。
(2)论述道理,条理明晰。
文章在说明“大同”社会政治纲要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终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办理下,所出现的调和、相等的人际关系。
在说明之后,很自然地论述了在这些纲要保护下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分三个方面打开,从物质日子谈到了抱负观念。
既全面又有条理,明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3)运用排比,杰出气势。
本文言语气势强盛,一气灌输,具有无可辩驳的力气。
文章经过运用排比方法来做到这一点。
如“使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等句子,句式规整,节奏清楚,增强了语势。
十一.出自本文的成语。
1.全国为公 2.路不拾遗 3'.夜不闭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