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5-1第一节植被+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 第一节植被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 第一节植被

要素 水分
影响
①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减少,从沿 海向内陆植被依次出现森林、草原、荒漠 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 轮宽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 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 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 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2.植物的形态与环境: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地理环境,植物的形态具有适应当地 地理环境的特点。 (1)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 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
(2)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 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 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 壤中吸收水分。 (3)在风力大的地区,植被往往比较低矮。
【典例示范】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
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800 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 ,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 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完成(1)、(2)题。
(1)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 (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2)“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 ( ) A.储水 B.散热 C.耐寒 D.防沙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目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根据材料或区域图中的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判断该 地的气候类型,进而判断植被类型。 (2)根据气候类型的特点(特别是降水特点)判断植被形
【素养探究】 近几年中,我国的许多家庭将种养多肉植物作为
2.常绿阔叶林:
分布 _亚__热__带__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 特点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Word版含答案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5.1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学生用书P68]一、植被1.定义: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2.分类⎩⎪⎨⎪⎧自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人工植被: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二、主要植被1.森林⎩⎪⎪⎪⎪⎨⎪⎪⎪⎪⎧分布: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类型⎩⎪⎪⎪⎨⎪⎪⎪⎧热带雨林⎩⎪⎨⎪⎧世界上发育最繁茂的植被类型植物种类丰富,群落结构复杂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终年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 夏初,秋季陆续进入果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亚寒带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 成,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为针状,以抗寒抗旱2.草原⎩⎪⎨⎪⎧分布:半湿润、半干旱的内陆地区类型⎩⎪⎨⎪⎧热带草原⎩⎪⎨⎪⎧位于干旱季节较长的热带地区,是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星散分布着旱生乔木、灌木的植被具有极其独特的群落外貌温带草原⎩⎪⎨⎪⎧以丛生禾草植物占优势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结构3.荒漠⎩⎪⎨⎪⎧分布:干旱地区类型: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特点: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缺乏,群落结构简单三、植被与环境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气候条件对植被分布的影响①热量: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规律性差异,导致植被从赤道向两极呈带状分布。

②水分:在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由森林依次变为草原、荒漠。

(2)地形对植被分布的影响在一定高度的山区,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着海拔的增加而变化,导致植被出现垂直分带现象。

2.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判断题1.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

( ) 2.森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 ) 3.常绿阔叶林具有茎花和板根现象。

( )4.温带草原植被高度较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答案 B解析 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 )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课件 2021-2022学年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C. 全部由常绿阔叶林长期演化形成
D. 树种组成比较单一
2 矮曲林的形成是由于所在地 ( )
A. 全年寒冷、干燥
B. 持续大风,土层瘠薄
C. 多云雾,冬季气温低 D. 太阳辐射强,土层肥沃
3 矮曲林一般分布在 ( )
A. 山顶或山脊 B. 山谷或山顶 C. 山脊或山麓 D. 山麓或山谷
1 D 2 B 3 A 解析:1. 读图可知,常绿苔藓矮曲林广泛分布于秦岭—大巴山 以南的众多山地,寒温性矮曲林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 分布范围北方比南方窄。常绿苔藓矮曲林分布区年降水量为600 —2 000 毫米, 年降水量较丰富。常绿苔藓矮曲林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寒温性矮曲林是针叶林 或针阔叶混交林,是在山顶环境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植被类型。中国 矮曲林生长环境恶劣,层次结构和树种组成比较单一。2. 矮曲林树木变形、弯曲 或矮化,甚至匍匐地面,然后倾斜向上生长,应该是受强烈而持续的大风、贫瘠 的土壤、昼夜温差大、坡陡及冬春积雪较多等因素影响,才形成耐瘠薄土壤、萌 生力强、树种组成单一的矮曲林。3. 根据矮曲林的分布特征可知,其形成原因是 受强烈而持续的大风、贫瘠的土壤影响,此类自然特征多分布在高山、亚高山的 山顶或山脊。山麓或山谷地带地势较低,热量条件较好,风力较小,土壤较肥沃。
➢ 植被特点: ①热带雨林全年呈深绿色,无
明显的季相(植物群落在不同季 节表现的外貌)变化
②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发 达,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常 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 分布: 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 气候: 夏季高温,降水丰沛 冬季低温,降水较少
热带荒漠 植被特点: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 和结构。 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 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力沙漠中的花 海。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1植被(共24张PPT)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1植被(共24张PPT)
不同种类的植物占据着不同垂直空间,从而形成 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一般,气温越高、降水越多的 地方,垂直结构更加明显且丰富。
二 森林 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
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
类型 分布
热带雨 热带雨林气

候区和热带
季风气候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常绿阔 亚热带季风 叶林 气候区和亚
思考:不同地区森林的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相同吗? (1)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护林主要功能有? (2)西北地区风沙大,“西北防护林”的主要功 能有? (3)红树林的主要环境效益有? (4)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有?
(1)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
(2)防风固沙,保护农田和牧场。 (干旱半干旱地区)
• 森林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了解即可,自读三遍)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态多样性 (4)防风防沙,减轻灾害
1.该图揭示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B ) A. 净化空气 B. 保持水土 C. 防风固沙 D. 保护农田
2.若图中森林被破坏,下列叙述较为符合河流特征 变化的是( C ) ①河水含沙量增加 ②河道淤积 ③水患加剧 ④结冰期延长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D.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课程总结: (1)植被的概念、分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2)森林、草原、荒漠景观的类型、分布、 环境特征、植被特征 (3)理解植被与所在区域自然环境的关系 并会做题
课后作业: (1)通过地图册总结各类植被以及对应气 候的分布位置? (2)思考植被类型有哪些判断依据?
落叶阔 温带季风气 叶林 候区和温带
海洋性气候 区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5.1植被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植被的奥秘,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帮助,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掌握不同植被类型的特点。
2.学会运用GIS等工具分析植被分布数据,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植被类型进行深入研究。讨论内容包括:
1.分析所选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探讨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和方法,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的影响。
3.分享植被调查实践活动中的心得体会,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进展,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植被的分类、分布规律、保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强调植被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此外,我还将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植被保护的相关资讯,参加环保志愿者活动,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为我国植被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学生对植被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不同植被类型及其特征的辨识能力。
2.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处理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分析植被分布数据的能力。
3.学生在植被调查、实践操作方面的经验,以及合作、交流、表达能力的培养。
4.学生对植被保护意识、环保观念的认知程度,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接着,我会简要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环境知识,如气候、地形等,为学生理解植被分布规律打下基础。此外,通过分享一些植被保护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让学生认识到植被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

配套新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  第一节  植被

3.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4.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谢谢观看
荒漠植被:从热带到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的统称。 植被特点:以旱生灌木为主,也有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
随堂检测
例 某地理小组在福建漳州滨海火山地质公园考察时发现,园内海边一小山的东南沿海一侧植被低矮而 稀疏(图1),而背海一侧的植被则高大而茂密(图2)。据此完成(1)~(2)题。
(1)该公园所处地区的主要植被类型是( ) A. 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热带草原 D. 热带季雨林 (2)山丘东南沿海植被低矮稀疏的主要原因是( ) A. 热量过低 B.降水稀少 C.光照不足 D. 土层瘠薄
(1)风滚草的主要习性为 ( ) A. 耐寒 B.耐旱 C.耐风 D. 耐渍 (2)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 ( ) A. 旱灾 B.水源 C.大风 D. 障碍物 (3)风滚草的滚动传播可能会导致 ( ) A. 环境污染 B. 土地退化 C. 生物入侵 D. 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1)根据材料分析,当干旱来临时,风滚草根部从土层中收起,植株形成团状,随风滚动, 说明风滚草能适应干旱的环境,应为戈壁中的一种常见的植物,主要习性为耐旱。 (2)根据材料分析,风滚草随风滚动,说明导致风滚草移动的主要因素是大风。 (3)根据材料分析,风往哪里吹,风滚草就往哪里跑。移动中的风滚草会受栅栏、建筑等阻挡堆积, 而风滚草是最有效的种子传播工具,因此有些害虫会搭便车,和风滚草一起来到新的地方危害当地, 导致生物入侵。 答案:(1)B (2)C (3)C

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被讲义 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新人教版高一第一册地理教案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1.植被分为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在适宜其生长的地方,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2.天然植被可分为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而森林、草原、荒漠又可分为多种类型。

3.不同的植被,组成和特点不同,通常可根据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加以识别。

4.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的。

5.可从土壤的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方面观察和识别土壤。

6.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有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也极为深刻。

7.土壤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应合理利用土壤。

学习本章内容,能够运用野外观察方式、简易教具等,观察、识别、描述与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

能够运用自然地理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景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7—2018)》地质类和自然地理专业大学排名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植被知识清单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概念: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植被分类(1)天然植被: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的总称。

所谓植物群落是指一定地段的植物的总体。

3.植被与环境(1)植被发展过程:裸地→少数种的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更多种类植物生长→形成稳定的植被。

(2)植被与环境关系①光照:植物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②气温和降水: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知识清单二森林1.热带雨林(1)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2)环境与植被关系2.常绿阔叶林(1)分布: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第一节 植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节 植被》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植被》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植被的种类及其基本特征。

2. 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植被分布区,并理解其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原因,并理解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植被类型的识别及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

2. 难点:理解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各类植被图片及分布区域的地图。

2. 搜集不同地区植被变化的案例。

3. 制作PPT课件,便于教室讲解。

4. 安排实地考察,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导入新课、新课教学、教室小结和课后作业四个环节。

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植被的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植被。

接着,通过讲解一些植被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对植被有更深入的了解。

2. 新课教学:(1) 植被类型: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植被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并讲解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和分布。

(2) 植被发展条件:讲解植被发展所需的土壤、水分、光照等条件,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条件对植被发展的影响。

(3) 植被与环境的干系:讲解植被对环境的影响,如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当地植被的分布和发展情况,加深学生对植被和环境干系理解。

3. 教室小结:在课程结束时,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

同时,强调植被珍爱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为环境珍爱做出贡献。

4. 课后作业:安置一些与植被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植被的变化、提出珍爱植被的建议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稳固所学知识。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识别植被的主要类型,理解植被与环境的干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珍爱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习不同植被类型的特征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1节植被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5章植被与土壤第1节植被课件

(1)森林中的植被有垂直分层现象,下列因素与这种现象最
相关的是( )
A.光照强度 B.温度
C.湿度
D.食物种类
(2)下列地区中,森林植被垂直分层现象最为明显的是( )
A.刚果盆地
B.撒哈拉沙漠
C.北美洲中央大平原 D.俄罗斯西伯利亚
答案:(1)A (2)A
解析:本题以森林植物垂直分层景观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 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可以根据植被的特征进行分析。第(1)题, 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适应一定光照强度的植物, 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在森林中形成若干层。第(2)题,一 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 多,垂直结构越丰富。刚果盆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 雨,水热条件好,森林植被垂直分层最为明显。撒哈拉沙漠为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植物种类贫乏;北美洲中央大平 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全年降水少,植被垂 直分层不明显;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降水少, 植被垂直结构不明显。
亚寒带 针叶林
热带雨林气 候区、热带 季风气候区
亚热带季风 气候区、亚 热带湿润气 候区
温带季风气 候区、温带 海洋性气候 区
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的 亚寒带地区
森林 类型
气候 特征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夏绿林)
亚寒带 针叶林
终年高温,降水丰 沛
夏季炎热多 雨,冬季温 和且无明显 干季
夏季炎热或 温暖,冬季 寒冷,降水 适宜
解析:第(1)题,图中甲景观以草原为主,散生着乔木和灌木,因 此为热带草原植被,主要分布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第(2)题,乙 景观以草原植被为主,草木矮小,没有高大乔木或灌木,因此为 温带草原,主要分布在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5-1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5-1第一节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Word版含答案

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学习目标: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

2.理解交通运输线、点布局的影响因素。

3.能够结合实例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及铁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及其优缺点2.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网(1)概念:各种交通运输线、点交织而成的网络。

(2)形式和层次①形式⎩⎪⎨⎪⎧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②层次:省级、大区级、国家级综合运输网。

2.构成要素⎩⎪⎨⎪⎧交通运输线,如铁路、公路、航道交通运输点,如港口、车站、航空港3.影响因素:经济、社会、技术和自然等。

1.山西的煤炭运往东南沿海各地应选择哪种运输方式?为什么?[提示]方式:铁路运输。

原因:铁路运输量大、运价低,适合大宗、远途、耐储运的货物运输。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是否是一成不变的?如何变化?[提示]不是。

早期自然因素是主导因素,现在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已经超过自然因素而成为决定性因素,但自然因素仍然是重要因素。

知识点一主要交通运输方式材料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

2017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3.1万千米,居世界第一![问题](1)公路运输有哪些优势?(2)除公路运输外,还有哪些交通运输方式?[提示](1)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2)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1.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2.交通运输的发展趋势现在,不同地区之间人们交往和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交通方式也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例1】下表中数字①~⑤表示海运、河运、航空、公路、铁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优劣的大体排序(“1→5”表示“优→劣”)。

分析表格数据,回答(1)~(2)题。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2019版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全章节PPT课件(5.1-5.2+章末综合)图文

• 5.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B )
• A.四川盆地
• B.山东半岛
• C.长江中下游平原
• D.两广丘陵
• 6.下列关A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 B.与坡度呈正相关
•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A
• 7.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
植物
动物
腐殖质 微生物
3.气候与土壤
亚寒带 针叶林
思考:岩石风化的速度和强度与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
呈正相关: 湿热>干冷
南方的红壤和东北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的是哪一种? 为什么?
探究二
• 材料一 下图为亚马孙热带雨林生 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 材料二 生物炭,指在缺氧的条件下把生物质进行 高温处理,生物质中的油和气燃烧掉,剩下的就 是生物炭。生物炭几乎是纯碳,埋到地下后可以 有几百至上千年不会消失,等于把碳封存进了土 壤,同时减少二氧化氮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有助于减缓全球变暖;生物炭富含微孔,可以补 充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移除土壤污染物,有效保 存水分和养料,提高土壤肥力。
观察土壤
• 1.土壤颜色 • 2.土壤质地 • 3.土壤剖面构造
红壤
黑土
棕壤
黑钙土
成分
砂比例适中
黏 土
黏粒
通气、透水 性能

蓄水、保肥 耕作情
性能


易耕作


理想


不易耕作
森 林
有机质层
土 壤
腐殖质层 ——黑色
剖 面
淋溶层 ——浅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植被课程标准: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目标:1.了解植被的含义、分类及与环境间的关系。

2.了解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的特点及其分布。

一、植被与环境1.概念: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的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

我们把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类型: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叫作天然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叫作人工植被。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二、森林1.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这里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3.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也称夏绿林,主要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这里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这里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三、草原与荒漠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而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可以通过观察植被特点,区分草原与荒漠,认识它们的环境特征。

1.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

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2.温带草原: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3.荒漠植被: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2.南半球为何缺少亚寒带针叶林?[答案]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

探究点一植被与环境[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它们在个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

水生植物莲和旱生植物骆驼刺的个体形态,因水分条件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问题]这体现了植物与其生长环境的什么关系?[提示]植物个体对环境的适应1.影响植物分布的因素生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和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并受到环境的制约,因此,环境影响着生物的分布。

气候是影响陆地上生物分布,特别是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气候决定了植物生长所需的光照、热量和水分条件。

(1)光照是绿色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①喜光植物: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密林的中上层。

②喜阴植物:分布在背阳、隐蔽的地方,或生长在密林的底层。

西双版纳地区有人工多层经济林。

(2)热量和水分条件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明显。

①热量是决定植物分布的重要因素2.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由于植物生长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大,而且能产生某些适应性现象与其生长的环境保持统一,因此植物对环境往往有明显的指示作用。

(1)植物对气候的指示作用,如旗形树冠指示风向,华北“枣发芽,种棉花”等。

(2)植物对干旱地区寻找水源的指示作用。

(3)植物对环境污染的指示作用,如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的指示植物——矮牵牛。

3.生物作用于环境的主要表现形式(1)改变原始大气成分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甲烷、氢、氨和水汽,而不是氮和氧。

现今地球大气的成分,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一般认为,大气中的氧主要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的氮,一部分是由于细菌分解各种氮化合物而被释放出来的。

(2)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受有机体的生命活动所制约。

有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例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把二氧化碳、重碳酸盐、铝、镁、磷、硫和腐殖质送到水中,同时从水中攫取游离氧。

(3)加快岩石风化,促成土壤形成沉积岩都是在生物的参与下形成的,并且有一部分是由生物残骸堆积形成的有机岩,如石灰岩、煤、石油等。

生物的出现,不仅加快了岩石的风化,还促成了土壤的形成,从而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例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内的7个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分子式或化学元素符号。

(2)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①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________合成________,同时把________能转变为________能,贮藏在有机体中。

②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从空气中吸收________,从土壤中吸收________,合成有机物,同时放出________。

③植物的产物又是________和________的食物来源;被食物有机体吸收的________,在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过程中,又以________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的环境中去。

④概括地说,生物出现后,不仅使自然界中的________的原有迁移方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改造了________圈、________圈和________圈。

[审题指导]此题渗透了地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知识。

在分析回答时,要着重掌握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对其形成过程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答案](1)由上至下,由左至右,分别为CO2O2O2CO2N2H2O N(P或K 也可)(2)①无机物有机物太阳化学②二氧化碳水、氮和其它化学元素氧气③动物微生物化学元素无机物④化学元素大气水岩石(1)通过光合作用保持大气中O2和CO2的平衡,净化空气。

(2)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城市绿地具有吸烟除尘、过滤空气、降低噪声及美化环境等作用。

探究点一气候与植被的关系[材料]“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问题](1)造成诗中两地区地理环境差异如此之大的原因是什么?(2)指出两地区的典型植被?[提示](1)海陆位置的不同。

(2)草原、荒漠。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与植被的关系【例2】美籍华裔青年谷岳从北京出发,历时3个月,搭车88次,穿越亚洲和欧洲,最终到达德国柏林,完成了搭车去柏林的梦想。

下图为谷岳此次旅程线路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从北京到柏林经过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有()①温带落叶阔叶林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③温带草原④温带荒漠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2)沿途自然植被变化反映出的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主要是()A.垂直分异规律——气候B.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热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审题指导]根据该旅程线路图,可以确定经过的主要气候区,从而判定经过的自然植被类型。

[解析](1)北京为温带季风气候、哈萨克斯坦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土耳其为地中海气候、柏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经过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从北京到柏林是从沿海到内陆再到沿海,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为水分。

[答案](1)C(2)D中纬度地区的东岸受夏季风影响,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西岸受西风带影响,降水也是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所以亚欧大陆在中纬度地区的自然植被表现出由沿海向内陆变化的特点,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丁——风力侵蚀,千沟万壑B.乙——雪域高原,冻土广布C.丙——土壤贫瘠,水源充足D.甲——冬冷夏热,光照充足[解析]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地处我国东北地区,以山环水绕,沃野千里为其主要地形特征;丙地主要地理特征为高温多雨;甲地处我国西北内陆,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光照充足。

[答案]D2.图中各地林木主要特征及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根系发达——常年太阳辐射强B.乙地叶成针状——常年降水丰富C.丙地四季常青——常年温度较高D.丁地生长较快——常年高温多雨[解析]甲地根系发达因为常年干旱少雨,乙地叶成针状因为常年降水较少,海南植被生长较快,与其常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丁地生长较快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

[答案]C如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

据此完成3~4题。

3.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解析]从横向上看,由热带荒漠到温带荒漠的变化,主要是受热量减少形成的,因此沿X方向热量减少。

从纵向上看,由温带荒漠到温带草原的变化,主要体现了降水的增多,因此沿Y方向降水增加。

[答案]D4.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解析]根据上题的分析和图示变化规律可知,甲应为热带草原,乙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答案]A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植物的________作用。

(2)箭头a表示植物叶片的________作用;箭头b、c分别表示植物光合作用中吸收________,释放________。

(3)植物能够使土壤中________物不断积累,________质不断富集。

(4)绿色植物在改造自然、保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作用可概括为()A.调节气候B.保持水土C.防风固沙D.涵养水源[解析]此题考查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关键在于掌握光合作用引起的生物循环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