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药品)化疗药物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药理学教案--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抗真菌药(antifungal drugs)
抗病毒药(antiviral drugs)
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
宿主、抗菌药和病原体之间的关系,辨证关系,抗病能力的内外因,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你对抗菌药物知道多少?
哪些药物是抗生素?
抗微生物药物的发展历史
转导 噬菌体或含质粒DNA,同属间,金葡菌或链球菌
转化 周围环境摄入裸DNA,含有耐药基因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细菌-患者-药物 三者
1.据致病菌和药物特点选用 鉴别 经验
2.限制预防性用药 可用于肠道手术后厌氧菌感染,截肢或外伤的气性坏疽,流
脑,TB,风湿病
3.联合应用
(1)适应证:病因未明严重感染,单一不能控制混合感染,易产生耐药,降低药物
2.细菌产生灭活酶: 水解酶;钝化酶 改变药物化学结构
3.细菌体内抗菌药靶位结构改变 靶蛋白数量或亲和力改变
4.药物主动外排系统活性增强 排出>内流
5.细菌代谢途径改变 PABA
耐药基因转移
垂直传递 基因突变
水平转移:接合 性纤毛接触,质粒或染色体DNA,供体菌→受体菌,可携带多个耐药
基因,同属或不同种属间
古代抗菌治疗 古希腊、古印度、中国 豆腐霉
Fleming发现青霉素(1929),Flory&Chain (1940)
Domagk 白浪多息(1935)
从中获得的思考,机遇与创新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基本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
(1)抑菌药 磺胺药 四环素
(2)杀菌药 青霉素 氨基糖甙 喹诺酮类
化学治疗学(chemotherapy,化疗):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3)抗代谢类 磺胺类。
(4)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多黏菌素,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一、抗菌药
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即为抗菌 药,常用的抗菌药有三类。 1. 抗生素:指微生物在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
抑制或杀灭他种生物的化学物质。 2. 抗生素半合成品
以微生物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 进行改造所获得的新的化合物。 如: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利福平。 3. 人工合成的抗菌药 如:磺胺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
* 一位术后重症腹腔感染,术后多次培养均为克 雷白氏肺炎杆菌,主管医生一直用氨苄青霉素, 病情不断恶化。
* 不知道克雷白氏肺炎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是细 菌固有的耐药性。由于不掌握对克雷白氏菌属 仅有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与喹诺酮类等少数 几类抗生素有效,而氨基糖苷类由于血药浓度 低,药物很少抵达感染部位;喹诺酮类当时尚 无全身应用制剂;当时只有头孢菌素可选用, 如能及时认识到这一点,及时换用头孢菌素情 况大不一样。
如细菌对磺胺药,改变代谢途径产生较多的 PABA 。 某些细菌可将进入菌体的药物泵出体外。
四、多重耐药
1.概念 细菌对多种抗菌药耐药
2.常见耐药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
3.危害
第四节 抗菌药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合理应用的必要性 抗菌药不加控制广泛应用,必然造成耐药性增加, 同时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抗菌药合理应用日 益受到重视。 如:安徽省2003年,共收集523份不良反应报告, 其中228例是应用抗菌类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 的43% 。马鞍山市ADR监测中心2004年上半年 共收到112份不良反应报告,其中45例是由抗菌 药物引起,占全部总数40%。中国每年有八万人 死于抗生素滥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 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讲课文档
药敏试验
选用敏感药
35
35
第35页,共41页。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目的
1.↑疗效
2.延迟或↓耐药菌出现
3.扩大抗菌范围
4.↓各药剂量→↓不良反应
适应症
1.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扩大抗菌谱
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扩大抗菌谱
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提高疗效
4.为了减少各药单独使用剂量―减轻不良反应
上,使之失去抗菌活性,如G-杆菌对氨基苷类耐药
30 30
第30页,共41页。
灭活酶
31
31
第31页,共41页。
机 制:
2.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
(1)由于改变了细胞内膜上与抗生素结合部位的靶蛋白--
药物与靶位亲和力↓:肺炎球菌
(2)细菌与抗生素接触之后产生一种新靶蛋白:不能识别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产生PBP2a(MRSA)
37
37
第37页,共41页。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①病毒感染:除非继发感染,否则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 ②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除非继发感染,否则不宜使用,抗菌药物
可以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难以检测病原体,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③局部应用:除非局部感染,必须用药,否则会引起细菌耐药和变态反应
的发生
④剂量过小,时间过长,容易产生耐药性; 剂量过大,易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疗程过短,会导致疾病复发或转为慢性感染
26 26
第26页,共41页。
Why so much resistance?
How to correctly use these antibacterial?
-Give the newest?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选择题A型题1. 关于化疗药物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 人工合成的药物B. 治疗各种疾病的化学药物C. 治疗恶性肿瘤药物D. 防治细菌、寄生虫感染和恶性肿瘤的化学药物E. 防治病原体感染的化学药物2. 判断甲药比乙药安全的依据是:A. 甲药的ED50比乙药大B. 甲药的ED50比乙药小C.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大D. 甲药的LD50/ED50比值比乙药小E. 甲药的最低抑菌浓度比乙药小3. 衡量一种抗菌药物的临床价值,主要依靠:A. 抗菌活性B. 抗菌谱C. 最低抑菌浓度D. 最低杀菌浓度E. 化疗指数4. 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粘肽交叉联接的药物是:A. 青霉素B. 多粘菌素BC. 红霉素D. 四环素E. 链霉素5. 与核蛋白体30S亚基结合,妨碍氨酰基t-RNA进入A位的抗菌药是:A. 多粘菌素类B. 林可霉素C. 红霉素D. 氯霉素E. 四环素类6.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链的形成和延伸的抗菌药是:A. 青霉素B. 氯霉素C. 多粘菌素D. 四环素E. 庆大霉素7. 抑制DNA回旋酶,使DNA复制受阻,导致DNA降解及细菌死亡的药物是:A. 磺胺嘧啶B. 甲氧苄啶C. 环丙沙星D. 利福平E. 对氨基水杨酸8. 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全过程的抗菌药物是:A. 链霉素B. 氯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E. 多粘菌素B9.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10. 细菌对氨基苷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原因主要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D. 细菌体内与抗菌药结合的靶位的改变E.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11. 细菌对磺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A. 细菌产生了水解酶B. 细菌产生了钝化酶C. 细菌改变代谢途径D. 细菌体内抗菌药原始部位结构改变E. 细菌产生了大量的对氨基苯甲酸12. 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合用的效果是:A. 协同B. 拮抗C. 相加D. 相减E. 无关13. 繁殖期杀菌药与速效抑菌药合用的效果是:A. 协同B. 拮抗C. 相加D. 相减E. 无关14. 可获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是:A. 青霉素+庆大霉素B. 青霉素+红霉素C. 青霉素+乙酰螺旋霉素D. 青霉素+氯霉素E. 青霉素+四环素15. 肝功能不全患者应慎用或禁用的药物是:A. 青霉素B. 头孢噻吩C. 四环素D. 丁胺卡那霉素E. 以上都不是16. 早产儿、新生儿禁用下列哪种抗菌药?A. 青霉素B. 氯霉素C. 四环素D. 红霉素E. 庆大霉素B型题A. 抗菌谱B. 抗菌活性C. 耐受性D. 耐药性E. 化疗指数17. 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称为18. 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称为19. 反复应用某一药物,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称为20. 反复应用某一药物,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称为21. 动物半数致死量与病原体感染动物半数有效量之比称为A. 磺胺甲恶唑B. 红霉素C. 呋喃坦啶D. 利福平E. 甲氧苄啶22. 特异性地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的活性的抗菌药是23. 细菌通过改变代谢途径可对其产生耐药性的药物是24. 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的活性的抗菌药物是25. 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的抗菌药物是C型题A. 改变靶位的结构B. 产生灭活酶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26. 细菌对青霉素G产生耐药的机制27. 细菌对红霉素产生耐药的机制28. 细菌对氨基苷类产生耐药的机制A. 协同作用B. 拮抗作用C. 两者均有D. 两者均无29. 青霉素+磺胺嘧啶可产生30. 青霉素+链霉素可产生31. 青霉素+红霉素可产生X型题32. 关于化疗指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评价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度B. 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C. 5%的致死量与95%的有效量的比值D. 以LD5/ED95表示E. ED50/LD5033. 关于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青霉素抑制转肽酶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B. 利福平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C. 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D. 氨基糖苷类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E. 多粘菌素类细菌胞浆膜磷脂结合,使胞浆膜通透性增加34. 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的药物是:A. 青霉素B. 磷霉素C. 环丝氨酸D. 万古霉素E. 链霉素35. 影响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药物有A. 万古霉素B. 多粘菌素C. 林可霉素D. 制霉菌素E. 红霉素36.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有:A. 链霉素B. 庆大霉素C. 红霉素D. 四环素E. 林可霉素37. 采用哪些措施可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A.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B. 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C. 尽量避免局部用药D. 有计划地轮换用药E. 必要的联合用药38.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指征有:A. 严重的细菌性感染B.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C. 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心内膜炎或败血症D. 久用可能产生耐药者E. 减少药物的毒性反应39. 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避免使用下列哪些抗菌药物?A. 青霉素B. 万古霉素C. 两性霉素BD. 庆大霉素E. 氯霉素40. 有慢性肝炎或肝功能减退的病人应避免使用或慎用下列哪些药物?A. 林可霉素B. 红霉素C. 利福平D. 四环素E. 氯霉素二、填空题1. 化疗指数是衡量化疗药物和的重要参数,一般可用动物实验的表示。
抗菌药物概论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一、选择题A型题1、化疗指数可用下列哪个比例关系来衡量?A.ED95/LD5B.ED5/LD95C.ED50/LD50D.LD95/ED5E.LD5/ED952、化疗指数最大的抗菌药物是:A.红霉素B.氯霉素C.青霉素D.庆大霉素E.四环素3、抑制细菌的转肽酶,阻止粘肽交叉联接的药物是:A.四环素B.环丝氨酸C.万古霉素D.青霉素E.杆菌肽4、特异性抑制细菌DNA依赖的RNA多聚酶的药物是:A.磺胺类B.TMPC.喹诺酮类D.对氨水杨酸E.利福平5、细菌对四环素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是:A.产生钝化酶B.改变靶位结构C.改变胞浆膜通透性D.增加对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量E.诱导肝药酶,加速四环素类的肝脏代谢6、下列哪种药物属速效抑菌药?A.青霉素GB.头孢氨苄C.米诺环素D.庆大霉素E.磺胺嘧啶7、下列何类药物属抑菌药?A.青霉素类B.头孢菌素类C.多粘菌素类D.氨基糖苷类E.大环内酯类8、繁殖期杀菌药与静止期杀菌药合用的效果是:A.增强B.相加C.无关D.拮抗E.相减9、青霉素G与四环素合用的效果是:A.增强B.相加C.无关D.拮抗E.毒性增加10、可获协同作用的药物组合是:A.青霉素+红霉素B.青霉素+氯霉素C.青霉素+四环素D.青霉素+庆大霉素E.青霉素+磺胺嘧啶11、早产儿、新生儿禁用下列哪种药物?A.红霉素B.氯霉素C.青霉素D.氨基糖苷类E.四环素12、下列哪项不是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的目的?A.扩大抗菌谱B.增强抗菌力C.减少耐药菌的出现D.延长作用时间E.减少毒副作用13、细菌对下列哪种药物的耐药性不是经质粒介导的?A.β-内酰胺类B.氨基糖苷类C.喹诺酮类D.四环素类E.大环内酯类14、可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前体形成的药物是:A.万古霉素B.磷霉素C.杆菌肽D.青霉素E.头孢噻肟15、有甲、乙、丙三药,其LD50分别为40、40、60mg/kg,ED50分别为10、20、20mg/kg,三药安全性的大小是:A.甲=乙=丙B.甲>乙>丙C.甲<乙<丙D.甲>丙>乙E.甲<丙<乙B型题问题 16~19A.产生水解酶B.产生钝化酶C.改变细菌胞浆膜通透性D.改变细菌体内靶位结构E.增加与药物具有拮抗作用的底物量16、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机制是:17、细菌对红霉素的耐药机制是:18、细菌对利福平的耐药机制是:19、细菌对磺胺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是:问题 20~23A.抗叶酸代谢B.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C.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D.抑制蛋白质合成E.抑制核酸代谢20、喹诺酮类的抗菌机制是:21、头孢菌素的抗菌机制是:22、多粘菌素的抗菌机制是:23、甲氧苄啶的抗菌机制是:C型题】问题 24~26A.肝功能障碍病人慎用或禁用B.肾功能损害病人慎用或禁用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24、青霉素:25、多粘菌素:26.头孢噻吩:问题 27~29A.经染色体介导B.经质粒介导C.两者均是D.两者均否27、细菌对β-内酰胺类的耐药性:28、细菌对四环素的耐药性:29、细菌对喹诺酮类的耐药性:X型题30、化疗药物包括:A.抗真菌药B.抗菌药C.抗病毒药D.抗寄生虫药E.抗恶性肿瘤药31、影响细菌胞浆膜通透性的药物有:A.万古霉素B.多粘菌素C.林可霉素D.制霉菌素E.两性霉素32、抑制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的药物有:A.磷霉素B.环丝霉素C.万古霉素D.杆菌肽E.头孢唑啉33、采用哪些措施可减少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A.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减少滥用B.给予足够的剂量和疗程C.必要的联合用药D.有计划地轮换用药E. 尽量避免局部用药34、肾功能损害病人应避免使用下列哪些抗菌药?A.青霉素B.万古霉素C.磺胺类D.两性霉素B.E.氨基糖苷类35、肝功能损害病人应避免使用或慎用下列哪些药物?A.红霉素B.氯霉素C.四环素D.利福平E.林可霉素二、名词解释1、化疗指数2、抗菌谱3、耐药性4、化学治疗学三、问答题1、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及避免产生耐药性的措施是什么?2、青霉素与氯霉素合用可能降低青霉素的抗菌效果的理由?3、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抗菌药物概论
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细菌核糖体:70S(30S, 50S) 哺乳动物核糖体:80S(40S,60S)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50S 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作用30S
18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19
耐 药 性: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较低或不敏 感,致使药物疗效低或无效。
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细菌染色体 基因决定,基于药物作用机制的内在耐药性。 例:氨基糖苷类遇到厌氧菌:
7
2. 抗菌活性 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 体外活性(培养基) 最低抑菌浓度(MIC)-抑菌药 最低杀菌浓度(MBC)-杀菌药
8
3. 化疗指数 (chemotherapeutic index, CI) — 衡
量化疗药物临床应用价值和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参 数。
LD50/ED50 或 LD5/ED95
广义的细菌包括“四体”(螺旋体、衣原体、支 原体、立克次体)。
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
病原微生物
抗生素
天然
抗菌药
人工半合成
人工合成抗菌药
5
几个重要概念
6
1.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
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范围 窄谱抗菌药与广谱抗菌药 抗菌药临床选药的基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敏感菌体内的积蓄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步骤 完成,包括需氧条件下的主动转动系统,故此类药物对厌氧菌 无作用
获得耐药(acquired resistance):后天获得
20
1.获得性耐药的生化表现 ①降低外膜通透性;②产生灭活酶;③改变 靶位结构;④药①接合:通过菌毛相互沟通 ②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介 ③转化:细菌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裸DNA
抗菌药物概论习题
第38章抗菌药物概论
1.抗菌活性是指
A. 药物的抗菌范围
B.药物的抗菌浓度
C. 药物理化性质D药物的抗菌能力
E. 药物的治疗抬数
2. 细菌的耐药性指
A. 长期或反复用药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降
低,需加大剂量才能保持疗效
B. 长期或反复用药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降
低或消失
C. 细菌可以代代相传的本身对药物不敏感
D. 病人对抗菌药物产生依赖性
E. B+C
3. 下列哪类药物是细菌繁殖期杀菌剂
A青霉素类 B.氯霉素类 C.四环素类
D.磺胺类
E.氨基糖苷类
4.下列有关抗菌药作用机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胞壁合成
B. 氟喹诺酮类抑制阻碍DNA合成
C. 磺胺类抑制RNA多聚酶
D. 氨基甙类抑制蛋白质合成的多个环节
E. 多粘菌素类与细菌细胞膜的磷脂结合使
细胞壁通透性增加
5. 与细菌耐药性产生无关的是
A. 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青霉素
B. 细菌产生钝化酶灭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C. 细菌内靶位结构的改变
D. 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在菌体内的浓度
E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6. 名词解释(用自己的话说):
化学治疗、抗菌药、抗生素、抗菌谱、抑菌药、杀菌药、MIC、MBC、化疗指数(CI)、抗生素后效应(PAE)、首次接触效应、耐药性。
38抗菌药物概论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蛋白质合成 ➢ 结合核糖体50S亚基 大环内酯类, 林可霉素类, 氯霉素类, 达托霉素, 链阳性菌素 ➢ 结合核糖体30S亚基 四环素类, 氨基糖苷类 ➢ 氨基糖苷类可影响蛋白合成全过程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抑制核酸合成 ➢ 抗叶酸代谢 磺胺类: 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 抑制RNA合成 利福平: 抑制RNA聚合酶 ➢ 抑制DNA合成 喹诺酮类: 抑制拓扑异构酶II&IV
/B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彻底治愈
抗寄生虫药(antiparasitic drugs) 抗肿瘤药物(anticancer drugs)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常用术语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对细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药物, 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 药物
抗生素(antibiotics)
各种微生物产生的, 能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物质. 包括天然 抗生素和由天然抗生素结构改造得到的人工半合成抗生素.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 指仅具有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红霉素类/磺胺类
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 指具有杀灭细菌作用的抗菌药物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
该强大效应, 或连续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明显增强, 需要间隔相 当时间才会再起作用. 氨基糖苷类
抗菌药(antibacterial drugs)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 PAE) 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 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
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第38章 抗菌药物概论
3. 抑制蛋白质的合成:干扰核糖体功能。 1)作用于50S亚基的药物:氯霉素、林可霉素和 大环内酯类。 2)作用于30S亚基的药物:四环素和氨基糖苷类
4. 影响核酸和叶酸代谢:
1)喹诺酮类:抑制DNA回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2)利福平:抑制DNA依赖性RNA多聚酶
磺胺类、甲氧苄啶:分别作用与二氢蝶 酸合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最低抑菌浓度(MIC):在体外实验中, 能抑制某种微生物明显增长的最低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MBC):能杀灭99.9%供 试微生物的最低浓度。
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 衡量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指标,以LD50/ED50或
LD5/ED95的比值表示。
抗生素后效应(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 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MIC或消失后 仍然持续存在的抗菌效应,通常以时间表示。
第三十八章 抗菌药物概论 化学治疗:对病原体(微生物、寄生虫、 肿瘤细胞)所致疾病的药物预防和治疗,简称 化疗。包括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和抗肿瘤药。
微生物:细菌、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 病毒、立克次体 、真菌。
抗微生物药:抗菌药物、抗真菌药、抗病毒药
抑菌药与杀菌药
抗菌活性: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首次接触效应:抗菌药物初次接触细菌时 抗菌作用强大,再次接触时候不再出现该强 大效应,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后抗菌效应不再 增强。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干扰病原微生物生化代谢过程,影响其 结构和功能而发挥抑制或杀灭病原体的作用。
1.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如青霉素类。
2. 改变胞浆膜通透性 1)多粘菌素E(干扰膜磷脂功能) 2)抗真菌药(影响麦角固醇合成和功能) 3)氨基糖苷类(离子吸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十八章抗菌药物概论
一、名词解释
抗菌谱抗菌活性
抗生素化疗指数
抗生素后效应最低抑制菌浓度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磺胺嘧啶()
2.青霉素G()
3.氯霉素()
4.利福平()
5.氟哌酸()
A.影响胞浆膜通透性
B.抑制依赖DNA的RNA多聚酶
C.抑制细胞壁的合成
D.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
E.通过与50S核糖体亚基结合,抑制蛋白质合成
F.抑制DNA回旋酶
三、单选题
与细菌耐药性无关的是()
A.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
B.细菌产生乙酰转移酶,灭活氨基苷类
C.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增加
D.细菌的PBPs种类增加,产量增加或结构变化
E.细菌改变对抗菌药物的通透性,降低抗菌药物在菌体内的浓度
四、思考题
1.抗菌药的抗菌机制有哪些?
2.细菌耐药性产生的机制有哪些?
3.如何合理应用抗菌药?
第三十九章β-内酰胺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特点填入括号内
1.苯氧青霉素()
2.氨苄青霉素()
3.青霉素()
4.羧苄青霉素()
5.双氯青霉素()
A.抗菌谱较窄,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B.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C.抗菌谱较窄,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稳定
D.抗菌谱较宽,对酸不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E.抗菌谱较宽,对酸稳定,对葡菌球菌β-内酰胺酶不稳定
二、单选题
不属第三代头孢菌素的特点是()
A.抗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于第一,二代
B.对绿脓杆菌及厌氧菌有效
C.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高
D.脑脊液中可渗入一定量
E.对肾脏基本无毒
三、思考题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理及耐药机制?
2.半合成青霉素的分类及特点?
3.青霉素的抗菌谱;首选用于哪些疾病?
4.青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及防治措施?
5.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相比的特点?
6.各代头孢菌素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7.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哪几类?
第四十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一、单选题
林可霉素与下列那种不良反应有关()
A.胆汁阻塞性肝炎
B.听力下降
C.伪膜性肠炎
D.肝功能严重损害
E.肾肝功能严重损害
二、思考题
1.简述红霉素的抗菌机理及抗菌谱?
2.红霉素主要不良反应是什么?
3.红霉素类不宜与林可霉素类药合用,为什么?
第四十一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一、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填入括号内
1.抗菌谱最广的氨基糖苷类()
2.毒性最小的氨基糖苷类()
3.毒性最大的氨基糖苷类()
4.对淋球菌敏感的氨基糖苷类()
A.新霉素
B.大观霉素
C.阿米卡星
D.奈替米星
二、多选题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体内过程的共同特点有:()
1.口服难吸收;
2.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
3.在耳淋巴液浓度与用药量成正比;
4.肾皮质中浓度高;
5.肾功能减退时血药浓度与半衰期明显增加;
三、思考题
1、简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菌谱?
3、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第四十二章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抗生素一、多选题
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正确的叙述是()
A.可逆性各类血细胞减少与剂量和疗程有关;
B.可逆性各类血细胞减少与剂量和疗程无关;
C.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变态反应
D.预防造血系统不良反应应勤查血象;
E.肝肾功能不良者慎用.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相应药物填入括号内
1.红人综合征()
2.灰婴综合征()
3.过敏性休克()
4.再生障碍性贫血()
5.第八对脑神经损害()
6.牙齿黄染,骨骼发育不全()
A.氯霉素
B.链霉素
C.万古霉素
D.林可霉素
E.四环素
三、思考题
1.简述四环素的抗菌作用和主要临床应用?
2.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是什么?
3.四环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4.氯霉素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第四十三章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选择题
1.喹诺酮类药物的药理学特点是:()
A.抗菌谱广,对G+和G-菌都有效;
B.口服不易吸收;
C.适用于呼吸系统和尿路感染;
D.与头孢菌素有交叉耐药性;
E.组织穿透性好,分布广;
2.服用磺胺嘧啶并用碳酸氢钠是为了:()
A.减轻药物对胃肠刺激;
B.碱化尿液有利于磺胺嘧啶溶解,防止结晶析出;
C.碱化尿液有利于肾小管重吸收,提高疗效;
D.碱化尿液增强磺胺抗菌活性;
E.碱化尿液有利于治疗泌尿道感染;
二、思考题
1.简述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与临床应用?
2.磺胺类药物与甲氧苄啶合用为什么能协同增效?
3.磺胺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预防?
4.试解释磺胺类药物使用时首剂为什么要加倍?
5.试比较各代喹诺酮类药物的优缺点?
第四十五章抗结核病药
一、多选题
利福平抗结核作用的特点:()
A.抑制DNA依赖的RNA多聚酶
B.抗菌谱广
C.抗菌力强
D.穿透性好
E.耐药性缓慢
二、思考题
1.异烟肼的体内代谢有何特点?不良反应有哪些?如何防治?
2.简述利福平的抗结核作用特点,机制和临床应用?
3.抗结核病药的用药原则有哪些?
第四十七章抗恶性肿瘤药物
一、名词解释
多药(向)耐药性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
招募作用同步化作用
二、配伍选择题:选择药物相应的作用机制填入括号内
1.可引起出血性膀胱炎的药物是:()
2.需要用甲酰四氢叶酸钙减轻骨髓毒性的是:()
3.用于治疗鳞状上皮癌的抗癌药是:()
4.作为同步化药物,使肿瘤细胞集中于G1期的是:()
5.属于微管蛋白活性抑制药的是:()
A.氟尿嘧啶
B环磷酰胺
C.博来酶素
D.紫杉醇
E.甲氨蝶呤
F.羟基脲.
三、思考题
1.根据抗肿瘤作用的生化机制,抗肿瘤可分为哪几类,各举2个代
表药?
2.试述抗恶性肿瘤药的用药原则?
3.简述环磷酰胺的抗瘤活性和抗瘤谱?其引起化学性膀胱炎的原
因和防治方法?。